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2006年度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A16。
作者简介:汪风涛(1951―),男 ,汉族,湖北省红安县人,湖北师范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定向与定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追求,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个时髦的话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成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行为研究所所长孙彤教授指出,职业设计往小里说,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往大里讲,会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兴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这足以说明每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履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走向成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至长时间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点,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一)自我分析与评估
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也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首先是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评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评法,亦即自我反省、自我分析;他评法,就是家长、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分析评价;测试法,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对自己进行测评。在自我评估时往往把几种方法共同使用。
(二)职业环境分析
我们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社会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客观的认识与合理的评估。一是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二是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三是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四是职业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等。
(三)职业目标的确定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常分为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目标。大学本科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课程计划制定学年、学期、月、周、日等具体目标。近期目标一定要具体,只有具体小目标制定好、完成好,才能保证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制定实施措施
在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之后,大学生应当积极探求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能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并将其详细地列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这些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选出最合适的途径,以便向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迈进。
(五)反馈与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经设计就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看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既考虑个人的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大学生要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
(二)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
(三)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特长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IT;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址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校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得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这个过程正是高等职业学生最需要自觉实现的过程。目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IT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通过企业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我们发现,应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应聘时,只知道投简历,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要求,没有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过分关注专业对口,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自身的优劣势,择业盲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还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以后考虑的事情,在大学阶段为时过早,但当他们毕业面临就业时却毫无准备、束手无策。
2.自我分析不足,职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背景、行业形势等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发展、市场前景的判断及适应能力较弱。这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易走入误区,暴露出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IT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行业状况没有进行过调研,也不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一知半解,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走一步算一步。
3.职业价值观偏颇
通过与学生私下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把薪水和待遇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把自己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在择业中明显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的倾向,看重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只顾暂时的利益取舍,不考虑长远的发展前景。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却缺乏职业引导,缺乏对该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分析,从而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简历书写等深层次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高校的就业环节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IT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思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理想形成后,每个人都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提出一定的调整。所以,高职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2.评估环境、认识自我,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学生在制定IT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进行的是职业环境评估以及职业自我评估,一方面,要了解IT行业前景,IT业所需知识,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等职业环境要素,才能把握职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优势与劣势等是否适合IT行业。了解IT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思考自己在该行业中到底适合做一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抑或是管理型人才。
IT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IT人才市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需求特点,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不能仅要看单位的大小、名气、工资待遇,而要看该职业在IT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这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大学生既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又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要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要满足专业要求,又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既要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要能展现个人专长。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IT类大学生除了具备IT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学习社交礼仪、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帮助自己提升未来的就业砝码。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高职IT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IT从业人员的重要考核依据。IT业不仅考核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IT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三、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设计职业生涯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要注意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结合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IT类大学生经过短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职业生涯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惟一尺度。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由于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IT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从学生职业规划的时序上看,学生个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协调的,每一阶段又是上一阶段的升华、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发展上的连续性。即一个人为实现他的职业生涯目标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进步的过程。这个发展不仅是量变的过程,更是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发展能为下一阶段或整个人生经历打下基础,具有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特征在于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局限于在学校受教育阶段,而是整个人生历程中都要坚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发展,进而使人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展示,最终实现预期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认知;目标定位;执行力
近年以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教育部门和高校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时至今日,职业生涯设计已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所了解和重视。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对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有36%,比较重要的有59%,不重要的仅占5%,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然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出现“不知如何规划”,“越规划越混乱、越设计越糊涂”的情况,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难于达到。本文结合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和2009年学生参加第五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下简称“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探究高校根据这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陷入误区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步骤。认识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职业生涯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依据各种理论的自我认知测评工具逐步发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MBTI人格类型测试、360度评估法等。由于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引导性,方便使用,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分依靠测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反省,其自我认知是“测评工具的自我认知”,非真实的“自我认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测评工具测出其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就认为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
实事上,所有测评工具都有其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价值观往往就是其“独特性”最集中的表现,人的价值观更多地受家庭背景、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忽视了“自问、自省”这个最重要的“测评方法”,就有可能忽略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的人可能适合某种职业,可并不符合其价值观追求。例如:前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2005年离开了凤凰卫视,后来应百度总裁李宏彦相邀担任百度负责品牌管理的副总裁,2007年3月在百度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次印度旅游与一位长者的聊天,令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梦想是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去推广中国的医学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梁冬再一次选择了辞职。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的梁冬,无论作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是作为百度的品牌管家,我们不能不说是适合他的职业,也是成功的。可他却选择了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按梁冬的话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梦想付出他的全部。”
综合而言,完整的自我认知应该以“自省”为主,合理的“测评工具”为辅。
(二)职业认知先天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在“格子化”的环境中成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相对封闭的“格子”中学习、生活。这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甚至于在大学毕业求职之前,对职业以及职业环境几乎为“零接触”。“读书”成了学生的唯一职业,“考上大学”是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自成一体的“学生职业”隔绝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真正职业的逐步深入认知。这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突出表现出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毕业后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家长们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专业,简单认为应该去读一个“热门专业”、“就业好的专业”,填报志愿成了家长的“赌博”。从“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89.1%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是“网上职业认知”、“亲朋好友职业认知”等间接的职业认知。实事上,仅有间接职业认知是不够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职业体验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难于做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2]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当干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包分配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来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单位受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到企业锻炼,学生难于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甚至于教学计划下的实习安排都是不少高校的难题。
(三)职业目标定位不合理
1.拔高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他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优势而忽略劣势,普遍存在着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东(东部沿海)不就西(条件艰苦的西部)、就城(大城市)不就乡(乡镇)、就富(经济发达富裕地区)不就穷(老少边穷地区)、就大(大企业、大单位)不就小(小企业)、就公(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就私(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心理趋向。只盯着“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片面追求“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职位。[2]有不少大学生的终极目标都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省厅级的公务员,不愿意在新兴行业、服务行业及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
2.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与最终职业定位不相符。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多半会由其主观上的期望值所决定,也就是说无论其后来的分析如何的系统完善,得出的职业目标都会是其原先期待的那个。而照此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话,不具备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职业目标定位首选和备选方案间缺乏内在联系。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实际执行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发现预期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吻合的情况,都能准备多个备选方案,然而备选方案之间相差悬殊,缺乏内在联系,其结果使得他们在实际准备中受干扰大,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职业规划大赛”中某学生的首选职业目标是总工程师,备选职业目标有物流公司职员、公务员、教师、律师。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大学生在职业目标定位时,未能保持“空杯”心态,过多依赖的是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的社会需求,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事实上,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四)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
在确定了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然而大部分学生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并未制定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据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大学期间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具体谈到如何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时,想过且清楚如何实现的有15%,想过但不知道如何做的有72%。从本校报名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情况看,报名参赛的学生有749人,完整提供作品的却只有129人,占17.2%;从提交作品中实施方案方面的内容来看,仅有19.4%的作品有详实的行动计划,52.7%的作品有简单的行动计划,仍有27.9%的作品行动计划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行动计划。这些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广东省的其他参赛高校。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有职业目标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想过做职业生涯规划。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或者是行动半途而废。这都说明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包括制定的执行力和完成的执行力。
从高校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脱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只是专业人才的培育,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品德好,学习好,文体好,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这种标准下的好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但并不一定具有职业发展最需要的职业素质。换句话说是,职业素质与是不是好学生无关。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动力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线路。
2.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是谁?是大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就业承担辅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学生自己。[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无论是职业生涯分析、定位,还是设计、实施,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然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开始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促就业是最核心的原因,这种以就业率为导向而非以职业成功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被高校不遗余力地推动,主要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测评、双选会等)为己任,而不管事实上的结果(只关注是否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和是否做了职业生涯设计书,而并不关心其实施行动)。势必使得真正的主体却在圈外看热闹,等着备好的大餐。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难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能力。
二、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短期内难于大量增加职业指导人员。现实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师资队伍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即理论专职人员、专业兼职人员和企业资深经理人。同时,要对学校专兼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资格,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培训等专业知识。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学;安排各专业教师兼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职业认知教学;安排企业资深经理人讲授职业环境认知的教学,从而能较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的需要。
2.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内容应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教育,生涯发展理论、匹配理论,职业测评与自我了解,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职业素质等,使大学生能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事业导航》公共选修课。
3.辅助的职业生涯设计讲座。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也在发展,适时邀请有丰富职场经历的企业人士给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讲座,让大学生接触最前沿、最真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提供给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为有限,但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践锻炼的很好形式。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要。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职业技能,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这些漫无目的的行为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但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引导这些缺乏职业方向性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化素质方面都得到提升。例如: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工作实践论坛”活动激发学生寻找职业实践的动力;通过“暑期工作实践报告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校友访谈、就业形势调研等方面的职业实践;通过《工作实践》证书的鉴证登记,规范记录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三)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定位是个性化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难有人力物力协助大批量的个体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只能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协助。例如通过分析前几届毕业校友的就业去向,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方向;通过组织“职业目标定位沙龙”,让大学生的目标定位的观念进行碰撞,引发大学生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就业目标企业就业调研报告”,让学生在调研中寻找目标企业用人要求与自身条件的差距,自己是否能在短期内弥补差距,由此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四)全程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是达到职业生涯设计目的的关键。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情况,以期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各年级中: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特点,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职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就业调研,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等工作实践的经历,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三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求职能力,培育职业素养,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初步职业定位参加政府、企业组织的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的专业能力;四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求职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职场适应能力,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参与求职。此时,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学生毕业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探访,收集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反馈给高校,改进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五)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自我指导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可以通过在高校组建类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让一群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生通过组织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职业规划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金牌面试、职场精英挑战赛等),在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现身说法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同,效果更为明显,能影响更多的同学主动去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知识,推动校园职业生涯设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高校不仅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关注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对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完成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进一步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05.
[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辅导自助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涯辅导起源于美国,1908年,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福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成立的波士顿职业局开启了生涯辅导的先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系统已经十分健全,普遍采用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使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可以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对自己的生涯有预期的规划。且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化的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学生在选择生涯发展方式上具有较高的自。
在国内,生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且使用的理论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拿来主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体系进行本土化研究,但尚未形成公认的生涯辅导理论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将就业指导仍停留在职业指导阶段,且多针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并未将这种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体生涯规划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也缺乏自由选择和探索的权利。
二、社会需求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类型分析
目前在国外职业兴趣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霍兰德教授的职业性向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liiand)于1971年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霍兰德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将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查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开拓型和常规型。该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和个性特长,也可以大致分为这六种类型。第一种是实际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适合有规律的具体劳动和需要某种技能的工作。他们往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通常缺乏社交能力,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适合机械工、电工、程序员等。第二种是调查研究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喜欢智力、抽象的、独立定向的工作,他们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较多认知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以感知活动(感觉、反映或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领导能力,更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授等工作。第三种是艺术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适合从事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工作。第四种是社会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人际交往,选择职业时更适合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如心理咨询医生、外交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第五种是开拓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并且有能力担任领导角色,他们更适合担任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公共关系管理者等。第六种是常规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般比较保守,不会轻易逾越规则。他们适合从事系统且有条理的职业,如办公室职员、会计、银行职员等。
三、大学生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构建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需求趋于多元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在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质,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兼顾生涯幸福指数,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的“私人订制”。
1.多项保障措施保证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正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途径。有效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
二是分层级、分类别教学。自助式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实际需求,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学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学业培养过程中,一个专业一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不同层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大学生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学院可结合学生职业规划方向,制定研究型、工程师型、创新创业型三种不同的培养方案,让大学生自己选择培养方式,实现进行分层级、分类别培养。
三是改良相关机构设置。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需要强大的工作团队和辅助机构,目前高校可使用比较成熟的学工干部队伍组成工作团队,同时通过业务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团队辅导专业性。专业的机构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联盟、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室等机构要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多层次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服务。
四是有机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环节,以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有着其他任何活动都没有的优势。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专业教师或具有相关资质的辅导员教师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和行为训练法等多样的授课方法,还可以利用职业角色优势,通过职业培训、心理沙龙、模拟职场、企业参观、暑期实习等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课程效果。
五是完善网络平台和测评工具建设。建立联系在校大学生、雇主、校友三方于一体的互联网系统,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高效的生涯辅导服务。主要提供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信息服务和线上咨询服务,其中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须涵盖求职应聘所要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主要包括简历制作技巧辅导、求职信写作技巧辅导、人际关系网拓展辅导、招聘会相关信息收集技巧辅导、面试程序辅导、职业生涯决策辅导以及求职整体过程辅导。测量工具的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测查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工作技能三个方面的情况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另外测量结果必须由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室进行科学解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自助式生涯辅导的基本实现途径
自助式信息获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数量和方式都大幅增长,自助式信息获取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高效、准确、有针对性的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联盟,一方面负责求职信息的收集与筛选,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我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学校通知导致有效信息错漏和学生个人获取信息鱼龙混杂的两难局面。
自助式生涯设计。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在整个大学期间循序渐进、逐渐形成清晰目标的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职业测评,根据初始的发展类型,匹配出适合的就业目标。最初提供的目标是概括的、模糊的,随着学生的自我探索,本系统提供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目标,自助选择校内和校外的拓展平台,或通过团队的形式自组平台,进行生涯探索并提高自身生涯因素指标。学生根据上一阶段的探索和发展情况,自助使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匹配下一发展阶段的发展类型,并调整发展因素提升目标。本系统对在校学生和在面向社会工作后的学生,进行有效跟踪,针对社会发展变化和反馈信息对本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自助式疑难咨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充满变数的社会,常常倍感压力甚至陷入迷茫,心理亚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信念问题、理想目标问题、学习压力、生活困惑等等,都成为当代大学生每日必须思考的问题。秉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服务理念,职业生涯咨询将聘请专门的职业规划师,针对大学生在制定生涯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生涯问题提供咨询服务,面向全体在校本科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疑难问题,预约职业规划师,帮助面临职业生涯困惑的学生寻找解决之道,增强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并提高决策质量。因此,通过职业生涯咨询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以“第一印象”、“人生轨迹”、“发现职业兴趣”、“描述自己”等相关练习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从而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自助式实习申请。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体验式实习岗位,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导向明确的实习岗位。企业与高校合作探讨,设立适合企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习岗位,并模拟正式求职流程,签订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可根据双方满意度进一步职业选择。学生可在自助平台根据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意愿选择相应实习岗位进行申请,双向选择结束后进入合作企业实习。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35-39
[3]宋晓东.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90-92
[5]戚金波.企业人才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
摘 要:“中国梦”是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围绕“中国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个
>> 浅谈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对策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谈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籍异动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密联系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浅谈实践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 浅谈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引导方法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 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洪向华.民族复兴中国梦[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3.
[3]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15-16.
[4]代玉龙,曹玉兰.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6-67.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生涯的历程,这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整体“路线图”,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存在问题,分析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调查,进而得出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认知,将个人自觉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教育相结合,辅导生涯辅导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全程化辅导系统,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丰富个性化辅导内容和形式等对策来帮助学生实现人与职业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涯辅导;实效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角色、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专门性指导活动。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可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提高了自己的针对性和找工作成功率。
1 目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存在问题
1.1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认知淡薄
职业生涯辅导认知是指个人主动自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认知意识普遍淡薄,有些高职大学生到毕业找工作时还没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由于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加上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导致多数高职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带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毕业时不能有效,及时就业,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1.2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组织力不强
当前已有许多高职大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过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但可能由于当前职业生涯辅导组织力不强,职业生涯辅导不够普及,其有效的发挥力度还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他们短期目标、暂时需求,而致使认为职业生涯辅导对他们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门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寄附在就业处,就业处由于就业率等行政工作影响,又把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放至辅导员承担,但是,辅导员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又严重影响他们难以时间保证内涵质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展有效辅导。
(2)职业生涯辅导经费不足。开展高质量生涯辅导需要给予辅导生涯规划人员各种学习、培 训的机会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为他们发展搭建宽广、稳固的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岗位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建立学习研究机制、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习型生涯辅导团队。
(3)职业生涯辅导内容单一
职业生涯辅导是帮助个体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基础上认识和理解自身特点,提升自我概念,直至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使某些本来就不具备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得到弥补和完善。这就需要辅导人员要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内容,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但是,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生涯辅导更多是采用两节左右的就业指导课代才替全部的辅导内容,造成学生根本不了解生涯辅导意义、作用和内容。
1.3 职业生涯导师队伍建设单一
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师资队伍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老师,但从职业生涯辅导本身的内涵及功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来看,仅靠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老师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及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的。
2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调查
2.1 概述
本次调查有效回收问卷共285份,主要了解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及其对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反映,最后一条主观题,是调查大学生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的意见或建议。
2.2 问卷及统计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旨在了解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调查对象有两个:大学生和职业生涯辅导机构。
(1)大学生
此问卷设计的问题中,涉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问题主要归类如下:
第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认知。
当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辅导。 根据调查,在该校组织过的职业生涯辅导活动中,职业(就业)辅导讲座、社会(专业)实践是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形式。调查数据显示,调查人群中对职业生涯辅导“不太了解”占63.5%,比较了解占24.5%。这说明了:一方面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普及度及宣传力度不高;另一方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大学生对自我探索认知。
对自身个性特质的认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也是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显示,63.8%的大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 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经历及各种生活体验使他们对自身的个性特点、 性格爱好不没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53.9%大学生认识需要拥有明确的目标职业,及对实现目标职业与需采取的行动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可见,需要辅导人员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探索
对职业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也是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从调查数据可知,58.7%的大学生不了解未来打算从事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换句话说,多数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的印象阶段。
2.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机构
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职业生涯辅导机构所开展的活动的效果反映,从侧面体现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大学生对于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辅导活动的直接反映。调查显示,在本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辅导活动中,占27%的人并不了解所开展的活动,居于第一位,表明宣传工作未做到位;占48%的大学生认为,要使本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改进职业生涯辅导内容以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达到48%,选“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贯穿在大学教育中,进行全程化开展”这一选项共32%人,居第二位。这说明职业生涯辅导活动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影响力小,反响不热烈,实效性差。这体现出部分职业生涯的辅导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影响实效性的原因。
第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活动的间接反映。
调查显示,相关职业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互联网和人才招聘会获得。结合问题一对职业生涯辅导的认识,194人不太了解及很不了解,仅76人比较了解,其中仅15人非常了解,表明大学生整体上对职业生涯辅导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要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度,非常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网络上的,同时将信息获取与职业生涯辅导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认为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人员最需具备“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实践工作经验”占86.9%。调查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共同致力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才会突显辅导有效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3 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对策建设
通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现状和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的职业生涯辅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必须从大学生和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两大方面着手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以提高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综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3.1 就高职大学生自身而言
3.1.1树立就业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辅导认知。
大学生可以采用自我探究辅导和同伴互助辅导相结合,引导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反思设计,据此调整与改进设计,更新职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等,提高对职业生涯辅导探索,当然,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指导,充当好向导与咨询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1.2职业生涯辅导与大学生培养机制相结合。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关注个体自我成长,努力使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大学生大一开始,就应在辅导人员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的整体“路线图”,并将此与个人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辅导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在实现职业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应把提升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自我务实、成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3.1.3学科教育与职业生涯辅导相连接。
职业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永远是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法码,职业生涯辅导是有效提升职业素养重要方式。为了更加实现职业生涯辅导有效性,我们需与学科教育与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规划个人职业前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找到学科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职业生涯辅导价值与教学理念、技能相融,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帮助自我职业化前移,加强个人职业目标管理,提高个人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专业技能水平。
3.2 就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而言
3.2.1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网络宣传,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认知度。
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门就业社团组织,专项经费和固定场所,定期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通过在校道,橱窗,宿舍等宣传栏目大量的公布相关就业海报信息,采用人物典范宣传,名人名句,在网上、广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与就业听视觉冲击,营造人人说目标,个个道规划良好氛围。
3.2.2建立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系统。
通过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基石都是由无数个“现在的实践”堆砌而成。大学生惟有从入学开始,一步步地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最为明智的行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安排在第三学年,其实,教育具有长期性和隐性的性质,为了提升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这种生涯辅导工作我们可以扩展至大学期间整个教育阶段,特别是新生。通过分内容,列阶段的职业生涯辅导全盘规划,利用教育持续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良性的职业心理准备。
3.2.3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大与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优势互补。
社会力量是我们丰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资源,通过与社会企业联合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让大赛让将来工作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提供将来工作或实习的机会,延伸提高大赛价值。同时,定期开展各种职业生涯辅导训练营,以提高学生快速进入和适应职场的能力,通过讨论一些个案、专题,如“职业人的礼貌礼仪”、“如何参加商务活动”、“拜访客户的必备礼仪”、“细微之处如何体现尊重”等,探寻职业人的礼貌礼仪与行为规范,为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企业名师引导素质拓展团队精神培训,使学生们领悟责任、信任、真诚与协作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2.4丰富个性化辅导内容和方式,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我们的职业生涯辅导实效应探索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通过在辅导中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针对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本校优秀师资,并共同邀请社会企业、政府等各界就业指导专家,组建职业生涯指导师团队,及时帮助高校毕业生在处理职业生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从一年级开始,在每班成立职业发展管理小组,定期组织开展各种职业生涯辅导研讨会,开展案例分析等。其次,开展个性化职业测评MBTI,通过素质测评,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以共享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共同编写书籍、报刊等就业指导材料进行在线网上辅导等。
总之,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发挥个人的专长,克服生涯发展困阻,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促进个体的职业生涯成熟,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孙丽华.大学生生涯辅导初探[J]. 皖西学院学报,2003(0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02-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可以说,开展系统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施迫在眉睫。因此,在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的今天,让大学生认识、了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早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中的常见方法,于近期被应用到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从大学生角度看,有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一种是缺乏自信,“饥不择食”;另一种是“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1]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或者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大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2]这与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这种观念。
2.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利于缩短不断就业的时间。
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能够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处于失业状态的可能。
3.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与就业指导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功用。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择业就业不再那么盲目,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职业,有计划、科学地进行适合的选择,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这就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就业情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理解上的误区
1.众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重要意义尚不明晰。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中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提高没有设计的占29.2%;有设计的占60.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9.9%。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即使对职业规划有设计,也未免又过于理想化。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还停留在理想层面,目标远大,但缺乏可操作性。[3]
2.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薄弱。
有些人认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事情无法预料,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正是因为社会发展飞快,我们才应该未雨绸缪,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有备而来应万变之势,因为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并坚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将期望值较大的职业发展目标从理想变为现实。
3.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同时对自己职业发展期望值过大。
主要表现为择业过程中就高不就低,只注重“钱”而忽略“前”,只看好东部而鄙弃西部,只想着城市而忘记乡镇,只期待进大企业而不考虑小厂家,这无疑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无比的压力。[4]
4.对学历和能力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区分,误将现在所学的专业等同于职业。
学历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表现为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所接收的知识量,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的考察才能见得分晓。而能力牵扯的方面就太多了,不单单只是学习能力,还有诸如社交、运动、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标志。
首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式表现得越来越丰富。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不协调,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全方面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5]
其次,各高校应引进职业测评的体系,兼顾专业讲师的授课,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做好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在不同场合也叫人才测评、素质测评、心理测评等。职业测评应用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进行测量,从而对其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心理特征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的业绩表现,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准确了解,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通过职业预测,大学生可以认知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求职择业中经常面临的“我是谁”的问题。让受测者了解自己个性特点以及适合的岗位特质,职业测评能针对大学生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助其扬长避短,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随着就业指导逐步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也应不断提高对职业测评技术的认识,在坚持理解和实践原有的好的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职业测评工具,使自己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更科学、更理性。
再次,从高校层面来讲,高校要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突破口。
一要与用人单位强强联手开展职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为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二要加强与人才市场或第三方职业生涯教育单位合作,建立沟通平台,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要盘活校友资源。校友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此外,校友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总而言之,秉持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态度,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社会资源,不断探索新路子,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必要前提。[6]
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个人目标的真正动力和加速器,有效的就业指导会让学生明晰职业生涯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保障措施,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高教论坛,2005.6.
[4]周一届.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择业观;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56-03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最早出现在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1957年出版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中,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并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的一个综合管理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表现为,通过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求职择业方法,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充分做好就业准备,自觉规划和设计好自我成长发展的轨迹,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历练品德,培育健康身心,积极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自己求职择业、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在大学之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
2 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的得到重视。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展系统而全面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认清自己,制定出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知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扬长避短、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掌握人生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
(2)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3)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4)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5)引导大学生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兴的或有发展潜力的职业机会。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解决对策
3.1 全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理念
要想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前作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对大学生来说,提升职业规划意识与认知能力,首先要接触了解与就业有关的信息,政策,再根据教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职业兴趣测验,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分析自我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其次对人际关系和环境进行分析,对自身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有把自我因素和社会条件做最大限度的契合,才能在现实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时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不能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出现偏差。
3.2 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因为有了职业目标才有事业的方向和追求成功的动力。短期目标一般是能力素质的提升,包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值和成就感。长期目标一般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定点和高点。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长短配合恰当准确,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大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设计,要择世所需,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要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利充分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通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明确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完成目标的优势和困难,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达到了解就业形势、职业特征和岗位性质的目的。通过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体验和预谋,大学生会切身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培养服务意识,锻造吃苦耐劳品质, 练就职业素养,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
3.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加快课程体系
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指导部门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学生入校时开始,全面推行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一年级注重加强职业意识教育, 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职业素养与能力,并根据职业志向拓展个人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三年级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辅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完成职业目标的修正与完善;大四阶段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付诸于实践,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路线,通过开展自我评估、机会评估,从而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并付诸行动,最终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教师的培养工作非常关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这就需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含金量,打造一支科学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通过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同时还可以从社会上引进专业人士充实到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切实提高职业指导教师整体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必需的职业素养。
3.6 引进职业测评体系,选择科学的测评工具
职业心理测评通常分为职业能力性测评和职业倾向性测评,它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质素进行客观、科学、标准的系统评价。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特性。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注重专业性、经济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了解其在态度、动机、兴趣、个性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依据社会需求及所学的专业,确立可行、务实的职业方向, 为其职业目标进行知识准备和能力培养。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学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确立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