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原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既是师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兼顾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体系,并整合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关爱学生。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兼顾学生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优秀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困生,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优秀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高一些,学困生的难度低一些,确保学生的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相吻合,兼顾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给予每一个层级的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在提问、探究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学困生群体的有效兼顾。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单独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之中定向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当堂检测作业的设计方面也专门设计了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知识点考查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我们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间结成帮扶对子,以相互帮助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弥补教师在学生转化方面时间与精力不足的缺陷。在学生转化工作中,要求优秀生帮助结对的学困生制定补习计划,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同时给予学习技巧方法方面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的重要长效机制。
二、坚持自主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
过去一段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程度不高,教师也没有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模式,将教师讲解模式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问题,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司马迁其人,为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品读相关词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于将本节课的要求明晰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照,拾遗补缺,同时这样的目标也是整节课的线索与引领,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深入推进。
接下来,我向学生出示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司马迁生长环境和写《史记》有何关系?司马谈如何嘱托司马迁的?父亲的话仅仅只是与儿子生死相别吗?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象司马迁会如何答应父亲?他又是如何做的?写作《史记》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司马迁如何面对这样的灾难?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活下去?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能否改为‘发奋’?从司马迁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一组探究题浓缩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与完善。
完成小组合作研究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发言,并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进行点评,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了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上还进行当堂检测,便于教师及时对照反思以及调整、弥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相互交流的积极性也较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关键词:音乐教学评价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方针和政策,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音乐教学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音乐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和测量音乐教学成绩和效果,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乐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专指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才能成长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现代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音乐教学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就是方向性原则,也就是说,评价应该引导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价应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音乐教学工作,为学校和有关领导对音乐教学的领导工作,以及为音乐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
音乐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应该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扬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优点,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评价对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领导来说,应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更好地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本身来说,应该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检验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以音乐学科特点和音乐教育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应该作为建立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依据和基准。
科学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和测量要求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这是使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和公正的保证。效度是指评价测量能真实地表现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评价测量能够稳定地反映出被评价测量者的实际水平的程度,鉴别度是指能够把水平不同的评价对象区分开来的程度。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音乐教学已由重技能技巧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教学评价已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从局部评价向整体、综合评价转移,从被评价者的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从重结果逐渐向重过程发展。在评价理论方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三、整体性原则
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必须从整体、全面、全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要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坚持整体、全面的评价。
近几年,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较快。人们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期望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办法,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调整学校管理策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励音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完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教师要面对多个年级、众多学生,评价的实际操作如果十分繁复就难以实施,这就要求评价必须简便易行。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途径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话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提高的协助者,更是文化传递的使者。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需要遵守语言规约,即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和学习,在交际中尊重交际对象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中尊重对方基于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给予了补充和完善。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下面分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rr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是别人少吃亏多收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
(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原则(ModestyMaxim):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一致。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
礼貌原则倾向于以听话人的感受为丰,尽量让对方多受益,从文化或者心理的视角尽量赞誉对方,贬低自己,即贬己尊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学生讲英语,而且会讲合适、得体、礼貌的英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二、新课标中跨文化意识目标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综合语言能力中的文化目标以及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目标有利于在交际中做到礼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目标(见表1、表2)。
2001年7月,我国针对基础外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体现高中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同的礼貌规约,也有不同的礼貌语言习俗。如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文化,个体文化要服从集体文化,与集体相和谐;而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礼貌的。比如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强调的是尽量少赞誉自己,而汉文化中谦逊则是多倾向于贬低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贬低自己,客套一番,而在西方听到赞美时则是直接欣然接受,如果这样的文化差异中的礼貌准则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张先亮(2000:42)曾给出例子,一中国学者到国外一研究部门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外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学者谦虚地回答:“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深造!”外国专家信以为真,失望地把这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实验室洗试管。当然语用结果使双方失望,中国学者以中国式礼貌谦虚的语言表达,结果致使外国专家未能从话语中获得中国学者业务专长和研究能力的信息。这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不是语言听说技能的错误,而是由于对语言中文化的因素。礼貌是遵守的普遍规则,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则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了解和学习汉英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十分必要,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三跨文化文化教学现状
英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教学顺利过渡到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即听说读写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英语教学是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当前课堂上往往偏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吗”的调查中,有近85%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提及”。在访谈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老师们的回应令人惊讶。教师A:“啊?啥是文化教学,不知道啥是文化教学!不咋教,课文遇到,顺其自然,没有文化专题,为了完成教材(笑),不过讲讲也是有好处的。”教师B:“文化教学?哪有文化教学!!没有文化呀!Readingculture都删掉了”;当问到“上课讲不讲文化?”教师A:“上课联系到的文化怎么会不讲?如礼仪,只是比较浅显”;B:“不教,一般删除”;C:“没时间讲。”D:“顺其自然,有兴趣就教,一般不教。”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并没有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得到有计划落实,最多也只是“顺其自然”。陈申(2001:11,12)曾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语言教学方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文化教学。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问渗透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更无法主动积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遵守礼貌规则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仅就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下)教材中所含的跨文化教学的覆盖面列表如表3所示。
高一(下)共l0个单元(Unit13-Unit22),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单元(8个单元)安排跨文化学习内容,80%的教学内容与跨文化相关。跨文化学习成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部分之一,离开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会阻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礼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遵循礼貌原则下的交际,比如接受别人夸赞和表扬中国人都要先谦虚或自贬一番,如“哪里哪里”、“差远呢”等回答会显得回答者有礼貌,有修养,符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西方听到别人的夸赞要说“Thank you”才是礼貌、得体的回答;汉语中“老师”是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作称呼语,“老师,您好/您早”中“老师”是有礼貌的敬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个职业名,不可以用作称呼语,“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交际中会因文化知识的不够而不是语言技能的不足导致语言失误或者语言冲突。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与教师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意识的淡薄正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四、启发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点吗”一题中78%的教师全部选择“不常提及”。在电话访谈英语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要激励老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教师培训完善跨文化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教师自主学习与接收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引领教师跨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提示跨文化教学,提升跨文化教学理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同样的话语在这个民族是礼貌,而在另一个民族可能就是不礼貌的,所以Leech基于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六个礼貌准则。顾日国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球童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培训者在培训中通过组织活动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又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史化内容与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跨文化教学意识是落实文化教学的关键。
2.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师生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待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挖掘尽量多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1)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
(2)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关键词】生态化;语文教学;原则
一、自然原则
近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彻底抛弃了早先对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转而对自然进行肆意征服、掠夺和利用,最终导致自然不负重荷,爆发了生态危机。而生态系学的崛起则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的主动性应以贯彻自然的约束性为先,以自然所能容纳的程度为限。人的主动性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实旌,这是生态化的基本要求。人亦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生命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自然的自组织系统。人类自身也存在着生态平衡的规律,而现代教育所导致的人类自身的片面发展正是对这一规律的悖逆和破坏。人的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不仅符合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要符合自然性,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找准自身生存发展的坐标。所谓自然原则,是指语文教学不能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学生,而应顺应人性的内在规定性,自身发展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顺任学生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万物依自然本性而生长,教育要尊重人的习性,尊重人本身的结构和内在活动规律,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减少人为干扰,也就是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教育能否使人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对人的自身自然的理解程度,否则,就会违反人的天性,戕害人的天性,就会把人的发展引入歧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万物的生长,包括人的成长,都是顺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各自顺应着自己的具体环境而生长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主持者加以安排。从培养能力来学生看,要想让学生健康成长,就得提高各发学生面的素质,就得培养各方面的健康品格,就的得培养的学生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只能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生活越真实自然,就越能够达到成长的要求。相反,如果老师认为,创造了自以为优越的条件,实际上将其笼罩在统一指挥、严格看护之下,让其循规蹈矩,学生就会缺少一个可以自由成长的宽松环境,缺少一片适合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沃土。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顺应自然反倒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这种思想在柳宗元的《郭橐驼传》中得到了生动的说明。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的种树术说明了顺应自然的哲理。郭橐驼由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所以种植的树都能生繁茂而早实。相反,如果像寓言‘揠苗助长’’中的农民一样,为了让禾茁快长,不辞劳苦地把它们一一拔高,这种表面上看是‘积极”的做法,却加速了禾苗的死亡。其原因正是这种“积极’没有顺应自然,因而最终就会变为消极。育人如植树,故“从养树得养人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像种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虽然人总是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但是,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干涉。过多地介入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过多的监督则会让学生心生反感。所以,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会好得多。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真正主体,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是组织者和促进者。顺其自然就是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愿望,放手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这样一种信任和宽松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能,更自由地发展自己。总之,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求我遵循自然的规律去教学,在无形中发挥影响,用正确的价值体系去引导学生自然发展。
2.有所为有所不为。事物是时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我们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程式去进行语文教学,而是要做到细心观察,准确把脉,摸清事态的发展变化,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即要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的习惯做法,放手让学生探讨,以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动脑,大胆创新。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对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伤感情绪,很多同学不理解。有的认为保守的东西即将逝去,新时代即将来临,不应伤感而应欣喜;有的则认为,作者的伤感源于他对一种淳朴文化的留恋,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采用不为,即保持中立的态度,不给学生通过揣摩教师的心理来评判同伴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不养成从众心理,不人云亦云。在学生争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在教学中不作法官,不作裁判长,由学生评说,各抒己见,形成争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而且敢于大胆质疑,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也就在长期的“思”与“疑’的训练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有所为是指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把帮助学生完善自己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学生遇到难题、陷于困惑时,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点迷津,切不可敷衍了事。当然,有为与无为是不能绝对划清巽线的,如静观事态发展、静候时机出现时,教师虽未采取任何措施,但他却可能在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同样,放手让学生做自己的事情时,教师也耍留心他们所做的是否会偏离目标。这都是无为中的有为,是无为在行,有为在心。而在实施某一项教学措施、采取某一行动时,教师也不能一切包办,而要让学生有反思和教育自己的主动权,这又是有为中的不为。
总之,该有为或不为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味地积极有为未必是好事,一味地消极无为也非秒策,“过于为则扰,不及为则佾’,教育者只有灵活应变,作到有无相生,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
二、最优化原则
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一定的组织形式,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形态与外部运动规律。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文教学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任何因素单独发挥作用,都只能收到局部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各种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使各要素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其潜能,使其协调发展,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值高效,使系统的整体联系在活动中达到最优化。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高消耗、低效能的现状,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最优效果的取得,应以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为基础。教师只有对教案、教学内容等可控制的要素提前进行精心谋划,熟悉并掌握每一要素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在教学中及时调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制订合理的计划,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精心筛选,仔细分类,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本身的素质状况等,尽可能地全面创造最优的教学条件。
2.合理配置。语文教学的优化要注意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只有各要素协调运作,相互支持,才能充分发挥歌要素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使其尽可能的有机结合,互补共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经济高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众多教学要素时,因地制宜,分清轻重缓急,作到先后有序。要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组合加工,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因素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要考虑与师生的现实水平相适应,要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实现语文教学的平衡发展,实现语文教学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技巧 原则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策略,讲求审美教育技巧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领悟形象的直觉妙用
形象直觉就是美感经验,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事物,才算是美。美感经验,就是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的心理活动。直觉认识是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凭直观、任意象而产生的认识,这个意象是孤立的、无沾无碍的。而这种直觉又最易引发人们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虽然美感经验是与生俱有的,但不加以调养,仍有消失的可能。美感具有共同性。一种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人类具有共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在《山居秋瞑》这首诗中,凭着对晚秋时节雨后山中景色的直觉认识,产生了美感,通过联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句描绘了晚秋时节雨后山中的情景,用明月照松林,清泉流石上,浣女喧闹竹林,渔船惊动莲叶这几个连续的动景来衬托秋夜的寂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历来为人们所赞叹,苏轼评价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读到这首诗,便有一种直觉的形象认识,达到了审美的效果。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形成审美想象与审美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审美意象的推动,审美理想的引导,引起多种心理功能紧张的活动。感知提供表象,表象诱导和激发出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对表象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使想象更加活跃、更加丰富,而活跃丰富的想象又进一步激发出新的创造欲望。庐山瀑布,使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审美情感成了表象运动的直接动力,凭借想象对表象间自由关系的理解,使表象按照情感的逻辑加工制作,终于构成了新的审美意象。
人的审美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李白在对自然、对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凭借怪伟奇绝的想象,卓异神奇的夸张,再加上非理性因素的介入,灵感突发性的到来,常为审美意象的完成平添几分意外的机缘。由此,李白创作了大量清新自然、雄健奔放的诗歌。其作品如“风行水上,自然成趣”,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成了“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的诗不愧是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的楷模,更是审美创新的典范。
2.保持心理距离
审美距离说是本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心理距离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要的心理条件,这种距离不是简单地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而是强调审美活动的特殊心理状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平凡的生活中,人往往会掉入生活的陷阱里,无法抛开现实的目的和需要,所以无视于眼前的娇红嫩绿,无感于周围的良辰美景。人们对自己周围的景物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审美心理逐渐淡化,因而对它的美的感觉也就模糊、迟钝、视而不见了。只有在心理上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游走于形象的直觉里。由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将极平常的景物变为很美的意象。生活在北方的人,面对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生活在南方的人,见到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无不惊异万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入森林、草原、山村也会流连忘返。距离产生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也是如此。文学艺术家的长处,在于能够把事物放在某种距离外去观照。由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将极为平常的景物,变为很美的意象。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临刑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大旱”的誓愿,窦娥死后三桩誓愿果真应验。尽管主观愿望不可能成为客观现实,但这种距离,却产生出了强烈的美感,使得人心大快。直到今天,窦娥的形象仍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3.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或者叫做审美的移情作用,是指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无生命的、无情趣的外物具有人的生命,使客体对象具备了感彩,达到物我交融。《庄子?齐物论》中写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忽然醒来,自己竟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创设了一种浑然忘我的物化理论。这种随物宛转,达到了“吾丧我”的境地,就是移情效果。
[关键词]开放教育本科 毕业论文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5-02
引言
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设计环节即毕业论文设计是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基础,阐述了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应体现英语教育的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一)毕业论文的设计应体现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原则
所谓“学有所用”,学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真正解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就“教学行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面向全体学员以讲座或课程的形式进行指导。整篇毕业论文至少要体现有四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要有一次课堂教学的录像或录音;要有原始调查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以保证教育教学这一职业性的凸显。
(二)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体现过程性原则
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亦即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整个设计环节由5个环节组成:
1.项目启动:指导教师可采用集体或分散等指导方式,介绍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布置研究任务;
2.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学员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3.项目实施:学员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4.项目评估:学员运用评估手段和方法,对项目的事实情况及结果进行评估;
5.项目报告:学员根据论文写作规范,用英文写出正文4000词左右的项目报告,同时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材料。
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项目启动是整个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确定论文研究方向;项目实施是论文实用价值体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评估是对论文学术价值的提炼;项目报告是对整个写作痕迹的保留。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二、撰写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想顺利完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员要从论文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写作心态三方面同步着手。
(一)选题问题
开放教育学员本身写作水平不高(大多学员学历为中专),面对论文选题往往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求大求空,无法驾驭论文写作。要解决毕业论文选题难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则需着力推进“两个兼容”原则。该原则有利于学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学以致用。
1.原则之一: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兼容。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大多数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本专业与自己工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论文选题会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其次,学员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思考,整理和提炼教学心得,再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论文很有实践性和指导性。最后要注意在强调联系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学员通过英文写作锻炼了英文写作技巧,同时也对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写作实践。
2.原则之二: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兼容。学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还要考虑自己的特长、综合知识水平、学术科研能力和客观条件。学员最好选择自身擅长并且有一定兴趣的题目。擅长能表现出学员对该论题有较深的认识思考及一定的实践经验,能降低写作难度,更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素材充实,个人见解深刻,针对性强。指导老师可帮助学生对历年的论文题目进行归类,然后就每一类给出具体实例,让学员亲身体验,和学员共同探讨,寻找自己感兴趣、熟悉或是能驾驭的题目。历年论文题目基本可划分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学生心理研究、学科思想、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二)时间问题
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学员大多为成人或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家庭生活压力大,在完成工作任务和照顾好家庭之余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因此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毕业论文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障。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教学计划中留出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本身就非常有限,且由于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面临毕业,论文已无延期上交的可能性,因学员自身不够重视或工作忙等原因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论文答辩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改变这一无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笔者建议首先学员应当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毕竟三年所学,毕于所写。学员应当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充分、高效地使用业余时间进行论文方案的实施及撰写,对写作过程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忍得下艰苦。其次,作为指导教师则应确实把握好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运用E-Mail、手机等现代化联系方式,或告知学生可进行双向语音或视频联络的网址(例如雅虎通、QQ、MSN等)充分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到位,引导学员逐段完成论文,渐入佳境。按时间安排逐项完成各项写作任务还有赖于指导教师对学员的阶段性检查,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心态问题
学员积极的写作心态,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积极心态的创立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学员自身养成。
1.指导教师要为学员设置成功目标。在长达半年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员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导致论文写不下去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鼓励。为了使毕业论文顺利完成这一远景目标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指导教师可以对远景目标进行分解,放在每一个写作阶段,逐一完成,使得远景目标的实现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员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应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一种对任何人、任何情况或任何环境所把持的正确、诚恳而且有建设性,同时也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类权利的思想、行为或反映。积极心态有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下图是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可以反映出由于持不同心态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写作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
上表显示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放心的,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引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混学、浮学现象严重,缺勤、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屡禁不绝。这些与上述消极心态有直接的关系。在艰辛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学员应抱积极心态,把自己遇到的种种失败看成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不论怎样,坚持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在近五年的指导毕业论文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具有积极心态的学员写作目标明确,动机强,遇到写作困难时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写作进展速度快。而具有消极心态的学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时,往往遇难而退;面对种种写作困难采取逃避或是蒙混过关的办法,其结果往往是论文不能按时上交,延期毕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坚持“两个兼容”原则指导学员选题,合理安排论文撰写时间,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能较好地体现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尴尬状况。毕业论文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只要学员合理安排好论文写作时间,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就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参加论文答辩,达到个人的学术研究高峰。
【参考文献】
[1]黄芬香.开放教育文科类毕业论文评价模式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4):34-38.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曹文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研究――基于上海电大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J].研究与交流,2007(5):11-13.
[4]王正东.流程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追踪管理模式[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5-127.宋立平.毕业论文写作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12.
[5]杜祥培,尹跃妮,欧阳中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9):75-77.
[6]司景萍,高志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3-46.
[7]顾冀梅.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64-165.
[8]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36-439.
[9]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一、教育论文也叫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那些既无明确的研究目标,又无新的发现和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经验、工作过程描述上的工作总结,则不能称作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二、教育论文的特点。(1)学术性。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暇可击。科学性是教育论文的生命。(3)创造性。教育论文应浸透作者的心血,闪耀作者智慧的光华,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4)理论性。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有理论高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规律、认知规律、迁移规律,学习动机理论。中小学常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作到以理服人,要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5)探索性。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6)实用性。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索,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 1 页 共 5 页
三、什么是教育经验。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经验是指人们的经历和体验。在哲学上通常指感性认识。有的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总结则是指教育实践者在回溯性研究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自己在驾御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所取得的成绩,并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再通过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符逻辑的、有借鉴价值的书面材料。它反映和评断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指导教育的再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层次按其对教育现象揭示的深度和对总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即经验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一般教育经验总结带有“经历”的意味。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为一段教育经验中某些感觉的有序结合。我们把所感觉到的这些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如实地叙述出来,就是一般教育经验总结。科学性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必须建立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它不满足于或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叙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它要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1.经验总结报告(最低层次,最常见)2.调查报告。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调查(很实用)3.实验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要参与后。4.专论。5.评述。6.综述。7.学位论文
五、怎样把教育经验变为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角度的异同
真实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的基础源泉。所以,
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都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都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然而其写作角度却有所不同:
1.从写作目的看:经验是让读者相信并学习这一成功的做法,使其经验得到交流、借鉴;论文是让读者赞成其主张,吸取其学术观点,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2.从写作任务看:经验是揭示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论文则要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创新的学术见解。
3.从用笔着力点看:经验重在写做法,从有效的做法中说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论文重在讲观点,从富有的逻辑的论证中阐明自己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4.从具体内容看:经验内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叙述、说明的方法,落脚于从自己的做法上讲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经验之所在;论文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多用论证的方法,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上。为了论证自己观点(中心论点)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作例证,也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还可以站在局部的感性经验上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直至古今中外)系统地搜寻组织论据(材料)。这就是说教育论文的所有内容,都是未了证明中心论点并被中心论点所统帅。
5.从构成要素看:经验由思想认识、具体做法、教育效果三要素构成,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论文则由鲜明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要素构成,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
6.从文章构思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反映因果、探索规律上去介绍成功的做法(经验);论文从 论证观点、认识事物、得出结论上去阐明深邃的学术见解。
7.从思维运行特点看:经验总结要围绕工作(做法、结果、体会)做文章,可以纵向归纳几个步骤,也可以横向综合几个方面,以给读者真实、具体的印象;论文所
注重的不是清晰的过程、实在的结果、深切的体会,它探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透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从而给读者一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
8.从表现方法看:经验主要采用描述、概述和说明的表现方法,在谈体会时行文比较自由;论文主要采用论证的表现方法,在逻辑推导上十分严密。
(二)、教育经验变教育论文
1.在文章观点形成上下功夫。要认识经验中的规律性联系,并把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对原所阐述的每一条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火车,经过论证后,进一步概括升华,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上,形成自己创新的学术观点,并把每一个小标题变成相应的分论点。
2.在文章要素上变角度。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原来经验中的概括的成功“做法”,变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把经验中用来作为效果的材料,在论文中作为例证,作为论点、分论点的依据,而不要停留在说明成功做法的实效上。
3.在表现方法上做文章。在表现方法上,要处处注意自己是在论述阐述学术观点,而不是在说明做法、介绍经验。因此,行文时必须灵活用多种论证方法,并恰当地用好“可、要、宜、应、应该、能、就能、会将会、须、必须”等词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既然……就……” “即使……也……”、“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如谈做法: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讲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六认真”;运用启发式教学。)
4.在理论色彩上增浓度。要特别强调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引经据典,给人以理性上的思考。(智力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1)动机因素论,(2)归因理论,(3)动机激发论。
当然,这仅是“变”的要领,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在“变”的过程中,要特别作到从理论上升华,抓住中心论点,从总体上考虑,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
举例讲做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使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有了基础。(概括自己成功的做法,谈了自己的认识,提炼出一条经验)
讲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这是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的基础。(把成功的做法,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中理性认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已进行了教育实践,有了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教育理论就有了基础和前提,只要教师们注意学习教育学理论。提高理论自觉性和视野,不囿于一己经验之所得,不怕付出脑力劳动的艰辛,注意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能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
关键词:交通工程;教学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安全、管理、服务、收费、监控、停车、景观以及照明等众多方面,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改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目前,国内各高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笔者发现,上述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学生学得知识很宽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经常处于上课疲劳、倦怠状态,“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提出此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现象。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现有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授课水平、课件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听课情况等,尽管体制中也包含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层面,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难以判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尽管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其通常会放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进行,而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繁忙、压力最大的阶段,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无暇顾及”、“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等现象,而某些代课教师因“充分理解学生难处”和“放学生一马”的“宽容”态度或多或少加剧了上述现象,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侥幸心里,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科技论文写作”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笔者提出了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合课程内容,拓展知识,提出相关工程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给出题目,明确要求:给出相应的科技论文写作主题,要求学生查阅、研读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和写作规范完成作业;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来:对作业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要求学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第四,制作PPT,师生换位:要求学生将最终完成的科技论成PPT,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每小组讲解过程中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第五,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对各小组及组员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四、教学实践
笔者在本学院2010级交通工程专业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实践环节和应该注意的细节如下:
(一)摸清基础,循序渐进
在讲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引出课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声路面技术相关知识,并给出了本课程第一次科技论文写作作业――低噪声路面技术。这次作业要求较低,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拓宽知识层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关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Word应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配由各小组自行安排。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讲述完道路交通标线分类、功能、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标线清除技术的提问――为什么要清除旧标线?如何清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提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循序渐进,不能太难、太抽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太难而放弃。
(二)要求明确,自主完成
第二次论文写作题目定为“标线的清除技术”。此次写作对文献检索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写作内容自由发挥,创新性不做强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也可大胆设想,说明实现原理,但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论文排版要求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完成,促使学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于论文写作和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探索学习,也可向老师咨询。
第二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抄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学生抄袭的后果,强迫学生不敢抄袭;其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通过点名表扬和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
(三)不厌其烦,多次修改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要求学生对其完成的作业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来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摘要内容不符合摘要写作要求,写成引言,且不完整;论文格式均不正确,有三组同学的论文没有摘要,论文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正文文字字号、段落行间距不符合要求;图、表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够且格式不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均在论文审阅时给予一一指出,并反馈给学生要求进行修改,并规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论文”及“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
首先,为什么要认真批改“作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340名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部分大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认为“老师无暇认真批改作业,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加剧了学生应付和抵制作业的情况”,26.8%的人认为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是因为各类作业太多,有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见,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必须做的作业”,代课教师应该认真审批并予以反馈。
其次,之所以要坚持“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原因有三:(1)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熟练使用Word进行论文排版,为日后发表科技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及工作打基础;(2)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老师等)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
(四)注重表达,师生换位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科技论文制作成10页左右的PPT,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在这次实践当中,有两组学生做的PPT比较简单,其小组代表在讲解时因有些心慌、紧张,导致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但是另外两组做的PPT背景丰富,内容完整,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和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解出乎老师意料,逻辑清晰、绘声绘色,板书与PPT并用。
这一环节主要目标有两个:(1)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PPT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对自己制作的PPT进行讲解说明,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运用更直接,因此,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之成为善于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五)适时表扬,宽严相济
各小组作品展示结束,要适时点评。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予以表扬,表现欠佳的同学,找出长处予以勉励。
坚持鼓励的原则是因为,在上一环节中,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或者造成学生抵触、逆反心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适当放松标准尺度,尽量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五、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老师引导、监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提出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坚持的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读、写、用、说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