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代建项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已由投、建、管和用多位一体的模式,逐渐向投、建、管和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国内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福建等相继对政府投资项目试点推行“代建制”,成效显著,而且已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通过“代建制”,实现专业化建设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种创新。
结合各地试点的成功经验,国务院于2004-07-16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加快了我国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步伐。2004-11-16建设部又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使得“代建制”这一特定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有了一定的规范依据。
“代建制”是对我国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代建制”含有“代建”和“制度”双重含义,代建是指投资人将建设项目委托给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代为建设直至交付使用。制是指制度,规定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采用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委托代建源于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总承包与项目管理,但我国的“代建制”中还包括了制度的内涵,是结合国情的一项政府管理创新。由政府选择有资质的项目管理公司,作为项目代建人,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促使政府投资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职能分离,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随着政府投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中实行代建制的体制和时机日趋成熟,可以预见,代建制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2、推行“代建制”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多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即建设、监管和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该模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一些政府部门既负责投资审批监管建筑市场,又直接组织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存在着政企不分、责任不明、监管不力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有的甚至还滋生腐败。二是一些政府投资工程由临时组建的基建班子负责组织实施,部分单位缺乏建设所需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不具备与项目管理相关的专业技术、经验和水平,项目结束机构即行解散,造成了人、财、物和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政府投资工程由建设单位自建自用,致使所有者(政府)和使用者的责任与利益分离,使用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极易造成争项目、争资金,导致钓鱼工程和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拖延工期,甚至因资金缺口出现而拖欠工程款等现象的产生。四是政府投资工程各自组织建设,难以实施有效监督,难以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也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实施代建制后,代建单位的作为项目建设阶段管理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的优势,给项目建设带来益处。概括起来看以下作用:
(1)可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使用单位将前期工作委托代建单位通过选择专业咨询机构完成,而非自己决策,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不仅需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深度要求,更重要的是必须满足项目后续工作的需要。前期决策阶段所确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及投资,一经确定,便不得随意改动,使得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得到切实体现。同时,政府需根据合同约定,按照项目进度拨付工程款,因此,政府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项目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计划,排出项目重要性顺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从而可改变当前因政府实施项目过多而产生的负债建设、拖欠工程款等不良现状。
(2)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招标选择的代建单位往往是专业从事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的咨询机构,它们拥有大批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知识和经验,熟悉整个建设流程。委托这样的机构代行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管理,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制订全程项目实施计划,设计风险预案,协调参建单位关系,合理安排工作,能极大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用单位也可从盲目、烦琐的项目管理业务中超脱出来,将精力更多的放到本职工作上去。
(3)可使项目控制得到真正落实。代建制为政府投资项目引入严格的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法制建设机制,在满足项目功能的前提下,项目的投资、质量和进度要求。在使用单位与代建单位的委托合同中一经确定,便不得随意改动;代建单位将全心全意做好项目控制工作,使用单位则侧重于监督合同的执行和代建单位的工作情况,对项目的实施一般不能无故干涉。
(4)可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代建制采用多道环节的招标采购,竞争充分,无论是投标代建的单位还是投标前期咨询、施工或设备材料供应的单位,将会尽其所能,以合理的报价提供优质的技术方案、服务和产品,这不仅有利于降低项目总成本,还能起到优化项目的作用。
(5)有利于遏制腐败。代建制的实行将打破现行政府投资体制中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四位一体的模式,使各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使用单位不再具体介入项目前期服务、建设施工及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的招标定标活动,代建单位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招标和定标,这将有利于遏制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6)政府对项目的监管更加规范有力:代建制下政府主要以合同管理为中心,运用法律手段,制衡各方。同时,项目审批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审批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和标准,并下达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将政府资金集中起来,根据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直接拨付给代建单位。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运用审计、监察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强力有效的外部监督。
实践证明,作为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进行体制创新和流程再造而推行的代建制,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腐败、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是控制建设规模、建设工期和建设投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将能够真正形成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遵循市场规则、辅之行政手段的市场化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体系。
3、推广“代建制”的建议
任何一项制度与创新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代建制也一样。随着代建制的不断推广,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需要认真对待。
(1)目前一些政府部门、代建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代建制的理解观念不一、思想认识程度不同。有的欢迎并支持,有的观望,有的怀疑,有的甚至暗中抵制。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推广代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要大力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项目参与各方能了解熟悉代建制,支持代建制,并按代建制的要求正确对待与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
(2)实行代建制的关键在于用公开竞争机制选择具有专业素质的项目代建单位,用经济合同来约束项目代建单位执行合同约定的代建任务,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项目代建单位的选择并不是严格按照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产生,有的地方将所有代建项目交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代建单位提供代建服务,产生新的垄断,甚至于个别并不具备项目代建资格的单位成为了项目代建人,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建设效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首先把好项目代建单位的选择关,让真正有能力的代建单位成为项目代建市场的主力军。
(3)关于代建制的切入时机,比较适宜的是在项目建议书上报前或有关部门审批后就介入并开展工作,越早越好。因为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咨询、土地征用、设计方案比选等阶段往往对项目总体效果好坏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现在不少项目都是到了建设实施阶段项目代建单位才介入,使得项目代建单位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影响项目的总体控制效果。因此,项目代建单位最好是在项目前期阶段就介入,实施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将项目前期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代建单位进行管理,以充分发挥不同的代建单位的特点和优势。
(4)有关代建制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在推行代建制的实践过程中项目代建人履行职责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也就是说,在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没有法律授予的地位。因此,客观上无法得到各级政府和建设相关管理、备案部门,如规划、建委、环保、消防、质监等方面的认可,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各方面已经给予了一些变通的处理方式,但实际上仍必须是使用人(即传统上的建设方)出面进行各项手续办理。当前的代建合同上约定的权力往往也会出现超越了国家法律法规所能给予的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明确项目代建人在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作为建设方地位的法律性文件,对一些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应尽快完善。超级秘书网
(5)代建制不是遏制腐败的万能药,实行了代建制也并不等于腐败现象就会消失。虽然代建制是一个好体制,但如果实践当中走了样,照样会出现腐败。因此,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政府在做法上要真正实现改变,整个招投标政府不参与,而是由代建人实施招投标,使政府权力从招投标环节中退出,避免权力寻租的空间。二是政府同代建单位签署的各种合同条款一定要严谨细致,具有可操作性,要真正能够对代建单位实施有效监督,从而避免代建人的违法或违规。
为了使得代建制能更健康的发展,还面临着加快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人才、加快培育高素质的项目代建单位、制定合理的代建收费标准、避免项目代建单位恶性竞争等一些问题,需要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项目管理企业和建设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4、结束语
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代建制的不断熟悉和了解,随着代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代建制必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维。关于北京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OL].中国公路网,2004.
【关键词】民族乐队;伴奏;大提琴;阮
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78-01
西方音乐传入我国之后,我国音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开始频繁,中国音乐家们开始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样一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从近代乐队成立到后来的发展,低音一直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低音弦乐器进行了许多研究、改革,决心选择一个属于中国的低音弦乐器,创造民族乐器的管弦乐队。但改革是以大提琴为原型的,改造出的民族乐器从结构、发声原理、音响、方法和其他方面都是在故意模仿大提琴。
一、民族乐队与大提琴
低音在乐谱的底部,虽然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但在音乐中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音乐的旋律得到更多人关注时,低音部分往往能起到催化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增加低音节奏和音色对比,能更加突出音乐感与内部驱动力的前进。低音能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强烈而独特的节奏感,它们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拥有微妙、美丽、强大、不同的对比度和权力的感觉。民族乐队中,一般都要用低音调,通过一个单一的演奏形式构成低音的旋律线,以保持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奏。同样的音乐作品,如果缺少低音的支撑,则会缺乏声音的厚度,失去音乐的表达情感。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虽然也使用过本国的低音乐器,但长期的实践和运行后,还是选择了低音大提琴。民族乐团是通过各种乐器组的乐器去完成音乐演奏的,所以对乐器的选择很重要。在专业的音乐视唱练耳课程中,如果你听到了复调音乐,那么最有可能听到的是男低音。国家交响乐团中,每个乐器的声音都不一样,要想保证各种声音的分布和性能,低音的效果就变得很明显了。低音增加了,音乐的整体效果就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它是一个很好的稳定性的“机器”,为音乐的速度和力量都提供了保证。
二、民族乐队与阮
阮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器乐史上已经有二千年多的历史。据汉代历史资料记录,阮是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十二品乐器,最初只能演奏一个八度的音,音色浑厚。
基于阮本身的音色特点,其在中音区的音色浑厚有力,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张子锐先生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同事们一起提出阮的改革方案。在试验和研究中,张子锐将阮分为小阮、中阮和大阮,在进一步根据大提琴的指板,产生低音扬声器拉阮。低音拉阮的出现,将范围拓展到了低音阮,丰富了阮的表现力。1989年,郑汝中先生在前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试图按照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形状、结构,制造出郑汝中先生的低音阮,音区跨度上更加丰富。
新型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都是基于已有的中国民族乐器,在保留乐器形制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低音乐器进行改革创新。以低音马头琴为例,它就是在保留“马头”的基础上,根据大提琴在音箱、指板、线轴、演奏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来改造的。使得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有了一个鲜明的中国外貌,增强了自身的视觉效果,让音乐工作者和音乐专家以及国外的友人们先在视觉上达成了共识,努力在音量和音色上满足民族乐队完成音乐作品,让这些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能够得到认可。当然,外貌上的改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音响效果上让听众满意。实际上,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在音响效果上仍然有所欠缺,民族乐队依然在使用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
三、结语
在低音乐器的改革过程中,众多音乐专家和演奏者是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的,在保留民族乐器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革的。首先,使他们有一个鲜明的中国特色外表,在视觉上先入为主,然后音箱、指板、线轴、演奏方法等方面再根据大提琴来改造。这些新的民族低音乐器可以通过外观上的变化来增强识别度,但观众对于音响效果的认可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淑文.大提琴在粤剧音乐伴奏中的重要性[J].南国红豆,2013(04).
[2]彭琛.浅论大提琴在评剧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乐,2011(11).
[3]贾路红.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拉忽雷”[J].音乐探索,2011(02).
[4]聂双.大提琴作为中国民族低音乐器的抉择与被抉择――大提琴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思考[J].乐器,2011(01).
[5]敖峥.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
【文章摘要】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高校教师得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青年教师给高校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在教学,科研,以及师风师德建设的方面出现了些许问题。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核心,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的灵魂;资深的教师喜欢与核心中道德高尚者为伍,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喜欢聆听灵魂洁净的教师传道授业。因此,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的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青年教师;师风师德
1 高校青年教师现状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 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 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 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 “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 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 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 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 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 拓宽青年教师视野 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 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
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 结语
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是一个永久的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教师,在工作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抱怨无济于事,可以通过理性的沟通而表达诉求,解决好青年教师工作中存在问题,才是建设师风师德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冷晓彦:《论新世纪高校师德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洪小文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已经建立12年,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怀揣“变梦想为现实”的理念,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目前,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已经遍及计算机基础研究的20多个领域。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我为领导的科研团队感到自豪。
人才策略
像研究院这么重要的部门,为什么人数上只占微软的百分之一?与产品部门不同,我们研究院更需要空间和自由,去让大家做梦。研究院的工作就像是科幻电影,科幻电影是对未来做梦,研究院同样如此。不同的是,我们不但做梦,还把梦变成现实。找1万人、10万人来做梦,并不见得能做出更大的梦。一个好的灵感,其实只需一个小的团队就能想出来,并去实现它。一个人想不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用一百个人去想就能想出来?这也不尽然,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而在进行产品开发时,情况会更复杂些,同种产品还要考虑不同规格、考虑各种各样的兼容性问题,因此需要大量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MSRA要做的就是去找来一批最有经验、对未来最有愿景的人,给他们提供资源来把今天的梦变为未来的现实。做研发需要的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精神。只会小心求证的人,考试可能考的很好,但他胆子不够大,不敢去大胆假设,无法胜任创新的工作。只会设想的人更不用谈。MSRA看中的人不一定是天才,但一定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人,能够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人。
在MSRA,研究员就像会下金蛋的鸡,要逼他每年都要出结果,他就会出一些比较小的成就。难就难在没有出大成果以前,应该怎样去预测是否继续对这人有信心。但是,一旦把时间拉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我领导的这些人,多年后都出了好成绩了,这代表我是个好领导。假如我的预测跟一般人一样,或者还不及一般人,那我就是个坏领导。虽然对人的评估是长时间的过程,但我们还是会从他最后出的结果来判断。
微软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平常工作将最大的自由和空间留给研发人员,那么,如何进行人才管理呢?作为MSRA的院长,我并不担心这件事,因为我掌握了最重要的权力――人事权。“生杀大权”在握,便可以逐渐遴选出适合MSRA的人才,保持这个团队强劲的研发实力。
创新策略
创新存在风险,尤其像MSRA这种以未来数年、数10年前沿技术为研发目标的团队,风险更大。如何降低这种风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MSRA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来确保研发项目的成功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杀大权”之外,还有项目论证机制、研发成果发表机制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关注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并不代表不接受失败。如果每个项目都获得成功,那代表MSRA是失败的,代表向前迈出的步伐太小。我们鼓励大家做一些大胆的假设,所以失败和怎么从失败中调整步伐,是做研究的必修课。这不是说我们喜欢失败。如果这个假设不成功,我们就要换,科学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科学家需要执着精神。
MSRA有一个类似于项目申报的流程:申报人需要介绍自己的新想法,并接受大家的质疑。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探讨。我们鼓励坚持己见,但坚持己见不是就不用听各方的意见,而是听了以后自己做决定。有时候可能不同意人家讲的东西,但这可以刺激、帮助你想到更多原本想不到的。这种讨论很重要。
除了这种MSRA内部的体制,通过对外发表研发成果,也是一种有效地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允许自己的员工这么做。科学一定要发表,基础科学要人类共享。科学走过的路,即使错的路,也要发表出来,因为这能让别人少走冤枉路。如果科学没有发表,我可以保证,人类的发展不可能这么快的。而且,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地步以后,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
发表研发成果会得到更多人的检验,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研发方面的伙伴。科学家基于共同的兴趣进行的协作,能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往往还能够收到“1+1>2”的奇效。如果仅靠微软自己,不管微软多大多强,想推动整个人类的基础科学进步是不可能的。今天IT产业之所以这么蓬勃,并不是因为某一家垄断,而是因为大家开放、共享。
华人与创新
MSRA的诞生,据说是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到中国的一段长长的旅行。到中国设立研究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了这里的人才。我们这里90%的员工是中国人,我们在这里做的是最尖端、风险最大的研发。MSRA的创新何其不是证明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当世人都认为中国知识在生产、制造廉价的东西时,MSRA过去10几年的成就多多少少证明中国创新、做高端产品的实力。
刚过去的10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个10年,是中国各行各业增长最迅速的10年,中国人在创新道路上奋力前行。中国人在创新方面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一,中国人刻苦、努力。从某方面看,做研发、搞创新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需要不厌其烦地小心求证,中国人的刻苦、勤奋在这方面帮助颇大。我常说,你很难比别人聪明两倍,但比别人努力两倍是可以办到的。第二,中国传统上就很重视教育,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论是企业创新也好,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从中获益,MSRA也是如此,我们90%是中国人,80%的人都是在中国雇的,所以我们当然获利。
中国人在创新方面同样存在不足。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比较尊重权威,即“老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再者,中国企业过于看重成本,表现出来就是不太愿意冒风险,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另外,创新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但中国教育有时候过分重视标准答案,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人的创造力。
给中国创新的建议
第一,从兴趣出发。我求学的那个年代,人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改善自己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大学选专业也是选择有出路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兴趣就被抹杀掉了。做科学、搞研发,最重要的就是要跟着兴趣走。因为有兴趣,才能让你在面对难关时候坚持下去,要不然有难关就转弯了。第二个建议是给中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做事情在乎成败,一定要成功,一定不能赔钱,将成本放到第一位,这对创新产生的影响就是:在创新方面不敢放手去做,很多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往往会横向发展――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发展思路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思路于创新而言实无半点好处――一直追逐赚钱的行业,也就意味着每一行都不能做的深入,而做研究往往需要浸其中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另外,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品质的追求。做研究,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品质的执着,一个研究成果出来了,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它足够好了吗?继续往前走还有什么?这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需要强调的是,追求品质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提升审美观,做哪一行,就要能够去了解哪一行的审美标准,因为不能审美,就不会有品质的追求。要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喜欢才会审美,才会执着,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
据我观察,比尔・盖茨以及很多科学家,家境都很好,他们做企业、搞创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的有理想。随着我们继续往前走,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情况之下,最后的竞争还是在创新方面。
关于MSRA
他叫赵鹏飞,甘肃省第三届“陇原名师”获得者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校长。
一张书单背后的文化视野
要想描绘一个人头脑中的文化图景,办法之一是看他的藏书。
赵鹏飞说:“我个人爱好是阅读、体育运动,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还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中国传统经典自不必说,从他繁多的引文中至少可见《论语》《孟子》《老子》《诗经》《礼记》等。西方文化他也很有研究。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师带头读书学习,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读书的。”赵鹏飞说道。
在赵鹏飞的办公桌上,一沓沓厚厚的笔记本引人注目。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着所有读书的心得。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赵鹏飞已经坚持了几十年。赵鹏飞说:“一个教师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教师不读书的结果,便是知识越教越少,知识越教越旧,教学水平越教越低,等到学生不喜欢,便扬头叹气,‘老了,跟不上趟了。’要做一名好教师,上一堂好课,不仅要在课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一生都在下功夫。只有平时多读书,多积累,上起课来才会胸有成竹。”
实践证明,好的学习者是好的教导者,好的教导者,往往也是好的学习者。赵鹏飞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教以来,他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的业务学习,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使他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研能力走到了众多教师的前列。
赵鹏飞深知读书对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工作之余不忘读书,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名家名师案例,写读书笔记数万字,领略他们的风采,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同时还笔耕不辍,经常写随笔,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他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十余篇,《学校管理的新理念》发表于《甘肃教育》2004年第7期,《教育品质概念的提出及阐述》发表于《天水师院学报》2010年第30卷,《语文教学要增强背诵的自信》发表于《甘肃教育督导》2012年第6期,《语文教学不存在“死记硬背”》发表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构建学校教育的教育品质》发表于《中国教师》2016年7月份。除此之外,他还独立完成省级自选课题2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问题的实践与研究》《天水市枣园巷小学校本培训规划构建与实践研究》均通过了省级鉴定,参与完成省级鉴定课题3项。
痴心于教学,让课堂绽放精彩
“赵老师知识渊博,上课理论联系实际,妙趣横生,我们很喜欢听他的课。”不少学生这样说道。
在多年的教学中,赵鹏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多次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赵老师上课不喜欢照本宣科,总喜欢结合身边的事例及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在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全的客观条件下,多方搜集教学资料和材料,并在平时阅读大量的教学杂志及理论书籍,积累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搜集整理了一部分实用的教学信息并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谈及赵鹏飞的教学特色时,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教师张华说道。
三尺讲台,一根粉笔,助他挥洒生命的诗意,演奏诗意而唯美的交响。对于醉心语文教学的赵鹏飞而言,课堂是他诗意的舞台,是他激情的生命场。课堂是他的至爱,也留下他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赵鹏飞崇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教育教学热忱,而且还必须博学、多识、善教”,他始终认为:把备课当设计,梦呓中呼唤的都是精雕细刻;把讲课当创作,企望堂上的每个细节都是灵感之源;把教育当对话,相信理解与尊重能树起做人的全部尊严。
近几年来,他勤于学习,坚持向同行学、向专家学、向书本学。自费订阅教育期刊20多种,做了近10万字的读书笔记。教学上,他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形成了自己“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他善于用无穷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用先进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尤其是善于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编成口诀,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早在2004年,赵鹏飞率先提出了“同课异构”公开课教研模式,已被多校推广应用。他先后提出的“教育品质”、“语文教学不存在绝对的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原则:“先求读熟,不急求懂”,数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原则:“先理解,再学习”,语文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学习语文其本质是学习语言应用能力”等教育思想,不光影响了他的学生,而且正在影响着他身边的教师。这些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前瞻性。这从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天水师院、陇南初等教育研究学会等地所做的多场报告中可见一斑。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赵鹏飞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教学研究成果突出,多次荣获省、市级奖励,2006年获第六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12年论文《教育品质的提出及阐述》在甘肃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00年获甘肃省小学语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合作学习”观摩课二等奖,所授小学语文《黄河象》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001年获区级优秀教案三等奖1项。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赵鹏飞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浓书卷气的校长,凭着他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文化治校,让老师和学生每走一步,都浸润着圣贤留下的余香,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浓浓书香味,进而丰富师生人文素养,促进心灵健康成长,人格日趋完善。
近年来,赵鹏飞在认真完成自己教育教学任务,主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省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家长培训任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5月应邀在陇南市初等教育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做了题为“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首选策略”的主题报告。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在“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天水师范学院小学语文班完成了“道不远人,对话真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天水师范学院小学数学班完成了“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专题报告。2014年在天水市儿童美德教育家长培训活动中,先后在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完成了“儿童品德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培训讲座。2014年10月,在天水市儿童美德教育推进工作中,完成“儿童品德培养的重要作用”的培训讲座4次。
在校本培训中,赵鹏飞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受学校委托,先后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他提出的语文课堂 “四环节”教学模式,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避免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泛滥。他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五项活动”,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凸显了对学生读和写的训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随着培训的开展,让广大教师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到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逐年上升。
赵鹏飞认为,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师成长不仅仅意味着自身的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的成才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水平。
作为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一个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学习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手段,将延续个体一生,成为持续的终身活动。
教师的成长是精神成长,是教育教学观念的生长与转变。要转变观念,首当其冲,就要抓好教师的学习。
实践证明,教师持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体现人生价值,实现幸福人生的过程。既然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要管好教师的学习,一谈到学习,就会牵扯到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
在谈及学什么的问题时,赵鹏飞说道:“一是学习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有密切关联的其他文化知识。这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二是学习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知识,是教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的策略性、程序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学习课改知识。四是坚持思想政治学习。自古至今,教育就是一项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的工作,教师经常被当作社会道德的化身,社会在给予教师应有尊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的纯洁性、高尚性有高于社会其他职业的期望 。这不仅是社会要求,也是职业自身的要求。”
作为一名校长,平时要管理的事项很多,但赵鹏飞认为学校最有价值的管理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其本质就是对教师“学习”的管理,即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促进教师的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提升,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成了必然。
大胆创新,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赵鹏飞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应在多方面合格发展的基础上有生命出彩的地方,具体来说,学生应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培养兴趣,从而享受学习过程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长期以来,赵鹏飞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两个目标”、“三件大事”,确立了语文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了语文教学的“五项活动”。
“两个目标”,即能读懂别人的文章,自己会写文章。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有效回避了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性错误,让教师走出了对文本解读泛滥的误区。在作文教学中,他把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障碍锁定在语言障碍上,明确提出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本质内涵,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
“三件大事”,即:少讲精讲,多读多背,坚持写日记。为什么要少讲精讲,赵鹏飞认为:“老师讲得再多也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层次、情感层次是有一定距离,学生对思想情感的理解,有待于回归到生活情景中去完成,所以语文教学要有所期待。语文学习不同于数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数理自然科学类课程是知识性课程,其知识结构是逻辑结构、链条式结构。学习中,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缺失,都会导致知识链条的断裂,造成继续学习的困难。所以,数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原则是‘先理解,再学习’。语文教学多关乎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读文章是理解别人的思想情感,写文章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就不是知识体系,它有层次之分。往往年龄越小,认知水平越低,阅历越浅,学生的思想情感层次就越低,对文章理解起来就越困难,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原则是‘先求读熟,不急求懂’。”
赵鹏飞认为,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语言,语言的学习包括语言的积累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语言的积累有三条途径:一是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语言习得),二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三是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多读是让学生海量阅读、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涵养精神,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但凡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绝不是老师教会的。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自然形成了。
坚持写日记,是锻炼学生的用语能力,形成用语技巧,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赵鹏飞说道:“日记教学的策略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保持这种形式是最重要的。至于写得好坏,写什么都是次要的。要避免拔高要求,制造畏难情绪,否则学生就不敢写了,最终也就不会写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为了构建高效课堂,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赵鹏飞自行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即:读文――走入文本――走出文本――背诵。
读文有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读法有齐读、朗读、默读、速读。旨在读正确、读流利、读通畅,让学生自读自悟,熟读成诵,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前提。
走入文本,是指理解课文。学生在大量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对文章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多数能够明白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只是学生在表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时语言不够准确罢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串讲串问,大讲特讲取代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当然,必要的讲解要有,但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走出文本,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看作者叙述、描写、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了怎样的语言文字、怎样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用语技巧,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形成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旨在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写作为重点,训练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能力。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往往缺失了这一环节。
背诵,学过的文章要背会,把文章烂熟于胸,只有文章背会了,文章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在日后的生活体验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思想情感层次的提高,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理解。如果文章没有背会,将一无所获。因此,赵鹏飞提出:背诵不光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智慧积累、民族精神积累的过程。
“五项活动”,是赵鹏飞就语文教学提出的策略性方法,内容包括:阅读进课堂、记读书笔记、一周一故事、坚持写日记、写规范字。
随着他在语文教学中“五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落实了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形成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是赵鹏飞不断进步,成长为一名既懂教学,又懂教研和教育的优秀教师的心路历程。他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是全面的、系统的,没有停留在点滴上,形成了独有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他教语文不光是学生出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成长、继续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设计艺术;鲍扎图房;设计工作室;研究性实践;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3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Ecole des Beaux-Arts: Designing Studio and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Study
WEI Dong-feng
(College of Design, Nanjing A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的艺术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但全国几乎所有的相关院校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当初的课程主要是以表现技能教学为教学主线的。专业课主要是空间的技法表现、立体构成、制图以及实践性的专题设计组成。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到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它强调基本的表现能力的训练,重视渲染技术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重视纯粹的构成模式。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显著变化,特点是引进了建筑学科以及景观学科的专业人才。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大系统下,教学模式与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了建筑学有关教学模式。如空间设计的教学模式,课程中是否将观念、原则、方法作为空间设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观念的教育、设计意识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造型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实用的设计技术的学习。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只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部分,从艺术设计教学总体的来说,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①重视单一的显性课程教学(公共课与专门课),缺乏对隐性课程教学(如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的开发;②从渲染模式到构成模式,再到空间设计教育模式,“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③研究造型技术的多,市场问题、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研究少。[1](p.21)
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①现在校园的规模尺度变大了变气派漂亮了,然而人的尺度却远了。有统一的大教室,却没有了个性化的设计室,失去了讨论与切磋的学习氛围;②教学与设计实践设备的自动化强了,手的训练却没了;似乎“再也不会弄脏双手了”,几乎完全放弃了“做”也找不到可以动手实践“工作室”;③唯一能够做的实践:电脑效果图,不去看市场、不去图书馆、不读书、不做研究;④工作室教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精英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要渠道。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推进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人才,是中国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的一件大事。然而,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自身素质及教与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问题:①符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一些导师自己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鲜有研究课题;②导师对什么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不清楚,无法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③指导研究生深入的学习缺少较具体的思考想法,不能给学生出题,或出题范围过大,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有价值的课题成果;④存在重复本科生教学内容“五年级现象”;⑤学生多了,个别指导少,大班课多。[1](p.22)
硕士研究生的问题:①缺少个人规划,学习盲目,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不少应届本科生考研目的不明确,对今后就业与职业认识茫然无知,东一榔头西一棒,浪费了不少时间;②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或者说,研究与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有效培养与训练;③学生研究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更有效的系列读书、采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提问、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一些来自于工作岗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往届生,似乎有些专业实践经验,但不会写文章,不会做研究总结。④实践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处理实践项目中的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果落实、人际关系;本硕直升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工程设计实践,走向社会工作后,还得重新实践学习,距离成为“精英人才”差距明显;⑤研究生的阶段研究和学位论文低水平重复。课题综述和课程论文写作质量不高,选题少,影响到学位论文的选题创新、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像上述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研究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完善改变,那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就不会迅速地成熟起来。
二、鲍扎的建筑教学
巴黎美术学院(The Ecole Bes Bealux-Arts)简称“鲍扎”,是国内建筑学界对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波拿帕特大街(Rue Bonaparte)14号的美术学院及其学术思想的混称。雏形是l648年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2](p.124) 鲍扎是法国1960年前建筑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球建筑教育最主要的发源地。
1、“研究会”与“鲍扎”
在法国“参与建筑教育的方面众多。有国家的也有民间的:国王本人对此情有独钟,常常亲自或委派大臣过问办学事宜,督促有关部门颁令立章,“皇家建筑研究会”或是后来的“美术研究会”,则是官方的建筑教育代言人”;[2](p.123)法国皇家(国家)的相关诸研究会与鲍扎建筑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始至终都在事实上牢牢控制着鲍扎的整体运作。研究会既是全法建筑学界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以其权威性理论指导了全法国建筑学科的整体学术方向;同时很大程度上又是国家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建筑教育组织与管理上的代言人,事实上左右着皇家 (国家)有关建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决定、颁布与实施。总之,“该会控制着建筑师、学生、承包商、皇家建筑、各省、各城市,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有力机构,”[2](p.125)研究会在对于罗马大奖赛的作用上是直接的指导,牢牢控制着整体运作,研究会还以其在国家和职能部门的学术权威影响学院等人事任命。此外,研究会会员作为著名的建筑学者,他们中有为数较多的人在鲍扎的学生时期获得罗马大奖,并参与鲍扎的建筑教学。
2、“鲍扎”与“图房”
“鲍扎”体系俗称为学院派(Academic Approach)。施行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其设计教学,是师徒制。师徒制是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在行会中广泛采用的培训新手的方法。它的意义恰恰与学院派相反,代表了非正规、经验的和松散的手工艺训练。[3](p.20) 这个相互矛盾的特征充分体现在“美术学院”和“图房”这两个教学机构的设置上。学院与图房的联动是鲍扎的教学特色。学院与画室的联动最终目标体现在“罗马大奖赛”。学院出题,图房做设计,由学院评审阶段竞赛得主晋级,最终优胜者获“罗马大奖赛”由政府资助赴罗马深造。二者在运作上相互隔离,通过设计竞赛制度结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
3、美术学院教学
在整个鲍扎建筑教育中,“美术学院”除设计课以外的所有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学籍管理、竞赛的具体教学相关活动,学院无疑是建筑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将绘图、做方案的动手实践交给“图房”去完成,这是一大特色教学模式,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建筑理论、建筑史、营造法、透视、数学等。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功课。这类似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在一年级课程安排中设计史理论、专业理论、论文写作等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读书是研究生的重要任务。
“美术学院”入学条件:年龄限在30岁以前,报考者得先选好图房及导师以学习建筑知识,进入图房接受集数学、绘画、设计教学培训,并取得图房导师的推荐。一般需三年备考,入学考试竞争也很激烈。学生在入学经过了绘画造型基础训练、文化课学习、专业设计培训,完成了类似现今大学本科生的文化与专业培训,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学员进入“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这种入学前的建筑画室培训,有别于现今的美术高考补习,因为后者只是单一的绘画造型与图案基础训练,而建筑画室培训是要大量接触建筑专业基础与创作设计,在不断的学习、模仿与创作设计中,积累了建筑知识、创作经验,并且大多数学员直接从图房走向职业建筑事务所。
“美术学院”对图房教学影响很大,控制了除“罗马大奖赛”以外的其他竞赛及会考的出题与评审。学院通过为竞赛出题目和评审竞赛作品,这些虚拟设计题目由图房作图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院真正能够控制的部分是竞赛的开始与结束,图房处于中间过程,是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帮助唯一教学场所。在这里,可以理性传授的建筑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通过学院与图房所构成的整体而得以解决。相比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设计工作室教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与合作,或者根本就没有设计工作室教学,使得实践类的研究生无处动手做设计,也缺少有价值的虚拟题目供研究,设计技能和研究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常出现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
4、图房教学
鲍扎的图房是一个设计的专用教室、建筑画室。私人性质占主导地位的松散型建筑设计专修之处,进行以建筑设计为主的训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院制约着图房的教学。图房学生需通过“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才能在学业上顺利晋升直至参加大奖赛。罗马大奖赛对其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要求,夺得大奖是图房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学生自由选择图房学习绘画、建筑设计,并依据“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题作图,经过三年以上的学习及通过设计会考晋级。图房紧紧围绕学院的出题教学,是不在学院“编制”的设计教室。
图房运作方式独特,既不同于旧式的作坊,也不同于事务所。图房并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导师会另外开设事务所。图房完全按照学院的定期出题准备参赛,进行构图练习、快图练习和设计渲染练习,图房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学院公布的设计类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准备,研究设计任务书,研究建筑平面的生成和细部设计,如装饰物的选择、柱式细节、构建比例等。图房的学生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只做学院出题的虚拟设计,这表明图房学习目的单一性与内容的研究性和非就业性学习。在图房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建筑表现技法,完成了“图面的建筑”学习,为了就业而入职业建筑师的事务所做真实工程设计。
图房导师:由于“美术学院”只设建筑理论课,对建筑成果的希冀必须靠图房导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图房学生集资聘请的导师,有学院教授和有名的职业建筑师,图房导师们以自身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参赛经验与学生沟通、讨论,对学员专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与学生面对面地就学生的设计,通过大量作方案和评图,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播建筑理论。在评图中往往一个节点、结构设计的修改就可以引出一个大话题,将教授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图房导师间学术差异明显,并影响到美术学院设计教学早、中期学术上的多姿多彩。“学生全围绕在他周围,他开始指出疑惑与危险所在,他常常并不理会作者,而是面向全组,从建筑的小局部联系到世界范围的建筑进程。他并不急于为学生的草图定案,他常常既让我们愉快地确信我们的草图不需要烦恼,也让人们看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艺术前景,激励我们夜以继日完成图纸。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去接纳其学生的想法,并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2](p.137)
图房的魅力除了优秀的导师外,还有一重要之处即“群体精神”。图房的学习氛围值得羡慕,现今设计院校已难寻这样的工作室空间:大房间中摆满了大画案、大绘图板,不同年级的同学集于一室,相互观摩影响与交流学习,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集体的荣誉。不同年龄、资历的学员在朝夕相处漫长的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学识与经验,在导师不在时,有经验的学员通过设计点评,非正式但经常性地与初学者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图房的空间尺度有限,人的尺度更是亲和密切。学识共享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接受与提高能力的途径。
三、鲍扎图房的启示
1、鲍扎建筑教育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919的包豪斯宣言如是说:“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建筑是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有太多的共通之处。建筑是距离艺术设计最近的学科。学习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个侧面了解建筑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对改进现今的设计教育教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鲍扎历史上贯穿始终的最大特点是“研究会”与“学院”关系紧密。一方面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另一方面,又正是因为这种学术上的关联,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并且建筑教育几乎是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
其次,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开始就确立学院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定位,学院负责开设理论课程,设计竞赛的出题与评审,图房导师指导学生按照竞赛题目及设计任务书做阶段性的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到装饰。理性传授知识与快图、渲染训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上得到提高。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要么是只读书不动手,反之,只是“作图”而研究性不够。
其三,图房教育很有成果,优秀学员获奖,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从基本建筑表现技法入手,在模仿中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改良设计中学会创新;相比而言,我们有不少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管理上还不健全,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教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或者根本就不关心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隐性课程,许多研究生在三年中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没有实践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性实践。正是由于缺少“教授出题与评图”,研究生不作图,不调研,对本专业没有感情,对专业研究创新点没有认识、找不到专业话题、没有设计体验和感触,写不出研究综述,课程论文质量不高是较普遍的问题。
其四,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需要学习这个好传统,目前现状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疏远,大多导师只是过问研究生的读书与资料采集情况,很少去督促学生做虚拟选题的设计研究,更谈不上为学生的设计改图、评图。研究生大多是与导师保持单线学术联系,研究生之间缺少实质性学术交往。不同指导老师的学生之间,由于导师观点差异来往更少。此时,摆满画台的大“图房”学习氛围成了奢望,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2、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
鲍扎的教学是由国家、院校及社会三方联动完成的一项事业,是个远远超越学院范围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几个要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其一,研究会会员有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权威地位,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其二,研究会的官方背景和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建筑教育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其三,研究会、学院、图房三方面为了“罗马大奖赛”选拔顶尖建筑人才,从学术指导、研究方向、竞赛出题、动手实践、设计出图、作品评审,形成统一的大联动,这其中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连贯统一,模式化的建筑教学前后进行了300年之久,为法国和美国等建筑高校、建筑事务所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与管理人才。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模式上,我们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研究会”与“学院”教学脱节,“研究会”不了解“学院”的教学理念的变化,二者沟通渠道不畅,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句话,各干各的;其二,由于中国的“研究会”多为非官方背景,研究与活动经费欠缺,很难对“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有实际上的投入,因此对“学院”教学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有限。其三,“学院”与非“学院在编”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工作室的联系更少,对“实用设计”不了解也看不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所难免。
应该看到,以上层面的问题,正在向好的方面变化,“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培养建筑与室内设计人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会”与“学院”重视。近年来由研究会和学会组织的各类学生杯设计大赛多了,“学院”也主动联系学会参与活动以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聘请设计名师开讲座,参观工程施工项目等。同时,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
3、设计工作室的教与学
鲍扎的建筑教育也存在问题:强调作图与表现技法训练的“图面的建筑”[3](p.23)学习,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图面的建筑”学习关注的是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缺失对建构与空间设计意义的关注。“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作图是建筑师设计的唯一手段,建筑物在平面图上只是表现为一些连续的笔触或图形,它们代表了实体与空间的种种关系。从最开始的构思到最后完成的施工图,其间是一系列的图面上的作业。”[4](p.9) 改进修正“图面的建筑”学习的问题,很多当代的建筑师更习惯于直接用模型进行设计研究制作模型需要材料。模型作业的设计方法应该是从“包豪斯”的工作坊训练中衍生出来的。建筑师不是以作图来构思,而是通过模型来研究。这样的研究较之图形更为直观,可以打破单纯图形思维的限制。国内的艺术院校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总的表现为相似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有所变化,接受了模型设计与设计工作室实践性教学模式。然而,在研究生教学中,由于工作室制度与管理不完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缺少建构研究,即构成一个建筑物的整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基本规律的研究。
鲍扎图房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引起了关于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关注与思考。设计工作室是建筑院校和环境艺术设计院校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鲍扎的设计室称为图房。在这里,学生要掌握建筑学与艺术学的视觉表现方法,要学会运用建筑与艺术设计语汇,而且要学会建筑与艺术设计思维方式。观念、技能、设计思想通过教师的学生之间互动得以传递、展示和评估。设计工作室有不同的教学和模式:鲍扎图房唯一的任务就是作图和参赛;而包豪斯的工作坊,强调手工艺工匠式训练,一对一的师徒制的实际操作,将鲍扎图房训练回归中世纪的传统作坊;美国综合院校设计试验室,接受鲍扎图房教学理念和设置,但有了变化。强调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建筑教学法,把设计中的问题和设计的阶段作为教学的主要问题;卡塞尔美术学院通过设置学生与导师保持学术联系的教授工作室和不分专业学生共享的、以学习实际操作的实践场所――学习车间[5](p.50),巧妙协调了理性传授的设计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
以鲍扎图房为模式的设计工作室在我国的建筑与艺术设计院校中为数颇多,其教学法不断受到建筑教育界内部专家的批评。在教学内容方面,鲍扎图房式的设计室脱离建筑实践,特别是普通的大量性的建造环境。设计室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和监督,是一种传统的至上而下,从性别结构到最后评分受制于其下的统治性的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方面,“这里没有社会生活,只是教师用来体现狭隘和过时的专业机构观念的场所,学生不可以挑战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其结果是学生变成教师的容器,装得越满,教师就越成功,学生把容器撑得越大,他的成绩就越好。”[6](p.14)
设计室工作室教学问题反映在:其一,设计室工作室的结构与运作形式是相对独立化的个体,缺少与社会现实、建筑场所环境的联系,与现实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的脱离;其二,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从设计教育方向教学计划,构思出题、任务书拟定到评图评分的整个过程,教授起决定作用。教授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的设计操作手法,是所带的学生学习样板;学生在模仿中被鼓励和最终被认可。其三,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永远处于被动接受定位的是学生,他们缺少建筑理论借鉴,更没有经验,也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融入设计中去。设计室工作室的教学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态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教师角色:“裁判”转变为“教练”。鲍扎的图房及现今的设计工作室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是处于“裁判”的角色。评图中,对待学生的设计创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乐于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不符合规范、不符合现实条件与功能等种种问题,乐于告诉学生自己的经验和不应该怎么做。缺少对于学生自己的独特想法的深入发展的有效指导。学生是被动接受,最终设计生成符合教师希望的结果。而“教练”的教师角色则为:比较注重学生方案中积极的一面、有发展前途的一面。在辅导中,并不给学生过多详细的指示和干预,仅提一些问题和建议。教师密切注视着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不轻易地否定其发展中点点的创意,想法中只要有局部可行,就予以及时肯定,使学生有信心去发展自己的方案。这样的“教师作用很像球场外的教练,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高的境界,看到学生的长处和缺点。”[7](p.120)
教学方法:由归纳转变为演绎。鲍扎的图房教学方法表现为一个“归纳”的过程:往往直接针对具体任务,解决具体问题。每个竞赛任务都是综合的,是虚拟任务和场景的模拟,试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重复的过程,积累经验,归纳共性、“悟”出道理。而“演绎”的教学过程:从设计的一般性的问题入手,通过把具体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通过项目调研与资料采集,使学生先获得一些理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具体的任务中去。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可视为“演绎”的过程。过程中强调项目设计与城市大环境、与项目场所基地的密切关联关系,场所特有的可识别要素,以及设计者对场所环境的调研与参观体验和场所背景问题的初步认识。
学生态度:从重“教”到重“学”。设计工作室的大量时间被用于评图、审图,实际上是不断地督促学生作图进展,落实具体项目设计任务的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学生责任心、自主性以及对专业的兴趣都存在问题。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就比较被动。辅导密度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设计课就是在课上搞设计,课下很少花时间准备,只有在教师规定交图的时候才突击一下,所以每次辅导都难得看到方案的明显进展。相应地,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一些学生通常不太在乎,也不认为这是个严重问题。今天的高校学生面对的是信息科技的普及使知识的传播渠道广泛的社会,学习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对高校特定为学生准备的知识的依赖性在减少。因而,教学方式应逐渐从教师上课辅导,转向学生从不同渠道自学,并要自己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会管理自己和遵守规律的习惯、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阶段性成果内容、格式、图纸尺寸、交图时间等,学生要有遵守规律的习惯,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是关键。只有实现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原创性而非模仿力,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效果与现实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4、“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
鲍扎图房不做“真题”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图房培训始终不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是学习型、研究性的设计室,这一方面比现今一些设计工作室做的都要好。设计研究来自于设计实践。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可以成为“研究”,研究性界定了“实践”的不同性质。“生产型”实践是指设计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承接设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层次的设计及工程施工。“我们现在的大学设计教师做设计的很多,也很忙,不过能脱离‘生产’的层次,上升到‘研究’层次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就建筑设计教学这个建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言,一个设计教师能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要比单纯写文章这样的学术研究强百倍。但是,我们也对设计教师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消极面有深刻的体会。实践多了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我们所期望的‘实践’(包括研究性和普通的实践)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往往事与愿违。”[8](p.8)
一个有理论认识与研究背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对高校设计工作室教学很重要,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未必就能够上好课,未必就能教学生。教学工作与工程设计在价值观、工作方法、研究内容、表现成果等多方面差异较大。我们强调实践性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的理解也是多层意义的,有对实践项目的表层观摩,有对实践项目的内部管理了解,也有是参与工程设计的规划、前期、设计展开、细部设计、施工跟踪设计修改等,以及项目论证研究等细节繁多、目的不同。这里面包含了基于应用的设计实践与基于讨论研究总结性质的研究性实践。多数情况下,接受业主委托的项目设计,设计教师是没有挑选余地的接受任务。业主对所委托的设计师有资质要求,对项目设计有经验和已完成的作品。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设计教师会较长的时间里只做某一类型的设计项目,长此以往,设计项目、设计要求及细节等雷同重复,成了典型的生产型普通实践。设计教师大多不能由这类实践中总结出有价值的设计研究成果。雷同重复的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对于教学研究有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教授所带的研究生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作为助手负责资料采集与调研报告的写作。也有更多的研究生是为导师的工程设计的干活。由于受生产型普通实践和实践项目的类型限制,研究生在学习与研究方面收获不会多。
如何有效控制减少设计教师的生产型实践,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才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所在。“研究性教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我认为具体有两类。一类是在对个别设计案例和建筑师的设计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并且能够建立一套传授这种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另一类“研究性教学”,即把设计工作室作为研究设计新概念、新方法和新形式的场所。建筑学的普遍规律是新的东西总是先发生在学校之外,先发生在实践中,再由发明者带到校园内,或由设计教师通过“研究”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和可以传授的方法。”[8](p.8)因此,在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将普通实践提升为研究性实践教学,其评价原则是必须超越设计教师个人设计经验和设计类型,最终必须对形成建筑学、设计学中心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体系独特的贡献,必须可以描述、传播和讨论。
四、结语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会、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图房教育很有成果,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
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反思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生教学,对硕士研究生教学要解决的教与学问题:导师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在研究性实践方面给学生出好题,把好关;加强对研究生个别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个人规划、学习目标明确,设计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有针对性选择实践培训,有效培养与训练研究与实践能力,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
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变革过程之中,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着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这些都是我们每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问题。(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何晓佑.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08,(01).
[2]单踊.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3]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01).
[5]季鹏.自由.自律――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学习车间[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
[6]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01).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45―04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竞赛不仅能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还能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活动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科竞赛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模式是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目前学科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多样,不同的竞赛因其特点各异,相应的指导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仅探讨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 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构建的依据
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作为一种考查和评价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而言,参与多媒体学科竞赛本质上是一项学习活动;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是一项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特征非常吻合,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理论上对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价值,是我们构建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主要依据。
1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的内涵与特征
(1) PBL的内涵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1]。其中“项目”(project)一词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2]。管理学中项目管理的“项目”有如下含义:“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3]“项目是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4] 可见,PBL的核心内涵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项目进行。换句话讲,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随着任务的完成,会产生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在动手实践、探索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PBL的宗旨是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把基于真实任务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作为最高的学业成就目标。PBL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习过程。
(2) PBL的特征
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多种特征[5] [6]:
1)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按照实际需求立项的,项目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任务,学习活动是基于现实生活进行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2)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基于项目的学习所涉及的任务都是综合而开放的,其综合性表现在PBL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个项目之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开放性体现在PBL不局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某个单一角度看待问题,它涉及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而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
3)学习结果最终表现为作品。基于项目的学习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而且学生之间要就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发现新的问题。
4)学习活动中强调合作。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 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5)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基于项目的学习能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生的最终作品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甚至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支持其学习。
2 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特征比较
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特征非常吻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任务情境是真实而具体的。学生参与多媒体学科竞赛,需要完成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任务,即产生一个作品,这与相关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作业有所不同。
(2)涉及的内容是综合而开放的。当学生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甚至还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单纯地依靠任何一门学科很难制作出高质量作品。
(3)都有一个或一系列的最终作品。多媒体竞赛的最终呈现方式是电子作品,选手们努力的目的就是完成一个或一组能得到认可的多媒体作品,优秀的作品还能推销给用户,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都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多媒体竞赛作品的完成是一个创作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探究的创新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获得电子作品创作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并掌握电子作品的制作技能。
(5)都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参与竞赛的活动中老师、学生以及相关成员需要通力合作,这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
(6)都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多媒体竞赛活动需要借助各类软硬件资源获取创作过程中的支持,这些资源为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多媒体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创造性完成作品来参与的一项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亲历一个真实项目的过程,这里的项目正是“为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即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借助多种资源创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而PBL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生集中精力解决真实问题,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然后把作品推销给他人,成学习结果的分享。正是因为二者的相似性,使得基于项目的学习成为我们构建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 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
借鉴PBL的思想,我们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该模式是根据PBL的实施步骤以及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流程构建的,指导活动主要围绕项目进行。具体来说,基于项目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或模拟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真实的任务环境完成项目选择、计划、实施、展示与评价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角色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在操作上包括以下五个环节: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参与竞赛、总结反思,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图所示:
1 项目确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项目确定是多媒体竞赛活动的启动阶段,对于竞赛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项目,组建团队”。学生首先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体验以及企业和社会需求初步选择项目主题,然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提炼、挖掘和提升,最终确定项目选题;项目确定之后,由学生发起并组建团队。
项目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学生初步选题的基础上,从新颖性、时代性、需求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予以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论证;团队是完成项目的基础,恰当的团队组合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对团队组建提供指导性意见,鼓励和提倡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团队的发起与组建一般应由项目最初提出者完成,若多人提出同样或类似提案,则经由协商产生一个项目负责人,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可由教师指定。需要指出的是,在项目确定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学生”而非越殂代疱。
2 项目规划
谋定而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计划清楚。多媒体竞赛作品的创作也不例外,项目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成员分工”。在完成项目确定并组建团队之后,项目小组要在负责人领导下制定全面而详细的规划,具体包括:明确项目范围,组员合理分工,制定项目进度表等。
在项目规划环节,指导教师首先要给学生集体传授制定项目规划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然后项目小组联系所创作的作品制定相应规划,明确项目范围即项目中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并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制定项目进度时间表。在制定项目规划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予以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规划虽然是由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的,但规划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集体参与,协商确定。
3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产生竞赛作品的实质阶段,也是项目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任务是“分工实施,形成作品”。项目实施以团队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项目成员首先按照计划分头完成各自工作,然后整合形成完整作品。项目实施环节主要以填写项目开发文档的方式,对项目开展的各个步骤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每个成员需要完成的任务、职责,即说明什么人什么阶段该完成什么任务,提交什么文档,完成情况如何。
教师在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宏观上监控项目实施的进展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适时提供资源、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策略,使各成员能积极投入创作活动并在协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协同工作,以保证项目团队高效、顺利完成任务。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个项目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使得各自完成的分项任务和创作的完整作品得以优化。
4 参与竞赛
作品完成后即进入参与竞赛阶段,主要任务是“参赛准备,现场答辩”。竞赛一般分初赛和复赛,初赛无需学生在场,而复赛则要学生参加。参与复赛是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学生在竞赛现场的表现非常关键,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表达创作意图和作品亮点,能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甚至辩护,关系到是否能为参赛作品增色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参与竞赛的具体活动包括提炼作品特色,按规定提交作品及相关文本,答辩演练,现场展示并答辩。
教师在该环节的主要活动为:帮助学生提炼作品特色,指导学生撰写参赛文本,为学生答辩准备提供指导。教师在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组织答辩演练,演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现场表现力,使其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具体任务是指导学生陈述和辩解,从态度、用语、声调、姿势、表情等侧面进行全方位指点,使学生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清晰而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关键点、创新点。
5 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指参赛结束后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完成自我总结和团队总结,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思维过程,使自己未来的探究活动更为有效。因此,总结反思是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结反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寻找不足”。对学生来说,该阶段具体的活动是自我总结和团队总结。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并组织交流汇报活动。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7]。对于多媒体学科竞赛来说,反思是对整个项目完成过程进行再认识的活动,还包括对参赛过程的再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个人和团队成功的经验,同时通过反思察觉自己和团队在完成项目、创作作品、参与竞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为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予以解决和弥补的活动。反思是一个内隐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组织汇报活动等形式使反思的结果外显化。汇报活动既可以在小组(团队)内进行,也可以是小组(团队)间汇报、还可以在班级内演示汇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获奖项的团队和学生,既要找出差距,也应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为下次参赛做好准备;教师也要总结指导的经验与不足,为日后的有效指导打好基础。
三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应用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宁波大学多媒体教学团队在多年指导竞赛的基础上,借鉴基于项目的学习思想,根据PBL的实施步骤以及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流程构建的,在实际运作中已显现出其优势与实效,但该模式的应用也有一定的要求,需遵循一些原则。
1 以项目为中心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指导活动主要围绕着项目来进行。虽然多媒体学科竞赛的最终产物是多媒体作品,但具体的指导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制作上,而应该上升到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亲历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中,掌握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培养管理项目的能力,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需强调的一点是,该模式倡导来自社会或企业实际需求的真实项目,因为真实的任务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因而也更有吸引力,学生所获也就更多。在我们的多媒体竞赛指导实践中,学生的很多项目选题都是来自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需求,比如,第九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网站类作品一等奖《宁波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设计软件》,DV类作品一等奖《记忆1944》,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课件类一等奖《荷花书苑网络学习平台》等。实践证明,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项目意识,使其具备了项目策划和管理能力,这也是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所必备的技能。
2 发挥团队指导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强调专业教师的团队指导作用,指导教师通过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能够克服单兵作战式指导的不足,提高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的质量。以网站类作品的指导为例,我们形成由具有策划能力、市场推广、项目管理实战经验的教师以及美工、动画高手、编程人员组建的指导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多媒体竞赛作品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 提倡过程反思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特别重视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反思,在项目进展中,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总结项目开发与作品创作经验。事实上,反思不只是“总结反思”阶段的活动,而是贯穿于项目开展的始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在项目进行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工作路线和轨迹,从而不断调控完成项目任务的策略,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积累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战经验。
4 虚实互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加强教师团队对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指导工作,应该建立快捷有效的指导通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为此必须掌握一个虚实结合的原则,即将面对面指导与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结合起来。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既可以通过QQ、MSN、BLOG和BBS等通用性社会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专门开发的指导网站进行。在我们的实践中,开发了“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网站”,不仅实现了虚实指导途径和方式的交融,而且提供了多媒体学科竞赛资源库,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与素材,实践证明虚实交融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科竞赛活动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虽然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在实践中显现了其优势,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他因素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从系统的角度予以考虑,其指导模式不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对此,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28-30.
[2][5]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19.
[3] (美)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1.
[4] 曾昊等.第一次做项目经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8.
[6] 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7]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On the Construct of Multimedia Subject Contest Instruction Model of Undergraduate Based on Project
WANG Hai-yanXU Jian-do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