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学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第1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大连市日新学校,大连市盲聋学校,大连市沙河口区启智学校,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甘井子特殊教育中心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根据研究需要,抽样调查学生均为具有一定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残疾学生,共计300人,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38名。教师18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特殊教育理论、残疾人体育的论文、报刊、书籍,下载与学校体育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及与特殊教育体育有关的专著,收集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文件,并及时了解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以大连市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教师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得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因素的材料,为大连市进一步推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可实施的方案依据。

3.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调查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的因素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4.逻辑分析方法

以逻辑规律为指导,根据事实材料,下定义,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构成理论体系的方法体系。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法,对研究内容进行鉴别和分析,对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如何顺利开展提供可施实性的方案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开展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课情况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各年级学时数分别为:包括0.5学时健康理论课在内,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的课时安排都是一个星期3个学时,还有两所学校只开设了2个学时,3个学时以上的比例基本没有。其中健康课为0.5个学时,在所调查的5所学校中,每个学校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健康理论方面的教学。说明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时数基本可以达到国家的标准,开课情况良好。但如果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相应的增加1-2课时的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是有必要的。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材使用情况目前大连市特殊学校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要求和实施标准,这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特殊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更是降低了特殊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情况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篮球、田径等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见图1)。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适应性用处不大。4.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对教师进行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发现(见表2):采用最多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占50%,这主要是也因为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是最简单、方便、省事,容易实现的一种规模。采用以障碍类型分类教学的占28%,基本实现了以不同障碍类型来组织教学。其次是能力强弱分组组织教学占17%,采用最少的是以兴趣分组组织教学,仅占5%。《特殊学校教育暂行规程》第十九条规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制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2]作为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意向和兴趣,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组织上更要体现创新性,新颖性。5.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情况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体育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并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手段的活动方式。由于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只能采用视觉手语式教法和听觉触摸式教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但没有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学历、职称比例情况

调查发现(见表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6位,占33%;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7位,占39%;所学专业即不是体育教育也不是特殊教育的有2位教师,占11%,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但中专和大专学历仍占一部分比例,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只有1人。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都略低于普通学校。另外,在对18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6人,可以看出大连市教师职称结构总体状况良好。

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性别、年龄比例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相差明显,女教师比例只占全部体育教师人数的17%,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甚至都没有配备女体育教师。分析其中缘由,可能是受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年龄构成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30岁以下的教师有7人,占39%;中年教师占61%。由此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以中年教师为主体。从教师年龄和教龄来看,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年龄是合理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条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见表5)。社会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者认为的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消除所有不利因素,提高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开展的积极性是开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经费基本现状

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3]。有健身房的学校占40%,有单双杠的学校占60%,有乒乓球台的学校占100%,大部分学校体育器材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品种单一数量偏少,特别是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更少,有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所有需求。这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起着限制作用,所以场地器材仍然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得知5所学校中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是基本满足的,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充足,只有一所学校的体育经费稍有不足。可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特殊人群和体育事业的关注日益增加,大连市政府以及社会各团体对于特殊教育的关心和爱护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特殊学校从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三、结论

(一)大连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运行状况良好,基本可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课时数。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等竞技项目,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材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过于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

班级为单位和以障碍类型为单位为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教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

(四)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不尽合理。男体育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教师的数量,专业对口体育教师太少,学历情况不均衡,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但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是较符合教学需要的。

(五)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经费情况良好,但体育活动面积远远低于特殊学校建设标准要求,无法达到满足教师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一场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六)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建立科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能够增强残疾学生身体恢复的专门器材,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四、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打破以竞技项目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根据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体育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开发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尽快制定编写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不同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体育教材,确保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全省的特教师资培训基地,由点及面在全省形成特教培训的平台和网络,形成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考级认证制度。另外,要树立特教教师先进典型,弘扬先进教师敬业精神,提升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宣传特殊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信念,吸引并稳定一批有志青年教师扎根特殊体育教育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特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建设

经济支持是特殊教育最根本的支持措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高额的教育投入。合理有效的利用政府拨款,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争取国家对特殊教育投资的增加。另外,还要广开渠道筹集经费,多元投入,吸引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鼓励社会力对特教学校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学校要配置一定的必配类和选配类器材,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研制和开发残疾人体育器材。

(四)正确引导残疾学生养成并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残疾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使残疾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所以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正确引导残疾学生从事体育锻炼。(2)培养残疾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3)提高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对体育的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大众性健身项目不断涌入校园生活,在科学应用的前提下,对健身、健美、健心等方面做工作,有利于残疾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

(五)加强宣传的力度,让整个社会一起关心和爱护残疾学生

第2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1.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针对的是身心存在一定残疾或缺陷的儿童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的这一特殊性对其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有着特殊的要求,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也有别于普通的学校体育.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如对有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学内容着重培养与锻炼定向运动能力;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与锻炼视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更注重培养与锻炼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平衡能力.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更注重直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为满足不同身心障碍儿童特殊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既要掌握基本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诸如盲文、手语等的特殊教育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其特殊性.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应设置适宜残疾学生使用的200m环形跑道田径场(含60m以上的直跑道);9个班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用地面积指标盲校为4628m2,聋校和培智学校为5186m2,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指标为56m2[1].

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

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中对体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身缺陷补偿与康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方法.显然,特殊教育学校最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这也是特殊教育赋予学校体育的特殊使命.所谓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程度和范围调动机体潜能弥补、代偿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建立在机体自身的代偿基本条件之上,功能训练、心理治疗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康复器材的应用是重要的因素”[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主要有生物功能和心理功能.缺陷补偿的过程是机体特殊的适应过程,其生物学机制是学生自身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条件联系.缺陷补偿功能的实现在充分发挥生物功能的同时也需要经历心理强化,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缺陷,通过体育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实现缺陷补偿的康复目标[3].

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残障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的残障儿童在校期间与外界社会的接触机会并不多,而体育集体活动往往需要分工协作,学生们还要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相应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角色往往和一些社会角色相似,通过科学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品行符合基本的社会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选择适宜的团队合作类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活动过程中时刻存在着竞争,既可以利用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有效激发残疾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通过对失败者的心理疏导提升其抵抗挫折的能力.随着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心理调适,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

2.1现有教育法规和学校体育法规的相互补充

2.1.1特殊教育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教育督导条例》第十六条指出:“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4].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督导评估标准或评估细则都是以各地区教育工作或基层学校整体工作情况为督导对象.各地已出台的特殊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也不例外,都是针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层面的综合督导,其中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指标很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建立将是对现有的特殊教育督导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鉴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可以考虑由特殊教育学校资深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领衔和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这也符合上述《教育督导条例》中“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的规定.

2.1.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国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能正常开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以来,一直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并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5].迄今为止,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指导一直是盲区,因此,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个补充,即可以补充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面的空缺.

2.1.3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的要求,教育部2008年制定并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6].各省市陆续制定并实施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出台《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验收细则(试行)》.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性文件比对,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这些学校体育专项督导评估文件对普通中小学体育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可行的,但显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正是鉴于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才制定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和实施细则,并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加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部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7].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部分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将本地区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合并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同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根据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多年调研的情况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到区县一级,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且学校间距离较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与普通学校体育工作相比,其教学的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最理想的学习交流对象应该是本地区的同类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地区依据这一特殊性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更为适宜地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标准.建立督导制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检查和评估,而在于以评促建.在特殊教育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同类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既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2.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3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4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

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是具有较强烈的社会需要,特殊教育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开始对它的学科与概念体系进行探索。

一、关于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1]。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提到学科就会想到专业,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科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称知识门类,是现代高校所设专业的基础依据;专业是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方案和计划总称,是对应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工作的一个系统概念[2],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试验基地的建设,它包括学科内容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而学科建设又包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管理工作、学术交流等[3]。

三、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一)立足需要,探索不同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方向既要考虑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又要兼顾学科发展的意义。我国以前的特殊教育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而今的教育及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自闭症、多动症、学习困难和超常等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是特殊教育学科应对时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一些新兴的研究方向必然会不断的出现,例如,老年痴呆可否纳入特殊教育研究范畴,或者随着人类医学和基因学的发展,也许不再有盲聋弱智等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残疾儿。特殊教育学的学科要想不断发展,必然要立足于教育实际和时代要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二)立足学科,打造精盾学科队伍

学术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学术梯队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学科优势积累的基础,只有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才能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4]。学术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欢迎其他学科背景人员的加入,鼓励拥有非教育学科背景的人员报考特殊教育学研究生,扩大研究视野;二是推动建设一支以广大教师和干部为主体的研究队伍,要鼓励教师的进修、学习,专业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不同学科的横向合作和学术成果交流,参加国内国际的专业研讨交流会。

(三)立足实践,建立实验研究基地

教育学学科下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者都应包括广大基层老师,如果将教育的研究交由专业学者,将广大的一线教师作为非专业者排除在外,那么这种专业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分离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研究队伍方面不够强大,基层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理论的指导,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研究者论文脱离实际,基层教师论文以经验性为主,理论性不强的双重问题。因此,特殊教育学科研究需要克服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弊端,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与传统,使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5]。

实验研究基地是学科研究应用于实践前的试验之地,在学科建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特殊教育应建立一批跨系科、跨专业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如康复科学研究所、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所、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残疾人辅具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和课题,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6]。另外,这种实验基地还包括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研究者在不同的特教学校进行研究,才能提高实验研究的效度和特教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应用于实践,与特教学校的合作,把特教学校作为实验研究基地,正是从实践中产生理论。

(四)立足高效,明确管理责任分工

我国特殊教育现有管理系统格局松散,教育系统有除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中心等机构,在卫生系统有中心、医院等,此外还有民办的特殊学校、与国外基金会或友好团体合办的函授学校等;这种办学模式使得资源分散,不利优化配置与整体规划实施;多头负责,不利规范运作与同步发展,影响特殊教育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衔接、评估与监督,好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共享,责任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7]。因此,特殊教育的管理要突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社会资源集中优化整合,以真正提高特教水平与办学层次,在战略规划高度上,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立足未来,培养特教人才

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换句话说,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8],很多特教老师都是普通学校外调过去,由于特教学校的教育对象特殊,加上老师的心态问题,就导致特教学校毫无生气的景象。目前我国有为数不多的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学院,能够为三大类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教师,但很难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要想解决此问题,国家多建几所特殊教育高等学院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问题,按照国家“十一五”计划,中西部未来要建设特教学校至少需要上万名特教教师,仅建几所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难以解决,因此可以采取双资格的认证制度,鼓励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有志者提供从业资格。

四、结论与展望

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件长久的事务,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学科建设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科需要,探索研究方向、打造精盾的学术队伍、积极招揽人才,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实验和研究基地,明确特教的责任分工,积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学术交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相信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 

[2] 李丹青.学科建设: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1-4 

[3] 梁传杰.学科建设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15 

[4],[6]何侃,丁勇.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战略——基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的个案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6) 

[5] 邓猛,肖非.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7]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6) 

第5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第6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以调查法为主的经验方法、以分析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和数学统计法等,重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二、结论分析

(一)主要优势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特教特办”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了“三个纳入”“两个同步”的工作思路,即把残疾人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实施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残疾人事业系统工程;确保残疾人教育事业同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同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同步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是高水平建设了市盲校和聋校,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加强了区县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各区县按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各区县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中心,为有计划地开展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搭建了实施平台。3.特教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教师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已达到80%。这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教师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规范,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在不断高涨,研究的水平也在稳步提高。4.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一是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培养残疾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教育形式,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合适的教育。二是注重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全市特教学校广泛开展了以职业教育和生活适应教育为重点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积极的效果。

(二)主要问题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标内容,梳理、归纳出当前制约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指标体系达成的几个主要问题。1.大部分特教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匮乏。2.为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亟待规范,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3.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4.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加快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

区县应加快推进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工程,满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公共教学及康复用房的需求,满足无障碍设施需求,保证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配送到位。在仪器设备的配送过程中,要同时组织仪器设备应用培训,特别是以往没有要求、没有标准的运动康复、言语康复、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设备,要组织系统的培训,尽快发挥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效益,尽早为教学和康复服务。

(二)积极开展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实践探索

我市随班就读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红桥区培智学校在全国首创的“阳光课堂”教育模式为基础,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成为我市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区县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在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探索与实践,要制定各区县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借鉴上海、江苏常熟等地经验,补充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编制,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开展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要想办法彻底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底数不清的难题,借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经验,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评估,规避学生家长对进行单纯智力测量的抵触心理,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做到随班就读底数清楚、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要进一步细化、规范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服务工作。做好送教服务实施计划,从对送教学生进行教育诊断评估入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工程的实施,筛选适合送教服务使用的教具和康复设备,将送教服务的重点落实在康复训练。同时,要开展对送教服务学生家长的培训,将家庭康复和教育康复有机结合,提高送教服务的实效性。

(三)切实加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1.强调新招聘教师具有特殊教育及相关学历背景。要创造条件招聘特殊教育师范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师范本科教育的大学数量不多,毕业生难以满足各地学校用人需要;一些办学质量优异的专科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难以逾越用人制度门槛,不能进入我市特教学校,即便录用了也很难解决户籍,随时有可能发生“人才流失”。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有关部门应了解特殊教育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制定特殊政策,允许特教学校招收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生,试点发放特殊教育人才“蓝印”户口。同时,可以辅以条文,要求这些教师要在规定时限内获得本科以上学历。2.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我市高校目前开设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只有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该系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第二批次面向全国招生。这个专业规模较小,每年毕业生20多名,持有本市户口能进入本市特教学校的为数极少。由于宣传不够,我市很多特教学校尚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存在。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大对天津体院特教专业的宣传,提高其教育质量,采取在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定向委培生的做法,保证毕业后能充实到特教学校中去。二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或特殊教育公共课、选修课,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毕业后可到特教学校任教。3.适度招收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随着特教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的深入贯彻,目前特教学校普遍迫切需要懂医疗、会康复的教师。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将可能超过语文、数学等教师,成为特教学校里大受欢迎的师资。目前我市的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都建有非常出色的康复系科或专业,相当一批毕业生也愿意到学校工作。教育部门要掌握信息,提供机会,招聘部分优秀的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这将大大提高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潜在的培训师资。4.组建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调研中了解到,我市目前在高校和医疗单位中,拥有一批掌握特殊教育前沿技术和信息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很有成就。比如南开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中心有从英国牛津大学引进的专门研究自闭症的博士,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有从外省市引进的康复医学教育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专门研究听力、语言康复的主任医师,医学专科学校有一批康复专业临床医生。要充分发挥市教研室的桥梁纽带作用,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集合起来,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形成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为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发挥作用。我市还拥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设备生产企业,目前在为一些学校提供康复训练设备、设施。课题组成员2010年9月曾专门到企业调研,考察其产品的适应性和质量,认为这家企业应当有能力成为特教学校教师培训的基地之一,为师资专业培训提供器材、设备保障,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5.特教学校教师要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小规模、独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和学习,避免封闭。多年来,我市的特教学校在市教研室协调组织下,建立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良好机制。业务培训、考核,定期的相互观摩、研讨,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加的全国各项教育教学赛事活动中,“有人组织”已成为天津特教教师的特色。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瞄准先进,我市的特教教师还要在“走出去”上多做文章。要多参加国内的特殊教育活动,多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其中,与国内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姐妹校”关系,是一条可行途径。课题组考察、分析了一些国内优秀特教学校成长的案例,发现多和同行学习、交流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2009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在红桥区培智学校开展实验,介绍该校和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建立姐妹校联系。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拜师结对、跟班见习、假期集中培训、邀请“师傅”来津听课指导等方式,学习海淀培智学校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经验,收益很大。学人所长,克己所短,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走出去”的效果往往是关起门来苦心孤诣多年也难以达到的。6.建立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首先,特教学校校长要重视教科研并带头开展教科研,校长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或者挤出时间,亲自主持或参与一些教科研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特教学校要将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教学比赛等会同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等表现和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挂钩,和评聘职称、推荐进修、表彰奖励等挂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三,要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将特教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单独设立系列,进行特教相关理论、技能考核,作为评聘职称依据,激励特教学校教师钻研业务,追求专业成长。

(四)加强特殊教育课程建设针对性,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7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0

基金立项: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基金项目《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论文之一,项目编号为:HB13JY004。

一、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

过于重视教师学历达标从而轻视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比较重视学历达标问题,几乎在所有的文件中关于学历达标的问题描述都是最清楚的,而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描述则是笼统的、难以操作和把握的,这是由于我国没有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职业教师任职标准。只有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使师资队伍建设有序稳步地进行,从而建立比较完备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任职资格制度、聘任制度等。

2、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上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来源渠道广泛,但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师范、特殊教育师范、普通高校、兼职教师等,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程序,各渠道的教师来源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时还要通过非常规的路径才能进入职教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的聘用,由于缺乏政策依据,常与所在单位有分歧。由于来源质量复杂,且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我国职教教师准入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准入标准过低,难以保证师资的质量水平。如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培训结束时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另外,培养目标不够到位,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有待整合。

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1、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

坚持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如果一份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这份职业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从事这份职业的人也是不受人尊重的。这就强调了要凸显职教教师的专业技术含量。职教教师有其本身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师培养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训练和教育要求,不是任何人或者具备了某一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尤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要求更高。大力培养出具备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不仅是为了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声望,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任。其次,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参加职教教师队伍,就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只有专业要求提高了,带动职教教师职业地位及职业待遇的提高,进一步提升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更有希望选拔更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后,坚持专业化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能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上,加强自身专业化发展,长此以往便能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倡导终身学习。任何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自觉的专业发展意识,能够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与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的目标。其次,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终生学习理念对于职教教师尤为迫切。作为职业教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终身学习对于职教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切实转化成行动了。

作为教师发展的专业支撑,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就必须发挥主体意识的作用,然而这只是无专业特征的角色定位。如果教师的研究意识能够增强,使自己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教学质量等各种方面的提高,使得教师工作焕发了光彩和生命力,也将"知识传授者"这一老套古板的角色定位上升到更高一级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

会学习的人是懂得反思的人,就是要根据以往经验作出正确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地进步,运用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验加反思,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反思自身的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实践,将不断反思与不断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也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自身具体实践情境和对过往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够当之无愧地从事伟大的教育事业,因此,把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提倡的。反思型教师正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

3、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制订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标准,将教师的学历要求转化为资格要求。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师有着更强的专业性,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

第8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1],也就是指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水平高的教师,具备成熟的内在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把自我价值与职业价值结合起来,在工作上更具有持久而稳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与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职业认同被看作是积极概念,代表了一个人的良好职业适应状态[2]。特殊教育教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工作中承受着学生管教、家长合作、工作负荷等方面的压力[3],已有一些研究者从职业倦怠角度关注了教师职业适应状态[4,5],但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下,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积极引导特殊教育教师对其职业的正向观念,增加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2005年之前只有零星理论性论文关注到了普通教师职业认同状况;2006~2007年间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迅速扩大,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数量仍然有限,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仍然是空白[6](P.116)。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备受重视的今天,特殊教师职业认同这一研究主题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从心理认同层面来稳定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其教师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6](P.118)。本研究在理论构想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通过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针对其特点提出开展教师教育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江苏、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区随机抽取18所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中心的教师为被试,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其中,培智学校96份,聋校44份,盲校50份,综合学校97份,康复机构35份;男教师71份,女教师251份。

2.研究工具

自编“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通过理论研究与理论构想,确定从职业形象、专业性、积极情感、自我价值、社会功能、职业发展6个维度来测查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见表1)。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借鉴先前研究中的自编问卷,主要为宋广文、魏淑华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7]。二是在理论构想维度的指导下从开放式问卷调查信息中获取出现频率较高的素材。为确保问卷效度,请专业人员和教育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评定项目与理论构想维度的拟合性,并对各项目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社会称许性进行评定与修改。之后,对预测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6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2.799%,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删除负荷值过低的项目,剩余各项目负荷值在0.200~0.712之间。正式问卷确定为77项,各分问卷及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7~0.948之间(见表2)。每个项目以自陈方式呈现,采用5级等距记分法。被试根据实际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准确”、“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5分。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组别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比较(见表3)

从表3可知,男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子得分均值及总问卷得分均值上都低于女教师。T检验发现,男教师在总均值以及职业形象、积极情感、自我价值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教师。结果说明,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认同总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形象、积极情感,以及该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程度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均低于女教师。

不同学段任课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有异。从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看,学前任课教师得分最低,但4个学段的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值未显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各因子看,只有职业形象、专业性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经事后检验发现,学前任课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学段任课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均值显著低于1~3年级教师。结果说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对其职业认同水平最低,尤其不太认同其职业形象,对专业性的认同也比不上其他学段的任课教师。

F检验发现,不同教龄教师在专业性、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以及职业认同总均值上具有显著差异(见表5)。经事后检验发现,15年以上教龄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5年以下的,在总问卷得分均值上显著高于15年以下的。这表明,教龄越长,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越来越胜任,认同度越高,也相信自己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取向。

不同收入状况的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认同的程度不一样。按照1500元以下、1501~2500元、2501元以上三个水平比较教师职业认同在收入水平因素上的差异,F检验发现,职业形象、社会功能两个因子得分均值以及总问卷得分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6)。事后检验发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教师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元以上的,在社会功能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1500~2500元的。这表明,教师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工资收入越低,认同水平越低,尤其是对自身职业形象、社会功能的认同水平越低。

2.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由以下表7可见,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均值差异较大。采用F检验比较培智学校、聋校、盲校、康复机构以及普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5类机构在职业认同总问卷得分以及5个因子得分均值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形象因子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智障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学校教师;在专业性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教师;在积极情感因子上,培智学校、盲校、综合学校教师得分均值分别显著高于聋校、康复机构教师;在社会功能因子上,聋校、盲校、综合学校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康复机构,综合学校得分均值也显著高于培智学校;在职业发展因子上,聋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而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机构教师;在总问卷得分上,盲校教师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培智学校、聋校、康复机构,康复机构教师得分均值却显著低于培智学校教师、综合学校。

三、分析与建议

1.职业认同差异的原因

结果显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是由教师的性别、收入、职业成就感、教龄等因素影响的。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女性从事最理想的职业被公认为是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普遍高于男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大多数有做行政工作欲望和职务升迁的期望,能去普通学校任职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年轻男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随着工作时间和业绩影响,与女教师相比工作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其自我价值。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对幼教教师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由于0~6岁是特殊儿童表现各种症状最为明显的时候,教师大部分时间还要充当“保姆”。导致教师压力大、负担重,对自身的专业性和社会角色产生怀疑。而调查结果也表明,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能否胜任工作直接被教学年龄时间影响。刚进入职场的教师理论知识强于实践应用能力,经验欠缺,职场中的成就感缺失。一旦新教师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在职业的社会功能作用认同方面普遍更高,而职业发展,职业形象,自我实现等没有随之得到相应提高。

我国各地普通中小学教师总收入水平略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虽然特殊教育教师享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津贴,但受地区经济和医疗、教育水平的影响,总收入水平表现出较大差异,导致职业形象认同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机构一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与公办特殊学校教师比较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低工资和低福利、不享有特殊教育津贴,导致职业成就感不理想,职业认同水平偏低。康复机构是残联下属的非营利性质机构或者为民办公质、民办的机构,工作稳定性这一因素也极大地影响康复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家长和社会对康复教师的期望日渐提高的今天,由于残障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程度的残疾、学习能力差、生存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弱等方面的因素,教师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实施到康复评估等一系列康复训练需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加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日常工作负荷较大,身心疲惫。部分康复机构实行教师工资与工作质量密切挂钩,也使一些教师工作压力剧增、挫折感增强、在教学工作中会表现出无力和倦怠感,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问题也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目前全国的各康复机构(康复站)缺少专业教师,急需人才。但我们了解到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则青睐于有编制的公办特殊学校。原因是大部分民办康复机构条件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个别规模较小的康复机构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让教师兼职保育员。由于工作强度加大,工资福利待遇没有提高,一些教师中途转行,工作流动性很大。

2.提升职业认同的建议

(1)有针对性的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开展职业认同教育。结合教师的性别、收入、职业成就感、教龄等因素影响到职业认同水平,在进行教师教育时,应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认同教育。师范院校应以职前教育为首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实践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唯一途径,职业认同需要在课堂实践中证实[8]。师范院校首先要重视提高师范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隐形课程的完善为配合[9]。我们了解到有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康复手段已经落后,去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与实习与工作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增强师范生在实习和就业期间的成就感,对其教育信念的坚定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形成和巩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其次,培养师范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反思能力。第三,特殊学校或康复机构的实习指导教师应以榜样示范的作用,坚定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给予师范生积极正面引导,提升他们教育教学经验,增强其信心,实现由专业向职业自然过渡。

第9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论文2300字(一):探究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关爱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特殊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用关爱教学的方式,坚持做到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关爱教育

一、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在对特殊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帮助特殊学校的小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指数。在特殊学校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身体上,智力上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身体上的,智力上的缺陷,导致小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导致学生没有勇气和他人进行交流,不和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老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自信,慢慢的消除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小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例如,在学习《整洁的校园》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去参观学校,首先让小学生们体会到特殊学校的环境的美好,老师就根据小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进行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老师就可以夸奖学生,对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赞扬,让小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环境之后,再针对《整洁的校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小学生就能够很清楚的理解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之后,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了,进而会打消学生内心的自卑心理,提高习质量,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它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二、营造关愛学生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相当重要。特殊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让特殊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净化小学生的内心,让特殊学校的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在身体上,智力上和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要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上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样能够让特殊学校的学生感受到安全感。老师增加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小学生能够主动的为小学数学老师敞开心扉,向老师吐露心声,这样有利于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爱能够给予一个人力量,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勇气,让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从而更急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学会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让学生一起去完成一幅画一智慧树,这幅画围绕着班集体进行,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做对一片叶子上的数学题,就在上面签上自己名字,这样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下,把自己的姓名有条理的写上去,然后老师再次带领小学生对这个签名纸进行加工,比如老师组织每一个学生为这个签名添加色彩,最终就能够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全班的劳动成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们及时鼓励;“同学们,大家还厉害呀,大家共同创作了一幅画”,这样老师能够在一定从程度上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然后老师再次对小学生说,这副作品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这副“作品”进行分析,比如说,这上面每一个名字就能够代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然后这就说明我们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同学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为小学生营造出爱的氛围,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说,在这一节数学课上,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学生们就会肯定老师说的话,进而对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进行了团结合作的教育。

三、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特殊学校的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因为小学生内心存在自卑心理,它们很少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退化。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数学老师应该把数学课堂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老师给予学生关爱,在生活中接近学生,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

例如,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为小学生讲述到《我的三餐》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把小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当中,这样小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自己的关心。比如,数学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前一大的早餐、午餐、晚餐吃了什么,这样小学生在课上就会对自己吃的饭进行回忆,然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小学数学老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完美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寄托,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实其小学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中的教育价值论文

【摘要】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样式非常符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在特殊教育各个学科中都有极强的引导价值。本文以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为例分析绘本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的运用情况,通过绘本内容的衍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引领学生进入艺术表现的感知领域。

【关键词】绘本;特殊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73-02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绘本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语言和明快的画面,给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带来鲜活的生机。笔者尝试在绘本中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素材,通过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教学,提高班级智力障碍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一、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形状是构成一幅作品最基本的元素,正因为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每一个图形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每一个读过《一起玩形状游戏》的孩子,都会迷上这个简单的游戏,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故事中随手画出的形状在小象妹妹和大熊哥哥的创意下变成了各种形象,有胖乎乎的犀牛、美丽灵动的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狗等。

绘本故事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游戏过程形象化,吸引学生拿起笔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形状游戏中。通过绘本的演绎,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操作都变得非常简单,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不论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不管时间是长还是短都能玩。就像格式塔心理学说的那样,对物理的形状进行创造性知觉和表现,实际上是经历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绘本中,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体验,更是学生观察力的一步步提升[1]。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关于形状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多的教具可以使用,但学习形式非常枯燥。而绘本通过故事开展,非常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跟随绘本故事,看看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如何玩形状游戏,由绘本延伸出“什么是形状”,认识有规则的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接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入现实生活,观察“黑板是什么形状”“钟表是什么形状”“衣服鞋子上都有什么形状”等。关于形状的游戏能让学生善于感知和发现形状,在生活中锻炼艺术的观察力。

二、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绘本故事中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玩形状游戏的道具也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限制,不管是作业本的格子纸,还是撕开的牛皮纸信封,甚至是一个贝壳、一小段树枝。形状游戏不只是画纸上的游戏,也可以衍生至万物。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有更廣阔的施展空间,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实操环境,帮助学生玩出“个性版”的形状游戏。

(一)有限创意版——自制七巧板

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组。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先打方格再画斜线的方法,在白卡纸上画出七巧板,然后进行裁剪,自制七巧板;能力稍弱的B组学生在已经画好线条的白卡纸上按照线条裁剪出七巧板;C组学生直接使用已经制作好的成品七巧板。通过老师给出的模板,用七巧板完成相应图形的拼搭。

(二)平面创意版——拼贴画

随着学生对图形组合游戏的认识不断加深,教师可以将拼贴画引入学生视线,首先引导学生用剪刀把彩色卡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状(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然后让学生用一张卡纸做背景,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剪好的形状拼贴出图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作出调整,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创意,而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达到精细运动锻炼的目的[2]。

(三)立体创意版——生活中的形状游戏

在衍生活动中,深受学生喜爱的应该是用实物开展的形状游戏。教师带领学生收集身边用得上的大大小小的物品,圆形的月饼盒、细长的树枝、旧快递盒甚至是衣服,都可以变成学生手中的素材,学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物品在地上拼出一幅场景。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最好采用团体游戏的形式。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些作品,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设定场景主题,在指定的区域内每个学生可以为这个主题增添一件物品,教师再在细节上轻微地进行调整,最后经过全体师生的一起努力,共同创作一幅作品。

通过一系列的衍生活动,学生在把图形玩起来的过程中,不断为这些原本单调的形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绘本,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与实际心理状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绘本为依托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与作品共鸣,提高艺术水平。

《一起玩形状游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把抽象的想象力具化成了一幅幅简单的画面,学生非常容易理解。通过电教手段对绘本进行渲染,学生的眼球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绘本帮助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