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论文范文

供应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论文

第1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系成本;战略视角;供应链成本;价值链分析

1引言

在市场国际化、需求主导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化的形势下,跨组织管理的供应链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组织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的限制,要求超越单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形成一个体系,使链上的企业进行完整的计量。StefanSeuring(1999)提出,在供应链管理中仅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是不够的,他将供应链成本分为3个成本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研究及核算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而超越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主要研究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间接地双向影响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取得良好关系本身也会增加成本的支出,因此,关系成本的内容就被学者引入了Seuring的三层次模型中。目前,关系成本的研究主要在顾客关系管理、关系价值等相关领域涉及,而很少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系统地对关系成本进行研究。本文将站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关系成本的主要因素,寻求降低企业关系成本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保证合作关系下可以降低总交易成本并最终使每个企业受益,以实现共赢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盲目地追求某种成本的降低,而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

2关系成本概念的提出

Ravald和Gronross(1996)指出,关系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顾客与供应商建立关系时产生的成本;间接成本是由于产品不能正常发挥功效而导致的成本;心理成本是指顾客由于害怕关系会带来问题而不能专注于其他工作造成的压力。前面提到,关系成本由交易成本细化而来,而交易成本可以分为广义交易成本和狭义交易成本。为了进行交易而发生的所有耗费包括维护关系的成本被称为广义交易成本;而狭义的交易成本仅指双方或多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济大学雷星晖教授将广义的交易成本中除了狭义交易成本以外的成本划分为关系成本。他指出,那些通常为了获得、维持和发展供应链上企业关系而耗费的成本称为关系成本,这部分成本是作为供应链质量保证活动的交易成本,它能够创造价值,并反过来影响作为供应链间接活动的交易成本。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出发,由于交易活动无法直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间接价值活动和质量保证价值活动中。间接价值活动是指在为直接价值增值做好了准备的供应链运行中每一次发生的交易的价值活动;质量保证价值活动是指随着交易增加,企业关系发生改变,而良好的企业间关系反过来能降低交易成本的价值活动。质量保证价值活动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即为关系成本。Seuring(1999)提出的供应链成本三层次模型包括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的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本文根据Seuring提出的供应链成本三层次模型和雷星晖教授关于交易成本的细分,得出供应链成本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3战略视角下供应链中的关系成本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方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等的内容。

Seuring(1999)提出的包括供应链成本的三层次模型和产品-关系矩阵的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认可。产品—关系矩阵可用图2表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影响交易成本最大的因素是产品和网络的结构以及供应链中的产品设计,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决定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选择等基本决策。而供应链中的产品设计通过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来影响其交易成本。然而,供应链中产品设计的成本重心仍然是作业成本,因为大部分直接成本都是由这些决策决定的。因此,我们主要研究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即研究选择的相关合作伙伴。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和枢纽。因此,本文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关系成本的主要因素。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其中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又可进一步分为: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购买商的价值链分析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如图3所示)。

由于关系成本主要产生于企业之间而非企业内部,在做价值链分析时重点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

3.1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是指对企业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找并消除企业外部不增值的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的活动。

(1)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供应商的能力越低,企业越需要频繁地同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关系成本越高。企业应评估供应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并采取战略改进行动:①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评估每个供应商成为团队成员的意愿,与那些乐于降低成本、创造更大价值的供应商建立关系,与那些无意愿的供应商逐步建立关系,与供应商分享节省的成本作为激励,同时努力越过直接供应商而将他们的供应商也包括进来。②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后向整合,对供应商实施兼并,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成本,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③采用最经济的联系方式,以实现供应商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的合理对接,从而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成本。④利用规模效应,采用配送中心集中采购。比如国际化公司可以设有专门的供应、贸易公司,将全球各公司的采购需求汇总,利用市场的波动,采用期货或现货的形式进行采购。这样既可以使公司在讨价还价中处于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降低关系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缩短来料提前期,降低采购成本和经营费用来降低关系成本,使供应商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物料的接收和支付程序中来,从而实现成本最小化。(2)购买商价值链分析。为了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应对购买商进行价值链分析,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具体可采用以下战略改进:①采用最经济的联系方式,以实现购买商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的合理对接,从而降低企业与购买商之间的心理关系成本。②帮助购买商改善价值链,以节约其运营成本,从而通过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来降低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例如生产厂商帮助超市搭建产品展台,利用超市的渠道宣传产品、推销产品以降低公司的促销成本;或者企业帮助使用者调整工艺,合理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既可以保持客户稳定、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又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到客户的意见和未来需求,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和市场调研的费用。同时可以组建一个供应链管理团队,分析订单数据,发现季节性和周期性趋势、产品组合和订单数据,通过与客户间的电子交流系统及时了解订单和库存情况,增加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产品价值,降低成本。③通过价值链的前向整合,对购买商实施兼并,降低企业与购买商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成本,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④考虑更换购买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比较竞争对手价值链中如何构建企业的营销渠道,开展成本标杆学习,采取消除关系成本劣势、创造关系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等情况,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基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策略。

3.2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是指对企业所在行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找并消除行业中不增值的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的活动。对主要供应商、购买商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基于行业价值链的系统协同效率来建立竞争优势,通过战略联盟、品牌联盟、技术联盟等战略手段深化与行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降低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成本,从而增加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获利性和竞争优势。

4关系成本研究在宝钢的应用

在未提出关系成本概念前,宝钢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理念。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宝钢战略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鼓励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为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宝钢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提出成本改善建议,推进跨企业的成本优化措施,如宝钢的耐火材料实施功能计价后,超过双方核定使用寿命的产品占25%,极大地降低了宝钢的成本,也给供应商带来了效益,使供需双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同时,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了短期的合同,规避了企业风险,降低了企业关系成本。

在购买商价值链上,宝钢也同样整合了供应链下游资源。2003年6月,宝钢与一汽集团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钢材供应、钢材使用、技术开发、钢材加工、物流管理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全方位合作;同时,宝钢还将供应链向高端汽车零部件领域延伸,这些举措,都将大大降低宝钢交易中的关系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5结论

(1)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本竞争已成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但仅仅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的降低是不够的,企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不盲目追求某种成本的降低,同时分析企业价值链外部的成本,追求价值链上总成本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化。

(2)本文通过产品—关系矩阵分析,发现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对关系成本影响最大,进一步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分别分析了企业与供应商、购买商、竞争对手以及行业之间的关系成本,并提出了降低关系成本的相关策略。

(3)本文最后通过对在供应链价值链整合上较突出的宝钢集团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可以降低关系成本的举措。

(4)笔者认为,以后在具体企业关系成本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分析影响关系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和执行性因素,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关系成本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星晖,张柯.基于企业关系分析的供应链交易成本研究[J].经济经纬,2008(5):123-125.

[2]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11-15.

[3]张志春,王金刚.CPM中的客户关系成本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5):57-58.

[4]宋晓兵,董大海.国外关系价值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4):32-38.

[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2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巧%,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一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巧%,资产运营率提高巧%一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一65天。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万%,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2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2.1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2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

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与系统以便可以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优化供应链是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对传统品牌经营战略的一种挑战。根据顾客的选择,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按订单来制造商品并交货,充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快地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渠道,进行长期合作,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3提高条码的利用率

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换信息,如果商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有统一的编码,将会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国家的标准在产品上打条码,零售商、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可以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编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力和资金的耗费,有利于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交换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

2.4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由于信息链需要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因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会优化信息链管理。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协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供应链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数据共享程度。例如,信息应该由哪些部门或哪些企业共享,哪些信息应该共享,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统一供应链的数据接口。在设计系统时要预留专门的数据接口,方便企业接收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发送的数据,实现系统的对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协议或传递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确定。

3总结

第3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1.1Petri网建模基本理论Petri网是1962年由联邦德国的CarlAdamPetri在其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首先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仅Petri网理论本身已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分支,而且Petri网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领域都到广泛的应用。Petri网不仅可以刻画系统的组织结构,而且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Petri网用4个元素对系统进行建模,分别是库所(Place)、变迁(Transition)、弧(Arc)、标识(Token)。它利用库所、变迁和弧的链接表示系统的静态功能和结构,通过标识的移动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1.2基本Petri网模型

1.2.1顺序。如果任务一个接一个地执行,称之为顺序执行。如图1所示,S1、S2、S3按照在图中出现的顺序执行,用顺序执行可以模拟一个线性执行过程。

1.2.2并行。如果多个任务可以同时执行或以任意次序执行,称之为并行执行。如图2所示,T1是一个AND-spilt任务,它使得多个任务能被同时处理;T4是一个AND-join任务,它能够同时两个或多个并行流,并行执行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1.2.3选择。必须在两个或者多个任务中选择一个执行,称之为选择执行。如图所示,变迁T11、T12和库所S2、S3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spilt,它在两个任务之间选择一个;变迁T21、T22和库所S4、S5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join。选择反映了系统资源的竞争状况。

1.2.4循环。模型中某个任务反复执行,称之为循环执行。如图4所示,变迁T决定T4是否需要执行,以及执行的次数,直到满足T3执行的条件。

1.3Petri网建模方法及步骤。①建模方法Petri网中有两类元素:库所和变迁(Transition),用库所表示状态(S),如事件发生的条件、地点、资源、等待队列等;用变迁表示活动(T),如事件的执行、动作、消息的发送与接收等。其中,库所中的资源个数用标识(token)来表示。Petri能较好地描述系统的结构,用顺序关系、并行关系、选择关系、循环关系等特征来表达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生产环节和加工序列。②建模步骤。明确流程的输入和输出,也即流程的目标;明确流程为达到目标所经过的步骤,画出结构层模型(即任务执行的偏序关系);根据需要画出某一关键环节的详细流程图;确定模型中的标识属性,初始标识;如果是高级Petri网还要确定颜色输入输出函数;如果可能和参考模型作对比,修正该子模型。

1.4Arena仿真方法仿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仿真是根据研究的系统的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一般定义为:“为了分析与研究已经存在的或尚未建成的系统,首先建立模型并安放到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过程就称为仿真”。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基于仿真语言SIMAN及可视化环境CINEMA研制开发的可视化交互集成式商业化仿真软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发了多种产品类型。作为通用的可视化仿真环境,Arena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可视化仿真的所有领域。在物流领域,Arena的应用涉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制造过程、分销物流、商务过程以及客户服务等。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环境。基于SIMAN/CINEMA发展起来的Arena,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技术的有机集成,兼备高级仿真器(simulators)易用性和专用仿真语言柔性(flexibility)的优点。并且还可以与通用过程语言,如:VisualBasic,FORTRAN和C/C++等编写的程序连接运行。目前,SystemModeling公司推出的Arena10.0版代表了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最新水平。

2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只有将再造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把再造放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因此,只有联合其他企业才能更好地完成再造,企业在认清自己核心业务流程的同时,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链上的其他企业。具体实施步骤如图5所示。

2.1识别现有流程基于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再造由供应链上的核心或主导企业发起和倡导,联合其他企业,成立流程再造小组,对链上现有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出哪些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哪些流程是非核心业务流程,从而确定企业流程再造合适的切入点,以便设定具体的再造目标。实施BPR时,应选择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业务流程作为再造对象。选定的这些的业务流程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流程本身举足轻重,对顾客影响巨大。②实施流程再造能取得显著进步。③对此流程再造切实可行。

2.2分析、诊断现有流程进一步分析需要再造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潜在的病症,为后续的再造工作做好准备。首先,要找出流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病因。其次,要针对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方式、控制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对流程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再造流程时,需要相应改造管理上的流程。再次,找出问题是出在流程内部还是流程的衔接上,企业之间的流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进行流程再造时,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供应链上流程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2.3现有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现有流程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找出现有流程的瓶颈,即找出影响整个流程效率的瓶颈环节关键因素(如时间、费用等),针对现有流程的瓶颈环节出现的问题实施优化再造。

2.4选择再造伙伴由于再造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供应链,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再造伙伴可以使再造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再造的效果更加明显。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再造各方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要相互信任、长期合作以及有效的信息共享。

2.5实施再造在分析和诊断出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流程的不足之处,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或结合两种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2.6再造后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再造后流程再次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仿真结果与再造前的流程进行对比,确认效率是否提高,瓶颈环节是否去除,再造效果是否得到体现。

2.7组织结构调整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之后还应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给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上的维护和保障,并追求不断的改进。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要垂直压缩管理体制中的管理层次,尽可能地使企业扁平化,即组织结构以流程为中心、面向顾客以及扁平化。在调整组织结构时,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运转效率,还要考虑链上的其他企业,便于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

3结论

第4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任机制供应链电子商务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通过最佳整合内部资源来提高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与21世纪的市场环境不适应,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开始向“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借助企业外部资源来快速、准确、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也就应运而生了。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在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由此可见,链中成员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而作为一个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他们就不可能结成一个稳定的联盟,也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使全球经济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一项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节点同样也包括了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网络服务供应商及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最显著的表现是交易双方无需见面就可达成交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支撑,交易就不可能达成。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信任机制的建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指的是什么呢?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是指供应链成员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秩序、其他成员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角色的期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性的预期和信心。这种预期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信任合作伙伴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履行他们的承诺并且相信他人的良好意愿,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脆弱性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换句话说,供应链的信任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主观预期。

2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分类,可分别探讨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1)BtoB,即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所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大批量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是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客户的关系、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生产商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

(2)BtoC,即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其中,若商品是企业负责运输,那么就是企业与物流企业达成信任关系;若商品运输由消费者自身负责,那么就应是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形成信任关系。

(3)Cto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也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与BtoC不同的是,交易双方没有自己的交易平台,它必须依赖某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商才能实现交易。因此在这条供应链中除了产品生产中的一系列关系之外,还应包括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交易平台服务商的关系。

另外还有BtoG(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等,由于究其商务活动内涵与BtoB类似,因此这里暂不予讨论。

3如何建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对于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应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来保证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促进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呢?

3.1对供应链成员应慎重选择,可实行“淘汰制度”

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之初,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做合作伙伴,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一旦低于考核标准,便应进行淘汰,寻找其他可依赖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保证他们对预期回报的信心。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供应链中的单个用户而言,也应有一套身份认证体系,只有让企业确认了用户的身份属实、用户也确认企业的资料属实,才能使交易双方取得信任,才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3.2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

建立一个相互间客观信任的供应链后,还必须有一定的主观努力来增进成员间真正的信任,主要手段有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多进步。对于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消费者与消费者间这三种不同关系,建立信任机制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3.2.1企业间信任度的提升

(1)促进成员间的学习、交流。首先,必须让供应链各成员意识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一根本原则,使他们不再将自身仅局限于一个小团队,而是涵养整个供应链各成员的大联盟。其次,经常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随着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之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在成员之间加强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把握和了解的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得以提高和完善,这就使得个体不仅增强了对其他成员所拥有的技术角色和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对他人的能力和技巧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使得以自我价值感与目的感为基础的信任能够得以形成并逐渐强化和加深。另一方面,团队个体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结果,不仅在于使个体成员技能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会形成自身所独有的超越个体知识技能简单相加的知识技能存储和增值系统。这一知识技能系统就成为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一系统的积累,成员才能对组织整体的前景目标充满信心,从而使自己所在团队对整体能力产生一种信任感,并随着组织知识技能系统的积累和增值而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说团队内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团队成员以及个体对团队整体的信任不断强化的过程。

(2)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信任的建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除了在建立供应链之前对各供应链企业的能力进行评估外,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得供应链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全面、频繁、公正的交流。

(3)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除了强大的商业关系外,还应该包括供应链的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现实中,往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及时的交换信息,因此,为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味的封锁信息给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带来不利,但如果对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业务信息或制胜秘方也在供应链间共享的话,那样就很容易泄漏商业秘密,从而容易被同行模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应该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将内部信息在供应链间共享,即应该确定授权信度。供应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合适的信息共享程度。

3.2.2BtoC中企业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企业要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首先,应切实做好自身的管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应做好品牌形象宣传,高的知名度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信任度的提升;再次,企业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与消费者多进行信息交流,消费者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更敏捷地捕捉市场需求,促进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

而消费者要取得企业的信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的身份认证;二是企业确认银行到款。

3.2.3CtoC中消费者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这一模式下由于交易的双方都是单个的个体而不是组织,所以更加难以达成信任。

但由于交易是在某个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交易平台上进行,因此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身份认证服务来确认对方的可信任程度。服务商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信用度评估、用户留言板、中间银行等。信用度评估是服务商通过消费者的历史记录根据某个特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信用程度,表现形式为一项指数。用户留言板是为了方便交易双方的沟通,让消费者掌握更多信息。而中间银行相当于一个虚拟的货款汇转处,买方将购买所需货款转至中间银行,中间银行确认到款后通知卖方发货,当买方收到货物证实符合要求,中间银行再将货款转入卖方账户。这里,它充当的不仅是一个转存处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消费者要提升信任度,唯一的方法就是确实守信,在与其他消费者交易时留下良好的口碑。

3.3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供应链之所以建立就是其可以为参与供应链的各成员带来比合作前更高的利益。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其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弥补受到的不公平分配或者其他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最后使供应链崩溃。因此,建立供应链的信任机制也应该包括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另外,要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保障机制也是必要的。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监督、评估制度以及供应链的敏捷转移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慧.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南,李燕.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建立[J].经济论坛,2004(21)

第5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在现阶段的系统动力学的专用计算机模拟语言中,通常采用Vensim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的VentanaSystams在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一款比较成熟的系统动力学软件包。该软件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界面友好,同时功能强大和易于操作。通过该软件可在同时运行数千的大型的模型。而其典型的特点在于:

第一、Vensim界面友好性与仿真简易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是对现实复杂世界的模拟和仿真,但是Vensim软件使用户在立模型、各变量关系梳理、结果分析和相应政策的优化方面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因果关系图、因果反馈环、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并运用软件的自我检查功能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在整个过程中,Vensim软件可视化、操作更简易性使得对于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仿真得以实现。

第二、Vensim提供了自我检测和分析功能。利用Vensim软件建模是在遵循系统动力学相应的建模规则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模型同现实世界不相符的情况。利用Vensim软件在进行仿真时,软件能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报错以便于建模者发现并对参数或结构进行修改。此夕卜,Vensim还提供了多种函数共用户调用,无需再额外编写函数方程。

第三、提供真实性检验,提供解决方案。Vensim可以在单次模拟的情况下,利用复合模拟功能,提示用户可以修改的变量或参数,经过修改后可以运行模拟,得出改变变量或参数前和改变后的仿真结果图,用户可以根据仿真结果图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同时,Vensim软件还提供了表函数工具,将变量之间难以用方程量化的关系用表函数进行量化。综述所述,从上面对系统动力学的适用范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研究供应链融资风险这个影响因素多、非线性关系、具有周期性的庞杂问题,系统动力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Vensim强大的仿真能力、界面友好以及敏感性分析对于融资风险的分析因素是非常匹配的。

2仿真模型构建

2.1风险因子在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通常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其主要的风险。对NG公司在这三个不同的风险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细分。通过建立NG公司的风险反馈模型,可以得出其中的风险因子。其具体的风险模型图如图1所示。其中,信用风险则主要包括财务指标、虚假债权、质押品来源合法性、坏账风险、质押品质量、转移账款;操作风险则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个人资质和银行的授信;市场风险则主要以商品的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因素。

2.2边界设计在对该模型进行设计的同时,必须对其边界进行设计。而在该研究中,我们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其中不同的因素的权重进行定义。以此类推,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中的影响因子进行具体的赋值,以此对模型的边界进行赋值。

2.3模型构建各子系统的动力方程是进行动力学仿真的又一步基础,根据上一节对各风险因子及变量的赋值可以建立如下所有仿真所需方程:(1)信用风险=0.1*质押品质量+0.2*财务指标+0.2*虚假债券风险+0.1*转移账款风险+0.1*质押品来源合法性+0.2*非财务指标+0.1*坏账风险(2)財务指标=0.5*存货周转率+0.5*净利率(3)虚假债券风险=0.5*银行风险监控制度(4)转移账款风险=0.3*银行风险监控制度(5)质押品来源合法性=0.4*银行风险监控制度(6)非财务指标=0.3*市场占有率+0.3*技术可替代性+0.4*管理人员水平(7)坏账风险=0.2*银行风险监控制度(8)操作风险=虚假授信*0.5+物流监管企业资质*0.5(9)虚假授信=员工综合素养*0.5+银行风险监控制度*0.5(10)员工综合素养=员工专业素养*0.5+职业道德*0.5(11)物流监管企业资质=0.9*银行风险监控制度

第6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五、供应链融资未来发展展望

以下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第一,国内物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第二,中国的诚信机制建立仍需一定时间。在诚信机制的不完善、而融资却供需双方两旺等因素决定下,预示着供应链融资方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银行的操作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安全的考虑,会有针对性使用不同的融资方案;第四,我国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第7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当前财务领域的热点问题,分析其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治理问题多以及其较为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得其难以在信贷市场占据优势,这是融资难的内部原因。李扬、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其本身较高的破产比率,同时资信等级较低、资产状况较差又使得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因此难以取得信贷。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抗风险能力较差也是其难以获得信贷的重要原因。杨俊龙(2003)认为中小企业治理问题较多、产权不够明晰、风险变数较大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在融资市场上获得投资方的青睐。而王常柏(2003)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除了自身实力以及财务状况外,相对落后的经营理念也是其困境产生的原因。企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意识使之联合扩大的积极性较低,融资方式保守、融资渠道局限是其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动机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这是融资难的市场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首次对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供给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不得不采取授信的方式来平衡供需,而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资金获取前使用信息优势而在资金使用中损害资金提供者利益的动机,因此会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徐洪水(2001)认为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资金的有效供给减少,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缺口。

(三)制度原因

信贷体系的不健全、信贷监管的加紧、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缓慢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的制度原因。陈佳贵(1999)认为银行出于自身成本收益角度的考虑对信用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放贷较少,而归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的机构,如信用担保等。而张杰(2000)则认为现有金融体制下银行对大型国企依存度较高,信贷市场存在所有制歧视的问题。但是,欧阳凌(2004)认为这一问题虽然在经济转轨期较为突出,但从长期来看只要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市场化能够有效推进,该问题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陈文汉(2006)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是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问题,而且更多在于资本市场层次的不健全、交易工具的欠缺;二板市场与柜台交易市场的不繁荣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而陷入困境。

(四)银行以及政府等关联方的原因

日益严格的信贷监管、扭曲的银企关系以及过度的行政干预等关联方的角色缺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胡旭阳(2006)认为我国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导致银行更注重风险管理,因此更愿意与现金流量好、还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合作,而将未来前景不确定性较高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他还指出这种行为对于银行来说是不具备投资效率的,同时会使银行由于过度依赖部分企业而带来风险集中的问题。刘颖(2003)认为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行业准入限制较多而政策扶植力度较弱,同时政府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简单切断、对市场运行的过度行政干预也导致了中小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除此之外,胡旺联(2002)指出我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定尚有较多问题,其中包括上市审批制过度关注规模与所有制、配套金融建设不健全、信贷权利人保护不足等。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之对策———供应链融资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包括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担保体系以及相关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罗正英(2003)基于信誉链思想,认为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大企业监督式制度”,与大企业的信誉挂钩,从而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陈晓红(2009)从仓单质押的角度认为,可以通过利用应收账款的自偿性融资,通过质押仓单的方式向银行借贷。牛晓健(2012)则引入供应链融资思想,认为该种融资方式是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的重要突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现状。

(一)供应链融资定义

供应链融资源于物流管理,前身为供应链管理,最初多运用于产业链条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存货控制、物资供应以及采购销售等。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供应链融资逐渐被广泛应用,如工商银行为沃尔玛与中小供应商提供的“反保理”服务成功解决了沃尔玛供应商的融资问题。《欧洲货币》将供应链融资称为“银行交易中最热门的话题”,并认为该项业务会持续增温。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定义,根据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角度,即核心企业、供应链交易平台服务商以及银行。汇总其各方特点,可以为其做如下定义:供应链融资,即银行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的贷款操作进行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的方式,冲破了不动产质押的约束,是对物流金融的扩展,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特别是流动资金融资困境的破局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供应链融资的本质为借助大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以及强大的履约能力,在充分利用应收账款“自偿性融资”特点的基础上,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基本运营模式为:首先,供应链企业产生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应收应付现金流;然后,供应链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将该现金流与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最后,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监管、收款等一系列“一揽子”综合服务。通过对现有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总结,可以将其归类为三种具体的运作模式,即动产质押、应收款质押以及“厂商银”。1.动产质押。《物权法》颁布之后,仓单成为银行可接受的质押品。该模式下中小企业将存货、仓单、合格证等动产进行质押后获得银行贷款,缓解其现金流短缺的风险。银行为控制风险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对物流动向进行监管,同时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借助大企业强大的偿付能力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2.应收账款融资。上游中小企业转让或者质押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根据应收账款是否转移可以分为应收账款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即信息流的控制,将产业链企业进行信用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授信。该运营方式要求银行对应收款进行严格管控,如实施追踪分析、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催收机制等。除此之外,贷款的授信基础并非建立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评估之上,而是以交易为基础。同时该模式中核心企业往往为与银行存在长期稳定信贷关系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3.“厂商银”。“厂商银”,即保兑仓融资,是基于商品提货权的一种融资业务。该模式中生产商、经销商、仓库以及银行四方签署合作协议,具体运作如下:银行通过购买相关商品提货权的手段控制中小企业,为经销商提供贷款,并依据其销售回款的金额以交易为单位释放货权;上游核心企业出于扩大销售以及稳定产业链的目的,提供回购以及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与银行签订协议,对货物进行监管与担保;下游中小企业通过支付一定比例保证金之后取得银行贷款,进而向核心企业进行购货分销。该融资模式下现金与货权一一对应,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以及批量销售。

(三)供应链融资特点

供应链融资是对银行传统授信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与传统流动资金融资的区别较大。其建立在核心企业的信用基础之上,以此为出发点为上下游企业融入资金,因此其具有长期稳定性、整体性以及外包性的特点(陈晓红,2008)。其具体特点表现为:第一,从授信的角度而言,供应链融资的信用主体为整个产业链企业,评级范围较大;第二,传统信贷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综合盈利能力以及优质的抵押资产,偿贷来源为综合收入,而供应链融资的质押品可以为动产,且以逐笔交易为还款基础;第三,与传统信贷解决个体企业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以及整合升级供血;第四,该种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角色从静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转变为动态参与企业经营交易过程,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之外,还提供多种中间服务。

三、供应链融资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分析

供应链融资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其通过针对整体产业链的资金信贷运作,实现了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产业链以及银行的多方共赢。具体表现为:第一,其解决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实现了资金的有效运用;第二,其为核心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经营环境,有助于核心企业获得采购价格优惠以及销售的扩大;第三,其解决了产业整体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了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增强整体竞争力;第四,其降低了银行逐一授信的成本,为银行发展新客户、扩大中间业务提供了商机。

(二)劣势分析

供应链融资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其运营基于整个产业链,因此随着金融工具向上下游企业延伸,风险也会随之扩散。如果链条的某一成员出现问题,那么风险会迅速地在整条供应链中扩散。第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的调查分析,因此不可能对供应链情况进行完全把控,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授信,控制风险。第三,由于供应链提供的服务较为丰富,因此银行面对的客户需求也就更为复杂。同时,在融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不同诉求也会给银行具体工作的展开带来挑战,如决策部门要求保证现金周转速度、资金管理部门要求保障资金安全、销售部门要求扩大销量。第四,供应链融资覆盖产业上下游,多涉及对外贸易,因此汇率风险相对较大。

(三)政策建议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发展除了市场的推进,还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以及政府外部环境的营造与指导。第一,政府应扮演好政策制定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应当逐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其他相关配套建设。通过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消除各方顾虑,积极推进供应链融资的展开。同时,应适当引进民间资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银行应当充分意识到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性,建立专业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服务,改变传统融资理念,实现银行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同时银行应当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专业的团队,实现对款项的控制以及相关汇率风险的覆盖。第三,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充分运用现有金融服务,努力摆脱融资困境。同时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应与供应链企业加强合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四、结语

第8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IT能力与知识管理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于洪凤,付非,申蕾,冯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第9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自有仓库仓单质押盈利模式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是指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给仓储中心并对质押货物进行保管和监控。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流动资产融资,获得一定的资金乘数效应,从而使企业总收入增加。由图1可以看出,在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的集成作用下,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进行高效、有序地流转,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同时降低了相关的物流成本和风险。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异地监管仓单质押模式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考虑到客户的实际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遵循“就近客户所在地”的原则来选择监管货物的仓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质押成本。但是该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能力和监控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异地监管货物,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图2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详细流程。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统一授信仓单质押模式是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和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的进一步发展,简化了原先仓单质押的流程,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规模、信誉、资质、经济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后,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并全程负责对质押货物的保管和监控。后期运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不用参与,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中,以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为依托,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更加迅速、快捷地完成各项业务,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图3所示)。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守约对个体农户进行融资是一项棘手的议题。个体农户往往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资源受限的、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无形中放大了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农户不守约的问题。例如,农民们在违背协议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暗自出售农产品来快速获取现金或者逃避还贷义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在暴利的驱使下从事一些不诚实的活动;甚至银行也会通过延迟放贷或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收取额外的费用而违背最初的合作协议。

2.质押货物的监管环境欠佳质押货物的监管场所一般有生产车间、仓库等。由于市场把关不严、门槛设定过低等因素,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结合质押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安排相应规格和类型的仓库。如对于品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密封性,还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季性较强的农产品,对冷藏仓库会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在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有些个体农户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也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所以,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以简单、易用、快捷等为特征进行改进和开发。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农产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绩效评价系统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贷款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业个体户)在实际业务的绩效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便根据贷款方各自的业务表现被划分为优、良、差等不同的级别,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评估贷款方资质信誉的有用指标。

2.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监控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对仓库质押货物的保管监控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完善的物流实体监控系统、信息监控系统以及一些必要的监控设备。

3.加强对供应链各成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在整个仓单质押业务运作过程中,供应链成员应该协同合作、相互信任。如果质押货物存放的地点就在农产品企业的加工车间,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以便于物流企业和银行对该农产品企业的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企业内部开展工作,实施监管工作,形成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相互监督和协同合作的关系。

4.完善电子支付系统随着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电子支付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交易的时效性,并且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应对现有的电子支付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可扩展的系统,使来自农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可以访问和使用。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