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教师业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业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业务论文

第1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我国多数职业类院校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具有浓厚的本科压缩型特征,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我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指导克服了这一弊端,调整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体现出能力培养特色,提高了教师素质。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强化针对性和科学性。

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因其内容少而专,可以随堂进行,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目标是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时必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严格区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各司其职,不得混淆。各门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通过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知、掌握、拓展等方面的实践培训,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专业施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

2、实践教学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育学论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论文提纲格式。我校实践教学在以多媒体为主的基础上新建成两幢教学实训楼,补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同时组织学校专业课老师编制详细的、操作性强与所学知识相呼应,又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教材,如:文字的指导手册、模拟实际业务流程、具体实践环节录像课等。我校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列入教材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工程认真操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建设类专业五年一贯制教育,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建设行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持证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适应'一专多能'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我校培训部开展的建设行业五大员培训在行业中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教学管理的改革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我校已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建设各建设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现建有校内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试验室、结构实训室、装饰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共二十二间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相应专业职业仿真程度,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对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完善;同时新建建设行业各工种实训室6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形成建设类专业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从而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提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与辅导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空气,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校园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并可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专业社团活动和将实践性教学延伸到假期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教育学论文,以收获为目的。我校经常举办知识讲座、技能竞赛、专业社团、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

在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 为了满足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已与苏州一建、苏州市政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客座教授,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各实训基地均可定时接受学生顶岗实训。计划每年新建3-4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使总数发展到30个,形成建设系列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的需要。

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建设类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模式。校内基地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场所和时间论文提纲格式。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从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性教学教材,同时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建设类专业设计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懂得建设行业的生产制造工艺和建设类企业的运作,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聘请建设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另外,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建设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行轮岗、顶岗,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5、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教育学论文,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性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结束:

我校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我校毕业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同时熟练掌握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习锻炼,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

第2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

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第3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1.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专业。目前,在校的4个年级有学生150多人。已经毕业的3届学生有83人,就业率为93%。本着“面向现代体育服务业,立足龙江,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思想,精心设计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现代体育服务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黑龙江体育经济专业特色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了“重理论、强技能、显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现代体育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开设了经济、管理、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其次,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使学生学会几项体育技能,如网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技能课程。再次,为彰显黑龙江体育经济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又开设了滑冰课、滑雪课,同时每年的雪季学院都组织学生到滑雪场实习,了解滑雪场的运营与管理。

1.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把体育经济专业办出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体育经济专业教师层次逐步提高。体育经济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教授3人,副教授4,讲师9人;1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

1.3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升。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科研任务。体育学院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自2007年体育经济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共立项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从体育经济专业开始招生这7年的发展来看,学院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使体育经济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体育经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1.4实践教学有所突破。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体育经济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体育经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我院与毛毛体育用品商店、哈尔滨体育学院帽儿山滑雪场等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了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实习搭建了平台。其次,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如演讲比赛、创业大赛、活动策划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

2.体育经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庞杂重复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面向现代体育服务业体育经济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熟悉我国经济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能够在市场开发、体育管理、体育产业营销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于强调既要懂经济,又要懂管理,还要掌握体育、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课程设置过多,其中公共课达到了1021学时,学科共同课达到了920学时,专业课是695学时,内容涉及到体育、管理、经济、金融、军事、法律、计算机等60余门课程,形成重点不重、特色不特,重复内容较多的状况。精品课程建设和体现黑龙江体育经济特色专业的教材更是没有列入到专业建设中。

2.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宽泛,人才规格要求模糊不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是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结合哈商大自身的办学实际而确定。致使许多老师困惑不清,学生迷惘不明,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设置评估论证缺泛科学定位和认识不足。

2.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建设缓慢,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知识结构不够优化,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哈尔滨商业大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教师结构不够合理。2)缺乏“双师型”和高水平的名师。3)缺泛新兴项目的教材与教法。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奖励机制不完善。多数年轻教师要准备考博进修,许多中年教师要准备申报科研课题晋职晋级。在主客观上造成教师负担较重而精力投入不足,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活动缺泛经历。

2.4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有的基地共建合作目的性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教师,有的对实践成绩评定过于粗糙简单;实践教学模式和计划缺乏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专业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

3.关于体育经济专业建设的思考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精品课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实现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和重组,优化体育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尝试采用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元切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生生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推陈出新,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同时我院应该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同时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鼓励教师编写能体现体育经济专业特色的教材。

3.2重视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通过优化工作条件和提高教师福利,培养、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次,采取多渠道对外交流方式,提高我院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凝练专业科学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团队建设。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注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体育经济专业学术研究团队。

第4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1.1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采用核心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核心化是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多层次是指实验内容设置划分多个层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型实验(学科间交叉)、专业设计型实验。精炼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玻璃工艺实验、陶瓷工艺实验、水泥工艺实验)实验内容,使其与理论知识同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综合型实验,此类实验内容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确定、原材料检测、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检测、材料结构分析等实验内容,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大四上学期,为了帮助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和后面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增加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以设计为主,讲究与工厂实际内容和研究热点相符的研究型实验,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另外,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验内容应设立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2采用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

(1)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将原来分离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合二为一,使原来课堂上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及实验课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通过下载精品课程实验录像,展示实验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方法。通过自制和下载FLASH动画展示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细小变化,通过到企业拍摄的生产实况录像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生涩、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中的大型及昂贵的工厂设备原理、设备、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反复观摩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实验原理的机会。

(2)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实验指导方法,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提供指导,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就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等。通过实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主动实验的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效果,增长实验经验,锻炼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

1.3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评分依据单一考核方式,对不同类型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手段,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并且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亦可有效杜绝实验报告抄袭和雷同的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应是对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于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与实验报告为评价依据,其中实际操作现场考核,实验报告应为学生独立完成的,无固定模板,教师对其做出综合判断,两项综合评定为其最终成绩;对于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以答辩的形式评定成绩,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每个选择答辩评定成绩的学生必须答辩的实验题目和内容,答辩结束,要求学生针对答辩题目与内容提交自己答辩情况分析和最佳答辩结果书面报告。教师依据学生就实验内容设计与结果分析方法等问题的答辩和书面总结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可建议学生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所做的实验内容,有目的的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论文的形式呈交实验报告,全面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1.4增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安全课程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EHS)印象深刻,其教育形式多样,内容齐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中应引入类似美国EHS管理系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要强制实行安全训练课程及考试制度,实行硬性的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安全培训与考核,最好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安全教育网络学习系统,设立包括一般实验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逃生以及如何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实验品等在内的多个专门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前提条件,考试不合格者禁止进入相关实验室,必须重修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拍摄不同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影片,放到相关网络系统中,供有需要的人员下载或在线观看和使用。

2结语

第5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1.1微生物发酵

以酱糟(30%)、木薯渣(10%)、玉米黄浆(30%)和玉米喷浆纤维(30%)食品工业废渣为发酵底物,添加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进行固态发酵。接种用乳酸菌冰干粉为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科学实验室从牦牛消化道中分离筛选的优良菌株———嗜酸乳杆菌LAg12-7,该菌株已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CTCCM2012305;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干菌粉购于北京华辰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冻干粉按40.0%、30.0%和30.0%的比例制成混合发酵菌剂。取复合发酵菌剂1.0份,加红糖5.0、维生素C0.4、尿素3.1、磷酸二氢钾0.5和清洁水90.0份,30℃活化72h,制成混合发酵菌液。在发酵底物中按3%的比例加入活化后的混合发酵菌液。参考闫征等、王秋菊等和刘新星等方法,在30℃培养箱发酵5d。发酵期间适当补水,水分含量控制在30%左右,每24h翻动1次。发酵前1d和发酵后(第5天)的物料各取100g装于自封口塑料袋中,立即置于-20℃冰箱中保藏。以上微生物发酵饲料试验重复进行3次,即得3个批次的发酵饲料。

1.2样品处理

取适量发酵前和发酵后饲料鲜样-4℃保藏,用于活菌计数和pH测定。将发酵前和发酵后饲料样品置于90℃烘箱中烘30min以灭酶活,而后65℃烘6h,室温自然放置6h得到风干样品。将风干样品分2份粉碎,并过20目筛(用于纤维测定)和40目筛(用于粗蛋白和小肽测定)。

1.3指标测定

1.3.1活菌数的测定

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梯度培养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参考杨雪峰等和刘惠知等的方法,计数方法依照GB/T13093-2006。

1.3.2pH的测定

pH的测定方法参照王旭明并有所改进,对样品10倍稀释混匀后采用Beckman离心机8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1.3.3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采用VELP纤维素测定仪;粗蛋白(CP)采用FOSS蛋白测定仪。测定方法参照张丽英饲料中常规成分分析一章。

1.3.4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以40目风干样品为原料测定酶活力,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参考张寒俊等方法,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

1.3.5小肽含量的测定

小肽含量的测定参照郭玉东等方法,并对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定性说明小肽含量变化。

1.4统计分析

对3批次发酵饲料分别采样并测定相应指标,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发酵前后的差异性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中的t检验。

2结果与方法

2.1活菌数及pH

发酵后食品工业废渣中3种有益菌活菌数均极显著提高(P<0.01),乳酸菌和酵母菌达到108数量级。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数增加454.90%,枯草杆菌数增加282.35%,酵母菌数增加403.70%。发酵5d后,由于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的新陈代谢,导致食品工业废渣的pH明显下降,由5.80降至3.91,降幅达32.59%,P为0.0041。

2.2常规营养成分

发酵后食品工业废渣C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增幅达21.68%;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NDF下降10.61%,ADF下降9.23%。

2.3活性成分

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不断分泌代谢产物,使得食品工业废渣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均提高2倍以上,蛋白酶活力增幅达138.45%,纤维素酶活力增幅达143.20%。小肽含量显著提高,由0.87%增至3.20%,增幅达267.81%。发酵5d时,66200~97400的肽段含量较之发酵前1d时降低,而66200以下肽段含量增加,说明食品工业废渣经过发酵,部分大分子蛋白得以降解,并转化为低分子肽。

3讨论

3.1微生物发酵对活菌数和pH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益生菌和发酵底物中原有微生物利用饲料中的糖分等营养物质逐渐大量增殖,发酵后乳酸菌和酵母菌枯草杆菌活菌数分别达到2.83、1.36和0.65亿CFU/g。王旭明等用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益生菌发酵,4d后乳酸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9.5亿CFU/g,2d后酵母菌数达到最大值4.1万/g,同时大肠菌群和腐败菌被抑制。魏爱彬等利用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全价饲料,2种菌的单一发酵组和组合发酵组的乳酸菌数量分别在发酵6、4和6d达到最大,分别为994、983和984亿CFU/g,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数量逐渐降低,发酵10d时2种菌的单一发酵组和复合菌种发酵组中的酵母菌活菌数分别为374、365和372亿CFU/g。任佐华利用枯草杆菌、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发酵水稻秸秆,最佳条件下总活菌数可达118亿CFU/g。试验乳酸杆菌活菌数变化趋势与王旭明等相符,魏爱彬等和佐华活菌数较高可能因为发酵底物、发酵时间和菌种组合不同所致。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增殖过程中分泌酸性物质,降低了发酵饲料的pH,发酵后pH降至3.91,可提高发酵饲料的适口性,而酸性环境又可抑制许多有害菌的繁殖,从而可以延长发酵饲料的保藏时间。吴天祥对芭蕉芋酒糟接种嗜酸乳杆菌发酵,7d后pH降至3.8。王旭明等对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微生物原液固态发酵,pH第4天即降至4以下。试验pH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符。

3.2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通过益生菌的发酵作用,可使发酵底物中的粗纤维和粗淀粉降解,产生菌体蛋白,提高CP的含量,从而改善食品工业废渣的利用效率。试验中,发酵后CP含量由14.16%增至17.23%。张鑫利用酿酒酵母、白地霉、热带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马铃薯渣,根据响应面数据得出在最适条件下CP含量可达到36.96%,比发酵前提高了10.22%。试验CP变化趋势与其相符。发酵后,NDF和ADF含量分别降至46.83%和33.62%。NDF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反映饲料容积,可用来衡量动物的饱腹度,与家畜采食量呈负相关。日粮中NDF高时,瘤胃容积限制干物质采食量;ADF的木质素比例较高,木质素为不可消化纤维,故ADF适于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指标,与家畜消化率呈负相关。故NDF含量的下降意味着动物采食量的增加,ADF含量的下降则可说明动物消化率的提高。院江等利用乳酸菌和酵母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发酵棉籽壳,10d后测得NDF和ADF含量分别降至(63.10±4.55)%和(49.09±5.26)%。付敏等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白地霉对菜籽饼混合固态发酵,5d后测得NDF含量下降了38.70%,ADF含量下降了27.88%。试验NDF和ADF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近,院江等和付敏等试验结果降幅较大可能因为试验条件差别所致。

3.3活性成分的变化

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很难消化植物性细胞壁及细胞壁内的营养物质。饲料工业中一般都会应用粉碎技术来破坏植物细胞壁,但很难将植物细胞壁完全破坏。纤维素酶可协同降解细胞壁,释放单糖等易被畜禽吸收利用的物质,从而明显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发酵过程中,在混合益生菌的作用下,饲料中纤维素酶活力增至411.8U/g,可有效降解发酵底物中的纤维素成分;经过发酵,蛋白酶活力增至172.4U/g,酶活力的提高可改善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任雅萍用益生菌28℃下发酵苹果渣和马铃薯渣72h,自然发酵时:对于苹果渣,在酵母菌和黑曲霉组合,并添加氮素和油渣的条件下,蛋白酶活性最高可达168.50U/g,发酵增率为380.1%;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3829.63U/g,发酵增率为949.6%;对于马铃薯渣,在米曲霉单菌,并添加氮素和油渣的条件下,蛋白酶活性最高可达478.08U/g,发酵增率为657.0%;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可达564.90U/g,发酵增率为794.5%。试验与以上试验酶活力均增加明显,变化趋势相近,增幅差异可能由于发酵条件不同所致。利用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能分泌蛋白酶的菌种,可在合适微环境下酶解蛋白质底物产生小肽蛋白。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成分,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和血凝素等,可有效消除大分子蛋白的抗原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肠道对肽类蛋白的吸收利用。小肽可提高机体蛋白质合成、消除游离氨基酸吸收竞争、增加动物生产性能并能增强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对动物营养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发酵后,小肽含量增幅达267.81%,这可提升微生态饲料的附加值,并可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马文强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豆粕,结果表明:发酵后低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2.25倍。试验小肽含量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符。

4结论

第6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是连接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报,维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管理档案材料等作用。因而,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求具有较高的政策性、较强的服务性、较专的业务性。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人数剧增,教学秘书工作量较大,责任也更重,而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及各种历史原因,教学秘书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对教学秘书工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队伍稳定性差,结构不合理、经验缺乏、业务素质不高;(2)缺乏服务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积极性不高;(3)缺乏专业培训,知识结构单一。虽然也有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却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外部原因,学校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在引进人员时是否做到人职匹配,其次是内部原因,教学秘书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是否与学校达成一致。因此,本文从职业心理学中的职业兴趣维度出发,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职业兴趣,即个体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项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有人喜欢研究理论,有人热衷事务工作。美国着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型(RIASEC),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即现实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经营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事务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

现实型(又译技能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往往身体技能及机械协调能力较强,沉浸于工具与技术的世界。稳健、务实的他们喜欢从事规则明确的活动及技术性工作,甚至热衷于亲自动手进行创造,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不善言谈,对人际交往及人员管理、监督等活动不太感兴趣。

第7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WTO,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实现跨国合并与合资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合作双方在经营与管理时所产生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对此做了如下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在外企工作的职工意识到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尽快解决。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外企职员的未来主力军,对于这支主力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文化,特别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文化从广义上看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看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它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积淀起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标志性的产物,使得人们对事物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知,并对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起着支配作用。

我国语言学家胡仲文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语言能力指能否正确无误地说出这种语言;而社会能力指说出的语言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被对方接受,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只掌握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知识不能认为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必须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在交流中才不会因产生文化碰撞而造成种种误解。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4月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新大纲》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这说明文化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三者缺一不可。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佳办法。”经贸,金融,证券,商务谈判,旅游等各个商务领域的内容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2.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培养跨文化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彻底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例如:东方人重辨证思维,讲究悟性,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汉语句子主动句较多,反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反映了讲英语民族重客观,重逻辑。明白了这种差异后,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和翻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去靠拢。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富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很多学生会翻成“four Asian dragons”,但如果明白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而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希腊神话里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凶残怪物后,学生就会有意避免使用“dragon”,而会寻找一种西方文化中同样代表吉祥,有活力的动物“tiger”。因此,学生对“four Asian tigers”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同样,当中国学生们读到John Mascfied的这句“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时,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汉语中西风指代凄凉,萧条;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西风在西方文化中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用以描绘美好的事物。

3.有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就业面试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能够与外方应聘者讨论外资管理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和文化冲突问题,就能在应聘大军中脱颖而出。在中外双方实际谈判中,如有文化冲突,他们就能够帮助中外谈判参与者分析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局面。有些学生在外资企业中身兼“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两重职责,帮助外方老板了解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行为。

四、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改变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2.有效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培养放在与语言技巧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将文化与语言相互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一个中国警察A想向他的英国上司B请假,送母亲住院。对话如下:

A: Sir.

B: Yes. What is it?

A: 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l, Sir.

B: So?

A: 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l, Sir.

B: Well, go on with it. What do you want?

A: On Thursday, Sir.

B: Bloody hell, man, do you want?

A: Nothing, Sir.

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同学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警察在他的英国上司那里碰了壁,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得知下属亲人生病,上司应该主动表示关心让下属请假回家,而在英国人价值观里,下属亲人生病是个人的私事,如需要请假,可以直接说明。造成上述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教材选用上,尽量选用原版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掌握西方特有的文化知识。现有的一些国内英语教材,如《综合英语教程》在每个单元后面专门设置了cultural information一栏,通过短小精悍的文章介绍了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加以介绍,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对这些文化知识加以延伸。有些教材对文化知识往往加以备注,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强调,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营造跨文化的氛围

除了课堂英语教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原版电影电视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地道的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同时可以邀请外教进行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技巧。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过一过“洋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学生在为节日做准备的阶段,会对这些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庆祝方式等文化知识了解,并且会和中国的对等的传统节日加以比较,这样东西方文化差异就不在是书面文字的介绍,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小型的比赛,如辩论赛,趣味知识竞赛,模拟商务谈判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英语文化知识,又能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语的学习,今后就业,以及能否在外资企业中胜任自己的岗位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英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研究, 2006 (11)

[2]胡文仲: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 演示实验 专业发表硕士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42-02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课。新形势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增加物理演示实验,数量不少于40个,并且要逐年增加;演示内容要与科学技术接轨,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物理课程中。演示实验区别于传统物理实验,它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理现象,奇妙的物理现象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现象主动探求其原理,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开设 

我校于2012年开始筹建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2014年春季投入使用。演示实验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及分子物理学6类近70个实验,分6个学时开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的方式,引发学生好奇心,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对提高学生探索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有非常好的效果。教师们也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尽可能挖掘实验室的潜能,优化利用。 

1.选择的实验仪器要模块化 

近年来高校选择的实验仪器越来越集装化,将多个实验安排在一个系统的一体化设备中,这样的设备性价比高,并且易于维修,学生通过一套这样的设备就可以完成多个实验。但是这样的设备只能通过改变数据,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学生由输入输出的数据总结其中的规律,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原理、运作过程等一概不知,使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受挫。若要让学生从实验课中培养探索、创新、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就必须将实验仪器尽可能地模块化,了解每部分的结构、原理及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实在不能拆解的模块也要通过教师讲解,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其直观化,最好整个实验由学生用这些模块亲手搭建而成,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每一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仪器不仅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而且部分学生还能将实验仪器灵活运用在其他实验中,学生根据原理及目标设计实验过程,众多仪器任其搭配,若是结论与实际有所偏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是对学生是否了解仪器、理解原理最好的考查,也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有较好的培养。 

2.实验内容要层次化 

我校在建立大学物理实验室时,根据实验内容将实验仪器分在三间不同的实验室,代表三个层次:体验性、操作性和创新性。(1)体验性实验室的开放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学生主要以参观、体验为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验,教师可申请将相关仪器带到课堂进行讲解,其余实验可在学期末参观,从教学结果看,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主动问及其原理,部分学生还能提出改善性想法,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有较大帮助。(2)操作性实验室的开放面向理工科各专业,是基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探索性课程。学生通过现有的实验条件自行探索,完成数据测试,并得出结论。教师在其过程中重点考查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内容,给予积极的引导。(3)创新性实验以PASCO物理实验为主,是创新设计性课程,面向少部分学生开放,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挑选学生参与,有兴趣的学生也可通过选修课形式参与。学生通过实验仪器进行个性化设计,最后以结论或论文形式完成课程考核。 

二 演示实验室的有效利用 

除用于课堂基本教学外,演示实验室的功能还可根据学校情况加以利用,充分挖掘其潜能。 

1.利用实验室平台,参与相关竞赛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演示器材的自制和设计,一方面学生能使用自主设计的仪器实验,他们内心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极其强烈的;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物理平台参与相关竞赛,可以带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发新仪器,学生也能从中找到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兴趣和成就感。 

2.建立废旧仪器实验室 

学校每年都有不少仪器被淘汰,将这些废旧的仪器集中起来,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仪器拆卸、探索、组装、改进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完善的不仅是大学物理知识,更是对后期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较大帮助。不少学生不仅能将部分模块加以利用,还能进行仪器重构,虽然技术不够纯熟,但是学生在这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到的成功体验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 完善考核制度 

为了较好地评估教学效果需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考核方式是交实验报告,但带来的是学生对实验过程不够重视、抄袭等问题。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要注重实验过程考核,我校学生的实验操作分占总成绩的40%,除此以外,增加问答考核。问答考核的模式分口头和书面两种,为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所问问题不宜太难,但也要确保所提问题学生必须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后才能得到答案。另外,由于学生现在获取资料的方式很多,抄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问题的个性化非常重要,既要保证学生不会直接查阅到研究结果,也要让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同,避免同班同学之间的互相抄袭。 

第9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

好管教相助完成毕业论文 src="i1.sinaimg.cn/dy/c/2010-02-25/1267056674_PFntnW.jpg" border="1">安徽女大学生给深圳民警寄来锦旗。

三封发自肺腑的信,一面写有“敬业正直为民解忧”的锦旗,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第三看守所近日收到一件包裹,寄件人是安徽女大学生陈芳(化名)。

在信中,陈芳这样写道:“因为你们,我才可以在看守所中完成论文,准备考试。我会记得是你们把我带出了黑暗,让我看到了人间正义的温暖……是你们教会了我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这件事,我开始学习法律了,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和关心!”

实习误上“贼船”

陈芳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一个多月前这段让她刻骨铭心的记忆。

2009年10月,正在安徽某高校读大专的陈芳进入合肥泰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毕业实习。涉世未深的陈芳并不知道这家表面上经营炒股软件的公司实际上从事诈骗活动。去年底,深圳警方接到股民的报案后,前往合肥开展侦破工作,12月24日,深圳警方将几十名涉案人员带回深圳做进一步调查审问,其中就有陈芳。

“她当时被办案单位予以刑事拘留,关在我们看守所。”第三看守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她当时情绪十分激动,不停地哭。”管教刘艳芹经过耐心开导和询问,得知陈芳在这家公司客户服务部实习,平时的工作就是打杂和接电话,并没有接触公司的具体业务,更不知道公司有诈骗行为。

民警相助完成毕业论文

“她告诉我们,自己的毕业论文正进行到了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刘艳芹对记者说,“陈芳说,她和弟弟读书的钱是父母借来的,如果她毕不了业,不仅愧对父母,更没脸见人。”

“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我们能帮的一定会尽量去帮。”第三看守所所长肖敏成决定为陈芳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根据陈芳提供的电话,管教民警联系到了陈芳在合肥的同学,并让同学寄来了陈芳的论文初稿。在管教的帮助下,陈芳在看守所内查阅资料,改好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