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控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合理避税
税金支出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项支出,出于引导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目的,税法对特殊的企业、行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的手段,达到享受税收优惠的目的。一种常见的途径是盈利的企业并购同一控制下的亏损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被合并企业的亏损都可以纳入合并企业的范围,并购方可以以此进行纳税筹划。
1.2获取低估值的资产
目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属于低效的状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严重,此外有部分企业由于管理的原因,导致其盈利能力相比行业平均水平较弱,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市场价值低于内在价值的企业,并购方可以寻找这样的企业进行并购就可以获利。
1.3借壳上市
相比其他企业,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机会,所以上市公司的资格成为一种优质的稀缺资源。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上市之初的很多国有企业并非一定完全符合上市的条件,加之上市后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率低,很多企业面临着退市的风险,也就成了众多企业追逐的“壳资源”。
2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成功的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的利好,但并购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提升,现实中并购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个人认为未能充分考虑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按照并购的时间性,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并购前期的风险、并购实施的风险以及并购后期的整合风险三类。
2.1并购前期的风险
并购前期的风险主要源于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前期尽职调查的疏漏。实际并购中有时会因为过于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导致错误地评估企业的潜在价值。在前期尽调过程中,由于被并购方的有意隐瞒或者调查者的疏忽,一些或有负债或者潜在诉讼以及政策风险可能会被忽略。
2.2并购实施的风险
并购实施中的风险主要是融资风险,首先并购方必须能承受并购所需支付的资金规模,不能因为并购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营。其次必须要满足并购资金的时间进度要求。最后要选择最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债务融资时要考虑长期债务资金和短期债务资金的搭配,股权融资时还必须考虑老股东是否可以承受股权稀释的风险。
2.3并购后期的整合风险
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是否能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合并之初,财务运行机制、财务部门及其职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并购的效果。重复的部门和人员设置、职能的交叉、运行机制不顺,甚至管理制度的差异等都会降低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
3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前文所述,成功的企业并购需要防范诸多的财务风险,风险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的来源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过程中各类要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并购中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周期变化,利率、汇率以及产业布局等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变化;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也即行业层面,主要是企业所处行业情况、经营环境、生产技术更新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并购的最终结果与预期发生偏离;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自身的因素,比如并购后企业现金流量出现的变化,并购双方企业运行机制的不适应,重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变动等。信息不对称是很多企业并购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信息披露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是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判断企业未来价值需要用的很多关键指标都不对外披露,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致对企业价值的误判。其次,对企业的了解和价值的判断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判断能力作保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前期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也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成因。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收购中,企业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可能会故意隐瞒一些已经存在的事实,比如潜在的负债、可能面对的诉讼等,决策者基于这些错误信息做出的决策,往往也是失败的。
4企业并购风险的应对措施
4.1提高并购前期的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信息收集工作,并购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实际并购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信息的质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1)在并购前期要对企业的行业环境、财务、经营以及资产权属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还需要聘请有经验和专业水平合格的中介机构对关键的信息进行调查取证;实务中还可以通过签署关于所提供信息真实与完整性的法律文件,或者留存一定的保证等手段来控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期风险。(2)重新审查财务报表信息。财务报表是并购最重要的一个参考信息,在获得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后首先要取证确定所有资产的权属是否明确,其次是关注是否有遗漏的负债,最后还要关注企业的各项准备是否充足计提,利润是否真实。(3)重新评估表外资源。目标企业存在的担保、抵押以及特许经营权、专利技术等表外资源是并购前期需要关注的重点。
4.2综合考虑不同评估办法的评估结果
资产价值基础法、未来收益法、未来股利法以及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法是当前评估采用的几类主要办法,几种评估办法各有优缺点,适用的评估对象不同。针对处于破产期的企业一般采用资产法,预计持续经营的企业多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针对有稳定股利政策的企业还可以考虑股利折现法,在实务中多是综合考虑多种评估办法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评判企业的价值。需要强调的是,评估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
4.3融资与支付环节的风险防范
(1)企业在并购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入了解资本市场,主动关注各类企业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积极开拓和维护各类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2)成功的并购离不开一个成功的融资方案。企业的融资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各类融资方式的成本、企业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例、不同期限负债的匹配、企业未来现金流入的情况甚至是税收政策的情况。(3)针对并购资金支付环节的风险,首先是要制定严格的支付预算,对资金支付的节点和数量进行严格监控。其次是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用分期支付、主动与债权人达成偿债协议等方式来防范支付风险。此外还可以采用效益补偿式并购、先破产后并购、拆股分红式并购等方式灵活减少现金支出,降低流动性风险。
4.4并购整合期的风险防控
对输送原油的管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输送原油的管道是油田得以生存运转的动脉,通过它才能将石油生产以及销售联系起来。其优点有很多,比如管道口径很大,运输的距离很长、可以常年不断的运行。和其他的设备相比,输送原油的管道还有隐蔽性、地形复杂、单一性等特点,输送的又是容易爆炸燃烧的物质,线路很长,所以其缺点主要是一旦某处发生爆炸或燃烧,就会殃及整个输送管道,严重的时候还会扰乱生产秩序。原油如果发生泄漏,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经过仔细的分析,输送原油的管道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下面几点:①管道发生泄漏现象,比如人为破坏管道、阀门泄漏、管道焊接处破裂等等。②发生爆炸或者火灾。已经投入到生产的管道,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得当,就会造成原油管道的爆炸或者火灾。③管道的设备出现故障。原油管道经常出现的设备故障就是阀门操作突然失灵。
2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
在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之前的评估和识别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对风险进行回避主要是指对很容易发生事故的风险,或者只要发生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进行回避。对风险进行回避在决策阶段比较实用,不过其前提是要准确的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某个原油储运的相关工艺已经被建成,那么其风险就已经存在了。在这样的情况要,若要对风险进行回避,就只有停止某个功能单元的运作,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明显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风险回避的策略基本很少被采用。
(2)降低风险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降低风险。要想降低风险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措施一就是使得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幅度的降低,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对人们的管理行为进行强化。措施二就是万一风险导致了某个事故,就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这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保证。比如,当储油罐发生火灾,要防止灾情的恶化,就必须事先在油库里装备消防系统。可是这种消防系统是固定式的,如果没有发生火灾,在平日的生产工作中它们并不会发挥作用,却还要消耗很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在平时对消防系统进行有效地维修。所以,它一方面需要物质资源作保证,另一方面又需要合理的管理措施,二者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3)把风险分散开来有些风险的危险性很高,而且又十分的集中。假如交给某一个部门集中的管理,开始的那段时间该部门会很重视该风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部门渐渐的就会放松警惕,麻痹大意。所以,针对这个现象就要把危险性比较高的风险分散到几个甚至更多部门进行管理,使得风险不容易集中。如果某个部门的管理失去控制,其他部门还能分担风险所带来的责任,并且还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3结语
关键词:药品研发;风险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正在逐步实现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药品研发是医药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其具有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收益大等特点,整个研发过程需经历合成、提取、筛选、临床前试验、稳定性试验、人体临床试验等诸多流程,在此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1]。因此,药品研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加强风险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药品研发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药品研发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积极控制风险对于医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很多医药企业缺乏对药品研发风险控制的重视,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即使是制订了相关的风险控制流程,但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药品研发的质量。同时,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评估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往往以个人经验制定,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另外,缺乏对药品研发技术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目前部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控制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2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研究
针对新药的研发,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相关知识越少,研究开发的风险越高。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基础研究阶段、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和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等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针对药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研发风险。
2.1新药基础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
化合物活性筛选是创新药物研发的基础性工作,为准确定位研究目标,化学结构的大量筛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研究人员对新化学实体的具体情况难以准确预测。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平均需要筛选5000~10000个化合物才能筛选出其中一个新化合物获得批准上市。因此,为加强基础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化合物活性筛选的广度和力度,增加可预先排出的药物结构,提高筛选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做好药物合理设计与筛选工作,将药物设计、化学合成、生物筛选三者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减少化学合成和生物筛选的工作量,提升成功几率。为此,我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通过技术集成,构建了一个以高通量分子筛选模型为初筛,细胞、组织、器官和动物筛选模型为复筛的国家新药筛选体系[2]。但是,目前而言,我国新药设计和筛选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建议采用“仿创结合”的方法,在科学分析利用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该药物的衍生物、结构类似物和结构相关化合物的研究,以提高研发成功率。
2.2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
新药疗效、新药安全、新药质量、新产品和技术的出现等因素都增强了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为加强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第一,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统的药物工艺改造,借助药代动力学进行新型制剂开发,重视药品研发的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经济可行性等,有效提升药品质量,降低治疗周期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提升新药的竞争力。同时时刻关注新药研发的相关学术信息和竞争信息以及医药同行的研发进展,以有效规避新药研发技术风险。第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控制体系,首先应建立风险评估表,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所使用原料及辅料、工艺流程及参数对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影响;设备及生产场地;市场分析;成本分析;临床研究的可行性;专利是否侵权以及预期的专利保护分析;药物工艺流程中是否有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危害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以上评估内容应确定相应的风险系数,利用以上风险评估表,可对药品研发的立项阶段、小试完成阶段、中试完成阶段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后的分值可作为准入下一阶段研发的重要参考依据,建议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即在立项阶段的准入分值上限最高,接着依次为小试完成阶段、中试完成阶段。第三,药品研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研发过程变更的情况,即新药研发偏离原定的试验设计,在此情况下,有必要科学分析变更引起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将后续的研发风险降到最低。
2.3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
新药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虽然研究人员经过了多项试验和验证,且药品管理部门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也做了严格的把关,但由于人体试验的不可预知性,新药的不良反应无法预测,新药临床试验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加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密切观察新药有无可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果断停止试验,减少后续费用的产生。另外,可借鉴ICH的DSUR(研发阶段安全性更新报告)制度,即要求临床试验方提供一份年度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总结目前对新研发药物的观点及对单体及潜在风险的管理;②描述可能影响临床受试者安全的新因素;③验证之前的有关药品安全性的认知与所收集的安全性信息是否一致;④对临床研究/发展提供更新计划[3]。这一制度始终贯彻“风险管理及评价”的思想理念,要求试验者以报告为基础对试验计划及安全性评价进行更新,可对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体系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加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总之,药品研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为确保新药研发的成功,必须科学识别、评估研发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连续性的风险监控,最大限度的降低研发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提高药品研发的成功率,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冯茹 单位:石家庄创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汪平中.浅谈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J].化工管理.2015年第21期.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控制措施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应对这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其相应企业发展更为流畅有效,必须要重点围绕着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优化,有效规避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隐患。在现阶段各个企业发展中,虽然其越来越重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但是因为其复杂性越来越突出,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此也就更加容易表现出较多的风险隐患,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控制。
一、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作为其中正常发展中比较核心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较好重视,但是因为其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不高,进而也就很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隐患,其中比较常见的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如下:(1)管理目标不明确。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其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就是相应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如此也就必然很容易导致其整体企业会计工作的落实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障碍,还极有可能会带来较多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结合这种管理目标方面的不明确而言,其主要表现为模糊化问题较为突出,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够较好明确各个风险问题,对于一些不良影响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如此也就无法形成较为理想的控制和规避。此外,在具体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其往往还存在忽视企业自身实际状况的问题,不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同样很容易导致一些会计管理威胁问题的产生。(2)管理秩序不规范。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往往还对于相关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临着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复杂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更是需要采取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明确,促使其管理秩序较为流畅,避免出现混乱问题。但是在当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其在这种管理秩序方面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隐患,很难结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和约束,进而也就必然极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明显制约因素,影响企业未来长足发展。除此之外,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具体落实中还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存在一些违规操作行为,比如挪用公款或者捏造账目等,都极有可能会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产生明显威胁,最终也就形成了较大的风险问题,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的损失是比较突出的。(3)管理手段滞后。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相应管理手段的滞后性同样也是威胁较大的一个方面,这种管理手段的滞后主要就是指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很多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处理,进而也就很容易导致其相应管理工作的执行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隐患,最终也很容易导致其出现明显的失误,造成风险很难得到控制。此外,这些传统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手段的应用还容易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增加,处理难度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最终必然也就会导致相应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形成较大威胁和后果,整体运行经济效益受损。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改进措施
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执行中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为了保障相应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得到较好改进优化,必须要促使其相应风险因素得到全方位解决,其中较为有效的措施手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意识。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首先从意识层面进行强化,促使各个管理人员都能够有效承担起相关职责,明确自身在该项工作中的任务目标,如此也就能够切实保障相关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具备较强效益。当然,在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一时的提升中,必须要营造浓厚的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氛围,促使各个管理人员都意识到风险问题的危害性,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能够提升自身重视程度,避免存在任何的侥幸或者是忽视问题。当然,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意识的优化提升不仅仅是针对重视程度而言的,还需要促使相关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能够对于自身企业具备清晰认识,了解自身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升其相关工作的适应性,避免脱离自身企业实际状况谈风险控制,尤其是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中涉及到的偿债能力、盈利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等,都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判断,进而才能够促使其相应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2)提升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素质。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具备理想的素质和能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就需要重点加强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有效培训和指导,尤其是面临着当前新形势发展下存在的各类问题,更是需要进行及时指导,促使你能够适应于自身的工作状况,较好解决后续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比如对于当前“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落实推进,就需要会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研究,确保自身工作能够做出适应性调整,结合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不当做法。当然,对于相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样也需要进行较好培养,加强教育管理,确保其能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制度,促使其自身相关工作能够较为规范,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的产生。(3)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为了有效规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隐患问题干扰,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构建,这种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处理应该切实围绕着相关工作实际需求进行展开,促使其能够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约束,最终保障其标准化和规范性效果。结合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风险控制工作的落实,审计工作需要切实做好各项资料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促使其能够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报表以及其它数据进行详细全面计算校验,分析其准确性效果,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偏差问题进行及时指正,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解释,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效果,对于可能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或者是人为失误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相关职责的明确,促使其相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能够明确到人,并且将审计对象的责任也进行明确,充分保障相关会计审计工作具备理想约束性。(4)创新企业会计管理技术。从具体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优化也是较好规避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可能存在各类风险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相关技术的落实,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缓解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促使其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落实更为准确,各个人员之间也具备理想的协调性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可以说是当前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风险控制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应该切实围绕着各类风险问题从意识、人员、制度以及具体技术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优化,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萨仁托娅 单位:内蒙古财政监督检查所
参考文献:
[1]孙爱红.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解决措施探究[J].中国市场,2016,(03):139-140.
[2]辛润克.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13-114.
[3]姜彬.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与控制策略[J].低碳世界,2014,(13):185-186.
[4]金英惠.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5):82-83.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双方有一方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其义务就会导致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业务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展的。这种虚拟性的服务方式使得业务开展的双方可以在不同地点不见面就能发声联系,这使双方的身份以及业务开展的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大了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没有足额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对现金的需求而导致的风险。风险的测量主要考虑电子货币的规模和余额。因为电子货币是在现有实际货币的前提下发行的,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了的交易媒介。客户在收到这种虚拟的货币后,并没有完成最终的支付,还要等收到等额的在现实社会中流通的实际货币才称得上完成了交易。这就需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即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流动性要求。支付和结算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国际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点限制;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这也使得其经营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总是缺少对其的监管或监管立法模糊不清。目前的相关立法也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务,缺乏有关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的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签订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同就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会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特点
一是并存性。即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甚至能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有可能有新的风险相伴而生,这样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并存。二是多样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类型较多,而且呈现不断成长发展新兴业态,其风险的类别和内含也呈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反风险的增强,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三是虚拟性。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都有虚拟性的特点,金融业本来就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又几乎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虚拟化更加突出,其风险也在虚拟化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含性,这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四是速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发生,其业务具有远程快速发生完成的特点,资金运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支付结算更加快捷,因而其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出现了失误,回旋余地很小,补救成本却相当大。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这里讨论的是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投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防入侵、防病毒能力;在网络方面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安全注册登录方式,并且对非法用户加以限制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视其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相互协调,提升对各项风险的检测水平;通过数字证书的办法为其业务主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开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技术风险,应着力开发一些新型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强的技术手段。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建立征信平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第一要务是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比如主体的履约能力,交易记录等的收集、匹配和数据化。建立一个全社会通用的信用查询和调用体系。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能根据该征信平台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征信数据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创新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监管方法和力度应适应它的发展,针对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对现有法规进行完善、创新。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能够统一治理的机制。培育信息公开透明,保护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主要在于实现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的强制披露。另外,向消费者进行知识教育,使消费者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增强其对新兴金融模式的风险认识。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首先,正当收集和保护信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客户信息后要给予适当保护。根据2007年公安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按照信息系统破坏后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并对信息系统的不同安全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程度达标的平台上操作。只有这样,当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违法责任。其次,要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适度。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各产品领域,国家法律制定显然不能紧跟其步伐。因此,将行业章程对该行业的有效规范强制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规章制度作为社会自生规则也应该发挥其规范价值。此外,监管机构应适当的宽容。中国近几十年来长期压制民间的金融发展,如果继续之前的政策,互联网金融会发展的很缓慢。监管者应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前中国金融业依靠政策保护现象严重,形成了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环境,行业内竞争不充分,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了暴利,这些问题并没有促使法律得到有效调整。垄断带来的负面结果之一就是能够给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水准都很低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以其普惠、分享、便捷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在整个金融系统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监管机构在打击那些触犯法律法规的从业机构或从业者时,也应鼓励和支持金融行业的创新以维持积极正当的竞争秩序。
(四)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企业预算的作用
对一个企业来说,当其完成了初创时期后,阻碍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可能不是资金,而是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套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企业就好比一列失去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的高速列车一样,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因来不及反应和控制,出现相撞、出轨和被颠覆的可能性就会陡然加大。现代企业实行的全面的预算管理就是企业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一整套的“信号式“的管理方法体系。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也就是企业的全面财务计划,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科学的定量分析、预计方法,以货币形式对企业财务目标进行各项具体安排和综合平衡,制定和协调各项主要计划指标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及其来源、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及其分配的详细计划。它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系统化、具体化,货币化,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中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手段或管理系统。
企业预算是指导企业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所以,从企业资金运动的角度或从资本运做的角度看问题,科学的企业管理,实质上就是科学的预算管理。按目标管理论来说,企业的各项活动都要围绕着各项预算目标来进行的,企业若完成了各项预算指标,也就意味着达到了经营目标。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的独立性很强的内部计划管理.概括起来,其作用可包括四个方面,即:明确工作目标;协调部门关系;控制日常活动;考核部门业绩。
(二)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
既然企业预算是企业管理的详细计划,那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管理方法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认识到,预算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本身也是可能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的。现代企业之所以实行预算管理,只不过是实行预算管理相对过去的其他管理方法更科学一些、更有效一些而已。预算管理的负面作用即负效应也是存在的。因为,企业的财务预算一方面是建立在经营决策的基础上的产物,企业的经营决策是根据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来作出的。如果在未来预算期内,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各种变化甚至是较大的变化,那么,预算方案就会相对“出错”,预算的结果就会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企业内外条件的不确定性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超出预算范围的正效应或负效应。那么,给企业经营带来负效应的预算也就是实行预算管理的风险。所以,如果企业的内、外条件发生了不利于企业的变化,预算管理就可能遭遇风险,这时,若保持预算的执行原封不变,企业就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由此我们可以给预算管理的风险做出定义:企业预算管理的风险是来自于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预算假设给企业预算管理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也可以说,风险是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而对企业预期效益的不利影响。
由此看来,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它标志着企业的管理达到了成熟。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身也存在着风险,企业也要对预算的风险加以防范。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预算管理中也存在有风险,预算风险的种类和发生原因以及预算风险的防控措施。
二,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表现形式、原因和风险控制措施
(一)预算在制定和执行中的道德风险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是由人来做出的,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即使是一个成功的预算,由不同的人和人群来执行,其效果也会不同。所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可忽视调动个人积极性和注意企业员工道德层面的影响。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启示,企业和企业的每个员工以及企业里的各部门都可以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理性经纪人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的最大化。当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预算目标相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努力,就会产生动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当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就可能会妨碍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甚至起消极的或激烈的反作用。道德问题关系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例如,在编制预算时要采集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大多数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要受到预算约束和考核的人员。如果这些人员为了降低业绩评价标准而有意提供虚假的参考数据,预算就可能制定在不可靠的基础上。现实中,某车间主任为了使预算目标容易达到,可能会故意低估劳动生产率或高估产品成本。所以,预算编制人员必须注意到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层面对预算制定和执行中影响和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道德风险对预算制定上的干扰,以便做出准确的预算。同样,在预算执行中也是存在着员工的道德风险。例如,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能对车间或生产班组下达了成本降低的目标和经济责任制,车间管理人员为降低原材料成本以符合预算目标,可能会选择劣质原材科等做法。但这样做会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市场销路,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从而影响到企业销售预算目标的实现。所以,预算管理中的道德风险是存在的,有时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效益,使预算管理倒起了反作用。
主要控制措施:加强企业员工的企业道德宣教,提高职工的企业道德素质和凝聚力,把职工的企业道德约束列进职工和部门的考核范围和奖惩措施内,对已经发现的弄虚作假影响正确编制预算的行为要追究其责任,同时对缺乏道德信任的部门、班组和个人实行重点预防和加强监督,必要时,可开展现场专门调查和实验研究,测得准确的预算参考数据督促预算的严格执行。
(二)预算在制定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1、影响预算的因素分析得不够全面。预算的编制常由财务部门进行,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由于编制预算所依据的相关信息不全面,不了解实际情况,再加上调查研究不够,就很可能致使预算目标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等相脱节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率降低。
2、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程度有限。有些预算的编制者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必要的经济技术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没有经过预算上的培训,导致编制的预算不够科学合理。以至于和实际要求的精度相差甚远。
3、预算编制的方法选择不当。例如有的预算内容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有的内容适合滚动预算;有的指标可以采用直接计算,有的指标则需要抽样推断或相关分析得出。如果不讲求科学的预算方法,很可能使得预算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
4、预算的指标体系设计有漏洞和不科学。如果预算管理存在有漏洞,漏掉企业经营中的某一个环节,轻者会影响到经营目标一部分的实现,重者也能导致企业的经营满盘皆输。由于漏洞的存在也影响了促进绩效考评等方面的作用的发挥。还有些分项预算之间相互矛盾、重叠等,都是预算指标体系设计上不尽科学合理的表现。
5、编制预算的时间太早或太晚。编制得过早,执行起来时过境迁,可能导致预算的准确度不高;编制得较晚,忙三伙四,不能在预算期到来前及时完成,或质量不高,或存在一些缺陷,将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及时性和预算控制作用的发挥。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是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责任,使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业务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是将企业经营、生产、后勤、财务、非生产活动等各项影响经营目标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形成各种分项预算和综合平衡后的综合预算体系。
第三、应选择精通企业经济技术业务的专业人员和了解企业基层情况的员工参与预算。形成预算研究小组或预算编制委员会,确保编制的预算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四、平时要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与预算相关的各项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以使预算建立在对相关事项真像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理有据。
第五、要及时编制预算。下年度的预算应在本年最后一个季度过半时进行,争取在11月底基本成型,并在年底修改完成。在修改预算时,要注意观察新情况和研究新问题,调整相应的部分内容,以确保预算的较强的前瞻性。
第六、编制预算要适当留有变通的余地。为防止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出现预算外的情况和风险,企业预算要保留适度的活口或制定出预算指标的允许区间,以保证预算具有适度的弹性和随机应变。例如,有的企业在产品产量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到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后,把产量定在预测销售量的80%-120%之间。
(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预算执行中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风险的存在,是企业预算执行中的客观现实。预算的主要执行者应怀有危机感,树立危机意识,研究企业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加强各种风险的防范与应付措施。
概括起来,企业预算执行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种类有:
1、系统性风险。包括宏观经济的风险,金融环境的风险。例如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出口受阻。国内的经济滑坡、倒退,使得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锐减。还有,2010年以来,国家为了调控物价和房价,实行了严厉的紧缩性金融政策,导致银行贷款难,造成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断了资金链,只好停产或花高利贷向民间借贷等等。系统性风险具体还可以分为购买力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所影响的不是个别企业,而是绝大部分的企业都身受其害。
2、行业风险、产业风险和产品风险。当某一行业、产业或产品已经到了夕阳阶段或出现大的不利事件影响时,就会演变成企业的市场风险,出现产品滞销现象。例如,1997年前后,我国的山西省出现了造假酒致人死亡的事件,导致山西酒全面滞销,甚至连名酒“杏花春”酒的销量也大受影响。又如,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很快被市场所淘汰,风险就会随之而来。
3.企业内部风险。如经营决策不当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出现,致使企业市场占有率滑坡;对应收账款或资金管理不到位,出现资金短缺,生产中断等。这些内部风险的产生有许多也同时是受企业外部不利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控制力很差,风险就更大。
风险控制主要措施:
第一、对于系统性风险,企业应该经常怀有防范之心,在做全面预算时,要尽可能地估计到。“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些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预先加以分析预测的。例如,2011年国家出台了严厉的金融调控政策,这在2010年的一些国家正式文件中是已经表明了的。2010年,在中央政府的一些重要会议报道和一些重要文件中已经表明了这种态度。政府一定要把房价和物价打压下来,坚决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企业,就应该通过捕捉这些先行信号估计到银行贷款可能趋于紧张、企业融资可能出现较大困难的后果。在分析和掌握了这些依据后,企业的在做2011年预算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保守的立场来而不是扩张的办法来做预算。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
(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人均GDP已经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居民消费意向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向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转变,相当多的居民具备了购车能力。
2002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2005年汽车销量达590万辆,2006年的汽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今后1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年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状况
在经济发达国家,居民购买汽车60-70%的资金来自贷款,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高达70%,德国为60%,即使在不太发达的印度,贷款购车的比例也达60%,而在我国贷款购车的还不到15%,表明我国银行开展个人汽车贷款业务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2003年以前,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但从2004年起,汽车贷款开始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贷款风险开始暴露,各商业银行开始只收不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规模出现畏缩。
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成因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而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
1.个人资信信息缺失风险。个人征信制度不健全,银行无法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资信,贷款资料的填报内容主要以借款人申报为主,很难考证借款人资信信息的真实性。
2.汽车消费市场的风险。从未来看,车价是逐渐降低的趋势,如果客户无力还贷或恶意逃债,银行即使拿到了作为抵押物的汽车,其实际价值也远低于已放出的贷款,使银行资产蒙受损失。
3.汽车营运环境和个人工作、家庭支出变化将对客户按期归还贷款产生影响。客户跑车营运受到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营运车辆停运,造成借款人不能取得收入而延期归还贷款;受汽油价格的影响,使借款人不能达到预期收入而影响贷款的按期偿还。
(二)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和个人收入、财产申报制度,银行难以真正判断和掌握借款人个人信誉状况以及还款能力,在借款人不履行还款责任时,无法对借款人个人信用及财产形成有效的制约。
1.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或丧失。因失业、工作变动或出现其他经济等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还贷收入来源,使贷款形成风险。
2.由于经销商不讲信用,改变贷款用途或恶意诈骗。如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公司法人,与经销商串通,以公司内部人员名义,申请贷款用于公司周转;个别汽车经销商帮助借款人伪造购车资料、首期付款证明,捏造虚假身份、虚假收入证明及联系地址等向银行申请办理贷款手续;经销商经营困难,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名义取得银行贷款,用于自身周转或投资。
3.多头信贷。由于银行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借款人分别在不同的银行贷款,信用较差的借款人无力还款后,形成赖帐或逃之夭夭,使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经办业务的各个环节由于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力造成的风险。
1.与经销商盲目合作。对合作经销商担保能力分析评价不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在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推出的初期,合作伙伴以生产厂家及其特约经销商为主;其后与生产厂家没有隶属关系的大量的民营私办经销商纷纷出现,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取市场份额,逐步放松了经销商准入要求,只要经销商交存一定基数的保证金,就可为其提供汽车信贷服务,出现了经销商收到购车人分期应还款项而不归还银行贷款的问题。
2.贷前调查不细致,不能获得客户准确的信息资料。
仅仅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职业和工薪收入证明情况,放松了对借款人的其他方面的调查,有的银行信贷经办人员对借款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都未进行核实,致使借款人轻松地获得大大超过其还款能力的借款。
3.贷中审查偏松,甚至流于形式。
对借款主体还款能力的审查把关不严,对各种还款能力的证明缺乏有效识别,提供的个人收入证明与个人税单显示的收入不相匹配;有的借款人月收入数不足以偿还月还款额;还有的汽车贷款首付款比例过低,造成变相零首付的事实。
4.贷后跟踪检查不落实。
缺乏有效贷后监控机制,对所贷款项是否真正用于购车、购车后是否及时办理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贷款满一年后车辆是否及时续保等问题落实不到位;贷款逾期后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加以催收,以致进一步扩大了风险。
(四)制度和政策风险
1.受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制约,银行无法获得借款人及时准确的信息,如借款人以往信贷信用状况、个人诚信资料等,就连个人收入证明真实性也难以准确判定。
2.车辆挂靠和抵押登记制度方面。运输管理部门要求营运性车辆必须挂靠运输公司,这样就出现了车辆营运人为运输公司而借款人为个人的矛盾,使得抵押车辆所有权不清,存在银行抵押债权难以落实的风险。另外,车辆抵押登记部门登记抵押金额以贷款额为上限,而没有将车辆全部价值作抵押登记,一旦出现借款人买车后不久因各种原因以汽车抵顶贷款,银行将难以实现全部债权。
3.保险制度方面。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的承保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规定,与银监会要求贷款期限为1至5年的相关规定不一致;该种保险有的免责条款对银行不利,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另外,一般机动车辆保险按年缴纳,不能按贷款期限一次交清,银行督促借款人按期缴纳保费也成为贷后管理的难点。
三、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随时关注汽车市场状况,筛选优质客户,细分汽车产品市场。
根据不同品牌、不同价位、不同型号车辆的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确定不同的贬值程度;对于贬值风险较大的车辆,通过提高首付款比例、缩短贷款年限、追加担保等措施规避价格风险。对个人营运用途车辆贷款主要面向有一定的营运经验、进行运输业务扩张的运输个体。逐步推行个人授信额度管理,根据借款人的素质、工作情况、收入状况以及以往的信用记录,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体系,争取对借款人进行个人综合授信;重点支持个人信用评定在A级(含)以上的高中端客户,即把发放对象锁定在工作相对稳定、收入较高且收入透明度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VIP客户、公务员、金融机构员工、教师、医生和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等)。
(二)实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共享。
2006年底,人民银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达5亿多,将此信息使得各商业银行共享,可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三)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1.搞好贷前调查,把好第一道关。必须坚持量化分析与实地调查以及电话核查的有机结合,利用客户递交的身份证、户口簿、收入状况证明、婚姻证明、房产证、房屋他项权证、房地产抵押合同和抵押房屋的状况等原始材料进行量化分析,对个人信用初步评分。
2.搞实贷中审查,把好第二道关。
贷款审批人员根据业务所提供的客户申请资料、调查报告、首付款证明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重点审查核实政策上的允许、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保险公司的落实与否,汽车经销商是否为本行批准合作的客户,首付款是否交足,还款来源落实的可信度如何等。
3.搞牢贷后检查,把好第三道关。
银行客户经理要安排相关的精力做好贷款检查、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贷款按时足额收回本息。对借款人恶意违约,拒绝还款的,可通过法院和公安部门的车管所结合每年的车检,联合采取追车行动;要关注借款人每期还款情况,在每次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借款人收入下降,部分失去或完全失去还款能力确实无能力还款的,应及时采取司法措施,保全诉讼时效。对借款人车辆发生重大事故的要切实落实银行为第一受益人的保险条款,防止理赔资金的流失。
(四)谨慎选择汽车贷款合作经销商,对汽车贷款担保经销商和运输公司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建立合作、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准入制度规定或保证金缴存比例严重不足、有违约情况发生的经销商,要终止与其合作的关系。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9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周,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妾波克,徐蓉.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唐景莉.高校如何防范投资风险和债务风险—访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陈伟光[N].中国教育报,2005-07-08(1)
园林工程中的采购成本则是采购部门根据工程所需要的物品进行采购,并根据所需要的物品的特殊性、一定的艺术性还有时间效用性等等进行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采购成本既直接的影响着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购买的物品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费用就会白白的被浪费,也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如此一来的损失便是十分巨大的了。通常所说的采购成本指的均是购买原材料所花去的成本。园林工程要想在采购成本上做到真正的准确,那么应该从以下几个小点出发:
(一)科学合理的做好采购成本的预算
一般来说,园林工程所承担的项目都是比较大的项目,涉及到的钱财方面数量比较大,因此应该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一笔钱都花的清清楚楚,财务部门也好进行做账。采购部门应与施工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确定这次项目的目的以及预期效果,并根据园林工程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合理分析,对需要购买的物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并确定一下大致的所需要的数量.对于购买物品的数量一定不能过多,否则在工程结束后剩余的大量物品将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会影响工期,造成损失,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一个预估算。只有当项目所需要的物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大致的确定下来,采购部门才能进行采购,有利于降低原材料的浪费以及相应成本的减少。
(二)对于采购部门的人员管理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
对于采购部门的人员安排上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审查.因为,采购部门的任务不单单是进行项目所需物品的购买,它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济情况,影响园林工程的成本利润等.因此,园林工程中的采购部门里的人员一定不能是见钱眼开,只顾自己谋利益的人.这种人的存在,不仅仅会影响园林工程的经济收益,也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一旦他们为了谋私利,而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以次充好,那么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无法估计的。
二、园林工程采购成本的风险控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园林工程建设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园林工程建设承包商采取了很多的方法,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中包括对园林工程项目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模式的改进。研究园林工程项目采购风险控制,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园林工程的风险控制可以帮助工程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或根据风险计划规避风险或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园林工程采购风险分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可以知道,采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这两大类。其中,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这几大类:采购计划风险、采购质量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采购人员风险、采购部门间的沟通风险以及采购合同风险。而外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供应商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无疑为园林工程的采购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采购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园林工程采购风险规避
首先,在工程前期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严重影响着采购前期的成本压缩,也影响着园林工程的质量水平。因此企业应该成立质量中心,定期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评估和跟踪,将质量隐患消灭在供应商环节。其次,园林工程施工中应该加上工程监理,严抓工程质量,避免返工。最后,施工前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园林工程采购风险控制
首先,采购部门在购买物品时一定要先了解整个市场相关物品的基本价格,货比三家不吃亏,当然选择低价格物品的前提是质量必须得有保证。其次,园林工程项目采购物品的价格具有变化性,要充分预见这种价格上的变化,采购要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最后,对于园林工程来说,由于其任务的特殊性,在满足基本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要有一个美观舒适的外形,因此对于购买物品的整体的美观上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想很好的解决购买的物品所存在的价格以及美观等因素,采购部门可与供销商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合同,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这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