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舍之死范文

老舍之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舍之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老舍之死范文

从中长期看,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浪潮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将必然要得到新的强化,就目前来说,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参保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针对体制本身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道为社会成员建立比较可靠的社会养老屏障。

(一)改革征缴方式,体现发展水平。应对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一分为二、缴费基数双轨运行的征缴模式进行完善,让税费征缴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现社会保障征缴扩面工作的优化组合。一是明确征缴主体。建议社保征缴“改费为税”,设立社会保险税,并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首先,在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财、物力紧缺,手段、措施缺乏刚性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征收,恰恰用其当然的“强势”弥补了社保经办机构的先天不足。其次,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税务部门长期从事税收工作,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分布尤其是财务活动情况,可以在发票管理、银行账户、税收稽查、税收保全等方面采取强制性的有力措施,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从而真正地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再次,按企业工资总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通过虚增工资和虚列人员偷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行为,因为虚增工资就会被征收社会保险费,虚列人员又将会造成个人参保方面出现破绽,也有利于税务机关规范纳税人赋税。二是突出缴费主体。政府应该承担起缴费主体的责任,“增投”为参保群体“减负”。政府在社会保险中承担责任的上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的性质相符合,下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占到GDP一定比例、而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要占到当地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且增速要相互适应。做到凡有GDP产生的地方,凡发生工资关系的组织,就要产生社保投入,避免让农村社保的参保缴费、社保待遇与农民收入脱节,进而缩小贫富差别,缓解弱者痛苦,达到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让经济社会指标与民众幸福指数同步增长。三是强化稽察主体。可借鉴发达国家实行普享型和缴税制的社保制度,使征缴与支付分别由税务和社保经办部门负责,并明确社保经办机构稽查主体地位。《社会保险法》及其原有的配套法规已经直接或间接地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行为的行政执法属性和地位,可组建对社保征缴监督、待遇支付的队伍,形成既有经办职能、又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保经办机构,最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节分配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助于防止当前的不平等固化和由此导致未来的不公平。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差别,促进二次分配公平上。一是优化财政投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推进财政改革,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权与责任相匹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获得的税收比例及收入水平,与其后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已经不相匹配。20__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7%和92.63%。20__年,这两个比率变为4.09%和95.91%。同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省级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比率分别达到130%、232%和276%。且不论省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一般优于地市级和县(区)级,中西部省级政府如此之大的财政支出缺口,既暴露出财政体系的隐患,又凸现了欠发达地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需求。因此,必须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用于支付国家承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发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缩小地区之间差异。二是提高统筹层次,理顺基金转移机制。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按照县级统筹——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全国统筹的步骤层层推进,或者直接从县级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最终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步,还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联网。在政策调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省级基金预算管理,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规范转移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加大基金调剂力度,减少结构性资金缺口,增强基金调剂能力,使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顺畅。三是提升待遇标准,激发社会参保热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政府的目标不能止步于“全覆盖”,还需进一步提高居民保险的政府补贴、保障水平。能否继续完善社保“补缴补建”制度,将现在符合条件但尚未自主参保的人员先期纳入财政补贴的笼子,按辖区人口总数进行社保补贴?或探索适度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实现低收入群体低缴高补?按20__年数据计算,XX市农民纯收入(9040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3元)的39.94%,按缴费100元档次算,城居和新农保平均月退休金是要提高到310元,才能达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平均退休金(776元)的39.94 %,与实际每月的60元相差250元,而20__年,我区城居和新农保参保及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总人数是2.5万人,这意味着,要实现城居和新农保与企业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与平均收入水平一致,财政需要年增加补贴 7509万元,对我区这样一个全年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的中部省份发展中地区,确实比较困难(增加的补助支出大概要占财政收入的12.02%)。20__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44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用于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即441亿元),中央政府应该有能力履行这一职责。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这样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 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全民参保。让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养老保障,是实现参保扩面的突破口,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一是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缴费能力。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种全民充分就业状态的社会。地区就业状况应该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政府应该花更大的力气在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当劳动就业不成问题时,人们能有足够的购买力参加社会保险,很多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使决策层在体制设计时正确把握各种政策措施的力度,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朝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降低个人缴费,灵活续缴方式。 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应尽可能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统筹比例,并结合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费基数;取消或降低最低缴费连续年限,允许个人视经济情况跨年或灵活选择缴费年,并按“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计算待遇。完善社保各险种之间的互转衔接,允许异地缴费或引入网上缴费系统,让参保者在变换就业状态时能够保持其缴费连续性,降低参保门槛。三是探索社保免单,减少参保盲点。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已经建构,但是一些失去就业能力的非重度残疾人、临时特困群体等弱势人群还是不具备主动缴费的能力,经办机构应该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协助其参保和缴费。通过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保与低保联动机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支持和补贴,实行对低收入人群实行免单入保,真正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弱势群体中实现全覆盖。

从过去的家庭养老,到现在的社会养老,养老保险实现政策层面的全覆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和推行,使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劣势群体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进了社会的公平。通过对养老保险金的筹集,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公共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间接地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给经济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保制度的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绕不开的关口,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必须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社会潮流,适应社会成员流动加快的社会实际,对社保体系进行稳慎改革——通过制度框架的总体顶层设计,妥善处理新旧制度的关系,完善各项制度的衔接,逐渐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由分到合”,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2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山区农村;养老现状;轮伙头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的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主题。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养老重心应在农村,根据木桶理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养老的成效的话,养老重心的中心应在贫困山区农村。2005年11月至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的三个调查小组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对全国31个省,72个村10401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家庭老人三餐不保的占5%;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中有一种现象很令人担忧,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占30%,同时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的“麻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本研究选取河南N县X村为调研地点,主要探索当前贫困山区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轮伙头”养老方式在贫困山区农村比较普遍,问题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本文先从这种养老形式展开论述。

一、当前贫困山区农村的养老现状

当前贫困山区农村老人的年龄结构一般在60岁到90岁之间(但不排除一些高寿老人),这些老人在正常婚育期间国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加上当时的土地“工分”制度等政策环境影响,这些老人大都抚养2个以上的子女,有的甚至有5个以上。正是因为多子女的现状为“轮伙头”养老模式培育了土壤。所谓“轮伙头”是以老年父母在诸子家轮流定期生活(轮吃轮住)为其特点的养老形式。中国老龄研究中心2003 年的调查显示,60 岁及以上被访老人中约14 %采用轮养的方式,城市为12. 5 % ,农村约为15. 6 % 。相关专家学者也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现象,李银河调查农村的情况是“村里老人凡是能做得动的都自己做饭,单独居住;实在做不动的才轮流到儿子家吃饭,一家一星期。”X村“轮伙头”形式跟上述基本类似,只是在轮流时间的长短上有些许差异。根据对X村的观察,“轮伙头”这种养老模式是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经济不能独立,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多子女老人的被动选择,老人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

关于身体健康老人的现状也佐证了李银河的观点,为了生活的自主性、调和婆媳矛盾和平衡多子女关系,他们大都愿意单独居住,加之身体健康还兼具挣钱的能力,他们很少依靠子女。是否给予父母一定数额的补贴全凭子女的意愿。这种生活模式持续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为止。那些缺少经济来源,身体健康状况不至于不能自理又不愿意“轮伙头”的多子女老人,他们也有选择独居的,子女每个月平摊供给相应的生活费和医药费。

“轮伙头”和独居的养老模式主要在那些子女较多的家庭普遍存在。而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跟着儿子过活。老人生活水平的好坏取决于儿子的孝心。那些没有子嗣的老人有二种形式的养老模式,一种是被旁系亲属送往所在镇的养老院(实际上他们大都不愿意去);一种是旁系亲属供养,老人去世后属供养他的旁系亲属继承其遗产。

以上是X村普遍存在的养老模式概述,纵观这些养老不外乎两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我们看到当前还是以家庭养老这种模式为主,社会养老更多的是一种附属。

二、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物价水平的上涨,单靠土地生产创收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经瓦解,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农村年轻力壮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家庭的压力,但是儿女不在身旁,加重了老人心灵上的孤寂。这就造成的两难境地。现在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更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养老压力和困难。

(二)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在传统文化伦理的压力下,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太突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舆论的压力渐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淡化,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开始突显。

(三)“轮伙头”虽然缓解了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但是因其居住条件的不固定性,每个子女饮食习惯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老人生活有着落,但是这样只是做到了“能养”,离老年人要求的“善养”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老人因其生活的依附性,大多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只能埋藏在心里,这样引起了大多数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这也是健康老人选择独居的原因所在。

三、针对贫困山区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政府应加大贫困山区农村的扶植力度,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挖掘农村资源,拓宽创收路径,增大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养老压力。

(二)作为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化设置,要加强年轻一代的传统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对于成年人要进行孝道文化的再社会化,重塑村人的伦理价值观,纠正不赡养老人这种失范行为。

(三)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法律、法规,切实保证“老有所养”。

(四)针对“轮伙头”中存在的问题,老人自身要加强自我养老意识,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持自身的能动性,减少依附性。儿女应多注重老人的心理需要,尊重老人的选择,在“能养”的基础上做到”善养”,使老人真正可以颐养天年。

四、结语

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和完善也更加凸显着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又好又快的推进贫困山区农村养老新局面我们面临新形势和更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丽,刘武安.农村轮养个案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第3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碎片化;福利科层制;差序格局;公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F84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151-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重大民生政策制定中协商民主机制化研究”(13CZZ008)

第4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研究基地项目《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35-1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使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是广大农民享受幸福晚年生活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面临着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涵义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为了保障农村劳动者年老时的基本生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农村经济组织、集体事业单位和各行业劳动者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劳动者在年老时按照养老保险费缴纳状况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一概念。这是相对于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而言的,老农保是由农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即由农民个人承担养老资金。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这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滞后,层次较低,还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律体系,无法满足现实需要。1992年,在总结农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民政部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用于指导新农保试点工作。《基本方案》和《指导意见》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从法律层次上看,《基本方案》属于部门规章,《指导意见》属于政策性文件,法律效力等级较低。我国于2010年10月出台了《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该部法律中,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仅有两个法律条文作了原则性规定。显然从法律这一效力等级上,缺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法律规范,无法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第二,制度设计上欠缺科学合理性。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单一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贫困落后地区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相对困难,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有的不愿意就养老保险给予集体补助。另外,农民是否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农民自愿选择,经济困难的农民往往不愿缴纳保险费用,参加养老保险的往往是富裕农民,而富裕农民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也可以有足够的资金使其老有所养。近年来,农村的年轻劳力大多进城务工,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不太现实。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有的农民由于土地种植收益低不愿意耕地劳作,依靠土地养老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从制度层面上,尚未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第三,对于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缺陷。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尚未统一,目前,主要由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从管理层次上看并不高。从农村社保基金的管理方式上看,主要以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的方式进行收益,或者是购买低风险的国债,这严重影响了该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第一,建立并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都需要法律作为基础。首先,应在法律中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虽然我国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是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立法机关影丹适时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全面、系统地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予以规定。另外,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以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操作性,以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应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其覆盖面,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分担。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筹资应实行多档次,从而将贫困地区逐步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在基金的管理上,应在加强对其监管的基础上,增加保值增值的渠道。把管理和投资进行合理的区分,由相应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投资可以由专门的投资机构负责,以实现基金的收益最大化。

第三,农民的参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新农保由农民自愿选择是否参保,参保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使农民深刻领会新农保的政策精神,通过树立典范,以实例说明问题,增强说服力,以带动其他农民参保。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农村社保问题,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卫东.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法律问题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唐自政.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0,(3).

第5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实习教师 教学设计 思考

本学期我在桂林一所中学执教实习,从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如今已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之前学习过程中,教育思想历经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遵循“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作为全面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目标,努力构建新型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力图给学生更大的表现空间,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极力构建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互动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从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他们偶尔对某个问题极具个性的看法,或是对某个问题极为敏捷的反应……但是,很多时候,我也感到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热闹的课堂背后,沉淀下来的是对课本知识的全然陌生与遗忘,考试成绩不理想,缺交作业,作业质量不高,书写潦草;课堂讨论的时候轰轰烈烈,需要发表看法的时候却寂静无声;填空选择错误率高;稍有难度的计算题往往是大片的空白;课堂上游离的眼神,神游的思想……以上种种让人充满困惑。不得不认真思考:实习教师自身存在的学科教学知识及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系统设计

近年来受到计算机发展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日趋受到重视。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生的,在现在的教室里,坐着一群群说着计算机、数码以及网络语言的学生,M.Prensky(2001)将这类学生称之为数字原住民。那么不属于信息时代出生的,正在努力学习计算机,接收或者适应信息时代的产物的一类则是数字移民。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移民像一般新的移民一样,努力学习新语言,改掉口音以及改变沟通方式。现在的实习老师很多都是数字原住民,但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面,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第一线的教师都是信息时代的移民,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教学,许多教师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单纯的将书本内容直接搬在大屏幕上而已。

教学系统设计是广为教学领域所接受的课程设计想法,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多是以规范的方式提供教学设计者结构化的指引及设计流程,但Angeli(2005)认为信息融入教学的系统设计应始于确认那些学生觉得难以了解的主题或老师认为较难教学的主题。一旦确认了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的主题,教师要将内容以教学上较为有效的方式呈现,使得学习内容易为学习者取得与了解。之后,教师要选用适当的工具及特别的教学策略以呼应先前决定的有效呈现方式,而且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计算机活动融入教学中,例如:设计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的设计之前,还要考虑学生特殊的学习特性,例如:学生的先备经验、先备知识及技术能力等。

在教学时,正式的评量必须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以确保重要学习目的及过程的达成,因为只有在评量持续的过程中,教师才能获得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和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一致的是,这个模式也是以反思及修正作为最终的过程。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适合信息融入的教学设计,概念抽象、复杂而学生难以了解的主题或传统教学难以有效呈现的主题,可优先考虑进行以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设计。这个模式的另外一个特色重点,在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展及利用这些方法去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

二、学科教学知识

从教学活动中发现,实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特质的理解是其教学知识中最弱的一环,上课时常采用游戏、说故事或小组讨论等方法,但因为缺乏对学生学习特质与学习情境的理解,因此,无法掌握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研究发现,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种类不同,其中对教材的知识会因具备了对学生、对课程及对情境的了解而更丰富,了解学生在学某些教材时会遭遇哪些困难或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背景与先备概念,可提升教学效果,这种与教育学知识合而为一的知识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Shulman,1986;1987),此一知识是建构在两种专业知识的形式上,一是学科知识,二是学生如何学习的知识,学科知识又包含两种,一是实质知识(substantive knowledge),是指有关该学科的事实与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与知识是怎样组织建构的,二是综合方法的知识(syntactic knowledge),是有关学科的知识如何产出、如何验证其有效性,以科学来说,这种知识是指能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Shulman(1986:9)进一步说明教师在理论与实务上或学科内与学科外的领域,都要能为学生讲解该学科广被接受的真理,还要能解释为何一个特殊命题能存在?为何值得学习?与其他命题有何关系?

实习教师初期对教学的概念过于简化或理想化,急于在短时间将所知的教学知识发挥在教学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后,倾向模仿他人表象教学方法,有时会采取快捷方式,一旦发现自认有效的教学法,他们就会重复使用,不去深究教学行为背后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情境。

另外,实习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大多从书本上的理论了解而来,但在教学现场很难立即洞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对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体会不深,在构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时,所呈现的教学知识与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与信念是否足够,是值得探究之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初任或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究颇有成果,但大多是针对“单科”学科教学知识之研究(黄永和,1996;陈箐绣,2003;郭义章、段晓林,1998;赖庆三,1997;Kennedy,1998;Veal & Kubasko,2003;Viiri,2003),教学活动具有变动不居的特质,学生学习特质迥异,班级关系更不可预测,也无法复制,实习教师面对此动态情境,如何将所学的教学基本概念与知识基础展现在教学现场?如何构思教学设计?他们认为哪一个设计成份最难?更重要的是在初试啼声的实习课程中,其教学思考与行动显现哪些行为类型与教学知识?

有学者认为师范生所学的理论课程对教学影响有限,纵使他们能学到一些教学知识或技巧,日后也须视教室情境是否有助于这些技巧的使用,否则这些教学知识与技能难以施展(Calderhead & Miller,1986);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学校期间所得的学科知识并非全无用处,而是要发挥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难度颇高,须与其他相关知识(如关心学生、教学策略等)相互融会,方有可为(Wilson, et. al.,1987),该研究还指出在小学里将自然科学教得最好的教师,除了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外,还懂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活力、创意与开放的特质,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成功的教学奠基在已融合学科与教学法的专业知识之上。Leinhardt & Smith(1985,引自Good, 1990)亦发现,有效的数学教师能融合内容知识与行动系统知识,后者是指审慎明确地计划教学、呈现教学、在教室中做决策与响应学生个别差异,这种行动系统知识有两种成分,一是教师个人的技巧与表达的艺术,二是内容知识与行动知识、内容知识和表达技巧、学生学习心理等知识,交织在复杂的网络中,彼此汇集交融,有紧密的关联。Grossman(1990)明确指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有四:1.知道某学科在不同年级有不同教学目的;2.了解学生对该科目主题具有的理解程度、概念以及迷思概念;3 . 知道该科目课程教材的获得方法,并能了解该学科的水平、垂直等相关课程;4.了解该科目主题教学时的各种教学策略及陈述方式。

学科知识是教师对该科教材内容之理解,学科教学知识则是能将学习内容加以组织消化,以有效的沟通方式呈现给学生,呈现的诀窍在于教师能运用最有力的说明、举例、模拟(analogy)、解释以及示范等方法,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将教材呈现出来,其中并无单一有效的方式,教师应采取多 种有效方法(Shulman,1987:15),它是一种经过“转化”的知识,“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可与学生先前知识或性向联结的最具教育学原理的呈现方式”(Shulman & Quinlan,1996:409),他们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对什么主题感兴趣,有何学习困难,它是教师有能力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教育学的有力形式,且能针对不同能力与背景的学生不断调适教学方法。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的专业知识,若只知一味模仿他人的教学行为,很难得其精髓,它基本上是教师的教学推理方式(Wilson, et al.,1987:119),是教师透过计划、教学、修正调适、反省教室经验而来的,可以将之归纳为“将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有效正确的方法”,亦有学者称之为主动性的教学,亦即,教师能以有效的方法呈现概念、解释概念、设计适当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均能理解所学内容(Hill, Schilling & Ball,2004;Good,1990)。

三、实习教师的思考历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之前都会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重点为何?用什么方法传达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这整个思考过程是教师的教学决定,教师在其中反复推敲、规划教学活动的相关细节,教学设计的结果呈现出教师的规划意图,指引学活动的方向;实习教师也不例外,讲课之前的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教学知识的呈现,谨慎规划教案显示其事前用心准备的程度与对该课程内容之理解,是实习教师必备的教学蓝图。

师范院校通常指导师范生在教学时撰写“教案”,历经教案、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行为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目标导向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及目标导向与建构主张并行不悖的系统设计五阶段,教案名称沿用至今,其意义与教学设计并无二致(徐照丽,2002:118)。一些教学网站提供教学设计格式与某些课程活动内容,这些格式的共通点是需列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数、教学研究(包括重难点、教法提要、儿童经验与教学准备);其次,陈述教学活动(包含准备活动、发展活动与综合活动)、时间分配、教学资源与学习评量等。实习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会考虑到儿童先前经验、学习困难、教法呈现与教学策略,他们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学科教学知识(Van Der Valk & Broekman,1999)。但是只有少数实习教师会以架构、模块或图标的方式画下自己教学思考的重点,反复修正后再写入教学设计。

四、结语

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内化的、融会贯通的知识,是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质及生活经验、学习情境融合之后的认知结构,在实习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难以见出真章,但是经由检视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否足够,经过亲自实践显示实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特质的理解是其教学知识中最弱的一环,并影响其教学策略与学科概念呈现之成效。

实习教师若要增进学科教学知识,建议他们可学着从知识概念的角度来看教室教学,这样可降低教学的复杂性,使他们对周遭发生的事物更有掌控力(Copeland,1981),例如,形成自己的一套学科教学知识,思考最可能让学生听懂的教学策略,区分哪些学生行为是重要或微不足道的,有了这样的概念架构,就可以用来分析洞察周遭的教学实务。模仿或观摩他人教学往往只学到表象教学行为,很难掌握复杂的教育本质议题。要了解学生,需要不断观察其学习行为,不断沟通互动,从反省经验中累积教学知识。实习教师若要具备学科教学知识,则应增加教学练习机会,透过教学活动的实务与反省,才能淬炼出了解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

教学现场变化莫测、复杂多变,没有可照本宣科的标准教案可供依循,实习教师教学时无法完全按照教学设计一路到底,教学现场与师生互动更能显示其教学知识的成分与内涵。

实习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缺乏对儿童生活经验、能力与学习特质的理解,对教学情境敏感度不足,连带影响其教学策略的适应性。

总之,增加教学,有助于丰富其学科教学知识,实习教师可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反应中逐渐了解学生能力特质与生活经验,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现场的磨炼是增进实习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改进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章韬,梅全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特征解析与案例研发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31-36.

[2]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22(1):60-63.

[3]徐章韬,龚建荣.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教育学报,2007,3(6):34-39.

[4]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26-31.

[5]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91-96.

[6]徐照丽.教学设计[J].教育实习(修订版),2002.

[7]黄永和.国小实习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之个案研究[J].新竹师院国民教育研究所论文集,1996(2):219-247.

[7]郭义章,段晓林.国中初任理化教师思考与呈现其学科教学知识之个案研究[J].科学教育,1998(8):53-69.

[9]陈箐绣.职前艺术教师之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以六位嘉义师院美教系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3,10:45-69.

[10]赖庆三.国小职前教师科学教学知识之研究[J].台北师院学报,1997(10):455-499.

[11]谢宝梅.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师院生有效教学知识之比较研究[J].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2(10):109-121.

[12]Angeli. C.Transforming a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 course through technology: effect on perservice teachers’ technology competency [J]. Computersand Education,2005, 45(4): 383-398.

第6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4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一片热闹声中已实施一年多了,公司已顺利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构建了新型的和谐劳动关系。回顾这项工作,之所以成功转型,应归功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精神文化的灌注。在2008年初公司领导把握时机、切点准确、方向明确地给人力资源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思想,遵守“三不”原则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劳动法》以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又一个里程碑。该法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法方向。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事实上体现为“以资为本”的思想倾向,劳动者在没有履行知情权的情况下,接受企业规定的“不平衡”的劳动关系。在这种“不平衡”劳动关系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各级管理层也理所当然地把这一“不平衡”的劳动关系加以行为习惯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只有进一步推进思想革新的运动,中央强行颁布了《劳动合同法》,用“法”的精神把企业和劳动者统一起来,构建平衡的、和谐的劳动关系。但是,企业要真正落实《劳动合同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却是要做大量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我公司首先对负责劳动关系管理的岗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以人为本”思想,保障落实“以人为本”立法理念的正确方向。

在《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前,人力资源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人员和派遣公司代表人员就《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问题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并请来了公司的法律顾问。与会者发言热烈,各自都从本工作岗位上出发,提出了众多问题,法律顾问也就大家提出的问题作法律解释。一时大家对贯彻《劳动合同法》表示担忧,认为工作不好做了,情绪低落。公司领导及时把握时机,向与会者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劳动合同法》遵守“三不”原则:“不害怕、不对立、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场观念的革新,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法律形式公布,说明这场观念的革新已经到了迫切的地步。作为企业要依法经营,作为职能部门及相关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遵守“三不”原则。

“不害怕”一是指所有从事与劳动关系工作有关的岗位,不要害怕因贯彻《劳动合同法》会引起自己工作不好做。工作做得好坏,不是贯彻《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是自身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应该借此机会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二是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可怕。我们一直就是依法进行劳动关系管理的,员工长期在公司为企业、社会服务,是我公司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不对立”是指企业管理者及与劳动关系工作有关的岗位员工不要把自身与劳动者的关系放在对立面。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是构建企业的生命体,是一个统一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共赢。“不规避”是指不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规避《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规避成功,可能在短时期内,企业能占点小小便宜,但却损害了全体同仁友好的人际关系。成于转型、毁于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目的不是直接地或者简单地保护劳动者,而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第一轮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顺利开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宣贯“以人为本”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倡导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思想在口头上大家都熟悉能用,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容易忽视、搁置一边情况。公司针对大家对《劳动合同法》内容熟知程度低,理解上存在偏差,组织进行了宣贯工作。

1、明确宣贯内容。(1)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作为 “以人为本”思想内容的宣贯培训工作。公司购置一批《劳动合同法》及相关书籍,组织各级管理干部认真学习。一是多次组织劳动关系管理岗位及相关管理干部外派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以提交学习心得报告和开座谈会形式进行学习交流。(2)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司以红头文件方式,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部门工作性质,提出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性的建议。领导干部分批下到各部门进行座谈,参与各部门讨论。

2、制定工作目标,转变工作作风。宣贯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有工作目标。在实现工作目标中,逐步转变工作作风。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在做人做事方面要以正确的注意力、正确的思考方式、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对待。公司下达责任目标,各部门负责人代表本部门签订责任书,企业管理部组织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将“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工作过程中,如人力资源部要完善管理制度,执行程序合法,列入本部门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把部门员工满意度列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之一;把培育下属和合理调配员工列为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各级管理干部要关注员工,与员工保持顺畅沟通,及时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这正是古人先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

3、落实《劳动合同法》,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部对已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梳理,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条款和精神,改变了旧的做法,充分考虑各类员工的实际服务年限,不规避,不耍小技巧,以最有利于员工的签定无固定劳动合同的服务年限,与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而使员工吃了定心丸,对工作有了安全的基础。对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一律自入职当天起,与其签订一定年限的固定劳动合同。

同时,对不愿意服从公司整体安排、调整的员工,给予法律补偿或赔偿。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似乎停留在口头宣讲、敷衍于事的形式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虽然二者的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有不同,企业文化侧重于企业经济文化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政治文化的巩固,但二者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能创新地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去,这将是它一个广阔的舞台。公司向全体员工宣贯:

公司的使命――综合运用有线数字网络,提升城市大众数字信息生活质量。公司的发展愿景――以创新的数字有线网络综合运营商的优势,为先进城市的大众提供一流的数字信息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本领域的领导者。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以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以美好的环境让员工满意,以良好的业绩让股东满意,以出色的工作回报社会!

在公司使命的感召下,在发展愿景的牵引和核心价值观的鼓舞下,公司在2004年通过了ISO9000:2000的认证。这是全员参与的一项活动,公司全体员工均接受质量管理的培训,提高了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在每一个阶段,公司都会脱颖而出一批优秀员工:在模拟电视转为数字电视阶段,公司倡导全员参与,分包到部门,下班进行“模转数”。在暮色下,一个个身影在各小区楼栋穿梭着,毫无怨言,忘我投入。最后所有参与者都在鲜红的绸布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有的部门还荣获了“模王”的称号。每年公司都把这一年的重点工作,在年终以喜闻乐见的视频方式编辑录制向全体员汇报,并发给每位员工。评选“天威之星”是一项重大的创新。评选方式是先海选若干名,然后分三段晋级,最后胜出十位即为“天威之星”。目前,天威的天空上,已有20颗星星在闪烁,他们中有技术标兵、有专业能手、有老黄牛、有标新立异者、有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有分毫不差的敬业者、有冲锋在前的阵地者、有运畴帷幄的幕后者……有新兵、有老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可谓是风生水起、绘声绘色。

在许多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劳动成本时,严格把控培训学习费用,担心“为人作嫁衣”。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向员工倡导学习,公司领导始终认为只有学习速度大于发展速度,发展速度大于危机发生速度,公司才能保持持续的不断发展。为了倡导全员学习,公司引入了E---Learning学习平台,建立公司的“网络学院”,从而解决了员工的工学矛盾,既满足了组织对员工的学习要求,也满足了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员工在学习平台信息上,由衷地说:谢谢天威!

第7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成功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44-02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养老待遇有着明显的差距。城镇就业居民享受的社会养老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服务水平比较高,体制也比较完善。而广大农民自2009年开始建立新型养老保险试点以来,所享受的保障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而且并未全面覆盖,根本不能满足农村养老保障的客观要求,这就形成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同群体退休后的待遇悬殊,这不仅不能体现公平公正,还在相当程度上阻止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1-2]。

1 实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阻碍因素

1.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等方面。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致使广大农民成为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低,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这也使得我国新农保的实行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政府部门也就必然优先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会被置于较后的位置。而且,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也使得他们必然需要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费水平。如果采用一体化,城乡间利益矛盾也必然会凸显,这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2 城乡人口比例失调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 575 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 137 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 237 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尽管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但是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需要的劳动力也就必然减少。然而由于我国体制的问题,我国农村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隐性失业现象也必然存在,这就使得农民的收入不断下降[3-4]。

1.3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2种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2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状态。城镇养老保障制度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养老制度已经相对完善。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多样化、养老保障水平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并且大多数地区的农村还只是在试行阶段,很多农民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即使有少部分农民参与农保的,养老保障水平也比较低。可见,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这给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制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严重不一致和保障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致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衔接比较困难,从而使养老保险制度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很不现实。

1.4 管理不到位

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途径。然而,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也引起了农民工的收入和工作场所的不稳定,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套适合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体制以适应人口的流动性。但至今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账户,各地更没有实现社保机构的网络资源共享,各地社保机构之间缺乏沟通。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农民工参保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养老保障体制一体化的实现[5-6]。

2 我国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成功模式

2.1 北京模式

北京首先在制度上体现了城乡衔接。制度规定:“已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未达到领取年龄的人员,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继续缴费,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计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符合领取条件的享受相应待遇。“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都有缴费记录的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符合基本养老保险按月领取条件的,按照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计发养老待遇,其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纳的保险费,应折算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年限;不符合基本养老保险按月领取条件的,可将其按照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待遇转入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规定计发养老待遇。”这就从制度上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衔接起来。

2.2 上海模式

最初的上海市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即“城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农保”;小城镇社会保险即“镇保”和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即“综保”。2011年底,上海的社保体系连续迈出了三大步,7月1日,随着新《社保法》实施,上海启动“综保”转“城保”,实行社保并轨;随后,在2010年试点基础上,新农保在全市实施;并宣布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让城镇无保居民“老有所养”,从而填补上最后一个空白,在制度上实现全覆盖,全面实现本市无保居民“老有所养”。 在完成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后,上海没有停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补贴适时发放,高温津贴由按日改为按月发放,社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正积极研制。

2.3 苏州模式

2012年12月26日,苏州市人社局正式公布苏州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按月享受养老待遇覆盖率为100%,一个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这也意味着继去年城乡低保实现并轨后,苏州的城乡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也实现并轨,“城乡社保三大并轨”的承诺变成现实。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并轨,将在乡镇、村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按照“土地换保障”的办法,积极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折算参保年限办法,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城镇社会保障;将原参加该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按规定换算为城保的缴费年限后纳入城保体系;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导鼓励灵活就业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直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从2012年起,将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本市户籍居民,全部纳入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

3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新农保”的试点与推广,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多层次全覆盖

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实施“分类保障、分级补贴、分层管理、分步推进”,积极扩大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责任应该明确,以实现权益与义务的对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要有不同的缴费标准,参保人员应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对不交费或者低缴费的人群给予优惠待遇,努力让进城农民工放弃新老保而加入到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中来。在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时,以保障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农保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也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一些保障措施,政府应当将这些措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在推进新农保的过程中,应以制度的优越性来吸引更多的农民自愿参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所以对于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必强求建立新农保制度,只需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3.2 拓宽新农保的基金筹集渠道,减轻财政压力,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与可持续

资料显示,允许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的国家,其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0%,公司债券17%,政府债券6%,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投资3%[1]。分析可知,我国的养老保障基金在留足备用金后可以用购买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房地产投资等渠道来拓宽。为确保农保基金的安全性,政府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对养老保险金的征缴、保管、投资、收益处分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督,以防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浪费,确保新农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比例:加拿大是39%,日本是37%,澳大利亚是35%,中国只有10%,而且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的职工。2011年7月1日,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正式启动,而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也于2009年在全国试点。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反哺农村的原则,在各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3.3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衔接

城保体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要让其和新农保顺利衔接。如果参保人员身份发生变化,其养老保障待遇要能够顺利地转移、参保年限也能进行积累;尽快出台社保关系跨越城乡制度间的转移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系统,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统一和规范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业务操作流程;尽快实现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的 “一站式”办理和基层服务模式;优化经办管理服务,在人员配备、经办场所建设等方面向一线机构倾斜。

新农保具有一定的弹性。制度的制定要做到能兼容、能携带和能转移,要让其养老保障政策有相互衔接的接口。改善养老保障基金的计发办法,对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应予以认可;要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转换和接续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不同社保政策、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实现城乡不同社会养老保障账户的信息共享,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分割的城乡养老保障的格局;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全国统筹的步伐,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解决地区间因利益关系而影响社保关系接续转移等问题,真正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衔接。

4 参考文献

[1] 高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以浙江省新农保试点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2-36.

[2] 候雅,景邑君,康新营.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8):21-24.

[3] 徐祖荣.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探[J].实事求是,2006(4):34-36.

[4] 刘倩,刘萍萍,苏世海.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0):29-33.

第8篇:老舍之死范文

——康其乡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

社区矫正工作是为了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确实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共同创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工作。按照社区矫正办法的实施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应参加公益劳动,以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2019年8月3日下午4点,康其乡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在乡政府后院开展公益劳动。本次公益劳动主要是将后院长期堆积的生活垃圾、枯草清理干净。在本次活动中,社区矫正对象们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不怕脏、不怕累,没有挑轻嫌重、更没有乘机偷懒的情况出现。参加这次公益劳动的6名社区矫正对象中,除了5名男性社区矫正对象,还包括1名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她们在此次劳动中,巾帼不让须眉,无论是劳动劲头还是劳动技能都丝毫不输于其他人。劳动结束后,看着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的道路,社区矫正对象们都表示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为以前的违法行为而让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参加公益劳动是一个回报社会的好途径。

举行公益劳动不仅仅是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劳动回报社会,更是让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明白自食其力、遵纪守法才是实现人身价值的正确途径。所以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9篇:老舍之死范文

【关键词】心肌梗死;中西药结合;丹红注射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34-02心肌梗死是由心脏冠状动脉供血障碍造成心肌血供极度不足而导致的一种危险疾病[1]。如得不到及时医治,将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心肌梗死发病时心肌的供血不足会引起心脏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不及时纠正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中药制剂丹红注射液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主要作用是提高心肌组织的耐缺氧能力,对血供不足而导致的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2]。本次研究采用中药制剂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的方案治疗心肌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期间到我院就诊部分患者中选出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7-74岁,平均(58±10.12)岁,单纯心绞痛患者19例,伴发心律失常者13例,其他伴发症状13例;其余41例患者按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的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为2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为(57.91±10.12)岁,单纯心绞痛患者20例,伴发心律失常者12例,伴发其他症状者9例。两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其他伴发症状等一般资料方面差距不具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予卧床、低盐低脂饮食或按照机体缺氧情况予其吸氧,症状较轻的患者口服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普洛莱尔或硝酸酯类及注射小分子肝素钙,2次/d,注射7d等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次基础上给患者静脉输注丹红注射液30ml/次/d,14天为一疗程。

1.3数据处理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以=0.05为检验标准,两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发作少于2次/周或不发作,活动耐量增加明显,心电图不正常波群明显改善;心律失常减少80%以上接近消失。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不治疗前减少50%以上,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原有异常心电图有改善;心律失常减少50%-80%之间;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长及心电图都没有改善或加重,心律失常减少不到50%。

2.2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中药制剂丹红注射液中含有主要物质是丹参和红花的提取物,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理论依据:①对心肌血管内皮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3]。②可以抑制血小板在血管内的活化的作用[4]。③降低各类心绞痛病人血清中CRP的水平,抑制炎反应[3]。④降低心绞痛患者血液脂质含量。目前已有较多的医学临床证据表明,阿司匹林等对血小板有拮抗作用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药物等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同时能改善心律失常以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临床死亡率。

心肌梗死一般情况都是心肌局部缺血导致,用西药治疗的过程一般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和紧急手术治疗。本次治疗过程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我院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1.1%(P

[1]尚玉金.丹红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0):14-15.

[2]李琦晖,余晓霞.丹红注射液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30例[J].世界中医药,2008,3(3):108-109.

[3]韩景宣.丹红注射液联合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