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论文范文

供应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论文

第1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系成本;战略视角;供应链成本;价值链分析

1引言

在市场国际化、需求主导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化的形势下,跨组织管理的供应链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组织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的限制,要求超越单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形成一个体系,使链上的企业进行完整的计量。StefanSeuring(1999)提出,在供应链管理中仅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是不够的,他将供应链成本分为3个成本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研究及核算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而超越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主要研究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间接地双向影响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取得良好关系本身也会增加成本的支出,因此,关系成本的内容就被学者引入了Seuring的三层次模型中。目前,关系成本的研究主要在顾客关系管理、关系价值等相关领域涉及,而很少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系统地对关系成本进行研究。本文将站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关系成本的主要因素,寻求降低企业关系成本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保证合作关系下可以降低总交易成本并最终使每个企业受益,以实现共赢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盲目地追求某种成本的降低,而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

2关系成本概念的提出

Ravald和Gronross(1996)指出,关系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顾客与供应商建立关系时产生的成本;间接成本是由于产品不能正常发挥功效而导致的成本;心理成本是指顾客由于害怕关系会带来问题而不能专注于其他工作造成的压力。前面提到,关系成本由交易成本细化而来,而交易成本可以分为广义交易成本和狭义交易成本。为了进行交易而发生的所有耗费包括维护关系的成本被称为广义交易成本;而狭义的交易成本仅指双方或多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济大学雷星晖教授将广义的交易成本中除了狭义交易成本以外的成本划分为关系成本。他指出,那些通常为了获得、维持和发展供应链上企业关系而耗费的成本称为关系成本,这部分成本是作为供应链质量保证活动的交易成本,它能够创造价值,并反过来影响作为供应链间接活动的交易成本。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出发,由于交易活动无法直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间接价值活动和质量保证价值活动中。间接价值活动是指在为直接价值增值做好了准备的供应链运行中每一次发生的交易的价值活动;质量保证价值活动是指随着交易增加,企业关系发生改变,而良好的企业间关系反过来能降低交易成本的价值活动。质量保证价值活动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即为关系成本。Seuring(1999)提出的供应链成本三层次模型包括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的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本文根据Seuring提出的供应链成本三层次模型和雷星晖教授关于交易成本的细分,得出供应链成本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3战略视角下供应链中的关系成本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方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等的内容。

Seuring(1999)提出的包括供应链成本的三层次模型和产品-关系矩阵的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认可。产品—关系矩阵可用图2表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影响交易成本最大的因素是产品和网络的结构以及供应链中的产品设计,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决定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选择等基本决策。而供应链中的产品设计通过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来影响其交易成本。然而,供应链中产品设计的成本重心仍然是作业成本,因为大部分直接成本都是由这些决策决定的。因此,我们主要研究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即研究选择的相关合作伙伴。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和枢纽。因此,本文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关系成本的主要因素。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其中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又可进一步分为: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购买商的价值链分析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如图3所示)。

由于关系成本主要产生于企业之间而非企业内部,在做价值链分析时重点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

3.1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是指对企业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找并消除企业外部不增值的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的活动。

(1)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供应商的能力越低,企业越需要频繁地同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关系成本越高。企业应评估供应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并采取战略改进行动:①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评估每个供应商成为团队成员的意愿,与那些乐于降低成本、创造更大价值的供应商建立关系,与那些无意愿的供应商逐步建立关系,与供应商分享节省的成本作为激励,同时努力越过直接供应商而将他们的供应商也包括进来。②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后向整合,对供应商实施兼并,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成本,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③采用最经济的联系方式,以实现供应商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的合理对接,从而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成本。④利用规模效应,采用配送中心集中采购。比如国际化公司可以设有专门的供应、贸易公司,将全球各公司的采购需求汇总,利用市场的波动,采用期货或现货的形式进行采购。这样既可以使公司在讨价还价中处于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降低关系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缩短来料提前期,降低采购成本和经营费用来降低关系成本,使供应商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物料的接收和支付程序中来,从而实现成本最小化。(2)购买商价值链分析。为了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应对购买商进行价值链分析,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具体可采用以下战略改进:①采用最经济的联系方式,以实现购买商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的合理对接,从而降低企业与购买商之间的心理关系成本。②帮助购买商改善价值链,以节约其运营成本,从而通过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来降低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例如生产厂商帮助超市搭建产品展台,利用超市的渠道宣传产品、推销产品以降低公司的促销成本;或者企业帮助使用者调整工艺,合理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既可以保持客户稳定、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又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到客户的意见和未来需求,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和市场调研的费用。同时可以组建一个供应链管理团队,分析订单数据,发现季节性和周期性趋势、产品组合和订单数据,通过与客户间的电子交流系统及时了解订单和库存情况,增加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产品价值,降低成本。③通过价值链的前向整合,对购买商实施兼并,降低企业与购买商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成本,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④考虑更换购买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比较竞争对手价值链中如何构建企业的营销渠道,开展成本标杆学习,采取消除关系成本劣势、创造关系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等情况,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基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策略。

3.2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是指对企业所在行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找并消除行业中不增值的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的活动。对主要供应商、购买商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基于行业价值链的系统协同效率来建立竞争优势,通过战略联盟、品牌联盟、技术联盟等战略手段深化与行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降低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成本,从而增加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获利性和竞争优势。

4关系成本研究在宝钢的应用

在未提出关系成本概念前,宝钢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理念。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宝钢战略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鼓励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为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宝钢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提出成本改善建议,推进跨企业的成本优化措施,如宝钢的耐火材料实施功能计价后,超过双方核定使用寿命的产品占25%,极大地降低了宝钢的成本,也给供应商带来了效益,使供需双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同时,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了短期的合同,规避了企业风险,降低了企业关系成本。

在购买商价值链上,宝钢也同样整合了供应链下游资源。2003年6月,宝钢与一汽集团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钢材供应、钢材使用、技术开发、钢材加工、物流管理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全方位合作;同时,宝钢还将供应链向高端汽车零部件领域延伸,这些举措,都将大大降低宝钢交易中的关系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5结论

(1)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本竞争已成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但仅仅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的降低是不够的,企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不盲目追求某种成本的降低,同时分析企业价值链外部的成本,追求价值链上总成本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化。

(2)本文通过产品—关系矩阵分析,发现产品和网络的结构对关系成本影响最大,进一步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分别分析了企业与供应商、购买商、竞争对手以及行业之间的关系成本,并提出了降低关系成本的相关策略。

(3)本文最后通过对在供应链价值链整合上较突出的宝钢集团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可以降低关系成本的举措。

(4)笔者认为,以后在具体企业关系成本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分析影响关系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和执行性因素,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关系成本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星晖,张柯.基于企业关系分析的供应链交易成本研究[J].经济经纬,2008(5):123-125.

[2]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11-15.

[3]张志春,王金刚.CPM中的客户关系成本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5):57-58.

[4]宋晓兵,董大海.国外关系价值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4):32-38.

[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2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巧%,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一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巧%,资产运营率提高巧%一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一65天。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万%,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2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2.1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2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

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与系统以便可以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优化供应链是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对传统品牌经营战略的一种挑战。根据顾客的选择,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按订单来制造商品并交货,充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快地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渠道,进行长期合作,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3提高条码的利用率

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换信息,如果商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有统一的编码,将会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国家的标准在产品上打条码,零售商、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可以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编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力和资金的耗费,有利于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交换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

2.4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由于信息链需要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因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会优化信息链管理。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协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供应链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数据共享程度。例如,信息应该由哪些部门或哪些企业共享,哪些信息应该共享,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统一供应链的数据接口。在设计系统时要预留专门的数据接口,方便企业接收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发送的数据,实现系统的对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协议或传递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确定。

3总结

第3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1.1Petri网建模基本理论Petri网是1962年由联邦德国的CarlAdamPetri在其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首先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仅Petri网理论本身已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分支,而且Petri网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领域都到广泛的应用。Petri网不仅可以刻画系统的组织结构,而且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Petri网用4个元素对系统进行建模,分别是库所(Place)、变迁(Transition)、弧(Arc)、标识(Token)。它利用库所、变迁和弧的链接表示系统的静态功能和结构,通过标识的移动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1.2基本Petri网模型

1.2.1顺序。如果任务一个接一个地执行,称之为顺序执行。如图1所示,S1、S2、S3按照在图中出现的顺序执行,用顺序执行可以模拟一个线性执行过程。

1.2.2并行。如果多个任务可以同时执行或以任意次序执行,称之为并行执行。如图2所示,T1是一个AND-spilt任务,它使得多个任务能被同时处理;T4是一个AND-join任务,它能够同时两个或多个并行流,并行执行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1.2.3选择。必须在两个或者多个任务中选择一个执行,称之为选择执行。如图所示,变迁T11、T12和库所S2、S3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spilt,它在两个任务之间选择一个;变迁T21、T22和库所S4、S5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join。选择反映了系统资源的竞争状况。

1.2.4循环。模型中某个任务反复执行,称之为循环执行。如图4所示,变迁T决定T4是否需要执行,以及执行的次数,直到满足T3执行的条件。

1.3Petri网建模方法及步骤。①建模方法Petri网中有两类元素:库所和变迁(Transition),用库所表示状态(S),如事件发生的条件、地点、资源、等待队列等;用变迁表示活动(T),如事件的执行、动作、消息的发送与接收等。其中,库所中的资源个数用标识(token)来表示。Petri能较好地描述系统的结构,用顺序关系、并行关系、选择关系、循环关系等特征来表达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生产环节和加工序列。②建模步骤。明确流程的输入和输出,也即流程的目标;明确流程为达到目标所经过的步骤,画出结构层模型(即任务执行的偏序关系);根据需要画出某一关键环节的详细流程图;确定模型中的标识属性,初始标识;如果是高级Petri网还要确定颜色输入输出函数;如果可能和参考模型作对比,修正该子模型。

1.4Arena仿真方法仿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仿真是根据研究的系统的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一般定义为:“为了分析与研究已经存在的或尚未建成的系统,首先建立模型并安放到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过程就称为仿真”。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基于仿真语言SIMAN及可视化环境CINEMA研制开发的可视化交互集成式商业化仿真软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发了多种产品类型。作为通用的可视化仿真环境,Arena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可视化仿真的所有领域。在物流领域,Arena的应用涉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制造过程、分销物流、商务过程以及客户服务等。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环境。基于SIMAN/CINEMA发展起来的Arena,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技术的有机集成,兼备高级仿真器(simulators)易用性和专用仿真语言柔性(flexibility)的优点。并且还可以与通用过程语言,如:VisualBasic,FORTRAN和C/C++等编写的程序连接运行。目前,SystemModeling公司推出的Arena10.0版代表了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最新水平。

2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只有将再造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把再造放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因此,只有联合其他企业才能更好地完成再造,企业在认清自己核心业务流程的同时,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链上的其他企业。具体实施步骤如图5所示。

2.1识别现有流程基于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再造由供应链上的核心或主导企业发起和倡导,联合其他企业,成立流程再造小组,对链上现有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出哪些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哪些流程是非核心业务流程,从而确定企业流程再造合适的切入点,以便设定具体的再造目标。实施BPR时,应选择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业务流程作为再造对象。选定的这些的业务流程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流程本身举足轻重,对顾客影响巨大。②实施流程再造能取得显著进步。③对此流程再造切实可行。

2.2分析、诊断现有流程进一步分析需要再造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潜在的病症,为后续的再造工作做好准备。首先,要找出流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病因。其次,要针对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方式、控制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对流程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再造流程时,需要相应改造管理上的流程。再次,找出问题是出在流程内部还是流程的衔接上,企业之间的流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进行流程再造时,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供应链上流程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2.3现有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现有流程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找出现有流程的瓶颈,即找出影响整个流程效率的瓶颈环节关键因素(如时间、费用等),针对现有流程的瓶颈环节出现的问题实施优化再造。

2.4选择再造伙伴由于再造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供应链,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再造伙伴可以使再造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再造的效果更加明显。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再造各方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要相互信任、长期合作以及有效的信息共享。

2.5实施再造在分析和诊断出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流程的不足之处,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或结合两种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2.6再造后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再造后流程再次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仿真结果与再造前的流程进行对比,确认效率是否提高,瓶颈环节是否去除,再造效果是否得到体现。

2.7组织结构调整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之后还应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给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上的维护和保障,并追求不断的改进。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要垂直压缩管理体制中的管理层次,尽可能地使企业扁平化,即组织结构以流程为中心、面向顾客以及扁平化。在调整组织结构时,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运转效率,还要考虑链上的其他企业,便于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

3结论

第4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探讨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超过4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6%,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上缴税收占总额的48.2%,担当了70%的进出口额,解决的就业占全国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活力之源,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遇到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最突出的当数融资难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大都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及其他信息披露可信度不高,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利率的单调增函数,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即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而其他的大企业却相对容易得到贷款。

2.可提供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中小企业通常固定资产规模小,缺乏银行所乐意接受的不动产抵押物,同时又很难找到令银行满意的担保人。实际上这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如果有充足的抵押物或可靠的担保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缓解,贷出的资金也因有足额的抵押物或可靠的担保人作保障而在企业的经营风险前设了一道防火墙。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后问题。中小企业规模小,容易另起炉灶,因此,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偷税欠税等现象较为常见,而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缺乏对这些企业主或者企业的实际掌控者有效的惩戒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助长了这种风气的盛行,从而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成为中小企业获取信用支持的重要障碍。

4.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风险问题。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水平通常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种产业归属决定了中小企业多处在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规模小、业绩差,再加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经营中的风险较大,生存能力不强,难以受到银行青睐。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融资,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供应链上的相关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流向、分配的不平衡问题。供应链融资的实质就是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缓解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因此,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可以按照担保措施的不同,分为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基于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

1.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就是中小企业利用其原材料或者产成品库存设置质押,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一种融资形式。具体融资模式通常是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的分工协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评估以及处置等专业领域方面的服务,银行基于其控制货权、物流与资金流封闭运作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如图1所示:

基本业务流程:(1)银行、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2)中小企业将原材料、产成品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运输、监管等;(3)中小企业将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的存货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4)中小企业归还银行融资款项;(5)银行解除质押,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令。

2.基于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信用担保融资就是商业银行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而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一种融资模式。其基本原理: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以及信用程度等,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用配额,第三方物流企业又根据与其长期合作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配置其信用配额,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以受保企业委托其仓储监管的货物作为质押品或反担保品确保其信用担保的安全。该融资模式将供应链融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信用担保挂钩,而与繁琐的存货质押手续脱钩,存货质押手续仅作为中小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反担保的措施,从而可以使质押手续和仓储手续整合操作,在融资期间企业的补库和出库也只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确认即可,中间省去了金融机构的确认、通知、协调和处理等许多环节,在保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企业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

3.基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设置质押向银行申请办理融资的业务模式。基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一般是为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债权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其应付给中小企业的应付款项作为融资的还款来源;银行在同意向中小企业融资之前,仍然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只是把关注重点放在下游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不仅仅是对中小企业的本身资信进行评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使中小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银行提供的短期信贷资金,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健康高效发展。如图2所示:

基本业务流程:(1)中小企业(债权企业)与核心企业(债务企业)进行货物交易,从而产生债权债务关系;(2)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单据质押给银行;(3)核心企业向银行确认应收账款单据,并出具还款承诺书;(4)银行按应收账款金额一定的比例给予中小企业融资;(5)核心企业到期还款。

三、供应链融资服务的现实意义

在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下,银行基于其控制货权、物流与资金流封闭运作,或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或供应链中资信良好的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形成互利互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使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银行以及物流企业四方在合作中“共赢”。

1.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信用支持,赢得更多商机。中小企业通常就是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其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只能获得较短的账期,而其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却往往又要承担着较长的账期,同时由于其抵押担保资源匮乏、资信水平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对其是“想贷不敢贷”,因此资金流转相当困难。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银行通过供应链中的物流和资金流封闭运作,从而降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风险。因此,通过依赖供应链的整体实力、核心企业的资信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工协作,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从银行获得宝贵的资金。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中小企业能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得以满足核心企业苛刻的贸易条件,并与其建立长期战略协作关系。

2.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服务帮助其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保证与其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稳定其供货来源和销货渠道,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健康稳定地发展。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所引起的问题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分销渠道上的不稳定,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从而有利于核心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3.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融资服务是其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培育未来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现代商业银行间竞争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直接服务大的集团客户过程中话语权减弱。借助供应链融资,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信,以及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库存商品信息充分的掌握和可靠的物资监管,不但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性风险,而且也提高了信贷资产收益率,并扩大和稳固了客户群体,培育银行未来优质客户,树立起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

4.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与银行合作深度参与供应链融资,在提品仓储、运输等基础性物流服务的同时,为银行和中小融资企业提供质物评估、监管、处置以及信用担保等附加服务,为其自身创造了巨大的新的增长空间,同时也稳定和吸引了众多新老客户。

参考文献:

[1]袁普: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报告[EB/OL]./OfficeBack/NewsBack/uploadpic/20074815212.doc,2006~11~29

[2]周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J].南方金融,2007,(4):59~60

[3]宁洲唐江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探析[J].时代金融,2007,(6):102~103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在现阶段的系统动力学的专用计算机模拟语言中,通常采用Vensim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的VentanaSystams在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一款比较成熟的系统动力学软件包。该软件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界面友好,同时功能强大和易于操作。通过该软件可在同时运行数千的大型的模型。而其典型的特点在于:

第一、Vensim界面友好性与仿真简易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是对现实复杂世界的模拟和仿真,但是Vensim软件使用户在立模型、各变量关系梳理、结果分析和相应政策的优化方面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因果关系图、因果反馈环、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并运用软件的自我检查功能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在整个过程中,Vensim软件可视化、操作更简易性使得对于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仿真得以实现。

第二、Vensim提供了自我检测和分析功能。利用Vensim软件建模是在遵循系统动力学相应的建模规则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模型同现实世界不相符的情况。利用Vensim软件在进行仿真时,软件能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报错以便于建模者发现并对参数或结构进行修改。此夕卜,Vensim还提供了多种函数共用户调用,无需再额外编写函数方程。

第三、提供真实性检验,提供解决方案。Vensim可以在单次模拟的情况下,利用复合模拟功能,提示用户可以修改的变量或参数,经过修改后可以运行模拟,得出改变变量或参数前和改变后的仿真结果图,用户可以根据仿真结果图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同时,Vensim软件还提供了表函数工具,将变量之间难以用方程量化的关系用表函数进行量化。综述所述,从上面对系统动力学的适用范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研究供应链融资风险这个影响因素多、非线性关系、具有周期性的庞杂问题,系统动力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Vensim强大的仿真能力、界面友好以及敏感性分析对于融资风险的分析因素是非常匹配的。

2仿真模型构建

2.1风险因子在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通常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其主要的风险。对NG公司在这三个不同的风险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细分。通过建立NG公司的风险反馈模型,可以得出其中的风险因子。其具体的风险模型图如图1所示。其中,信用风险则主要包括财务指标、虚假债权、质押品来源合法性、坏账风险、质押品质量、转移账款;操作风险则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个人资质和银行的授信;市场风险则主要以商品的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因素。

2.2边界设计在对该模型进行设计的同时,必须对其边界进行设计。而在该研究中,我们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其中不同的因素的权重进行定义。以此类推,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中的影响因子进行具体的赋值,以此对模型的边界进行赋值。

2.3模型构建各子系统的动力方程是进行动力学仿真的又一步基础,根据上一节对各风险因子及变量的赋值可以建立如下所有仿真所需方程:(1)信用风险=0.1*质押品质量+0.2*财务指标+0.2*虚假债券风险+0.1*转移账款风险+0.1*质押品来源合法性+0.2*非财务指标+0.1*坏账风险(2)財务指标=0.5*存货周转率+0.5*净利率(3)虚假债券风险=0.5*银行风险监控制度(4)转移账款风险=0.3*银行风险监控制度(5)质押品来源合法性=0.4*银行风险监控制度(6)非财务指标=0.3*市场占有率+0.3*技术可替代性+0.4*管理人员水平(7)坏账风险=0.2*银行风险监控制度(8)操作风险=虚假授信*0.5+物流监管企业资质*0.5(9)虚假授信=员工综合素养*0.5+银行风险监控制度*0.5(10)员工综合素养=员工专业素养*0.5+职业道德*0.5(11)物流监管企业资质=0.9*银行风险监控制度

第6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ManagementinSupply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1)寻找价格的费用;(2)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考核费用;(4)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Cost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next]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第7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1.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对商业银行来说任何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商业风险。然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供应链金融,一旦其中任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因素,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考虑信用风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受信企业或者农户,还需要全方位的分析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1)供应链核心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的枢纽,它在任何一条供应链上都居主导和关键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将对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纳入到了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那么守信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核心企业的担保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大。(2)宏观经济调控造成的信用风险。在我国农业尤其是农产品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较大,因此,当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变化且此变化与授信方的预期有差距,甚至与预期相反时,就会造成守信方因预期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偿还不能情况出现。(3)自然环境导致的信用风险。农业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是不可控的,因此无论是农作物种植还是畜牧业生产,都可能因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不可抗的自然力而产生损失,这些损失带来的危害将通过供应链蔓延到各个环节,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回笼压力。

2.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分析的成因(1)微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因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直接造成信用风险。①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中小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机制管理,产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支持少,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农业中小企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据统计,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能够存活两年以上的占总数的30%左右,能够存活五年以上的占总数的60%左右,这也意味着面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②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大量的农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正规、真实的财务数据,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判断力,造成了银行资产的流失。③农业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导致一旦发生经营不善等问题,将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局面。(2)宏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①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需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其生产发展的融资,如果中小企业与其核心企业间的贸易非真实存在,则会使银行面临巨大的交易风险。因此,在供应链融资中必须核实双方贸易的真实存在性。②市场波动的风险。农产品的价格与季节、自然条件等联系密切,农产品市场因此产生的波动将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这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因素之一。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健全。由于缺乏有效地可操作性法律法规,使得农业供应链金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例如,对与质押物、抵押物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进行农作物质押时,银行缺少对质押物的绝对处决权。④供货商和物流企业过于单一。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过于单一,核心企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合作密切的物流企业,这就导致一旦物流企业出现问题,则影响整个供应链,产生信用风险。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1.严格控制主体准入机制。商业银行应严格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准入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供应链金融信贷机制,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和农户资信的全面分析,准确评估其信用级别。要充分考察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指标,确保信用度高、偿还能力强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2.规定合理的信用额度。通过综合分析评估,规定适当、合理的信用额度,确保商业银行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额度控制、对农业行业信用额度的控制、对物流企业的业务额度的控制。、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在借贷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贷款资金的监管流于形式,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缺少授信方的信用数据,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信用风险的发生,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授信方信誉降低导致银行损失的发生。

(二)严格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价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体系,并完善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确保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的评估具备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1.全面性原则。构建信用风险指标时,要针对农业的特点和背景,尽可能全面、360度全方位地选取指标,从各个角度选取影响企业信用的指标,指标不仅应要涵盖农业企业或者农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要基于其所在的供应链选取全面反映供应链整体信用的指标。2.科学性原则。尽管农业的发展收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而变化多端,但是在选取分析评估指标时,要严格以科学为依据,确保选取的各指标互不冲突、互不重叠,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评价。3.层次性原则。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指标体系结构,从导致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的最基本、最具体因素开始,到宏观调空层次的综合因素,层层递进、层层深入。4.可操作性的原则。风险评估的指标数据应当是精准、可靠的,数据的多少也应当是适度的,这样以方便设立便于快速计算、操作的定量计算公式。5.合法性原则。指标的获取,风险体系的建立都应当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体现国家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宏观指导和调整。

第8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IT能力与知识管理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于洪凤,付非,申蕾,冯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第9篇:供应链论文范文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自有仓库仓单质押盈利模式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是指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给仓储中心并对质押货物进行保管和监控。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流动资产融资,获得一定的资金乘数效应,从而使企业总收入增加。由图1可以看出,在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的集成作用下,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进行高效、有序地流转,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同时降低了相关的物流成本和风险。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异地监管仓单质押模式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考虑到客户的实际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遵循“就近客户所在地”的原则来选择监管货物的仓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质押成本。但是该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能力和监控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异地监管货物,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图2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详细流程。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统一授信仓单质押模式是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和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的进一步发展,简化了原先仓单质押的流程,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规模、信誉、资质、经济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后,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并全程负责对质押货物的保管和监控。后期运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不用参与,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中,以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为依托,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更加迅速、快捷地完成各项业务,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图3所示)。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守约对个体农户进行融资是一项棘手的议题。个体农户往往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资源受限的、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无形中放大了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农户不守约的问题。例如,农民们在违背协议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暗自出售农产品来快速获取现金或者逃避还贷义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在暴利的驱使下从事一些不诚实的活动;甚至银行也会通过延迟放贷或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收取额外的费用而违背最初的合作协议。

2.质押货物的监管环境欠佳质押货物的监管场所一般有生产车间、仓库等。由于市场把关不严、门槛设定过低等因素,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结合质押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安排相应规格和类型的仓库。如对于品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密封性,还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季性较强的农产品,对冷藏仓库会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在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有些个体农户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也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所以,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以简单、易用、快捷等为特征进行改进和开发。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农产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绩效评价系统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贷款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业个体户)在实际业务的绩效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便根据贷款方各自的业务表现被划分为优、良、差等不同的级别,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评估贷款方资质信誉的有用指标。

2.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监控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对仓库质押货物的保管监控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完善的物流实体监控系统、信息监控系统以及一些必要的监控设备。

3.加强对供应链各成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在整个仓单质押业务运作过程中,供应链成员应该协同合作、相互信任。如果质押货物存放的地点就在农产品企业的加工车间,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以便于物流企业和银行对该农产品企业的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企业内部开展工作,实施监管工作,形成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相互监督和协同合作的关系。

4.完善电子支付系统随着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电子支付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交易的时效性,并且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应对现有的电子支付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可扩展的系统,使来自农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可以访问和使用。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