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 生态旅游 梁平县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跨行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践,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按照重庆市功能区划分,梁平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1)资源丰厚。一是人杰地灵,名流辈出。前有“庄周读书”、“陈抟修道”的传说遗迹,后有范成大、陆游抒怀诗篇,更有来知德、破山海明、竹禅等乡贤熏染后学。二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木版年画、癞子锣鼓、抬儿调等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6项,总数居全国区县第一。三是饮食文化不胜枚举。有张鸭子、袁驿豆干、奕虹豆筋和中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山柚等。
(2)风光优美。梁平境内主要有双桂堂、观音竹海、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双桂堂景区是以双桂堂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观音竹海拥有约20万亩原生态竹林,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还有“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全国四大蟠龙洞”之一的蟠龙洞、第四纪冰川遗址等20多个景点。
(3)体系完备。一是按照“城市即生态旅游”、“景城合一”的理念,将新城区打造为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双桂湖城市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为城市典范之作。二是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生态旅游度假村、农家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食宿接待体系。三是以生态旅游业支撑特色风情集镇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编制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拟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0家,建成特色餐饮店10家。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区规划建设非遗展演馆,在城市建设、景区打造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不断研发文化新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另外,梁平内部环境优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梁平也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办法不多、缺乏精品、模式单一和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探析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有专家说,“生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如何结合梁平现状,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呢?
(1)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包装、升级,使无形的文化底蕴有形化、场景化,让游客在细节的体验中固化某些文化特征,有回味的空间,有离别的思念。同时要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比如,把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竹帘、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景区资源、生态旅游线路整合,构建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村模式、遗产公园模式、旅游节庆模式、舞台演出模式、手工艺制作模式、旅游商品模式等,切实融入三峡黄金旅游的精品线路,推动梁平旅游由“过境游”向“目的游”转变。
(2)以景观为基础,营造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打造环境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各区县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梁平应立足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拓展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资源,要高标准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馆、破山竹禅纪念馆、来知德纪念馆等“文化六馆”,增强文化硬实力;要高起点策划、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景点景区,把双桂湖、双桂堂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把百里竹海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及露营基地,并加大创意力度,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竹阵迷宫、世界最长的竹海栈道、世界最长的竹海画廊、国内最大的中医养老社区等,努力营造自然、野奢、“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南京副市长陈刚的倡议中不难发现慢生活的理念在长江三角洲已经基本形成共识,长江三角洲已然成为中国式慢生活的起源地与引领地。在长江三角洲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倡慢生活的理念实质是对生态学规律的一种正确认识。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长江三角洲地区主动降速发展是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之后做出的战略抉择。这种选择最终将导致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进化。
二、慢旅游是生态旅游的延续
生态旅游是慢旅游发展的基础,绿色的生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水、宁静的乡野气息是慢旅游的王牌。[3]同时,慢旅游是一种深度旅游,是一个文化的浸入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主张扎进一个陌生地方沉淀自我,融入当地的生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
(2)主张在旅游地居住一段时间,像居家生活一样,亲自到市场买菜、做饭,在城市或乡村随意游逛,而没有特定的目的地;
(3)不以留念为目的,而是为了体验另一种生活;
(4)而作为全国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疑是开展慢旅游活动最为理想的场所,因为该地区拥有超前的旅游发展理念并具有建设慢行系统,开展慢旅游及社区旅游的良好条件,而依托这些优势条件开展慢旅游活动将掀开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三、长江三角洲构建慢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路径
正确把握长江三角洲慢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问题是构建慢旅游目的地的前提条件。就目前长江三角洲开展慢旅游的实践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1)慢旅游依托的旅游基础与接待设施严重不足;
(2)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慢城建设失去基础;
(3)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文化旅游消费快餐化,难以为旅游者提供深度旅游体验的文化环境;
(4)依托慢城发展慢旅游目的地比较困难,很难找到符合国际慢城标准的城镇建设慢城。在诸多瓶颈与问题的制约下,盲目地开发慢旅游将是一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行为,不是一种符合生态学规律的行为。因此在理顺长江三角洲慢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后,长江三角洲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构建慢旅游目的地。
(一)生活休闲化的旅游城市是开展深度体验旅游的理想场所
慢旅游是一种在旅游目的地的慢生活体验,需要融入当地社区,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活休闲化城市旅游经济发达,休闲娱乐设施齐备,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如杭州、苏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可以结合国际慢城构建的部分标准,如在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蜗牛”标识,以直观形式倡导“慢生活”及“慢旅游”的理念,并通过“慢生活”及“慢旅游”理念的宣传将旅游与社区融为一体,为旅游者提供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社区体验旅游及休闲度假旅游等生态旅游活动,把自身打造成具备深度体验价值的慢旅游目的地。
(二)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城镇是构建慢旅游目的地的
最佳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山区城镇,生态环境极其良好,并具有建设慢行系统,开展慢旅游及乡村社区旅游的良好条件,如南京高淳县、绍兴南部山区、杭州淳安与桐庐县、常州溧阳、宁波奉化等地区的乡镇,具有开发慢旅游的良好条件。这类山区城镇可以按照慢城相关标准、公约与准则积极构建国际“慢城”。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现代工业不发达、乡村民俗文化保存完好、乡村性非常强的山区城镇则具备构建国际“慢城”的基础条件。国际“慢城”是开展生态旅游,发展慢旅游目的地的最佳载体。目前,长江三角洲已有高淳桠溪国际“慢城”,而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城镇完全可以借鉴桠溪成功申报国际“慢城”的经验,再次构建1-2处国际“慢城”,并立足于长远发展,在区域内部形成国际“慢城”的聚集地。
(三)具有乡村腹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慢旅游的良好条件
就长江三角洲目前的旅游资源现状来看,其区域内有多处具有乡村腹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仙居风景名胜区、绍兴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绍兴新昌天姥山风景名胜、杭州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宁波奉化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等,这些风景名胜区位居乡村腹地之中,并于社区融为一体,具有发展以慢生活、慢旅游、慢体验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条件。此外,长江三角洲不仅城市旅游、城镇旅游发达,乡村旅游也极其发达,因此可以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现代旅游乡村等载体构建国际“慢城”体系,并加快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的慢旅游基础与接待设施,发展慢旅游业态。
(四)具有线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地带是构建慢旅游带的理想地带
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架构主要是由一些江河、海洋与交通干线组成。已经申遗成功的京杭大运河贯穿长江三角洲16市,其中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7市具有构建京杭大运河慢行绿道的得天独厚条件;环太湖岸线连接无锡、常州、苏州、湖州4市,太湖环湖慢行系统的建设也将使该区域成为慢旅游、慢体验、慢生活的慢旅游目的地地带;长江三角洲滨海岸线具有建设滨海慢行绿道的条件,也适合开发慢旅游;而长江把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8市连为一体,具有开发沿长江慢行系统的良好条件。因此,长江三角洲只要慢旅游发展理念正确,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借助滨海、沿江、环太湖、京杭大运河、钱塘江和新安江等具有线性特征的水系资源构建滨水慢旅游目的地地带或慢旅游带及一体化旅游慢行系统,将来必定成为具有国际重要地位的慢旅游一体化发展区域。
(五)江南水乡古镇是开发慢旅游的试验场
江南水乡古镇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旅游业发达,以特色旅游交通工具为主,并且人口条件也符合国际“慢城”要求,具备构建国际“慢城”的良好条件。若直接把水乡古镇按照国际“慢城”体系开发建设,则不失为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品位的一种最佳路径。因此,江南水乡古镇完全可以依托社区旅游和文化旅游来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系统,就其慢旅游开发路径而言主要包括:
(1)深度挖掘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文化,构建能深度体验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2)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注重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利与正当诉求,保护古镇所依托的居民文脉,开展极具特色的古镇社区旅游以吸引社区体验旅游者;
(3)保护水乡古镇所依托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安全及提升居民用水质量;
(4)积极拓展水乡古镇开发领域,构建水乡古镇旅游圈;
关键词:国内 生态旅游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3-02
1 研究背景
旅游业可能是当今潜在影响最大而且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由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倡导的“生态旅游”可能是有效保护目的地社会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开始正式出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开始多起来。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数据来源
国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数量不多,《旅游学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中国旅游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作为检索项,“生态旅游”作为关键词,得到文献36篇,因本文是研究国内的生态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国外的文章4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32篇。本文主要对这32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3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分类
笔者对得到的32篇有效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发展研究、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础性研究,而对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
3.1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宽”“泛”“乱”“浅”的局面。2007年,吴楚材、吴章文等估计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1]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的严格定义需要使用一些可测量的参数去界定什么是生态旅游。”
3.2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现今的开发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基于生态旅游原理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等。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瓶颈”境地。2005年,李天元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市场其实只是整体旅游市场当中的一个亚类或细分市场。[2]对于如何估价我国旅游业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潜力(包括入境生态旅游市场和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统计和调研。例如,2004年,杨桂华认为,在生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关系上,将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协调的系统,构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3]
3.3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包含生态旅游区分区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评价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或者建立的标准体系无法实际开展。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在游戏规则框架下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认为,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现今,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其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纳。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广泛,内容失衡
从检索到的文献去分析,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大增,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归类评价、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认证指标体系、生态资源等级评估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赵新民认为目前就是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深。具体讲,什么旅游产品是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哪些资源现在可以开发,哪些资源目前还不宜开发?对能够开发的资源,应开发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未能澄清,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2 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从筛选得到的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数理统计占18%,采用模型构造和3S(RS、GPS、GIS)技术的仅占6%。如2004年全华分析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方面,研究方法会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4.3 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认证标准是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灵魂,目前流行的认证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表现的标准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由于制定这两类标准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标准评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标识授予方面的差异。对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如,2007年徐红罡指出,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有将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旅游市场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将生态旅游落到实处,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5 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仍旧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要点。目前,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也没有生态旅游示范点和能实际操作的认证体系。所以,对生态旅游定义、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等级分类标准、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一)公园概况
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创立于1971年1月25日,属于火山山脉中部自然保护区(ACCVC),位于首都圣何塞以北45公里,占地约6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为2708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3500mm。尽管2009年哥斯达黎加地震对山路有所破坏,但目前仍然有便捷的道路可抵达火山口。波阿斯为成层火山,山顶有三个火山口,主火山口深300米,直径约13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间歇泉火山口,为活火山,有小规模的喷气活动,火山口底部形成一个硫磺湖,直径300米,深40米,水温介于20-50摄氏度,酸碱度小于1,湖水颜色在灰色、绿色、绿松石色间变换。湖内无生物,火山口周围无植物生长。该活火山口东南部有一个更古老的死火山口,雨水在火山口中央形成碧绿的湖泊,曾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为湖泊取名Botos,该湖直径400米,深14米,在其周围生长绿色植物。第三个火山口位于活火山北部900米,南侧已被毁坏。在植被方面,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代表性雨林为山地雨林和亚山地湿润林,可分为四个主要生物群落:云雾林、湿润林、矮林以及火山口周末植被稀少区。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目前已成为哥斯达黎加接待游客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二)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开发策略
1、结合自身区位特点
进行科学的开发与规划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开发一个旅游景区,首先要编制总体旅游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个规划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景区实际,是否突出了景区的个性和特色。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其开发规划过程中充分突出了自身区位和资源特点。首先,从区位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靠近美国的地理位置,对于吸引北美发达国家的游客以及赴美旅游的外国游客十分有利。因此,公园虽地处拉美,但在管理和服务上却按照较高的标准设计,以充分满足北美及世界各地游客的要求。其次,从景区特色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来自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公园在规划上就以生态旅游定位,强调原始性和人与自然的结合,把开发与资源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公园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哥斯达黎加完整而独具热带和拉美文化特色,从而将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哥斯达黎加文化为特点的独特优势。
2、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推广生态旅游
首先,该公园结合其生态资源丰富的特色,大力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各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有利资源,为其开发建设的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成立之初,公园便得到了该国的“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这一基金会是哥斯达黎加旅游业内十分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它致力于该国火山山脉中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和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创立和传达能够改善国内和国际公共环境政策的信息,保持和推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以及对同类公园的借鉴,使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作为哥斯达黎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SINAC)可持续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公园获得了美洲开发银行的专项基金支持,为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其次,该公园在开发规划的细节方面,积极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理。哥斯达黎加作为旅游大国,国内活跃着不少致力于旅游开发的公共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积极引进这些组织参与到保护区核心限制区域的管理中,推出不少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特色项目,既让当地百姓获益,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酒店的服务水平是一个大型旅游景点服务水平的标志。公园通过引进华美达酒店的入驻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全面加强对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教育发展生态旅游
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周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环境保护教育十分重要。在哥斯达黎加,政府部门始终积极开展对广大居民的教育,让全社会参与到有组织的环境保护中。其中,“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作为发展火山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力量,更是将对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居民行为举止的教育作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该国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也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如1989年创立的Inbio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拥有为少年儿童免费开放的公园,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让小公民们从小热爱野生动植物。各大书店里也都会有一个书架摆放自然书籍,介绍大自然的生物。全民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
二、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开发
对中国的启示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顶层规划引导不够、多头管理、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专业人才缺乏、全民保护和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哥斯达黎加在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借鉴哥国发展模式
将发展生态旅游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成功体现了后发优势。他们吸取先发国家先破坏后治理保护的教训,及时遏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上遇到突出矛盾时,该国通过大力推广《森林法》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避免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破坏,又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直接从传统农业经济走向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遭到破坏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着生态旅游发展不足、不健康的问题。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包括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分地区的区域规划)。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从总体上体现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看,应将限制开发区域(如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等)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作为重点规划区域,依托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资源条件,发挥其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国家生态系统稳定的区域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基础,以科学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为引领,提供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打造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带动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从而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走出一条“保护即发展”的新路。与此同时,优化开发区域(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和重点开发区域(如冀中南、东陇海地区等),作为城市化地区,虽然主体功能是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应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保护好区域内的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周围旅游资源中的生态元素,发展以农场旅游、农家乐、采摘点、垂钓点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品及其他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有相当规模、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重视外部组织的积极参与。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的国情不同。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掌握着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组织资源,理应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在规划制定、政策配套、法制建设、公共服务等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撑,克服目前引导、管理层次不高,分割、分散的缺陷。要充分借鉴哥斯达黎加的经验,吸引和利用好各种国际组织和国内民间组织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措施,以吸取其先进理念,吸引其充裕的资本,借助其优质服务管理的能力,有效地动员各种外部组织参与到生态旅游的服务中来十分重要。例如,哥斯达黎加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可以让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游客避开大雾,在最佳时间上山领略火山口的景观;哥斯达黎加火山与地震监测台所提供的地质信息又能为游客的参观提供安全保障。此外,美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志愿者组织对景区的协助管理都对该公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建设生态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居民中开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宣传教育,确保生态旅游的和谐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亟需一批具备生态学、旅游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旅游专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建设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此方面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一批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旅游管理能力。
三、结语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启迪一种融合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因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过去,大家都认同旅游是无烟产业,但若深入分析便发现,我们很多的旅游经济收益却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而且收益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和旅游出现了很多引人关注的问题,它们在学科发展的碰撞中,相互促进、相互融汇。生态学能够提供许多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旅游内涵。旅游也会丰富生态学的知识,为其发展提供营养。如此,生态学和旅游科学可谓殊途同归,共同结合于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下。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融入到旅游业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部门、行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实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发展、提升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倡导对生态环境负有责任的旅游,不单单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景,更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通过周边社区的参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环境科普教育贯穿于旅游全过程。
将理念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
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都是大势所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迅速展开,并形成了热潮。国际的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了机构和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国际的援助贷款机构也般入了大量资金,旅游企业也根据市场加快推进生态标志和绿色经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也初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至2011年底,我国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7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景区为数更多。2010年,仅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已达3.9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8%,5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从发展生态旅游中获得收益。比如,截至今年9月底,四川省生态旅游已累计实现直接收入326.7亿元,接待游客1.2亿人次,带动社会收入871.1亿元。
作为**市明星乡镇、文明镇、中心镇、科技示范镇、经济百强镇、十大综合实力小城镇和南岸园区经济主战场、城乡统筹的前沿阵地,**镇正着力打造着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使**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园新城区核心区、江之南的“都市后花园”。
实力强镇 特色景园
**镇位于**市主城区东南,全镇面积65.57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44249人,其中农村人口16568人,城市化率达62.6%。连续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20%增长,增幅居全市小城镇前茅。
正在兴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茶园新城区成为助推**镇经济的强劲引擎,随着国虹科技、美的、希尔顿大酒店、迪马实业、雅戈尔等知名企业的入驻,**镇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电器(IT)、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和包装印刷等5大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第二的小城镇,**镇积极构筑“一心、一区、一线”产业布局框架。“一心”即集商住集中、卫生服务等为一体的城市服务中心;“一区”即南山村市级中小企业片区;“一线”即黄明公路沿线生态高效、休闲度假、观光垂钓等农家乐,凉风、花红、白沙村花卉苗木生态产业集群,凉风、广福新农村新景观生态旅游线。
为打造都市旅游农业,建设特色景园,**镇以黄明公路沿线、广福片区为重点,抓生态农业,拓展凉风、花红、白沙花木产业,提高花木品种实施改良升级,结合广福片区农业综合项目,完善广福登山旅游步道4公里,扩建广福村“观光采摘园”300亩,投资110万元完成采摘园水利灌溉、生产人行道等配套建设项目,并实施10公里广福村级公路行道绿化,扩建茶园村祠堂坡礼品“腊梅园”100亩,完成配套栽种观赏苗木近8万株,投资120万,改造腊梅园路面2.3公里。包装打造茶园村礼品腊梅园,促进销售实现增收,把**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镇,带动提升全镇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水平。
完善城镇建设功能 推进中心镇建设
围绕“接轨大南岸、打造城市化、建设新长生、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定位,**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切入点,以服务园区为支撑点,以实施工程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重点工作,中心镇建设成效明显。20__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8.6亿元,财政收入1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60元。
目前,茶园新区内部“三纵三横”的道路骨架,真武山隧道、南山隧道、慈母山隧道建成后与市中心相连;桃花大道、桃花大桥、通江大道建成通车;通过一环和二环高速公路,与成渝、沪渝、渝遂、渝湘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成为**通江达海的门户。同时,开展森林城区建设,引进大树进城,对小城镇中心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城镇形象得到整体提升。在镇中心区域康家花园沿岸、八斗丘至火烧岗沿岸以45亩书记、镇长林为亮点,着力建设水系森林工程200亩,绿色村庄1000亩、绿色院坝700亩、改造低效林1800亩、改良花木基地300亩、营建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1500米、城镇屋顶绿化面积1507平方米,建成移民安置小区和白沙村两个小区游园,绿化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另外,重点项目相继开工,花卉休闲产业初步形成。重点开工建设汇景园、必茂二期、重船厂等开发项目,启动了绿茵丰和、水碾园区安置房建设工程,实现**镇与园区合作共赢。
1.生态旅游的内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科学;生态产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承德的生态旅游
(一)承德市的旅游现状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周围毗邻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地级市。“十一五”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保持了年均16.8%的增长速度。通过跨越式发展,承德旅游呈现出皇家文化与生态休闲同步、城市与乡村联动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承德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目标。五年共引进重点旅游项目96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承德皇家围场体育休闲基地一期、双滦元宝山滑雪场、东杉假日酒店一期、蒙古大汗行宫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已基本完工,碧峰门民俗文化街、元宝山山地体育文化公园、中国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隆化御泉湾温泉度假庄园等项目建设正在顺利建设。不断涌现的新项目催生出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承德旅游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加快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生态产业形式十分多样
生态产业即将成为承德市经济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产业的形式已经发展出很多形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态种植园、生态餐厅、生态旅游和屋顶绿化等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餐厅有如将饭桌搬进了森林里,提供一种舒适祥和的就餐环境,这种方式深得大家的喜爱。屋顶绿化是比较新的技术,还未大范围的应用,在屋顶让种植绿色植物,能有效的保护屋顶墙体,能大大增加墙体寿命,并有效减低室内温度节省空调电力。
(三)承德市生态旅游建设应提高的地方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是生态旅游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如果旅游供给水平上不去,那么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承德与海南、昆明、桂林等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缺乏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形不成规模,缺少新的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此今后要把项目工作作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谋划、建设一批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改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