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英语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美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亦属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若人们想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那我们唯有将语言及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此方可熟练、准确地使用语言展开交际。近段时间来,鉴于国人对语言探讨及语言教学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国人慢慢意识到英美文化对大学公共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熟悉英美文化知识,对于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及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在实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时理应将英美文化知识与自身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一、将英美文化导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终极目标即使所有学生可以真正掌握且灵活使用语言,同时可以融入到此语言国家的人际交往之中。所以英语教师于教学过程中理应恰当地导入与英语国家背景文化有关的知识,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如此学生便可于相应背景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待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后,他们便可以把此类知识灵活地运用至英语学习当中,如此他们于跨文化交流时便不会出现触犯外国友人文化禁忌的情况。
(二)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我们想学好英语,那我们不单单需掌握英语的基础单词及语法等诸类知识,且应了解与英语有关的人文习俗与文化背景知识,如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可促进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鉴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即可以和此国人民顺利地展开交流,所以学生们于跨文化交流前,理应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方可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将英美文化渗透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将英美文化引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并非一件易事。鉴于老师综合素质的优劣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有大学公共英语老师不但应具备过硬的语言基础,更需拥有较多的文化储备及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理解水平,以成为中西方文化间的中介者及解释者。所以老师应强化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多多查阅与英美文化知识相关的书籍,比方说《圣经》及《英美概况》等,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唯有如此,老师们方能恰当地把握英美文化知识教学的量和度,以及教学的详细步骤与方法。此外,英语老师理应意识到英美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主动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完美的英语教学理应是了解英美文化前提下的英语教学,老师于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涉及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较好地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及掌握,亦可为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清除障碍。
(二)扩充与英美国家宗教、节日及习俗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英美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且基督教亦给英美文化造成了特别深厚的影响。基督教属于英美文化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若我们细心研究便可发现:英语中的绝大多数词汇均与基督教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比方说基督徒通常出生时需接受洗礼,婚礼需于教堂内举行,过世前需向牧师忏悔,每天都需研读《圣经》,祷告,礼拜天需去教堂做礼拜等。此外,西方诸多有名的节日,比方说Easter Sunday及Thanksgiving Day等都给英美文化带来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在节日来临这一天,英美国民都会举行相应的活动,以更好的度过节日。正因为宗教、节日及文化对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拥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在讲到与这些方面相关的篇章及知识时,理应恰当扩充宗教、文化及知识,强化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了解。
(三)播放与教材相关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品读出色的英美文学作品。英语原声电影系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西方文学及风土人情的关键渠道。借助看电影,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品味文学作品,感受英美文化,进而提高其英美文化意识,促进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比方说,老师可借助让学生观看杰出英语原声电影《冰河世纪》,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促进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此外,老师们还可以让学生品读《老人与海》,领略海明威所创造的“硬汉形象”,帮助学生养成不惧困难,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良好习惯。借助观看英语电影,学生们可以感受真实的英语世界,探索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此外,于观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亦得到了拓展,其学习兴趣及语言水平亦可以得到较好地提升。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关键工具,唯有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及思维习惯,学习及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我们才可以真正精准且恰当地使用英语展开交流。鉴于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知识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及能力,促进其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各公共英语老师理应在自身教学中巧妙引入英美文化,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面激励的原则
“好言一句三冬暖。”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口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在口语学习上存在消极心理,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往往让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变得越来越消极,他们很难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形成性评价时,要摒弃只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去发掘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构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全体学生的评价方式。
2.公正、透明的原则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在初中时就处于劣势,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在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当前,这种遭忽视的状态使这些学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的透明性有待商榷。如笔者所在技工学校企业标兵、优秀骨干等的资格评定,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及授课教师直接选定,这种评价方式如不得到有效的改善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弃学、厌学的情况。因此,在构建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时,首先要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确保评价实施的公正、透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面向全过程的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记忆、分析、领悟、运用、反馈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建构效率决定了学生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在整个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让学生的每一个与学习有关的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4.适当差异的原则
新课改强调差异性教学,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力求通过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口语学习中找到学习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取。如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创作并进行表达,对基础差的学生只需他们能够熟练朗读即可。
5.及时反馈的原则
及时反馈不仅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有效的信息。可见,反馈既是提高教师教学,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反馈中,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进而尝试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出有效的调整。
6.持续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并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展开。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形式、方法、时间精心策划,并定期评估,以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1.教师评价
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是整个评价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参与到评价体系中,这种评价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强调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因此,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主导者的身份做好引导,改变以教师为主宰者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差异性地对待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做到全面、全过程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诊断作用。
2.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口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口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比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组内成员,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评价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以根据小组长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教学。
3.学生自评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参与评价”不仅是评价方式的一种重要改建方式,而且能让学生在自评中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断改进自己。形成性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预定的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己每一个学习过程做出判断,这样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指导。教师还要制定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内外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对自己的综合评价中看见自己的优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互评
形成性评价过程要重视学生互评的方式,学生互评的过程首先就是促进自己学习的过程。此外,在评价他人的时候,首先自己就要对评价标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且能够根据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此一来,作为评价者的学生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与此同时,在学生互评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让学生学会信任,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英语口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
1.值日汇报或自由会话
这是一种在起始阶段练习口语的很好的方法。笔者按照学生座位号轮流进行,这样学生在做汇报前也会有所准备,效果也会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要汇报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进行叙述或评论等。等所有的学生都汇报过一次后,笔者会在每天课前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然后进行评价,评价要秉着因人而异的原则,尤其是要多给后进生一些鼓励,尽可能地激发这部分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地敢说、想说、会说。笔者对学生的值日汇报制定了评价标准,并让学生参照此标准,结合自己的评价来调节英语语言行为。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也应参与到评价中,通过互评、自评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这个活动,有的学生还写了自我评估,如It’sgreattoexpresswhatIwanttosaytomyclassmates。通过这样的口语锻炼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在多方位、多层次、积极主动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2.角色表演
要想成为一个将来能够吸引幼儿的老师,需要他们有很好的模仿力和表现力,通过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台风,展现个人魅力。因此,通过角色表演来练习口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根据之前分的小组,以组为单位,结合剧本,自由分配角色。学生们对这种活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笔者平时会挑选一些优秀的英语童话影片(如SnowWhite),节选几段经典对白,让他们先从语音、语调方面进行欣赏、探讨、模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虽然不能脱稿,但也能参与到情境对话中;能力强的学生能将这些对话配合剧情即兴发挥,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在一次观摩课中,这个舞台剧表演受到了幼儿园孩子们的欢迎,气氛热烈,这更加坚定了学生强化英语口语的信心。笔者相信,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3.连词成篇训练
单词是构成句子的“砖瓦”。平时口语练习课上,笔者会提供几幅漫画或创设一个情境,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词汇,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出作品,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作为听者的其他学生则尽可能地“从鸡蛋里挑骨头”,找出错误的表达语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听力,做到听与说同步促进。
三、结语
(一)模式创新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软件专业学生的课程量非常大,平均每学期要选近十门课,周学时在30小时以上,并且要完成多个程序设计项目,因此,他们无法将太多的时间花在英语口语课堂上。面对这一专业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对症下药,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在口语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因此,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创新,就要针对软件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利用有限的学时,强调系统性和高效率,排除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英语交流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教的创新性要与学的积极性相结合
课堂教学方法对语言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认识到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自然教学法(theNaturalApproach)[1]、情景教学法(theSituationalTeachingApproach)、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以及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5]等流派的主张虽各有可取之处,却都有某些缺欠和局限,一些学者和教师采用了兼收并蓄法(theElectiveTeachingMethod)作为外语教学法。清华大学罗立胜教授为大学英语设计了综合教学模式(aComprehensiveTeachingModel),季佩英教授探讨了如何用兼收并蓄法来实施《综合教程》的课堂教学[7,8]。但无论何种方式,其“教”的创新性必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输出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模式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立体化要与规范化相结合
模式创新鼓励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立体化,但创新并不等于不要规范。模式创新不是信马由缰,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而是要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尽管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情境而变,因专业学科不同而不同,但无论怎样多样化、立体化,都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征。所谓将立体化与规范化紧密结合,就是要处理好“突破”与“遵循”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突破传统的、旧有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也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有教学计划,有业务流程,有效果考核。
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该学院提出了“工程化、前沿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突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为了培养合格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学院为大二学生开设了一个学期《英语交流》课程。对此,学院围绕“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利用有限时间最有效地进行口语教学”开展了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英语交流》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景创造《英语交流》上课前,学生进入教室后禁止使用汉语,而是开始朗读英语材料,或用英语交谈。上课后,首先由两名学生用英语报告新闻,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从而营造了语言交流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主讲教师随后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介绍背景,或讲述情节,指出关键词汇和短语。通过师生问答,使学生了解当天要学习的文章内容(到此时学生手里还没有拿到学习材料)。这时教师开始逐句地讲述,学生则高声模仿。这一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自行矫正语音语调,并且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经过三到四遍的“学说话”,多数学生已能借助屏幕上的提示语完整地复述整篇短文,从而增大了其语言内存。接下来强调输出,主要采取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的方式,如复述故事(要求变换人称等)、就故事内容互相问答、扮演事件中角色或展开辩论等,以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每篇短文还附有十个相关的句子,其中很多句子都是有用的句型可供替换使用。此种方法设计融合了几种传统教学法的优点,通过学生严格地复述,将正确的语言材料输入记忆库,再活用这些语言素材,尽量正确而地道地表达思想。这是一种从极端操控(manipulation)到完全自主交流(communication)的过程。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情景自由地表述,将所学融会贯通。
2.无书教学,增加内存以保证输出《英语交流》设计了一种独创的无书教学法(theBooklessApproach),上课时不发教材,学生犹如儿童学话,跟着老师逐句模仿,直到基本记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有效校正学生的语言语调,另一方面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想等各种官能,经高强度的反复操练,通过记忆短文及相关句子,以及与场景相关联的语汇,来增加学生的内存储量,从而保证其有效的输出,即口头的顺畅表达。扩大内存、强化记忆的必要性早已在学术界得到专家的认同[10]。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句子往往是表达语义的最基本单位,所以这些句子也同短文一样,要求学生全部记住。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每次下课前预留几分钟,随机抽取学生就指定话题作简短发言,由教师点评,并计入平时成绩。此时,教师才发下当天所学的材料,供学生复习、熟记,并有专门老师负责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交互协作《英语交流》课堂特别强调互动,因为语言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通过人际互动发生的。互动包含了培养交际能力的一切要素[12]。教师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创造仿真情景使学生参与互动,用标准的英语进行表达。在这点上有很多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英语交流》课堂采用的问答、复述、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占比很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
4.兴趣拓展《英语交流》的教材选用60篇短小简易的文章或故事,内容是人们常常谈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家庭,情感,健康,治安,灾害,天气,环保,交通,传媒等,文风口语化,便于诵读与记忆。由于长篇大论引人生厌,而艰涩的文体学生无法上口,即使耗时费力地勉强背下来也难以应用,因而在选材时既要注意让学生感兴趣,还要给他们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每篇配有10个相关句子,材料力求口语化,以便学生熟记句型,可以替换变通,灵活使用。每篇材料自成一页,便于课上分发。与此同时,还把短暂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各种文化和学习活动中,包括每学期组织学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电影配音比赛或英语晚会、与国外留学生组队做专业项目开发等,以此校验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热情,营造语言应用环境。通过采用这些有效的手段,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5.360度考核教学评价及考核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促进“教”与“学”,保证教学的效果。《英语交流》课程的总成绩不由一次考试决定,而是由多项指标加权而得,包括出勤、平时成绩、背诵检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这些指标的设计核心是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评价。学生报告新闻、演讲、课堂问答等均计入平时成绩,另外,课外活动的参加者和获奖者还可获得加分。在确定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形式时也考虑到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表现力。期中考试一般要求学生就自选题目作三至四分钟的演讲;期末考试采用的是一对一面试,学生即席朗读抽中的文章,并就文章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形式在开学伊始即已向学生讲明,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受益。
(二)教学效果
《英语交流》课程开设至今,积累了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尤其在双语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方面,表现尤其明显。选修过《英语交流》课程的学生无论在英语交流能力上,还是在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上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从近年学生《英语交流》课程的考核成绩统计情况来看,优良率稳步上升,中及率持续下降(详见图1),更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有多名学生还考取了由上海高校继续教育中心和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的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和高级口译证书。一些学生参加重要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特等奖等奖项。建院至今,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与北欧、北美等十余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参与国际交换的学生达250人次之多。这些被派出的学生,对国外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得非常快,在项目沟通和团队协作方面受到对方高校和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2012年学院教学质量考核中,《英语交流》课程在春、秋季两学期分别取得了第4名和第1名的好成绩。据统计,2006年至今13个学期,除2个学期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外,其余11个学期学生评教成绩全部为优秀,且分数均在9.4分以上,其中1次10分,8次9.7分以上,可见《英语交流》课程教学已得到全院师生的高度认可。教学教改研究四、几点启示
1.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所需,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者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深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软件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针对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增强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加强教学模式创新,要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使自己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如对于软件工程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要克服封闭的、陈旧的学科观念与教学观念,围绕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英语能力提高,采取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方法,从而促进教学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向未来开放。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性;人文性
前言: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通识教育的理念日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这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同时兼具着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英语不再仅仅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把钥匙,英语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性、社会性等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识教育和英语教学价值观的人文性转变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尤其反映了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强烈诉求。
1.通识性、人文性与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
1.1 通识性与人文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它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文、理、工、医、农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揠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片面地膨胀技术知识与过早的分科,使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十分欠缺。[2]”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大学中实行通识教育,首要关注的是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来讲,人文可以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简言之,人文即人的文化。现代人文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就教育而言,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人文性:以人为本,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学习某些课程(如选修课)。
1.2 通识性、人文性与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一门语言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习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还要知晓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准则,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语言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存在,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即文化能力。“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的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3]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其人文性而独立存在。
当前,大学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着专业细化、文理分家的现象,人文教育容易被淡化,这一点对于理工科大学尤为突出。因此,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强调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性,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这既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又符合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2.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价值观的人文性转变
传统的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弊端。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此,新的英语教学价值观呼之欲出。
2.1 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转变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条件时应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针对这一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好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应该具备趣味性和可思性,与时俱进,注重科普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适宜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2.2 教学方法的人文性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式、填鸭式的模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教学模式倡导转变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型课堂教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以适当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查阅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调动他们参与到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并在课堂上以专题介绍的形式进行阐述。同时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如让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
2.3 教学手段的人文性转变
目前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英语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如开设英文电影赏析课。论语中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选取丰富的英文电影素材进行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英语国家人们鲜活的生活方式、状态和情感思想乃至文化价值观念等,同时使学生从中了解异域文化文明,更能够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了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1]。词汇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要求(Kim,2008)[2]。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意识到“普遍语法与生俱来,且仅含有限的普遍性原则和参数,而词汇能够为参数设定提供丰富的特征和其他语法信息”[3]。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词汇学习被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任务就是听写单词,检查学生对单词意思的掌握情况。单纯的单词记忆使得学习者忽略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最终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这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普遍问题。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二语习得中的词汇教学。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不仅仅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也是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学习者会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学习。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中介(是由外在的社会文化活动转向内在的心理功能的过程)、临近发展区(指学习者在独自工作时和受到更有经验的人帮助或与他们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内化(指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的形成,并改造内部心理机能的过程)和搭手架(是一种辅助物,学生凭借这种辅助物可能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等概念,其中,中介概念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4]。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并提出一些词汇教学方法,以利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
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词汇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有意义的认知建构。Vygotsky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共享活动内化过程的迁移。知识只有在个体作用和互动环境下才有意义。通过课堂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教师是词汇材料的选择者和解释者
临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Vygotsky认为要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必须高于学习者发展的步伐。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当前区域走向高一层的发展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学习者实际的词汇水平,包括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理解深度等,设定合理的词汇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一个很好的词汇教学材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适合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平衡的学习机会;通过有效的方式监控和测试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使用[5]。语言学习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全部的英语单词,教师就要按照实际语言交际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可以按照高频词,学术词和技术词[5]来界定,也可按口语词汇表、听力词汇表和阅读写作词汇表来提供。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听力对词汇的要求少于阅读写作对词汇的要求[5]。Vygotsky认为开启内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模仿他人活动的独特能力,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词汇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把见到的某种东西内化的过程,而认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即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物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这样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正如Nation所说:“词汇知识可以使语言得到应用,关于世界的知识又增长词汇知识并促进语言的应用”[7]。展现在语言学习者面前的词汇材料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也不会促进词汇学习的效果。完全习得词汇应包括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由于学习材料对于词汇学习者来说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上就要起到解释者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中介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得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目前的词汇水平和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缩短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时间。
1•教师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词汇形式是词汇学习的根本。如果没有词汇的形式,那词汇学习就是空谈。人们一贯的假设是语言学习中意义的学习更重要[8]。许多语言教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Laufer[9],Ellis[10]和Bo-gaards[11]认为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语言及词汇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词汇的材料,还要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2.教师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仅仅掌握词汇的形式只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词汇,因此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是必要的。词汇学习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再认”和“再现”。教师需要根据语言材料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不同层面的含义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入(meaning-fo-cusedinput)的思想。通过“阅读”和“听”使得词汇输入是可理解的[5]。这个过程是学习者由“他人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转变。
(二)教师是词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社会文化理论中“支架”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学习。当学生能够达到目标高度时,脚手架就可以被撤离。Carter[12]和Stahl[13]认为课堂上,单纯的词汇学习对于提高学习者习得词汇并没有多少效果。只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词汇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由于词汇学习的层面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词汇学习活动不能是单一的。词汇学习活动应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比如与“视听”教学活动结合;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14]。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同时,学习者与同伴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互相支持。
1.词汇教学与“视听”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记忆的。而人类在记忆的时候,视觉会给予很大的帮助,视觉帮助下的记忆会有长时间的效果,并难以忘记。一些语言教学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做过实验,比如Shepard和Standing,他们的实验都表明视觉帮助的记忆成功率和持有率会高于没有视觉刺激的记忆[15]。同时,人类对于事物的记忆有两个系统[16],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视觉的,如果这两个记忆码能够重合,对于词汇的记忆也就会更深刻。同时,语言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文字的环境,也同样包括非文字的现实环境。传统词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把语言的环境认为是文字的环境,并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文字的环境。而研究表明,非文字的环境对词汇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词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文字的语言环境,还要提供非文字的语言环境,比如帮助词汇记忆的听力材料,图片,视频。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目前能够给课堂词汇教学提供这些环境。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近期成为世界上许多语言教师关注的领域。并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7]。计算机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实现语言课堂上的语言真实和语言交互。Green[18]认为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词汇教学更有效,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词汇展示和变化的语言环境。Diez等研究者[19]曾用电影进行词汇教学,并报道说电影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参与程度。Choi[20]也采用了电影来进行词汇教学,Choi发现学习者对使用电影教学是欢迎的,但选择什么样题材的电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选择适合学习阶段的视听材料,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词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辩论”。一些学者认为与教师的辩论有助于词汇学习的提高,一些学者认为与学习伙伴的辩论也能促进词汇学习的提高[14]。除了辩论之外,以下几种方法也适用于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结合:一是模仿视听材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刚刚获得的词汇进行模仿。对于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语言创新,发展语言能力。二是短剧表演。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运用的环境。这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语言认知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是新闻播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口语练习来熟悉最新的现实词汇。课堂上,有效的口语活动会激发学习者大胆使用这些合适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的使用环境。因此,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方式激发学习者使用词汇。
3.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人们一致认为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量,但如果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并不能保证词汇量的提高。Hu&Nation[21]认为为提高词汇量而准备的阅读材料需根据学习者的级别每50个单词有一个不认识的单词。Min[22]通过实验证明伴随有词汇练习的阅读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增加单词量。由此可见,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教师须根据不同的学生级别设定不同的阅读活动,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习者做出词义的解释和指导。
4.词汇教学与“写作”教学活动相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而是用语言作为认知的工具,使学习者发展思维并通过语言认识社会,这个思维过程的形成是学习者成长、独立的过程。写作不是单纯的词汇应用,而是通过词汇的使用帮助学习者思维的形成。写作过程是一个词汇产出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自己所知词汇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再现”过程。写作是一个很好的使学习者加强词汇知识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就是:第一,注意写作选题的合适性。合适的选题会激发学习者使用更多和有效的词汇。第二,注意写作问题的多样性。如果只有一种写作文体,学习者会厌倦,因此写作文体要合理,并时常变化,以提高学习者使用词汇写作的兴趣。
(三)教师是词汇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及研究者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的中介作用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者,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示范和讲授知识;而作为中介者的作用是赋予学习者能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景和变化,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动机和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中介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做到:
第一,结合所选材料和教学方式隐性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词汇学习。关于隐性学习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但隐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通过显性的策略培训来促使学习者掌握词汇学习策略。比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使用词卡;使用词汇构成成分和使用字典等方法[14]。但学习策略不是万能的。Laufer[23]认为不能完全依靠猜测的学习策略代替词汇知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在帮助学习者从当前认知区域走向高一级认知区域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习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评估。Chapelle[24]认为词汇测试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词汇使用的环境;词汇知识;词汇使用的认知策略。词汇测试分两种:量的测试(testsofvocabu-larysize),也叫词汇知识宽度的测试(breadthofknowledge)和质的测试(testsofvocabularyquali-ty),或称词汇知识深度(depthofknowledge)的测试。广度测试是估计语言使用者的词汇总量,通常采用词频法和词典法进行测试。深度测试则是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词汇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词的多义性使用是否恰当、句法特征、派生形式、词义的内涵等等。任何测试都会对参加考试的学习者起到反拨作用。词汇测试对学习者的反拨作用包括:是否能激励学习者更加关注词汇的学习;检验词汇策略的合理性和测评词汇教学方法的得当性。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真正测试到学习者词汇的掌握程度。不同的测试方式会影响词汇测试的成绩[25],按照词汇测试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来划分,词汇测试可以分为诊断性的词汇测试(以检测学习者应聚焦哪些词汇);水平测试(以检测学习者的词汇水平)和终结测试(以检测学习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5]。总之,词汇测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作为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和研究者既要关注词汇测试效度、信度也要关注词汇测试的公平性和反驳作用。
关键词:高职;英语学习;策略
当前,英语依然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将英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也是如此。但是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基础的影响,高职学生目前公共英语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如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能力不强等。造成高职学生公共英语学习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有关,还与高职院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相联系。在这诸多原因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是导致其学习成绩提高较慢、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通过合适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重要性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让高职学生去掌握和尝试各种英语学习策略和技巧,首先他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的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其英语学习实效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许多高职学生来说,其高中的英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基本不懂得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即使他们想学好英语,也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科学的方式进行,只是会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他们转变这一方面的认识,并根据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对英语学习策略集中训练。
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
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所谓元认知学习策略就是在具体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等进行自我反省,并根据实有的学习效果与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对比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理念和习惯。
元认知学习策略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实施教学改革,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令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重复训练的模式,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词汇、语法、阅读习惯、口语交际能力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反思,选择适合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计划性。缺乏计划性是许多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通病。教师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英语学习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目标,并及时总结和反思这些目标和日程安排,根据其实际实施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其次,教师要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对自己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整能力。如果学生仅仅将英语学习当成外在压力的结果,再加上自身的英语基础本来就较差,结果就会对英语学习感到厌烦,其主动性将会失去。通过教师元认知策略的引导,可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身学习过程的得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对师生共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感知和反馈,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克服学习中的不足。
三、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水平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实际上还是为了服务于具体的、显性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认知策略,提高其认知水平非常必要。因此,教师要针对读写听说等不同环节,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认知策略。比如,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几个不同环节中帮助他们养成不同的认知习惯:在预习阶段,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教材,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在课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掌握相关的诸如词汇识记策略、阅读策略、口语训练策略等学习策略;在课外,要引导他们多去阅读不同类型的英语报纸杂志、小说或文章,练习用英语记录笔记、写文章或写日记,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来促进英语学习,通过听广播、录音,看英文电影或电视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四、倡导合作学习,加强交际策略的培养
开展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并学会交际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策略。此处的合作学习既包括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也包括与教师的合作学习。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角色扮演及口语陈述等口语活动,提高其合作与交际能力;在课外,学校要视条件和不同的专业,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交流活动,诸如英语角、英语辩论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英语交流机会。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之,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积极性不高,成绩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英语学习策略。学校和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对学习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必需的英语学习策略,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