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第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立足于三年级教学情况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标准为标准实施教学。

2、认真贯彻《教学常规》,督促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4、定期开展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做到经验分享,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5、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级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新要求,在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弄清本年级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熟悉、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教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根据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面积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研究。

(二)重视常规,提高质量。

1、以教材为凭借,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掌握中段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品读、研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抓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段作文教学,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听,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读、认真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为以后的篇章作文打好基础。

2、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规范,重视学生作业订正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和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做到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研讨,共同进步。

1、教研组每位教师均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教师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难题,使教研活动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研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四、具体安排:

九月:(1)制定三年级组语文教学计划,做好开学工作。

(2)规范教学常规,正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3)组织学习研讨三年级教材特点、目标。

(4)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5)优秀老师开一节先行课,组织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听课和评课。

十月:(1)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语文教学的研讨课。

十一月(1)继续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年级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3)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其他教研活动。

(4)期中能力自测。做好相关的质量分析.

(5)抽查备课。

十二月:(1)研讨展示课。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继续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5)针对期中自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

一月:(1)研究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能力诊断(要求同期中)。

(3)年级组工作总结。

第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1培养自学习惯

施教之功,贵在养习。自学就是自己学习,主动学习。习惯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要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首先要养成自学习惯。学生在课间、课后、假日、外出自学习惯一旦养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自觉获得所需知识。

2明确自学任务

自学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换言之就是“我”要获取什么。就语文而言,由于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本中不同课文的自学任务。就是要实现如下目标:课文读通顺、流利,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自然段落及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简单题的回答,读不懂的进行思考,如若仍不能解做出标记。这些目标是课文自学中所普遍具有的目标。不同的文章也有别的目标,如古诗词的作者、朗读等。一句话,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水平,先明确这些普遍目标。

除课文中的这些学习目标外,还能自觉的由课文联想、仔细的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收集一些作文小素材,积累一些语言。也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而又发展语文。

3掌握自学方法

3.1朗读法。多读而其义自见,同时又培养了朗读能力。

3.2查阅资料法。能正确、熟练的运用字典、词典、字词句篇这些常用工具书甚至相关的报刊杂志,获取知识并解决阅读中的有关问题。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3.3询问法。学问同学,询问老师,询问家长,或与课文有关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即开张简单的社会调研,来获取更为广阔的知识。

3.4阅读自学中的圈点批注法。三年级学生,让其能从阅读提示中找到有关问题,在课文中可以注出自然段序号,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标出,对字词的音、形、义能做标注,对不能理解的也要标出。这是一种最常用得方法。

第3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字:以人为本;小学作文;作文教学;乡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后经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基本上明确了对“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阐释。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尊重人、关怀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教育者的教师,还是受教育者的学生,甚至是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彼此的和谐发展。而在本文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作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因为他们是受教育的主体,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学问、有素质、有发展的学生。

一、学生之“本”

学生之“本”是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即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则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学而不厌,乐于其中。

二、小学作文教学在乡村环境中的局面

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师资力量上,乡村小学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育观念整体上确实不能等同于城镇小学的教师;又如教学设备上,乡村小学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和学生学习园地的创办显然也不如城镇小学;再加上很多乡村小学的学生,其家庭背景往往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照顾不到,并将家中的很多大小事宜让孩子来处理,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孩子少了一层教育,还减少了学习时间或游乐的时间。这些因素体现在作文的教学上发映为学生的知识量不足,生活乐趣的体验也不足,从而致使其写作时缺乏感悟与灵性。当然,乡村教学环境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来得更直接、贴近,无论花草虫鱼还是山野田林,这些充满纯朴生活气息的物体在乡村学生的印象中体会更多,了解更多。因此,乡村教师如何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利用好有限的自源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重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能因为自身资源的缺乏而消减教育的兴趣,而应作以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的实践。

三、“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开展乡村小学作文课,笔者以为教师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熟悉《语文教学法大纲》

在新出的《语文教学法大纲》(2008)中对各阶段学生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只有熟悉《语文教学法大纲》,才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如《语文教学法大纲》中说明“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字左右。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的书写、运用。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又如,“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听说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联系写片断、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要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可以说,《语文教学法大纲》是充分照顾到了学生因年龄和学识的差异而设定各阶段教学目标的不一致,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熟悉《大纲》而更好地设置教学任务,不提前学习过高要求的任务、不超量完成过重的作业,使学生而有余力,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才能做好从识字到阅读,从习作到写作的逐步跳跃。

(二)教育心理学的掌握

现代儿童教学心理学认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乐趣,要想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决不能让他以不知道为乐。”[1] (P24)又“小学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的主要心里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想象甚至幻想来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因此,低年级的儿童要着重创造型的想象作文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并使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1] (P64)等。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要求的,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和接受心理习惯出发,掌握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在小学教材中,就有不少的课文才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自选商场》、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课《风景优美的地方》等,都是培养学生练习观察能力或说话能力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可以从颜色、远近、上下、大小、长短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教学上又从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来启发学生的说话条理等等。切实照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作氛围的创造

小学阶段,低年级(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写作尽管还不能称之为作文,但词语的运用、句子的书写以及习作的练习都是为高年级(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对这阶段“写作”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写作水平能否产生良性的影响,因此,同样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而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则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特别是乡村小学中,教师要运用可利用的资源来营造趣味性的“写作”环境。如让学生描写上学路的见闻,或课后十分种的活动,甚至是一年四季山野田林的变化,学生寒暑假期间的山野情趣等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通过让学生以说话的形式来表达他自身的感受,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让学生比一比谁说得更好,更流畅。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后,发现有哪些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拿出来与同学分享,使课堂的气氛不要停留在单纯的教师说教而已。

学生通过课上的说话后,即锻炼了他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的思维组织能力,算是在写作之前打好了草稿,这样再让学生去完成写作,学生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最后,总结上述三点,笔者以为无论是对《语文教学法大纲》的熟悉,教育心理学的掌握,还是写作氛围的创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无非就是更好地实施每一节、每一次、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之为中心,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乡村小学中,同样如此,它可能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甚至家庭环境,了解他们性格上缺陷,并予以正确的指导。而写作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知识后一个能否运用得好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就确定了它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面对教学资源、学生整体素质都不如城镇小学的学生时,乡村教师想更好地开展作文写作或是写作阶段前的习作训练,必须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有效行之。这当中,就对乡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做好“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中考”“高考”又不考读书和讲话,不如平时多做点笔练有用得多,因而学生训练中读得少,讲得更少。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直到最近七八年才真正体会到削弱口语教学,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损失、一大失职。

从1987年开始,我接触了职高语文教学,所教班级都是和第三产业有关专业如:商业营销、旅游服务、医护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口语”能力差,将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基于此,我着意抓了读与说的教学与训练。

一、关于读的方面

在教学产践中我看到,凡是读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写的能力及理解能力较强。作文语句流畅,病句少,用词丰富,左右逢源;反之,读的能力差的,作文时磕磕碰碰,词汇贫乏。看到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要进行读的教学和训练,必须有通盘的计划。我针对高中生对读书兴趣不大、认识不足的情况,首先提高思想认识,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皆得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识广。李白之所以成为伟大诗人,“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陶渊明一生“好读书”。在提高认识后,提出读书要求,目标并教给方法。

读书,要求读懂,会用,读得快。

所谓读懂就是了解文章的内在脉络,外在的结构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会用,就是要记得住,讲得出,用得活,“使其皆若出于吾口”(朱熹《读书之要》),融汇贯通,为我所有。所谓读快,快速,多读,巧读。至于读书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泛读、速读、接读、轮读、齐读。根据时间、场合、文章体裁、篇幅长短、教学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方式方法又有不同的要求。如有声的要求清楚流畅,感情准确。为了记忆多用默读,诗歌和抒情散文又多用朗读。

特别要说的是,精读与泛读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均强调精读与熟读。如要求学生读课文时搞批注,勾划、圈点、抄录等。而对于略读、泛读习惯的培养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甚至对于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的有益经验,不屑一顾。大家知道,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多作贡献,就得多读书。因此,培养学生略读、泛读、速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忽视了这一点,“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不可能的。我要求学生每天用半小时到45分钟阅读报纸不少于四份16版,多的达八份32版(校园报栏),有的只要求学生浏览标题就行了。由于读书是思想活动过程,要求学生读书时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这也是提高读书质量和速度的保证。

二、关于说的方面

学外语必须十分重视口语,学汉语亦然,大纲早就把说的能力看成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仍落实不够,不是没有通盘计划就是缺少具体的考察评估要求。

我从87年接触职高班语文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口语重要性的教育。克服“一生下来就呀呀学语,那有不会说话”的思想。认识到要说得好,还必须加以认真刻苦训练。针对中学生实际情况,初中一年级学生大多能积极举手发言,有啥说啥,态度自然。初中二三年级主动要求发言的渐少,到高中则更少。我讲了口语使用频率高、范围广,从国家最高领导到普通市民,从闹市到遥远的小山村,从中到外,从古及今那里少得说话交流。口述速度每分钟150字以上,而手写每分钟只30字左右,前者是后者的五倍。中国历来强调辩才的培养,纵横家便是,《口才与讲演》是现代培养这种才能的一种杂志。美国从60年代起有三百所大学开办“说话系”专门研究说的学问。书面语离不开修辞,鲁迅先生说“在修辞学中,口语修辞是源,书面修辞是流”。提高对口语的认识后,再提出训练的目的要求。

首先让学生准备讲话稿在班上讲,但讲时不能照稿念。要求有条理,说清事实,生动具体。再进一步要求在声调、口吻、节奏、修辞方面有点讲究,以下是笔者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1.天天讲。每天上课时先用三五分钟由一二名同学讲,或甲讲乙评。

2.班会作专题发言。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出代表发言。

3.组织班级故事会、演讲会,全由个人事先准备。

4.在平时测验或期中考试专门有40或50分考题为口试,采用抽签方式选题。(要求学生主动读书自学,把课文按进度提前读完,留出充裕时间。一般每册语文教材只要12至14周便可学完,余下时间安排口试。)

5.争取参加社会上各种演讲比赛,接受社会检验,每年1-2次。

第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孩子考科学家的评课稿 范执教了三年级语文《孩子考科学家》一课的第二课时,课题组其他教师都参与了听课。现就该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范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本人认为上的很成功,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教师表述准确到位,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教师紧紧把握住课文的叙述顺序,以三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孩子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是(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在理解“孩子们是怎样考科学家”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动手划相关句子等形式,使他们理解了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却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在讲授完课文内容之后,进行课文内容拓展,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他们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交流的内容丰富,表达清楚,流畅,也可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有一定的量的积累。

我的思考:

两天听了三节语文课,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在学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课堂。

第6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一、依托语文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很重要的凭借。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三年级起每册都专门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从五年级起每册还用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了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时,要注重依托教材,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联系和课文内容的前后关系,注重语文单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张珍贵的照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有关的几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以“怀念”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阳光与彩虹》、《剪枝的学问》、《维生素C的故事》等时,介绍科学知识的几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

二、拓展课文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富有启迪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可紧扣语文教材文本的特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有的课文,可以内容为引线,安排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内引外连,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犹存,留有诸多“空白”,具有很大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拓展,对故事情节进行延续等。如,教学《草船借箭》,结合课文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句话,让学生课后查阅三国故事书,看看周瑜临死前说过一句什么话,引导学生以“周瑜真的佩服诸葛亮吗”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书法绘画比赛、优秀作品展览和广告语创编、警示牌制作、课本剧表演以及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然后收集材料,编辑环保宣传小报,或撰写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引导学生开展以“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四、结合学科横向联系,进行综合性学习

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之间也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要求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寻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点、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设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挑山工》,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可让学生先画一画折尺形的线路图,再结合数学知识比较“直线距离”与“折尺形路程”的长短,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一道关于游人和挑山工的“路程”、“速度”、“时间”的简单应用题进行计算、对比,加深理解,进行以“运用算理领悟哲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五、发挥校外教育功能,进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不囿于文本课程和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学生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有多宽。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搭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要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为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开展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间工艺、风俗人情,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可通过写调查报告、当导游解说、答记者提问、画宣传版面等多种形式在班里进行交流,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

六、借助网络信息优势,进行综合性学习

第7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语文能力 训练 提升 强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教师只有多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的训练对于教学过程起着调控、巩固和反馈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训练按部就班,机械重复。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有妙趣横生的童话,想象丰富的神话,童趣盎然的歌摇,简洁凝练的古诗,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训练的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不要呆板、僵化。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得好好研究。

吴忠豪教授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训练涉及三个方面:理解感悟,积累语言,运用文本语言表达。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总是有蜻蜓点水之感,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语文训练应该是有维度的,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朗读,会写作,从而在语文训练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搀扶到独立,由模仿到创新,最后完全不见教师指导的痕迹,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训练呢?

一、强化复述文本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文本是对学生认知、理解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复述课文或者复述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进行内化,由外在的语言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继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能结构的构建和儿童心理的发展。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我就利用白板投影了“每天四问”的关键词: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记忆关键句子:“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由词到句子,进而片段,到整篇文字,在复述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记忆的一种方法手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陶校长演讲内容的理解,对于陶行知的谆谆教诲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时刻牢记这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言。再比如学习了《嫦娥奔月》后,编者也要求复述课文,对于故事的复述可以抓住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想象性的复述,不要照搬课文内容。对于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复述方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文本,还可以脱离教材,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当然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期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教师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强化随文练笔的训练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设计写作话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知识基础,来精心预设话题,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写作,而非啃着笔头想半天,到最后才写几行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寄希望于每周的几节习作课,而应该见缝插针,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练说、练写,使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就如同春苗,虽肉眼看不到其生长,但其实日有所增,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时制宜,捕捉随文练笔的机会。三年级起步时,侧重于及时模仿课文进行练笔。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而后具体描写了原野中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帮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句如何展开写话。自然段学完之后,我引导孩子回忆平时的课间活动,平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活动方式?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围绕“课间活动真热闹呀”展开小练笔,学生感觉有话可写,顿时兴致勃勃,不少佳作应运而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就人物的人格特点进行抒发感想,比如学习《钱学森》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渲染,层层推进情感,让学生有不吐不快之感。等到文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练写片段,对钱学森爷爷说几句心里话,学生就会有感而发,从而一挥而就。还有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出于情节的需要,留有空白,有时我们挖掘这些空白就有了随堂练笔的素材,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让学生展开想象:18年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遭到了哪些冷遇?尝到了哪些辛酸?他又是怎样胸怀故国,至死不渝的。巧妙利用空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本和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

三、强化当堂巩固的训练

第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现象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绘本教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绘本的选择,目标的定位。数学绘本从年龄段上划分,有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也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甚至有少数是适合成人翻阅的。相对于文学、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绘本而言,数学绘本的普及面还不是很广。一般考虑到市场的销售,数学绘本往往会定一个比较宽泛的学习年龄段。

《猫鼠大战拾奶酪》讲述的是老鼠小布丁一家为了尝到美味的奶酪,和大猫之间展开激烈的抢夺大战,在每次夺得奶酪后,小布丁一家共同计算得到了多少奶酪,讨论如何分配的故事。这个绘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丰富有趣的画面,将抽象的分数的相关知识巧妙地融入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中。其内在知识点是分数的运算,但它包容的内容过于繁多,既有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有适合四、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笔者听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分数是到第一学期后阶段才第一次初步认识,如此多的知识点堆积在一起,着实让学生“扛不住”,导致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完全抛弃了故事,课堂只变成了教师讲授以及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课堂气氛越发沉闷,学生学得了无生趣。

策略:走进去――细品绘本。在反复研读中准确定位。

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包括了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方向。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绘本是很难找到一个完全适合的年龄段的:目标定高了,学生的学力达不到;目标定低了,学生又失去了学习的挑战劲。因此在教学前,反复研读绘本,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元素,并对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绘本《猫鼠大战拾奶酪》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目标不妨制定如下:(1)通过绘本阅读,结合动手操作,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通过观察、比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3)通过绘本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教学目标更适宜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契合学生的学情。

现象二:教学结构不合理

数学绘本教学,有的教师一味迁就绘本的趣味性,为绘本而绘本,从而失去了教学本质的意义和价值,而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忽略了绘本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使学生得不到情感的满足。

《猫鼠大战拾奶酪》一课,教师通过娓娓动听的讲述,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但绘本《猫鼠大战拾奶酪》故事中类似于下图这样大篇幅描写猫鼠大战细节的版面有很多,导致因故事情节所花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数学知识的探究。

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舍弃了绘本,把重心完全转移到知识点的教学上来了,最后草草地结束了故事的讲述。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到绘本故事带来的情趣性,同时知识点的教学因为没有做任何删减导致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策略:走出去――斟酌研磨,在甄选删减中把握平衡。

数学绘本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理解,让数学变得更加亲近、更富魅力。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故事形式与数学知识实质的关系,引趣启思,把握平衡,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绘本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切忌一味地拿来主义,过分依赖绘本。教学中,在尽可能保持绘本的原汁原味的同时,需要反复斟酌研磨,适当删减与调整故事情节,甄选提炼数学核心知识。比如《猫鼠大战拾奶酪》知识点的教学比较饱满,时间安排比较紧,因此教师要反复阅读绘本,对故事情节中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细小情节可以做适当的删减。再者,此绘本的数学核心知识是分数的运算,但各年级的教学侧重点不同,笔者昕的三年级,重点应放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把后面绘本故事中渗透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适当取舍,一般情况下,建议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点全部删除,改换成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巩固和拓展延伸,班级学力较好的,当然也可以渗透分母有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现象三:教学方式太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绘本已经具备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图画,只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绘本感知与动手操作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经历主动学习的过程,忽视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绘本《猫鼠大战拾奶酪》,对于1/4+1/4采用直观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绘本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看图理解:“你明白这几幅图的意思吗?”“看来同分母分数相加时,怎么算?”这样的教学暗示性太强,学生只是跟着绘本插图亦步亦趋地学习,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挑战过程,思维自然也得不到最大化发展。

策略:走下去――摆脱束缚。在创新优化中实现价值。

数学绘本教学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它和日常数学教学一样,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处理绘本感知与主动探究的关系,在故事讲述与插图观察中增加动手操作、故事创编等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还是以绘本《猫鼠大战拾奶酪》为例,不妨采用这样的方式:1.猜想:凭直觉猜一猜,结果可能是多少呢?2.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可以借助手中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或画一画。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翻看绘本。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探索的一般方法。对于验证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探究算法,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研究,可以自主研究、小组合作,也可以借助绘本寻求答案。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认知。

第9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拥有较强的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

本人认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堂开始。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学习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起点。

(一)传统、片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取讲授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呈现出了一种“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纯粹以教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即使是老师讲的精彩、深入,也常常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越学越不爱学”的尴尬局面,更别谈说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对于新课标中提出的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认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了过多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也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使课堂上虽然出面了“满场问”的互动场景,学生的主体性却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相应的,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众说纷纭:是生动、活泼、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是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语文的气息,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或者是使语文课堂变得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诚然,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接受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也是教学教学能力的另一体现。教师可以创造充满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甚至是设置一些有意思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上课容易走神、开小差,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更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进程,而是应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片面性。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许多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本次课堂的相关内容,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者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大,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

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落到实处,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地交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的思维感受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渐渐形成的价值观。

2、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单向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热热闹闹,提问、讨论、合作层出不穷,收到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反思我们的课堂,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堂形式。如小学 二年级课文《贺年片》,教师可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提问同学如果你来设计一张贺年片你要怎么设计,要送给谁,写些什么样的话,这样的话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有一个关于“鸟儿”的单元,教师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可先让同学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鸟,可以描述一下外形、特征等,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等视听方法,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各种鸟儿的图,以音频的形式让学生聆听各种鸟叫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既不稳定,具体表现是易于激发,但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应秉持着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后安排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的、经常地用于实际,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小学四年级课文《走月亮》,让学生在了解走月亮这一北方风俗后,引导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再布置作文,让学生描绘与家人在月光下散步的场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由此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由景联想到生活的描写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全面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比如小学二年级课文《乌鸦喝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让你来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你会怎么写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学生在原结尾的基础上添加几个词,如“这只乌鸦最后终于喝到水了,然后它高兴地飞走了。”教师就可以用鼓赞赏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来使句子更加丰富。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尾,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