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阶段;历史学困生;成因对策
全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程的授课主要就是以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而展开。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在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体现“一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每堂课的评价中都要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基调。在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县区教育部门关于初中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承认和尊重初中生的个体性差异,深入了解学困生、走入他们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点燃学习的热情,一手抓智力因素的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必须好好考虑,力所能及给初中学困生以更多的帮助,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在历史的学习道路上快乐学习、寓教于乐,体会到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和喜悦。历史老师要从小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打好基础,从而逐步改变初中阶段历史质量相对不好的窘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浮山地区初中阶段历史学困生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总是付出多倍的时间精力,学习上却收获甚微。自己对历史系统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具体,无法用自己的思路读懂历史试题,经常混淆历史里面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教师讲的历史知识点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不懂得在试题中灵活运用;他们在上课时很少积极思考,遇到学习上困难消极处理,总喜欢躲避;课下不自学不完成作业;解历史题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没有逻辑,我们通常有上述表现的初中生统称为初中历史学困生。
二、浮山地区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
本人从事教学工作三年,通过长期对初中历史成绩较差的学生观察、家访、走访、了解,总体上发现造成浮山地区初中阶段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家庭环境的因素浮山地区大部分初中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学历相应普遍不高。日常生活中每日忙于种田,经商,自己本身对学习根本不重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而导致孩子对教育也不重视,不爱学习。家长们一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家长的这种错误思想长期难以扭转,很多学生也就忽视了自己的学习,学习上没有了动力,自身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亡,逐渐就变成了学困生。(二)社会环境的影响浮山的初中学校一般都存在所在地的中心地区,周围存在的大量的娱乐场所、网吧等游戏场所,初中生自控能力差,这些场所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很强,他们往往禁受不住消极因素的诱惑,分散自己在学习上的精力、注意力,有一些学生经常逃课、逃学、装病去玩耍,慢慢的自己的成绩就下降了。(三)小学老师的因素我国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完小学教育后,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直接升入当地初中。然而在小学教学阶段,小学老师很多都是代课人员,他们自身知识储备较低,教学能力欠缺。一些小学临时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生理、心理转换过程,学期阶段散养式教学,致使他们的基础很差,历史思维没能得到很好发展。(四)初中历史教师的因素初中阶段,课时多,任务重,一些历史教师为了加快进度,上课时学安排,授课的进度、强度超过了学困生的接受范围,被动迫使一些中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逐步变成学困生。现在,一部分历史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对班里的学困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缺乏管理,致使学困生一蹶不振。
三、解决初中历史“学困生”的出路
(一)让学生充满自信由于受到家庭不好、社会环境差、学校老师重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往往自身缺乏信心,对自己就不认同,自我自卑感很强,常常否定自己总喜欢低头做事。基于此,我们首先要走入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源泉。我认为:要重树学困生的自信。首先教师就要从心理上尊重他们、看得起他们。通过不断给他们加油鼓励,慢慢的让学生逐步找回学习的自信,让学生相信“勤定能补拙”。(二)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舞台初中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通常表现为默不作声、对任何课堂事情都不感兴趣,从不关心课堂的教学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被老师忽视、冷落造成的。历史教师必须让他们动静结合,学习上动起来。如老师在安排预习的情况下,就可以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对容易的题来让学困生去做。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创造一些能够完成任务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得到认可、获得自我成就感。老师在课后的批改历史作业中,给学困生多附加些鼓励性正面的评语,帮他们找回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表现欲。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老师对他的感情有着密切的相关。初中生普遍认为教师对他好,他就好好学习这门课。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跟他们聊生活谈学习说人生,让他们觉得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大姐姐,这样你的课他也就爱听,你的劝告他也会记住。我们只有对学生倾注慈母般的关爱,才能使他们那棵枯萎的受伤的心复苏。在工作中,老师应研究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寻找出相应对策,这样学困生的历史成绩一定能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新红.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J].教师,2010(71).
关键词:西秦;宝鸡;刺绣;民风民俗;特点;发展现状;保护建议
1 西秦刺绣的历史渊源
西秦刺绣历史悠久,作为刺绣这一装饰性的工艺元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具雏形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字记载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现代陕西旬邑西南刺绣的记载。刺绣自汉代以来,陕西民间的乡俗刺绣也逐渐形成独特的一类。[1]西秦刺绣工艺到明清时已经成熟,达到鼎盛时期。民国时期,虽受战乱和社会动荡影响,但宝鸡北部塬区交通相对封闭,民间刺绣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传统面貌。总体来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秦刺绣布艺已开始变化走下坡路。建国以后社会发生巨变,刺绣布艺的自然传承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虽有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提倡和引导,但还是一年年衰落,面临诸多问题。
2 西秦刺绣的文化内涵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秦刺绣的表现形式虽有所变化,但其所蕴含的陕西文化特有的思想却不曾消失,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西秦刺绣的工艺特色
西秦刺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图案设计服从于针法,因此图案的设计多从针法考虑,图案为针法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工艺和设计的美感。
(二)西秦刺绣的图案造型内涵
根据项目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西秦刺绣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有不同规格的龙、狮、虎、凤等,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有“猪枕”[2]、“五福祝寿”、“十二属相香包”及虎头帽、虎头鞋、猪头鞋、绣枕、五毒马夹、五毒裹肚、百花帐、万民伞等。[3]
西秦刺绣绣品种类丰富,造型奇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图案造型的夸张。第二,图案造型的对比。第三,图案造型的随意拼接。第四,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西秦刺绣的图案充满了稚趣美。图案造型的内涵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用谐音等方式,祈求吉祥平安。第二,图腾崇拜意蕴。第三,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第四,图案造型作为“图画版女书”,传达着陕西女性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西秦刺绣的色彩寓意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陕西北部塬区较多的保留了传统的民风民俗。陕西地区传统的西秦刺绣绣品用色主要以红色为主,搭配黄、蓝、绿、紫等五行色。西秦刺绣用色还采用大区域纯色与撞色手法,但是艺人们在强调色彩对比时并没有忽略色彩的调和。其次,每件绣品都要用黑、白、金、银色绣线绣边、点缀或者勾勒花型细节,[4]具有浓厚的陕西地域特色。西秦刺绣独特的用色特点和内涵,项目组归纳出以下几点:
1.具有浓厚的原始气息。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艺术化的使用,起源于原始时期,陕西地区的原始先民对于大自然中颜色的感觉逐渐影响到人的色彩活动,并通过刺绣中的色彩运用体现出来。
2.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陕西地区影响下不断发展的西秦刺绣较多的体现了独特的黄土高原特色,明快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而富有变化的色调,形成了强烈而浓郁的风格。
3.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
陕西人民希望通过绣品的颜色传达出崇尚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红色使人感到喜庆、热情和活力。西秦刺绣尚红的原因,或许如此。
3 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秦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主要由陕西省宝鸡市主持。宝鸡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了相应的五年和十年保护发展计划。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西秦刺绣工艺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减少。同时,西秦刺绣传承人中老艺人年纪不断增大,年轻人选择从事于此也越来越少,西秦刺绣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时期。并且,西秦刺绣的普及度还是有待提高。结合项目组实地考察和借鉴相关研究,项目组将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所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够大
提到刺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四大名绣”,但很少有人知道西秦刺绣,其实西秦刺绣论工艺和历史与“四大名绣”相比并不逊色,但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西秦刺绣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影响力仅局限于陕西地区。
(二)经济利益的冲击,传统技艺的继承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冲击着传统的西秦刺绣手工艺。与传统手工艺绣品相比,机器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且,一些企业为了利润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刺绣品,大大影响了西秦刺绣工艺品的形象。
(三)西秦刺绣的时代局限性
传统刺绣绣品己经无法满足当代人对于个性化,时尚感等的满足,如何将陕西刺绣与当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扩充刺绣市场,是西秦刺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西秦刺绣的集约化、规模化加工
陕西刺绣目前还停留在个体户阶段,没有品牌,没有大型的加工生产车间进行大批量集约化,规模化的加工,产品均是利用人工一针一线慢慢绣出来的,工艺复杂工程量大,但收益甚微,产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数量无法控制。[5]
基于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西秦刺绣,项目组根据西秦刺绣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四大名绣”的发展经验,提出建议:
(一)提高普通民众的参与度
西秦刺绣可以学习十字绣的发展经验,将刺绣工艺简化。让大众参与并设计制作,可以提高西秦刺绣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同时,让西秦刺绣工艺走进课堂,走M人们生活中。
(二)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
当今世界网络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政府在宣传西秦刺绣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比如为西秦刺绣建设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
(三)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保护宣传力度
在西秦刺绣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各级文化保护单位。加大资金投入,对博物馆,文化局等进行整改,吸纳了解西秦刺绣的专业人士进入博物馆中进行讲解、宣传工作。
(四)发展新的品种和创新
西秦刺绣工艺自身还要进行发展和创新。西秦刺绣绣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应更多的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增强实用性。
4 结语
西秦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陕西地方特色,是民族意识与审美的历史积淀。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下,宝鸡市政府对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以及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西秦刺绣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前景仍不乐观。
本小组希望通过此项目,发现西秦刺绣独特的魅力,并通过实地考察,对于西秦刺绣的保护发展现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项目,提高西秦刺绣的关注度,以助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乐飞:《试论陕西千阳布艺刺绣语言内涵》,《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
[2]此件已选印到1995年猪年邮票。
[3]陈亚平、石露:《西秦刺绣――五彩斑斓的女红艺术》,《文化月刊》,2014年。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关键词:沈阳大学;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文为沈阳大学专项教改课题《基于转型发展战略部署下的历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性成果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所从事的专业生产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并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高校教育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并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规格和多类型需求。本文以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探究地方高校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沈阳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依据。沈阳大学作为沈阳市属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历史学专业作为基础性人文学科,就业面相对狭窄。随着招生扩大带来的后果,历史学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需求基本饱和。这对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层次较低的地方高校来说,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必然之路。
2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以服务地方为基本理念,把握师范类人才培养的主旨,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在对地方人才需求规格和层次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的科学指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在历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完善中,立足专业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生源特点,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同行业论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对课程结构、课时分布、学分分布等方面不断优化。
以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了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系列课程和实践系列课程。在两大通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分布拓展和实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突出英语听说训练,将大学英语分为听说和读写两个部分,并增加了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对学生就业亟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
2.强化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师范性。在学生教师技能培养方面,主要包括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在公共技能培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板书和说课能力;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制定了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大纲,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如《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师技能训练》等课程。这对学生到中学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大学历史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专业理论课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包含了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形式。例如,《辽沈文物考察》课程中设计了参观新乐遗址和清代福陵等内容,《奉系军阀简史》课程中设计了参观张氏帅府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内容,《明清政治制度文化史》课程中设计了参观沈阳故宫和清代昭陵等内容。第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现已和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档案馆、抚顺清永陵、沈阳市培英中学、沈阳市杏坛中学、沈阳市满族中学、沈阳市127中学、沈阳市95中学等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将这些单位作为历史专业学生考察和实习的基地。第三,加强专业实践。为了加强历史学专业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专业设置了社会调查、口述调查训练、承德专业实习、田野考察等专业集中实践活动。第四,加强教学能力训练。将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同时纳入培养方案,并将教育实习从原来的1个月时间延长为1个学期。由学校在第七学期统一组织为期十八周的教育实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4.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型地方高校之所以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在于其以教学为主,因此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其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历史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率先尝试利用慕课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规定,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拓展学生就业和发展口径,有效缓解了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为历史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对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晔,林铿,孙忠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
[2]赵金辉.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1-02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但初高中历史有其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初中教师也应主动顺应初高中衔接的要求,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储备分析问题的基本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但目前的初中历史(包含在社会学科中)课教学,却出现了与高中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原因浅析
目前的社会(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方面,依据不同教师不同的观点而展开。这本是体现了新教材理念的做法。然而,有时却表现出宽大无边,缺乏必要的限制或依据而变得杂乱,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更普遍的是初中教师只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惧怕"超纲"而被同行所否认,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初高中严重脱节的问题。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老师觉得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许多该知道的知识,要用到的知识,学生多不知道,因为初中老师"没讲过"。
不少老师认为,初中阶段本来就是这个要求,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故对此原理不予涉及。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在今后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不知道这一原理,反而对涉及这一原理的知识理解上增加了许多困难。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少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一知半解,学习效果当然受影响。如果知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原理",则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危害
学生学习的不系统性,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更困难,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学业负担实际是加重了。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原理,现在的初中教材中并未作要求,但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及高中的学习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比如对于理解我国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极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时期的改革之风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那么,为何变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如果懂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原理",对此问题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了。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此问题并不真正理解,只是知道改革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死记硬背。
三、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对策
1.依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取舍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一切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料,包括教材、教辅书籍、学生、教师等。既有预设资源,也有课堂生存资源。如何取舍,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即时需要。
如前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的阐述,讲明之后,对于朝代更替的认识,对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认识,都是极为有利的。对学生而言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因此,尽管初中教学中对此原理不作要求,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是应当讲解清楚。
2.依据《课标》精神取舍教学资源
当前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课程是开放的,评价是开放的,教学资源的组织是开放的。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基调,对于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来说,很有可能是无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资源。从而导致教学的放任自流,效率低下。
历史与社会《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强调:本课程追求的理念之一――贴近社会生活。这与高中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据此,众多初中教师强调,在社会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地方性。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做法。然而,许多教师为了能体现这一点,不管实际是否需要,都将当地能联系的事、物、人统统汲取进课堂。
这实际上是曲解了《课标》的精神。是为了给课堂贴上"紧贴社会生活"的标签而为之的无效举动。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初高中衔接奠定基础,而且还会导致课堂像个大杂烩。课堂脉络不清晰了,学生该掌握的东西模糊了,分析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依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取舍教学资源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图式是认知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科修养,学科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学科系统知识,这些都将为高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帮助初中学生构建更系统的知识结构,就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快地接受和培养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如八下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在讲明朝倾覆后,清朝的经济发展时,并未讲明清朝何时建立。其中有金政权的建立、清朝的建立、清军何时入关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清楚,那么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清晰脉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材料,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脉络。
4.依据教材使用地实际取舍教学资源
【关键词】 课例研究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40-01
面对高考,大家一致认为:文科生高考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文综。而文综三科中历史处于最困窘无所适从的局面:高中三年一体化设计不到位,重复教学乃至低效教学的情况比比皆是;高三年级历史教学层次化落实起来困难重重;高三年级学生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衡……面对众多的问题,很多老师也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高考贡献率?关于这一课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几年来,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越发感觉课例研究对历史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简要阐述一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课例研究的基本内涵
“课例研究”,在日本也称为“授业研究”。在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的“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学水准。1999年,美国学者斯迪格勒和黑巴特出版了《教学的差距: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来自世界教师的精彩观点》后,促使美国人对“课例研究”的兴趣空前高涨。目前在西方及我国的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课例研究”形式,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所谓“研究课”。“课例研究”不是针对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针对某一个教学问题,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一种重视教学质量的长期和持续提高的模式。关于课例研究,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课例即等于教学实录。其实二者虽然在体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学实录强调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而课例则是有所选择的,不是有闻必录,还可以有反思、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以叙述教育事实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
二、课例研究的的价值
课例研究作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那么,课例研究怎样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首先,课例研究有助于较快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近几年笔者一直担任高三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对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越发感觉改革迫在眉睫。自教研组开展《基于教学实录的历史课例研究》课题以来,成员组教师将高三年级遇到的问题作为首要研究对象,全力协作、集思广益,认为:高中三年一体化设计需要制定历史学科三年规划并逐一体现到各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高三年级历史教学应该严格依据各班级学生的学情梯次开展;高三学生备考应兼顾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拓展;高三教师备考应确保模拟试题的编制与高考试题题型、难度系数、考题特点完全一致,认真研究高考。
其次,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构建和完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进一步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课例研究”是一种持续反思,教师们在研究小组中,不断自我思考,大家共同讨论,识别自身的缺点,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并相互交换意见、相互理解、深入思考,使得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再次,课例研究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大量的教改研究实验证明,在学校科研课题理念的指引下,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究竟应该怎样表达研究成果?报告教改研究的经过,像挂流水帐,缺乏理性;讨论教改的理论认识,往往又像建造空中楼阁,空虚飘渺。而典型课例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描述教改成果,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三、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对中小学教师既然意义如此之大,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首先,分晰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式: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确立若干研究主题;围绕研究主题确立课例内容;立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再次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研讨,总结归纳;教师经过几轮教学反思和行为调整后对研究主题前后对比研究,在自悟中逐步实现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课例研究报告,再现教师通过课例研制探索研究主题的思考和理解,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与专业成长路径。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课堂上的教学难度,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钻研教材的编排,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历史记载和解释了人类活动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诠释和研究了人类社会中发生事件和行动,为我们了解过去,预测未来提供了参考依据。历史作为一个桥梁,沟通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历史学从事的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学习历史,对学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遗憾的是,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却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受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历史课在教学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对比之下,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开始教学必将进入死胡同。
2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1历史教师人文素养较低:
课堂上的历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启迪者、道德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学生情感、信念的塑造师。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还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加简约化、抽象化和理论化,再加上高中历史课程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高中历史教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重要原因,与其自身任务素养较低有密切关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学科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历史学的综合性极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和民族关系等等。可是很少有高中历史教师能具备这种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2.2课堂教学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其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课堂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以及可安排多次分组讨论。课堂讨论过于频繁,课堂看似热闹,却忽视了教学重点,学生容易开小差,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之所以会出现课堂形式化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3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3.1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综合素质:
有人说,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其知识面更应宽广,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及时、定期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助于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是北师大的校训。这八个字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品性规范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首先是先喜欢一位教师,然后才会喜欢他的授课。因此,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2将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走向“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教学中要既要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同时也不应全盘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应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高中历史,我们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电影片段或一段乐曲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历史事件的目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如“皇帝”称号的由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巩固的措施等等。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4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军.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片面形式及改进措施[J].走进新课程,2007(3)
[4]葛龙庆.高中生对历史及历史课程的调查报告[J].历史教学问题,2004(3)
(1)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课本以及课堂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纯粹、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而通过史料教学则可以很好地将这一不足之处克服。在史料教学中,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与体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2)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上面说到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教师往往在进行教学时也是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则是机械地去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结论与事件。这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而史料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对历史学习时进行自觉地交流与探究。
(3)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史料的特点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通过史料教学可以很好地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的各种史料,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气息,从而将学生很好地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当中,进而使得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二、加强史料教学研究
(1)加强对教材史料的利用,设计启发式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很多的史料,这些史料在编写到教学时,都是经过教学专家精挑细选的,有着很高的教学价值。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史料的利用。这些史料大多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来选取的,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深刻性。在进行历史教学备课时,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史料的关注与分析,根据教学中难点与重点,对这些史料进行选择,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最大程度地从这些史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2)加强对情景模式的创设,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历史不可逆转,也不可再现。历史教材编写的再好,也只能是今人说史,因此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简洁,而且文字死板,而史料则更加生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史料教学,再加上与多媒体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历史重组再现,从而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更加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增强学生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同时,通过史料来进行特定的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更多的历史场景再现出来,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这种历史氛围当中,很好地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在史料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明确
在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史料教学的运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全面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好地去掌握对历史的学习方法。同时,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间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中,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
(4)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总结与归纳,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