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整改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关于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彻底摸清脱贫攻坚工作底数,准确掌握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基础不够牢固
产业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缺少龙头带贫企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获得的收益效果不明显。
整改措施:制定下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一谷一城”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一谷一城”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振兴的实施意见》,以村为单位,流转农民手里的土地与经营主体合作,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
整改时限:2020年年底。
二、部分项目资金使用带贫减贫机制不健全
存在简单分红现象,未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整改措施:督促镇(街)摸清贫困户的实际收入水平,采取差异化的分配方式进行分红。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三、部分产业扶贫项目缺乏技术管理服务
有些产业技术指导员发挥作用不强,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指导不到位,增收效果不强。
整改措施:加大对产业指导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培训,使产业指导员能妥善解决贫困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差
整改措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田产出能力。做好农业保险公司的招投标工作。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宣传。采取反复入户,入户反复的方式,加深贫困户对产业扶贫政策的了解、掌握程度。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项目选定;项目实施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属于微利事业单位,审计只局限于外在审计,也就是上级对医院的审计,而开展内部内部审计工作关乎着医院工作质量的高低。
一、审计内容选定是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为了提高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效、低耗、规范管理的内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应是在对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一是要确定哪些事项应列入内部审计范围;二是确定哪些列为内部审计对象的事项会给组织带来风险;三是确定哪些事项要先审;四是结合审计资源状况选定项目
二、强化审计内容过程管理是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
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审前、审中和审结。
(一)审前主要工作是制定审计内容
通常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1)审查医院各种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例如,对医院的药品及器械的采购,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防范和处理,计划、人事、投资决策等活动进行检查与监督,以保证医院各部门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方针、法规、制度,减少差错和失误。(2)审查医院内部各种业务活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例如:检查医院内部各种活动的执行与计划是否一致;各部门是否忠于职守,严格执行医疗、护理等操作制度;效率如何,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否厉行节约,讲求成本效益原则等。(3)审查医院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例如,对医院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检查账实是否相符,有无私设“小金库”等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审中主要是依据审计方案内容开展工作
在进行内部审计测试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状况,如重要职能部门的各项制度的严密性、逻辑性和衔接性,评价被审计项目内容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审计抽样,搜集审计证据。同时将审计证据与审计依据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三)审结是内部审计报告阶段
审结应包括被查事项的任务和目标与医院任务目标是否一致、医院任务目标是否完成、被查事项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情况部分应按审计发现的重要性顺序反映发现的状况、依据、差异、影响和原因;意见、建议部分一要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风险降低,二要切实可行,三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四要既利于解决医院现实问题,五要适合医院的经营活动。内部审计报告的问题及意见、建议部分是重点。对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部门共同分析成因以及影响,提出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挖掘潜力、讲求效率的意见和建议,归纳出具有全局性、建设性的防范措施,提出完善体制、改革机制的具体建议,报告中不宜使用责难性的措辞,不采取简单披露问题的方法;报告应着重反映重大的问题,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计部门提出并督促其审中完成整改。
三、督促审计建议的落实是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监督制度、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是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下达内部审计意见书后,要求被审计部门做出整改承诺
对需要落实整改的有关事项,明确责任人、督办人和整改结果反馈时间。通常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作为落实整改措施的责任人,内部审计部门及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作为相关问题的落实督办人。
(二)要求被审计部门定期汇报内部整改情况
责任人和督办人在规定时间内应将落实审计建议的具体情况书面反馈到内部审计部门,重要的落实整改事项结果还应向更高级别领导报告。反馈信息应包括:针对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措施;整改落实的责任人;不能整改问题的情况说明。被审计部门有责任保证:所采取的措施针对的是报告中提到的缺陷;所采取的措施必须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消除现存的问题;整改措施将持续产生作用。
(三)采取审计回访、追踪审计等方式,督促、保证内部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一、基层央行内部审计整改不力的成因分析
(一)责任主体整改动力不足。审计整改的执行,是被审计单位(即责任主体)在权衡多方面利益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相机决策的结果。一方面,如果审计整改不力的影响和后果对主体自身利益影响较小,则审计整改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责任主体在主观上会有意识地进行“整改筛选”,只接受对单位或组织价值有利、牵扯精力少的简单操作性问题,而对部门利益关系不紧密、整改难度大的问题消极应对、敷衍拖延;再者,当前基层行较普遍地存在着审计发现问题责任与审计整改落实责任不匹配、不对等的问题,即: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落实的督促责任”缺位或尚未纳入审计范围,势必使审计整改无法落实,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二)内审部门整改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内审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未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是影响整改效力的至关重要因素。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部门)都应属于整改中的“主角”,都应处于审计整改的主体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多年表现出的整改“配角”定位,使审计整改以至于整个审计监督变得消极和被动,直接影响整改工作效力。
一是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对审计监督及整改工作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审计、轻整改”和“一审了之”的现象。认为查出问题是内审部门的主要责任,整改问题是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主要责任。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导致: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使深层次、风险性和棘手问题不能得到正常的反映;另一方面,对审计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不深不透、审计整改措施的制定缺乏原则性或降低处理标准。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审计整改流于形式和“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现象的发生。
二是内部审计部门整改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虽然是纠正及改进问题的主体,但内审部门对整改工作的指导、监督也是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能构成。被审计单位受自身对问题的认识角度、深度所限,以及囿于过多考虑个体利益,必然导致整改效果难以如愿;而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和对法规制度的精准把握,形成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透彻理解及提出恰当的整改要求,指导、监督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否则,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方向感不强、压力及动力不足,很难保证整改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内审部门是从央行整体利益及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求被审计单位对问题进行整改,如果缺乏对整改工作的指导,就不可能做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对整改过程的监督,仅凭审阅整改报告这一“事后复核式”整改监督,不难发现被审计单位较普遍地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描述模糊、整改不彻底、存在方向性错误的问题,有的甚至用一定篇幅在作“不必整改”或“无法整改”的“合理化”解释,与内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整改初衷大相径庭。
(三)“一体化”内部审计整改标准缺失。基层央行目前尚未在综合考虑审计问题性质、形成原因以及问题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全面、客观地考量问题整改的适当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导致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部门)不能用统一的指标标准来指导和衡量整改工作以及整改的效果,从而产生“整改差异”;被审计单位整改“惰性”问题、“治标不治本”问题以及整改“表面化”和“短期化”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甚至长期存在,审计整改实效性则无从体现。
(四)审计整改工作长效机制缺失。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单打独斗”的监督管理模式必然导致对审计结果与整改工作的分析、研究不够,导致审计意见执行难;二是缺乏科学严谨的问责制度,被审计单位(部门)的整改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三是缺乏有效的整改工作监督,整改信息公开机制未跟进,整改动力和压力不足。
二、提升基层央行内部审计整改力的有效途径
基层央行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发挥领导层、监督层、职能部门管理层及整改责任主体层的整体合力作用,需要系统、完善的整改工作长效机制的有力支撑。只有通过强化各方整改责任意识,完善整改操作流程,积极构建全行“一盘棋”的“大监督”的整改管理机制体系,才能达到强化审计整改和提升审计整改力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强化责任主体意识。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转变观念,摒弃认识上的误区,牢牢把握整改的领导权和控制权,成为整改中的“主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全方位指导,全过程监督和客观评价,积极主导整改工作,切实推动整改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审计监督这一“免疫系统”在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组织价值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主动地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内审服务与咨询职能的发挥。从而,做到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推动完善工作制度,从源头上把住问题产生的关口,使审计整改工作成为被审计单位(部门)的自觉行动。
(二)重心前移,强化整改过程监督。将审计部门对整改工作的指导、监督融入整改过程之中,完善整改流程,实现整改监督的关口前移。即:对原来实施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开展整改—被审计单位提交整改报告”这一“三步走”整改流程进行修改和细化,增添整改方案的审核和整改情况的适时反馈环节,改为“五步走”的整改操作流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被审计单位上报整改方案—对整改方案进行核准—被审计单位开展整改—整改事中反馈—被审计单位提交整改报告”。使得审计部门与审计对象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听取审计对象的意见和深入分析研究,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并通过审计专业视角提出建议和改进工作。做到在监督中更好地体现审计服务,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和提升组织价值。
(三)标本兼治,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建立“分析评价、结果运用、责任追究”一体化的“大监督”联动整改机制,切实强化制度约束,优化整改环境。
一是实施审计整改集中磋商工作机制。成立由行长、各分管领导、监督部门、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整改工作专题例会制度”和“审计监督集中体检诊断制度”,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典型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和揭示风险隐患,从而发挥领导监督、审计监督、部门自控与职能部门条线管理于一体的“大监督”职能作用,实现“全行联动促改”。
二是建立整改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综合考虑审计发现问题的可计量性、问题的整改难度以及整改措施的制定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定行领导、内审部门、职能管理部门等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系数,建立系统化、“一体化”的整改工作评价标准;也可以在汇总评分的基础上,制定“完全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无法整改”的分类判断标准。从而形成统一判断审计整改效果的准绳和依据,实现审计整改工作“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体系,提升整改效果。
三是实施审计监督专项考核与问责机制。一方面,实施审计监督专项考核制度,将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落实作为单独的“监督管理”模块纳入对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有效弥补审计监督游离考核体系之外的问题,实现“内审监督权威”和审计整改实效”双赢。同时,要对重大审计整改缺陷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另一方面,实施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制,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重大或重要整改缺陷,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并且要做到将审计检查结果、审计整改落实结果、审计整改问责结果在干部考核考察和任用中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而提高审计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作用。
以治理庸懒散为主要内容的“治庸问责”,是转变机关作风,打造效能政府、廉洁高效政府的重要方式和举措。在这一专项治理工作中,自查整改阶段的工作细不细、实不实、真不真、硬不硬、狠不狠,是保证“治庸问责”能否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的重要保证。市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干部的自查报告“不深刻”、“不过关”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退回”限期整改,很好很及时。但是,笔者觉得绝不能止于“退回”。
其一,要深挖思想根源。自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排查问题,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而如果没有一种深入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麸皮糙痒,空洞笼统,不结合本单位、本职工作实际,不能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没有找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带而过、一笔划过,只能说明其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是形式主义的翻版、的泛滥。甚至有些单位、领导的自查报告根本不是出自本人之手,没有经过本人之脑,而是秘书代劳,包办代替,用万能的公式、模式、样板,一套一改一用了之,应差一下、应付一回。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不投入,即便“退回”重新来过,也说不定还是穿靴戴帽、蒙混过关而已。
其二,要严肃进行问责。态度决定高度。工作态度上的马虎,不可能在工作上尽心尽责,也不可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不用说以实际工作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了。而不称职就要撤职、不尽责就必须问责。从表面上看自查报告“退回”已经是一种处罚和告诫了,但如果止于“退回”而不对相关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有更明确更严厉的责任追究,很有可能以新的应付来应付。其结果,看似材料丰满了,但是现实工作仍然很骨感、很疲沓、很懒散。
其三,要切实举一反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工作态度的形成,也不是仅仅针对一项工作的。自查报告可以“不深刻”、“不过关”,也就难以保证在其他环节、其他方面、其他工作上会深刻、能过关。打蛇要打七寸,治病更需救人。要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排查、反思,以小见大,举一反三,解剖麻雀,从而达到既促其整改,又教育和警戒他人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立足于就事论事,简单的“退回”再“收回”,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以己醒他,就又陷入了新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了。因此,必须切忌、力戒止于“退回”。
一、行动目标
以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指示和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发挥国有机关和公职人员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整治兑现承诺打折扣,随领导更换或管理事项变化,任意改变做出的承诺问题;整治变相履行承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承诺问题;整治不履行承诺,多次承诺,给企业造成损失问题。
二、方法步骤
(一)全面排查,列出清单。要对履行契约方面的档案、合同协议、会议纪要、意见反映等情况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通过全面调研走访查找问题,利用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查摆问题,汇总各渠道举报信息,列出问题清单,不得出现隐瞒和遗漏。
(二)畅通渠道,接受举报。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正确引导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接受相关企业和群众对履行契约方面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市林业局软环境办公室将投诉举报电话。随时接收及受理投诉举报,更新问题清单和工作台帐,并督导按时完成。
(三)分类施策,集中攻坚。要强化责任担当,针对问题清单逐项研究,拿出整改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整改责任人,细化工作台帐,做到一条一条整改,一项一项落实。不得用安抚替代整改、不得用研究拖延整改、不得用许愿蒙混整改、不得简单随意将分歧推给司法(仲裁)救济,不能敷行了事、留下隐患。
(四)及时总结,按照上报。要对整治工作要进行全面总结,系统梳理工作成效,认真提炼经验做法,梳理问题症结,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意见建议,并据此起草形成阶段性进展报告,(各单位上报日期分别为2021年2月19日,4月15日,6月15日,8月15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要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集中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局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科,具体负责牵头抓总、协调指挥、督促检查、强力整治。
审计管理项目化的基本思路是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管理审计事务。审计项目管理分为审计项目确定和审计项目实施两大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要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审计管理项目化的基本思路是把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项目后评价等过程都分别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进行管理,并根据各个子项目的特点,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条件和标准,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管理、控制和协调,用设定的目标、要求、条件和标准进行考评。
(一)审计项目的确定
审计项目确定是审计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也是决定着能否出审计成果的关键所在,审计项目确定的好,则有可能出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确定的不好,则一定不会出好的审计成果。要确定好审计项目,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一是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审计关注的重点与党委、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有一定的滞后性,党委、政府列入当年的项目可能要到第二年才具备审计条件,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作好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一方面要积极采取跟踪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审计方式尽可能把党委、政府列入当年的项目尽可能当年实施审计,另一方面对暂时不具备审计条件的项目,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为第二年审计作好准备。二是审计项目的安排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需要审计的项目很多,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的安排,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相对集中每年安排一、二个行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三是根据各自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情况确定全年的审计项目任务。一定不能把审计任务定的太多,要留有余地。四是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任务及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确定审计项目,如果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较多,审计机关在确定自身审计任务时就要适当少一些。如果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交办事项较少,审计机关在确定自身审计任务时就要适当多一些。五是安排审计项目一定要早动手,深入地做好调查研究,同时最好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
(二)审计项目任务分解
审计项目确定之后,要把确定的审计项目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的处、室、股等具体单位。审计项目任务分解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审计项目难易程序与具体承担审计项目单位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情况。如果审计项目特殊,如果审计机关人员不够,或者没有某些专业人员,也可在社会上聘请部分专业人员参加政府审计。二是根据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及审计项目的时间要求配备审计人员。如果一个处室单位审计人员不能够满足需要的也可打室界限,在审计机关内整合审计人员,甚至在全社会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项目落实到处、室、股等具体单位后,各具体单位可按照类似的方法把审计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得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做到目标、要求、责任明确,心中有数。
(三)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项目任务分解完成后,就要根据审计项目任务分解情况、审计项目的轻重缓急及有关方面对审计项目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计划安排,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过程既是审计项目确定与审计项目任务分解情况的总结,也是再次落实审计任务的过程,是进一步征求处、室、股等具体单位意见与协调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工作,表面上简单,实际很复杂,需要协调的工作量很大,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工作一定要细。
(四)签订目标责任书
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内容要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责任书应包括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进度、费用、质量等要求,不可操作、不能考评的项目最好不要写入目标责任书。
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承担审计项目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后,各有关处室股等具体承担审计项目的单位可按照类似的方法把审计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并与每个审计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
(五)审计项目实施
审计项目的实施是审计项目管理的核心,为了把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组织好,完成好,由于这一阶段的内容较多且较复杂,可以把这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把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分解成审计项目立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评价等阶段。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阶段和环节,都又可以作为一个子项目进行管理,在每一个阶段,或者说每一个子项目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限定条件设定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以及考评办法。
(六)审计项目的控制
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要对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控制,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目标责任书签定的内容,重点要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审计组执行廉政纪律情况、审计成本控制情况等。审计项目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适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对整个审计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七)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结果报告的形式除了审计报告外,还应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注意从宏观政策制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制度政策的意见与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同时要关注处理结果;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要尽可能扩大审计报告的公告范围,一般情况下审计结果应向全社会公告;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要逐步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要把就事论事与就事论理结合起来,使审计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审计查出问题整改
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整改,如果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认真整改,引不起重视,审计等于没有审计,甚至比没有审计更坏。审计机关每年对审计查出问题要进行归类整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机关要进行跟踪,要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整改,并且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度。如果被审计单位能认真执行审计决定,对审计查出问题能认真整改,并能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审计机构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表扬;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不认真整改,审计机关可进行跟踪审计,也可将不执行审计决定和不认真整改的情况向有关方面报告,这要形成制度,要明确责任,要抓落实。
(九)审计项目后评价
审计项目后评价是对审计项目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项目考评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的总称。审计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今后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审计项目管理工作。
二、审计管理项目化对改进和提高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审计管理项目化是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审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审计工作迈向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审计管理项目化对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组织内外的审计资源、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要尽可能的用系统的思想、协调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方式发现项目,把审计事务变成项目,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把复杂项目分解成简单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用项目管理的技术与手段管理审计项目。
(二)审计管理项目化可以最大限度的规范审计行为,使审计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步骤、内容、要求、手段、模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每一阶段、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和要求,都有不同的考核目标。要实施科学审计,规范审计行为,必须机制、制度先行,要制定行之有效并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审计规则,使得审计的全过程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一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三)审计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分级负责,尽可能不要越级汇报,越级管理,更不要超范围行政。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力是法律授予,没有法律授权的权力是无效的权力。各级审计机关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一定要按照职权范围进行依法行政,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审计机关的管理也应实行层级管理,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在审计机关内部管理过程中也同样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四)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要把审计机关的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考虑。政府作为一个大项目,各级审计机关是政府这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子项目要服从和服务与大项目,在大项目的框架下进行工作。在审计机关内部也一样。审计机关的工作是一盘棋,在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也要识大体,顾大局。审计机关的工作是一个大系统,每个单位和部门是审计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所以小系统一定要服从大系统,在大系统的框架内工作,要服从大局的统一组织、计划和协调,不能各行其事。审计机关各部门对下也一样,部门下的单位和个人要在部门的大系统下开展工作,不得另行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五)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基本都存在着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在整合审计资源方面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仅要整合审计机关内部的资源,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作用。
(六)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沟通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审计观,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用好手中的审计权力。
参考文献
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中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工作报告
2018年12月10日至2018年12月23日依据各级关于2018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工作部署驻榆树湾工作队与榆树湾村两委共同对照问题清单进中2类16个问题,行“举一反三”问题查摆,建立了问题台账并对查找出的2个类别3个问题进行立行立改。查找出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如下。
一、在结对帮扶方面
存在有帮扶责任人工作不到位、不细致,帮扶公示牌信息填写不全面、帮扶手册的填写较为简单和个别贫困户的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这两个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帮扶责任人对扶贫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不深不透,不能从政策反面给予帮扶扶对象以帮助;二是帮扶责任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理解不到位,一味的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能为帮扶对象带来收益性的帮助,而忽略了扶志和扶智方面的思想帮扶。在整改中我们组织所有的帮扶责任人入户走访,一是完善公示牌的个人信息,二是切实了解帮扶对象的思想状态和家庭的生活状态,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人的2019年帮扶计划。
二、在驻村工作队方面
一、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对于审计质量,广义上讲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地理解就是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论及整改状态的一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管理与监督、目标与实施、方位与角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部门在基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全面推行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审计部门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处于既是任务的承接者又是任务的完成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处于工作中观的方位。加之,审计专业的细分化、工作领域的多元化、工作主题的人性化,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变化,社会的参与度、公众的满意度、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度的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和更能体现公信力和执行力下工夫,为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可控制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效益。可见,与时俱进地抓好审计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引领整体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过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良好的审计成果和放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审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此,审计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现有的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拓宽工作领域,使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手段、对象、结果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突出,为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提供更科学的“产品”。
三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都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职责。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高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四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路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进行判断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标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从实践中来,虽未发生重大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已经存在,如在投资效益审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核减工程款,却对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就会导致在一定领域和空间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就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化解和弱化,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审计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实工作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还不少,如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执行重视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掌握不全;审计目标不具体,重要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审计程序不够规范,日记要素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审计周期过长;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手段单一;执法行为随意性大,复核存在走过场现象;综合分析质量不高,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强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机关的形象、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都大打折扣。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加之,行政机关对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审计机关也不例外,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审计信息的公开化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公信力。可见,提升审计质量迫在眉睫。
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时期审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质量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决策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由综合、法规、人事和监察等职能部门构成,发挥着指导、控制、协调、提请的功能。主要任务:制定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各项质量控制规则、实施细则并组织与落实,监控工作计划、总结,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等机关协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二是质量组织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执行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综合、法规部门牵头,项目审计组长、所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任务: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具体组织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以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纳入监控范围,对于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及时掌握动态。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是整个体系中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提供者,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合、法规等专业部门制定落实。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署6号令和相关审计准则,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审计人员的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该标准和规范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即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材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信息收集反馈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各层面(局领导层、监督层、质量监控层、项目审计组、行风评议、政风评议、政务公开反馈等),采取督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反馈。质量监控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不同性质、类别、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为此,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既要考虑监督面,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努力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项目评价体系。立项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源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项目评价要从源头开始,质量监控要与之同步。为此,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应摆上重要位置,可以从每年6月起,由综合管理部门开展次年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县区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同年10月底前,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样板示范,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日记等业务范本,以点带面,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力争促进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是审计整改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审计项目科室负责人或项目组长为直接责任人,综合、法规部门为协调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和处理的原因和责任;准备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其次要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 审计机关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联手落实审计整改。第三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等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依据审计机关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要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 3 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落实。第五要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审计机关要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成果比较好的,予以肯定和表彰。
七是奖惩处理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研究制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的考核,对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质量状态差,不思进取,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惩戒,甚至调离岗位;对玩忽职守,以审谋私要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和“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评比等活动,又要立足于自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掀起岗位创优活动热潮。
三、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树立依法审计、科学审计理念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审计主体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监控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强学习、率先垂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引导审计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审计质量理论创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以审计质量为主题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控制制度、审计项目现场工作量核定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公告制度、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质量考评制度等。依据实际,健全审计项目监督管理制度,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协调并及时解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进一步建立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三级复核制度等,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 主要定义
1.1 简单系统[4]
简单的计算机化系统往往是非定制的商用成品软件,这类计算机化系统应用非常广泛。这类系统没有存储功能,记录分类为纸质记录,软件分类为第三类软件[3]。
1.2 复杂系统
复杂的计算机化系统应用软件往往是系统定制软件或企业自行开发的软件,这类系统具有存储功能,记录分类为混合记录或电子记录,软件分类为第三、四或五类软件[5]。
2 整改方案
在对法规生效前的计算机化系统进行差距分析结束后,首先应针对计算机化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要素建立文件体系。计算机化系统的生命周期主要由以下4个阶段组成[5]:概念提出,项目实施,系统运行及系统退役。GMP相关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项目实施,系统运行及系统退役阶段。其中项目实施为4个部分组成:计划,规范、配置和代码审核,安装、调试与验证,系统交付。
2.1 计算机化系统项目实施阶段计划部分整改措施
计划阶段需完成初步计算机化系统风险评估,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供应商审计,审计内容包括供应商质量体系,软件权限设置,审计跟踪功能,商业通用软件出厂测试报告,定制软件基础架构证书等。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供应商管理程序》。
2.2 计算机化系统项目实施阶段规范、配置和代码审核部分整改措施
在规范,配置和代码审核阶段,需对供应商提供的软件设计规范、硬件设计规范、系统功能说明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核,并对商业通用应用软件的功能进行审核。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规范,配置和代码审核管理程序》。
2.3 计算机化系统项目实施阶段安装、调试与验证部分整改措施
在规范,配置和代码审核阶段结束后,进入系统安装,调试与验证阶段,安装及调试活动的主体是供应商。在安装及调试结束后,进行关键功能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中得出的风险优先级别项,开展验证活动。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管理程序》。在验证结束后,系统由供应商交付用户并投入使用。
2.4 计算机化系统运行阶段整改措施
在系统投入运行后,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及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完整性。需进行以下活动:更新系统运行操作及维护保养程序;根据系统风险评估及验证文件,编写系统运行操作及维护保养程序,并根据程序进行日常操作,系统运行操作文件需包括计算机化系统权限设置,审计跟踪功能等内容。
2.4.1 日常维护
对系统的控制需求进行日常维护[2]。具体包括校验,数据安全、备份、归档及恢复和审计跟踪等,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安全控制管理程序》、 《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电子数据备份、归档及恢复管理程序》及《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校准及审计跟踪管理程序》。
2.4.2 系统异常处理
在系统运行中发生偏离等异常事件时,发生的偏差都应该在偏差报告中进行汇总并对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偏差的处理结果最终需由质量保证部负责人批准。为了正确处置偏差,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还可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指导文件为《偏差调查程序》及《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2.4.3 业务持续性计划
为了减少突发事件对系统运行及数据的影响,需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业务持续性计划及灾难恢复管理程序》。
2.4.4 系统变更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其执行的流程为:变更申请,变更评估,变更批准和变更执行。指导文件为《变更控制管理程序》。
2.4.5 系统定期回顾
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需定期对系统审计跟踪记录、用户清单、系统验证状态、系统变更、自上次回顾以来发生的相关事件、系统操作维护程序和数据备份等进行回顾。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定期回顾管理程序》。
2.5 计算机化系统退役阶段整改措施
在计算机化系统退役前,需根据变更控制管理程序执行,按《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电子数据备份、归档及恢复管理程序》对数据进行备份。退役流程指导文件为《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定期回顾及退役管理程序》。
2.6 整改中需重点关注的控制需求
2.6.1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为第一类软件,其安装的应用程序可完成控制、报警及监测等功能。此类系统的管理重点是可保存数据及修改时钟的Windows系统。而建立权限表及进行人员授权是普遍的整改方法。
对操作系统,重点是对硬盘中存储的数据及时钟进行防护。在权限表中可以仅设两级权限,操作人员具有运行应用程序的权限,而管理员对文件夹及时钟具有权限。在具体整改时可以将权限表修订进入系统维护程序或各部门所有法规生效前的计算机化系统的权限文件中。
根据权限对相应人员授权,授权需填写申请表。根据批准的申请表为相应人员建立Windows账户,一般要求每个用户都需有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人员账户发生变化时,需及时删除失效账户。账户清单需定期进行回顾。
2.6.2 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指的是第三、四或五类软件。应用程序的整改重点为3个部分:权限表、人员授权及参数调用或修改的复核。
因应用程序涉及参数修改及电子数据备份,所以一般至少需有三级权限。系统管理员和操作者的主要区别是操作者仅能进行日常操作维护及数据浏览而管理员可以有权限分配、设置参数及备份等的管理权限。而部门负责人需对权限分配,参数设置及备份进行复核或批准。
2.6.3 参数修改及调用
所有系统,即使设置的参数是固定的,在系统重新运行前也应进行检查确认。当系统的应用程序输入或调用参数时,需进行复核。检查、确认、修改及复核需有记录。各级人员需按照各自权限进行操作。
需注意的是在法规生效前的计算机化系统应用程序存在缺陷时,理想的整改方法是对程序进行升级,使其在逻辑功能上满足规范要求。在对于简单设备及以纸质记录为主记录的混合记录的系统,通过制定文件及在纸质记录上体现关键操作的方式,也可达到权限控制及参数调用或修改的复核要求。
2.6.4 电子数据备用
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可将电子数据保存为电子记录。而对电子记录的备份的要求包括:备份计划制定;电子数据备份存储介质的编号管理;备份操作的记录;备份文件的复核;原始数据清除的申请及批准;数据恢复申请及批准;备份数据清除的申请及批准。
2.6.5 审计跟踪
对于以电子记录为主的混合记录的系统以及纯电子记录系统,应用系统需生成完整的审计跟踪功能系统,该功能不得被关闭。审计跟踪记录包括:系统关键操作(如经修改或调用参数)的操作人,时间,操作原因,复核人等信息。操作结束后将审计跟踪记录打印成纸质记录,并由专人进行复核,审计跟踪记录作为GMP文件进行管理,在保存期限内清晰可读,并能方便查阅。
对于其他系统应在《系统用户操作日志》中记录用户进入、退出,系统使用,参数修改设定和数据打印等情况。需有操作人员及专人复核签字。
3 结语
法规生效前的计算机化系统合规性整改需基于《分类风险评估表》、《差距分析报告》和《GMP相关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清单》等已批准的文件基础上进行。在根据差距分析中识别出的缺陷,进行逐项整改时,首选对应用程序进行升级,在逻辑功能上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同时,对于纸质记录及纸质记录为主记录的系统,可采用文件及记录的方式对系统的权限、参数修改及审计跟踪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件-计算机化系统[EB/OL]. (2015-05-26) [2016-03-26]. http://sda.gov.cn/WS01/CL0087/120500.html.
[2] 郑茜, 严伟民. GMP附录生效前计算机化系统合规策略探讨[J]. 上海医药, 2016, 37(5): 69-71.
[3] 郑茜, 李莺, 严伟民. 差距分析法检查GMP附录生效前计算机化系统的合规性[J]. 上海医药, 2016, 37(11):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