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第1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第2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结构教学

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实用的、多层面的立体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牢固记忆重要的历史事实,准确表达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于历史知识结构要求我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使之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历史知识信息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历史章节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构建新的更加合理的章节知识结构。例如,高中《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叙述“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时,只说明了“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一个内容,而“颁布《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和“实行八股取士”与“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并列,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后面三个措施也都从不同侧面加强了明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重组历史知识,把“颁布《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和“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内容也纳入了“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的具体表现之中,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科学和严密的历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了该段教材的具体“内核”,提高了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其次,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构建阶段历史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形成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例如,通过对近代时期中外关系史的分析,可以分四个阶段把握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第一阶段(从到前)的特征是:发动侵略战争;共同侵华;商品输出。第二阶段(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特征是:,以华治华;资本输出;由共同侵略到日本独霸。第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特征是:由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由各国共同支配到日本独霸。第四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朝鲜战争结束)的特征是:由以华治华到孤立、包围和封锁中国;美国充当侵华主力。

最后,在总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打破原来形成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比较,构建纵向的专题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完善。就历史现象而言,只要从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就可以弄清楚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历史地位,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同时,在每个阶段的知识结构教学中,辅之以相关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养成自觉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的史论结合和分析辨别原始材料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和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和提高正确的评价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首先,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各种图表、图画和黑体文字等。因此,在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时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的有关材料,从中获取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各种信息,提炼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并从课文中概括相关史实去辨别材料的真伪,提高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其次,由于古今中外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地域和背景,因此,在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必须坚持史论结合,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范畴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评价,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正确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

教学中应引导学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丰富,就中学生而言,主要应把握以下各方面:

1.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2.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一切历史现象都具有原因和结果,并受因果联系的支配,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

4.一切历史发展都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

5.任何历史事件都有现象和本质,历史事件的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要用全面、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9.中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诚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理论的教学并非偏离教学主题,而是通过归纳和阐述历史理论,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历史事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深化素质教育。

第3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理活动是五脏身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人的一种机能。心理因素是情志活动的基础。情志是由身心活动所派生,同时又反过来对身心活动以重要的影响。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发挥能力、考出实际水平、高考获得成功意义重大。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考试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历史教学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些许尝试,以此为历史考生高考成功搭桥铺路。

1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完成的,为此,我主张要采取下列三种教法:

1.1 启发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看考古实物、图表、幻灯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实物、图画展示、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

1.2 自学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历史知识本身不是说教,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事实。根据历史学科这一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解决教材或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认识的具体知识、概念融进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的时空中,重新理解、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课堂上交织成一种主体参与的氛围,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1.3 问答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有意识地创造问题情境,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教学采取师生交流、设问回答、一问一答式,培养学生胆量和演说能力,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机制,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和教学对象

2.1 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效果及历史思维能力,分层论证,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劲头和求新求变的精神。

2.2 实行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即兴练习法,培养学生的考试技能和素质,这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每堂课应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反对教师满堂灌式教学,应把主要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练习。对每个知识点的当堂消化,可采取及时练习,并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让学生趁热打铁消化知识,锻炼学生解题的能力。

2.3 在课堂内外练习(包括各种考试)中,实行A、B、C、三卷制,A、B卷为基本历史知识题型,C卷为历史知识的正确观念和自我认识能力。

3 创造良好的舒适的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的智力水平是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学习条件愈适宜,愈良好,大脑 对外界信息的储存就愈牢固,信息之间的沟通就愈灵活,信息显示就愈鲜明,对信息的辨别也愈精确,这些现象达到极点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异乎寻常的工作状态——“灵感”,因此,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密切。

3.1 模仿高考的考场、考试环境,培养学生考试的适应能力。高考前的模拟考试,除对高考试卷题型、分值、考试内容进行模仿外,还应包括高考考试的考场,从监考到座位编排进行模仿,使学生一旦进入高考考场,便似曾相似,以致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自信心自然而然树立起来,这等于高考已成功了一半。

3.2 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愉悦、宽松、平静的心境。学习成绩的好坏、父母对此的态度、教师和学校的看法均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而往往学生睹物思人,易于造成情绪的波动。所以紧张、失望、忧虑、压抑、喜怒时时困扰着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室内清洁卫生、座位整齐、寝室内明亮宽敞,学校内林荫成道,绿色苍苍,教师为范,同学文明,使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舒畅,因此,这也不失为消除不良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舒适的环境能使学生保持舒畅的心理。

3.3 科学进食,加强锻炼,适度休息,培养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的前提。高考期间,考生因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和体能,容易身心交瘁。教师要提醒考生做到饮食品种多样化,要多食蔬菜和水果,适当搭配肉、鱼等食品,保证有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与补充。此外,必须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精力充沛,使脑子更清醒,记忆力增强,并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养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和习惯。

此外,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在总结学习经验时,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8-1>8” 的公式,即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后,7小时的学习效率要大于8小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把工作和休息、锻炼的关系归纳成这样一个方程式:x=A+B+C,X代表成就,A代表劳动,B代表必要的休息和娱乐,C代表少说废话,这些都说明了学习与休息、锻炼是相辅相成的。

第4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微课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专业 文化类课程

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微课理念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YG13)。

引言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后文简称《概况》)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该课程的整体目标是:比较系统的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我们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19个教学周,班级规模90-120人左右。鉴于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仅探讨英美两国的相关内容,暂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学时严重不足。在19个教学周中,教师需要教授英美两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文化等章节的内容,其中含盖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但依然觉得很多重点内容无法展开,只可浅尝辄止;而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也似懂非懂、难于掌握,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亦无法深入了解。此外,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日渐程式化,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用”,有的学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级庞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以至于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损害。

3.教学层次不高,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记忆课堂内容、通过考试,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识记层面,对课程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该课程也很难实现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构建知识结构的目标。

4.该课程与文化类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与其他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息息相关,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师资有限,教师只能顾及各自课程,所以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相关研究

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堂[1],[2],[3]。

后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文化类课程中体现“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4]。

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向 “内容依托”教学、构建“内容・语言”相融合的课程体系[5] [6]以及构建“英语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方向发展[7]。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微课理论指引下,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种适合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 顾名思义,即微小的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时长很短的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确提出“微课”的概念[8]。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9]。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在微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找出并确定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

2.以核心概念为主要讲授内容,开发制作若干5-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视频。

3.开发制作与微型视频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

4.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整理成系列微课程,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认为,微课理念的引入将很好的解决《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现存的诸多教学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导材料,充分消化重点、难点内容;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组织讨论、或开展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3.微课的引入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费时于较低层面的知识点讲授,而可以更多的引导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微课开启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 本课程所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可适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的其他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并将同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根据该课程现行的几本教材,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选取了57个知识点涉及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系列微课目录:

I.英国地理与人口

英国名称及相关概念

英国及组成部分

II.英国历史

罗马统治下的英国

安格鲁撒克迅时代

诺曼征服

金雀花王朝

大和议会起源

百年战争

玫瑰战争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

伊丽莎白一世和文艺复兴

英国内战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维多利亚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III.英国政府

英国女王

英国议会

英国政府机构

英国司法体制

英国宪法

英国大选和主要政党

IV.英国教育

英国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概况

英国中小学

英国高等教育

V.英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宗教

英国媒体

英国节日

英国体育

VI. 英国文学

16世纪文学

17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19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

VII.美国国土与人口

美国地理

美国人口

VIII.美国政府

美国宪法

美国政府组织机构

美国选举制

美国政党制

IX.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概况

美国高等教育

常春藤盟校

X. 美国社会与文化

美国节日

美国音乐

美国体育

XI. 美国文学

早期文学

19世纪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XII.美国历史

殖民地时期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二战中的美国

大萧条

民权运动

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概况》课程改革,必将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与挑战。在研究论证阶段,研究者预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寻找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1.知识点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概况》课因其涵盖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众多知识点,一向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 “心病”;而这一特点也为该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划分知识点,知识点应该具体或精确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课目录,仅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概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考量与细化。

2.改革后的《概况》课程仍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但更多的将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改革并不能抛开《概况》课固有特点,使学习者完全摆脱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生动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跟进。微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微课视频的制作,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微视频学习前的指导、学习后的测试、练习和思考题的设计等等。配套学习资源数量不宜太多,但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

3.微课的网络学习与应用需要匹配的网络平台。微课学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学习、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页。

[2]尹铁超、刘颖、石敏、吴莉:《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页。

[3]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外语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页。

[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语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页。

[6]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第24-30页。

[7]李鳎骸队⒂镒ㄒ涤⒚牢难Ъ拔幕课程群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

[8] 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第5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违背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历史课堂设计的要求,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从而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将原本内容丰富具有情节的历史课堂转变为无聊的课堂。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

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但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得出一系列解决方法。让高中历史更有趣,吸引学生,学生爱学,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达到。

参考文献:

[1]王俊燕.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讨[J].考试周刊,2014(64):52-53.

第6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记忆 多媒体教学 干扰 情感互动

历史学科是典型的“背多分”学科,新课改下的历史不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更侧重历史思维能力。那么,知识记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还是否重要呢?笔者曾在某辅导机构进行过中高考历史学科的补习工作,从中发现很多来补习历史的学生,对于老师课上讲的历史故事记忆非常清晰,所学的解题套路、分析方法大致了解,分数不高的原因依旧在于不愿意记忆知识点。显然,若因为注重培养能力而忽视夯实基础知识,是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第一条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第二条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里的“再认、再现”其实就是指记忆的运用。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脱离历史基础知识而去谈历史思维能力,是舍本逐末,无异于建立空中楼阁。

作为副课的历史学科注定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后时间进行巩固,因此课上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忆共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回忆。历史教师可以依靠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前两环节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因而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2],其被运用在各科教学中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手段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历史知识具有不可复现性,学生始终只能间接获取,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利用其声光等效果,尽可能“还原、再现”历史,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备课时都力求完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充分的视听觉享受。可惜的是,历史教师尽心准备的一些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获得很好效果,甚至不如单纯使用板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记忆规律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问题。

一、龙头凤尾,画龙点睛――注重导入和总结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完整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就是导入环节,它是一堂课的“第一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指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3]。从记忆角度来说,在首因效应下,放置在最前方的记忆材料最容易记住,如背课文第一句背的最熟,因此应充分利用好导入的五至十分钟。如讲述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纪念馆的相关图片和资料,重点突出“12月13日”、“30万遇害者”等重要信息,在导入中完成记忆工作。有些教师力求课件的新颖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将一些不经考证的材料作为导入,如讲清朝历史时,引入当红影视剧材料,这些材料占用了学生的记忆容量和兴趣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导入,而忽视课堂总结,未免“虎头蛇尾”。我国著名记忆专家王维认为“人的记忆潜力虽然很大,但是见什么记什么、有多少记多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一些教师希望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给学生,但最终由于时间的限制,草草收尾,学生上了一节看似热闹充实的课,却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课堂总结的作用其实就在于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如高中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四大表现,四大表现的概况、影响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理论性颇强。若在授课末尾将预先设计好的一个图示课件展示出来,作为课堂总结的“点睛之作”,就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明朗化,无形中建立一条记忆链条。

二、专心致志,锦上添花――注重课堂干扰的排除

美国心理学家洛夫斯基说:“一个人为提高其记忆力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艾宾洛斯在其干扰说中提到,干扰包括两种,一种为“前摄抑制”,即先前学习的东西对后面学习产生的抑制干扰,一种为“后摄抑制”,即后面学习的东西对于之前记忆的东西产生的影响。人们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长时记忆的遗忘,则是由于干扰[4]。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在课前与课后多次强调,因为学生在这两个时间段所受的抑制干扰最少。目前多媒体课件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就是过于追求华丽,造成臃肿。心理学有关“注意焦点”的理论说明,注意焦点保存着一些可以快速提取的记忆内容的表征,当前加工任务可以直接存取这些记忆内容[5],注意焦点一般不会超过四个,也就是说,如果给予过多的信息,学生反而无法集中注意,无法获得之后再次识记信息的“提取码”。如一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做动态背景,这就严重干扰了学生注意力。

忘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6]本质特征,是无法发挥其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是对材料的补充或精加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知识的建立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很多事情的因果和影响都无法让学生直接理解,从而阻碍了其对知识的识记。如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课中,关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知识点,仅凭教材上数行文字,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时就要依靠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同盟”的关系图,教师予以讲解,从而捋清事件脉络。

三、将心注入,寓教于乐――注重情感互动和兴趣培养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各种器官记忆的保持率是:单靠阅读,能保持记忆10%;只靠听觉,记忆20%;仅靠视觉,记忆30%;视觉和听觉同时运用,记忆50%;如果听、读、看、说、写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其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90%[7]。由此可见,调动多种感官才能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可以汇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教学素材于一体。但是多媒体这样的特点也使一些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时忽略了感觉适应和疲劳的机制。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变弱。感觉适应与感觉的疲劳密切相关。长时间单调刺激、主体对刺激不感兴趣、情绪不高,以及主体的生理、心理状态不佳等都容易引起感觉的疲劳,使感觉变弱[8]。在教学中如果授课形式持续单调不变、内容相似,学生就由于疲劳对授课内容的感受变弱。因此,教师需经常变换教授形式,不能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机械地不断放置图片、影像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调动学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对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印象深刻遗忘较慢,而反之则遗忘较快。也就是说,心情好的时候,识记效率高,而心情不好时,则效率低”[9]。要使教学内容变得深刻,就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和情感。如学习高中必修一《》一课的“”子目时,可以要求学生从网上查找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播放“四渡赤水”的片断,接着展示越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图片,最后播放《组歌》。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在受到刺激,并且在冲击情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的艰难。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描述路线;说说“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发表看法: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之后若回答“什么是精神”这类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提取就不再是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由情感凝练出的表达。

当然,由于每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总之,记忆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历史教学中,我们应科学地按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安排教学环节,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治良.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1):249.

[2]刘宝军.历史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述论[J].教法研究,2013,(9):149.

[3]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7.

[4]吉淑芳.关于前摄抑制和倒射抑制的实验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报,2007,(2).

[5]刘荣,郭春彦,刘聪慧.前摄干扰对工作记忆的作用――大脑如何解决前摄干扰?[J].心理科学进程,2013,(1):49.

[6]郭惠玲,张南,刘宇航.多媒体教学误区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9):94.

[7]陆楠.探索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3):61.

第7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今年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符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的各项要求;继续沿着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前进,它具有如下 几个特点:

    1.以稳为主、实行微调

    全卷题型不变,中外历史比分结构不变,题量不变,试卷高度仍维持在94年水平。

    题型比分略有调整,如填空题由94年的15分减为95年的10分,多选题小题比分不变,仍为每小题3分,增加 2个题,由94年的30分增加36分,题量由94年的10题增为12个题。这样,95年的第Ⅰ卷(即选择题卷)就由94年 的60分增为95年的66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卷)填空题由94年的7个题减为95年的5个题,分值共10分。材料解 析题题量比分不变,问答题题量(3个)不变,比分减少一分。这样调整后第Ⅲ卷总分为84分,比94年少6分。 但两卷总分66分+84分仍为150分。保持在94年总分水平。

    2.三方覆盖、突出能力

    今年的历史试题,在考要历史知识,重视学科知识内部联系,总结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了三个方面 的覆盖。①教材章节知识的覆盖。据初步统计中外历史共覆盖教材章节约占51%,比94年覆盖率略高。②教材中 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知识的覆盖分别为105分、28.5分、16分,文化部分考分略低于94年,但仍比93年高8 分。③能力覆盖。今年大量试题不仅考查了记忆能力,还较多地考查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尤其是考了综合 ,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今年各题型中考查思维能力分值为97分,比94年试题能力分增长16分。以选择题为 突出。今年的选择题已由最初的考查再认再现的内容扩大到了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内容。如单项选 择题10个题中高档(即较难题)就有3个,只有20——30%的考生能答出。多项选择题12个小题中就有8个是高档 题,其中第30题只有16.96%的考生答对。这些较难的题也多为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试题,其特点是干扰项有效 迷惑性大,较能反映出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典型错误,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而提高了考试的有效程度。填空题 也有能力要求,如识图填图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考查历史知识与题干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也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科能力。

    3.渗透德育、思想领先

    今年试题注意渗透德育,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思 想教育。问答题第43题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要求考生能明确认识中国人民的“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 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50 周年,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四个渗透,浓郁的大文科特色

    今年试题还明显地反映出高校要求选拔具有潜能的、优秀的新生的强烈趋势,表现在试题突现了四个方面 的渗透。①史地渗透。如选择第二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 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是B)。考生首先必须先弄清上述四个古战场的古今地名对照,所属省份,方位,再进 行比较,才能找出谁属最南的战场。②文史渗透。如材料解析题第39题,要求把试题引用的一段有关继昌隆缫 丝厂建成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开拓业务的重要情况的史料进行概括提炼。这7分的题其实变象在考查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③政史渗透。有些历史题需要用政治课范围内学过的知识来综合解决。如问答题第42题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中散见的内容,作为答案材料并不多,但政治课却讲了不少。考生只要注意发挥 知识迁移能力,恰当地用政治历史学过的内容,综合作答,就可获得理想的成绩。④题型渗透。今年的填空题 中巧妙地移植了识图填图题型。如填空第33题提供了一幅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示意地图,先列出三个参照地名 与江河名,及一个地区手工业特产内容,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方位判断地区名称,进一步回答两个地区手工业特 产,主要考了迁移知识能力。又如今年的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五个材料选择题,题干供阅读文学就有154个字,此 阅读判断就要花费学生不少时间。

    二、今年的历史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历史题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迈开了更坚实的一步,在题型改造,充分发挥各题型功能方面,今 年的试题是有创新之处的,一方面是让作为客观题的选择题增大思维能力考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让主观题中 的问答题在考查各项能力及基本观点的同时,重视考生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今年的三个问答题就比去年多 了24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答出重要的基础知识增多。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既要狠抓基础 知识,又要淡化单纯记忆知识,努力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层次 比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必须强调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须以新考纲中 九条能力要求为蓝本,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照九条能力要求与各个离考题型的对应特点,注意 操作,经常训练。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常注意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既要注意 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对知识的地理空间位置也不能忽略,尽量避免生吞活剥,孤立 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第8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异步教学 教学环节

早在20实际80年代,湖北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黎世法教授就提出了异步教学的概念。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探索完善,目前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教学的异步教育学派。黎世法教授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的教学主要可分为三段时期:以个别教学形式为主的古代教学时期、以同步教学形式为主的近代教学时期、以异步教学形式为主的现代教学时期。且教育界普遍认为黎世法教授最优化教学理论即为异步教学理论的原型。

一、明确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备好教案,明确教学内容的主体,准备好课堂提问。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应根据班上不同同学的资质准备好相应的问题。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的基础性题目,经过思考少部分同学能解答出的深化题目。浅层次的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出,是对他们在学习内容方面已掌握的另一种形式的嘉奖,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挑战性,鼓励他们思考和发表见解,满足青春期学生的好表现的欲望,还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

二、教师教导学习方法

异步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力求能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需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信息反馈,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和自身的特点,分别教导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应有思路、学习途径和工具、相关知识联系、模拟示范等方面。关于相关知识联系,可以用一个知识点引出另一个,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总结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最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逐步进行主题的阐述和深化,最后总结升华,增强表达效果。此外,采用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在其中。

三、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课堂提问阅读教材。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阅读能使学生从书本上获得最基本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智力。在阅读之前,学生要端正态度,阅读过程中要认真而细致,最好能粗读与细读相结合,同时要学会思考,做到“眼到”、“心到”。阅读过程中,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做标记,这能辅助记忆,思考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列好提纲。历史的时间性决定了它是一门知识庞杂,前后连通而又系统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列好简明的提纲,有助于记忆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架构和细化的知识,因此好的提纲对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提纲有两种,如形式知识网络形和问答形。形式网络形是根据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按照逻辑顺序把各章节的知识要点分成几大类,各类又分别含有若干知识点,可以加上标题和自己的理解作为注释;问答形提纲,顾名思义,则是采取问答的形式记载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在设计问题时,最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类提纲往往能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本质,形成连续的历史概念。无论哪种提纲,都应包含基本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年代,以及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教师答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后期,肯定有疑问积累下来,这些问题有的他们能通过分析综合而得出结论,有些则不能想通。教师此时则应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讨论研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关注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较难懂的知识时,可以组织一个讨论组,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各抒己见,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的作用。

五、强化小结

这是异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将课题最基本的要求,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细讲。它的关键是突出重点,如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的分析以及主要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政治主张等可作为重点强调内容,精讲时应进一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若在讲解后,学生仍有疑问,教师需耐心作答,同样应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异步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教导为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导方式,有目的的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思考,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这对教与学的要求则更为严格。

参考文献:

[1]郑文发,赵复查.异步教学与教育创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8).

第9篇: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1 通读教材

作为一名新教师,必须学会读历史教材。读每一章的标题,读每一节的标题,读正文中的黑体字部分,读书下面的小字解释部分内容,读书本中的附图。读书时必须作到投入,注意边读边想, 并用笔做一些标记。一章内容读完后在看引言 部分。引言部分往往是整章内容 的概括 与总结,教师必须注意到它在本章节中的作用,并细心体会它的意义。

2 梳理教材

历史教材内容比较多,线索也比较复杂,头绪乱。这就要求新教师自己理清出线索,新教师应该先总结每一段落的中心,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找出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文和小字之间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章节和正文中黑体字标题之间的联系。在次基础上弄清楚所授课的中心内容,重点和难点。

3 创建教材知识结构和教材知识体系

教材结构和教材体系是教师授课提纲,教师上课之前必须有所准备。教材先讲的什么内容,后讲的什么内容,按时间顺序还是按事件大小编排。教材包含几条线索,说明了几个问题,涉及到的人物是谁,宏观上跨越的时间段和空间段怎样。新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切记眉毛胡子一起抓。要作到线索清晰,结构合理。

4 对照教参,把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须要学生 掌握的内容和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都通过教参展示给了教师,新教师必须很好的利用这本工具书。新教师读教参时要有耐性,切记囫囵吞枣。因为教参不但告诉我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告诉我们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对照你自己梳理的内容,想一想有什么不同,特别是教参还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教师那些内容需要给学生重点讲解,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看书,并且教参对教材进行挖掘,使教师可以依据教参把书本读厚,还可以从课本中走出,学会更好的驾御教材。教学参考还提供一些好的教学建议和好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学参考还强调了如何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如何安排课堂教学。

5 做部分练习题

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以考查教师对教材驾御的能力。所以每一位新教师为加快自己的成熟,必须做适量的练习题,通过做题来考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理解程度。检测自己驾御教材的能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讲课作到有的放矢奠定基础。同样做题还可以使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能力,加强课堂知识讲解效果。

6 默想所要讲的历史内容

许多人可能认为教师做这一项工作没有必要,实际 上新教师必须学会脱离课本去上一堂新课,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既然教师能掌握,我们也应该掌握。但是要做到扔掉 “拐棍儿”授课,教师就必须学会合上书本,默默想一想所要讲的章节内容的知识点是什么,章节的知识结构,章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章节的线索有几条,同时还要想一想自己做的练习题和这一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自己的认识与教学参考提供的有那些差距,感悟出自己在知识把握方面还有那些有待于提高。

7 做到吃透教材

怎样才能叫吃透教材,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几个同课教师坐在一起,新教师能够将所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特别是学生应该掌握那些知识,应该了解那些知识,那些知识需要给学生重点讲解,那些需要看书获得,那些知识需要学生查资料获得。重点知识的讲解和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等,向同课教师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获得同科教师的指点,真正做到对教材的了如执掌。

8 换角度考虑问题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传授知识的人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要考虑到接受知识人的程度,否则,知识程度在高,课堂效果也不会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