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第1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液压技术;教学改革;任职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08-02

一、引言

《液压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员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陕西省精品建设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功率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保卫我国国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武器系统大量使用了液压系统,因此要想正确使用和维护液压系统,就需要学员扎实掌握液压技术知识。

军队院校毕业学员到部队后能否满足第一任职能力需要极为重要,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员来说,需要在院校培训学习时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液压装备。传统《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即为“授受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学员缺少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理论与装备实际存在严重代沟,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员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力的提升。面临这种教学现状,改革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标准制订。经过对近年来毕业学员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机械类专业学员大部分从事着与液压系统操作、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相关的岗位,大部分学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严重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尤其体现在装备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面。因此,以满足第一任职能力需要为依据,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1)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装备液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液压管路搭接、调试、使用维护等基本实践操作能力。(2)高层次要求:设计具备特定功能的液压基本回路,探索积累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经验。这一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液压技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即“理实一体化”,它是由教员经多次部队、工厂调研所得,教学任务明确,为教学组织提供了依据,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充分满足了岗位需求。

2.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液压技术》教材主要从“液压油和液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三条主线进行编排,内容及知识点相对成熟。然而,这个类型的教材作为军校重要的岗位任职先修课程教材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通用化,缺少装备特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液压系统使用维护的实例两个方面。而实验教材多采用实验仪器设备上所配备的说明指导书,实验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针对装备液压系统特点,教学团队重新编写了《装备液压技术》教材,在传统液压技术教材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中,渗透装备特色的液压技术,如装备吊装液压系统;在每一个液压元件基本理论内容的最后,梳理列举了装备液压系统中这一元件的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内容,扩充了部队实践的实例,从而使学员明确各个知识点,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验指导书则以“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涵盖液压回路搭建、简单回路的设计与调试、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除此之外,教学团队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互动,科研促进教学”的积极效应。不断更新开发新型的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部队装备技术快速更新发展的步伐,最终以多种形式的电教教材呈现,为课程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3.课堂教学手段改革。与其他工程技术一样,液压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此以外,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技术理论十分抽象,实践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如何使抽象的技术理论变得直观、生动,使实践操作安全可靠是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重点与难点。(1)引进信息化技术教学。自2012年来,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我国全面展开。《液压技术》课程中元件多、结构复杂,非常适合引入信息化技术,因此,教学团队制作了系列化微课程、电视片等,借助于校园网络,探索《液压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使课本中艰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立体、动态的视频、动画、交互软件等。在这一教学手段的推广引用下,学员有效利用课外的“碎片”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与复习,共享教学团队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缩短了课堂中对理论知识点的授受时间,将课内学时侧重于实践教学中,最终,在有效的课时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建立虚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液压系统功率通常较大,在操作与使用维护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极易酿成重大安全事故,而对于学员这样的初学者,直接进行实装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液压技术的实践环节对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极其重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学团队引用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建设装备液压专业教室,将所有操作环节由实装完成,而现象则由计算机仿真来实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员不仅能够迅速掌握装备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对于装备液压系统的内部结构原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进一步掌握。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为学员走上实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教学团队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第一任职岗位需要。针对《液压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员在教学中的不断总结,提出“渐进情境”教学法。课程教学在装备液压专业教室实施,首先学员要在课前通过微课程以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有一定的初步掌握;课堂上,教员利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员将理论知识点融会贯通;紧接着立刻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使学员将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虚实操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员再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应的使用、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境,由学员逐步的去一一解决。该教学法以一种渐进式的模式,使学员能了解、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点并能进行工程应用。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理实结合紧密,技术与装备结合紧密,有助于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部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5.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液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员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决定因素。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知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实践环节梳理为4部分:认知式实验、验证式实验、自主式实验、创新性实验。(1)认知式实验。液压技术基础理论实验包含有液压元件的拆装、液压实验台的使用操作、典型装备液压系统的使用操作。这一类实验涵盖了液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与液压系统的基本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更高层次的实践操作做准备。(2)验证式实验。这一类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推导结论以及学员作业中的相关困惑而开设。例如:液压系统中,溢流阀串联,系统压力由哪一个阀来调定?这是一道经典的液压技术分析题,学员经过一番思考与推导后,也许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员要鼓励学员走进实验室,设计题目的验证回路,通过调试,得出正确答案,即:由所有溢流阀调定压力的和来调定。根据结果,学员通常会很快找出原因所在。(3)自主式实验。实践学时数少几乎是所有工程类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实验使每个学员进行实验的时间更加可贵,课内实践往往仅能够满足学员的课内实验,如若学员有新的想法与对实验回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很难有时间进行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学员采取自愿原则,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搭接调试,得出结论,向教员提供实验报告。这既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掘,更是对学员科学学术态度的培养。(4)创新性实验。液压技术实验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一个实验目标,有多种设计思路,即实验答案不唯一,这为学员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教学中,通常学员进行小组选题、查阅资料、设计回路,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由教员进行讲评。创新性实验还体现在学员运用液压技术相关理论,设计简单的液压系统,参加大学生各类机械创新大赛。

6.装备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虚拟装备实践。根据部队实际需要,我们开发了《某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吊装设备虚拟装备》、《某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半实物导弹装填虚拟装备》等虚拟软件,学员可以利用虚拟软件练习装备虚拟操作水平,在进行实际装备操作前进行适应性训练。(2)实验室装备实践。在实验室设计加工制作了和实际液压装备等比例的实验设备,学员在虚拟装备上操作熟练后进行实际实验装备的操作,这样就更进一步加强了熟练操作实际装备的速度和程度。(3)工厂实践。和学校实习工厂联系,在实习工厂进行各种液压设备的操作训练,接触更多的液压设备,加强实际液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力。(4)部队实装实践。学员毕业前用一个月的时间到部队进行真实作战装备的使用维护和操作训练,充分接触实际作战装备,为毕业后进入部队,满足第一任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辅助教学;中图版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渭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套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呈现灵活,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大量辅助教学栏目,使教材知识体系形成完整链条,环环相扣,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补充学科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植入不同辅助教学栏目中,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的作用,实现“改变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统计出必修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多达17种类型,具体数量统计如表1。辅助教学栏目基本特征如下所示。

1.类型多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主要包括“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思考”、“读图”、“案例研究”等栏目。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又可以把某些栏目划分出不同类型,如“阅读”栏目,虽然都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但其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又把其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而其它辅助教学栏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2.数量丰富

通过对辅助教学栏目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栏目数量十分丰富。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中,必修1为120项,必修2为107项,必修3为108项,总数达到了335项,如果再加上选修教材部分,数量更加惊人,如此多的栏目设置,足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作用较大

不同辅助教学栏目的设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探索”栏目以图文材料形式呈现,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探究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为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以“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栏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这些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作用巨大。其它辅助教学栏目也是一样。

4.扩展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与其它门类学科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又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到宇宙空间,小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深度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这些内容既满足教学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开拓视野,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注重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栏目,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读图”栏目,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也为未来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6.联系实际

第3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实践力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在户外进行观察、分析,进行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有如下特征:一是综合性。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地理思维品质、行动能力的综合表现,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是发展性。地理实践力随着特定的环境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并随着学生地理知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三是长远性。地理实践力是在学生地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长远的地理品格与地理能力,所以其具有长远性,并对学生未来产生长远影响。四是实用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地理知识,地理实践力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是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地理教育要能发展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地理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家的许多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地理知识作支撑,地理实践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地理实践力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体验式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分为实际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种。而实际体验又能分为如下实践内容。实际体验:一是栽培实验,二是制作和操作,三是现实生活体验,四是人际交流体验。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地理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和体验能形成认知能力,并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探究式学习是主要在学习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探索性学习或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主要是进行探索学科知识的获得途径与方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把握从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通过具体的实践探讨来体验和感受地理学科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验证和获取某个知识结论为目的进行学习。二是要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进行学习。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其本质在于探究,而不是对某个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单的再现与重复。三是探究式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以及制作模型等方面的能力。

3.运用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4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去,对此我认为:

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二、立足地理学科,抓好双基,提高能力。

新课标虽然重点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三、加强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政、史、地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四、抓好地图教学,提高读图能力.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学地理必定要用“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5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初中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不能马马虎虎,否则对以后的学习有害无益。然而初中地理知识具有枯燥性,为此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能打好地理课程的基础,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即想学习、愿意学习,所以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对“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有针对性的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挖掘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情景教学中需要有合适的场景进行模拟,而地理是一门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能够很好地创设出这样的情景,在地理知识和情景教学的结合中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在这种情景教学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真谛。

(一)创设地理情景

1.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设置一些带有疑问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对青藏高原加以描述,描述时应如何表达出该地区的高寒气候以及低压环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到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去掌握地理知识。

2.人类一直在进步,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容易获得知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起来,即可使得死板僵化的黑板知识变为活灵活现的多媒体画面,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刺激,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运用多媒体操作可以将整个世界地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以颜色上的区分使得画面感增强,最终就可以达到让学生快速记忆、高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3.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很多的地理景观,比如各种地貌,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各种图片,然后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配以与各种图片相匹配的地理故事,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地理概念。

4.风俗习惯也是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创设地理情景可以将某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如“北方的窑洞”是与北方冬凉夏热的气候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从身边环境中找出与所学地理知识情境一致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认为,地理知识确实是不用远求的,而是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发现,耐心地去挖掘,只有让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探究地理学科知识的热情就会膨胀,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地理知识,从而对地理学习的目的性有更深的了解,使地理学习不单单是为考试而学习,更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学习,通过对地理学习目的性的明确,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情景教学中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

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也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注重使用不同的地理语言。教师要让学生听懂自己所讲授的地理知识,一个知识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通过语言使得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缩小,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初中地理情景创设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教育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运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中,因为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特点,学习氛围相对枯燥乏味,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运用情景教学与其他地理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意识,增进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在教学中只有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只有时刻关注知识接受者即学生的反馈,才能更好地根据其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开放程度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备多种方式教学的能力,要在一种教学方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方法,找到适应自己授课、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的方法与其他模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情景教学中,学习的氛围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僵硬的陈述式,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机会。如果将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糅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把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只有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更是教学生如何才能爱上学习。传统教育法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环境,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也能在和学生欢快融洽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智焕.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法初探[J].广西教育,2012(42).

第6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联系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应融入语文、历史、理化等学科知识。因为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的学科之间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与中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

1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其综合性强,兼容性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2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①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只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教学课堂教学。②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③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是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3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3.1 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 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①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②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③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第7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8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在今天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虽然把地理学科归入了文科,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理科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想学得好,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和综合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各学科知识学习地理。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地理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在地理课堂中如何合理结合各学科知识以促进地理教学。

首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下面我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运用,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1.地理与语文

语文学科是学习文科的基础,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古诗、成语等语文知识,则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一段内容的时候,可以用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概括出为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的种种误解,进而引申出要想了解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必须跳出地球,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再如在讲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成语里就藏着这些简称,如“朝秦暮楚”“得陇望蜀”“黔驴技穷”,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诗句和成语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方便记忆。

2.地理与数学

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要想学好地理,一些理科尤其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时,就经常要用到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我们在了解和研究地球的过程中,需要把她看成一个立体的图形,只有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立体的概念才可能充分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再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等方面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3.地理和历史

我们常常说“史地不分家”,确实如此,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例如在讲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举四大文明古国的例子。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拥有共同的特点,即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的尼罗河等。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必然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

4.地理和政治

地理课所揭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政治学科用以论证的素材。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认识;反过来,政治课的理论不仅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且政治课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地理课中,既有显露的成分,又有潜在的内容。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试想,若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又怎么能认识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呢?

5.地理和物理

生命在于运动,地球在不断地运动,大气在不断地运动,水在不断地运动,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要了解这些运动的规律,就离不开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成因时,就需要运用到物理学中关于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夏季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反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6.地理和化学

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地理学中经常提及的喀斯特地貌,就是由于石灰岩与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再经过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的风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都和化学有关。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学习地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7.地理与生物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科学。归根结底,人类也是众多的生物种类中的一种。因此,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离不开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各地不同的植被,充分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物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整体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第9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摘要: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浅议 高中 地理 认识 实践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2.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2.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