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一: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接近尾声,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也成长了。回首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文金教授和唐立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论文思路的确定以及最终撰写与定稿,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倾注了两位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读研期间,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和唐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淳淳教导。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师表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敬业态度以及对专业、行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也将终身受益。
同时,要感谢邵阳“翻簧竹刻”老艺人杨屹楼先生和黄山市某竹工艺品加工厂的领导及工人师傅们对于本论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孙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东教授、张响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赐生教授、张仲凤副教授等,他们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201x级硕士4班的全体同学,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三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友谊一直没变。感谢大师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学妹,感谢二师兄陈新义,从我入学之前到现在即将毕业以来,一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专业的十个同学,杜洪泰、张瑶、陶正平、刘科、郝睿敏、王薇、谭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室友刘欢以及邻居柳思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关键词】情感;艺术符号;形式意味
前 言
最近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写的有关装饰画的论文,其中涉及到装饰画的定义时很多学生写到:“装饰画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我感到非常奇怪,询问学生这一定义从何而来,答曰:“百度词库。”上百度网查询,果真如此!说装饰画“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这本来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误会,却得到设计本科毕业生的肯定并引用至其毕业论文中,让我不得不反思当前我们的装饰画教学是否给了学生恰当的引导,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装饰画,装饰画的创作意义是什么。
装饰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还是中国敦煌的佛教壁画,抑或是那文纳教堂的查里曼大帝镶嵌画——这些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可见,装饰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多么重要的社会功用。当然,今天装饰画的传达意义的功能已让位给了各种媒体,但是其“饰”的目的却有更多的延伸,也就是说装饰画不仅是用于“装饰”,更在于美的时代体现。
一、装饰画是视觉智慧的结晶
装饰,按《古代汉语词典》释为:装,藏也,饰,美化。装饰乃是按一定的目的而做的美化修饰。装饰画不过是用装饰语言将美的形式和情感呈现在平面上的一种绘画形式。装饰画相对于写实绘画而言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写实绘画多是拘泥一个特定的时空,用光影、色彩、透视等手段呈现一个幻象空间,而在装饰画是在多元的时空中以意象造型和抽象美的形式来表现世界,以多种材料技术相符合的表现手段来传达对美的感悟。
在语言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装饰画因多用于教堂、寺观等公共场所的装饰中,因此它不只是起着美化修饰的作用,还承载着教化、宣讲的社会功用。装饰画的特殊性在于需兼顾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其绘者的个性表现相对减弱,但是完全不妨碍装饰画在“饰”的同时表达绘者对世界的丰富感知:克里木特的装饰画用华丽的色彩,写实的造型和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技法来表达对死与生、尊严和堕落等严肃的人生问题的思考;马蒂斯为汶思教堂所做的彩色玻璃装饰画,使用了剪纸的洗练的造型,不仅达到纯粹的视觉愉悦和简括造型的回归,又是对传统描述性表达的全面反叛——可见装饰画的美不仅在于视觉愉悦,更重要的是创造时代美学的体现,这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去创造的艺术,决不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只强调与装饰环境协调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装饰画的装饰作用,更应引导学生用装饰语言去表达观念和精神,去创造有视觉智慧的艺术作品。
二、当代装饰画教学的误区
1.装饰造型来源过于概念化和单一。
写生-变形\变色-归纳通常是学习装饰画造型的基础训练。这一方法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等前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这样行之有效的装饰教学方法是源于先辈们在西方留学时,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自然主义的影响:装饰造型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特别是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在装饰造型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所以装饰造型的训练往往从写生开始,经过归纳、整理自然形态,再到对物象的主观变形,来达到传达绘者美的体验过程。从当代艺术创作手法来说,这只是装饰画造型的手段之一。但是很遗憾,我们今天大部分的装饰画教材不仅照搬这一传统,甚至还从这一传统出法,延伸出极为死板的造型方法,比如平面化、拉长变形、添加图案法、剪形法等等,使丰富的装饰造型语言变的极为程式化和死板,这也让很多同学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装饰画的具象表达必须是经过夸张、变形、平面化处理的自然形态,甚至将图案装饰和装饰画混为一谈。其实,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极为宽泛,不仅从自然写生变化而来,还可以从已成为艺术符号的图像、图形中来。实际上,当代装饰画创作的资源已由“自然”转换为“图像”资源。现代画家通过提炼、分解、重构等手段对图像符号的间接或直接的使用也是现代装饰画的创作重要手法。安迪.沃霍尔以超市里各种消费品的商品形象、明星照片为造型资源,以丝网的重复印制为手段创作一系列的波普艺术作品,极富有现代装饰性。美国艺术家基恩.哈林在纽约地铁创作的一系列壁画,采用涂鸦的方式,将具有非洲风格的图案符号和现代标识符号相结合,创作具有强烈风格化的装饰画。可见当代装饰画造型的来源,不只是局限于第一自然的。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更应该顺应变化,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关照。
2.装饰画的表现形式等同于构成形式
当前装饰画教材编写的普遍模式是:造型来源从写生开始,造型手段强调平面化的造型方法,或是从传统图式中截取造型原素,再导入到现代的平面构成形式中。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不说是一条创作装饰画的捷径,但却是弊端显见的方法,首先将极具艺术表达力的装饰形式简单化。虽然平面构成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单纯的构形基础上快速领悟形式的美感,但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基于普遍视觉感受规律的总结,是抛弃了图形符号语义的纯形式感觉的研究,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不能完代替装饰画的构成形式的。装饰画的形式不仅是需要形式的美感,更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很遗憾,目前很多的装饰画教材中一提到形式构成,就是完全移植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导致学生作品形式雷同、单调,装饰语言和装饰形式之间缺少联系。其次,注重形式强化训练的结果是装饰画的符号语义被舍去,忽略了装饰画独有的精神表达和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很多学生的作品徒有形式构成,而无精神内涵。装饰画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既然是一种创造就应该表现出各自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评判、选择与构建。其形式构成语言不仅是复杂的形式组合,而更应是注入了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误区在于过分强调方法,而疏于装饰情感的表现培养。
结 语
正如设计教育的先驱约翰内斯.伊顿所说“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真正意义的装饰画是拒绝单一、机械程式不变的概念化倾向,它强调的是艺术中的创造性,而非毫无个性的矫饰之风。我们装饰画教学应以美化修饰为基点,大力拓展学生对现代装饰语境的把握和对时代美学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约翰内斯.伊顿 .设计与形态[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8.
[2]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译.新艺术的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8.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高职毕业班学生的现状以及辅导员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教会学生自立。提出了毕业班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毕业班学生现状措施
一、高职毕业班学生的现状
1、思想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
经过三年大学生活的锻炼以及知识的积累,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一个看法,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基本具备了独立步入社会的能力。但是由于临近毕业,对社会生活更加关心,很容易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联系起来,如毕业设计、实习、就业、感情等问题,格外敏感。倘若处理不好,则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怨天尤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甚至出现意外。
2、学业学习自觉,但努力程度因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毕业班的学生,教学课程已经所剩不多,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支配,学习状况更多地取决于本人的自觉程度。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好,听课、找工作、实习以及应对考试都安排的较为合理有序,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做准备,学习成绩也可能会有所提高。少数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压力更加有厌学的情绪,学习上不求进步,只是应付。
3、生活较散漫,班级管理难度较大
一方面,随着学校生活时间的延长,毕业班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受到的约束减弱;另一方面,毕业实习阶段学习特点决定了学生个体活动增多,自主性比较大,另外一些班集体凝聚力的下降,学生不太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对上级布置得工作也往往抱着应负的态度。甚至有极少数学生还以毕业班老大自居,既不服管也不怕管。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4、就业压力较大,造成“空巢”现象较严重。面对招生数量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就业的总体趋势看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面对口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部分学生闻招聘会而动,置学校的课程于不顾,奔赴各地参加各类型的招聘会,四处投简历,可是由于准备不充分,目标不明确,成功率往往偏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毕业的原因没有动力,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听课也是无精打采混日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个别高校对毕业班的管理也过于松散,因为就业率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学校对毕业生出去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任课教师也放松了要求,不管上不上课一律对学生开绿灯,这更加助长了旷课之风。
二、根据高校学生现状,辅导员对毕业班级工作的管理措施
1、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面临毕业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有所转变。这个阶段主要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把国家需要和个人事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反对择业取向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力提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的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确保我们的每一个毕业生政治思想上合格,业务上过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一环。
2、严格日常管理,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规范班级管理
毕业班学生也是在校生,也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对学生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应该提倡自我管理。特别要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因为班级中涌现出来的党员、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同学中有影响、有威信,是做好毕业班学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严格学生管理要与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临近毕业,许多实际问题会接踵而来,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找工作等,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简单的按照管理低年级的方式来进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给与指导和服务。加强毕业班学生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毕业班管理秩序,可以影响到较低年级班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利于整个学校校风、学风的形成。
3、从学生利益出发,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过程的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就业工作是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率的高低不仅仅是学校上报的一个具体数据,更关键的是它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人生的转折,因而毕业班辅导员必须提前着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做好毕业班就业指导,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就业政策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我们要即使向毕业班的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二是求职技巧的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当中如何包装、推销自己极为重要,因此应该精心的准备求职材料,包括简历的制作等。其次,要掌握谈话技巧,在面试中发挥超长水平。再次,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三是就业信息服务。同时需要我们了解市场需求。辅导员可将不同的学生分类管理:针对个人素质好,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的向经济发达地域,高薪、高端岗位集中的倾向,力争顺利就业;对个人素质一般,要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被动思想,在争取学校、家庭帮助的同时,也要增强个人的求职意识,解决好择业理想、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的冲突;确定重点帮扶对象,个别学生由于个人素质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帮助他们搜寻合适的就业信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社会,切实加强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
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阶段,各种思想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如学业未能顺利完成,恋爱失败,就业困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班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树立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成熟能力,尤其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挫折不可怕,面对挫折应当吸取经验,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毕业班辅导员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周到、理智地面对每一名学生,通过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并及时疏导、处理。
参考文献:
[1]桂利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J]。高等教育管理,2009.12.
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以前比较传统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种是办班式的集体授课方式。前一种方式,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刚刚恢复的时候,较为普遍。那个时候,研究生人数很少,正规的在教室集体上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导师和学生一般是一带一、一带二。导师实际上就相当于民间某些行业的师傅,研究生相当于徒弟。这种方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密切,能言传身教,学生也切实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东西。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研究生的学习对象较为单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可塑性小,研究领域狭窄,并且导师的水平往往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后一种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一个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学科需要大量各级专门人材,研究生扩招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膨胀。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师资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办班的形式、以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方式标志着研究生培养大众化阶段的开始和形成。就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每个专业都有导师组,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宽阔的知识面,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多方面地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较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言,无法培养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忙于挣学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研究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使近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现象。而我们在近些年来采取的以社会课题的研究方式,铺就研究生成长道路的做法,就是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实践说明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还只是开始,因此有待于我们加以总结与提高。这也是我们今来谈这一话题的来由。
二、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新思路
国务院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后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因此,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住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关键是科学研究。
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专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的年培养规模从2000年的50人,发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数达800人的规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论文是全国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术学论文。有关艺术现象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市场研究、高等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题都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承担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或项目。而据了解,这其中大多是我院这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这说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有着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产学研互动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院尝试着采取另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特定的社会课题研究方式,让研究生参加到社会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生培养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如放任自流,随便选题,敷衍成篇,是达不到学术训练的效果的。所以,由导师或导师组所申报与提出的社会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社会课题,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因为这种研究有时间、水平、学术成果、层次的要求,有课题评价体系的限制。而同时,以社会课题方式带动研究生培养,可以创造一起研究、自由讨论、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围。我院认为,这种与实践、任务相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众化趋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质,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会上也曾经有所议论。有的人认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本科教育是失败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质量。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的。英美各国的本科教育比我们的要差,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过高等教育,那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来说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质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认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绝对的下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因为作为导师来说,我们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们的要求是更加具体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研究生往往都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并且有的发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我院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们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往往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院这种培养方式有较大关系。
在1999级和2000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我还拟出了 “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美术教育”等题目,与研究生一起共撰写了4篇有关“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研究生孔莉莉发表相关论文2篇。我本人也写了10万余字的《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些论文在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中中国处于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关注。
学生成就的取得,当然不仅是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个导师单独工作的成果。导师在为研究生上课,提出课题和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中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一点。在这几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要求研究生尽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学后一学期内不能选定,那就要由导师指定。这一点我是很明确的。因此,在05级、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我提出了海派设计的研究课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设计的发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领域里的影响,上海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石库门文化,高度肯定其创作的成就,研究论文达数百篇。而对于海派设计,却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研究的侧重点在建筑。对广告、包装、产品、服饰、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关海派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几乎没有。而我个人认为,海派设计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选题,来对海派设计进行重新发现和评价。这些选题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设计”、“设计成就上海”、“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规划”等。对于这些选题,每一个研究生选一个题目,经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拟出提纲。并且组织讨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而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完成了《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工业设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3个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年度课题,撰写了一部40余万字的海派设计简史研究专著《上海设计简史》。这也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给研究生树立了一个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标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讨论,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完成较好的论文并得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此前学术界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谈论这一话题,因此也形成了设计产业发展研究的小小热潮。另外,有两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海派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设计博物馆设计》、金泠泠的《新海派设计》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设计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样的社会课题研究与讨论,对我们专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在2003级研究生中,我承担了主持了国家级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项目的建设工作。我带领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调研论证发现:设计产业是需要培育与孵化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产品在智利生产、在这里销售,却不在这里发源。设计产业是无烟产业,适合在闹市高楼大厦中发展。培育与发展设计产业,建设一个有关高新设计与创业服务的设计孵化器,不乏是一种新思路。于是,一个在闹市高楼大厦集中空间中,为设计企业创办和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共事空间、共事服务及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合作与交流,使之逐渐走上发展道路的设计孵化器的创意策划方案新鲜出炉了。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设计孵化器。
在2004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大学后职业培训研究”的课题,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组织研究生共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表了《工艺美术师》、《机构形象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商业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师》、《三维广告设计师》等近9部教材,在全国设计杂志上6篇,9个调查报告。结合职业培训,我还组织了研究生承担了上海市创意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的项目。在我的组织和指导下,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教学、管理工作,在获得最新设计科技方面的收获极大。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和设备供应商的培训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设计科技,如时间凝固系统、蓝箱抠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在设计教育与管理的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强调社会课题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
从以上谈论的状况来看,我院所推行的这种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为什么想到要以社会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能适应国家、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导师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申报选择一些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以及通过招投标形式争取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社会课题,这是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因为设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设计在中国已被认为是即科学技术以后的又一新的生产力或“第二生产力”。设计教育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失去了学科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设计教育要服务于张江(学院所在的社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服务于浦东(学院所在的地区――中国最具开放的前沿地区)、服务于上海(学院所在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学院毗邻的更大范围的地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第二,能体现导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我们知道,每一个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在他多年积累、开垦的领域中,是有着浓厚的积淀的。哪些问题是研究的空白;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哪些问题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哪些问题能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开发出哪些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还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作为导师来说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年积累的资料,能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证的,哪些材料是虚假、以讹传讹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让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进入研究门槛,抵达学术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课题方式。导师提出的话题都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而且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观点的运用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方面最能体现出导师的学术个性、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能够防止抄袭和剽窃行为的发生。因为这些题目规定了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综合别人观点、沿袭别人材料导师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命题课题,由学生任意选题,在短时期内写文章,容易导致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导师也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学术研究是有规范的:一是创新规范,二是引用规范,三是格式规范。学术研究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才能形成学术论文。因此,这种命题研究方式,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有的研究生在硕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的现象。后来那个老师不同意其参加答辩,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师提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你的论文的整个思路是抄来的,那很可能出现非常大的问题。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那导师的确有这个权利与义务。因此,采取命题课题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并达到发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
四、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命题(选题)
强调社会课题研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导师所分配的课题任务,除了写出两三篇文章外,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为我们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本来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当然也是打基础的阶段,那只是相对于研一阶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须进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研究生阶段不可能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要了解。因为已经分了专业,如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差异。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有坚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设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那研究生对于本研究方向的书是必须读的,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史或设计实践方面去。因此,命题课题是必须在广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能完成的。每一个研究生不论是命题课题还是非命题课题,他也只能选取某一个非常专门化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他自己再选取一个题目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半年时间甚至一年时间也选不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题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年、两年,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况且,我们一般给研究生分配课题与选题,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这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导师组或不同老师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让他们参加一些具体社会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实践。研究生在学术上如何成长,是必须有实践的。研究生在做社会课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会和导师讨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反思,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以参加课题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
“命题课题”的方式其实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个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平台,但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导师而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我院虽然身兼数职,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是热情饱满、精力充沛,而且乐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相当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其次,我与研究生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单独讨论,后者是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要与我讨论关于开题报告与硕士论文在写作方面的重要问题,则需要与我事先约好,我再安排时间。也就是说我与研究生对话的时间是有计划的。因此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特别多。前提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第三,我往往将刊物编辑、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设计大赛、设计论坛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生帮我们做了许多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训练,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连续三年的一等奖获得者均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实际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参与,研究生的成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迅速。其实,这也是一种像社会课题研究本身一样的方式,也是带动研究生群体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这几年能够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没有将研究生培养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
除以上所谈到的,设计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是我所申请到的一个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同编教材的编写。由于这两个课题所涉及到的设计范畴和作品特别多,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研究生先按一个一个内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1999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每一个人都写《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材与论文。并且基本上都将此作为他们硕士学年论文的题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他们对于《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是从大学在校期间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开始的。并注重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实、也非常艰难。这门课的课时少、内容多。我们采用了直线型和螺旋形的两种编排方式。这个课题我一直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到光构成、动态构成,也有新的发展,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但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材和论文会很有意义与价值。
五、导师资助研究生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一种新形式
由导师资助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是国际惯例,世界著名的大学基本都采取类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也是为了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导师资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为是导师责任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大学的校情毕竟不同于国外大学,笼统地讲“导师资助制”,不仅让局外人不解其意,导师自己也如入云里雾里。
导师资助制,当然是指导师拿出科研课题的部分经费,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补贴。按照国外的做法,导师一般是用社会课题经费的一部分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费用的。这样看来,“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的论断,也没有问题。但国外的导师一般都有课题经费,不仅有而且此项经费足以支撑和支付他所带研究生或者担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开销。这样优厚的条件,国内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具备。因此,实行导师资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导师必须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的获得,说起来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只要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导师从研究生的学费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导师申请课题项目经费,这些只要划归导师使用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国家拨款,学校资助的力度应该多大,导师提成多少才算合适?按人头平均拨付是一个办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大大增加,资金的缺口也相应变大,这部分钱显然难以彻底弥补缺口。部分专项资金的到位虽然聊胜于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资助自己带的研究生呢?
解决导师的科研经费问题的办法之一,自然是社会课题项目的申请。但这里仍有个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对称的问题。各级各类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每年都有,但导师能争取到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设计艺术学这些最应得到资助的社会课题,受资助的比例却最少。而应用性强,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课题,却不断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结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另一方面,课题项目的分配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加重了“贫富不均”。一个设计类项目本来是不需要太多经费的,但因为某种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课题如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一下可以拿到几万。有的横向项目属于重大设计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虚拟西方艺术馆、上海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等项目更是上千万。不能说,所有获得重金资助的项目都没有社会意义或学术价值,但确有项目在价值与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这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许多看起来并不“重大”,但却有学术潜力的社会课题上,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切实而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一个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课题分配的公正化。
参考文献:
1.《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6年7月18日
2.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华网,2004年3月30日
关键字:首饰设计工业革命艺术
ABSTRACT
Jewelrydesigninhistory,occurredinthemiddleoftheeighteenthcentury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oftheornamentshaveasignificantimpactondesign.Industrialcivilizationistheindustrialrevolutionbroughtaboutbycivilization,humansociety,whichhasenteredanewhistoricalperiod.With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jewelrydesignisacarrierofculturalandartisticcreation,trytomakeliteraturethanvisualart,thencarveditcanbesaidthatthenovel-becauseitisaboutstructure;paintingistheprose-itcanbelyrical,long;andjewelryisapoem-itisconcentratedandthenconcentrated,extractedandthenrefined.Preparesummarystatement,andthelivesofuptobecomeasymbolicandemotionalintegrationoftheoriginalparticle.Ourdesigner''''smissionistoactivateit!Brightspotcanmakethelevelofawarenessoflifeandhelpupgradethelivesofthehopethatsomeonewearingsuchajewelryanddifferent!
Keywords:IndustrialRevolution,Art,JewelryDesign
引言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原始社会即设计的萌芽阶段,人类己经开始用兽骨、羽毛、贝、砾石、鱼骨等材料制成首饰。这时的首饰没有繁复的加工却也是经过了人们对天然材料的筛选,钻孔,刮削,磨光等一系列过程,多数色彩鲜艳亮丽(大多为赤铁矿染过的红色),硬度低,被打磨成几何形体或者忠于原形,相似的形状重复组合,大小便于携带,虽然在造型设计的各个因素上还显得不成熟,但己经被有意识地塑造成一定的形体,具备一定的形式美。可以说这样的首饰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审美情操下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后期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是漫长的手工艺设计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饰品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设计者和生产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成就了很多极富个性的产品。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这就使这时的设计与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首饰的象征意义也更加鲜明,成为地位,等级和财富的象征。随着制陶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首饰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进,开始广泛使用雕刻和镶嵌技术。如图3一1所示,此时的首饰制作己经比较精细,色彩也较为丰富。黎花、镂花工艺和叠丝、盘丝、编织工艺相辅相成,更有镀金、上漆、抛光、镶接等工艺技术孕育而生。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以及玉石、钻石、琉璃等天然材料,或者以贵金属为骨再叠丝盘丝镶嵌宝石,或者以玉石为骨镶金包银,如图3一2,图3一3所示。造型上遵循各个时期及地区的文化特点,或者采用抽象化几何化的纹样,或者采用云纹雷纹警餐纹等民族徽记,或者采用反映多神崇拜和人神同形的兽形人形神样的抽象化形象,或者运用自然题材如花草等,或者一线一面皆洗练简洁,或者线条简洁强调比例与对称,或者强调垂直向上的动势地饰以尖角尖端,或者运用优美的线条和起伏的层次,或者运用繁复的涡形纹样以突出流动性和夸张效果。
第一章工业文明的概述
1.1工业文明的定义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这种文明被简单地称为工业文明.但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现代化应包合整个的社会变动.NeLlmanMicroTechnologies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公司用一种正在申请专利的称为NuSphm‘e的加工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有下列特征:绝大多数劳动是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动都是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物体打交道,而较少和人打交道;较复杂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体力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很强,特别是在手工业中,这类劳动及其产品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要求劳动者具有长期的训练和娴熟的技能。因此,农业社会劳动者所必备的知识主要是关于作为直接劳动对象的特定物和作为直接劳动过程的特定技术的特殊知识。农业社会的教育属于私人而非公共领域,与农业劳动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在工业社会中,由于技术进步,类似农业社会中劳动所具有的体力性和智力性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机器,机器才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机器越来越自动化,劳动的体力因素也越来越少,工业劳动特有的智力因素则越来越重要。就后者来说,主要不是关于机器和控制机器的知识,而是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频繁的职业变换;第二,由于工业经济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的所有环节中都具有的社会性,工业社会的大多数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总之,工业社会的劳动主要是并且越来越是交流性和语义性的,离不开与人、意义而不是与具体事物打交道,只有极少数专家才需要真正专业的知识。换言之,工业文明的较之农业文明发达的专业化,仅仅体现在专家和物化的专家即机器中,工业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仅仅是识字。笔者以为,工业劳动的上述特点可以称之为劳动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与之对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
1.2产生背景
工业经济决定了国家需要它的成员们在文化上具备相同的特征,或者说,经济增长需要一种由国家维系的普遍识字的大众文化,盖尔纳把它理解为近似于农业文明中的高层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这种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国家内部的约束力。“在农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与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个教会来维持。在工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需要的是国家而不是教会。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一个国家。”[⑩]这意味着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的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与政治单位同一的现代文化的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就变成了自然的社会单位。
这种单位就是近代国家。就像他没有具体分析农业国家的政治统治的效果一样,盖尔纳也没有刻意去列举近代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细节。由于了解这些细节对理解盖尔纳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环,因此笔者以为花些笔墨对这一几近常识的领域作些勾画还是有必要的。近代国家的特征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国家都有下述特征: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对其人民直接统辖,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碍流动的中间统治环节;国家对人民进行普遍的读写文化和公民准则的教育,但几乎都不宣扬宗教;由于普遍的教育、迁徙和就业使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成为现代经济的成员,由于等级和身份的废除和经济社会差距的缩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赋予纳税的义务和能力,现代国家的财政制度得以建立;由于人民是税收和军队的主要来源,由于平等,近代国家必须时时关注其人民的意见,不得不允许人民参政议政,只有获得人民的认可近代国家才能维持下去。这意味着,和农业时代相比,现代国家或多或少必须是民主国家,至少是大众动员和参与的国家。而在农业文明中,民主属例外,专制是常规。发达的分工和健全的社会与政治网络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了解和控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盖尔纳所指出的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以上种种特征的话,笔者首选同质性或同质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一个工业社会是一个同质的社会,一个农业社会则是一个有着许多异质的亚文化的不同质的社会。统一市场,统一语言,普遍的社会流动和平等,无处不在的标准化等等,都是同质化的具体表
第二章首饰设计的文明的变迁
2.1工业革命之前的首饰设计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原始社会即设计的萌芽阶段,人类己经开始用兽骨、羽毛、贝、砾石、鱼骨等材料制成首饰。这时的首饰没有繁复的加工却也是经过了人们对天然材料的筛选,钻孔,刮削,磨光等一系列过程,多数色彩鲜艳亮丽(大多为赤铁矿染过的红色),硬度低,被打磨成几何形体或者忠于原形,相似的形状重复组合,大小便于携带,虽然在造型设计的各个因素上还显得不成熟,但己经被有意识地塑造成一定的形体,具备一定的形式美。可以说这样的首饰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审美情操下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后期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是漫长的手工艺设计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饰品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设计者和生产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成就了很多极富个性的产品。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这就使这时的设计与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首饰的象征意义也更加鲜明,成为地位,等级和财富的象征。随着制陶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首饰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进,开始广泛使用雕刻和镶嵌技术。如图2一1所示,此时的首饰制作己经比较精细,色彩也较为丰富。黎花、镂花工艺和叠丝、盘丝、编织工艺相辅相成,更有镀金、上漆、抛光、镶接等工艺技术孕育而生。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以及玉石、钻石、琉璃等天然材料,或者以贵金属为骨再叠丝盘丝镶嵌宝石,或者以玉石为骨镶金包银,如图2一2,图2一3所示。造型上遵循各个时期及地区的文化特点,或者采用抽象化几何化的纹样,或者采用云纹雷纹警餐纹等民族徽记,或者采用反映多神崇拜和人神同形的兽形人形神样的抽象化形象,或者运用自然题材如花草等,或者一线一面皆洗练简洁,或者线条简洁强调比例与对称,或者强调垂直向上的动势地饰以尖角尖端,或者运用优美的线条和起伏的层次,或者运用繁复的涡形纹样以突出流动性和夸张效果。
十八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商业化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起点。工业革命带来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文化被引入工业,“情趣高雅”的商品被认为是彰显个人财富、社会地位和艺术趣味的标志。劳动分工使设计更加专业化,而象征时尚、趣味的流行趋势既受文化思潮、美术流派的影响又影响着设计风格。首饰设计在美术流派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卜产生’之相似的风格,在这些风格形成众多样式。
2.2向现代化转型中的首饰设计理念
2.2.1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末,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复古思潮盛行,人们企图利用历史式样从古代文化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此时的代表风格是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追求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特别是东方)情调。浪漫主义首饰的款式和材料不少都表达着人们的某种情感或者意念。人们用发辫编织首饰,或者把头发镶嵌到首饰中作为纪念或者信物,如图2一5所示。图2一6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中世纪自然形式,取自植物的线条相纠缠,黑色的煤玉材质赋予其
哀悼韵味。多层次、立体的设计,长线条的流苏,不昂贵的珐琅、镀金金属和外来宝石成为受欢迎的材料是浪漫主义首饰的特点。蛇形首饰在此时深受人们喜爱,富有东方色彩的士耳其风格也倍受青睐,粗大的手镯,坠形镶银镂金别针,镶嵌浮雕一E石、玛瑙和珊瑚的发梳和挂坠颇为流行。
与此同时,人们对装饰抱有的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达官显贵的更为华丽的用品装饰,使宫廷里、上流社会刮起一股铺张浮华的风气。光彩夺目的经过雕刻琢磨的多琢面弯月形、花束形镶钻金银首饰成为上流人十显示情趣、地位与财富的喜爱之物,如图2一7所示。洛可可式的不对称图案,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的装饰效果和柔和艳丽的颜色,钻石、彩色宝石和珐琅彩釉让首饰尽显华丽本色,如图2一8所示。相较于之前的巴洛克风格,更加华丽雕琢,且纤巧繁琐。
2.2.2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十九世纪,设计的功能主义趋向越来越严重,受到工业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合理化的影响,首饰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变首饰。一个大的项链可以拆分成几个小的部分,如一个小的项链,一个手链,一个戒指或者一枚别针。或可变化成手镯和项链的耳环。人们可以买少量的首饰而获得多种搭配,为那时出入众多的社交场合提供了方便。
十九世纪下半叶,主流风格销声匿迹,人们对古代各种式样进行模仿和拼凑,设计思想杂乱无章和纯形式堆砌,不问内容和时代背景,所有古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就是风格更加混乱的折衷主义。这种风格的首饰,手镯形体较大,腰带显示出异国情调,胸饰为坠形镶银镂金首饰别针,发梳上饰有宝石和竖立成金字塔形的王冠状物,上面都镶嵌有流行于当时的浮雕玉石、编玛蹈、珊瑚和紫晶。
同时,十九世纪下半叶,由英国人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它对首饰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首饰在生产之前可以通过周密的思考与细致的作图等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设计方法,使首饰的设计与加工更加科学合理。首饰制作也逐渐分化成大批量生产的低价平民化首饰和少量生产的贵重首饰。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它拒绝历史风格和自然主义,用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表现华美精致的装饰,使产品充满生命活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饱含幻想色彩。在造型上它采用上宽下窄的结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藤蔓、昆虫翅膀等动植物的生命形态以及女性、神、怪兽等其他优美的波状形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如图2一9,图2一10所示。此时首饰别针和坠饰成了超越项链和手镯的受欢迎的饰品。珍珠、玛瑙、玉石、珊瑚被用来镶嵌在腰带扣,扣帽发针等饰品上面,象牙、雕刻玻璃等新材料也被运用到小饰品上。
2.2.3两战之间和战后的设计
二十世纪的设计一思潮复杂而多变,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年里,一系列欧洲艺术运动蓬勃兴起。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构成派等设计思潮蜂涌而出,并融会形成现代主义。他们源于理想化的机器信念,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强调忠实于材料,构建在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上,以抽象的儿何造型为特征。这些思潮影响下的首饰在色彩J几强调三原色与非彩色,反对沿袭历史和附加装饰,造型运用大量夸张、抽象、变形手法,通过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表现结构、空间、力学与美学上的均衡与和谐。
二十世纪20一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是艺术装饰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出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强调立体主义,异国情调,原始情调,并适当运用机器美学,使产品适合于批量生产,推动产品的平民化。非洲原始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俄罗斯芭蕾、古埃及艺术都是取材的源泉。这时的首饰大都是儿何造型,圆形、椭圆形、方形、几角形相互交叠,且不强调对称,简洁朴素且采用优美的流线型,色彩明快,多种色彩的宝石相互映衬。放射状线条以及金属表面的反光形成一种反叛性的特质,线条被处理成金字塔状的台阶式构图、棒状成为流行元素,如图2一11所示。铂金取代黄金成为首饰的常用金属。各种颜色且几何形状的宝石与天然材料相互搭配,冷暖轻重动静对比强烈,色彩悦目,视觉落差鲜明,如图2一12所示。艺术装饰风格的项链和戒指数量很少,然而小饰品与佩戴首饰却大量生产出来。打火机、香烟盒、口红管、手袋、烟嘴等都饰有宝石、玉石与钻石,如图2一13所示。
(l)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二十世纪30一50年代,洋溢着纯粹、优雅、简约风采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逐渐成为国际上大受欢迎的设计风格。其灵感的源泉是北欧古老、丰富而浪漫的神话,波光闪闪的湖泊,闪熠动人的山峰,结成冰雪的山边瀑布,层次夸张的冰河,温暖的光圈曲线与独一无二的草木精华等。在造型上以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为主,几何形态的边角皆被柔化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如图2一14所示,乡野气息的粗糙质感、天然的材料和自然的渐次调和的色彩体现出浓重的怀旧色彩,红色金和黄色金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章当代首饰设计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将人类带入了高科技、一体化、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把首饰单纯作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反而更加追求首饰的新奇美好及艺术品位。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为了审美和情趣而品味首饰,为了展示个性而欣赏首饰。当今首饰设计的发展特点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3.l材料多样化,广泛应用新材料
由于现代首饰更加强调佩带者的个性展示,设计者的理念展示,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就不再仅仅被束缚在贵金属和珍贵珠宝玉石上,而是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一切随手取之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应用,各种高新技术下诞生的新材料利用率也很高。除了天然宝玉石和贵金属,塑料、玻璃、树脂、纤维、硅胶、布、竹木、纸、人造宝石、铁、铜及各种合金都可以运用在首饰制作上。
3.2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除了少量高档昂贵首饰仍然采用手工制作,现在的首饰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加工,既可大批量加工,降低制作成本,又能保证加工精度。在对首饰的加工中,现在广泛采用的金属加工工艺:冶炼,强化,热处理,铸造,锤锻,拉拔、轧制,焊接,铆接,切削,抛光,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囚:契花工艺,压印,雕刻,酸蚀,喷砂,做旧,熔烧褶皱肌理,金珠粒工艺,电镀;金属镶嵌工艺:拼接组合,错金,木纹金属;非金属镶嵌工艺:框架嵌填,胶合,树脂粘合,针栓,铆合;宝石镶嵌工艺:随形宝石,缠绕镶,包镶,爪镶,闷镶,树脂粘合,针栓等。另外由于新材料的介入,首饰制作也有了缝纫,粘接,编织,印刷等新工艺。新的生产工具带来激光成型,辐射敷色,离子溅射,塑料电镀等新方法,既给首饰带来新的表现活力,也能让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3首饰新概念
首饰不再仅仅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反而在这方面逐渐弱化。人们更多关注首饰的时尚性、新奇感、个性化、艺术品位及品牌文化。随着文化的融合,很多首饰的宗教文化象征意味减淡,相反的是带有民族色彩的装饰性增强。随着技术的发展,首饰不但佩戴方式翻新,更和其他科技产品相结合,达到一物多用。加工技术的进步和首饰的成本低廉化使人们对首饰的选择性和购买度变宽,比以往更加快速变化的流行风向使流行首饰不断推陈出新,人们时常都在选购新的首饰佩戴新的首饰,首饰早已变成生活必需品。首饰的情感功能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设计者通过首饰传达他的理念,佩带者通过首饰传达他的情绪,首饰成为一个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首饰的设计者群体扩大,用多元的眼光与角度进行创造,为首饰的设计注入了活力与新鲜感。
3.4当代首饰设计风格
(1)简洁凝练
简单的几何形体与线条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体现,轻巧的体感与镂空的结构使首饰显得内敛含蓄,柔美的流线形体带来婉约的气质,透明材料的运用和中性色彩使整体呈现出通透感与简朴的美感。
(2)夸张大胆
同样是简单的几何形体,体积较大,但因为采用镂空和薄壳设计使得整体并不笨重,且强化过的金属不容易变形,戴上既轻便又神采飞扬。在配色上采用夸张的对比色,用色彩鲜艳的宝石和不同的材质来加深对比,通过表面处理工艺的不同得到不同的反光效果,获得跳跃性的视觉差,让人印象深刻。
(3)风格融合
同一件首饰或者同一套首饰中融合多种设计风格,或者融合多个民族文化元素,让人在觉得似曾相识的同时又有新的发现。
(4)复古风韵
古代文明带给人神秘感,追溯文明使人迷失沉醉,无论何时,复古带给人的都是对遥远文化的惊叹和沉迷。古代埃及艺术、两河流域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浪漫的爱琴海文明……人们对这些文化的憧憬使得复古首饰充满了感性魅力,民族色彩浓烈的纹饰、图腾,精雕细琢的繁复造型,粗糙的材料搭配粗犷简单的造型,让人体现别样气质。
(5)回归自然
不只是采用自然花草的抽象曲线,而是更广阔地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得到灵感,高山湖泊、一草一木、阳光露水、动物与微生物,或者抽象,或者具象,结构并不固定,材料没有界限,体现出灵动与淳朴,和谐与自然的气质,与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6)色彩斑斓
多种风格的并行使人们对色彩的接受度变宽,善变的流行趋势带动主流色彩的变化,彩色的金属、彩色的宝石和五颜六色的天然材料被精巧地组合到一起,用颜色加深材质的对比,加强情感表达的张力,带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3.5首饰的设计发展整理与归纳
经过整理,如表3一1所示,可以发现,首饰设计的演化与发展,和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等诸因素紧密相连,同时也取决于意识形态、生活习俗、流行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变化,主流艺术的革新总是会对首饰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让其在此美术流派或者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相应的设计风格。
结论
工业文明是以人尊重机器为代价的人类文明的极端表现形式。从机器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起,机器便以一种救世主的尊贵,在这个社会里中独步天下,人们像现在崇拜金钱一般崇拜它,把它作为现身的上帝来对待,许多游戏规则便以它作为参照来制订。如同神台上供奉的神,尽管只是一尊泥塑,或许压根儿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面残垣断壁,但是,它在人们心里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
工业革命对首饰的设计是有极大的影响,她决定了首饰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了,也是对首饰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影响的继承。它是一个枢纽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首饰的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致谢
四年的艰苦跋涉,半年的精心准备,毕业论文终于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心头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工作的压力时时袭扰,知识的积累尚欠火候,不过幸好我遇到了毛敏老师。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她的悉心指导。毛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毛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对毛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成都学院和大学期间的各位授课老师,是他们传授给我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的文化功底,对论文的完成不无裨益。我还要感谢学院的各位工作人员,他们细致的工作使我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
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了,不过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能和你们相遇、相交、相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谨向我的父母和家人及亲戚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殷殷希望,激发我不断前行。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参考文献:
[1]张永俐,李关芳.首饰用开金合金的研究与发展(1):彩色及白色开金合金[J].贵金属,2004,(01).
[2]张永俐,李关芳.首饰用开金合金的研究与发展(2):首饰用开金合金的冶金学特性及强化机制[J].贵金属,2004,(02).
[3]赵莹,张晓熙.古埃及首饰浅析[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03).
[4]张荣红.首饰艺术的科学性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02).
[5]张帆,郑立波,彭静.形态的创造与设计——立体构成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04).
[6]庄纾.风格与比较——关于装饰艺术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2).
[7]张敢.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下)[J].世界美术,1995,(02).
[8]文汉.现代设计的多元态势[J].齐鲁艺苑,2003,(04).
[9]戴云亭.少数民族首饰文化[J].上海工艺美术,2002,(03).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高职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乘高职教育发展之春风,高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顺利就业,是摆在所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毕业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而具有独特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相当却不同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或项目方案,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通过毕业设计,可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为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
为总结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高速发展期间取得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和成果,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属下的“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之一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课题组成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中,挑选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方面在地域上有代表性、办学特色明显的二十余所院校,并针对其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进行调研,调研报告结果如下:
一、毕业设计课程表现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基本为:毕业设计作品和设计项目书(企划案)两大类。学生毕业设计选择哪种最终的表现形式都由学校事先通过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等形式在课程开展前统一确定。调研范围内的院校中,按专业分类,以毕业设计作品为最终表现形式的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87℅以上。
目前,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分为实物作品和纸质或电子设计作品集这两类,其中,以实物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陶艺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等实物造价不高,制作难度相对较少,对设备及场地要求相对不高的专业上。以作品集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等适合用图片、影像等形式表现,实物制作困难且对设计意图表现无太大意义的专业上。
设计项目书或企划案可将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片和文字及其他相关策划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都融合在内,目前,以它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企业VI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纸质档绝大多数要求按实际要求印刷和装订,并公开展示,电子档绝大多数要求公开循环播放展示,并将关键信息打印出配合展示。
调研结果表明,设计项目书或企划案为最终的表现形式时,学生易于管理,相关管理和投入相对较少。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工作量大小的控制和学生创意设计的指导。
毕业设计以实物为最终的表现形式,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和展示效果,且最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也越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比较适合以实物为最终毕业设计表现形式的专业为:陶艺设计、服装设计等。学校方面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实物生产或样品制作的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制作提供设备支持。就这点而言,相对更适合这一要求的专业需满足的条件为:专业设备数量多以保证参与实训的每位学生的使用;设备造价和场地要求在学校实训室建设资金承受范围内;设备使用相对简单、安全;设备耐用且耗材价格合适等。教师方面,对学校的师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毕业设计实物制作时,须有相关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及相关管理。课程开展时,不但需要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还需要相关的设备维护管理员、技术实训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就学生而言,最现实的问题还在于费用投入的加大,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09级学生毕业设计需完成一系列不低于五套服装的实物制作,单主要面料成本费平均为445元,还不包括其它辅料费和材料购买时的路费等相关费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式基本为: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企业提供项目为载体的命题、学生结合实习单位工作选题这三大类。其中,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所占比例最多,约为78℅。
选题方式与院校所处地是否有相关专业产业环境及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有直接关系。院校所处地有相关专业产业环境及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好的院校,以企业提供项目为载体的命题和学生结合实习单位工作选题的比率就好,反之则低。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灯具设计专业09级学生毕业设计全部为中山古镇灯饰企业提供项目,家具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09级学生毕业设计绝大部分为中山对应镇的相关企业,即沙溪镇的服装企业和大涌镇的家具企业提供的相应设计项目或学生实习时的项目。类似情况的还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包装艺术设计专业、形象艺术设计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等。
在选题时,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容易出现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的现象,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唯一不同为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形式与以往作品基本相同,这使得毕业设计仅仅成为以前专业教学的一次大复习。此做法虽然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却无太大益处,从而丧失了毕业设计的主要意义。在缺乏产业环境的院校,由于没有或不方便与外界沟通合作,选题的实用性和产学合作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毕业设计容易陷入象牙塔中的自编自演,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在缺乏当地产业环境的情况下,为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意义,部分院校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设计命题尽量贴合实际需要。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的内地高职院校,所在益阳市的艺术相关产业较薄弱,大面积开展与企业合作的主题设计较困难。其做法为:毕业设计教学除了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习从企业拿项目外,还将毕业设计题目分为以虚拟企业需要为根本点的创意型作品设计和市场型作品设计两大类。其中,根据专业特点,创意型作品设计主要集中在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这三大专业群,市场型主要集中在服装设计、湘绣艺术设计这两大专业群。通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情况及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情况的综合调研证明,这一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力度加大,最终效果也很好。
三、毕业设计教学组织
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不但是一所学校相关教学管理的体现,也与毕业设计最终表现形式及选题方式有巨大关系。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基本为:在校上课式,类似半工半读式,交付企业代管式和放羊式。调研结果显示,在校上课式最多,占62℅以上。其中,在校上课式主要集中在教师命题式内容和不需开展实物制作的专业上,也有部分学校为严格管理,统一实行这一组织形式。半工半读式主要集中在与企业合作项目命题的学生中,由于需要不定期去企业实习,所以形式上和工作地点上相对较宽松,但学生监控和管理及以后的评价难度都加大。交付企业代管式主要用于与实习相结合的情况和大部分工艺制作程序须借助企业完成的情况,管理上需与企业方面特别是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做很好的合作和沟通,这一形式的教学效果两极化严重。放羊式也在部分院校和专业中存在,主要是学校相关教学管理监管不到位,指导教师责任心缺失等原因造成。
调研结果显示,导致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为:
学校层面上,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够,相关教学管理监管不到位,组织不严,放松了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缺乏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机制。
指导教师层面上,负责毕业设计指导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不能认真负责地进行指导工作,指导不充分,把关不严。特别是完全放羊式和委托企业代工式,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的状况。
学生层面上,有些学生不能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平时专业学习不到位导致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缺失等。
四、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
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是该课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及评价基本为:作品动、静态展示,毕业答辩,平时成绩考核,企业考核等。绝大部分学校设置有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和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的最大问题在于两点:其一,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第二,教师评价为主,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孤芳自赏成分大。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评判者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以,社会及用人单位参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根本。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在毕业作品评价及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中,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外,还邀请了企业人员、行业协会人员等多方社会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让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评价。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毕业设计则直接将设计推出市场,让市场来对其优劣进行评判。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借助成熟的行业协会体系,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成立了由校外知名专家、企业家、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而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毕业设计的评价和评奖已成为学校评价的主流。同时,企业家的参与也为学生的设计直接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
社会参与评价的重要方式还有举办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调研显示,学校本身范围内的展出为主要方式。但是,这几年由于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和和企业的支持,部分专业拥有了面向社会的更大舞台。一年一度的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就为广东地区所有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展示平台。每年全广东省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皆可参加。这使各高职院校拥有了一个与同行及其他类型高校同台竞技和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五、毕业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毕业设计的开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主要有:
(1)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片面着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使许多高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大量时间都用在外出找工作上,这对毕业设计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2)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的指导协调存在一定困难。
(3)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产生相当高昂的成本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
(4)高职学生本身创新能力的挖掘有待加强。
六、结束语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虽有一定改进但改进力度和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探索适合新时期高职教育特色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项目编号:11GJB125128)阶段性成果之一,及2011年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YC1104)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