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第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准确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绝对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第一,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著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全面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绝对量增长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保鲜时机培训农业经营
目前,佛山市不少人认为,佛山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产业分工中,是以发展现代大工业和大商贸为主导产业,农业发展与否已无关紧要,应该让出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和宝贵的管理资源用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甚至应该停止发展农业。
毫无疑问,这种农业无足轻重的“让位论”是错误的,如不加以批驳,将严重影响我市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的工作。本文将简要列举佛山市农业发展历程和面临困难,分析论述农业在佛山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功能和重要地位,提出当前我市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
1佛山市近十年农业地位的变化
近十多年,佛山市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步伐,农业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同时农业发展条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1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63.94亿元,比1995年的94.61亿元,增长了73.3%。同期,全市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70.5%,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从9.3%下降到3.5%。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1.2农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下降。近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收入从1995年的835.05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4646.39亿元,增长了4.56倍;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从102.19亿元提高到154.33亿元,仅增长了51%,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另外,1995年~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了1.25倍,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79%。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从业人员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3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所变化.
1.3.1农地资源萎缩,但土地产出效率提高。随着近年来佛山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发展、城镇扩张与农业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用地逐步减少。1996年~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从8.85万hm2降至5.59万hm2,减少了3.26万hm2,年均减少3.7%。虽然农业土地资源不断缩减,但由于各类高产品种和高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种植业和渔业的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1.3.2人力投入减少,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由于各地农村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民就业渠道大大拓宽,因此农村劳动力虽有增加,但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41.6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31.99万人,所占乡镇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由于我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反而逐年增加。
总之,佛山市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虽然在近十多年有所提高,但仍然是比较效益较低、吸引力不足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当前农业地位的普遍怀疑甚至否定的认识。
2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的显著特征,除了人类最关心其提供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商品经营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发挥着以下重要功能:
2.1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如有机物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形成、积累与循环、土壤肥力的保持与发展、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概括成“两个稳定”,即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力,稳定土壤、水体、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其价值可以概括为保持生态平衡的现实价值和构建生态文化的潜在价值,或称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和区域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关注。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越来越大。就佛山市的情况来看,由于城镇、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出现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质量下降,农田和鱼塘被污染等不利情况,已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现象。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尚未达标,大气和水域质量不容乐观,因此,保持一定农业用地,稳定农业发展,发挥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产业协调功能。世界著名经济学家D.G.约翰逊认为:“如果有适当的政策和环境,农业就可以为经济增长做出许多贡献,包括①释放劳动力给非农部门;②以不变或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粮食和纤维产品;③将农产品剩余出口,作为外汇的重要来源换取国内无法生产的商品和技术服务;④将农业生产的积累投资在农村或城市的非农活动中。”实践经验也证明:农业发展进步能够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首先,农业是可以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如位于高明区更合镇的阳光科农公司建设温室鱼池发展工厂化养鱼,利用循环水清洁、充氧系统,既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每单位水体产量可达普通鱼塘的10倍,又因水质优良,减少鱼病发生,减少了药物使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其次,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高明区原更楼镇引进温氏公司后,不仅鸡、猪养殖量迅速增加,而且农资销售、农产品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迅速兴旺,整个城镇逐步繁荣起来。
2.3粮食安全功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曾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央已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因此,保护耕地,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单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更是严肃的政治责任。
2.4社会稳定功能。对我市农村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就业,但仍有相当部分年纪大、素质低、不肯离乡的农民必须靠农业谋生,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有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也明显提高,农业也有可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农业是保证农村居民充分就业、减少农村隐性失业的关键产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既决定了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又预示着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产业。
3佛山市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
3.1重视农业的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坚定“重农”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现代农业无根本矛盾。因为任何高度发达的城市都没有完全“消灭”农业,现代农业不仅同样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吸纳富裕劳动力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确立“重农”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3.2保障农业的空间。市政府和高明、三水、南海等区政府已分别制定了市和有关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描绘了未来农业发展的蓝图。要以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
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规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防止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随意侵占农业用地、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的现象出现。要严格保护耕地、水环境等农业资源。土地保护既是国策,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厉打击违法占用农业用地的行为。
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3.3扶持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加强农业园区规划,把农业园区规划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规划结合起来,与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配套完善,分期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教育、培训、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其次,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增效的唯一途径。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技推广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引入技术力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推广和应用工作;二是要转变农技推广工作思路,变政府推动为市场牵动和企业带动,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协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科人员以多种形式推广先进农技,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三是要加强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今天下午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类似的会要经常开,要多请一些同志登台演讲。经济形势分析会也可以改换一些形式,不仅是到台上把论文念一遍,可以选几个题目,请一些同志先讲,其他同志对他的观点是否赞成,或者有无其它新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见,可以把会开得更生动。
刚才听了11位同志的发言,总的有三个方面的印象。
第一,不少同志对我省当前经济比较敏感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说,对江西目前投资形势,投资增长与经济发展乃至江西崛起的关系,有的同志在发言中作了一定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对江西上半年37.7%的投资增速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否符合经济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后劲,作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第二,许多同志接受到一些新鲜的概念。比如,在国家实施“万商西进”战略过程中,如何把江西打造成万商西进的桥头堡。再如,把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作为我省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实质上是利用环境承载力带来经济增长,应该说清洁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再比如,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我省支柱产业,目前我省规划的六大支柱产业中究竟有几大支柱产业是建立在我省矿产资源优势上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发言的同志都作了精心准备。有一些发言的质量很高,建议这些同志包括没来得及发言的4位同志将发言稿认真整理,有的可以到报纸上去登一登,有的可以在《发展》杂志上发表,也可以在《发改委信息》上刊发,最后请办公室和综合处将这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稿汇编成册,作为大家刻苦工作、勤于思考的结晶。有的同志准备得格外充分,没有用稿子,讲了那么多数据,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可贵。今天发言同志的精神状态都不错,大家在发言中对江西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这次经济形势会也使我有更深的感触。除了发言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新人在成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发改委的讲台。没有任何东西比干部成长更重要的,这是发改委值得欣喜的事。今后要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我委干部的交流,促进干部思想的沟通,增进大家彼此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再谈几点个人体会,我看经济形势分析会这个形式很好。
第一,它会促使我们每一位同志去学习。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不管我们个人会遇到什么境况,学习始终是重要的。学习是每一位同志安身立命的根本。这话看似有些老生常谈,实则不然。学习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鉴别一个同志素质高低,决定你在一个单位的作用大小,乃至一个同志成长进步快慢的重要因素。说到底,整个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整个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人非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现在我们学习也没有硬性任务,不像在大学里经常要准备考试,成绩不好影响毕业,在机关里面没有这个要求,这就只能靠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学习。当今社会正处在转轨变型的重要时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同志间的差距就在愿不愿意学习中拉大。有的同志可能对此不以为然,但实际上到了一定程度,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同人家的差距已经拉大,究其原因就在学习问题上。我们每一个同志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思想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作为省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能力。如果对科学发展观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总感觉学习应该引起我们干部的广泛注意,学习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警醒和深思。学习能够纯洁一个人的灵魂,能够使人变得高尚,变得充实,变得脱离低级趣味,也使你自己变得容易调节周际关系,使同志们对你肃然起敬,感到亲切。一个时刻充满精力学习的人往往是受社会尊重的人,是大家愿意与之交往的人。
第二,它会促使我们每一位同志去思考。对一项工作,对一件事物,对某一个同志,我们都有自己的思考。思考是人与生俱来思维层面的能力。但是思考有对和错,思考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思考有是否与变化的形势相吻合,这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否定——不断思考——不断否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人的思考都需要求得验证,验证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像今天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也是一种验证。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在脑子里有一个概念,把自己的思考与其它同志的思考相碰撞,求得自己对某一特定事物和一项工作更深刻的理解,这可以通过经济形势分析会能够达到。刚才同志们在发言中讲到“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名言,实际上每一位发言者都是有准备的头脑,为了就一个问题发言,他们需要检索、搜集很多资料。可能平时没时间,了解的很少,没有准备的头脑碰撞有准备的头脑,不就受益了吗?不就又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吗?
刚才有同志讲,江西是矿产资源大省,数十年来已知的矿产资源有160种,其中居全国第一的有13种,素有七朵金花、钨都、稀土王国等美誉。如果再深层次分析,这些矿产资源到底为我省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到底在哪些方面造福了百姓,到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讲这话丝毫不是否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过去开发矿产资源的路子是不是最合理的路子?是不是要继续沿着过去的思路走下去?现实是资源越来越短缺,甚至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多开采一吨就少一吨,资源将越来越紧缺,我们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是有比原来更好的路子,是不是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壮大我省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结合起来考虑呢?无疑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对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些方面仍然若明若暗,并不完全心中有数。所以,省政府提出要把矿产资源整合起来,一种资源、一个产业进行论证规划,有的拿去招商引资,有的用来满足省内工业企业的资源需求,有的需要提高价格控制性开采,有的需要通过实施若干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这就是省政府最近提出一定要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这篇文章。
[论文摘要] 对俄贸易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由于俄国国内经济等因素,我国出口,特别是皮衣出口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只要在管理、审查、质量、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强规范,对俄皮衣市场一定有非常大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皮衣,开始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我国与俄罗斯的皮货交易风风雨雨经历了的二十几年。在这期间,许多皮货商一夜暴富,各个皮革和皮衣加工厂效益十分可观。21世纪受俄罗斯内经济影响,我国对俄皮衣出口急剧下降,与此有关的公司和个人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俄皮衣出口经营,有少数人坚持住了,一部分人在观望、等待。大部分人对此市场已失去了信心。
随着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中国的“俄罗斯年”的发展,我国对俄皮衣出口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对俄皮衣出口在贸易方式、销售形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不规范之处。要想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不断扩大出口量,规范对俄皮衣出口势在必行。
一、俄罗斯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皮衣的需求
1.市场还很不成熟,机遇与风险并存。市场包括“供”和“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是二者的统一体。从目前情况看,俄罗斯国内许多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十分混乱。商品的货源、质量、价格还不十分规范。各种层次由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渠道进入的商品充斥着俄罗斯市场。
2.俄罗斯市场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巨大容量的市场。俄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决定其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2)俄罗斯人的消费习惯也是大量需求国外皮衣的重要原因。
(3)俄罗斯人对皮衣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俄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二、对俄皮衣出口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俄皮衣出口经历了风风雨雨,它是在俄法制不健全,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他从产生之初就已暴露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规范对俄皮衣出口已成必然。
1.出口皮衣质量低下且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对俄皮衣出口业务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个体商人,他们一般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大目标。他们常以一些低质产品去赢得最大利润。甚至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极大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形象。提高产品质量、重塑中国产品的形象,已成为中国对俄皮衣出口的关键。
2.跨国直销产生于独联体特殊的经济环境和贸易条件之下,是俄法制不健全的产物。一方面,从俄国内经济形势分析,普京上台后俄政府加强了各类法律的制定。加强了税收管理。很多中国的集装箱摊位因逃税、漏税而遭到税警的检查、罚没、甚至查封。俄海关去年也曾经多次扣住通过“包机包税”形式往莫斯科运输皮衣的飞机。而在销售淡季又想方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压倒对手,从而造成了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皮衣出口亟待规范发展
“跨国直销”这种贸易形式在很多方面已不适应俄当前形势,两国政府应根据实际、针对“跨国直销”“包机包税”现存的弊端、就这些问题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来规范中国对俄皮衣出口市场。
1.就中方来讲:(1)加强对俄皮衣出口的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报关、商检运输体系,逐步改变“包机包税”制度所带来的市场无序和混乱。
(2)应严格审查进行对俄皮衣出口的企业和个人,对那些规模较小、无进出口经营权、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个人和企业应严格限制,规范其发展,逐步优化贸易主体。
(3)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恢复中国商品信誉和中国企业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来自韩国、土耳其等国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冲击。
(4)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和修养,以适应变化了的俄市场的需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各种策略和手段开拓俄市场。
(5)对皮衣出口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强对俄法律、法规的研究,掌握在俄贸易的有关法律要求及俄海关、商检等环节的法律规定,使对皮衣出口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
2.就俄方来讲:(1)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本国经济,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为开展正规贸易创造条件。
(2)不断完善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中俄贸易发展有法可依。
(3)各部门协调一致,加强税收管理,改变税收制度、标准混乱的问题。
(4)整顿海关、商检、运输等部门,加大打击走私、偷逃税的力度。建立起规范的通关体制。
(5)加强市场管理,制定有效的市场规范,努力改善市场经营的自然和经济环境,使大市场营销有序化。
严禁跨国直销、关闭大市场将会给俄居民和政府带来不便和损失,且进行正规贸易的时机还未成熟,许多俄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开展正规贸易的资信保障。俄银行结汇、保险等方面都还不十分健全,对俄皮衣出口将会迎来一个从“跨国直销”到正规贸易的过渡时期。面对这一新时期,中国企业和个人应“适应形势,顺应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注重研究市场,运用科学的营销理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一定会使我国对俄皮衣出口不断向前发展,在俄罗斯市场上保持我们的优势,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施用海主编:《开拓世纪之交的东欧中亚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李静杰:俄罗斯当前形势分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8年第二期
关键词:混凝土,搅拌车,行业发展
1.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行业分析
2.1政策变化影响行业发展
轴荷法的颁布使搅拌车行业面临新的挑战:2004年是建国以来,汽车的政策法规出台最多的一年,新版的汽车产业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车辆外廓和轴荷法等。对混凝土搅拌车行业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是“轴荷法”。按照此法规相当多的混凝土搅拌车都面临着装载容积的调整或者底盘改进增加车桥。因此各厂商都将面临技术升华的问题。
养路费取消,改征燃油税。这将使原来的小标大装车可能提前退出市场,进而更换成大标大容量的搅拌车,减少超载罚款和超载扣押车辆造成的损失,各生产企业恢复正常竞争秩序。
2.2政府执法力度影响行业发展
搅拌车一般的运输半径都不能超过搅拌站25公里路程,这是一个极小的范围,导致它所面临的检查范围也极小,在底层的超载执行力度也必然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小标大装仍然将会大有市场存在。
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的出现:《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是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按照整车整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限值提出了要求。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该标准提出了分阶段实施限值要求的方案,确保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免费论文参考网。新开发车型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阶段限值要求,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第二阶段限值要求;在生产车型分别比新开发车型推迟一年实施。这将促使车辆朝高效低耗方面发展。
2.3商品混凝土发展前景看好
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提高水泥散装率,发展商品混凝土”的目标。为配合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国家经贸委颁布了《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从2004年一月一日起全国124个大中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需要大力推广商品混凝土。随着国家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业逐年提高;三峡工程、奥运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上海世博工程、高速铁路项目等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相继上马也是拉动预拌混凝土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免费论文参考网。
预拌混凝土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大城市使用量比较大。尤其是江苏省,2005年发展极为迅速,新建混凝土生产企业30多家,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立方米,产量也从2004年第二位一举反超上海。2005年数据表明,预拌混凝土产量第一的江苏为5930万立方米,比1999年全国总产量还多500万方,上海预拌混凝土用量5016万立方米,与1999年全国的产量相当。这证明这些城市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西部地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还有待时日。这有力说明混凝土行业发展还隐藏着巨大潜力和商机。发展重点由东部沿海省市向西部辐射,由中心城市向二级城市转移。
因此政府将继续大力扶持商品混凝土行业,而相应的作为混凝土的唯一载体及运输工具,混凝土搅拌车也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由于与当地建筑施工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完全禁止现场搅拌,这必然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2.4混凝土搅拌车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进步,建设工期越缩越短,大开挖全方位施工,要求长臂架泵、大方量的搅拌车越来越高,比如:10立方、12立方的大容量搅拌车近距离运输更显优势,尤其在工业建筑施工中作用明显。
混凝土搅拌车发展趋势是高附加价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比以往更加注重降低能耗,更加注重安全性、舒适性、维护和使用的经济性。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那些高效、节能、低噪音、低污染、智能化的环保型设备也将受到人们的青睐。
底盘国产化趋势明显:混凝土搅拌车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它将机械电子、液压、化工、环保等领域相关的先进技术模块集成在一辆专用汽车底盘上,从而实现它的特定功能。产品集中了汽车和相关领域的大多数先进技术,虽然目前国产底盘的质量和性能仍然不能令顾客满意,但是正如同中国很多行业走过的路一样,从进口到引进技术制造再到努力实现国产化,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国产底盘的性价比必将会逐渐上升并将取代大部分的国外市场份额。免费论文参考网。搅拌车上装技术水平仍需不断提升:随着搅拌站生产线的加大,如何提高搅拌车的进料速度将是一大课题;而如何降低混凝土在罐体中的残留率以及保证运输过程中罐体内混凝土的合一性将是涉及到高效运作的另一大课题。
3.混凝土搅拌车市场关键成功要素
产品性能要求高:混凝土搅拌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用于运输混凝土专用汽车,由于混凝土的特殊性,对搅拌车性能的要求极高,若出现故障则易导致混凝土凝结而导致车罐的报废。
产品认同度有较强的区域影响:搅拌车用户一般都是特殊行业单一用途的客户,用户一般都具有很多年的此行业工作经验,在同一区域的相互之间也经常存在交流,对于行业状况和行业车辆状况都有很深的了解,行业口碑相当重要。一个地区的用户由于相互的交流逐渐会形成类似的观点和对产品的认同度。
高性价比是企业和用户取得双赢的关键:比如:上海地区国企追求的是产品的稳定性,对华建品牌比较信赖,个体经营者追求的是低投入,对中集通化有较高的认同度。
售后服务要求高:搅拌车一出问题就急需处理而且运行都是两班倒,所以在访问的所有搅拌站用户中都设立了维修保养班,小的问题和保养全部都是自己做,唯一的需要厂家在售后服务方面关注的是大问题的诊断及零配件的供应,如何快捷的在问题出现时予以诊断处理并及时提供零配件将是企业获得用户信赖的关键,企业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来打造这个平台。
随着商品混凝土行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搅拌车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将逐步呈现国产化、集团化、技术型、重品牌等时代特征。有理由相信:伴随预拌混凝土的蓬勃发展,混凝土搅拌车行业也将加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混凝土行业经过市场洗礼全面整合,一些规范化、集团化、重品牌的企业将应运而生!
论文摘要:东亚金融危机凸现了该地区汇率制度不匹配以及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法探讨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分析显示在短期,和共同钉住货币篮相比,各自独立钉住货币篮更能提高各国的福利。从长期来看,在各自钉住的基础上实现共同钉住货币篮,建立区域性汇率安排和协调机制是东亚各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国际贸易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性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保持了财政收支平衡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世界银行(world Bank 1993)称之为东亚奇迹”。然而,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得东亚各经济体遭受巨大的冲击,危机的严重性和传染性暴露出该地区原有货币金融体制的缺陷,突出表现为汇率制度的不匹配以及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东亚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Peg to the Dollar),包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台湾等,虽然他们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汇率制,McKinnon (2001)采用弗兰克尔和魏(Frankel and We, 1994)的模型,引入争外部”货币作为计值货币来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实际汇率变动,检验结果表明危机前各经济体的货币都紧密地钉住美元,亚洲各国政府以每日为基础保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稳定。 Kaw-ai and lkivama(2 000)通过统计资料说明在危机前的一段时期,亚洲的货币汇率随着一个或其他主导货币(大部分指美元)的变动而变化。危机期间,东亚各国纷纷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然而Barry L;ichengreen and RicardoHausmann (1999)提出的原罪”假说original Sin Hypothesis表明当国内货币无法用于国外借贷或长期借贷的原罪”状态存在时,国内投资币种错配和期限错配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汇率波动,银行和金融机构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因此危机过后,东亚各经济体又相继的恢复了较前宽松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浮动恐惧”(Calvo and Reinhart,2002)表明东亚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以稳定汇率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也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美元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
究竟何种汇率制度更能刺激东亚国家经济的增长,或者说东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应如何安排实现最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分成4类:1认为东亚应该实行“舍中间、取两极”的汇率制度,即应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度(Obstfeld and Rogoff,1995);2选择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Mckinnon(2000)认为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应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以美元作为名义锚可以比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更好的维持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稳定性。#钉住货币篮子。Rajan(2000)认为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与浮动汇率相比能降低名义汇率的过度波动,与货币局制度相比,还能更为有效的降低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有利于贸易结构多元化的东亚国家。Williamson(2000)的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建议,实际上是把美元、日元和欧元作为共同钉住目标的汇率制度。每个成员国对这一揽子货币都有一个中心平价,并且维持本国汇率在此中心平价的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4日元区方案。日元区方案以日元为主导货币,实行钉住或目标区汇率制度。Kawai和AKiyama(2000)提出增加日元在货币篮中的比重,Kwan(2001)则生动的讨论了东亚日元区的可能性。但日元区方案能否实施不但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取决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态度。就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探讨东亚各经济体的最优汇率安排,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只有进行货币合作,改革汇率制度,才能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并真正创造出保障经济长期稳定成长的货币环境。
一、东亚经济体汇率选择的博弈分析
在东亚相机抉择型政策协调机制下,缺乏制度化的汇率协调机制,双边汇率的频繁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模型分析也发现,在短期,各国实行各自独立钉住货币篮的政策(非合作博弈)可以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而在长期,各国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合作博弈)是东亚各国的必然选择。因此,先缩小双边汇率波动幅度,再向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发展,是较为合理的汇率制度改革方向,也应该是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
本文借鉴Natacha Gilson Marecel Gerard的成本函数框架,通过计算合作与非合作两种情况下的最小支付成本,来考量东亚经济体汇率的最优安排。假设X国的最小成本函数为Y:
其中:Cx表示以贸易权数加总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Ix表示以外债权数加总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d为一国政府为稳定汇率所支付的固定成本;w反映出汇率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外债途径影响政府的支付函数,在这里我们假定各国的w值相同。
假设一经济体有A,B两个国家(x=A,B,同时假定货币篮子币种为美元、日元、欧元〔i=$,J、M、B,) u,是i、 x两国的双边贸易占x国的总贸易的权重,vi是在‘国的总外债中,以i种货币计值的外债占总外债的权重, evi表示以对数形式表示的双边汇率。假设:x=A,以A国为例,得到A国的贸易加权实际汇率Ca‘和外债加权实际汇率La:
1.非合作博弈解
在非合作状况下,两国都追求自身的支付成本最小化,也就是两国根据各自的经济环境分别钉住货币篮子。这种选择可以表述为;
根据最优化理论,对每个国家的支付函数分别求一阶导数并使其等于零,就可以求出均衡解e’。由于美元、欧元、日元在东亚各国的外债货币构成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V$+Vj+Vm =1,同时令Ux+Uj+Um=f,则可求得均衡时,可得均衡状态下的支付成本为:
2.合作博弃解
在合作状态下,两国追求的是两国成本函数之和的最小化,也就是从两国整体福利出发,共同钉住货币篮子,这种选择可以表述为:
比较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种情况下支付成本的大小,可得Y0>Yx,即L0>Lx。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国在贸易和外债上存在差异性,与各自独立钉住货币篮子相比,钉住共同货币篮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采取}l-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汇率安排井不适合,无法促进东亚地区整体福利的提高,独立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安排是目前状况下的最佳选择。
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采取独立钉住货币篮子制度,要求大国间汇率水平与国际资本流动保持相对稳定。这样一国货雨当局才能有效协调汇率目标与国内政策目标。市场参与者才有条件检验政府对汇率制度的承诺是否兑现,制度信誉才得以确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种区域货币协调机制.各国虽然在名义上放弃了本国的货币主权,却实现了整个区域内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各成员国的福利水平通过区域范围经济利益的提高而加以改善。因此,加强东亚经济体的金融合作,由独立钉住货币篮一子向钉住共同货币篮子迈进,建立区域性的汇率安排和汇率协调机制,是东亚汇率制度安排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结语
IMF曾经在1997年提出厂汇率制度选择的指导性意见.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开放度、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外汇储备、与贸易伙伴的融合意愿等等。用表中的指标对东亚经济体进行综合评价,东亚各地区的贸易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产品与出口结构的多样性较差,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强,因此,并不适合选择弹性汇率制,而相对稳定的汇率安排才是其最优的选择,这一点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有力地说明。通过博弈模型分析甲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目前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和债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过早地进行货币合作反而会加大支付成本。因而,采取独立的钉住货币篮子政策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东亚各经济体差异性的逐渐缩小.进一步的货币金融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优汇率安排的实现需要分成几个层次:第一,要逐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与预警系统,维持区域内双边汇率的稳定;其次,增强相互监督意识,建立独立的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再次,在独立钉住的基础上建立次区域的钉住共同货币篮子汇率制度;再建立区域内钉住共同货币篮子,构建统一的汇率协调机制;最后向区域内固定汇率制迈进。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盯住一蓝子货币如何运转[J].国际经济评论.2006,(01)
[2]王洛林。余水定.2003-2004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晓,丁一兵,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3(04)
[4]李晓,丁一兵,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J].世界经济,2002(11).
论文摘 要: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为旅游市场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但是较高的失业率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客源的输出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是纵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一方面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居高不下。这就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仅2008~2009年,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就达到了145.02%,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向社会输出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造成旅游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如近三年来,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竟高达90%。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多种能力复合在一起的人才。所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素质才能称之为人才,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目前形势,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四大特征,分别是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及国际性,他们要懂经济、善沟通、会管理、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理念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而言,也可以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请一些旅游业权威人士评估当前旅游市场所需管理人才的群体特征,给出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然后打照一流的旅游师资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人才培养规划。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虽然现在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所以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校旅游教育中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提法,即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反映出高校对旅游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以及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积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造或外出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学识水平与素养。
(三)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单一,须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教育专家项家祥指出:“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要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 只有让学生掌握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其他技能,所以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2)要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比例。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3)加大选修课设置比例。要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自主选择各门课程,从而优化整体的知识结构。
(4)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必须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满足于课堂讲授法,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因为旅游专业有涉外的特性,所以还要有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更高层面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途径要多样化
1.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高校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创建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2.让学生参与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途径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可以设置成多功能导游厅、餐饮技能训练室、旅游管理仿真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和礼仪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模拟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项目包括;导游技能、旅游礼仪、客房技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餐饮技能训练等。
高校可与当地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即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建立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包括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只有建立了这个体系,教师明晰了教学的主体方向,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代红.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0(3).
[2]米 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3]黄国庆.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31).
【关键字】自动冲洗系统;热电厂;粉尘污染;治理[Abstract]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power plant coal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generally exist the problem of dust pollution, with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essure is more and more of the power pla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Shenhua Xinjiang Midong cogeneration power plant adopted in coal yard, coal, shovel coal,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ts measures.
[keyword] automatic flushing system; thermal power plant; dust pollution;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TU63+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近些年,神华新疆米东热电厂对煤场堆煤、运煤、铲煤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治理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在煤场增设喷淋系统,在煤场四周围建高度12m的挡风抑尘墙,购置洒水车、吸尘车、清扫车对道路和堆场进行清扫和散水等措施,都使煤场的粉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粉尘污染问题,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针对车轮黏带大量煤粉、矿粉在城市道路和煤场行驶造成的扬尘问题,米东热电厂在煤场出口安装了一台全自动洗车机,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轮黏带粉土、煤粉对煤场,市政道路粉尘污染问题,效果非常显著,也是新疆地区首先引进该设备系统的单位。
一、关于自动洗车台设计的介绍:全自动洗车台,依据市政,路政,建委,环委,交通等各部门对施工车辆的要求,对各类工程车辆的轮胎及底盘进行设计,该设备利用多方位高压水对轮胎及底盘部位进行高压冲洗,从而达到将车轮及底盘彻底洗净的效果的一种机械设备。主要由洗车台、水循环净化系统,淤泥自动清理系统,PCL控制系统,辅助装置构成。
洗车台的工作情况
二、 关于自动洗车台设计的功能分析
1.洗车台。洗车台建在煤场出口侧,煤场汽车轻车过磅后以5km/s速度通过洗车平台,应用电脑软件控制,可自动完成冲洗,排泥的工作,冲洗用水可循环使用,连续工作时,仅需补充少量的水,因此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1)洗车站设置标准:在现场应设置清洗站门内,长度不小于8米,宽度不小于6米,其周围可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和二次沉淀池的连接要合理,遵循其具体操作方法。然后按泥和污水处理法规需要接触与市政污水管网要定期清洗,放入沉淀池。(2)洗涤设施设置标准:每个站点都设有清洗站,并配备水压力不小于8MPA洗涤设备,如高压水枪,水枪水连线长度小于10米。(3)值班人员配置:每个站点除了保安员外,还根据现场的运输车辆的情况,设有小于2名全职员工,主要从事退出现场材料运输车辆清洗工作。
2.水循环净化系统。自动洗车台的水循环系统是封闭的,初次使用在水库灌满水,打开运行单个或两个泵,车池洒水车开始冲洗,冲洗水流入一个沉淀池清洗,沉淀到墙上的电源插座池通过二次析出的水,流入水库,过滤沉淀物后,将洗涤水继续供给泵。因为水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洗涤罐系统需要水的补充,溢流管坐落在水库墙市政管网,略高于降水管排水沟溢流管内的水库,其水位可以保证足够的水库配备最低电平进行泵保护装置,水的最低水平以下时,泵会自动停止。为了防止液面过高,沉淀池位于门控制排水的市政污水收集井,在冬季长期不用时,可以打开闸阀漏下水管道的最低点。
3.淤泥自动清理系统。通常排除洗洗除淤泥方法是使用刮泥机刮泥,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不能简单地刮泥,相反的刮板搅拌器在水池中发挥了作用使得搅拌沉淀的污泥都涨了起来,所以池浑水落水,大大降低了洗涤效果。通过研究我们改变原有的除泥的方法,采用泥浆泵排除污泥。改变原来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率。
4.PCL控制系统等辅助装置。洗车机控制系统分机械感应自动式,遥控,手动三种控制方式。内部电器采用先进的PCL微电脑及高品制电器元件性能可靠,操作方便。
三、自动洗车台应用的注意事项
1.需要频繁起动马达,电机绝缘等级须遵守其使用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求尽量延长起动和制动的时间间隔,以防止损坏电机的电机转子导致温度叠加。2.作为采用离心水泵,因此,要求具有可设置的液位控制器,当水位低于控制线,可以迫使泵停止。3.由于使用的是红外遥控,要求发射器和接收器必须正常进行,不能屏障,并定期检查致动器的接口。4.定时摇测水泵电机的绝缘性,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5.系统维护(1)调整喷嘴角度要根据其车辆,以使效果达到最佳。(2)在压力下,Y型过滤器要定期清洗,以确保管道的平滑度。(3)冬季运行,要确保没有冻结,使用的水要添加防冻液。长时间未使用的,存水要放入通风管内。增加取暖设备在水泵房内。
四、关于自动洗车台与传统洗车应用的优劣对比
与传统洗车比较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
五、关于自动洗车台应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符合环保要求
(1)防止路面污染。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不污染场外的道路。在洗车台洗涤后的的工程车辆,轮胎和底盘的泥土会经过淤泥自动清理系统,有效地防止了污染路面现场问题的发生。
(2)无噪音污染。为了防止泵的运行噪音,使用低转速泵和泵安装阻尼器下方,连接管橡胶软接头,以防止外界噪声沿管道传递。补水管进入水池所采取的是软接出口,以用来防止水面拍击发出噪声。
(3)冲洗水不蔓延。在南北两侧安装可调喷嘴控制冲洗区,以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水的喷射洗涤槽挡板。
2.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自动洗车台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利用了施工的废水,使得水资源尚未完全流失掉,进行充分利用,其次,洗车台通过循环系统得到了重用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3.自动洗车站有效地消除车轮粘了很多煤炭,矿石,煤场在城市道路行驶的灰尘引起的问题,并发挥了所有的入口和出口的车辆清洗良好效果。自动洗车台的应用已经受到城管,建委,环保部门等的重视,有关人员反复访问考察,并使其逐渐在大型建筑上应用起来。
4.自动洗车台水回收实现不仅在环保方面有着技术的创新,而且还从根本上节省用水和减少水的建设成本,节省了对道路的清理,车辆的劳动力,提高了成效,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5.经济形势分析节约水:162000T×5.6元/吨= 907200元节省劳力的设备:1260人×45元/人=56700元目前使用的过程中,实现了施工现场的清洁车辆的自动化,减少施工车辆对道路的污染,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利用工程中的废弃物水,循环水,节约水使用自动洗车站,粉尘节水效果非常显著。
6.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首先洗车台利用了降水施工中的废弃水,使水资源没有完全流失,得到了充分利用;其次,洗车台使用的水资源通过循环系统得到了再利用,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7.自动洗车台有效的杜绝了车轮黏带大量煤粉、矿粉在城市道路和煤场行驶造成的扬尘问题,并能够起到对所有进出场车辆的清洁作用。自动洗车台的应用受到了建委、城管、环保部门的普遍关注,有关人员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并逐步在大型工程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
8.自动洗车台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是环保方面的一项技术革新,而且从根本上节约了用水,降低了施工用水的费用,节约了清理道路、车辆的人工,提高了功效,达到了环保、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目的。
9.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节水:162000T×5.6元/T=907200元
节约人工:1260人 ×45元/人= 56700元
六、总结
自动洗车台从投入使用到目前的使用过程中, 实现了施工现场清洁车辆自动化,减少了施工车辆对道路的污染,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利用工程废弃水、循环水节约了水资源,降尘节水效果极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研成.PLC在热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
论文摘要:本文是对国有银行产权结构调整的具体模式的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在金融改革中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地位,进而阐述了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产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主要是国有产权的退出和民营产权的引入;然而在中国的渐进转轨之路还远没有走完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实现完全的民营化在短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给出一中间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核仍是股份化,具体的含义为:一是政府主导国有银行改革,二是股权安排上国家相对控股。具体的组织形式主张采取在美国一度十分流行的“纯粹性银行控股公司”形式。
一、金融改革的着力点:从体制内入手
中国过去20余年,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发展起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樊纲,2000),主要采取了体制外改革和增量改革的方式(盛洪,1996),而没有急于触及体制内的“存量”(主要为国有企业)。这样,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维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为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国有金融的强有力支持下,国有经济一直保持着“低效率”的增长,这又大大减小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渐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初步成功。因此,谈及金融改革,许多学者就极力主张运用同样的方式,即在国有金融体制之外发展“非国有金融”,让壮大后的“非国有金融”再来打败“国有金融”。①笔者则认为金融改革应从体制内入手,特别是对国有银行的改革,事关金融改革的成败。
一方面,经过一二十年的渐进改革,中国政府已相对成为一个“强政府”,在面对金融改革时有了相当的控制力。过去以牺牲金融效率为代价的改革方式,在今天应该主动加以改善。而且,同样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如先改一家,所带来的阻力(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银行自身)也是有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在经济大环境变好的情况下,过去渐进改革的成功为直接启动金融领域的“存量”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我们没有必要再花一段较长的时间采用经济领域同样的方式去改革金融,而是可以合理的加速——直接进行体制内改革。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目前发展体制外金融已经缺少了与过去在体制外发展“非国有经济”相类似的客观环境。当初,“非国有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成长起来,除了政策上的宽松之外,另一个极为关键的条件是当时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其使用。如在改革之初,仅有20%左右的社会劳动在国营企业中就业,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旦在农村实行了允许乡镇企业和个体、私人经济发展的政策,非国有经济就可以迅速地发展起来(樊纲,1993)。即只要有相当的原始资本,一些中小企业就能到市场上非常容易的买到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主要为劳动力和产品原材料。从后果来看,非国有经济之所以能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大提高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但世易时移,如今的金融领域所面临的环境已大不同左。首先,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主要为存款)有3/4被垄断在国有银行内①。又鉴于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稀缺性和国家信誉担保国家银行,非国有金融很难像过去非国有经济运用劳动力那样自如的得到可运用的大量金融资源。其次,金融业是相对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可能胜任,而从国有金融机构那里挖员工也并非易事②。再加之,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后,原来相对封闭的环境已不存在,国内金融业要面对的是国际上大的竞争环境。这决定着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像非国有经济那样拥有一个一二十年可以稳定成长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却只有5—10年的时间可以在没有大的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改革。③而这5—10年稳定期拿来改革国有银行相对是比较充分的,但在体制外发展“非国有金融”则明显不足。
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新兴民营企业的小商品走俏街头巷尾,但如今我们以美好愿望成立的民营金融机构却未必能同样风光,从而也就很难说其能挑起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梁。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改革国有金融,而国有金融改革的主战场显然又是国有银行改革。
二、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产权结构调整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作为金融业体制内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银行改革对整个金融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那么,国有银行改革的首要任务又是什么呢?本人认为是产权结构调整,其是国有银行的一切糟糕现状得以改善的前提。
第一,产权不改,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可能得到完善。国有银行改革的本质内容就是逐步将其办成“具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金融企业”。有人认为,国有银行可以像过去国有企业那样承包给民间经营,而产权仍为国家所有。这样即实现了广义上的民营——不动所有权,只转移经营权。从而可以逐步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能否实现则存在困难。原因是,过去的事实证明,在一般经济领域广泛实行的承包制就有诸多弊端,明显的一点是经营者过分的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的过度使用等;而鉴于金融业的特殊性,一旦实行承包制,肯定会产生更多和更严重的问题,后果也将更加糟糕。可以想象,“承包”给民间的国有银行同样不可能实现政银分开,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营化,更不要谈什么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了。
第二,产权不改,国有银行不可能有动力支持民营经济,那么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是空谈。应该说,我们改革国有银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的就是让大量的资金流向新兴的民营经济。但在国有独资下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从现实中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一再发文敦促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即使有,也只是国有银行应付央行的“面子活”。原因仅在于中小企业缺乏信用、给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吗?显然不是!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国有独资下的国有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既不承担任何风险(特别是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他们也可往政策性上靠),又能获得利益;④但给体制外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属于国有银行的纯商业贷款,那么风险则一律由其自担,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一来,在许多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运作、信誉没有树立的情况下,加之国有银行辨别优劣客户的能力十分贫弱①,那么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风险也就不小②。相比来说,何不安安稳稳的给国有企业贷款,而去自找“麻烦”呢?况且对民企的放款一旦出问题,还可能会引来“收了对方的贿赂”(樊纲,1999)这种荒诞不经的嫌疑。所以,即使国有银行的资金多的贷不完,其也宁愿存在央行的账户上、买国债等,而根本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但一旦国有银行的产权多元化、大量的民营股份进入后,对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的要求就会增强。而大量贷款给国有企业、存款于央行或买国债显然不可能有高收益,此时就会要求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的辨别能力,从而逐渐主动放款给中小企业。
另外,国有产权部分的退出国有银行,也不会影响其稳定性。原因是,在国有独资之下,国有银行是以国家信誉做担保(这也是为何国有银行的问题如此严重,但老百姓仍然将钱存进去的原因)。但由于“国家信誉具有不可分性”(张杰,2003),所以即使国家只有一点点股份在里面,老百姓照样认为是由国家担保的,不会出现挤兑。况且,国有产权是逐步退出的,而不是一下子退到很小的比例(比如10%以下)。
由此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银行业在进行了机构扩张、金融工具创新两次大规模的竞争之后,将必然要进入第三次最具本质性的竞争——产权改革(易纲、赵先信,2001)。产权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有银行改革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拖得越久,改革的难度就越大。那么,产权如何改?
三、国有银行产权结构调整的过渡安排:纯粹性银行控股公司
1.过渡时期中国国有银行的二重属性:公共性和竞争性并存。在谈起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调整时,孙章伟(2002)认为,由于银行业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又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所以如何在“国计民生”和“竞争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对国有银行所有权安排改革尤为关键。其实,更直白地说,笔者认为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体制事实上已具有了“公共性”特征,这在表面上体现为其毫无条件的支持国有企业,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背后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保证就业、维系社会稳定等。从产权特性和产业定位相对应来看,公有产权对应“公共性”,民营(私有)产权对应“竞争性”(杨灿明,2001)。但明显地,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国有银行都在发挥“公共性”功能,而几乎毫无“竞争性”可言③;所以,本应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银行的产权特性和产业定位存在相当的错位。
但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的渐进转轨尚未完成之前(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仍大量存在),国有银行的“公共性”仍将有必要存在。但无疑地,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领域的竞争性将明显增强,而且中国要将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也要求逐步增强其“竞争性”一面。所以,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就在于如何降低国有银行的“公共性”,增强其“竞争性”。显然,调整国有银行的公共性与竞争性的要害又在于适当的调整其产权结构(以逐渐改变其产权特性)。④那么如何在国有产权和民营产权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调整的核心要务。
2.降低国有银行“公共性”、增强其“竞争性”的关键:实现真正的民营。过去的事实一再表明,国有国营下的银行是不可能具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所以,要改善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国有银行转为民营是必然选择。而且最终完全的民营化(至少是民间控股),即“民有民营”应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最终模式。但鉴于前面的分析,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即国有股逐步退出,民营股逐步进入的方式。本文所主张的模式为:一是政府主导国有银行改革,二是股权安排上国家相对控股。显然地,国有银行改革中,虽然国有产权需要退出,但完全退出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所以,在国有银行不是整体出售的情况下,其改革的发起人必然是国家。①
从理论上讲,狭义的民营银行就是“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市场化机制来经营,并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巴曙松,2001)。但广义上,由于“民营”与“官营”相对,所以民营银行就是非官方经营的银行,表明的只是一种经营机制上的特征。一家国有的、或者是国家控股的银行,如果采用规范化的经营机制,同样也是民营银行(巴曙松,2001)。②所以概括起来,民营银行有民有民营和国有民营两种形式。应该说,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狭义上的民营银行,但国有银行要实现由民间资本控股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我们知道,“国有”即意味着国家拥有全部或大部分所有权。而在这两种产权安排下,民营的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独资的情况前面已做过分析,而绝对控股(股权在50%以上,国有股一股独大)与独资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国家绝对控股的情况下,其他的非国有投资主体根本没有表决权,对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转换不可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可以想象,这种方案也很难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入股。事实上,“民营经济”的实质不仅在于“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而且在于它是一种在企业(公司)股份总额中私人股份所占比重达到51%以上、国家可以占有一定量的股份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刘迎秋,1994)。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如果民营产权不占半数以上,是很难真正实现“民营化”的。
3.国有银行实现真正民营化的有效组织形式:纯粹性银行控股公司。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在引入非国有经济时,这些投资主体是否能够形成对控股方(国家)的牵制力,进而形成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刘伟、黄桂田,2002),是在其股份化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尽管要防止新引入的单个法人实体所占股份过高,但也不可使其过低。否则,其无心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这样对于改善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这才是最终目标,产权改革即股份化、引入非国有法人实体等都只是手段)毫无助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在国有银行的实质性改造一开始的时候,要引入有经济实力且规范运作的民营法人投资实体及境外法人投资实体,而不要急于引入个人投资者。③
在组织形式上,采取纯粹性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保证新的法人实体对国有股牵制力的更好实现。这时国家只作为其中一个出资人角色出现,只是相对控股,而不干预子公司具体的经营(经营者应该是到市场上招聘的职业银行家),国家拥有多少股份就相应派驻多少董事,按照股份的比例分得经营利润。④这样就保证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既可以做到产权明晰,便于政银分开等,又可以使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不失整体性,保持规模优势,利于与外资银行竞争。具体的股权设置,比如可以新成立的控股公司暂由国家100%控股,是一级法人;独立子公司则放开让民资和外资进入,是二级法人。在独立子公司中国有股相对控股,股份比例大概在25%左右是可以的①;再者,非国有股要适当分散,即限制单个投资者的入股比例,比如1%—10%。
四、结语
中国的银行业很早就提出了市场化的目标,特别是自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急于提高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学者们就强调在各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提出要加速其市场化的进程,诸多关于银行改革的方案也大多出于此背景下。过多的“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现在”是这些方案的通病,从而导致他们大多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可以想象,一旦中国允许混业经营,国内的金融机构是可以同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了,但如果监管不力,就很可能导致金融业的大混乱,从而拖累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结果不可想象。所以,中国银行业要实现市场化并没有错,但关键在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短期内银行业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那么,只谈市场化就于事无补。从而仅仅盯着发达国家的现在而寄希望于直接搬用或纯粹模仿,其实对我国的实际无多益处。我们通过分析,特别是主要参照过去一二十年渐进改革的经验,发现了一条银行业可行的渐进过渡之路。本文就是探讨了在这条渐进之路上国有银行产权结构调整的一个可行模式。超级秘书网
应该说,国有银行的国有独资和私有化是国有银行产权安排的两个极端,我们对目前的“国有独资”不满意,但在近期也并不希望其实现“私有化”。原因是,在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业拥有“公共性”和“竞争性”的二重属性。但国有银行过去的问题恰恰在于其过分发挥了“公共性”,反而忽略了“竞争性”;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就在于如何降低其“公共性”,提高其“竞争性”。又由于公有产权偏好于“公共性”,私有产权则偏好于“竞争性”,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恰当的安排二者的比例。在国有产权所占比重由多到少的逐步退出次序下,国有银行改革的各级目标模式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于是发现在国有股份和民营股份的比例的适当安排下,以纯粹性银行控股公司为组织模式——对国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有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一个绝好的过渡模式。而且更关键的在于,在这种模式下,原来的国有银行会逐渐转向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改革国有银行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巴曙松,2001:《民营银行:炒作与务实》,《经济学消息报》1月5日,NO.418。
2.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