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品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很好的反思,是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初中思品老师不断进行反思,首先可以促进我们教师心理的成熟,使年轻的教师迅速的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老”教师。其次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会进一步加深,学科专业能力会得到提高,一般性文化知识也会进一步丰富,还会使我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的向着更科学的方向改进。
二、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的内容
新的初中思品课程标准要求:思品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品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思品学习方法。因此初中思品教学的反思就要围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来进行。
1.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人生最天真烂漫的年龄阶段,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就要设计一个“玩”的思品课堂。也就是创设各种适合的教学情境,组织实施有变化的、大多思品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你比我争中学习思品,体会思品学习的方法。
2.反思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品活动中来。在思品教学中,我们都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思品的兴趣就比较浓厚,求知愿望也比较强烈,思品素质就会得到较快发展。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思品课堂活动,他们也就对思品失去了兴趣。我们面对的是青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初中思品课堂不能让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成为学困生。
3.反思自己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水平就不同;即使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间,心理和思维水平也不同;同年级相同性别的孩子间也是有差距的。因此,要通过反思逐步的了解清楚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思品思维和思品能力上的不同,通过自己的反思改进教学活动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初中思品的难度不大,学生大都能学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就会很快的分化,什么原因呢?就在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品学习习惯。那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那些学习习惯呢?我们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及时总结解题规律的习惯,认真听取他人见解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形成多种思维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的习惯,喜欢动手操作的习惯。
5.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学习掌握思品学习的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作为抽象思维为主的思品更是如此。我们初中思品要让学生掌握那些学习方法呢?学生要逐渐学会主动预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及时总结解题规律,要善于质疑问难,学习归纳的思想方法,使符号化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初中思品教学要让学生建立并初步形成的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54—01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先复习旧课,再导入新课。无论采用哪种导入形式,都应设法把学生的情绪、思维调动至兴奋状态,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合作探究,强化体验。这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即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活动的展开融为一体,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探究化”。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及情境创设等形式,将课堂变为学生体验生活、探究知识的乐园,引导他们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其通过深入的交流,愉悦的合作,主动的探究,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束缚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解开学生认识上的“扣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
3.小结梳理,明白道理。即回归教材,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基本理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所设活动板块则通过情景对话形式阐释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还需要他们进一步进行分析、辨别。将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有助于他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4.迁移拓展,道德践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践行。在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二、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及驾驭教材的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讲述教材内容,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要予以深入分析,并进行灵活处理,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思品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即: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作为思品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
4.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我解释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5.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随时保持快乐的心态很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座谈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课第一节“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百姓生活大变迁”,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实验室”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本人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小舞台”教学法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三、过分偏重“赏识教育”,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我认为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一、激活《思品》教学新观念。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二年级《集体生活真悦快》,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活动得合作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二、探索《科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科学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是开放的教育,科学教学只有构建起开放的教学体系,才能承载起科学教育的使命。
1、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方式是玩中学,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讲述性学习走向探究型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主旋律,面对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情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激发者、个体成长的辅导者、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者,要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教学内容的观念,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担当起科学课程开发者、开展对学生科学的启蒙教育和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价值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要绐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发展。让学生身处有限的教室,思维却遨游在无限的空间里。
2、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主动走出封闭型的课堂资源空间,带领学生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网络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变“讲课”为“上课”,变学“答”为学“问”;即:改变过去教学中的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要体现教师知识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尝试教具制作,组织学生进行小设计,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展示。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实”、“活”,即内容精、方法精、活动精。训练实际、知识扎实、有实效。教法活、学法活,解决问题灵活,不流于形式,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创造性的活动,刺激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中充分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宽松的空间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以“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34页―135页例题1、 2)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实践与反思。
一、相声引路,导入新课
师:(左手拿秤盘,右手敲着秤盘,走上讲台)同学们,我像老师吗?
生1:你不像老师,像个卖糖的。
生2: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推销员。
生3: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卖菜的。
……
师:哼!看来,我真的不像老师啊!那就算老师中的次品?可以了吧!(同学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同学们,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粗心或者质量等问题,使物品中混有比合格品“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这些 “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就叫次品。这些混入的次品有的好找、有的不好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把它找出来,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好一名“质检员”,利用天平秤来“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实验操作,感知策略
1.对3瓶进行实验操作。
这里有3瓶木糖醇(出示三瓶木糖醇),其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把少装了两颗的那瓶(次品)找出来呢?
生:(学生齐答)可以秤秤看。
师:谁来秤一秤,最少需要秤几次?
生:(边演示边说)一边一瓶,如果平衡,那么第3瓶就是少装的那瓶,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来的那边就是少装的那瓶。
2.小组合作,对5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刚才是在3瓶中找次品,3瓶太少了,如果是5瓶中混有1瓶次品(这瓶的质量轻一些)是不是还称呢?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到少装的那瓶次品?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称的方案,再动手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各个小组要安排好操作员、记录员。(各小组用准备好的5个圆片代替木糖醇,在简易天平上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先把5个圆片编上号,把1号放到天平一边,再依次把其他圆片放到天平的另一边。当放到3号时,天平不平衡,翘起的一边就是次品,我们组秤了2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真是好运气!如果排在最后一个圆片5号是次品,秤2次能找到次品吗?
生:不能,要称4次。
师:对,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到次品,就要称4次。还有哪个组有不同方案吗?
生2:把5个圆片分成3组,两边各放2个,天平刚好平衡,说明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师板书:方案一:5(2,2,1)――平衡,秤1次)
生3:万一不平衡呢?
师:问得好!每称一次,我们都要考虑到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 如果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说明次品在翘起的2瓶中!
师:该怎么办呢?
生4:就把翘起的这两瓶分成两份,再秤,又翘起的那边就是次品。所以,秤2次就找出次品了。
师: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出次品,要称几次?
生(R答):2次。
师(追问):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为什么要称第2次?
生4:因为天平秤不平衡,就得再称一次,才能找到次品。所以,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至少要秤2次。
师:天平秤平衡时,是不是最终只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生5:不是,那只是一种巧合。
……
其他小组又汇报出一些方案:
方案二:5(1,1,3)
方案三:5(1,1,1,1,1)-------(1,1)第1次
(1,1)------(1,1)第2次
师:以上称的方法至少需要称2次,而且以上三种方案的分组都分成几份?(三份)。为什么不分成(3,2)或(4,1)两份来称呢?谁来说以说理由。
生: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不能区分出次品。
师:也就是说,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称了也白称。
4.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又学会了从5个物品中找出1个稍轻的次品,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称的方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但老师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每称一次,必须要从天平秤的平衡与不平衡两个角度来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哦!
三、深入探究,寻找策略
1.设计方案,简洁记录------对9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在3个和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表现都很好!现在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出示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要称几次?)。现在必须从9个物品中找到次品,至少要称几次?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设计出称的方案,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出来,要求要简洁易懂哦!
2.同桌交流。
3.汇报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
9(1,1,1,1,1,1,1,1,1),至少称4次;
9(2,2,2,2,1)――(2,2)平――(2,2)平,称第2次;
(2,2)平――(2,2)不平――(1,1),称第3次;
(2,2)不平――(1,1),称第2次;
9(4,4,1)――(4,4)不平――(2,2)――(1,1),称第3次;
(4,4)平,只称1次;
9(3,3,3)――(3,3)不平――(1,1),称第2次;
(3,3)平――(1,1),称第2次。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没有,一起看结果,哪一种最简便?
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成3个的最简便。
师:是啊!你看:
师:照此下去,如果物品是3的倍数,均分成3份都最简吗?以18为例,大家试一试。
4.再次设计方案对18进行实验操作。
生:18(6,6,6)――6(3,3)――3(1,1,1),3次;
18(6,6,6)――6(2,2,2)――2(1,1),3次;
师:几次?是否真的最少?用笔、纸找找,看一看还有无更少的?
生:18(6,6,6)――6(3,3)――3(1,1),3次;
18(2,2,2,2,2,2,2,2,2),5次;
18(8,8,2),4次;
18(3,3,3,3,3,3,4次;
18(9,9)――9(3,3,3)――3(1,1,1),3次。
师:利用天平来“找次品”,有这么多的方案!在这些方案里,要保证能找到次品,有的要称3次,有的要秤4次……,为了更好观察比较什么样的方案更简单,我们把这些称的方案填在表里。大家找一找,哪种简单?为什么?
5.观察比较,总结策略。
(师生共同逐一填写下表)
(1)第三、四两列的优化策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的数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
生2: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平均分成了3份后,每份都是3的倍数。
生3:我还发现要想使称的次数最少,所测物一定要分成3份最好。
……
师:对!在9个所测物、18个所测物中,最优化的策略是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哪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表中9个所测物和18个所测物中的最后一列(教师指着各个方案的第二种方案讲解)。
师:在9个和18个所测物中,第一次称的时候,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次品在剩下的几个中。
师:也就是天平上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零件都是正品,次品就锁定在剩下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中。这样称一次,就能排除6个零件(所测物是18个时是排除12个)。那么,如果天平不平衡呢?
生:次品在翘起的哪个秤盘中。
(2)第四、五列的优化策略。
师:我们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最后这一列,观察“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
生1: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
生2: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生3:我还发现有的方案虽然没有平均分,但它也是分成了3份,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的个数也比较多,称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师:你这个发现很好,而且很重要!但是,它排除的零件个数最多吗?称的次数最少吗?
生:都不是。
师:对!那么,“所y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以及“最优化方案”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齐答):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秤的次数就越多一次排除的个数越少。
师:是啊!每次对次品锁定的范围越大,则所需要称的次数就会越少。那么,我们要对物品进行怎么样的分组,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呢?这里有什么样的优化方案?
生1:平均分成3份的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
小结:你说得非常好。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以后,在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把所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那就是最优化的方法。但是,这种最优化的策略如果遇到物品个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例如:8个零件中有一个稍重的次品,应怎样分呢?
生:分成3份:3,3,2。(教师板书):8(3,3,2)
……
师:我们仍然要把它分成3份,每份的数量仍然尽可能相差最小。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但是每份物品的个数却很接近,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尽量平均分”。以后,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或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就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次品,这就是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又知道些什么?
四、巩固运用,深化策略(优化)
出示课件:
1.有10瓶水,其中有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称2次有可能找出来吗?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3.在12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秤,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师:题中哪些是关键词?各是什么意思?
生1:“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
生2: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盐水或者次品。
师:对!“至少”也就是要求我们用最优化的策略来称。这就要求我们在称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即要考虑到天平秤平衡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天平秤不平衡的情况。
师:个人单独尝试后到黑板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分法。
生1:分成3份,10(3,3,4)――3(1,1,1)(师板书)。
生2:也是分成3份,即:15(5,5,5)――5(2,2,1)(师板书)。
生3:仍然把它平均分成3份,12(4,4,4)――4(1,1,2)――2(1,1)(教师板书)。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用优化的策略,简洁地说一说称的过程。
课后反思:
1.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找次品”策略的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次品”这一概念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家长的一些谈话中有所耳闻,但都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我的课堂教学便从“次品老师”引入课题,并且对次品做详细的介绍,接着出示三瓶木糖醇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找出少装了两颗的那瓶呢(也就是次品)?W生回答“可以称称看”在让学生操作实验、亲手称一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3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用秤称一称找次品的表象,建立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简单策略。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采用的归纳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本课首先从所测物是3的倍数中找次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数学分析模式,完善“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然后再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图示、文字列表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分析,得出“找次品”的多种策略,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感知5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秤时策略的简单多样化,还是让学生“感知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18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称时策略逐渐多样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找次品”策略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从而为学生后面总结规律优化策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总结规律,让学生深化“找次品”策略的最优化。
关键词:学案;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一、“学案”教学操作程序
(一)学案的编写
第一步:通过备课组集体研讨,确立自主学习目标和设计“学案”编写思路。由于这一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坐标和学生自主学习指向。常常需要要在分析课标的基础上,反复讨论确立。我们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是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有一名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执笔写出学案初稿。第三步是全体学科组成员共同审阅,再次修改。同时设计出3至5道课堂检测题。
(二)课堂活动
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要求学生课前对照学案自主预习。
1、课堂前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对照“学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用笔把自己在课本上看到的信息勾画标识出来,重点是初步思考学案设计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我们的合作小组一般为6人组成。座位安排是六桌两排并齐,相向而坐。通常用5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形成小组对问题的意见。各小组对“学案”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选派一名发言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循环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
3、课堂展示。这一环节20分钟左右完成。各小组按照学案上的问题,由其发言人展示本组的看法,其他小组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点适时给以点拨、引导。对于难点的或重点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强调。总的要求是教师整节讲授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5分钟。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条理的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黑板上书写出来。
4、课堂测试。首先让同学们广泛的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其次是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最后教师结课。
三、学案教学的反思
我校实施“学案”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完成好学案教学的任务又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水平。自主学习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学会自己学习,克服长期以来学生让老师牵着走弊端。作为初中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关乎到能否学好眼下要学习的知识,更是一种必须拥有的能力。一个学生没有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的。根据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一)主要收获
1、“学案”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学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由于“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上下功夫,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学案”教学法,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肯定的说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教师常常会遭遇“自己在台上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睡的“天昏地暗”尴尬局面。实施“学案”教学法则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思考,敢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质疑辩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学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课堂上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的及时赞赏和肯定,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会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施教本领和专业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学案”教学的困惑
实践证明,学案的教学方法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解决。
1、学生课堂展示有“天马行空”的感觉,表达不够规范。有时在质辩的过程中会出现某种“混乱”现象。这就对教师组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案设计是集体定稿,各教师轮流主笔纂写,不同的教师使用统一学案,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但教师上课的风格各有不同,统一的“学案”教学往往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的特长。再加上各班的班情不仅相同,实际运用中会出现教师“导”学的某些困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将直接决定课程导入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自主探究的方向,推动教学进程向预定方向发展。在创建问题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生活经验、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启发性较强、切合教学目标、联系实际、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情境。
总之,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自我发展。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想上好一节政治课,关键在于细节。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包含了许多环节――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辅导与答疑,等等。比如说课前备课就必须充分,特别是对学生生活与政治教学相关联的环节要准备充分。也许教案知识点的处理和各个环节的衔接设计都非常合理,但是若不符合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你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也必须重新再写。因为我们上课的关键是这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政治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构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政治课堂教学的若干要素。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抓好班级课堂的管理,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具备一定的驾驭班级、引领班级的能力。“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信服你,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
只有处理好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优化组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参与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放弃教师“权威”,走进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放下“权威”,走进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平衡状态,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有助于消除部分不自信的学生的胆怯自卑心理,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轻松地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四、精彩的学习过程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是否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有效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整堂课有着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师的外部教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
五、精练的总结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反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现在,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的思考。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具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并积极进行自觉的教学反思实践。反思的内容包括:今天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关注什么?鲜活的生命力在哪里?如何克服脱离学生生活的空洞说教?怎样避免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等等。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性教学策略如下。
1.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要与时代同步,要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的具体目标,要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荡涤已有的与新课改相悖的陈旧的所谓经验,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洗涤自己的头脑,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全面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对治国有用,帮助学生打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思想品德基础。
2.教学过程中情境、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课程基本理念认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同伴的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等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观摩与讨论的最佳载体。通过观摩和探讨别人的教学,寻找出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可以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使自己在教学探究中少走弯路。另外,教学实践的观摩还有助于推进教师的集体性教学反思,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的共同成长。
4.自己力争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较强烈,钻研较深刻,反思更迫切。备课时,往往教研组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互助合作,群研究共商讨,在综合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较优化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今后教学前反思的参照与蓝本。上完课后的交流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
5.教学反思的撰写。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或别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然教学反思的记录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现在手机上网和短信写博功能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博客的写作,基本上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写博客。网络博客进行的研究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会逐渐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