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舍之死范文

老舍之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舍之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老舍之死范文

从中长期看,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浪潮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将必然要得到新的强化,就目前来说,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参保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针对体制本身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道为社会成员建立比较可靠的社会养老屏障。

(一)改革征缴方式,体现发展水平。应对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一分为二、缴费基数双轨运行的征缴模式进行完善,让税费征缴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现社会保障征缴扩面工作的优化组合。一是明确征缴主体。建议社保征缴“改费为税”,设立社会保险税,并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首先,在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财、物力紧缺,手段、措施缺乏刚性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征收,恰恰用其当然的“强势”弥补了社保经办机构的先天不足。其次,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税务部门长期从事税收工作,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分布尤其是财务活动情况,可以在发票管理、银行账户、税收稽查、税收保全等方面采取强制性的有力措施,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从而真正地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再次,按企业工资总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通过虚增工资和虚列人员偷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行为,因为虚增工资就会被征收社会保险费,虚列人员又将会造成个人参保方面出现破绽,也有利于税务机关规范纳税人赋税。二是突出缴费主体。政府应该承担起缴费主体的责任,“增投”为参保群体“减负”。政府在社会保险中承担责任的上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的性质相符合,下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占到GDP一定比例、而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要占到当地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且增速要相互适应。做到凡有GDP产生的地方,凡发生工资关系的组织,就要产生社保投入,避免让农村社保的参保缴费、社保待遇与农民收入脱节,进而缩小贫富差别,缓解弱者痛苦,达到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让经济社会指标与民众幸福指数同步增长。三是强化稽察主体。可借鉴发达国家实行普享型和缴税制的社保制度,使征缴与支付分别由税务和社保经办部门负责,并明确社保经办机构稽查主体地位。《社会保险法》及其原有的配套法规已经直接或间接地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行为的行政执法属性和地位,可组建对社保征缴监督、待遇支付的队伍,形成既有经办职能、又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保经办机构,最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节分配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助于防止当前的不平等固化和由此导致未来的不公平。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差别,促进二次分配公平上。一是优化财政投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推进财政改革,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权与责任相匹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获得的税收比例及收入水平,与其后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已经不相匹配。20__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7%和92.63%。20__年,这两个比率变为4.09%和95.91%。同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省级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比率分别达到130%、232%和276%。且不论省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一般优于地市级和县(区)级,中西部省级政府如此之大的财政支出缺口,既暴露出财政体系的隐患,又凸现了欠发达地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需求。因此,必须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用于支付国家承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发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缩小地区之间差异。二是提高统筹层次,理顺基金转移机制。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按照县级统筹——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全国统筹的步骤层层推进,或者直接从县级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最终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步,还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联网。在政策调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省级基金预算管理,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规范转移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加大基金调剂力度,减少结构性资金缺口,增强基金调剂能力,使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顺畅。三是提升待遇标准,激发社会参保热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政府的目标不能止步于“全覆盖”,还需进一步提高居民保险的政府补贴、保障水平。能否继续完善社保“补缴补建”制度,将现在符合条件但尚未自主参保的人员先期纳入财政补贴的笼子,按辖区人口总数进行社保补贴?或探索适度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实现低收入群体低缴高补?按20__年数据计算,XX市农民纯收入(9040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3元)的39.94%,按缴费100元档次算,城居和新农保平均月退休金是要提高到310元,才能达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平均退休金(776元)的39.94 %,与实际每月的60元相差250元,而20__年,我区城居和新农保参保及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总人数是2.5万人,这意味着,要实现城居和新农保与企业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与平均收入水平一致,财政需要年增加补贴 7509万元,对我区这样一个全年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的中部省份发展中地区,确实比较困难(增加的补助支出大概要占财政收入的12.02%)。20__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44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用于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即441亿元),中央政府应该有能力履行这一职责。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这样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 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全民参保。让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养老保障,是实现参保扩面的突破口,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一是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缴费能力。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种全民充分就业状态的社会。地区就业状况应该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政府应该花更大的力气在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当劳动就业不成问题时,人们能有足够的购买力参加社会保险,很多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使决策层在体制设计时正确把握各种政策措施的力度,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朝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降低个人缴费,灵活续缴方式。 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应尽可能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统筹比例,并结合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费基数;取消或降低最低缴费连续年限,允许个人视经济情况跨年或灵活选择缴费年,并按“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计算待遇。完善社保各险种之间的互转衔接,允许异地缴费或引入网上缴费系统,让参保者在变换就业状态时能够保持其缴费连续性,降低参保门槛。三是探索社保免单,减少参保盲点。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已经建构,但是一些失去就业能力的非重度残疾人、临时特困群体等弱势人群还是不具备主动缴费的能力,经办机构应该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协助其参保和缴费。通过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保与低保联动机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支持和补贴,实行对低收入人群实行免单入保,真正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弱势群体中实现全覆盖。

从过去的家庭养老,到现在的社会养老,养老保险实现政策层面的全覆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和推行,使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劣势群体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进了社会的公平。通过对养老保险金的筹集,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公共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间接地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给经济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保制度的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绕不开的关口,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必须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社会潮流,适应社会成员流动加快的社会实际,对社保体系进行稳慎改革——通过制度框架的总体顶层设计,妥善处理新旧制度的关系,完善各项制度的衔接,逐渐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由分到合”,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2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资料与方法

2006~2007年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经头颅C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5~79岁,平均67.8岁。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67.1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梗死部位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除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14天;对照组予血栓通注射液2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治疗14天。

疗效标准:疗效评定以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病人卒中病例疗效分析:见表1。经Ridit分析,总有效率相比,P<0.05,经率检验,基本恢复及显著恢复进步,u=2.61,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语言表达比较,见表2。经组间比较P<0.05。经Ridit检分析,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上肢、下肢瘫情况比较:经Ridit分析,上肢瘫:组内比较,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后积分值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下肢瘫:组内比较,两组均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

讨论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质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本病的发生,内因是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劳累过度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遂,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危急证候。正如任氏[2]所说中风病机有二,一是脑之气为患,二是脑中风血海因体内气血逆乱而失去正常的气血上输供养。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和红花二味药物组成,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亦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丹参为沉降之物,红花为生浮之品二药配位,一升一降,祛瘀生新祛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丹红注射液是复方数字中药,疗效优于单方制剂,现代研究证实丹红注射液降低血清C和LDL-C水平,延缓AS斑块的形成,故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邓氏[4]等研究证明丹红注射液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作用,对局灶脑缺血后细胞有保护作用。卜氏[5]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通过抑制LPA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是丹红注射器液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又一途径。

总之,丹参注射液由中药丹参和红花科学提取精制而成,只要成分为红花黄花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针对脑缺血损伤的各个环节治疗,而且是复方中药制剂,通过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作用稳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宜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9.

2 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3):99-100.

3 管高峰.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症的影响.心脏同治――心血管疾病防治进展,292.

第3篇:老舍之死范文

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未溶栓治疗者46例,男37例,女9例,年龄62.5~83岁,平均70.5±6.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男18例,女5例,其中梗死部位在前壁14例,下壁或下壁合并后壁9例;对照组23例,男19例,女4例,其中梗死部位在前壁12例,下壁或下壁合并后壁11例。未溶栓原因因就诊时间距发病超过24小时者31例,有脑卒中史者13例,有出血史2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病情应用抗凝、抗血小板及硝酸类药物外,给予生脉注射液,20~40ml静滴,1次/日,对照组除不用生脉注射液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予心电监护,观察指标包括:①严重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②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③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治疗前两组均行血尿常规,肝功能BUN及血小板的测定。

统计学方法: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

治疗前两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无心源性休克,治疗后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4例(17.4%),心源性休克1例(4.4%),心力衰竭5例(21.7%),而对照组严重心律失常6例(26.7%),心源性休克2例(8.7%),心力衰竭8例(34.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

讨 论

第4篇:老舍之死范文

一、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始于1992年。根据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其参保对象为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保险资金的筹集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月交费标准从2元至20元不等,设10个档次供参保人选择。参保人年满60周岁时,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确定其养老金的领取额。2003年以来,各地一方面继续做好农保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目前,全省参加农保人数为867.8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4.6%,其中参加新农保人数为216万人,历年积累基金89.1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43.3万人。

应当肯定,1992年起开展的农保工作,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的制度安排,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农保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及农民养老的期望,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的特点不明显。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补助、国家政策扶持的办法筹资,在大多数地方集体经济已经改制或比较弱小的情况下,实际上筹资的义务完全落在农民个人身上,没有实现政府主导的多渠道筹资的保障方式。二是保障水平较低。由于现行农保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0个档次,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基金积累数额较少,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据统计,全省参保农民已到龄领取养老金每月在50元以上水平的占40.3%,50元以下的占59.7%,少的每月仅几元钱。三是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不够,尤其在保障原则、政府责任、筹资方式、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待遇享受、监督管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上述原因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下降,农保工作进展缓慢。

针对农保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全省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主要就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保制度试点,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共济性原则,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全省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在全省逐步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保障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在客观上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应当注重对这项制度建设予以必要的条件支持。一是研究制定全省新农保制度建设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对新农保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提出统一要求,同时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形成省里管原则和底线、地方定标准和经办的格局,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进行检查考核。二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新农保制度建设的最大难点是保险基金的筹集。由于农民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土地,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缺失了用人单位的缴费分担部分。个人缴费的负担较重。另外,由于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仍存在发展差别,因此,农民参加政府主导的社会养老保险必须要有公共财政的补贴。在财政补贴问题上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主要以各地区地方财政为主,其中省级财政应对苏北、苏中部分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的支持。三是适时开展规范的基金运营。开展规范的社保基金增值运营,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既有利于参保人又有利于减轻财政兜底的压力。农保基金的运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待今后国家出台统一的社保基金运营办法后,应及时制定农保基金安全运营的方案,适时进行基金运营。真正做到保值增值。在目前只能买国债、存银行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对基金收益给予支持,以保证农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四是注重完善农保经办能力建设。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保持一支稳定的农保经办队伍十分重要。目前全省各市县劳动保障部门的90个经办单位中,仍有47个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分单位还在执行十多年前规定的在农保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的办法,没有解决全额拨款的经费保障问题,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落后,不利于全省农保事业的发展。因此,应从就业社保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考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改善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方便群众办事,成为服务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平台。

三、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第5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实习教师 教学设计 思考

本学期我在桂林一所中学执教实习,从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如今已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之前学习过程中,教育思想历经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遵循“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作为全面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目标,努力构建新型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力图给学生更大的表现空间,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极力构建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互动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从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他们偶尔对某个问题极具个性的看法,或是对某个问题极为敏捷的反应……但是,很多时候,我也感到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热闹的课堂背后,沉淀下来的是对课本知识的全然陌生与遗忘,考试成绩不理想,缺交作业,作业质量不高,书写潦草;课堂讨论的时候轰轰烈烈,需要发表看法的时候却寂静无声;填空选择错误率高;稍有难度的计算题往往是大片的空白;课堂上游离的眼神,神游的思想……以上种种让人充满困惑。不得不认真思考:实习教师自身存在的学科教学知识及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系统设计

近年来受到计算机发展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日趋受到重视。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生的,在现在的教室里,坐着一群群说着计算机、数码以及网络语言的学生,M.Prensky(2001)将这类学生称之为数字原住民。那么不属于信息时代出生的,正在努力学习计算机,接收或者适应信息时代的产物的一类则是数字移民。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移民像一般新的移民一样,努力学习新语言,改掉口音以及改变沟通方式。现在的实习老师很多都是数字原住民,但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面,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第一线的教师都是信息时代的移民,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教学,许多教师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单纯的将书本内容直接搬在大屏幕上而已。

教学系统设计是广为教学领域所接受的课程设计想法,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多是以规范的方式提供教学设计者结构化的指引及设计流程,但Angeli(2005)认为信息融入教学的系统设计应始于确认那些学生觉得难以了解的主题或老师认为较难教学的主题。一旦确认了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的主题,教师要将内容以教学上较为有效的方式呈现,使得学习内容易为学习者取得与了解。之后,教师要选用适当的工具及特别的教学策略以呼应先前决定的有效呈现方式,而且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计算机活动融入教学中,例如:设计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的设计之前,还要考虑学生特殊的学习特性,例如:学生的先备经验、先备知识及技术能力等。

在教学时,正式的评量必须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以确保重要学习目的及过程的达成,因为只有在评量持续的过程中,教师才能获得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和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一致的是,这个模式也是以反思及修正作为最终的过程。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适合信息融入的教学设计,概念抽象、复杂而学生难以了解的主题或传统教学难以有效呈现的主题,可优先考虑进行以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设计。这个模式的另外一个特色重点,在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展及利用这些方法去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

二、学科教学知识

从教学活动中发现,实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特质的理解是其教学知识中最弱的一环,上课时常采用游戏、说故事或小组讨论等方法,但因为缺乏对学生学习特质与学习情境的理解,因此,无法掌握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研究发现,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种类不同,其中对教材的知识会因具备了对学生、对课程及对情境的了解而更丰富,了解学生在学某些教材时会遭遇哪些困难或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背景与先备概念,可提升教学效果,这种与教育学知识合而为一的知识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Shulman,1986;1987),此一知识是建构在两种专业知识的形式上,一是学科知识,二是学生如何学习的知识,学科知识又包含两种,一是实质知识(substantive knowledge),是指有关该学科的事实与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与知识是怎样组织建构的,二是综合方法的知识(syntactic knowledge),是有关学科的知识如何产出、如何验证其有效性,以科学来说,这种知识是指能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Shulman(1986:9)进一步说明教师在理论与实务上或学科内与学科外的领域,都要能为学生讲解该学科广被接受的真理,还要能解释为何一个特殊命题能存在?为何值得学习?与其他命题有何关系?

实习教师初期对教学的概念过于简化或理想化,急于在短时间将所知的教学知识发挥在教学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后,倾向模仿他人表象教学方法,有时会采取快捷方式,一旦发现自认有效的教学法,他们就会重复使用,不去深究教学行为背后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情境。

另外,实习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大多从书本上的理论了解而来,但在教学现场很难立即洞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对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体会不深,在构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时,所呈现的教学知识与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与信念是否足够,是值得探究之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初任或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究颇有成果,但大多是针对“单科”学科教学知识之研究(黄永和,1996;陈箐绣,2003;郭义章、段晓林,1998;赖庆三,1997;Kennedy,1998;Veal & Kubasko,2003;Viiri,2003),教学活动具有变动不居的特质,学生学习特质迥异,班级关系更不可预测,也无法复制,实习教师面对此动态情境,如何将所学的教学基本概念与知识基础展现在教学现场?如何构思教学设计?他们认为哪一个设计成份最难?更重要的是在初试啼声的实习课程中,其教学思考与行动显现哪些行为类型与教学知识?

有学者认为师范生所学的理论课程对教学影响有限,纵使他们能学到一些教学知识或技巧,日后也须视教室情境是否有助于这些技巧的使用,否则这些教学知识与技能难以施展(Calderhead & Miller,1986);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学校期间所得的学科知识并非全无用处,而是要发挥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难度颇高,须与其他相关知识(如关心学生、教学策略等)相互融会,方有可为(Wilson, et. al.,1987),该研究还指出在小学里将自然科学教得最好的教师,除了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外,还懂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活力、创意与开放的特质,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成功的教学奠基在已融合学科与教学法的专业知识之上。Leinhardt & Smith(1985,引自Good, 1990)亦发现,有效的数学教师能融合内容知识与行动系统知识,后者是指审慎明确地计划教学、呈现教学、在教室中做决策与响应学生个别差异,这种行动系统知识有两种成分,一是教师个人的技巧与表达的艺术,二是内容知识与行动知识、内容知识和表达技巧、学生学习心理等知识,交织在复杂的网络中,彼此汇集交融,有紧密的关联。Grossman(1990)明确指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有四:1.知道某学科在不同年级有不同教学目的;2.了解学生对该科目主题具有的理解程度、概念以及迷思概念;3 . 知道该科目课程教材的获得方法,并能了解该学科的水平、垂直等相关课程;4.了解该科目主题教学时的各种教学策略及陈述方式。

学科知识是教师对该科教材内容之理解,学科教学知识则是能将学习内容加以组织消化,以有效的沟通方式呈现给学生,呈现的诀窍在于教师能运用最有力的说明、举例、模拟(analogy)、解释以及示范等方法,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将教材呈现出来,其中并无单一有效的方式,教师应采取多 种有效方法(Shulman,1987:15),它是一种经过“转化”的知识,“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可与学生先前知识或性向联结的最具教育学原理的呈现方式”(Shulman & Quinlan,1996:409),他们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对什么主题感兴趣,有何学习困难,它是教师有能力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教育学的有力形式,且能针对不同能力与背景的学生不断调适教学方法。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的专业知识,若只知一味模仿他人的教学行为,很难得其精髓,它基本上是教师的教学推理方式(Wilson, et al.,1987:119),是教师透过计划、教学、修正调适、反省教室经验而来的,可以将之归纳为“将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有效正确的方法”,亦有学者称之为主动性的教学,亦即,教师能以有效的方法呈现概念、解释概念、设计适当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均能理解所学内容(Hill, Schilling & Ball,2004;Good,1990)。

三、实习教师的思考历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之前都会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重点为何?用什么方法传达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这整个思考过程是教师的教学决定,教师在其中反复推敲、规划教学活动的相关细节,教学设计的结果呈现出教师的规划意图,指引学活动的方向;实习教师也不例外,讲课之前的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教学知识的呈现,谨慎规划教案显示其事前用心准备的程度与对该课程内容之理解,是实习教师必备的教学蓝图。

师范院校通常指导师范生在教学时撰写“教案”,历经教案、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行为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目标导向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及目标导向与建构主张并行不悖的系统设计五阶段,教案名称沿用至今,其意义与教学设计并无二致(徐照丽,2002:118)。一些教学网站提供教学设计格式与某些课程活动内容,这些格式的共通点是需列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数、教学研究(包括重难点、教法提要、儿童经验与教学准备);其次,陈述教学活动(包含准备活动、发展活动与综合活动)、时间分配、教学资源与学习评量等。实习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会考虑到儿童先前经验、学习困难、教法呈现与教学策略,他们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学科教学知识(Van Der Valk & Broekman,1999)。但是只有少数实习教师会以架构、模块或图标的方式画下自己教学思考的重点,反复修正后再写入教学设计。

四、结语

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内化的、融会贯通的知识,是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质及生活经验、学习情境融合之后的认知结构,在实习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难以见出真章,但是经由检视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否足够,经过亲自实践显示实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特质的理解是其教学知识中最弱的一环,并影响其教学策略与学科概念呈现之成效。

实习教师若要增进学科教学知识,建议他们可学着从知识概念的角度来看教室教学,这样可降低教学的复杂性,使他们对周遭发生的事物更有掌控力(Copeland,1981),例如,形成自己的一套学科教学知识,思考最可能让学生听懂的教学策略,区分哪些学生行为是重要或微不足道的,有了这样的概念架构,就可以用来分析洞察周遭的教学实务。模仿或观摩他人教学往往只学到表象教学行为,很难掌握复杂的教育本质议题。要了解学生,需要不断观察其学习行为,不断沟通互动,从反省经验中累积教学知识。实习教师若要具备学科教学知识,则应增加教学练习机会,透过教学活动的实务与反省,才能淬炼出了解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

教学现场变化莫测、复杂多变,没有可照本宣科的标准教案可供依循,实习教师教学时无法完全按照教学设计一路到底,教学现场与师生互动更能显示其教学知识的成分与内涵。

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缺乏对儿童生活经验、能力与学习特质的理解,对教学情境敏感度不足,连带影响其教学策略的适应性。

总之,增加教学,有助于丰富其学科教学知识,实习教师可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反应中逐渐了解学生能力特质与生活经验,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现场的磨炼是增进实习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改进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章韬,梅全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特征解析与案例研发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31-36.

[2]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22(1):60-63.

[3]徐章韬,龚建荣.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教育学报,2007,3(6):34-39.

[4]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26-31.

[5]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91-96.

[6]徐照丽.教学设计[J].教育实习(修订版),2002.

[7]黄永和.国小实习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之个案研究[J].新竹师院国民教育研究所论文集,1996(2):219-247.

[7]郭义章,段晓林.国中初任理化教师思考与呈现其学科教学知识之个案研究[J].科学教育,1998(8):53-69.

[9]陈箐绣.职前艺术教师之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以六位嘉义师院美教系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3,10:45-69.

[10]赖庆三.国小职前教师科学教学知识之研究[J].台北师院学报,1997(10):455-499.

[11]谢宝梅.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师院生有效教学知识之比较研究[J].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2(10):109-121.

[12]Angeli. C.Transforming a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 course through technology: effect on perservice teachers’ technology competency [J]. Computersand Education,2005, 45(4): 383-398.

第6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4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一片热闹声中已实施一年多了,公司已顺利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构建了新型的和谐劳动关系。回顾这项工作,之所以成功转型,应归功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精神文化的灌注。在2008年初公司领导把握时机、切点准确、方向明确地给人力资源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思想,遵守“三不”原则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劳动法》以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又一个里程碑。该法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法方向。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事实上体现为“以资为本”的思想倾向,劳动者在没有履行知情权的情况下,接受企业规定的“不平衡”的劳动关系。在这种“不平衡”劳动关系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各级管理层也理所当然地把这一“不平衡”的劳动关系加以行为习惯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只有进一步推进思想革新的运动,中央强行颁布了《劳动合同法》,用“法”的精神把企业和劳动者统一起来,构建平衡的、和谐的劳动关系。但是,企业要真正落实《劳动合同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却是要做大量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我公司首先对负责劳动关系管理的岗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以人为本”思想,保障落实“以人为本”立法理念的正确方向。

在《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前,人力资源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人员和派遣公司代表人员就《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问题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并请来了公司的法律顾问。与会者发言热烈,各自都从本工作岗位上出发,提出了众多问题,法律顾问也就大家提出的问题作法律解释。一时大家对贯彻《劳动合同法》表示担忧,认为工作不好做了,情绪低落。公司领导及时把握时机,向与会者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劳动合同法》遵守“三不”原则:“不害怕、不对立、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场观念的革新,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法律形式公布,说明这场观念的革新已经到了迫切的地步。作为企业要依法经营,作为职能部门及相关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遵守“三不”原则。

“不害怕”一是指所有从事与劳动关系工作有关的岗位,不要害怕因贯彻《劳动合同法》会引起自己工作不好做。工作做得好坏,不是贯彻《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是自身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应该借此机会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二是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可怕。我们一直就是依法进行劳动关系管理的,员工长期在公司为企业、社会服务,是我公司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不对立”是指企业管理者及与劳动关系工作有关的岗位员工不要把自身与劳动者的关系放在对立面。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是构建企业的生命体,是一个统一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共赢。“不规避”是指不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规避《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规避成功,可能在短时期内,企业能占点小小便宜,但却损害了全体同仁友好的人际关系。成于转型、毁于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目的不是直接地或者简单地保护劳动者,而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第一轮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顺利开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宣贯“以人为本”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倡导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思想在口头上大家都熟悉能用,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容易忽视、搁置一边情况。公司针对大家对《劳动合同法》内容熟知程度低,理解上存在偏差,组织进行了宣贯工作。

1、明确宣贯内容。(1)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作为 “以人为本”思想内容的宣贯培训工作。公司购置一批《劳动合同法》及相关书籍,组织各级管理干部认真学习。一是多次组织劳动关系管理岗位及相关管理干部外派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以提交学习心得报告和开座谈会形式进行学习交流。(2)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司以红头文件方式,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部门工作性质,提出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性的建议。领导干部分批下到各部门进行座谈,参与各部门讨论。

2、制定工作目标,转变工作作风。宣贯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有工作目标。在实现工作目标中,逐步转变工作作风。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在做人做事方面要以正确的注意力、正确的思考方式、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对待。公司下达责任目标,各部门负责人代表本部门签订责任书,企业管理部组织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将“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工作过程中,如人力资源部要完善管理制度,执行程序合法,列入本部门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把部门员工满意度列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之一;把培育下属和合理调配员工列为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各级管理干部要关注员工,与员工保持顺畅沟通,及时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这正是古人先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

3、落实《劳动合同法》,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部对已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梳理,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条款和精神,改变了旧的做法,充分考虑各类员工的实际服务年限,不规避,不耍小技巧,以最有利于员工的签定无固定劳动合同的服务年限,与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而使员工吃了定心丸,对工作有了安全的基础。对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一律自入职当天起,与其签订一定年限的固定劳动合同。

同时,对不愿意服从公司整体安排、调整的员工,给予法律补偿或赔偿。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似乎停留在口头宣讲、敷衍于事的形式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虽然二者的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有不同,企业文化侧重于企业经济文化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政治文化的巩固,但二者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能创新地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去,这将是它一个广阔的舞台。公司向全体员工宣贯:

公司的使命――综合运用有线数字网络,提升城市大众数字信息生活质量。公司的发展愿景――以创新的数字有线网络综合运营商的优势,为先进城市的大众提供一流的数字信息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本领域的领导者。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以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以美好的环境让员工满意,以良好的业绩让股东满意,以出色的工作回报社会!

在公司使命的感召下,在发展愿景的牵引和核心价值观的鼓舞下,公司在2004年通过了ISO9000:2000的认证。这是全员参与的一项活动,公司全体员工均接受质量管理的培训,提高了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在每一个阶段,公司都会脱颖而出一批优秀员工:在模拟电视转为数字电视阶段,公司倡导全员参与,分包到部门,下班进行“模转数”。在暮色下,一个个身影在各小区楼栋穿梭着,毫无怨言,忘我投入。最后所有参与者都在鲜红的绸布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有的部门还荣获了“模王”的称号。每年公司都把这一年的重点工作,在年终以喜闻乐见的视频方式编辑录制向全体员汇报,并发给每位员工。评选“天威之星”是一项重大的创新。评选方式是先海选若干名,然后分三段晋级,最后胜出十位即为“天威之星”。目前,天威的天空上,已有20颗星星在闪烁,他们中有技术标兵、有专业能手、有老黄牛、有标新立异者、有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有分毫不差的敬业者、有冲锋在前的阵地者、有运畴帷幄的幕后者……有新兵、有老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可谓是风生水起、绘声绘色。

在许多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劳动成本时,严格把控培训学习费用,担心“为人作嫁衣”。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向员工倡导学习,公司领导始终认为只有学习速度大于发展速度,发展速度大于危机发生速度,公司才能保持持续的不断发展。为了倡导全员学习,公司引入了E---Learning学习平台,建立公司的“网络学院”,从而解决了员工的工学矛盾,既满足了组织对员工的学习要求,也满足了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员工在学习平台信息上,由衷地说:谢谢天威!

第7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基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60―02

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面对试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这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承载农民的保障功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上,农民没有能力考虑自身的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农村老年人口与城市退休人员一样实现了老有所养。便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提供了必要支撑。

(二)有利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使他们逐步进入小康行列,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广大的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要想从根本上转变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实现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养老保障人手,这是治本之策。

二、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原因有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制度本身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二)保障水平过低,保障制度不稳定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月按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参保缴费。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这样低的缴费额,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对农民养老几乎起不到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O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此外,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规定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不具有稳定性。

(三)保费投资形式单一,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按现行政策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已经出现参保的人数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大打折扣。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增加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形式单一。没有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也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使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增值反而“缩水”,削弱了未来的保障能力。

(四)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

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再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缺口很大。

三、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路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

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即在城镇社会保险中,如果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而现阶段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际执行中,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所以,今后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大国民收人再分配向农民和农村的倾斜力度,从制度设计上使农村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

由于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

(三)创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通常是依据政府的法令规定,只能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获取利息,不能购买股票和进行其他投资。这使养老金不能实行资本化,养老保险基金也不能进行资本运营。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应该逐步放松投资管制,建立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所必须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基础设施,创新更多的投资渠道,向养老基金开放国内股票市场、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等。

第8篇:老舍之死范文

——康其乡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

社区矫正工作是为了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确实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共同创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工作。按照社区矫正办法的实施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应参加公益劳动,以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2019年8月3日下午4点,康其乡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在乡政府后院开展公益劳动。本次公益劳动主要是将后院长期堆积的生活垃圾、枯草清理干净。在本次活动中,社区矫正对象们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不怕脏、不怕累,没有挑轻嫌重、更没有乘机偷懒的情况出现。参加这次公益劳动的6名社区矫正对象中,除了5名男性社区矫正对象,还包括1名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她们在此次劳动中,巾帼不让须眉,无论是劳动劲头还是劳动技能都丝毫不输于其他人。劳动结束后,看着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的道路,社区矫正对象们都表示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为以前的违法行为而让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参加公益劳动是一个回报社会的好途径。

举行公益劳动不仅仅是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劳动回报社会,更是让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明白自食其力、遵纪守法才是实现人身价值的正确途径。所以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9篇:老舍之死范文

摘要:如何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创含义与当今社会经济的结合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首先讨论了“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凡是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并且能直接或间接与现实的或潜在的商品有一定联系的劳动(或者说这种劳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实的或潜在的商品价格),都能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价值量的衡量、劳动价值论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几个热点问题;最后指出,我们要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采取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化,才能使劳动价值论更加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当代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01-03

在2002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创始人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1]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资本论》出版以及科学劳动价值论创立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还不太发达的时期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创含义与当今社会经济的结合问题

由于马克思创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特点,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与当今社会经济的现实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要使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重新界定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1.活劳动的重新界定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行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他所说的活劳动主要是指在生产线上直接作业的工人。如果按照这一界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可以比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出更大的价值,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雇用了更多的劳动力。而现实的情况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能生产出更大的价值。

2.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任何非物质生产部门都不创造价值,只参与社会再分配。但在当代社会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就业人数与产值比重就全世界而言均已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如果说不创造价值显然不正确。

3.脑力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既然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认为只有生产线上直接作业的工人才能创造价值,那么像科学研究、生产精神产品、教育、管理等脑力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是脑力劳动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这显然矛盾。

(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

马克思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性,资本主义社会全社会的资本家阶级及其统治管理部门在整体上都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任务就是要剥削阶级,实现劳动者当家做主。而现在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再存在,劳动人民已经当家做主,用劳动价值论来证明我们社会是否合理、正义的作用己不显重要。我们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即把劳动作为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的评价指标,旨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支持。

1.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兼容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最根本历史逻辑基础是私有制,因为在私有制下,出现了生产的私人性与生产的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生产的私人性使得生产的劳动过程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劳动,而生产的社会性又要求劳动具有一般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性质,要求个别劳动从一开始就为社会劳动并最终被社会所承认。于是,商品交换就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必须。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马克思认为,这时起作用的是价值规律。这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思维逻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种思维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就受到了挑战,也就是我们必须解决劳动价值论的思维逻辑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逻辑是否仍然能够内在统一的问题。

2.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兼容问题。按照传统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我们认为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之间是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即创造多少价值就应该获得多少收入,否则应视为不合理,或者说是剥削。而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却是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分配制度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剥削收入呢?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理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呢?

二、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如何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形成几种有代表性的思路。

1.在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坚持劳动价值论。这种思路是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框架下,通过考证马克思等人的有关论述,并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现实、新问题产生的。这种思路要求准确理解马克思创建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基本精神运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

2.在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坚持劳动价值论。这种思路主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该“与时俱进”,主要是通过扩展“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并用重新界定的劳动价值一元论来解释当代社会主义现实。

3.在调和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这种思路企图将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结合起来,认为这两种理论的差别主要在于研究角度与分析侧面的不同,它们各有缺陷,但把它们结合起来则能解释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许多现实问题,比如说,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结合既可以说明价值源泉,同时也可以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

当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由于接受了西方经济学中传统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思想,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创含义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实问题,因而主张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等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是这种思路不可能成为我国价值论思想的主流。

在上述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路中,我们赞成第二种,即通过扩展“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并用重新界定的劳动价值一元论来解释当代社会主义现实。

三、发展当代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按照上述第二种思路来发展当代劳动价值理论,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哪些劳动创造价值?我国理论界从重新界定“劳动”的科学含义出发,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种主流思想:不仅仅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精神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也能创造价值,这样,“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以重新的界定。但笔者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从质的规定性来说,都只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与商品价值形成有关的劳动耗费,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马克思所界定的劳动价值其精神实质是以此作为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的评价指标,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一定要与生产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服务性劳动产品)相对应,凡是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并且能直接或间接与现实的或潜在的商品有一定联系的劳动(或者说这种劳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实的或潜在的商品价格),都能创造价值。遵循这一思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不能够被劳动的三种具体形态所概括,因为有些劳动,比如说宇航员的劳动,就很难说它是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但它确实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并且这种劳动也与潜在的商品(比如说未来开发的太空游)有着一定的联系,也能创造价值。

2.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我国理论界对物化劳动是否也参与价值的创造观点不完全一致,大多数同志认为物化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志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了价值。比如有同志就认为,从企业角度看物化劳动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活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来自活劳动,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则主要由物化劳动创造。所以,含有物化劳动的资本、土地获得利润、地租也是合理的。那么,究竟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呢?笔者认为,既然价值本身的精神实质是以此作为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的评价指标,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物化劳动与商品之间所体现的是一种物与物之间的物质关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物化劳动不论在商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都不可能是价值的源泉而只能是财富的源泉,因而也就不可能创造价值。

3.价值量的衡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有关价值量的衡量标准唯一的是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却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命题: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率)成反比。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时暗含了两个基本假定:一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无论生产出多少产品,其价值是一定值;另一个是无论在这一时间内生产出多少产品,工人的总工资不变。这一命题显然无法解释现实中劳动生产力(率)越高,社会生产的价值和财富越大的现实。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创造价值的个人的劳动所作的社会贡献的量作一个全面的衡量。就像马克思在指出价值量的衡量标准唯一的是劳动时间的同时又指出,劳动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也就是说,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价值的倍加,个人劳动在社会中的贡献不仅仅要从时间(量)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从劳动的复杂性(质)角度来考虑。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率)成反比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到劳动的质的角度,这是一个失误。当然,劳动的质仅仅通过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来区分是不够的,劳动的质有两个测量维度[2],一是劳动的重复性,即劳动的内容与方式在不同时间里是简单重复,还是每一次劳动都要涉及对新信息的处理与新情况的应对;二是劳动成效的可测度性,即劳动成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定量的测量。劳动的重复性程度与可测度性程度越高则劳动的质越低,劳动的重复性程度与可测度性程度越低则劳动的质越高。所以,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与劳动的量与质成正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力(率)成正比的,因为劳动生产力(率)越高的劳动其劳动的质也越高。

4.劳动价值论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劳动价值论与公有制经济是否兼容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是否兼容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统一起来。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我国目前公有制经济与马克思所设想的高度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差别。在马克思所设想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是一种纯公有制经济,劳动价值论己经没有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以,不存在兼不兼容的问题。而我国目前还仅仅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并且公有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还只能实行市场经济,这己是被反复证明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价值论与公有制是兼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