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思品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品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品教学反思

第1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一、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的意义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很好的反思,是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初中思品老师不断进行反思,首先可以促进我们教师心理的成熟,使年轻的教师迅速的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老”教师。其次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会进一步加深,学科专业能力会得到提高,一般性文化知识也会进一步丰富,还会使我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的向着更科学的方向改进。

二、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的内容

新的初中思品课程标准要求:思品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品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思品学习方法。因此初中思品教学的反思就要围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来进行。

1.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人生最天真烂漫的年龄阶段,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就要设计一个“玩”的思品课堂。也就是创设各种适合的教学情境,组织实施有变化的、大多思品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你比我争中学习思品,体会思品学习的方法。

2.反思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品活动中来。在思品教学中,我们都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思品的兴趣就比较浓厚,求知愿望也比较强烈,思品素质就会得到较快发展。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思品课堂活动,他们也就对思品失去了兴趣。我们面对的是青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初中思品课堂不能让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成为学困生。

3.反思自己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水平就不同;即使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间,心理和思维水平也不同;同年级相同性别的孩子间也是有差距的。因此,要通过反思逐步的了解清楚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思品思维和思品能力上的不同,通过自己的反思改进教学活动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初中思品的难度不大,学生大都能学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就会很快的分化,什么原因呢?就在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那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那些学习习惯呢?我们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及时总结解题规律的习惯,认真听取他人见解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形成多种思维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的习惯,喜欢动手操作的习惯。

5.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学习掌握思品学习的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作为抽象思维为主的思品更是如此。我们初中思品要让学生掌握那些学习方法呢?学生要逐渐学会主动预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及时总结解题规律,要善于质疑问难,学习归纳的思想方法,使符号化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初中思品教学要让学生建立并初步形成的学习方法。

第2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54—01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先复习旧课,再导入新课。无论采用哪种导入形式,都应设法把学生的情绪、思维调动至兴奋状态,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合作探究,强化体验。这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即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活动的展开融为一体,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探究化”。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及情境创设等形式,将课堂变为学生体验生活、探究知识的乐园,引导他们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其通过深入的交流,愉悦的合作,主动的探究,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束缚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解开学生认识上的“扣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

3.小结梳理,明白道理。即回归教材,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基本理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所设活动板块则通过情景对话形式阐释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还需要他们进一步进行分析、辨别。将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有助于他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4.迁移拓展,道德践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践行。在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二、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及驾驭教材的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讲述教材内容,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要予以深入分析,并进行灵活处理,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3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一、思品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即: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作为思品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

4.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我解释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5.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随时保持快乐的心态很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座谈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课第一节“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百姓生活大变迁”,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实验室”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本人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小舞台”教学法

第4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三、过分偏重“赏识教育”,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我认为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第5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一、激活《思品》教学新观念。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二年级《集体生活真悦快》,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活动得合作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二、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科学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是开放的教育,科学教学只有构建起开放的教学体系,才能承载起科学教育的使命。

1、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方式是玩中学,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讲述性学习走向探究型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主旋律,面对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情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激发者、个体成长的辅导者、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者,要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教学内容的观念,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担当起科学课程开发者、开展对学生科学的启蒙教育和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价值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要绐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发展。让学生身处有限的教室,思维却遨游在无限的空间里。

2、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主动走出封闭型的课堂资源空间,带领学生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网络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变“讲课”为“上课”,变学“答”为学“问”;即:改变过去教学中的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要体现教师知识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尝试教具制作,组织学生进行小设计,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展示。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实”、“活”,即内容精、方法精、活动精。训练实际、知识扎实、有实效。教法活、学法活,解决问题灵活,不流于形式,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创造性的活动,刺激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中充分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宽松的空间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第6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汉语拼音复教学反思一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的。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从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新教师来讲,我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综观本堂课,感悟有三:

1.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过程即是以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全真实的,教学的进程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单凭自己主观想象或猜测,脱离学生实际的学习、接受能力将教学过程过度理想化,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等等。

2.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得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住低年段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学语言也是知识呈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还有限,抽象深奥的概念还不会,对形象化的语言反应就比较积极灵敏。课堂上应多运用他们能听懂、感兴趣的语言授课。将学习目标拟人化,个性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一点从“拼音宝宝”、“双胞胎”对我班学生学习相似拼音字母的积极作用可以看出。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行发现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单纯的口耳相传更重要,也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我们也将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展示知识点之前不妨先提个问题,打个问号,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动脑筋,自己观察、想点子、总结归纳,钻研学习内容,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从而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字符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拼音王国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汉语拼音复教学反思二

在上拼音总复习这节课时,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我从激发学生读拼音的兴趣出发,突破了以往成人化的教学思路,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过去的汉语拼音教学的设计,虽然也从图文设计方面照顾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插图显示字母的形状,表示声母韵母的读音,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但更多的是从成人的理性化学习这个角度去考虑学生学习拼音的过程。因此,尽管我们花费了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来抓拼音教学,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拼音不过关。究其原因,不能说与学生对拼音学习的情感兴趣不无关系。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给字母找家”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大家都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帮字母找家的活动中来,一起动手找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有趣的游戏——读拼音把它贴到相应的位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拼音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没有具体意义的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的东西,而是与语言表达、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其他同学的帮助,一些拼读较困难的同学,拼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强了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信心。

第7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学案;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一、“学案”教学操作程序

(一)学案的编写

第一步:通过备课组集体研讨,确立自主学习目标和设计“学案”编写思路。由于这一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坐标和学生自主学习指向。常常需要要在分析课标的基础上,反复讨论确立。我们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是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有一名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执笔写出学案初稿。第三步是全体学科组成员共同审阅,再次修改。同时设计出3至5道课堂检测题。

(二)课堂活动

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要求学生课前对照学案自主预习。

1、课堂前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对照“学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用笔把自己在课本上看到的信息勾画标识出来,重点是初步思考学案设计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我们的合作小组一般为6人组成。座位安排是六桌两排并齐,相向而坐。通常用5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形成小组对问题的意见。各小组对“学案”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选派一名发言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循环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

3、课堂展示。这一环节20分钟左右完成。各小组按照学案上的问题,由其发言人展示本组的看法,其他小组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点适时给以点拨、引导。对于难点的或重点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强调。总的要求是教师整节讲授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5分钟。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条理的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黑板上书写出来。

4、课堂测试。首先让同学们广泛的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其次是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最后教师结课。

三、学案教学的反思

我校实施“学案”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完成好学案教学的任务又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水平。自主学习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学会自己学习,克服长期以来学生让老师牵着走弊端。作为初中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关乎到能否学好眼下要学习的知识,更是一种必须拥有的能力。一个学生没有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的。根据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一)主要收获

1、“学案”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学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由于“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上下功夫,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学案”教学法,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肯定的说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教师常常会遭遇“自己在台上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睡的“天昏地暗”尴尬局面。实施“学案”教学法则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思考,敢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质疑辩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学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课堂上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的及时赞赏和肯定,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会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施教本领和专业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学案”教学的困惑

实践证明,学案的教学方法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解决。

1、学生课堂展示有“天马行空”的感觉,表达不够规范。有时在质辩的过程中会出现某种“混乱”现象。这就对教师组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案设计是集体定稿,各教师轮流主笔纂写,不同的教师使用统一学案,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但教师上课的风格各有不同,统一的“学案”教学往往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的特长。再加上各班的班情不仅相同,实际运用中会出现教师“导”学的某些困难。

第8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前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往往却并不如人意。根据我对初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的抽样调查发现,83.1%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课文内容;78.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学习成绩。但与此同时,有78.7%的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满意;有53.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单一,缺乏更多形象生动的素材,“课件只是代替教师板书的工具”是课堂气氛仍不活跃的主要原因;58.3%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师一堂课都围绕课件展开,反而没有以前传统教学生动和直观。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科技教学产品在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角仍是老师和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效果的关键。再好的手段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能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视觉和图片进行学习。因此,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文要求合理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寻找教育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那么这种所谓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观念,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

为此,只有抛弃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法,用形象教学手段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手段在思想品德课中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把握尺度

思想品德课件的制作大多使用powerpoint,插以图片、声音、视频资料,制作的门槛较低,很多教师都制作得十分精美。但是,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优秀与否并不在于课件是否精美,而更应该在于是否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否能有效的落实教育意图,是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为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应该要把握好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抽象难懂的关键点,或者用多媒体更能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事例的选取也要适当、典型,宁精勿滥,坚决避免简单地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变本加厉的“满堂灌”。教师在制作时,要给自己的临场发挥留有余地,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从而使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通过“探究园”、“阅读与感悟”、“实践与评价”、“出谋献策”、“我思我悟”、“写倡议书”、“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辩论、演讲等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教学只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现在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能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实践能力。例如在初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中,通过把“”中出现的“打、砸、抢、烧”丑恶行径与我国运动员金晶在“”分子抢奥运“圣火”时勇敢一刻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更能感觉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将海外一些媒体如CNN对中国“事件”的歪曲报道与海外学子高唱《歌唱祖国》,甚至跳入冰冷河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图片对比,让学生的心灵更加震憾,从而更能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再如学九年级《思想品德》“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通过学生投影我们生活的镇区中发现的白色污染、河道污染严重,以及乱排生活污水,工厂“三废”污染严重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展开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应取消塑料袋,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提出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污染企业。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合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

五、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一堂带有“电灌”色彩的多媒体课,声、图、像俱全,乍看起来很热闹,能吸引学生,但是,它也容易掩盖教师的瑕疵,一些常规的功夫的欠缺,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

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课件的使用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屏幕上,很少有人去关注老师。当老师提问时,因为缺乏肢体语言,语言也不够生动和幽默,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我们知道教师的任务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还负有教育的责任,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些“功能”计算机都不具备。因此,多媒体的功能再多,也不应削弱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随着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我们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联系社会热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已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教育部新课程培训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思品教学反思范文

一、点燃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教学的“兴奋剂”

一堂精彩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一种自信而热情的态度。当遇到表达困难的时候,自己首先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要鼓励自我去相信,自己具有比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生活的能力,有超越他们最初的自我陈述看清事物的能力,还有一种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看清自己的能力。从最深处呈现出来的热情,可以真诚地感染学生。一份源于内心的热情、自信,可以从课堂、从学生的反应中反射给我们,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学生,我首先通过充分信任学生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用赏识帮学生摆脱自卑,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机会;通过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来点燃他们的自信。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的行为发生神奇的变化,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二、“情感交互”——有效教学的源泉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通过情境体验,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问题的思考及表达方式,生成新知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这一框的教学设计:先观看交通事故视频,思考:谁可以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由此引入课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深切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时我再次给学生展示图片:“市民乱丢垃圾,胡乱攀爬、违规跨栏,插队等”,学生表达出对这些行为的痛恨,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公民应怎样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标教学目标设置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社会对思想品德课育人目标的要求,凸显出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多媒体运用——有效教学的手段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各种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率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班级多,时间紧,自己还是每一课都制作课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突破重难点、巩固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第23课导入部分,我播放了3分钟的交通事故视频,场面震撼力强,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所学内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随后出示一些市民乱丢垃圾,胡乱攀爬的图片,以及违规跨栏,插队行为的漫画,让学生感悟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营造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人有责。力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彰显它的德育功能。

四、课堂活动与讨论——有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主体参与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最终学习积极性丧失,沦为学习的奴隶。在第23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从而内化思想品德。如在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设计了“‘一米线’的作用”的活动主题,让学生懂得设置及自觉遵守“一米线”的意义,“一米线”虽不起眼,但在它面前却折射出每个人的守法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的教学中,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班级文明公约”,是结合实际的一次升华:作为在校学生,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呢?从而总结出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三个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