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一处自然景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淮秀园;植物造景;生态;文化;雕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淮秀园位于阜南县城中东部主干街道淮河路口,因其主体思想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通过文化设施,表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色产业和秀丽风光而命名。进入2000年后,县城人口急剧增加,居住拥挤,民众无处休闲娱乐,强烈要求在此建园使用。为实现群众的愿望,改善居民生存环境,相关部门于2003年起,在3年的时间里对此反复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阜南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淮秀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责成有关部门立即着手规划建设。淮秀园建设项目于2005年正式开工,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7年来,在淮秀园浏览的人群络绎不绝,晨练早读的,健身纳凉的,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纷至沓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日均万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收到良好效果。群众对淮秀园的风格和意境处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建成后的淮秀园总面积约32000m2,其中绿地面积17000m2,道路广场面积13900m2,水景面积900m2,建筑物和构筑物面积约200m2。绿化覆盖率达到53.1%。
2 秉持原则,构思主题
淮秀园建成前,基地地形低洼,沟塘密布,靠近主干街道,附近聚集居民区、学校和科研单位,适宜营造大面积绿地和大面积广场,承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化的开放性空间,为居民、学生、职工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场所。
2.1 规划原则
秉持功能、生态、景观、文化、游览休息兼具的和谐理念,遵循园林服务于当代生活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创造人与自然共存共融的多样空间,达到经济、美观、实用;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做到形神合一、人文和谐,充实景观设施文化内涵,突出环境感染力,激发人民群众进取的动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突出绿地的功能作用,通过营造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打破建筑呆板的平面和僵硬的直线,丰富城市景观,美化城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减弱噪声,防风、防火,避战避灾,发挥防护功能;尤为重要的是园林景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益于消除人们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有益于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
2.2 主题思想
在城市绿地中,没有大量的植物种植,生态环境就不健全;没有大量的植物种植,就没有很好的防护功能;没有大量的植物种植,就没有丰富的园林色彩;没有大量的植物种植,就没有钟灵毓秀的绿色空间;没有大量的植物种植,公园就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在规划思路上,把艺术化种植各类花木、精心营造植物景观作为淮秀园设计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就是勾沉历史,扶微史料,充分挖掘淮河流域历史和文化,以大型浮雕为载体,表现淮河文明,展现淮河两岸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赋予淮秀园植物造景的文化内涵,使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增强淮秀园绿地功能,提升淮秀园绿地品位,凭添淮秀园人文气息和自然神韵,陶冶居民思想情操,丰富居民文化知识,充实居民精神生活,培养青年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为附近居民晨练纳凉设计适当面积的休闲健身广场尤为重要,应该作为淮秀园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第三个重点。
3 因势利导,精心组景
淮秀园总体布局以规则式布局为主,有明显的南北轴线和沿轴线布置的主要景点;以自然式布局为辅,有弯弯曲曲的园林小径和自然种植的植物群落。广场、雕塑、主园路、中心水景、淮秀亭、淮澜堂、双叠亭等个体景观沿南北轴线规则式布置。园林小径、植物、景石、淮明楼、长廊等个体景观元素分列于主干园路两侧呈自然均衡布置。淮秀园景观布局秉承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法则,宜规则则规则,宜自然则自然,做到规则和自然缓慢过渡,融合渗透,使全园各单体景观在稳定中求均衡,在统一中求变化,有韵律,有节奏,和谐共融,百景竞秀,共同架构淮秀园壮丽的轴向空间。全园空间格局呈现端点、纵轴、界面、节点和结构五大特征。其景点布局的空间序列依次是位于南端点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休闲健身广场开端,向北转折至界面林地,然后推进到轴线中心,也就是处于动势向心位置的亲水景观区域,然后再演绎到界面林地,最后进入位于北端点的淮澜堂、双叠亭及其周边幽深密林环境。功能结构具体划分为休闲广场、生态防护林地、中心水景、老年活动区4个景区(图1)。
3.1 休闲广场
休闲广场位于淮秀园南端点,面积10000m2,中心位置布置半径为45m的圆形露台。露台西半部中心位置矗立文化艺术柱,表现淮河流域特色产业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正如《亳州志》所概述的那样,“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一蕃,众庶以集”。露台外侧以铺装地面为载体,模拟两千里淮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壮丽场景。露台与表现淮河形态图案的铺装地面高差56cm,通过7级台阶衔接过渡。台阶模拟淮水驳岸,宽窄不一,自然流畅,阶宽45~95cm,阶差8cm,方便老年人和儿童踏步。在休闲广场边缘,布置大型浮雕,花岗岩材质,长度65m,高度1.8 m,沿弧线展开,面向中心露台。桐柏飞泉、开天、大禹导淮、寿州古城、淝水之战、《淮南子》问世、明王登基、淮海决战、洪泽网鱼等淮河两岸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田园风光尽写其上,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幅命名为“皖风淮韵秀天下”的雕塑长卷,无疑将成为象征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人文景观。
3.2 生态防护林地
生态防护林地位于主干园路的两侧,分两个界面四个群落。面积约12000m2。南界面内一处高大的土坡上布置一座园林建筑,名淮明楼;北界面一处土坡上布置一处园林建筑——双叠亭。界面植物群落内部通过地形处理,开辟园林小径,布置景石等方式进行组织和分割,形成既突出主题思想,又富于空间变幻;既各具特色,又协调一致,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地形是园林的骨架,地形的变化决定着种植空间的变化。该园地形的竖向高度控制在1.5 m以下,堆成自然分布,有主有次,连绵起伏,蜿蜒曲折,顾盼有致,产生动势的缓坡,然后在坡地上进行植物造景。坡顶种植高大深绿的常绿乔木为支撑,外侧种植花灌木和球类植物作铺垫,林下种植大量的耐阴花草,形成疏朗通透、视线深远的疏林草地。再根据坡地的走势和植物种植空间的变换,布置园林小径,创造“林中穿路”、“竹中求径”、“花中取道”的意境。在园路拐弯处布置景石,石下种植沿阶草,平添自然野趣。
5 画龙点睛,架构小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造景、休息、观景、导游等多项功能。园林建筑的风格和布置位置,贵在遵循“妙在得体”、“精在体宜”的法则,求得“平中出奇”、“画龙点睛”的功效。自然景观为主,建筑景观为从,是现代大众园林的基本原理。园林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对比,也要有主有从。本园植物造景是全园的主题,园林建筑起到烘托和陪衬的作用;但在局部,也要有主有从,或以植物景观陪衬建筑景观,或以建筑景观烘托植物景观,相互依托,合而为一。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并非局限于本身,而是延伸到有限的空间以外,感悟到社会、人生、历史乃至宇宙万物。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正是园林建筑的意境所在。园林建筑布置在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位置,比如矗立在高山高岭之巅、大海大江之滨,道路广场视线的焦点,更能变幻出至高无上的美好境界。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鹳雀楼、佛香阁无上的名气和境界正在于此。“楼因文名”,“文因阁传”,“楼”、“文”合奏,千古绝唱。“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描写的大自然壮丽和谐的景象;而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道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人生境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层峦叠翠,飞阁流丹”,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大自然的雄浑气势,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句,则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大自然风景画卷。置身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陡生壮志情怀。
淮秀园一亭(淮秀亭)、一楼(淮明楼)、一堂(淮澜堂)、一廊、一桥(中心水景汀步式小桥),基本沿南北轴线均衡布置,无不体现上述园林建筑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境界,起到烘托园景又独立成景的功能作用,可观,可游,可居。居则生情,情景交融正是其精妙所在(图2)。
参考文献:
[1]童 寯.江南园林志(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转变观念 积累素材 自主探索 与应用文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在开始作文初期阶段,有大部分学生记流水账,语言枯燥乏味,文不对题,也有一些学生存在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90%以上的学生害怕或讨厌写作,觉得根本无话可写,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容忽视。[1]
一、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自愿主动变成我要写
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起笔记录生活、乐于专注有感而作、善于表达喜怒哀乐,就能逐步甩掉对习作的厌恶、无奈和被动应付的“包袱”,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使习作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欲望,这就达到了快乐作文的目的。
二、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作为能够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主体个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写作教学,理应体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教学思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所以感到作文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小学生涉猎的知识不多,生活范围小,加之,他们不会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激人上进的闪光点,激动人心的动情处。因此,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那么,要想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关键在于从内容入手,针对这一实际,,生活积累至关重要,而生活又是部读不完的无字书,要在这本无字书中,寻找一条通向儿童心灵的便捷而平坦的通途,那就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耳濡目染,使之知觉敏锐,思维缜密,创造力活跃,并陶冶情操,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世界。如在教学习作:写一处自然景观时,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通过实地游览观光、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等各种渠道,让学生赏心悦目的领略大自然的风韵,使学生言之有物乐写。[2]
三、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
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的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虽然“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是“饥肠辘辘”。
鲁迅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因为自己的作文水平多高,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可见多读、多练习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狠抓双基训练。要在每单元的讲读课文中,把审题(解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写法等化整为零,节节渗透,一课一得,分步训练,形成课堂里教学方法,实地用方法,写时验方法的读写教学格局。因为凡是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其中不少是经过细致加工的精品。这些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是比较好的范例。特别是讲读课文,从题目的命定到内容的安排到表达的方式,都可以给学生以影响,有些并直接担负着指导写作的任务。这些课文在教材中,一般又是依一定的计划和教学步骤安排的,既有读的教育,也会有写的影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在教他们学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使他们受到教育的同时,还要将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像构思方法、表现形式、语言技巧等,一并教给学生,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写作知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读中学方法,在写中练技巧,实行读写结合,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
四、应用作文与课堂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小学生应用作文能力是小学生为了符合生活实际或适合人际交往的规范文体的写作能力。是作文能力的一部分。它在课堂之内获得写作技巧,运用能力更重要的体现在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通知、便条、书信、日记等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提高小学生的应用作文能力就是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应用文不仅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3]
快乐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永远追求。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
参考文献:
[1]、彭玉莲.浅谈快乐作文教学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28期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不久前,我与几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起在武当山上重温了当年的友谊。几天的游历,不仅让我们都抛开了尘世的俗念,更仿若回到了清新畅快的学生时代,脚步间都蕴含着一种莫名的坚定和力量。
这一路我细细观察,武当山的游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中有快餐式的游客,主要目标是登金顶,在形式上“一览众山”后便匆匆下山了,这种游人一般会乘坐缆车直达目的地,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对他们来说,登武当只是一次户外郊游的活动而已,谈不上游览。另一种则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他们叩拜而行,至诚至谦,漫山遍布的道观都要祈拜,这些虔诚者大多面色凝重,孤言寡语,也不拉帮结队,多是郁郁独行。他们登武当也谈不上游览,心无旁骛的祈祷已使他们对身外景色不闻不问了。第三种人则是那些不赶时间,细细品玩的游者,像当年的徐霞客那样,每到一处景致必承古通今、天马行空地遐想,少不得还要吟哦一番。这才是真正的游览,其实也就是我们摄影人对待旅行的态度――不贪脚程,只求玩味,只不过把吟哦的工具换做了相机而已。这次与好友一起登武当,就抱着这个“不贪”的宗旨,遇到惬意的景色,宁可坐等“枫林晚”也不心浮气躁,见异思迁。
武当山主要景点由三大景区组成,离景区大门最近的是太子坡景区,也是游览最为轻松的地点。太子坡景区包括回龙观、磨针井(纯阳宫)、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相传是太子真武读书之处。沿曲径通幽的小径依山而上,宽大的青石板路清滑可鉴,等跨过两道宫门,突现两、三名道土正在晨晖中舞拳弄剑,我虽不懂武术,但从他们挥洒自如、有板有眼的动作中,早已感受到金庸笔下那圆柔流畅、绵绵不绝的太极神功了。太子坡人文历史景观很是独特,红墙黛瓦,蜿蜒悠长,在这里可以拍摄一些历史题材的建筑作品。同时,这里还是整个武当山景区中自然景观最为秀美的一段,原因是全长15公里的逍遥谷从天津桥直通到中观。沿途涧水潺潺,林木葱翠,鸟语花香,猕猴成群。可能正因此谷幽秘的意境,成为不少影视剧外拍的景点,像内地版的《倚天屠龙记》、成龙的《功夫梦》都在此取过景,剧组拍摄后留下的浮桥木廊,配合着碧水蓝天,真有神仙般的逍遥情致。
如果说太子坡的游览主要让人感受到一种闲情逸致,那么南岩景区则逐渐把人带入到宗教与自然的神秘天地。在太子坡与南岩景区之间,会路过武当山著名的道观――紫霄宫,紫霄宫位于展旗峰下,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也是武当山道教协会的所在地。富丽堂皇的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铜铸艺术的宝库,1931年曾为率领的红三军司令部所在处。以南岩为中心,高低左右四处都有景点分布,不过与紫霄宫的规模比较,像太常观、雷神洞这样的小景,便仅有“到此一游”的感受。可幸还有飞升岩的险峻可观,登临俯瞰,大有突兀群峰,万山朝宗的感慨。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有绝壁悬宫之称的南岩宫了,它紧临山壁而建,在此放眼山林,聚元纳气,一派岸然风貌,真是修生养性的圣地。还记得电影《功夫梦》中那位修行的道者,在此万仞绝壁上与蛇共舞,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南岩往金顶景区的攀行是整个武当山游览中最需要体力的一段,因此建议在南岩留宿,养精蓄锐之后才有精力应付那些动辄百步的石阶。这段路程树木苍翠,深谷幽明。一鼓作气到朝天宫,经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直翻玉柱峰而达金顶,相信即使体力再好的人,此时一定也喘息不止,就连我写这段话时,也仿佛在重温那段登山路的艰辛。好在这段路上有不少农家,实在辛苦可稍事休息,甚至多花些钱还可整一桌像样的菜肴,如此一来这段路程的艰辛又化作席间的谈笑了。
这就是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西来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相交处,属六盘山支脉。因其山势险峻、峰岭奇异为道教异人青睐,更因其气象万千、气势雄伟的丹霞地貌景观为天下人注目,入选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列。
中国的丹霞地貌以南方为盛。而地处北方的崆峒山生成丹霞地貌,是为一奇;海拔均在2000米左右,高于其他生成地,是为一奇;生成于三迭系,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为一奇;形成于我国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是为一奇;地貌表现为灰色和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并非大红大紫,是为一奇。
崆峒山丹霞地貌,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
夷成平面立五台
崆峒山由上三迭系紫红色坚硬砾岩构成。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层是干热环境下的产物,山岩呈灰色或浅紫红色,这是由其砾岩特殊的灰色石灰岩成分决定的。这种丹霞地貌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自然地貌景观。这种地貌在崆峒五台一带表现最为典型。
峰高而顶平,陇东人呼为台。登崆峒山,穿越东、西、南、北、中“五台”,突起,诸台环列。其实,五台及其周围独峰,都是巨大的丹霞石墙。或许,可以说一座丹霞为一座台峰。五座台峰虽各有奇势胜景,然却都是山顶浑圆,山体断崖陡峭。地质专家认为,这是地质运动过程中,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夷平面。台峰顶较平的地面,覆盖有薄层黄土,林木茂盛。许多道观、佛寺修建在这些平缓山顶上,使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相映成趣。
处于崆峒山中心位置,海拔较高。站在台地之上放目环顾,没有看清四野,却觉得这台地高耸于空中,且宽广绵长,大概10多亩地的样子。最让人注目的是位于舒花寺后的凌空塔,高近30米。凌空塔有两绝:一是凌空塔上生长有两棵百年松树,构成了“古塔托松”的绝景;二是由于长期遭风雨侵蚀,凌空塔塔体整体向北倾斜1.16度,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遥为绝配。
从东行200余米可至东台,也叫东峰。台地不大,却是三面悬崖。更悬者是从东峰向上的上天梯。这里是登上绝顶的一条孔道,两侧岩石壁立,中间只有2米左右的一道石峡,仰视天空,仅仅一线蓝天。绝顶之上,就是巨大的太和宫建筑群。
从向西,沿着曲折蜿蜒的林间小径前进,一块巨大的山石挡住去路,从右侧绕过山石,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台,这就是西台。在崆峒五台中,西台地势最高,面积最小,但却是危崖耸立,怪石嶙峋。
南台也叫作南峰,地势最低,然三面是悬壁千丈。东侧隔山谷可望见东台,南侧绝壁下是川流不息的泾河水,西侧悬壁下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叫作月石峡。古人游南台后,颇有感受地赞道:
左林右壁,前临泾水,近岩多奇石。缘林有夷径百余步,林宜荫,径宜步,石之欹者宜下瞰,仆者宜坐听波声。
到北台,不为观北台景致,只为体验那一段惊险的路程。两台峰之间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涧谷。古人在涧谷两旁崖壁上钉有铁桩,拉有几道铁链,上铺木板供游人过往时用。游人登此索桥,雾气围绕,桥索晃动,如入仙境,故此桥又名“仙人桥”。后来有人在铁索下的石崖上挖了几个石窝,人们可手攀铁索,脚踩石窝,悬空而过,因此又称“鹞子翻身”。有景如此险峻,也是天工造物。
孤山峰岭呈奇伟
崆峒山由大小数十座峰岭组成。其中雷声峰、蜡烛峰、凤凰岭、狮子岭、苍松岭、棋盘岭等形成崆峒山地貌上的几大自然奇观。崆峒峰岭以峰为骨,峰岭相连,山势险峻,气势雄伟,有北方山势之雄。
地质专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强烈燕山运动的影响,崆峒山地区白垩系地层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同时派生节理迅速发育,节理面平直延伸较远,节理倾角较陡,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形成千姿百态、神彩各异的峰岭景观。峰岭或三五成群,峰峰相依,争奇斗艳;或一峰独秀,耸于坡麓间,直指青天;或构成密集的石林,孤立巨大的石柱,挺拔于群山之中。
崆峒绝顶马鬃山,峰峦叠嶂,峭壁耸云,绝涧深谷,怪石嶙峋。尤其向南延伸的山脊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滔滔的前峡河水。山脊长约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东、西两侧下临绝涧,整个山体奇峭插天,均为丹色石质。其形如鱼脊、如鳌背、如鹤膝、如蜂腰。峰脊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人行至峰顶,有“一峰突兀众峰巅”的感受,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依山而下,不知山有多高,天有多远。
紧贴雷声峰岩壁的东南方,便是棋盘岭,那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台。在棋盘岭的东南边岩石壁上,有一棵松树巍然伫立于悬崖岩壁上。松树下边就是深不可测、望不见底的深渊,探头望去,真叫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相传,这宽畅的平台是广成子和道友赤松子弈棋之地。
登临雷声峰北望,依稀可见蜡烛峰。远眺,孤峰如柱,矗然中立,如柱冲天,昂然挺立,其色如丹。近观,见山峰上大大小小许多石块犹如倒插在崖缝中,其峰又被称为倒插石峰。向西行,绕过隍城进入绝顶和香山之间的大崾岘,当你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便可以看见垂珠峰的雄姿。从垂珠峰山势上看,其顶端开阔而下方窄小,赤丹色的崖高约百米,状如满月,砾岩累累若珠,那堆起的块块石头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石珠子,令人艳羡不已。“雨落石倒插,颗颗剔透玉”写的就是倒插石和垂珠峰。
灵峰驾祥云的凤凰岭,呈南北走向,南侧山脊与主峰马鬃山相连接,两端略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各延伸出两条山峰,犹如鸟之双冀。从整个山形看,凤凰岭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尾连接主峰,凤头指向胭脂河,故被称为凤凰岭。
望驾山是崆峒山东峰,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缥缈,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有一山洞卧在丹色山崖上,称为广成丹穴。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有诗写广成丹穴:
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
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
崆峒空洞生奇趣
崆峒山数峰之侧有许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浅的石洞,据初步统计,共有大小32个洞子,有人认为崆峒山得名与山上的石洞有很大关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崆峒山奇洞石室,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许多山洞或处悬崖绝壁或隐密林峡谷,至今无人涉足。
从东入崆峒石峡,沿蜿蜒曲折的小路攀登,刀劈剑削般的东峰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千仞绝壁上有一孔山洞,高悬山腰,这就是崆峒胜迹之一的玄鹤洞。《崆峒山志》载:“洞口高五丈阔丈半,深不知几,常有玄鹤飘然飞出,丹顶皂身,白腹朱啄,翅如车轮,春夏之交,雨霁风和,鹤则出洞翱翔,或二,或三、四,多不过七。”另据传说,玄鹤洞内有一对黑色的仙鹤栖息其中,若遇贵人游山,它们飞出洞外,双双比翼,翱翔于空谷广宇之中,以表示对贵人们的欢迎。
狮子岭东侧绝壁上也悬一洞,叫朝阳洞,隔谷与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宽8米,高5米,深5米。《崆峒山志》载:“朝阳洞,在山之阳,道家修炼处,人迹罕至。”这里曾经是道人修炼的地方,后来又成为信士们礼佛的场所。据说,早晨初升太阳的光芒最先射入洞内,故名朝阳洞。
洞穴的形成与崆峒山特殊的地质构造相关。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系厚层砾岩胶结程度不均匀,节理与节理相交或节理与层理相交之处,易受凹片状风化而不断剥落,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峡谷岩壁常常因风化与流水作用,沿节理或软弱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岩洞,有时沿节理形成串珠状洞穴,成为崆峒峰岭间一大景观。
平湖如镜河如箭
崆峒山体是由三迭系、白垩系厚层砾岩构成,多形成直立的岩壁,山体陡峻,而且,沟谷切割深度很大,呈“V”字形狭窄谷底,形成众多的峡谷,汇水成河。胭脂河自北绕山东去,南有泾河水,水积深峡成湖。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得水色山光格外秀丽。
崆峒山阴,有水而至,始入谷则两山夹峙,两岸悬崖峭壁,石壁参天。十里峡谷,河水如带,路回水转,如入绝境。两岸峰峦丹赤,映入水中,如胭脂丹赤,姿色动人,因此有了胭脂河之名。还有一说,河水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名之胭脂河。
在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与望驾山、西山之间,形成一大峡谷,绵延数十里,四周危峰耸峙,岩壁如削,中间谷地潺潺流水,是泾河主流。山峰高而谷深成峡,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名曰弹筝峡。还有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是弹筝峡所处的这段地势陡,坡度大,水流湍急,石块大小不一,方向角度差异不齐,水流与岸边的石头相撞,便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再加上两岸岩洞涵蓄,声相濡,就形成如筝之声。静夜顺风倾听,这筝声节奏分明,悦耳、悠扬。有诗赞其境曰:
晚霞留客住,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 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2.学会用过渡句(段)连接。
四(下) 1.能用定点或移步换景等不同的方式表达景物;
2.能运用排比句、联想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 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 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 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 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如:开展以介绍 “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作文时,总能听到他们的哀叹声,总能看到他们无奈的眼神。小学生普遍怕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我们是农村小学呢?在家讲方言习惯了,写起作文来,就更是土话连篇。作为长期担任语文学科的老师,怎能不思考“该怎么办”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厌写作文的状况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即人们常说的 “厚积”。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做到“厚积”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颇深。
一、在阅读品味中积累
(一)在课内阅读中学会积累
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方法的主要阵地。课堂的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学会咬文嚼字。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香气。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读这组句子,品悟词句,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秋天里诱人的香气,体会果子成熟时的喜悦,从“躲”、“勾住”等词语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品悟中内化成欣赏优美语句的能力。2、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新教材在编排问题设计意图中体现出对积累好词好句的重视。因此,我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我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遇到好词佳句就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精妙,并把这些好词佳句分门别类记录在本子上。例:写人物的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季节的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写物类的分色、形、味等。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整理,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二)在课外阅读中扩充储备量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积累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内积累,更应注重课外积累。教师要不断开辟阅读的途径,同时,要求学生把学习到的积累语言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多到图书室借书看;把家里的课外书拿来与同学交流看;鼓励学生订报刊,全班同学合作,一人订一份报刊,统一放在班级的图书角,课后随时可以看,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阅读,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如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迅速普及,学生阅读的渠道更宽了,可在书报中阅读,也可在网络上阅读,阅读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广撷博采,建立一个充实的语言仓库。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语言就会丰富、生动,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鲁迅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也告诉我们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是习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学生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注重读书方法,广泛吸取其精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勤于动笔,不断扩充习作材料仓库的储备量,习作时便于采撷应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学生丰硕的习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看似平平常常,其实不然。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快乐、有趣,最富有意义的,这是学生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尤其是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无论是故事讲演、朗读比赛,智力、作文竞赛,还是各类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各种劳动,以及趣味游戏等,都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最深刻的感受。如:中秋节到了,我们班利用班队课举行师生一起博饼的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清脆的骰子声,孩子们欢快的叫喊声、欢呼声。活动后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自拟题目(例《一次活动》、《博饼》、《今天我真高兴》、《真失望》),用真实的语言记下了这次活动,把活动中自己或他人手握骰子时充满希望,博不到饼时的失望,及博到大饼时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积累了宝贵的作文素材。
(二)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小天地,家总是充满温馨与幸福,家庭的生活蕴含着许多让人留恋的作文材料。学生与家人在家里的时间较长,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自己的亲人,都会收到亲人的关爱,耳闻目睹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家人的言谈举止、思想风貌、家中发生的新鲜事,自己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这些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小琦在家里看见妈妈把水龙头开得很小让水慢慢地滴在桶里,使水表不转,节省自家的水费;而在公园洗手时,妈妈却要她把水龙头开大,理由是公园用的是公家的水,不用掏自家的钱。这件事使她的心灵受到冲击。事后,她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用真切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表达了真情实感。
(三)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但又是色彩斑斓的。在街上、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外出探亲访友,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都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学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各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扩大写作视野。如:我班的张婉倩同学,她曾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今天早上,我去上学,在路上,看见一个外地人在早餐车上买了一包豆浆和一个面包,可能是急着要上班吧,只吃了一半就扔在路边的垃圾堆里。我想:这多么浪费粮食呀!也很浪费钱。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更何况他们挣钱那么辛苦。”虽然语言不多,也没多优美,但是那么的真实,让人感觉得到,触摸得到,就因为她平时勤观察、勤记录,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
(四)自然景观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是孩子们美丽童年的一幅风景画,也是小作者们的一片沃土。屋前的大榕树,山坡上的龙眼林,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这些都是最熟悉的景物。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并认真记载。譬如:五月份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有一天早上雾很浓。我早上到学校不急着上课,先组织学生站在走廊上观察雾中的景物与晴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雾中的远景近景都与平时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马上动笔把所看到的写下来,边看边写,同时不断有新的发现。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谁也不会否认,一个人有了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了一颗乐于思考的心灵,有了一双勤于记录的巧手,只要留心发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大事小事,留意身边的自然景观 ,并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不让他们轻易溜走,天长日久便能为习作积累下丰富的材料,到习作时,便可根据题目要求,像一位辛勤的淘金者,在记忆的宝库里多如沙粒的材料中,筛选出能发出耀眼光芒的金子。
参考文献
魅力穹窿之―――生态篇
穹窿山,濒临太湖,山势挺拔巍峨,有吴郡名山第一山之称,其主峰箬帽峰为吴中之巅,海拔341.7米。站在这吴中之巅可以眺望烟波浩淼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俯瞰峰峦叠嶂的七十二峰。穹窿山茅蓬坞拥有苏州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这里亚热带气候非常明显,许多在云南一带生长的植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紫楠就是这里稀有的珍贵树种之一。茅蓬坞森林茂盛、名木古树、苍松翠竹遍布幽谷,山泉潺潺,水流淙淙,环境幽雅清静。初步探明有三角枫、牛鼻栓、黄檀等217种珍贵的树种,何首乌、太子参、灵芝等151种中草药植物。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穹窿山的原始山坞,负氧离子高于城市400倍,成了人们休闲放松的“天然大氧吧”。山坞中的珍贵树木、中草药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物质,人们置身其中,闻着中草药的独特药味,享受着“有病去病,无病强身”的疗效味道。由于穹窿山自然生态适合现代人居住,地处苏州穹窿山的两个社区,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但是长寿老人却不少,超过90岁的老人共12人,80岁以上的老人100多人。穹窿山的山坞成了穹窿山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魅力穹窿之―――形胜篇
穹窿山山体雄伟,景色秀美。名木古树、奇峰异石、云海雾雨、山泉溪流等自然景观,构成了穹窿山“雄、奇、险、峻、隐、古、野、旷、秀、幽、美、醉”等特点,衔云洞、德韶洞浑然天成、妙趣横生;智慧泉、法雨泉、双膝泉、百丈泉、凤眼泉、丹泉泉声潺潺、溪流淙淙;被称为“母子连心”、“兄弟同根”、“孔雀开屏”的各种香樟树、古银杏树,姿态奇特,绿树成荫。西廊数雪、箬帽峰、观星台、一线天等景点还隐藏着许多历史和神话传说。相传赤松子在穹窿探赤石脂(餐之)蜕化成仙。张良亦从赤松子采赤石脂于穹窿修成正果,尊为道祖。秦穆公时管鱼的官吏赤须子能预言灾害、水旱之事,喜食松子、天门冬、石脂,绝谷服霞而成仙。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伍子胥与孙武共佑吴王称霸。孙武登台拜将后,在太湖舟山一带,制造兵船,操演水军。藏军洞东南下山冈上,有烽火台遗址数处。洞直下茅蓬坞内,俗称隐兵坞。古来相传穹窿山中,太湖之滨,其地形、地势为吴越春秋时期兵家藏兵、隐兵、练兵的战略之地。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穹窿山就具有这种气质,它集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遗存于一身,它是大自然巧夺天工镶嵌在太湖的一颗明珠,是上天遗留在人间的一块美玉,是“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彩画。
魅力穹窿之―――文化篇
穹窿山是一座四处充满文化气息的智慧之山,到处都是古贤先哲、僧宗道祖遁迹穹窿而留下的遗址遗踪。兵圣孙武、樵柴苦读的朱买臣、忧国忧民的韩世忠、逊国逃难的建文帝、山中宰相李根源等等,不一而足。当你每到一处,便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氛围。道教、佛教共处一山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苏州穹窿山却是个异数。江南第一观―――上真观就坐落在山上。上真观,原名上真道院,又称句曲行宫,是吴中最早的道院。相传汉代初元年,咸阳南关三贤士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穹窿山采药修炼,皆得道而首创。汉平帝时始建道院,宋天禧间改名。清顺治七年,法师施道渊重兴,康熙南巡赐“餐霞挹翠”匾额,乾隆六下江南,六上穹窿山。上真观规模宏大,鼎盛时期共有房屋5048间,观音殿、文昌阁、雷神殿、药王殿等殿宇36处。
与上真观紧紧相邻的就是坐落在群峰环抱、丛林掩映之中的佛家圣地―――千年古刹宁邦寺。宁邦寺是韩世忠及其部下隐居参禅的地方,南宋时期赐额宁帮,寓意国家安宁之意。在宁邦寺二茅峰有一宁邦精舍,上下落差100多米,内有万斤梵钟,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国家重大的节庆日为宁邦寺的大吉祥日,山上就会传来悠扬、余音绕梁的钟声,寓意“敲万斤钟,祈万年福”之意。
穹窿山之余脉小王山,又名琴台山。风景优美,形如金牛,是元老、恩师李根源先生的故居。1927年,李母阙太夫人去世,李根源四选墓地,慧眼独识穹窿小王山。买山葬母,寄庐守墓,辟松海十景,驰名京沪。当年黎元洪、于右任、章炳麟等社会名流、文人墨客240余人前来小王山拜谒,李根源雇工银钩铁书壁上留题,留下珍贵的墨宝550多幅。小王山各具风格的名人石刻,十分珍贵,它集民国名人众多、书法风格最全的摩崖石刻群,被人们誉为“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小王山亭馆飞辉,泉景溢彩,移步异景,留云邀月;石刻隶篆行楷,琳琅满目,移步见字,载古拓今。穹窿小王山携吴地文化之遗风,聚太湖山水之灵气,成就了穹窿山饱蘸翰墨的一张文化名片。
魅力穹窿之―――活力篇
虽然穹窿山历来被称为苏州第一山,但由于地处苏州西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吴中区委区政府为打响“山水苏州、人文吴中”文化旅游品牌,于2006年12月成立了穹窿山风景管理区,沉睡多年的穹窿山自此展示出蓬勃的活力,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坚持科学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发展穹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对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以文化旅游业为引导的整体开发建设。
目前,穹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定位是:在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十三平方公里范围内,以穹窿山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孙子兵法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名人文化、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集培训、交流、参观、体验、祭祀、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今,以孙武苑、孙武书院、孙武文化园、古营盘为重点的兵圣文化区,以上真观、宁邦寺为重点的宗教历史文化区,以小王山、望湖园、玩月台、朱买臣读书台为重点的历史文化遗存区,以吴越都城、万鸟园、龙虎山庄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家休闲游览区,正在加快建设,大景区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短短三年,景区实现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新跨越,未来三年还将朝着国家5A级景区迈进。
为弘扬孙子兵法文化,全面展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建设成果,’2010中国苏州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暨第一届苏州“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于2010年9月9日至10月8日隆重举行。活动期间,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孙武书院、小隆中景区、上真观、宁邦寺、吴越都城等新建、扩建工程举行了竣工仪式,遍布世界各地的孙武后裔在穹窿山举行祭祖仪式,成立孙氏宗亲会。
吴中多胜景,此处地更幽;魅力穹窿山,大气写春秋!我们坚信,苏州穹窿山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1.齐白石山水画的绘画语言。古人常将构图称为经营位置或章法布局,齐白石山水画有着独特的构图方式,他认为“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雄壮秀美的华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齐白石用留白的方式去经营构图,使画面简洁练达、意蕴深厚。如齐白石的《借山图卷》就是用奇险的构图构造出妙趣横生的画面;在画作《祝融峰》中,山被置于画面右边,左边红日涌动,生动旷远。在山水画创作中,齐白石最善于使用留白,常用大面积留白来创造深邃悠远的意境。如《古树归鸦》的用笔简练、取势奇特,画面疏朗开阔、充满生机,大面积留白营造出一种自然情切、空旷高远的境界;《洞庭君山》轴是由三组图像组成的构图,画中青螺般的君山在红日的映衬下显得苍茫雄伟,在大面积的空白中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上,展现了“洞庭山水翠,银盘一青螺”的湖光山色;山水画《雨耕》的用墨生动鲜活,画面中有山丘、小桥、耕牛、农夫,还有大面积留白,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水田中耕地,一幅春耕图跃然纸上,通过生动细腻的笔墨表达了画家对农夫和爱怜与同情。在山水画创作中,轻重、均衡是重要的构图原则,古人讲究上轻下重,常将画面的视觉中心放到画面的中下部,这样有利于增强气势、调节虚实、平衡轻重。如齐白石于1934年创作的《忆母图》中,浓郁的树林中有一处农居,屋内母亲正在责罚孩子,画面中3/4为空白,使画面上轻下重,虚实变化自然;1924年创作的《顺风破浪图》中山峰圆泽、房舍依稀、构图奇特,浩瀚无际的水面使画面烟波浩渺,墨团般的帆船生动可爱。笔墨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绘画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从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笔墨技巧成为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并逐步成为评价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张彦远曾言,“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就是说,立意是用笔之本。由于气质、涵养、思绪等方面的差异,画家的用笔也是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如黄宾虹用笔紧劲连绵、奇诡多变,而齐白石用笔则是纵横涂写、挥洒自如。《借山图册》之《滕王阁》是齐白石游历江西名胜时创作的,画家采用三段式布局,并使用米点和披麻皴法描绘了自然山水之壮美,营造了“滕王高阁临江渚”的优美意境;在《顺风破浪》中,画家突破古人用笔的束缚,用自由挥洒的笔墨描绘山水之美,使笔墨自然顺畅。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用浓淡相间的墨块描绘出山泉的神韵,湍急的溪流中蝌蚪在自由地游动,仿佛能听到悦耳的水声。
2.齐白石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评价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山水画意境是自然景观与创作主体的人格理想、内在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山水画意境古人有很多论述,魏晋时期的宗炳曾言,“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唐代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熙认为,自然山水有着丰富的意蕴,画家应“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创造可游、可居、可赏的境界。齐白石并没有谈论过意境问题,但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能够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如《蛙声十里出山泉》中,一群小蝌蚪在乱石丛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呈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积极向上的趣味;《窄道漫步》看上去平淡无奇,水中没有舟船,地面没有起伏,天空没有飞鸟,黑瓦白墙的房屋坐落于广袤的平原上,一位老人徘徊于窄道上,表达了画家不被世人认同、穷苦潦倒的心境。[2]《罗浮觅句图》的一片片梅林中排列着几间房屋,在千朵万朵梅花中两人正在散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绘出了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也表达了画家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蕉窗夜雨图》的绿色蕉叶簇拥着一栋房屋,房屋对面远山如黛、芳草萋萋、山川若梦,题跋:“蕉窗夜雨图,天涯曾听雨潇……”。在《洞庭君山图》中,寥寥数笔就将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展现出来,一望无际的水面使人感到视野开阔、博大高远,展现了画家开阔旷远的思想情怀;而《雨后山村图》的树丛中的几座村舍和小山被渲染成一片,画面清新悠然、自然闲适,使人倍感亲切,充分展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朴素理解。本文来自于《短篇小说》杂志。短篇小说杂志简介详见
二、齐白石山水画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齐白石历经人间沧桑,饱尝世间冷暖,但始终对绘画艺术忠贞不渝,他的绘画作品中包含着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犹如深谷中的幽兰,芳香四溢而不自知。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书法;空间;意境
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场所。它兼生态学、植物学、工程技术学,并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有“中国文化四绝”之一的称誉。造园追求“生境”、“画境”、“意境”3种艺术境界,而又以“意境”为最终目标。“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主观感情与客观外在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诗文、书法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1]。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用具体的形象将诗情画意体现出来,使游览者不但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美,而且还从中吸取中国古代园林所折射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领略传统书法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如古典园林与书法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1渊源及历史轨迹——从功能到审美
人类来自大自然,定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在广阔的天地自然之间,人类需要为自己营造一处舒适、美好的“家园”——园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文字,在中国又将其升华为——书法。人台囿肇始,便于祈福佑民,饲养动植物;文字之初,其于记述事件,撰文立法安邦。之后随其应用之广泛之深入,其从功能性向其审美性转换,形成特定的园林艺术和人文艺术。社会政治经济之于园林和人文书法反映了该时代的群体学识修养及社会文化思潮,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韵味风流:“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与古典园林的各时代的意境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2]。
2空间关系
园林与书法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但两者之间在空间表达上又可以有交叉、渗透和综合。园林中可以通过廊、桥、亭、台、榭等元素将建筑群联系起来构成空间体,并配以乔、灌、藤、草本,假以山石、水体以达到空间的变化。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了点线索框进的一块空间,书法中线条的变化,黑与白的相互穿插,形成了书法艺术有的空间变化[3-5]。
2.1空间的对比
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可以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厅或廊,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实都是指向“空白”。园林中以建筑、山水、植物来组成控制空间,建筑与植物形成硬软的对比,山与水形成阴阳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而就光植物的配置及其空间组合上亦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
书法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对比关系,例如:黑与白、实与虚、大与小、轻与重、正与侧、俯与仰、向与背、浓与淡、枯与湿、疏与密、放与收、缓与急、上与下等,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在统一中寻求着对比关系。在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运笔方式,将草、楷、行不同字体融合到同一作品中,字体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轴线,将侧、偏、正统一到一起。例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与其他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出现了许多其他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如轴线的弯折,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便能与其他作品区分开。
2.2韵律与章法
园林韵律常指构图中的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使变化与重复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从而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园林设计中常用的韵律手法有多种形式,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等。例如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设计手法,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给人一种层层推进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南方园林中以院落空间的穿插,借助厅、廊、水榭等进行连接,表现的是一种交错的韵律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园林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园林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园林
的内部由许多小的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园林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园林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即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变化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园林艺术之神韵。
书法艺术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章法,主要指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例,行与行之间的间隔距离,题款的位置,上下、天地大小以及左右边空白的宽窄等。在书法的全篇布局中,纵横各有自身统一的轴线,文字与书写载体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重心平稳,布白匀称,气韵生动,如诗,如画,如音乐,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章法的布局中,“均衡”是第一位的,是章法的和谐与整体美的重要体现。若一幅书法作品在章法上失去了平衡,就会由视觉上的重心偏离而造成心理上的重心偏离,自然也就失去了和谐之美。均衡大体上分为两类: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沿着中心轴左右构成对称的状态,两侧相同或相似。动态平衡是指在变化中求得平衡的形式。静态平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和理性,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而动态平衡则偏于感性,因而具有生动活泼之感轴线的变化、布白的疏密,字内、字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书法作品中的空间节奏感更为强烈。在大的统一中,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个体的独立性。
园林与书法在其韵律和章法上都是在空间上追求在创作上、审美上的协调统一,并且在技法和表达方式上不难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2.3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书法空间的性质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第二类空间——由用笔的复杂运动而带来的三维空间,这里,时间和空间已不是一种引带关系、一种先后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它们互为依存,互为制约,去掉时间特征,空间立即消失,去掉空间特征,空间不留下任何痕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共同制约着书法整体布局的变化。书法空间是一种完整的视觉空间,时间则是相对线条的流动。从空间到时间的感觉转换,意味着书法的欣赏将从复杂多变的形式构成转向单一线条的流动。这种转换使人们的视点由多方位的收缩引向一种单线条的流动;使观赏者的审美心理进程在张与弛、紧与松等方面不断地变化。且书迹无论其以甲骨、金、竹简、石碑、绢、纸的形式留存,均能理清其历史痕迹,并感悟其弥久弥美。园林如同书法一样,有前序、有发展、有、有结尾,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设汁中,可以看到有亭、台、榭等通透的建筑物。在传统建筑实体中,结构形式采用梁柱式、穿斗式等,除去起到承重作用的墙、窗,可以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任意的流动、穿透。文人雅士为了在园中创造出和自然相象的山水,巧妙地利用景观,将石、水、植物各个不同的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利用借景、对景、隔景等手法,来布置各个景观元素,通过实体的围合,围绕着园中“空白”的主题来组织空间、布置空间、创造空间和扩大空间。园林的又一特质为其四季在其植物的花、叶、果、枝干所表现出的季相变化。并且随着园林时代的久远,其所呈现的林相景观也有所不同,生态系统更趋完善[6]。
2.4艺术创作
书法和园林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意在笔先。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更着重于第一笔,而在园林设计方案的创作中也是将空间的利用和处理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书法空间的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代,书法与园林设计理念的碰撞与交融,被当代园林设计师重新认识和利用。只有从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吸取文化精髓,继承园林设计中的传统设计手法,将两者交融贯通,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园林[7]。
3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园林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伍蠡甫先生在他的《中国画论研究》中给意境的释义是:“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实践及理论以及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或美感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力反映”,概括的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极致,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苏州园林,以其飘逸潇洒、空灵婉约的气质让人沉醉,给人欢乐,而最具诗意的书法匾联又给“身临其境”的氛围作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园林意境的感知,必须是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味打动了人的心灵,引发出人的深思、联想、寄情、比兴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物我共化。因此,造园要由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完成,才能达到“诗意的栖居”。实际上造园者大多属于有才能得不到发挥,便以纵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其束缚的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赏山水花木的同时,调节心理状态,逸居乐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轻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
成“难得糊涂”的境界。因此,他们在园林设计、园名、景名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体现自己的学识,映射其内涵和意蕴,让人观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8]。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说明人的情绪、思想能在书法中得以表达。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旭之书既书自己之情感,亦表自然之形象,更借此形象暗示自己对其之情感。这些形象在其书法里不是对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正如《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书法与园林的融合
书法艺术作为园林的装饰物,刻题记、题额、诗文嵌于墙上,刻匾额高悬于屋檐之下,将碑刻、石碣放于建筑之外,刻楹联悬挂于柱中,建筑楹联也只是园林书法的一部分。建筑书法多出自于名家之手,文字采用真、草、隶、篆,其风格或古朴,或典雅、或诡异、或流美、或雍容。以阴刻或阳刻,刻于石材与木料之上,还有金属铜铁铸成。使跃跃于纸上的文字、文学形式,“入木三分”地与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园林画龙点睛之笔,成为中华文化不朽之作[9]。
园林中的丛帖碑刻、匾额楹联、诗文图画,不仅是园林中景观的绝妙点缀,他们本身就具有文物鉴赏价值,具有古雅之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成湖”,这是山东济南大明湖沧浪亭的对联;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有七言对“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墓中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它歌颂岳飞尽忠报国的功绩,痛斥秦桧一伙的罪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北京颐和园建筑楹联多不胜数,其中澄爽斋有“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这副对联把皇家园林四季的琪花瑶草茂盛开放,一年的风光不改葱茏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更有百字以上的楹联,云南昆明大观楼有长达180字的对联,作者以工整的楷书,生动形象地描写大观楼的景色,写景生情,增加了建筑的观瞻性。
5结语
就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意境的创造。而这意境的创造源于广袤的自然,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以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乡土为蓝本的,它既寄托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又蕴藏着对中华大地的赞颂与热爱。而书法以中国悠悠绵长的文化为基石,同时融入我国的哲学观、审美观。它们的高度艺术成就所显示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我们所追求的,园林同中国的文学、书画等艺术一样,“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古典园林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人为景观,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轨迹、人文色彩。因此,要想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规划设计出更完美的园林,就需要具备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造园艺术的实践,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
6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蓝铁,郑朝.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 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 姚慧,连峰.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共通性[j].山西建筑,2008(31):7.
[8] 邱德玉.试议我国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