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铁路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铁路实训报告

第1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276-01

1 引言

铁道类高职院校与铁路行业相伴相随,同生共长,原来全都隶属于原铁道部,属于行业办教育,校企是一家。归属地方后,铁路行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延续了校企合作的传统,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铁道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日益紧密,取得了一定成效。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同时随着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问题:

(1)校企合作的机制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往往是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或者制订的制度流于形式,并未执行,缺乏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校企合作的层次问题。铁路行业与铁道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从顶层设计、中层建制,底层执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完美化,中层建制形式化,底层执行随意化,且层次之间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可行性。

(3)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铁道类院校在与铁路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创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在如下问题上存在执行上的难度,如订单培养、真正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同培养与成绩鉴定,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存在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4)校企合作的广度问题。铁道类高职院校目前缺少铁路行业在各地区的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受铁路行业用人需求的影响较大,铁路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使得学生在其他行业就业竞争力不强,所以铁路类职业院校应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旗下运输企业,各个铁路工程局,铁路生产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3 解决措施

(1) 同构实训

为满足各院校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需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铁道类学生应用技能,协助各院校共建专业教学实训室,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课程搬到大学课堂,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有机会接触和掌握软件知识,体检铁路工作的真实环境,辅助院校所设各专业完成实验教学应用。

(2) 共同开发教材

如何较大减轻和提高工作效率是大家共同探讨方向。因此加强铁路专业教材应用至关重要。教材作为是从业人员中、高端的具体知识载体,教学方案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优化。在这一背景下,相关企业可支持和资助院校师资编写铁路类课程或教材,研究和改善铁路教学方案。

(3) 深入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 开发"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5) 加强多元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技能实训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引入“校中厂”模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熟悉现代企业工作环境和反复进行技能培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6) 推行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模式

该模式为学生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再定期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校企合作部根据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培养要求,与合作企业开展广泛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签订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同时,派实习指导教师对在企业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确保学生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以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工学交替周期由校企双方共同决定,一般为每学期、每季度或每月进行“工”“学”轮换。

(7)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特点,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院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此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的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学院每年聘请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实习与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96-99.

[2] 王慧.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86-88.

[3]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 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1,86.

[5]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87-89.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4582

第2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加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双主体”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取。

论文关键词 “双主体” 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出来,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急迫的任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缺乏,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培养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是需要通过实习实训这一关键环节来实现的。因此,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而形成独具办学特色的重要特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充分彰显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下动手操作与训练,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实作训练项目,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规程与要求融入到实作项目中,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再学习与创新热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依托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和一批业务扎实的高级技术人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完善学校已建的示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办学特点和在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能够根据行业的技术要求和用工需求信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使实践教学内容适应知识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使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实训计划的制定、实训项目的指导,既增强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弥补了他们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又提高了企业专家的理论知识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校内专业课程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而且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改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进行教科研活动,能够使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为高职院校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主体”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内涵

(一)“双主体”的内涵

“双主体”是针对铁路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来的,其培养对象是指已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铁路院校铁路专业大学本科或专科生。“双主体”培养是指大学生与铁路局签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并在毕业前一年完成校内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最后一学年到铁路局相关单位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铁路局负责安排毕业生进行实习,院校和铁路局双方共同制定及完成大学生最后一年的培养计划和培养工作。铁路局根据各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情况,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相应单位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如无特殊原因,将输送到实习单位工作。

(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内涵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是指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存在空间、经费来源、经营主体、活动领域、社会价值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运行方式。要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在处理好五个要素的同时,更要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问题。

三、当前校外实训基地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功能比较单一

校外实训基地是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人员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行的,带有很强的企业烙印。“双主体”学生虽然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实训,但是“双主体”学生的实习实训一味依托于企业,服从企业的生产,很难兼顾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师的教科研活动。

(二)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中是被动的

校外实训基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往往要优先考虑其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而高职院校又要通过顶岗实习以完成实训教学计划,这样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冲击,因此校企双方难以建立持久的、有效的合作机制。虽然“双主体”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将输送到该企业工作,但是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任务及经济效益,“双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无论从管理、实习内容还是教学计划的安排都必须服从于企业。

(三)顶岗实训内容单一,学生认同感差

“双主体”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或者参观实习掌握的一些生产技能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双主体”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训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他们在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经由企业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企业提供的生产任务,并从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形成职业经验及态度,体验企业文化。同时企业考虑到其经济效益及生产任务,会让“双主体”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而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因此显得“工作”有余,“学习”不足,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难以体现。

四、构建新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是依托企业的设备、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双主体”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发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或者聘为校内兼职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质量的评价,甚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实训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理论上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提供场所,通过科研立项,让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进行科研及技术攻关,既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出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能够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使其更好的服务企业的生产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

(二)制定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和落实。校外实训基地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基地管理体系、师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实训质量评价及保证、实训教材开发、成绩考核评定、企业指导老师的奖惩、合作教学、科研、教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制度及细则,而不是人情及关系来管理校外实训基地,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柔性及科学合理,又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以有利于实践教学,同时要兼顾企业的生产需要和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第3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 铁路院校 高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1-03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是互联互通。他表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基础设施优先“走出去”,特别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高铁成了先行军,这无疑为我国铁路院校装上了发展新“引擎”。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中国高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仅靠硬件是不够的,人才支撑始终是关键。业内人士指出,想要让中国高铁赢得世界的认可,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做出贡献,最根本的还是要靠铁路装备方面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

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各省大多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缺乏高端人才,这正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开发并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巨大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院校也由此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那么如何培养高铁国际化人才呢?铁路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深刻领会“一带一路”建设思想的内涵,扎实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就业,兼顾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带一路”所经国家众多,空间辽阔,地理、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差异极大,因此在实施、推进这一战略时,需要知己知彼,而不是盲目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铺开,对我国铁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铁人才的国际视野;二是过硬的职业操作能力和精湛的技术;三是人格健全,高效的涉外沟通能力与认知能力;四是学习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铁路院校高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学科专业技术能力,又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社会文化,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知行合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为使高铁人才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笔者试图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倒逼区域开放发展而产生的对人才资源的新需求,分析战略性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特点。首先以培养理念创新为引领,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发展,重新梳理确立铁路人才全方位的软能力框架,开发以“软实力”培育为导向的课程与素质拓展模块。其次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下面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整合、培养方式等方面探究铁路院校高铁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一)课程体系创新,专业建设体现适需性、动态发展,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铁路院校铁路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个人特质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设计相应的培养计划,调整对应的课程及教材,在加强应用实操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与行动学习。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三年制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情况为例,该专业总学分为144.0,其中专业基本素质课学分为57.0,专业主干课学分为77.5,专业拓展课学分为9.5;总学时2546,其中实践学时1324。专业基本素质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艺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公选课有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铁道概论;专业主干课有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铁路车站自动控制系统维护、铁路信号设计与施工、铁路区间自动控制系统维护、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维护、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毕业见习、信号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专业拓展课有铁路信号中的通信技术应用、信号规章与业务管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技能操作实训、专业外语。总体来看,专业建设结构合理,体现出够用、实用原则,注重学生的实操应用能力,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是,该学校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未能体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下对人才培养的新发展。为使高铁人才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专业建设还应体现适需性,动态发展,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笔者对照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得知,目前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小语种选修课等,专业建设没有体现出适需性和动态发展,以及毕业生将来就业工作环境需要的职业素质。学校在保证专业主干课模块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从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拓展课模块里面分一些学时、学分用于素质拓展课上,比如减少英语的学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小语种,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抗挫折弹性及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认知能力等,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质;同时,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商务礼仪等个人修养塑造模块,供有意愿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学选修。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增加移动课堂与行动学习模块,在学生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增加海外游学项目,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认知。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凸显校企政合作,把“以岗导学、多元合作”作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即把“以岗导学、多元合作”作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中,主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考证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功能化和一体化,成立产学合作促进会、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工作,建立起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企业的实际项目直接走进学校,实践性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邀请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依据人才调研报告制订、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推行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为重点的工学结合形式,与多家企业以订单、半订单形式,为企业量身培养适需人才。把顶岗实习作为开展工学结合的重点,建立“校企共管共育、院系巡查跟踪”的顶岗实习运行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三)优势互补促合作,协同共哺育人,以教学资源的强力整合来实现高铁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开辟。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设计中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与,同时吸收铁路总公司、铁路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尽可能拓宽专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教育还应跟着产业走,职业院校要在政府指导协调下,与相关铁路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调整专业结构,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合作培养人才,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伴随计划”,主动适应,主动作为,与走出去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国内、境外实习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共同培养一大批适应境外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高铁人才。其次,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高职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功能化和一体化,但学校毕竟是高职,在办学层次、师资方面还存在欠缺。本科院校虽然文化底蕴厚、师资力量强、办学层次高,但它的实训基地建设欠缺。整合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共哺,校际合作办学成为一种前景很好的办学方式。我们应主动适应,抢抓机遇,开放合作,积极与区内外有交通专业的本科院校合作办学。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是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高校。该校的铁道通信专业与广西民族大学相关专业联合办学,双方师生反响很好。双方应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面,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形成推广效益,甚至持续提升联合培养人才的档次,努力朝着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硕士人才的目标奋进。

与此同时,2015年9月,在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构建高本院校国际化合作新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将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定期派外国留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践教学。2016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将选派部分蒙古、非洲留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并支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广西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广西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双方合作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其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目前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办学,其实力如虎添翼。

(四)送出与引进相结合,借助海外游学项目,开展双向留学生培养工程。2015 年3 月27 日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指出,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扩大相互间教育交流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中国高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铁路交通设施落后。相比而言,我国高铁无论是在硬件和软件上在国际上实力更为雄厚。因此,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人才协同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

伴随着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急需培养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高铁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需要培养高铁人才,需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我国要本着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我国铁路交通院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国内铁路交通院校开办“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试点班,定向吸收留学生,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经济主战场的高铁专业人才。第二,选取部分试点高校,在国内定向招生部分有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铁路专业学生,同时引进小语种母语国教师。针对这部分铁路人才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并在大三实训、顶岗实习环节中安排“3个月至半年的“一带一路”海外游学项目,开展沿线国家高等学府的访学、企业的参观、调研,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认知。第三,互派领导、师生,加强与周边国家对口学校交流往来。双方可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交流,通过论坛、参观访问、游学、实地考察等形式相互学习,发现商机。双方还可以派遣教师到伙伴学校进行支教帮教,加深彼此了解和认识,互学互鉴,夯实伙伴关系。第四,合理利用政府奖学金和贫困生助学金,资助一些优秀学生到周边国家游学交流。《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我国每年向沿线各国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要用好中国政府奖学金,可将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学生。同时,我国每年对优秀的贫困生提供丰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学院特等奖学金等,在对流学校框架下,学校也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奖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困生到周边国家合作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体验和实习,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一种很好的励志教育方式。

随着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落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主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扣柳州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制定了“向北合作,向南发展”国际化行动构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带”向北,以引进资源,培养国内学生,拓宽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为合作目标,助力高铁技术走向世界。2015年9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联合举办“中俄丝路学院”,双方就合作招生、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合作办学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与俄罗斯铁路院校开展“2+2”学历教育,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通号等国有企业走出去培养大批既懂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又懂俄语国家民族文化的人才。

“一路”向南,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针对东盟国家产业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实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发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路行业独特优势,对东盟国家开展高铁技术服务输出,职业教育机构落地国外,以培养本地化的铁路运营人才为发展目标,助推我国企业更好地与东盟本地经济接轨。2015年9月18日,在“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开幕式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泰国博仁大学建立了“泰国博仁大学――东盟国际学院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3月22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泰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铁道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2个专业;2016年3月21日,与印尼苏莱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学院”。至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里程。

按照“校―校―企”国际化合作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继续深化国际化战略,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国际合作中外学生达1000人,其中境外合作机构不低于600人;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建设“东盟国家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境内外学生交流项目。

综上,高铁人才将成为我们撬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向世界,并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作为依铁路而生、伴铁路成长的铁路院校,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中国铁路大发展时代,为更好地配合中国高速铁路国际化战略,各铁路院校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根据高铁人才培养新发展,主动适应、开放合作,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和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多渠道的教育融资,适时动态地升级改造专业设施和设置、教师专业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校际化、国际化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扣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搭建最稳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安娜.中国高铁对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2]杨宝,李春华.服务“一带一路”的高端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企业管理,2015(6)

[3]柳铁职院“走出去”教学战略 服务“一带一路”[EB/OL].http:///news/china/1460381873731.shtml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4JGA395);2015年度柳州市德育研究工作专项立项课题(2015SC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4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管理;经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8-02

工程管理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铁路、交通土木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水平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实施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态度很不认真,对于教学质量学生很难说出具体学习内容,学校实践教学没有什么效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把学校所学知识很快地融入到企业实践的操作当中。

如何提升工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很重要的现实现象。

一、对于高校公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原因之分析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偏低。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外大学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差距较大,国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情况都是占总课时的50%左右。在我国,以石家庄市铁道大学为例,学生的毕业合格分数总分是150分,实践教学在其中满分是35分,是总课时的23%,可见实践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其次,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率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中系统、开放、动态的设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出具相关鼓励政策,对于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

2.现场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工程管理专业的现场实习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全面了解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实践模式困难重重,很多现场实习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质量。原因在于:①多数企业并不欢迎学生现场实习。首先,学生在实践期间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限。学生初到企业,任何工作都要经过企业培训才可以上岗工作,而且在学生刚刚熟悉一点儿环境的情况下就随着实践结束而离开了。其次,现场实习场地有诸多安全隐患。工管行业的企业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工作,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并且有些工作危险性很大,这些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组织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性。②学生自己实习的效果良莠不齐。为了使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很多高校都把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现场实习安排为本学科的最后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并且在此期间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报告。这样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最终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进行实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这个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锻炼。

3.实验室软件在实践训练中的产生的效果不太乐观。在高校工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软件实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建筑材料试验、建筑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公路工程预算和报价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等都要在实验室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软件实训效果还差很远。原因是软件价格很高,学校投入经费不足,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所学知识与企业现实情况脱节;实验室实训时间不够学生把软件学通、学透,大多数学生勉强完成操作。

4.实践教学中的考核项目不完善,反映不出学生的实力水平。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考核,高校教师往往会依据学生的实践学习中的实结和报告以及实习出勤情况等等评定学生成绩,通过实践考核来实现。然而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容易出现造假和抄袭现象。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室实训、现场实习和大作业等,对于实践教学质量改进方案有以下建议:

1.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灵活安排。实验室实训采取每门课程结束后集中1~2周进行实训。课程实训后可以安排在老师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进行,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相接,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

大作业的实践环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指导老师跟随指导。在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中,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选择理论课程讲授和题量适中的工程案例,边理论边实践。

2.与提供实习场地企业建立为合作关系。石家庄铁道大学积极的与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个协议实习场地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和主要合作用人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既节省了使用经费又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在实习基地长期派驻老师监督、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学生的情况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学生有老师的监管更加认真实习。派往实习基地的老师定期更换,被派驻期间,学校给予老师一定的补助,以提升积极性。

3.校企合作保证实验室软件实训的质量。首先,校企合作使学校可以获得软件公司提供的免费软件更新,解决了实验室的实训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就是通过和软件公司的合作,获得了很多最新的软件服务。在与天津铁三院2003年的合作中,协议达成为单位提供免费的20套铁路预算软件来用于《铁路工程预算》相关课程教学;另外由广联达公司提供的房屋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运用到大作业和《建筑工程估价》中等等,对方承诺给予相关软件并且会及时更新。其次,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开展为“校办工厂”。例如:企业可以把软件开发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既能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又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效果事半功倍。

4.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体系。考核体系越是严格,学生和老师就越重视,实践的教学质量就越能够得到保障。下面从三种主要模式分别分析:①实验室实习。由指导老师根据提交的报告和实际指导实训时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成绩。另外,学生如果在与企业合作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有良好表现,指导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给予加分。学校给予表扬和鼓励,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指标之一。②现场实习。学校统一组织现场实习,其成绩考核由派驻现场的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学生评定实习成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的现场实习,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及所学知识,每天记录实习日记。指导老师也应该积极和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对学生情况及时了解。③大作业。大作业的考核成绩是以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实习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态度是不是很认真等表现来综合评定的。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工程管理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要从形式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培养满足社会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机制

课题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段东旭。(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

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第二批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建设院校举办方,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引导建设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1]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于院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争相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骨干建设院校之一,依托铁路行业深厚背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双重优势,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提出了“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双融: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结合6s管理理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基础。共育:指人才培养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体现校企深度合作。三结合:指校内课程体系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实现授课内容紧跟施工进度;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现工地现场技能与校内学习场景设置无缝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实习任务与实际工作内容无差异过渡。“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示意见图1。

料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进行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提出了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几种机制。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制订企业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及聘任考核办法,明确企业人员兼职系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薪酬待遇。

(2)建立学生劳动保护制度、安全保险制度,由系部及企业项目部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

(3)根据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带薪顶岗实习的实际,制订合理的报酬制度,让学生安心顶岗,乐于实习。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针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建设上就是形成系部对接项目部、教研室对接实验室、系部专业教师对接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三级对接组织形式,其机构组成见图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紧密立体合作,做到课程设置对接施工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试验项目,实现企业主导,双方参与,灵活学期,内修外炼。

(1)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共商机制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形成企业主导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组建由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校内资深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半年针对企业人才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根据企业施工动态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讨,做到培养过程动态调整。

(2)教学团队建设的互派交流机制

①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关于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发展的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施工内容和项目建设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

②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施工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由项目经理担任系专业副主任,由工地实验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副主任。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取得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在工地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试验检测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等关键技术岗位。

③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与工地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完全接受项目部管理;企业试验检测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3)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互补更新机制

①除工地常规试验项目外,补充建设工地试验室必须进行投资较大、频次较少的实验项目,服务工地试验室,做到资源互补。

②结合施工工地流动性大、区域性广的特点,做到“基地随着企业建,实训跟着工地干,教学围着项目转”,项目设在哪里,基地建在哪里,丰富实训内容,满足多样化教学需要。

③由企业一线试验检测人员和教师组成合作小组,联合组建校内试验检测中心,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研究制订检测中心建设方案,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满足校内教学与工程检测项目的双重需要。

第6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铁路由于自身行业结构及历史演化,其文化有明显的特征。一是行业性强。铁路是国有重点行业,有国民经济大动脉之称,文化表现出统一联动、科学管理、铁的纪律、时间性强、强化安全等行业属性的相关理念。二是综合性强。铁路文化包涵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快捷便利与安全相结合、兼顾干部职工与旅客利益相结合等原则。三是一体性强。铁路各部门所有员工在同一个路网上作业,全路形成一盘棋,故需要有完整的管理系统、运营系统、服务系统、调配系统等,作为一个相对闭合的环,行业文化在系统内传播快捷、融合度高。四是多样性呈现。因地域、专业分工,历史积淀、企业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形成了相对多样性的繁华形态。各铁路企业、各基层站段创造出的灿烂文化,不断丰富着铁路大文化。铁路行业徽记(简称路徽)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征,二七精神是铁路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铁路行业价值理念是铁路文化的核心。

二、铁路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特点是融入了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如味道不同的泡菜缸,使高职生受到不同的“浸泡”。铁路高职校园文化是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而不同于其他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全国现有的铁路高职院校不足50所,基本上都是由铁路中专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大都是建国之初(上世纪50年代)铁路自办的,并由铁路长期管理。进入21世纪以后为适应铁路“减负”的需要才陆续交地方政府,后相继升格为高职。由于一直以来铁路是这些学校的办学主体,将学校当作企业来经营管理,以铁路运营需要为出发点办学,相同的历史经历使这些学校具有浓厚的铁路文化血脉基因。铁路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及鲜明的特色,它深深融合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中,并为全体师生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行业和学校所模仿,从而构成铁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铁路行业文化与铁路高职校园文化的异同

铁路高职院校是从铁路系统剥离出来的,二者有血亲关系,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联系紧密,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1.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主要的共同点:两者性质上同属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无论铁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铁路文化都属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两者目标一致,都是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只是学校主要是在教育中培养人,铁路行业企业主要是在使用中培养人,着力点不同;两者同属于组织文化。其形成、传播都有自上而下的宣灌,都有对组织成员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两者在形成发展上具有相融性,本质上都是开放的,除相互影响融合外,还不断吸收社会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2.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的差异冲突

铁路高职校园文化和铁路文化是分属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还存在一些相冲突的地方。从内涵上来讲,铁路高职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注重过程;铁路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从关注点来讲,铁路高职校园文化注重育人,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人的资历资格,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铁路文化关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追求赢利和效益(当然也追求社会效益),注重纪律和领导权威。从功能上来讲,铁路高职校园文化是培养和塑造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铁路文化是锻炼与发掘人才潜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场所。从特点上来讲,铁路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更多的是具本校特色的文化内容,追求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表现出“书裔化”倾向;铁路文化是强调实践性文化,更讲究“实用”,表现为更多的“市场化”。从表征上来讲,铁路高职校园文化崇尚个性的张扬,管理考核通常更为“柔性”;铁路文化在发掘员工创新精神的同时往往更强调合作精神及行为的标准化,管理考核也更为“刚性”。差异会引起两种文化的错位碰撞。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多数从中专升格而来,办高职的历史普遍不长,大学文化积淀少,校园文化内涵尚欠丰富。近年来,许多铁路高职院校运用现代职教理念,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铁路行业、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就总体而言,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之间错位碰撞的现实客观存在,二者深度融合不足。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对铁路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或不太适应,就很说明问题。

四、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首先,铁路文化的全面渗透、深入影响,能帮助铁路高职院校形成“铁”字特色校园文化。铁路行业精神丰富了铁路高职文化。如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铁精神,这些带铁路标志的特有文化引为校园文化,能鼓励与鞭策学生,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逐步形成铁路高职学校独特校风。学生就业去向要求铁路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主动适应并融入铁路文化。铁路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被输往铁路,并成为铁路新进员工的主力军。学校必须关注铁路企业对新进员工职业素养和文化精神方面的诉求,将新的铁路文化理念不断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其次,铁路高职校园文化的积极介入,能提升铁路文化的品质。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也对铁路文化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提升铁路的精神文化水平。铁路高职院校的精心培养,形成了大学生主体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质朴品质和报效国家的高尚追求,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进铁路,而他们身上具有的这些文化精神正是铁路所需的。校企合作,师生经常的现场实习实训等各类活动,通过不同管道,将大学先进的理念、理性品味、创新的文化带到铁路,活跃了铁路文化,交汇融合,使铁路文化品质得到提升。(本文来自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五、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

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源于铁路文化、高于铁路文化”的原则,从铁路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寻找与铁路行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

1.融入铁路价值文化,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对铁路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化倾向和职业性色彩,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铁路,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校园环境布置突出铁路行业特点,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式教育。对学校设施做行业特征命名,营造具有铁路特色的道路文化、广场文化和楼道文化。实现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现场氛围、铁路文化的融合。凝练如“通达”等交通运输业的特征性诉求来作校训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做人做事通达,培养健全人格。校企合作突出铁路企业文化元素的吸收,组织学生参加铁路暑运、春运,实践活动着意弘扬铁路“二七”精神并融入时代精神,让学生明确铁路“职业人”的角色,实际体验做铁路人的感受。

2.融入铁路服务文化,培育学生牢固的职业理念

要强化学生的铁路服务文化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与铁路服务文化的对接。让学生记牢铁路公益性、服务性行业性质,培养“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理念。将铁路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中增加优质服务、提升素质的教育训练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铁路服务文化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于毕业时能够基本达到岗位的要求。

3.融入铁路安全文化,培育学生过硬的职业素质

铁路高职院校要强调安全文化,让每一个学生记牢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确保安全是铁路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要从文化的角度促进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环境熏陶和安全行为养成,利用学校各种教育手段,广泛开展安全荣辱观、安全效益观和安全责任观教育,使学生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要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引进铁路现场安全格言和安全规范相关标志、标识,建设铁路安全警示中心。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诚信守时教育,让正点成为学生深植于意识的习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校内模拟安全事故处置演练和参加铁路企业顶岗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安全生产的方法和技巧。要突出铁路职业素养培育。高铁或动车组司机不仅在职业意识上要关注旅客安全,还需要很高的开车技术才能保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铁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身就是文化建设。学生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训练,做到德艺双馨,从业后参与铁路运输才能保安全。

4.融入铁路经营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

目前铁路企业用人标准从重学历到重能力再到重职业态度的变化,对铁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可以说,无论成熟职业观念的养成还是正确职业态度的塑造,都需要铁路企业经营理念的有效融入。在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中营造铁路经营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铁路企业承担的压力和职业责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觉刻苦学习的热情。铁路经营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强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倡导尽主人责、干主人活。铁路高职校园文化也需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使制度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始终保有一种张力关系,找到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把铁路制服作为校服,展示职业风采,让学生感受做铁路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5.融入铁路发展文化,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第7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作者简介:鲍学英(1974-),女,宁夏中卫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恩茂(1968-),男,甘肃庆阳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12097)、兰州交通大学校教改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GSGXG110)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25-03

一、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开展特色专业点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其主旨在于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支持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于2010年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高校和较早设置的工科大学,我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西部铁路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

2001年6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西部特别是西北路网规模加快扩充,敦煌、嘉蒙、西延、神延、太中银、哈木、精伊霍、兰渝、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青藏铁路延伸线等相继建成或在建,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支撑条件。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西部“筑路期”的背景下,为了发挥区域行业高校特色专业的比较优势,面向西部艰苦地区铁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确定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3]

二、规划及实施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能建立起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到反馈、改进,形成自成一体的管理体系[4],这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设与管理来说,是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用“PDCA”循环进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如下:

(1)计划(P)——调查社会行业需求,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详细的教学计划。

(2)实施(D)——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并付诸实施。

(3)检查(C)——评价实施的结果,可通过社会反馈、企业调查、学生考核等手段,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处理改善(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2.实施措施

(1)教学计划。在深入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勘察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中铁七局等企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反映特色,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大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又要体现西部地区和铁路建设的特色,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甘肃省特色专业,教学计划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设置了“铁道概论”、“交通土建工程结构”、“交通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施工与组织”等特色课程,体现了铁路特色和优势。同时,着眼于向公路、建筑工程、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与项目管理方向拓展,保障学生在较宽的领域中领悟到大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向社会输送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队伍。目前校内在册的专业教师人数共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 9人,助教1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有35人次取得了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律师等执业资格,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概预算、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结合青藏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公路的建设,有80%以上教师参加了相关科研项目,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还有教师走出国门承担了刚果(金)国家一号公路的改建设计、中石油土库曼斯坦专用铁路设计工作。专任教师大都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善于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用工程质量事关重大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聘请2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扎根西部、胜任工程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建设。课程安排侧重于“铁路技术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对铁路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有效融合。按照“精简必修、增加选修、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转向重点课程群建设,“工程经济学”、“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群,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立项方式开展系统改革与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的基本能力和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着重将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教学内容注重删繁减旧,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性教学方法。“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交通土建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4门课程成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教师在教材编写、专著出版、毕业设计、教案讲稿、学生实验等方面注重铁路特色。王恩茂、鲍学英、顾伟红、祝连波等教师编写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安装工程概预算》、《铁路工程计价》等30余部特色教材,其中《铁道线路工程施工》、《桥梁施工》、《交通土建工程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教学、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模块构成。

1)设立“创新教育”必修环节。学生需在四年大学期间完成32个标准学时的相关学习内容,通过相关考核且成绩合格后,获得“创新教育”两个学分。创新教育课由多个独立板块组成,借助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实验、分析、制作、操作、发明等方式,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学院制定了创新教育实施办法,从管理机构、竞赛组织、创新实验、论文撰写、学分认定等方面设有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实施。

2)开展创新性实验,建有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铁道部“结构试验中心”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建有甘肃省“土木工程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及工程管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1500多台(套),总价值3000余万元,必修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以教师教改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保障,以全国、省、校三级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申请创新实验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拟定实验方案、撰写科学总结报告,由教师根据实验及报告情况给出评分并推荐优秀报告发表到相应科技期刊上。其中,2011年王恩茂老师指导的“秸秆复合式保温墙体材料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2011年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顺利通过验收,和课题组学生李信一起撰写的论文《论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在教学中的推广》发表在《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期上。2011年靳春玲、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分别获得甘肃省二、三等奖。

3)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与中国中铁、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一局、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68011部队等单位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已建成1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4个校内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技术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4)组织开展专业交流及各类竞赛活动。2012年组织举办了首届甘肃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交流会,有来自8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交流。连续多年举办算量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作品竞赛并取得包括国家铜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5)教学管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重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重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土木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新办专业评估、重点课程群达标评估和教学督导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与效果。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教学督导体系,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改革研究及校内各项评估、课堂教学调研、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教学文档的规范管理等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对实习、毕业设计、创新教育等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教授和副教授登讲台为本科生上课;严格执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开展教学经验交流;长期坚持学生评教与领导及同行专家评教相结合的评教办法。建立院、系领导听课制度。院、系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三次,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予以分析和指导。完善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制度覆盖试题(必修课建立试题库)、考场布置、监考、阅卷、存档的各个环节。

(6)社会服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从设立之初,就积极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1995年开始,工程管理系承担了“甘肃省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培训”、“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培训”、“注册建造师培训”、“甘肃省建筑与房地产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等培训任务,为提高甘肃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对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甘肃水利水电设计院、兰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铁路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技术干部进行了工程管理知识轮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同时,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地方重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决策论证、招投标评标、技术咨询等工作,对甘肃省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思想及身体素质培养。开展爱国爱路主题教育,激励学生投身到祖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校园建成置有詹天佑塑像、青龙桥车站的“天佑园”主题教育公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肩负历史新使命”被评为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精彩一课”。在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恳谈会上,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黄土高原安身立命无悔追求的动情讲述,新一代青年校友扎根西部铁路建设的突出成就,中青年教授、博士科研足迹遍布黄土沟壑、高原冻土、西部荒漠乃至无人区域的现身说法,感人至深,教育和激励着一届届毕业生,循着中国铁路建设先驱者的足迹,并以学校教师和优秀校友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

开展篮球、足球、排球、拔河、越野跑等各类体育比赛,开展以“了解西部、关爱西部、建设西部”为目的的兰州徒步行,开展“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野营远足活动。公共体育教学专门设立了“野外生存训练课”,教学内容包括山地定向越野、远足、沙漠旅行、高原野营等内容,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穿越山地和荒原的长距离定向比赛,学生学会了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身心素质、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学生毕业时体育达标率为100%。这一专项选修课目为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实施效果

1.专业办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2010年,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教育水平评估,是全国第27个、甘肃省第1个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专业。2011年6月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是省内首家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在甘肃省按照一本进行招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许多“985”、“211”高校的认可,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均接收我校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学科水平和专业排名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2.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具备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类竞赛和各种考评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历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根据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很多单位都愿意吸纳我校毕业生,并采取“3+1”资助培养模式,使双方受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铁路勘察设计院、中国中铁公司、中国铁建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专业毕业生在全国行业高校中自愿服务西部的比例最高。广大毕业生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勤朴笃行,艰苦创业,在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太中银、精伊霍、兰渝铁路、玉树抗震救灾道路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为我国铁路特别是西北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及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达到60%以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1人入选“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1 人获“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我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教学优秀奖,4人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奖。

4.学科学位建设迈上新台阶

1997年,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下设置了“建设项目管理”方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下设置“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并招生,2008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自主设置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单独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并于2011年开始单独招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EB/OL].http://,2007:1-26.

[2]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5-28.

第8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校建设;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33-02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轨道交通类教学培训型高等职业学院,自2011年立项进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解决了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诸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一、明确高职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时代。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是学校的长远发展、理性发展、科学发展。

1.学院内涵式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影响、互为依赖。高职院校通过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等途径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近年来,区域高速铁路以及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地铁即将投入运营,远期规划也已经启动,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大规模轨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的出台,西安国际港务区、北客站的建设、运营,对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点。上述机遇意味着学院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院“四大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2.学院内涵式发展,是进一步提升学院竞争力的需要。学院是经陕西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陕西省列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目前办学规模已发展到11 000人。通过整整两年的示范项目建设,学院已经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理性分析,学院也面临挑战。对于高职学院来说,一般存在“报考率”、“满意率”、“就业率”和“贡献率”等四方面的挑战,院校之间争生源、争人才、争项目、争排名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示范性建设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学院地处西北,与华东、华南等地先进职业院校相比,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与陕西省内知名院校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学院必须深刻认识到,数量规模的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中的过程性、阶段性问题,担负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发展目标与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数量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坚持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有效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求生存、求发展,占领一席之地。

二、搞好顶层设计,认真落实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任务

1.围绕学院发展定位,搞好顶层设计。几年来,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坚持并凝练了“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2007年9月,学院完成实质性合并,第一届领导班子产生,2008年3月启动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9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9月开始筹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申报工作,2010年被陕西省列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的管理层认为,学院目前依然处在既要重视内涵质量提升,也要兼顾规模效益发展的阶段。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在人才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还要着力加强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专业评估、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动态管理,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为企业社会的服务能力。

2.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内容是:结合学院发展战略,确定了2个专业领域,每个专业领域确定2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同时配套建设2个公共教学平台。项目简称“2×2+2工程”,建设用时三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学院组织示范建设项目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参加培训超过200人次,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了示范项目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第二阶段核心任务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各项目组在第一阶段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西安地铁公司、渭河车辆段等企业,多次与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修订并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

通过两个阶段的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已经开始试行,示范专业建设机制进一步优化,各项目组与十余企业分别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了教师流动中心,加强了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开辟了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将在2013年度重点开展,建设任务是全面完善并实行示范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新课程标准,完成示范项目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与建设成果相结合,将示范项目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广应用,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三、示范校建设对学院内涵式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优化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及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规模与质量有较大提升。2012年学院录取新生5052人,是去年的165%。三年制文科、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高出省控线152分和65分,文科最低录取线超过三本线15分,超过二本线的新生有12人。二是学生就业“出口”畅通,订单培养显著增加。学院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目前, 学院2013届毕业生已签约90%,2014届70.1%的毕业生已被各铁路企业预订,进行订单培养。2012年,学院还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选送的两所高校中的一所,参评“全国50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在教科研方面,加大了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2012年共有5项横向课题获得立项,企业资助研究经费达41.52万元。主持了市级规划课题《西部铁路建设对西安物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项目,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承担的铁路车站值班员等7个工种15个等级的题库开发任务通过铁道部专家审定。

3.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选派教学和技术骨干深入企业,争取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学院继续发挥“一个集团、五个基地”的作用,每年为企业社会完成各级各类培训3 000余人次,2012年超过4 200人次。

4.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每年开展以“提升职业素养、促进理想就业”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参与学生超过21 000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夺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嘉奖。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012年学院推出的《校园碎戏大舞台,打造文化新品牌》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四、结束语

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院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入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0,(4).

第9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运输管理,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现在高职教学中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高职也在跟风,很多课程都说已经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但是,大多数项目化教学存在问题,例如,简单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考试形式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等。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运输管理》课程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改进。

1、《运输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运输管理》课程将教学内容共分为九大项目。项目一运输认知、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项目三铁路货物运输、项目四水路货物运输、项目五航空货物运输、项目六特殊货物运输、项目七集装箱与多式联运、项目八货物运输保险、项目九物流运输管理决策。我们在每个项目下又设定了几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上课过程的第一步是学生跟学任务,跟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跟学的每个任务都有很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是老师根据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布置一个或几个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布置的任务有的是小组讨论案例,有的是个人分析案例,有的是方案规划,最后都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老师。特别是需要团体合作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尽其才,其积极性、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每个项目下增加了知识拓展或能力拓展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运输管理》课程实训的改革。本课程的实训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校内实训主要是在机房里使用计算机操作物流软件,分成四大类软件,包括角色扮演软件、单证操作软件、流程操作软件以及物流地理信息软件。每个项目下都有一定的实训内容相对应,每个实训软件下配备了相应的实训场景,每个实训场景里又有一些具体的实训任务。角色扮演软件主要是给定某个运输情境,然后把全班学生分组,组内学生进行分工,扮演运输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角色,有的学生扮演托运人、有的扮演船公司、有的扮演船代、有的扮演报关员,等等。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单证操作软件主要是练习各种运输相关的单证如何填写、修改等。流程操作软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业务的整个流程。物流地理信息软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和掌握世界物流设施和节点、国际运输线路及国际资源分布等。物流地理软件里有世界港口的信息、物流地理、世界经济贸易图形展示、物流运筹优化以及物流运作过程动画模拟等模块。

校外实训主要是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有的学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去直接实践;但是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也可以联系几家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在这里我们没有介绍顶岗实习,因为顶岗实习一般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学校都是放到毕业的前一学期进行,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上《运输管理》这门课期间进行的实训。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锻炼,学生掌握了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3、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期末统一安排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课,不学习,喜欢搞考前突击,考前死记硬背,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考试范围,或者考试打小抄。更可悲的是,确实有一些平时不学习但搞了考前突击或打了小抄的学生考试分数较高,而有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有可能分数还不是最高的。这样的后果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而且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的学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输管理》课程在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过程性考核。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改革后的总成绩是分几大部分累加的,每个部分有一定的权重。考核的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实训、每个项目下所布置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书面报告、考勤和态度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期末考试的内容要突出能力考核,摈弃死记硬背的内容,不考书上原封不动的内容,而是要考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激发个人思考的问题。第二部分,实训的成绩主要是平时在每个实训内容做完后,教师都要给一个成绩,每个实训内容有一个权重,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实训内容的成绩和对应的权重得出最后的实训成绩。第三部分,每个项目下所布置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书面报告的成绩与实训成绩的计算方法类似,也是每个试训内容有一个成绩和权重,最后计算得出实训告总成绩。第四部分,考勤成绩部分比较简单,就是根据出勤情况计算成绩。第五部分,态度成绩,很多人听起来可能是个比较奇怪的部分。虽然教师不能说有的学生聪明,有的学生笨,但是确实有一些学生很用功,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会考得比较好,考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容就要考得差一些。如果没有态度部分的成绩,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态度部分的成绩,主要就是根据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打分。

上述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全面,考核的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经过层层考核,层层监控,既确保了本课程的全程监控,也确保了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

4、双师团队的建设。教师是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双师团队的建设是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根本。课程项目化不仅要求教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所以,高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外出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物流实训培训或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各种证书的考试。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运输管理》课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善勤. 项目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