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中职类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制造课程包括课程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原理等多部分内容,范围广。现教学学时缩减,而学习要求并没有降低,教学存在较大难度。而中职二年级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时常感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教材的图文设置过于简单化,为学生认知造成严重困难,甚至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1]所以,为了满足教学效果要求,需要从根本角度入手,开展深入课程改革活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实用性效益。

二、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不足

第一,知识不好用。现行教材虽列举了典型零件的工艺,但没有充分体现工艺的编制过程和工艺的实施体验,人为割裂了理论与实践,针对性及可行性特征较差,同时没有列举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案例。以至于学生在工艺课程设计中不知如何使用《工艺手册》、评估工艺方案、检测工件质量等,致使学用脱节。[1]第二,知识不好学。现有课程标准、教材仍带有明显的学科体系;典型零件不典型,选择车床主轴等零件难度偏大,无法进行工艺实施和验证;教学抽象,学生难以实际动手,不利于在“做中学”、“学中做”,对知识总结和技能体验肤浅。[2]

三、结合我校多年的课程改革经验,确立以下课程改革理念

第一,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首要要求,实施课改的最终目标即是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该课程立于实践,基于实践,就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是否具有“实用性”是衡量本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第二,针对性原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针对中职学校实际、课程实际等,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最终目标即是更好满足教学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服务。不满足针对性原则的教学改革毫无意义。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三法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简单理解教学三法即是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得当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得到良好教学效果。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第一,采取“解决问题”式的授课方式。机械制造属于实践课程管理范畴,只有参与实际生产,才能充分总结理论经验。所以,在相关工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当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例如在教授每个新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前,采用实例分析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并不断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思考起来,才能从未知转变为已知,教师通过设置多个问题,给予学生正确思考引导,逐一将问题全部解决,得到最终问题的答案,这时成功的喜悦感会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采用相关教学方式,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已经将众多知识点涵盖其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从根本角度提高自身所具备的工程设计水平。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满足一般性思维发展需求,使学生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效用得到全面发挥,培养良好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打造良好基础条件。另外,在教学中实施“解决问题”式授课方式的初衷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第二,授课方式组织上,采取“床边教学”教学方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特别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知识往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获取,最终应用到实践阶段内。将理论知识、思考能力、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其将成为未来主体教学方向。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即灌输性教学的不足,学生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欠佳。故我采取一部分课时在实际车间中、车床旁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观察甚至直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即所谓“床边教学法”。运用“床边教学法”后,实践水平有了显著增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总结良好发展关系,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吸收与整理,使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开展“床边”教学活动,学生在找到解决方式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逐步向“解决问题”教学方式靠拢,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良好沟通效果,满足互动教学发展要求,从根本角度入手,彻底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实际发展过程中,制定科学考评系统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十分关键。当然,开展“床边教学”,车间也不是唯一的场所,书本更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实验室,学生都可以搜集大量信息资料,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床边”教学自身带有显著的可行性、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操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第三,调整教学模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诸多,有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录像等等,相关方式使教学过程满足清晰化、直观化发展要求,方便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掌握这些手段是人们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当然,也必须重视试题的作用,在每次课程的结束时,可以精选3-5题,题型不限,在PPT上展示以考察学生。其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监督,使其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绩效评估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实际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2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该门课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在高职理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处于基础理论学科地位,对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机床、刀具、工艺规程设计、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和加工、金属切削原理等,它主要是让学生获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制造能力,为后续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机械设计和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极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以来被广大高职院校所采用,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性太强,对于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1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措施和注意点

2.1 合理优化教材,改善教学内容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缺一不可。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2 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3 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第3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存在问题;改革探索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们以适应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对实验教学经行了研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自动化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机械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其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为使学生对本课程所学内容更进一步了解,本校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实验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验本课程所讲授的基本理论、测量技术,加深学生对所讲授的有关概念、分析方法等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刀具几何角度和有关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组织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制造知识。并采用实验的手段辅助学生的理解。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验还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1、实验内容不合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中验证性所占比例达到75%,而设计性实验只占了25%。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过高,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过低。许多的实验就只能纯粹以教学材料所涉及的理论和知识中的基本要求来配置,这些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分析思考、发散性思维没有直接性的启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实验人数过多

由于设备较少,学生人数较多,每组20人,致使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在少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站在旁边观望。没有参与到实验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能发挥学生动手能动性。

3、实验互动性差,学生缺乏积极性

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模式都是固定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里只能按部就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在整个实验过程教学过程里都是以教师为主,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来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这样“填鸭子”的教学方式,使实验课失去了培养学生主动和积极创新能力的目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4、教学时间少

由于教学时间少造成学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实验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同时也束缚了学生扩散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5、实验手段落后

实验室分块管理,使得设备和人员调配难度大,同时缺乏信息的交流,实验设备更新慢等问题的存在,所以在实验内容上很难有新的突破,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没有新意,从而很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对策探索

1、改进实验内容

对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比例进行改进,调整实验内容和结构,让其设计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分布合理。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需要学生用综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完成。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完成的,根据特定的一些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来完成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综合性实验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领导下,在某一个领域或科学方向上,针对特定的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实验。这样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单独授课[1]

实验教学在整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中有他自己的科学性、教育性和系统性、衔接性[2]。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里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独立授课可以提高教学的地位,便于系统管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重视度,扭转学生们“重理论,轻动手”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发展开放性实验室

大学生业余时间很多,实验课时间较少,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无法完成实验,并且由于设备短缺形成学生扎堆进行实验。提出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开放性实验室还解决了师生白天教学上的矛盾。

4、采用虚拟仿真实验

在进行加工精度统计误差分析中,由于需要的零件数目较多,学生测量起来麻烦并且不精确,在实验室利用flash软件进行了测量的仿真,让学生在操作过程能够看到其加工时候所采用的加工法并且可以看到零件加工出来所存在的误差值,这样可以减少测量的误差,并且为实验室降低了成本。结合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可用计算机来替代实验室的一些硬件设备来进行教学。

5、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青年实验室教师朝气蓬勃,头脑灵活,掌握了现代的一些设计方法,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但对实验的一些方法和理论,理念,特点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全面,必须通过老教师的知道来完善。中老年教师的实验经验,知识积累方面都比青年教师掌握的多,我们有计划的组织老师们进行学术和实验心得的交流,相互提携,相互帮助,使实验课程能更好的开展。

第4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合理

本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知识。在较少的教学时数内,应侧重于培养的学生能达到合理选择材料和毛坯生产方法、合理设计零件的结构、对中等复杂零件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加工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课堂教学前未能预先安排金工实习,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变得十分枯燥难懂,本来形象具体的可以触摸感觉的东西,变成了超想象的抽象的不可以接受的东西,实际经验知识变成了抽象理论知识,可以理解记忆的东西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课程讲授时,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和吸收,学生越听越糊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

积极吸收国内外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图1)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合理解决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地方院校先进水平。

图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1)情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的相关实训车间去参观,同时引导他们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是要点,使用什么工具、量具、产品质地、形状,车床上的构件是怎么运动的,让他们注意车床、刨床、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的结构,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让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就会有所帮助。(2)案例教学。主讲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和实践工作中,将其中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对其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掌握。(3)启发、提问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主体发生转变,增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4)还可以通过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3、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不足以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殷晓中.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0(3).

第5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35

The Course Design for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ENG Chunhua, QIAN We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s compulsory foundation courses related to machinery major, which involves important knowledge base of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for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s lack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an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course design for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invite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gineer to explain the current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knowledge. Through connec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e can promote student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grasp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urse design

0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能源与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大户的制造业必须改进生产方式,利用清洁能源,并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

机械专业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学科,未来学生会成为各行各业设计、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决策者,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与产品加工紧密相关。因此,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仅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解决传统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专业性,较少考虑在教学设计环节增加协同创新模式的问题,而且促进可持续制造目标的实现。

栩栩如生、富有感召力的教学方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出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作为载体,将课程教学研究与机械专业课程相结合,探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路线。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主要围绕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发展知识、创新体系机制的一体化人才。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的相互融合度,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学科创造能力、创新科研精神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拓展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空间,为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保障,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①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许多欧美名校都积极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技术服务,以吸引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同时,企业以实际设备为高校培养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③同时,在全面考虑各方的意愿及利益的前提下,双方致力于扩大项目合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动,以期建立长期合作的传统。

同时,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中发掘所需人才类型,并反馈给高校;高校则针对这种反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导向作用。

2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缺乏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邀请科研院所工程师对实际科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组织学生团队,每一团队在课程之初即布置课程设计作业,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讲授产品实际开发过程的相关知识,并对学生团队的每一课程设计作业内容进行点评,反馈给学生并进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际应用能力。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授的“可持续制造”课程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即将每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并根据可持续相关知识,选择或自选相关项目,并制定考核标准,形成一份报告,并集中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答辩,期间每组同学可以自行制定不同的计划,也可以求助于企业工程师,从而不仅有效促进了每位同学团队意识,而且加深对可持续知识的应用背景。

针对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涉及工艺理解较差的问题,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艺师傅,讲授机械制造过程工艺对产品的重要性,工艺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材料选择、工艺参数优化、装配方案优化等。在传统教案设计基础上,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将讲授内容分组,并针对不同内容,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3 分组团队设计,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方法

鉴于目前教学方法多以个人为主体,缺少团队合作,每人的参与感缺乏等问题,课程之初授课老师准备不同的项目名称,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项目,组成不同团队,并布置完成的内容,最后通过个人与团队成绩不同权重计算总成绩的方法,实现每位同学的参与感,培养团队协同感。

所有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通过自由组合方式分成不同组,并确定组长,根据兴趣点和专业特长,可以选择老师提前准备的题目,也可以自由选择相关专业的题目,从而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化、自由性,并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智能制造知识,利用现代化设计方法和相关软件,完成课题研究,并最终形成书面论文,与此同时,在课程结束后,协调时间,每组进行现场答辩,展示各组成果,邀请相关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评价,并反馈,从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励主动学习意识。

4 可持续制造理念的贯穿

当前,中国制造业是以低成本、便宜的劳动力、廉价的能源和资源参与全球制造体系,但是随着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制造业难以继续生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当前可持续制造是其发展的必然模式。可持续制造的发展模式即在夯实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制造模式,同时考虑环境、经济、社会因素的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中国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应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坚持创新领先地位,将中国低端制造大国转变为中高端制造基地,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结合传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本专项领域中进行改革创新,发展具有中国制造产业特色的模式,重视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产品价值,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要实现可持续制造的有效实施,必须培养新一代技术性人才。可持续制造强调的是在制造中集成环境、经济、社会因素,而目前的老一辈工程师及企业是以产业和效益为第一位的,这不符合可持续制造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老一辈工程人员进行可持续制造的知识普及,而且需要培养新一代技术性人才,强调以人为本。

我国在今后几十年中,工业仍将继续发展、提高,制造业将为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装备,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也将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多更密切的商品交换。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的价值含量,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发展制造业特色产业,从而提高整个产品档次,进而使产品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人民、为社会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才能屹立于世界制造大国、强国之列。

5 结论

通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方法研究,使得广大师生的可持续设计及制造概念得到更新,并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挑战。结合机械课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可持续探索,但机械学科可持续发展教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设计改革,并与现有教学方式相融合,需要长期进行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 丁晓红,祝雁冰.工科设计学中的技术管理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032.

第6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1技术发展史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传统陈旧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的今天,生产管理方式突出重重考验,不断地进行变革以适应企业的正常运行。站在企业经营的位置上,我们来谈谈改革,就必须正对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明显与新兴的制造脱节了,我们要改革二者,将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石油企业的未来而努力。石油企业的技术革新也势在必行,并经过了几个重要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企业的水准,并且取得了更好的国际竞争力,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也有突出表现。

1.1强调重点产品

在任意行业,也包括石油企业,我们只有不断引进其他的先进技术吸入更多的外部资金,才能真正提高自身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争取了一席之地,有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基础,及后的发展变得顺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2技术和管理齐头并进

一个好的企业要双管齐下,不仅要有基本的核心技术。并且要注重企业的管理,无论从企业自身的基础结构还是从市场核心技术上,都占据好的位置,是企业进军国际和不断强大的必经之路。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领先产业指日可待。

1.3技术基础也不容小觑

具有好的技术基础,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一定的基础,才有注入新能量的可能。不仅如此,好的技术基础也贡献于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培养技术人才的投入,企业也会收获到更多更优秀的创意和技术的提高。也需要结合相关的规范,以国内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国外优秀的技术引进加以学习,提高国内的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便不再是梦想。

2加快技术发展的对策

我们国家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引进相关技术在石油机械中去的,只有保证制造技术在石油机械行业的不断进步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目的,实现我们采用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初衷。只有我们的技术发展了,占领了先进技术的位置,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才会愿意投资和关注我们,这样他们也会把先进技术带给我们,外国的企业才会与我们合作投资,这样促使我们的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看来,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出现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该技术的产生对石油企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自身管理机制;其次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调整企业本身的体制;再次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后企业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地为石油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其长久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因素。当下我国石油机械制造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尽管我国石油机械制造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洗礼,已经创造出许多优良的产品,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营,而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上,显然做的不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向发达国家学习了很多技术,但是在机械创造领域中生产技术水平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国家要通过下述几个方面的决策来加快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第一、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勇敢的尝试新产品的研发;第二、加强对员工的培养,鼓励员工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为企业的技术大胆提议自己的新想法;第三、高薪聘请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的人员,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第四、要与其他的同门企业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求合作。

3结语

第7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多媒体技术 板书 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在校园里更是随处可见,随着教育装备资金投入的增多,多数大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投影屏幕,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彻底放弃。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确实非常明显,但我们应该看到,板书教学具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

本文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特点,研究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板书教学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而探讨如何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效结合,以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1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涵盖内容多,包含信息量大。刚入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经验匮乏,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对于工科大学生,在入学初期,让他们顺利完成从书本学习模式向从工程实践和书本中同时获取知识学习模式的转变,并对机械制造全过程建立初步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就是担负这项任务的入门课,该课程是研究机器零件常用材料及其加工方法(选择材料制造毛坯加工零件)的综合性课程。它可提供工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及将来工程技术实践所需的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正是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担负着从纯书本学习到兼顾工程学习的过渡任务,因此该课程具有涵盖内容多,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该课程包括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热加工)部分的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冷加工)部分的车、钳、铣、刨、磨、特种加工等多类知识内容,相当于十几类专业课的集成[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要求多样、直观的教学手段。由于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课堂教学时,若教师只是在黑板上书写,则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许多需要切身体会才能理解的知识很难被接受,更难融进学生的头脑中。例如,讲解积屑瘤的概念及其对切削加工的影响时,学生没见过积屑瘤,也没有真实感受过塑性较好的金属和塑性较差的金属材料,不明白为什么切削塑性较好的金属时,刀尖附近的“滞留层”金属会切屑分离,并被“冷焊”在前刀面上。没有经历过工程实践的学生对部分复杂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一些加工工艺过程更是难以理解。如讲解冲孔模具结构及工艺性知识时,仅依靠书本图形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二维视图,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模具的组成及部件间装配关系,空间想象力弱的学生可能直到课程结束都理解不了其中的真实内涵,如果能在课堂中加入实物,并让学生真实接触到典型模具的结构和装配过程,必能使学生的理解大大加深。

2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2.1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放映幻灯片,运用图片、动画、录像、音乐、音响效果等触发学生的感知力,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可以使许多过去在课堂上不易描述的场景轻而易举地得到展现[2]。

幻灯片操作十分方便。用它来展现教学意图,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既有声有色,又方便教学[3]。它能化抽象为生动形象,能将原来在黑板上不易展示的二维图形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或工具绘出,并可根据内容需要调整色彩的明暗,辅以变幻莫测的运动路径,图片出现时还可配以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声音,声形并茂[4]。幻灯片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知识繁多、内容庞杂、琐碎的课程充满生机,由于学生需要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所以该课程不会像数学课那样有大量的公式推导,也不会像工程制图课程那样有诸多典型制图范例需要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互动探讨,因此,通过以不同图片展示课堂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并辅以多变的色彩、声音、图像,是提升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在需要时插入典型机械制造工艺或某些展示制造方法的现场录像。录像展示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给人以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播放录像,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加工方法或工艺过程,在一般的小型车间很难见到,将这类加工过程录制下来,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他们对基本工艺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讲解电火花特种加工方法时,教材中只能给出电火花加工原理示意图和加工后零件的二维图,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电火花加工方法能加工出如此多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零件,如果教学时插入带有不同工具电极的电火花型腔加工过程以及电火花穿孔加工过程、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录像,学生必然对电火花加工原理及应用范围有深刻的理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学生甚至会感慨电火花加工方法是如此神奇,图1、图2所示为电火花成形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画面。

图1 电火花穿孔加工 图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由于现场录像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受设备条件等限制,有很多加工机理和工艺过程很难录制下来,相比之下,计算机动画仿真则便捷许多。动画仿真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图形,从多个角度,辅之以色彩声音、剖视、放大、旋转等手段,动态展示加工机理、概念、工艺原理等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刀具静止参考系及刀具标注角度时,仅凭借书本上的投影关系图,学生对参考平面与刀具组成表面、切削刃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利用视频动画,将基面(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垂直于假定主运动方向的参考平面)和切削平面(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切于切削刃,且垂直于基面的参考平面)在三维刀具模型上给出,再展现过同一主切削刃选定点,垂直于基面和切削平面的用于标注刀具前角和后角的正交平面,学生此时会直观地看到,三个平面是两两垂直、相交于选定点的。当学生充分认识参考平面后,再将正交平面内剖切出来的刀具及基面,切削平面的图像以正视图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学生很容易从三维立体空间转换到二维空间,认清前刀面与正交平面的交线,基面与正交平面的交线,发现这两条线相交于选定点,也就认清正交平面内前刀面与基面间存在夹角,即前角。同理,通过视频动画,学生将很容易接受后角定义及前后角的作用。

2.2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2.1 多媒体教学使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减少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课堂给教师即兴发挥的空间很少。例如,讲解刀具标注角度时,概念很多,需要介绍刀具组成、基本参考平面、前角、后角、主副偏角、刃倾角等概念,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这些概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学生还要理解各标注角度的作用,如果只靠多媒体课件讲解,各种图形、动画、概念和作用机理不可能在同一屏幕中展现,更没有给教师预留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随堂绘图的空间,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2.2 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经常操作电脑,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中心是教师及其所活动的空间范围,有的教室由于教学设备安置不当,教师经常面对计算机的显示器讲课,学生却看着教室前面高悬的投影屏幕,很难直接看到教师的动作表情,师生互动受到严重影响。

2.2.3 学生会产生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

很多学生认为有课件可依赖,课件上已经列出了课程重点、难点,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也不做课堂笔记,随堂收获减少。有些学生到课程结束时,还未能理解课程的实质,认为仅复习课件内容就足够了。

3 板书对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板书有其积极作用。

(1)板书有直观教学的效果。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板书会显得比较形象,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板书可以展示课程的重点知识,并有层次性。由于该课程内容琐碎,知识涵盖面广,课堂中更要注意突出重点,黑板不像多媒体投影屏幕那样,内容随教师的讲解随时在变动,板书的内容可以一直保留到一次课结束,因此,如果板书运用适当,将有助于教师突出课程重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领悟的情况,随时在黑板上绘制一些示意图,或者书写文字、公式等,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对于教学的难点部分,还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表达。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黑板上绘制图形,并借此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者头脑中存在的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讨论、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各抒己见,还能诱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某些思维共鸣,使学习热情高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这类讨论与师生互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记忆,甚至让他们终生难忘。

4 在基础教学中板书与多媒体取长补短

机械制造基础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常用工程材料及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获得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工艺分析能力的提升程度是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关键,然而,课堂教学需要诱导和启发,也需要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思考及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板书与多媒体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还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效果出发,选择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

同时,要注意扬长避短,例如:为避免多媒体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准备教学课件,熟知课堂重点难点,设计好课件中每一页面的播放时间和页面间的先后顺序,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站在投影屏幕附近,讲课时使用教鞭,用教鞭指引投影屏幕上的内容,一边指一边讲。

鉴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板书作为引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吃透,设计精巧、美观、层次突出的板书,对于概念性强、内容较抽象的部分,可以增加板书教学的比例,学生利用教师板书的时间思考,教师在板书过程中,也应该边书写,边讲解,逐步深入,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渐入佳境。对于难点内容或实践性强的部分,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利用其多方位、立体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适当安排课堂讨论环节,融洽课堂气氛,加深理解, 提高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在引领学生学习思路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图像、声音和有动感的动画、录像可开拓学生学习思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欲望,对于难点部分,开展板书与讨论相结合的师生互动方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系统、深入地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及零件加工工艺知识,获得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正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梅瑞斌,齐西伟,李明亚.多媒体与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3-85.

第8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一、造纸废水的性质

造纸工业废水分类主要包括蒸煮废液(又称黑液或红液)、洗浆废水(又称中段水)、漂白废水和抄纸废水(又称白水)等几大类。其中蒸煮黑液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占整个造纸工业污染的90 %。

二、污水处理技术

造纸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几种: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技术,末端处理技术。下面分别介绍。

1.清洁生产技术

生产包括:生物制浆技术(如white - rotfungi 法)、溶剂制浆技术(如美国APR 工艺、德国MD 法)、纤维回收技术(斜筛、水力筛网等)、黑液提取技术(挤压式、扩散式等)、逆流洗浆技术、白水回用技术、浆料溢冒收集系统等。这种技术是造纸废水处理的根本,但是目前缺少成熟且技术经济可行的清洁生产技术。

2.资源回收技术

比较典型的是碱回收技术和酸析木素技术及其各种变种和改进,通过资源回收可制造产品,包括稳定剂、减水剂、粘合剂、分散剂、饲料添加剂等等。资源回收主要是针对造纸黑液,另外,回收过程中一般均有加热蒸发单元,目前基本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技术,防止因麦草浆黑液中的高硅含量和蒸发中硅积累而造成的粘度增加问题。

3.末端处理技术

主要包括物化法(如絮凝、氧化、电渗析、膜分离法等)、生化法(以UASB,AF 等厌氧消化技术为主)以及生态工程法(稳定塘、土地处理)等三大类。

三、处理造纸废水的几种方法

1.生物处理方法

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生物处理法是去除BOD、COD不可缺少的二级生物处理过程,它兼有去除ss、脱色、除臭等作用。根据参与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和供氧情况,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及好氧厌氧组合处理三大类。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和转化为简单、稳定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的形式出现。好氧生物处理法即在有氧条件下,借助于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1的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历史较久,运行费用低廉,与其他方法组合可以大大提高造纸废水的处理效率。

2.物理化学处理法

物理化学方法也是处理污水的重要方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沉淀、气浮、反渗透等;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2.1 絮凝

高分子物质可被胶体微粒所强烈吸附,因其线形长度大,当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有吸附另一粒子,在相距较远的两粒子之间进行吸附搭桥,使颗粒逐渐变大,形成肉眼可见的粗大絮凝体,这种高分子物质吸附搭桥作用而使颗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絮凝。

2.2 过滤

通过大量的动、静态实验表明经过对制浆造纸废水进行氧化、絮凝、砂滤、炭滤处理,废水CODm去除率达97%左右,处理后废水完全可以回用或排放,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2.3 气浮

气浮法就是在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废水中事先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细小悬浮物形成的矾花粘附在空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上,形成浮渣,从而回收水中的悬浮物质,同时改善了水质。在一定条件下,气泡在水中的分散度是影响气浮效率的重要因素。造纸废水处理中常用加压溶气气浮,加压溶气气浮是在一定压力情况下将空气溶于水中,并达到指定压力状态下的饱和值,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减到常压,这时溶解在水中的过饱和空气形成许多细微气泡释放出来,气泡与污水中悬浮颗粒粘附,使颗粒物随气泡上浮。

2.4 沸石净水剂

在造纸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的是沸石净水剂。在对造纸废水的净化过程中,首先,沸石孔穴、三维通道内的Al、Fe 被释放和交换,沸石内部形成大量的吸附空间,对废水中的无机小分子、离子、色素等进行吸附,同时被释放的AP、Fe3+水解,产生的H+与OH一作用,中和OH一使碱度下降,又使废水中的颗粒物亲水性下降,促使颗粒之间相互吸附。

3.土地处理、膜等其他方法

造纸废水的土地处理是在人工的调控下利用土壤一微生物一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净化的处理方法。在污染物得以净化的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也得以循环利用。因此,土地处理是使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处理利用系统。

第9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网络通讯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D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工具是生产技术的基础也是生产技术的标志,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机械就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代表。机械的制造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关键的问题,机械制造技术既反映了科技发展的水平,又成为科技发展的推动力。机械制造技术事关机械制造的质量、水平和速度,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与否是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志,也是各国科技竞争、管理竞争、生产竞争的焦点。由于历史上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制约,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用的理解和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告别以往忽略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式,将机械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转变为当前机械行业的重点,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以机械行业现实和特点出发,整体上有效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真正提高,达到促进企业发展、振兴机械行业,实现整体发展的目的。现实中真实提升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应该根据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和科技发展水平,明了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和重要性,重新对当前我国机械行业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结构,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切实发展。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和重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直接指导着机械设备的生产和研发,在广义上机械制造技术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机械新产品的开发、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机械生产的质量无一离不开机械制造技术。

1.1机械制造技术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机械制造技术涉及物资流动、生产加工、信息整合等诸多方面,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互统一和整合的复杂系统,特别在新兴的机械制造技术中,这样的系统性表现的尤为明显。

1.2机械制造技术表现出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在机械制造过程本身,而且在生产、设计、服务的过程中,机械制造技术将各要素综合在一起,最终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综合效益。

1.3机械制造技术表现出统一性

机械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将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者有机地统一,真正实现了机械制造技术为机械制造、企业竞争和行业进步的统领性作用。

1.4机械制造技术表现出竞争性

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在机械制造技术上领先国际水平或行业整体水平,那么其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将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对于世界各国,发展和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共同指向。

2机械制造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面对世界,我国与各国市场的运作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和产品竞争。进入新世纪,CIMS技术开始在机械制造行业大范围推广应用,建成了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等一大批研究场所,在全国也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但由于对底层基础自动化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极其复杂,CIMS技术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不能令人乐观。社会的进步,使得如今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希望品种多样化、快捷的更新速度、高档的产品质量、方便的使用模式、合理的价位,靓丽的外形、完善的售后服务,要满足人们这些日渐增长的需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握住机遇、应对和挑战,就决不能再沿着20世纪的发展模式,必须全面拓展,步入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的“五化”发展的新方式。

3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以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为代表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使机械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这样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1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

对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主要体现在几个个方面:

其一,精密工程技术将成为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基础,以超精密加工的前言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将促进为了机械加工微型机械电子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其二,机械制造技术样出现自动化特征,这是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发展为代表。其三,飞速发展的网络通讯技术也会给机械制造技术带来更多的变化与提高。

3.2虚拟技术在机械制造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是机械制造技术虚拟化的核心,它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此来保证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同时,也确保产品制造的成功,并及时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同时还可以对机械制造的设计起到辅助作用。

3.3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是当前的一个方向,对于以研究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系统技术,以及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等方面的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将会成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和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拥有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缩小差距。机械行业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放在战略位置,通过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以足够的力量和资金确保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取得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训瑄.世界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30年来的四大质变[J].航空制造技术.2009(05)

[2]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3]黄杰,李游军.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