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统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药卫生研究论文1,072篇,从发表的年度分布、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论文被引频次、登载期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刘澜(1976-),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秦立国(1980-),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1 前言
任何国家卫生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达到能主动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1],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随着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的卫生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占据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形态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多年来,各部门积极从基础建设投入、服务体系升级、科研软实力加强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平台,而这一平台的打造,也为人才的科研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工作者借助这一软环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学术、研究论文,对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为了了解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展历程,笔者对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表的研究论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汇总、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2 统计方法
2.1 统计时间、发文数
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论文。
2.2 统计单位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单位包括铁岭市中心医院、铁岭市中医院、铁岭市结核病医院、铁岭市妇婴医院、铁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岭市中心血站、铁岭市卫生监督所、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铁岭市健康教育所、铁岭市中医研究所、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其中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于2010年3月升格为高职学院,其前身是铁岭市卫生学校),总计11家市直卫生系统单位。
2.3 统计数据库
选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
2.4 期刊划分标准
期刊等级划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并出版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为标准。
2.5 核心作者划分
笔者以近5年累计发文量≥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3 统计数据及分析
3.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133篇,占近5年论文总量的12.41%。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数量呈加速递增趋势,这和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两年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50%,说明现阶段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氛围高度活跃,医务工作者利用科研软环境积极地深入科研领域,促进了科研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在11家市直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两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总和仅占22.48%,可见二级单位在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不均衡态势,这一趋势的过度集中,必将在未来制约相关单位的科研发展。
年份
单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文量 比重(%)
铁岭市中心医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 1 4 2 2 10 0.93
铁岭市中医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铁岭市妇婴医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发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3.2 论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
从统计的1,072篇论文中看,一人独撰者839篇,占发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发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发文量7.46%(见表2)。说明该地区学术合作氛围低,合作率仅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论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别隶属于铁岭市中心医院3人、铁岭市中医院1人、铁岭市妇婴医院1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人(见表3)。经电话调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居多,说明高层次人才是该地区科研的主导力量,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状态,年轻人才的发掘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合作情况
单位 一人独撰 两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计
铁岭市中心医院 360 61 24 445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0 0 0 10
铁岭市中医院 42 14 5 61
铁岭市妇婴医院 74 11 7 9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85 76 25 386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5 7 7 19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4 0 0 4
发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单位论文合作情况统计表
发文数量
单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铁岭市中心医院 康 凯、孙国民
朱晓菲、赵继伟
铁岭市中医院 孙立广
铁岭市妇婴医院 李东涛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华桂春、姜淑琴
肖 辉、赵 欣
彭玉英、秦立国
陆庆丽、马永贵
杨丽清、田 艳
李迎春、马世新
张柏梁、隋亚荣
刘文阁、丛 波
马晓霞、隋玲娟 赵晓杰
关玲敏
表3 各单位核心作者统计表
3.3 论文下载及被引频次
在1,072篇论文中,下载频次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无法考证;标注被引论文有388篇,占发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载期刊情况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2007年~2011年在150多种刊物上发表了1,072篇论文, 其中35篇在19种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为3.26%。在150多种刊物中登载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为《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国当代医药》。以上统计表明,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疗、科技人员主要的投稿对象为医药卫生总论类的综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响因子均低于医药卫生总论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围浓郁的同时成果产出的认证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讨论及建议
4.1 论文数量明显提高
近5年发文1,072篇,较前5年发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种类也由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50多种,而且一部分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从发文数量、期刊种类以及发文质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显的提高。这主要缘于铁岭地区注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带动了成果的产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科研热情,并形成科研促进发展、发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环。
4.2 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从刊载论文的刊物质量上看,本地区的医疗、科技工作者5年共发文1,072篇,但仅有35篇刊载于核心期刊,总被引用为388篇。因此,这一结果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成正相关。但是,通过近3年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业务培训、资源整合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效果。例如发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论文,均为2010年~2011年所发表。但是,随着管理体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会面临“瓶颈”,那么如何向纵深发展,如何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医疗、科技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应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各单位发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属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无论从发文的数量、质量、核心作者数量、核心期刊刊载情况以及被引情况,这两家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直属单位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情况严重失衡,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两家单位的学术龙头地位及社会影响力[2]。而且,这一态势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改观。为此,卫生系统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应从国家卫生职业均衡发展的大环境出发,逐步规划、有计划地调整,力求在满足各单位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扶持相关单位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因龙头单位过度挤压造成其他单位生存空间受限的趋势,应以主导带动全局,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1,072篇论文中,两人及以上合作为260篇,占总发文数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为本单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种基金、课题上,说明该地区合作研究不够,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资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产出。因此,各单位、各单位人员今后应该以开放性姿态,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与协作,形成以单位与外单位合作、单位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人员自由合作等多种模式,以便使科研项目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医疗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进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伤的目的。
4.5 对万方数据库的建议
万方数据库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卫生类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覆盖率以及收全率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调整:①应增加文献的下载频次统计。②增加以期刊名称为索引的导航,并区分是否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总的来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近几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目前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发展的科研理论体系,难以为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适宜的科研探索环境。同时,与国内其他地区同系统相比,我市卫生系统各单位产出的科研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促进软实力的改善。这样,科研成果、学术文献才能在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卫生统计 医院管理 数据质量 统计指标
【正文快照】: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医院的卫生统计数据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成为决定医院进行现代管理的决策关键之一。通常来讲,当前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体现在:(1)精确性:即要求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医疗机构的实际
获取全文---请联系论文好网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楠;;浅析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及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05期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拟写论文提纲
一般为三年,因疾病等特殊原因可延长至四年;其后可根据本人意愿及用人单位要求可进一步参加亚专科培训,亚专科培训年限根据各专科要求决定。
二、培训方法
1、上岗前需参加岗前培训一周。在医院培训期间,由管理办公室统一布置培训工作。 2、在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公室和指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做到专科理论、临床诊治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相结合,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相结合。 3、培训人员培训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指导老师负责制和学分制。 4、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实行二级专科轮转。
三、培训内容
1、参见卫生部各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 2、相关学科临床理论进展和新技术;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了解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教学工作。 3、临床科研方法,科研论文、临床研究课题申报写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卫生统计学。 4、专业英语:相关学科外文专著和文献、专业杂志,英语论文写作。 四、综合素质要求 1、严谨、求实、规范、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2、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 3、医患沟通艺术和能力。 4、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理论课程:
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要求的本专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巩固大学理论知识,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
五、考试、考核:
1、出勤考核:培训人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病、事假三天以内(含两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老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记录;三天以上者,需由专科医师管理办公室签字后生效。请假情况如实记录于培训手册。
2、轮科考核: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进行。由该科培养指导小组负责进行,并将考核结果记录与培训手册,科室主任和指导老师签字。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拟写论文提纲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循证医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75-02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Study,CBS)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国内开始探究这种教学法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CBS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交叉学科,已经作为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卫生统计学,并且还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批判的观点看待临床问题。运用CBS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院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班为试验组,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05人,对照组68人。
2.教材及教学内容。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家良主编《循证医学》第二版为教材。我们选取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CBS教学。
3.方法。试验组采用CBS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影响,这4个班的课程又同一位教师授课。①试验组教学方法。准备阶段:在进行案例讨论及理论授课之前,组织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循证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并向学生演示文献检索的方法等,是其掌握获取资源的方法;实施阶段:案例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总结。②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
4.效果评价。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问卷的内容包括对课程的认知、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以及试验组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5.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再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避免数据录入有误,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进行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二、结果
1.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建立情况。通过CBS教学后,在遇到临床专业问题时试验组学生主要通过查询医学数据库来解决问题(73.5%),而对照组学生大多数选择教科书(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77,P
2.批判性思维建立情况。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上或者著名专家的论文,试验组学生认为应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价有63人,占91.3%,而对照组有73人,占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0,P
3.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试验组学生中,9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95.2%的可认为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2.9%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91.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1],在循证医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院;病案首页;监控;统计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6-02
1引言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军卫一号”的运营,在网络环境下,因受各个工作站点的相互影响,数据的采集过程又分散在各个数据源,而且统计又是独立于病案之外,日常统计工作中必须加重对数据质量的认识、重视和操作规程的熟悉,以提高全院医疗指标的目标得以实现。隐蔽性是数据在网络中表现出的一大特点,难以察觉,而这便会对提高对原始数据审核的困难程度;同时,也因这一特点,一般在要使用数据时问题才呈现出来,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但是,病案首页是统计报表、医院管理和科研检索的基础,是许多重要信息的来源,记录着医疗工作质量,为医院统计工作提供原始资料。由此可见,病案首页与统计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病案首页信息的特点
(1)须与病历内容一致 有的项目数据必须与病历内容一致,如:病案首页表示的“入院初诊”、“出院诊断”和“确诊日期”必须根据病历“入院记录”中的“初步诊断”和“最后诊断”中的疾病名称和确诊日期填写,确保其内容一致。
(2)须与病程记录一致 一些项目数据必须与病程记录一致,如病案首页表示的“抢救次数”与病程记录中的“抢救记录”的条数一致。
(3)须与医嘱记录一致 某些项目数据必须与医嘱记录一致,如病案首页表示的等级护理天数与医嘱记录中记录的等级。
3影响病案首页质量的因素
护理天数一致。[1]
3.1病案首页数据来源的变化:与传统的手工病案相比,电子病案首页中间环节多,控制和修改难度明显增大,其质量更难以保证。于传统的手工病案是由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共同完成首页信息的撰写;但电子病案首页的数据来源却不同,其部分是由各个终端客户机提供的,其首页质量受任何一个工作站录入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3.2病案三级质控制度不能落实:一是科室主任对病历审查不够认真负责,不能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二是主治医生未全面负起责任,不够细致,而本应该对病历质量提供实时监控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没有及时负起责任,绝大部分病历审查工作都是送交病案室后才开始的,使病案首页质量监控要求和标准极大地降低;三是住院医生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不能按时提交病例且不按标准填写病例,并且完成填写后不认真检查,发生首页手术时间手术次数等与病案内容不一致的低级错误。
3.3临床各工作站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一是退院病人,尤其是跨日或月的退院病人,在护士工作站办理出院手续时出现错误,到终末审查时审查室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并改正,大大降低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二是病人出院时未能完成全部手续,部分病历信息未填写或打印,其出院多日后才填写,使信息出现错误。三是病人出院时未及时对病历进行结账处理,并未进行欠费记录,使信息混乱不堪。四是治疗未愈病人出现死亡的病人治疗方式和出院方式相违背,不能与医院制度相一致。
3.4医生对诊断标准判定的影响:一是因为疾病诊断只能填写一个,某些医生认为其必须与出院第一诊断一致才算符合,与出院第二诊断一致也认为是不符合,为使符合率提高而改动疾病诊断,改动原始记录。二是有些病人信息仍在查询尚未确定,却被错误的认为不符合。三是某些医生填写主次诊断时出现错误。四是医生在录入部分转科病人第一出院诊断时录入为转科后的诊断,而忘记录入前一科室的诊断结果,或者是将二者次序颠倒,致使录入工作出现错误。五是某些病人并未做手术或者是病理检查,而录入结果却是符合,以致出现错误。以上这五种情况均会影响病案首页的正确率,与实际情况相违背。另外,一部分病人在门诊已经确诊,但是程序自动从入院当日起计算到诊断确诊日止,将此计算为二天,而在信息录入时某些医生会错误的将手术时间或者出院时间填写为诊断时间,在无形中增加了诊断天数,严重降低了三日确诊率。
4具体数据监控措施
4.1科室(一级) 质量监控:建立以住院医师为主导、上级医师监督的监控体制,住院医师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对病人情况进行观察,并认真对诊断情况和病历进行记录,病人出院时马上准确的将病案首页信息进行整理;工作完成后将病案首页信息交由上级医师进行审核,在上级医师发现问题后立即进行改正,保证信息的正确无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4.2病案科(二级) 质量监控:各科室工作完成后交由病案科进行录入,病案科应该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将各临床科室(病区)提交的病案首页信息填报和录入分配给每位病案管理人员,并根据病案首页信息审核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质量审核,在此过程中每位审核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认真负责,符合标准。
一是在录入工作进行之前,首先应该按照规定对病案首页重点内容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有:诊断方式、诊断顺序、何时入院及出院、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等,发现问题后认真对照病人病历,对原始信息数据进行审查,以免出现错误。若有些信息不能确定,应向主治医师进行咨询,以使信息准确性得到保证,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工作。
二是病案科要对录入信息进行质量控制,制定专门的病案信息质控员每天随机抽取50份已经完成的病案信息,检查其录入信息是否齐全,是否有录错现象发生,若发现有问题发生立即与并按管理人员联系并要求其进行改正,将每个月的检查情况进行整理,对出现错误较多的病案管理人员按照医院规章制度进行通报,并录入其工作考核中,以增强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医师和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4.3院级(三级) 质量监控:在医院进行月末工作总结时,医院统计人员利用专业软件分析审查当月统计数据,审查到问题后及时告知病案科,使其查找原因并进行修正。每个月在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对20%出院病案进行终末质量检查的同时对病案首页信息填报质量进行审查,并在每个月的质量管理分析会上对审查结果进行通报,按照医院规定对出现错误的科室进行处罚,同时对工作负责认真完成较好的科室进行奖励。[2]
4.4其他措施:对病案录入和统计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病案首页信息录入和数据统计是医院进行信息化的核心工作,也是信息质量的保障,所以病案管理人员和医院统计人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熟悉病案首页信息填写要求、标准及质量控制方法,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完整、及时、正确;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卫生统计工作制度,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在统计方面的优势,借助统计软件快速有效地审核分析统计数据,使统计工作效率更高,并能大量减少错误的出现。
5结语
病案首页作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如果能够形成对其整个过程进行各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同时内容可靠度也能得到保证,卫生统计报表和医疗数据的准确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提早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统计报表工作,满足对统计工作的高品质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居住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世界卫生统计年鉴》中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全球除了东地中海地区和非洲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以欧洲区域最高,达到20%。在这个区域中,德国、希腊、瑞典和瑞士老龄化率分别达到了26%、24%、25%和23%,也就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东南亚地区,日本老龄化率已达到30%,是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占当时人口的16%,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对综合养老社区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
2、老年人居住特征分析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法律范畴,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是养老需求的重要内容。
孔子曾对人的一生作过经典总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指人的心理成长,也可以说是智慧积累的过程。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而积累了“一甲子”以上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群体,恰恰在50―60岁之间退休。人们一旦退休,退出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还有社交圈子、主流社会,总之就是被边缘化了。而目前国内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所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了一句很难实现的空口号。
老年人是老年人居住建筑的主体,老年人的人进入老年以后,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在生活结构上产生重大转折,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判断、理解有所差异。老年人居住特征主要表现在心里、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老年人生理机能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老年人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减低。正式由于身体机能的改变,老年人情绪较易波动、易自卑、易激动、易敏感多疑,易固执。情绪是心理能力的反映,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综合这些特征变化,我们可以将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居住建筑需求也不相同。
3、老年居住建筑定义
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年居住建筑自古便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然而,老年居住建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传统的观念中,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这一类建筑是属于老年居住建筑的范畴,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的发展,狭义的老年居住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数量。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提倡的适老性住宅、多代居和毗邻居住模式下的老少混合型住宅应当划分到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范畴之类。本文论文对老年住宅建筑的定义主要借鉴同济大学姚栋的观点。老年居住建筑,是指以老人或者老人家庭为主要使用者,为其设计(或改造)的居住建筑。以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建筑为主体,同时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包含有针对老年人家庭生活设计的常态住宅,另一种是医疗功能与居住功能复合的护理之家(慢性病医院)等其他建筑。也就是说,本论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实际上分为以居住为主和以疗养为主的两大类。
4、老年居住建筑分类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住宅建筑进行分类。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制定的标准把老年居住建筑按收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应提供的服务水平分为七类(表1)
表1国际慈善机构(HTA)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法(1986年制定)
分类 住户所需提供服务程度
1 非老年专用或用作富有活力的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可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寓所中
2 可供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某种程度监护和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包括经过专门改造的原来居住的住宅
3 专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人建造的住所,附带帮助老人基本独立生活设施,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公用设施
4 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老人建造的住所。入住者不需医疗护理,但可能偶然需要个人生活的帮助和照料。应提供全天监护和需要时的膳食供应
5 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的老人所建的住所。入住者可能需要某些个人生活的监护和照料。公用设施同4类,但可按需另增护理人员
6 养老院,专门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所设。入住者中很多生活不能自理,因而住所不可能是独立的,可为住者提供进餐、助浴、清洁和穿衣等服务
7 护理院,入住者除同6外,还有患病,受伤的临时或永久的病人。这类建筑应有注册医护机构,住房几乎全部应为单床间
资料来源:HTA居住建筑分类法
由表不难看出,HTA虽然将老年建筑分为七大类,但是结合前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实际上也是分为两大类,即:以居住为主导的老年住宅和以护理为主导的养老设施。老年住宅是指供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居住使用的专用住宅。老年人住宅以套为单位,普通住宅楼栋中可配套设置若干套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住宅可以单建也可和一般住宅的共建,与社区老年人设施配合共同构成家庭供养型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多代居和空巢居两种。养老设施则是为无条件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包括居住、供餐、医护和康乐等)功能的建筑设施)主要有托老所(站)、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安怀(医)院五种。
基于以上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和分类,本文作者将老年人居住建筑分为两大体系五大类,两大体系即以居住类和疗养类两大老年人居住建筑体系,五大类即一般普通住宅、多代居、老年公寓、护理院和疗养院五大类。
5结语
目前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多样,包括:集中建设的老年人社区;普通社区配建的老年人住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独立建设,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公寓;以及养老设施用地内建设的居家型老年人公寓等。尽管形式、名称有差异,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老有所居”的社会目标,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定义和分类研究,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实践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基本功能及安全、卫生要求是一样的,本规范对这些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故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改建和扩建的各种类型的适老性住宅,可参照本规范进行设计或预留改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统计年鉴.2012
[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
[4] 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