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idc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Gartner是全球最大的、专门针对IT提供分析和咨询服务的企业,它的报告覆盖目前全部IT产品线;在数据的背后,Gartner更多地是要向管理者提供洞察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孙定:Gartner、idc等机构的数据,常常被媒体引用,但是对读者来说,Gartner还比较陌生。您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Gartner吗?
马丛生:Gartner 1979年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成立,是第一家专门针对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独立咨询公司。截至目前,Gartner已经拥有超过4000名员工,其中有1200名为世界顶级的分析师和咨询师,分析师们平均具有1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2008年,Gartner在全球的收入达到了12.79亿美元,这也是全球最有规模的IT分析和咨询公司。
孙定:作为媒体,一般提到Gartner,更多的是引用Gartner的数据。而Gartner内部是如何给自己业务定位的?
马丛生:Gartner有数据,但更多是数据背后的分析,洞察数据背后所呈现的产业趋势。
Gartner的业务,概括地说,就是每天为客户提供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技术见解和洞察力。我们在IT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为决策者在投资风险和管理、营销策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其实预测数据只是Gartner很小的一部分业务。Gartner每年都会上万份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有技术方向、有市场动态。从技术方向上它涵盖了IT的方方面面,从IT的使用者到IT的提供者,都是我们数据报告的用户。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报告也涵盖不同类型的市场趋势预测和判断。从这些研究报告派生出来的服务,才是Gartner的真正价值。一方面,用户通过我们的网站直接订阅报告,获取报告内容,同时还有很多交互性的工具,让客户可以在线和分析师约定时间,进行更详细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拥有的资深分析师,只要你登陆Gartner平台,就可以随时同他们进行交流,而这些交互沟通得到的东西是报告里所不能体现的。所以Gartner真正的价值体现包含很多层次。
除此之外,Gartner还是全球最大的IT会议主办方。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各种峰会,比如亚洲CIO峰会、IT博览会等以Gartner冠名的会议。所以说,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卖报告,或者研究某个产品、某项技术。
孙定:Gartner的报告目前能够覆盖到哪些IT产品线?
马丛生:总体来说,我们覆盖的产品线很全面。Gartner通过市场调研,向客户提供包括硬件、软件、通信、 IT服务和半导体这5个主要市场的市场预测、市场份额数据等信息,同时我们也提供跨市场领域,例如垂直行业、IT市场、渠道策略以及中小企业等市场信息。
而且,由于Gartner全球采用统一的研究方法,每份报告由同领域内不同国家的分析师一起来写,因此,我们的报告是很透明的。
订阅但不定制
与竞争对手相比,Gartner的业务模式更注重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而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Gartner仅接受订阅报告,拒绝定制项目。
孙定:我注意到,在很多同类报告中,比如一季度PC产业报告,Gartner、IDC,还有Forrester等各个机构的数据常常不同,有时候数据差别还比较大,甚至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预测结果,比如Gartner预测增长而IDC却预测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差异,作为数据分析和咨询机构,Gartner怎么证明自己的权威性?
马丛生:事实上,数据的不同是由于业务模式的不同。
虽然在调研覆盖的领域上有重叠,但从基本的竞争定位来说,各技术调研公司有不同的侧重点――Gartner的主要客户是技术的最终用户,侧重为CIO、CEO们提供建议;IDC的主要客户是技术提供商,侧重在市场数字和分析上;而Forrester则侧重于市场营销、消费者调查和网络战略。
Gartner非常注重自己作为第三方分析机构的独立性。因此,我们的报告仅供订阅,我们不为技术提供商、企业或政府部门委托调研做定制化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客户中,IT技术提供商仅有30%,而技术的最终用户则达到了70%,也就是说,我们更多是为业务主管和投资人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预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孙定:在中国市场也有不少定位在IT领域的调研和咨询公司,但是Gartner这样的业务模式和大多数公司“项目制”的模式不太一样。
马丛生:的确是这样。国内本土咨询机构主要阵地就是中国市场,从这个层面来说,Gartner和它们的确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竞争。
Gartner虽然十年前就已经在中国有一些业务,但真正进入中国是从2008年开始,那时候我们在中国市场才开始有分析师。所以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客户仍然是以厂商居多。
尽管如此,Gartner在中国也不会出定制化的报告。在Gartner看来,过多地参与为企业定制的项目,就会带有市场倾向的嫌疑。而作为一家研究和咨询机构,需要的是保有独立性,不依赖于某一个群体定制,才能保证我们所持的观点是中立客观的。
这正是Gartner生存的基础。我们相信只有如此,Gartner在市场上才有信誉,才会赢得客户。我们发出的信息、发出的声音,发出市场上的技术方向和市场的趋势才有价值。因此,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
扩张中国版图
金融危机不仅没给Gartner带来寒意,反而使咨询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在中国市场,Gartner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用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练兵,都是未来Gartner在中国顺利推进业务的经验。
孙定: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说,分析机构和媒体都需要站在客观的市场上看待产业的发展。而且,分析机构需要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分析机构必须始终处于产业和市场的最前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整个市场的收缩非常明显,而从2009年下半年,复苏的迹象非常明显。那么,金融危机对Gartner以及整个咨询行业是不是也有影响?从Gartner的角度来看,你们是不是也认为复苏来到了?
马丛生:是的。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企业和IT厂商都在缩减成本。因此,我们在全球的计划相对而言比较保守,这也包括中国市场。虽然从销售的角度看,收入的确下降了,但是在实际的经营中,我们发现,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业务的量反而变大了,这说明市场对咨询和分析报告的需求在增加。在2009年,前三季度仍然是下滑,但到了第四季度,业绩上升得很快了。因此,我们在全球的计划也变得更加积极。
孙定:Gartner在中国的运营策略将会是怎么样的?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马丛生:中国市场不像国外市场那么成熟,这是中国和国外最大的区别。以印度为例,印度和中国同样是新兴市场,但印度除了具备英语的语言优势之外,它比中国市场更外向、更全球化。3年前我们在印度起步,现在业务规模已经比较大了。
而在中国,目前的规模还只有印度的1/3,分析师更多地是专注在PC、服务器等产品上,客户也以跨国企业高层,还有联想、建行、华为、中石油等一线企业为主。
因此,我们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客户认识到我们的价值。Gartner做的是咨询和服务,这不同于用户必须的软件和硬件。如果对客户来说,我们的价值无法体现,那么,就算现在客户和你做生意,以后也不会再有更长久的生意了。
孙定:那么,您给中国市场定下的具体发展计划是怎么样的?
马丛生:Gartner在中国的3年,去年是“练兵”,今年是承前启后,明年则是初见成效了。2008年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在中国只有12名分析师,而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更多的经历放在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政府上。目前像政府、金融这些行业都有我们的用户,这个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还没有释放出来。所以现在Gartner是做好准备,把自己的兵练好。目前,我们的分析师和销售人员已经达到了40人的规模。
新的IT机会
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和它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它们希望等到的是Gartner的哪一类数据;而对中国企业来说,PC、虚拟化、云计算等,都是机会。
孙定:根据Gartner掌握的情况,目前中国的客户,最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
马丛生:不同的用户关注领域不太一样。比如跨国企业的CIO和CEO们,以及中国的亚信、华为等IT企业,它们更关注某个市场和领域;而对建行、中石油等企业来说,它们更关心技术的发展方向。不过,目前中国市场对业务流程的关注还不多。
孙定:对于亚太和中国市场来说,Gartner比较看好哪些行业的发展?
马丛生:我比较看好客户端产品。一方面,中国的PC企业对全球市场分析报告表现出非常热切的关注;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数据本身来看,2010年,亚太区PC出货量预计将增长20.3%,达到1.146亿台;2010年亚太区PC支出预计将增长12.4%。
而在中国,PC企业的利好消息也是不断。在PC市场上,政府和教育领域的需求最稳定。中国政府在今年年初宣布教育经费增加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并侧重于为学校和幼儿园使用电脑创造机会。同时,为了进一步刺激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政府倡导企业家精神和新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更加灵活且富有生产力,而个人电脑成为提升办公室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未来5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作为城市化基础设施的PC,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Gartner预测,2010年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增长预计将达到22.1%,成为亚太区PC市场增长势头最好的行业。
孙定: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读者关注的?
马丛生:在我看来,中国的IT企业需要关注的是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物流、智能电网等。而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大趋势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在未来几年,全球的技术趋势将成为中国要顺应的浪潮。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化、云计算等也都是未来IT产业的重中之重。
采访手记:效率至上
见到马丛生,是在Gartner北京的办公室里。虽然言谈举止都表现得十分轻松,但马丛生仍然能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商业气息。
他对时间的把握非常严格。采访约定下午两点,他就准时出现在会议室,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而到了预定的1小时之后,马丛生则快速进入下一个会议室。在北京这个时间观念极不严格的城市,这异常少见。
“我喜欢讲效率的做事方式,所以很多时候我很直接。初到一个公司,我会把自己的性格、行事方式尽快展露出来,目的是让大家尽快了解我,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丛生说。多年从事销售工作,让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好销售必须是一个快速学习者,现在市场、技术变化太快,没有效率,就无法跟上变化的节拍;而在企业,公司业务要快速发展,就需要公司的员工快速成长,这也同样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
总裁感悟:学习打持久战
马丛生的从业经验很丰富,在进入Gartner之前,他曾经担任过BMC软件中国区总经理、EMC中国区副总裁、惠普大中华区软件部门总经理,一直都在从事销售管理的工作。进入Gartner之后,马丛生的任务仍然是管理中国区销售团队。
然而,进入Gartner之后,马丛生却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Gartner在中国仍然面临种种挑战。”马丛生说。
10月19日,华硕在京宣布推出旗下首款Ultrabook超轻薄笔记本(中文名“超极本”)ZENBOOK,这使之成为继宏之后第二家在国内推出超极本的PC品牌厂商。在此之前的10月12日,华硕同时在纽约和台北了这款新产品。而在更早的9月16日,宏抢先向大陆市场推出了Aspire S3“蜂鸟”超极本。
在2011年5月31日举办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芯片巨头英特尔首次提出超极本概念,之后响应者云集。就在最近,众多厂商纷纷推出了新品。除了已有动作的宏和华硕,到今年年底前,联想、东芝、三星、戴尔和惠普等传统的品牌PC巨头全都将进入该市场。
“iPad引领平板电脑,汹涌来袭,打得电脑制造商措手不及。失城少地还在其次,PC厂商如果再不突围,更艰难的日子就将到来。”有专业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称,PC厂商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下,只能抓住“超极本”这根救命稻草,意图倡导一个新的市场消费热点,转移人们对iPad的关注视线,收复失地,重分市场。
PC之殇
在近一两年的PC市场上,除了苹果公司,其他企业都难言自己有好收成。尤其是华硕和宏,更被乔布斯打得千疮百孔。
2010年,苹果iPad的横空出世,一举把上网本撵出主流市场。当时,华硕和宏正是依靠上网本大赚快钱。2011年3月,苹果iPad 2上市一周销量就接近100万部。除了苹果以外,惠普、宏、华硕、联想、东芝、三星等也跟风推出平板电脑。但它们只是跟随者,由于未能超越乔布斯的创新设计和苹果强大的品牌优势,所谓的平板电脑市场实际上就是iPad的市场。
今年2月,巴克莱银行分析师本・雷特兹(Ben Reitzes)预计今年iPad的销量有望达到3370万台,占据全球平板电脑市场70%的份额。在中国市场,艾瑞最新的国内平板电脑市场调研报告显示,iPad占据的市场份额也高达50.8%,随后依次是联想13.8%,三星9.8%,戴尔6.8%,华硕5.7%,宏2.8%等。
显然,在平板电脑市场上和苹果竞争,五大传统PC巨头加起来都不是它的对手。而此时的传统PC市场已经受到了平板电脑的严重蚕食。
2011年10月12日,IDC与Gartner同时今年第三季度PC出货报告。前者在报告中指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总量为9187.9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3.6%,低于此前预计的4.5%。后者则更显悲观,它认为同期的PC出货量同比仅增长3.2%。这也低于它此前的预期。
还值得注意的是,苹果iPad 2一经,Gartner随即下调了2011年和2012年的全球PC销量目标。另据高盛公司的报告显示,被平板电脑蚕食的传统PC市场份额高达35%。
事实上,2010年显现的市场颓势和2011年令人悲观的前景,一直是笼罩在PC市场上空浓重的乌云,加上进军平板电脑市场优势微弱,传统PC厂商感觉危机离自己越来越近。
而由于市场份额的日益萎缩和利润渐薄,传统PC业务也被业界喻为“拧不出水的干毛巾”,甚至有人直言,iPad将成为传统PC时代的终结者。
发力超极本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蛋糕拱手让人。
正当危机四伏的传统PC制造商们寻觅对策之时,感受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双重压力的英特尔及时推出了超极本概念,意图在全新战场和ARM公司竞争。
英特尔目前占据着全球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处理器市场80%的份额,但是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处理器市场几无表现。而它的竞争对手ARM在移动处理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苹果iPad就使用了ARM技术。伴随传统PC的没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英特尔芯片老大的市场地位显得有些脆弱。但在这时,它也需要PC厂商来为超极本抬轿子。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英特尔再次携手PC厂商的意图不言而喻,即通过将大众消费热点从平板电脑身上转到超极本,向苹果发起反攻。其中,在上网本上大赚一笔的PC厂商宏和华硕,被苹果平板电脑打击得最深,其反攻势头表现得更为强劲。
“华硕非常支持英特尔的超极本计划,将个人电脑升级为超薄、超快速响应的计算设备,将根本改变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华硕董事长施崇棠毫不掩饰自己对超极本的信心。而在在谈到对ZENBOOK的展望时,华硕有高管表示,新设备将在18个月内占据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40%的份额。施崇棠认为这一数字将能攀升到50%。
宏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艾仁思亦对此毫不讳言。他表示,公司未来将以超极本为主打产品,力争在明年推动其价格下滑至5000元至6000元的水平,促使其销量占到总销量的20%-30%。
此外,今年底前,联想方面传出将推出四款超极本,全由台湾仁宝代工生产;惠普也确定将在2012年初大量生产超极本新品,这显然让英特尔感到振奋;东芝将在2012年初大量生产超极本Z830;戴尔将在2012年推出至少两款超极本产品,分别面向商务消费和家用消费。其他PC厂商如索尼、三星、LG等也将陆续加入超极本大军,并推出相关产品。
与此同时,台湾和大陆的电池、铰链、外壳模具等零部件厂商也都已经开始小规模试产超极本零配件,它们也表示将力争在今年第四季度投入量产。
新一轮对决
超极本的到来,能否扭转传统PC的命运?
在倡导者英特尔眼中,超极本不仅有办公用途,也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在外观上,它不仅具备平板电脑超轻薄、触摸屏、设计时尚、永远在线等优势,而且性能稳,功耗低,能长时间待机,主流价格低于1000美元。
据相关人士分析,目前以宏Aspire S3、华硕ZENBOOK和联想IdeaPad U300s为代表的第一批超极本产品,与苹果iPad等平板电脑比较,性能优势明显。时下超极本主要的劣势在于其价位偏高。
本刊记者了解到,英特尔已经将超极本视为抵御ARM架构大军入侵PC领域的关键战役。为此,英特尔还向合作伙伴承诺将推出更优惠的营销协助。日前,宏宣布Aspire 3951将仅售799美元。
“目前关键零件价格均出现明显下滑,包括面板、内存等,这对超极本成本下降有所帮助。”华硕CEO沈振来表示,2012年4月英特尔进入代号为“Ivy Bridge”的下一代处理器时代后,华硕将再中端机型,价格在600美元到900美元之间。
相关人士还向《IT时代周刊》直言,iPad只能用来看书、浏览网页、玩游戏和看视频等,仅仅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要超越很容易,因而,它的狂热走势不会长远。如果超极本能够很好地控制住价位的话,将通吃高、中、低端市场,未来取代平板电脑不无可能。
但超极本最终的完美变身是两年后。据英特尔公司方面表示,它将在2013年推出采用22nm工艺、代号为“Haswell”的处理器。届时,“轻薄+性能+价格”的组合将会达到更高的水准,对平板电脑将构成更为强大的挑战。
技术精耕,切入中国
虽然这是一家全世界惟一的打印专业公司,可是,当柯汉忠回忆起1997年决定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仍然感叹万分。当时,惠普与佳能已经完成中国的战略布局,爱普生也早已大张旗鼓地进入了中国。
“虽然我们是迟到者,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挤进这一市场,因为我们是靠卖打印机生存的,而其他公司的打印机业务仅仅是它们众多业务之一。”1 999年才上任的柯汉忠说道。在这位“中国通”的手中,利盟在国内才开始了真正的扩张。
相比较竞争对手们用15%的销售额支付巨额的广告推广费用,利盟这方面的支出极少。柯认为,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利盟首先是摸透了中国消费者的想法。
“首先我们对于中国消费者市场有清楚的认识。中国消费者比较在意价格,追求的是产品的性价比。”他判断。
“我们大部分费用都花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上面,将技术优势具体地转化为市场优势,为用户带来低廉的打印成本。”利盟市场部的王宵云说。
而“打印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尖端的技术。因为它至少会牵涉到以下的内容纸张处理、墨水技术、混色技术、调色技术。在电脑中,我们也要考虑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色彩的感觉进行色调调节。”柯说。
“说到纸处理,利盟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们就发现中国纸张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说中国纸吸墨的特点要强于其他国家的纸张。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就专门研发了一种处理中国纸张的特殊技术。同时,我们也是这个领域惟一一家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正是因为战略的针对性和专注性,才使利盟成为lT领域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柯宣称。
为了解决曾令中国用户苦恼不堪的“卡纸”问题,利盟从中国购买了200万美元的不同材质的纸张,模拟中国各地的气候对打印机进纸系统进行调试。在调色方面,由于中国人与美国人或欧洲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一样,利盟经过市场调研,专门挑出了中国人最能接受的颜色。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当时一个客户告诉柯,他觉得所有做打印机的公司都一样,不存在什么本质的区别。柯马上在一卷卫生纸上,用售价为500元的打印机,打印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那个大老板立刻心悦诚服:嗯,看来你们确实有一个非常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在中国,你们是可以成功的。”柯带有几分夸张地说。
从此这成为了利盟的一个“规定动作”,只要有来访者,必定先给对方如法演试一番。
网络铺设:十面埋伏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利盟选择了与拥有最强大网络资源的联想进行合作,开始家用喷墨打印机的捆绑销售。这种联盟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2002年,又与DELL展开合作。
上海交大营销学副教授阎峰认为“这也许是个迫不得已的举动,但是对抢占市场份额很有帮助。因为当时在中国,打印机的经销商都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经销商一旦成为某一产品的,就不能再接受其他品牌。很显然,中国只有惠普、爱普生和佳能三种产品,经销商也是他们的。利盟只能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出路。”
“此外,在营销上,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拦截手段。很明显,当它通过捆绑式销售,每卖出一台打印机,就意味着对手少卖一台。而且,众所周知的是,打印机生产商并不通过打印机本身赚取利润,耗材才是最大的利润来源。”阎说。
不过阎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盟这种做法也“捆绑”住了自身知名度的拓展:“利盟在中国知名度并不大,它看起来更像一个隐形公司,给公众一种更擅长于OEM业务的印象,对于一家专业制造打印机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品牌定位是非常不合适的。”
对此,柯汉忠认为中国的策略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选择,因为利盟虽然在全球有好几个重要的OEM合作伙伴,但是“它们加在一起也仅占我们总业务的不到10%,换句话说,我们90%的业务重点都是在贴利盟自己的商标、进行自身品牌的塑造”。“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核心目标。”柯说。
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当利盟在中国逐步站稳脚跟后,打印机的销售渠道也在悄然变革,利盟把渠道分为四个类型,即传统打印机渠道、OA渠道、卖场和DlY渠道。跟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利盟比较着重开发DIY渠道。
“目前,利盟主要采取DlY店销售,各地市场都有许多攒机档口,这是非常适合喷墨机的销售场所。利盟的方式是通过跟这些DIY装机店有紧密合作的配件总或分销商合作,把利盟的产品带入到DIY装机店销售。这种合作方式保证了利盟产品可以最快、最直接地进入到DIY渠道。”利盟的一位经销商说。
不过,利盟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侯武明认为利盟已经走到自己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市场的发展极快,市场规则可以被创造出来。我们会更重视行业客户和渠道建设,另外,卖打印机为什么不能像卖家电一样,建设自己的渠道呢?”侯说。
侯表示,2004年是公司关键的一年,利盟需要进一步发展分销/零售渠道,将开拓家庭消费及行业客户办公市场,作为重点经营方向。此外,利盟也希望继续把渠道深入到二、三级渠道商。
今年开始,利盟开展了一系列的渠道深耕。主要内容包括与中国大中城市商广泛接触,实现建设性的商务联系,共同探索中国区域市场发展趋势及渠道生存战略,分析消费者需求的阶段性发展,尝试为相应的市场提供适宜的产品及服务,帮助各地经销商全面认识利盟,体验利盟商务战略及产品技术所具有的渠道合作价值。
侯武明宣称,利盟将进行两个引人注目的重大调整。其中一个即“在渠道市场方面,利盟正在进行更扁平化、更垂直化的调整。吸引一流的总,吸引大客户,创造销售势能”。
细分市场,寻找奶酪
长期以来,爱普生将消费群体定位于追求图像质量的消费者,所以爱普生一般都用朱茵、周迅这样的影视美女来做形象代言人。通过喷墨打印机打印图像,来表现美女们的皮肤和面部细节的层次感,炫耀其图像打印质量。
佳能则以“省墨”为旗号,不断推出更低打印成本的打印机,牢牢占据着低端用户市场的最大份额。惠普将性能的均衡性摆在了首位,通过持续的广告投放,告诉消费者,其在激光打印机领域领先业界的高精尖性能。
偶然之中,利盟发现了一个市场切入口――文本打印质量。
“利盟通过调查发现,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家用消费群来说,打印机的主要用途还是打印文本,打印图像只是偶尔为之。”利盟的一位产品经理介绍说。
于是,利盟将自己定位为文本打印专家,试图不断提高其打印机在文本打印方面的锐利度、清晰度。“我们利盟收入的7%是完全投入到打印机技术的开发上。这比我们同类的公司要多得多,至少不会将这部分经费与别的业务型技术去分享。因为有这样一个完全资金的投入,所以在打印机方面,我们比其他打印机公司在研发上要迅速得多。”柯解释。
2004年,利盟最新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中国政府标案市场,这是“中国通”柯汉忠的主意,他首先发现了政府红头文件对打印的巨大市场需求。
侯武明称,“在红头文件的出货量方面,去年针对国务院下属30多部委的标案里面,利盟都是第一批装机量的供货商。这是我们在去年取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今年利盟的第二个重要调整也就是,“在大客户订制市场方面,利盟非常关注政府采购,以及红头文件对打印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要求,并积极创造符合标准、超越标准的解决方案,获得优势地位。在这个趋势洪流之下,利盟还非常重视防伪打印这个重要、需求广泛的应用技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