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主题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主题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题教学论文

第1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异彩纷呈,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总结,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写成教育论文,也就是说,只会教学,只会研究,但不会写作,结果研究成果推广不出去,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教师虽然已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写教育论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写,如何去下笔,始终感到难度很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如何引导和鼓励教师写好论文)谈谈教育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写作方向

绝大部分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教育论文。因此,根据自己当前教学的实际确定教育论文写作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当前是从事学科教学,那么你的写作方向可考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研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总之,你的写作方向最好同你当前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学为你的写作提供课题和素材,而你的写作也促进了教学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长。

二、要注盘选好课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所从事的教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所以论文写作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并确定好

NK 现金网 WWW.BEIJINGJY.NET

研究课题。人们常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办事需量力而行。同样,在教育研究中,在选题上,也必须从自身的、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难易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远,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二)题目大小要适中。初学写作的同志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题目,全面论述一个问题,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个道理也论述不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题目越小,钻得越深,论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篇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三、要注意提纲的设计

论题选好以后,就要设计提纲,考虑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编拟提纲如同建筑设计蓝图,又像画家作画,先勾出大的轮廓,再勾细部分,然后再描画。有了提纲,文章才能按顺序从容地写下去。编提纲要做些什么呢编提纲就是规划好论文的结构层次,将全文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选用哪些材料。一般来说,3000字以下的论文编一级提纲,论文较长最好编二级提纲。提纲宜细不宜粗,如写得过粗,就起不到提纲的作用,写时难把握,容易出现“跑题”、“放羊”,顾此失彼的情况。

四、要注意资料的搜集

定题定纲以后,就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认真钻研了。我们要盖一座

楼房,就需要用钢筋、水泥、白灰、砖瓦、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楼房才能建成,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文章就会空洞,主题也难以实现。俗话说:“广采白花酿佳蜜”。搜集资料是起草论文中一项基本的,没有必要的资料,后续将寸步难移。资料同时也是选题的基础,是完成论文的保证.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怎样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资料呢这里需要注意“四个标准”.

五、要注意执笔写作

撰写教育论文除了应注意上述几个问题外,在具体写作时应将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研”,“研”中“写”,“写”中“教”,才能撰写出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论文.经过选题、定纲、备料一系列的准备,教学研究进人了总结阶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对于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起草论文初稿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把构思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对于刚刚从事教研的人来说,开始撰写教育论文是会感到相当吃力的,他们经过一定的酝酿和准备,但提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写好教育论文,这是每位初学写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你可以关注: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和如何撰写职业教育论文

六、教育教学的

注意事项

撰写教育论文要站在时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只有这样,选题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这样的文章,档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应注意:

(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

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要把握投稿时机。好的稿件未必一定能被采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稿时机间题。通常应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一般来说,有关教材分析的稿件一般要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4个月寄给有关刊物编辑部;二是新开栏目投递稿件的作者比较少,因而向有此栏目的有关刊物投稿,被采用率就高.三是给缺稿件的栏目撰稿,这方面的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2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对要训练的内容都可以形象的展示出来。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的作文片段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取形态、动作、睡眠等描写的画面,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可进行镜头定格,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电脑上动物的形态各异的姿态,并抓住其特征,学生就会按作文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3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对立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无视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只是单纯而单向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这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而友善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学生有着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与权利,整个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时刻进行着情感的沟通,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被尊重与被认可,更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期待与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挖掘潜能,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挥。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给他们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和值得学习的人,同时还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及其情感和需要,重视他们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参与过程、合作过程、情感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只有处于和谐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激起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否则学生消极情绪占主导,不仅会降低教学参与度,还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与教学的低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为学生构建和谐而开放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能够呼吸到更多自由的空气,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微妙的情感互动。

情感是一种微妙的东西,情感参与的教学是快乐、轻松而自在的。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将自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者,单纯地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成知识的单向传递,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教师所讲的理论,遵照教师指令展开训练就是成功的体育教学。现代教学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这样更能为学生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包括对体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换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对教师的喜爱,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互动,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枯燥、繁重的训练,而是在师生之间进行愉悦而轻松的互动。

2.充足的自我空间。

事无巨细,凡事亲历亲为,将学生管得过严、过死,这样会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想,抹杀学生的个性,会让学生失去原来的天真活泼,失去个性,只会死记理论,模仿动作,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育目标。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活动中少一些“必须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多一些“你会怎么样,想想还能怎么样”。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第4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学生主体性便是学生学习活动中自主、能动的地位和特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增强教师素质

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语文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深入认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切实领会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改变以往单纯追求成绩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学生学语文,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制,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应承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尽力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导者,给学生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加强深层对话,创设“复调式”课堂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致有四个主体性,即: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教材编辑的主体性、语文教师施教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出发点,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旨归。这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四个主体性”出发,正确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分清主次,分步实施。通过分析发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四个主体性”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教材编辑的主体性以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为前提,语文教师施教的主体性又以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为依据,以教材编辑的主体性为纲目,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教材编辑的主体性和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为基础,以语文教师施教的主体性为主导。“四个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把他们结合起来,形成“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格局,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中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接受学习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以突出教学的结果为标志。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少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对学习者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把材料内化或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接受学习”重在接受结果,教师对课堂进行“支配”和“控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既定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教学过程比较单纯,需要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而“探究学习”却重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处于引导、组织的地位,真正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需要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环节比较多,过程比较复杂,须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完成。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不应是完全的“探究学习”,更不是单纯的“接受学习”,而是在突出“探究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有适当的“接受学习”。教师只有将两者按适当的比例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的效果。

四、多种方法并用,激发学生潜力

第5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少儿大提琴 早期教育 兴趣教学 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J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94-01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愈发达,人生就愈美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正以突飞猛进及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整个社会。

童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堪称是艺术家成长道路上具有绝对性意义的一个阶段。正如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所说:“第一个启蒙老师应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音乐教育的升温,学提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少年儿童学提琴,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提琴学习训练,使他们反应灵活、思维敏捷、聪慧识多,促进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少儿进行美的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感,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少儿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身心成长。实践证明:孩子在学提琴过程中,其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非智力(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会得到强化、陶冶、提高。随之而来的在儿童大提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论述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儿童早期适时教育符合儿童生理生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儿童,他们才三五岁,刚脱离婴儿期,还不太会说话,语言并不流利,却依依呀呀的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儿童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也无法挽回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埋没,此后再也无法被接受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搁浅而得不到发展。”对少儿们那些自然、天真、稚拙的举动,应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这里所说的适时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年龄段安排儿童学提琴,而不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的越早越好。挪威的一位学者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他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人的发育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个孩子能够从乐器演奏中获得乐趣之前,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早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确实是一条通向音乐之路的捷径,但它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前奏。……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钢琴可能对两者都不利:孩子气馁了,音乐停止了,而钢琴――总是满怀希望的父母因一时的热情买来它――最后像一套废弃的家具一样,上面积满了灰尘。”这样的忠告希望能引起那些望子成神童的父母们的思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阶段;②前运算思维阶段;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中4~5岁的儿童能够相对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观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半小时,而学龄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要少于半小时。

学习演奏大提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里的“手脑”可理解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手脑并用”,可以理解为生理和心理的结合。儿童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期的“手脑”发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儿童生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出生前和出生后。出生后的幼儿期(2~6岁)的生长相对减慢,肌肉活动增长缓慢,神经协同运动机能及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童年期(6~12岁)以一定速度生长,动作技能熟练,智能发展。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但骨化的过程尚未完成,肌肉的收缩能力比较差,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会使肌肉群处于过分紧张状态。儿童受社会和神经系统的制约,动作的发展较为缓慢。

三、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科学进行儿童大提琴教学。

1.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模仿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儿童之间的行为模仿是本能,是内在的需要,没有额外的压力,不仅接受快、效果好,而且孩子不易感到困难和疲劳。在大提琴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模仿教学,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二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模仿,这就涉及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国内已经有专业的钢琴教师在探讨钢琴教学中的“面对面1+1听悟式钢琴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日本教育家铃木所提倡的教学法中已经提出过一人上课多人观摩,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实例。

2.从儿童兴趣出发,提倡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儿童对学提琴保持长久的热情。被誉为20世纪大提琴艺术丰碑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帕勃罗•卡萨尔斯的童年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卡萨尔斯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但这些乐器哪样也没有阻止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着迷。11岁时,他第一次听见大提琴演奏,就被大提琴那亲切、儒雅、深沉而富于人性魅力的琴声所迷惑,唤起了他对大提琴演奏的热情,他怀着对大提琴的强烈向往,开始了拜师学艺的音乐生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大师。

另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学琴经历也令人称奇。朱利安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母亲是钢琴教师。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朱利安注定要和音乐相伴。他4岁就随母亲学习钢琴,但朱利安并不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为了摆脱学习钢琴,朱利安提出改学大提琴,他对大提琴的兴趣在于:这个外形笨拙木讷的大家伙挺可爱、挺好玩的。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朱利安的母亲非常擅长儿童的音乐教育,但却对自己的儿子无计可施。于是,朱利安6岁时改学大提琴,师从女教师埃利森。这位女教师在儿童大提琴教学的启蒙教学方面很有水平,极大地激发了朱利安的学琴热情,从此他开始真正痴迷大提琴。

3.教学应与游戏有机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的大提琴教育专家把4岁半或5岁开始的第一个半年划分为“嬉游演奏期”。提倡游戏教学,就是在教课中刺激孩子游戏的兴趣,把大提琴乐器当作游戏中的玩具,引发重复游戏的需要。

4.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第6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主体性教育; 教学相长论;

多年来,人们对于课堂上究竟该是教师的“教”占土体地位,还是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改由旧式教学逐步走向灵活,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唱主角,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语文知识。有些教师甚至唱的是独角戏:“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这种教学方式难免会伤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教学主体的确定

主体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具有主体精神、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那么,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系究竟该如何呢?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一是“教授主体”,一是“学习主体”,教授行为和学习行为分别构成教学过程的两翼,分别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尽管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和主体行为的养成不能自发而就,需要教师的引发和指导,但教师的这种“教授主体”也只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挥效用。另外,学生的主体行为对教师具有能动作用,这一作用形成了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动力。

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不少教师认为我不讲你就不懂,其实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教师讲得过多,必然占用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行的。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语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做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结果是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关键是要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而以老师的教授主体为辅”的相互关系,当务之急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的主人。

二.发展“教学相长论”,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

1.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学相长论”溯源

孔子办学主张教学相长,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答的情况。《论语.学而》上记载子贡请教孔子说:“穷人能不谄媚人,富人能不骄,如何?”孔子说:“这也算不错了。但不如穷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这就更好了。”子贡于是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这个意思么?”孔子说:“赐呀!像这样,才可与你谈《诗》了。”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关系上孔子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这也正是孔子办学的成功之处。

在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那里,他对于教育的目的与功能的定位,原本就十分注重学生在智、仁、勇等诸种基本素质上的提高,以求使他们达到“君子儒”的水平。

2.如何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

(1)教师要摆正姿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展示自己的思维模式及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同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动作、语言风格、气质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当然学生也以自己的认识、态度和情绪影响着教师。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动力,其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过去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从而激发了教师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滋生了“教师吃亏论”。其实,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无亏可吃”,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照见了自己,进而也从学生身上汲取了营养,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旦师生之间在认知、情感及价值取向方面有了冲突,教师一方居高临下,凌驾于课堂之上,其教学过程虽在进行但其效率却不高,更不能奢谈什么师生共同成长了。

(2)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联系,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交往场所,师生的交往伴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二者都是交往主体。二者主体交往是目的型的,其交往的信息内容、交往的媒体、交往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师生身心特点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制约。教学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二者主体交往也应该是民主型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交往参与者,需要自立自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如果双方有一方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强调自己的自由发展,而置社会制约、集体影响、他人利益不顾,都将导致交往的解体。传统教学论忽视学生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甚至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正常交往为一种消极的破坏力量而加以扼制,而实际上它们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更具相容性、可接受性,更易积淀和内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目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潜能。

总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二者主体”之间的正向、互动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则足充分利用这种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培育其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3)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学生不单是要适应课堂教学的场景,适应教师和同学,适应班集体,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独具个性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影响教师和同学,改变班级学习风气,完善班集体的学习规范,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改造、提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这种作为才能称得上是“主体”。其次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智力活动,要求学生对学习本身和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有明确的认识,这包括: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实际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优势与劣势如何等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是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前提的。

总之,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回顾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相长论”不仅仅在古代教育史上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更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叱咤风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发扬这一理论,切实施行语义主体性教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顾明远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第7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阶段运用现状及其作用

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及其作用。准备活动是做各种体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能够达到提高运动效果、减轻运动伤害的功效。特别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身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所以,在体育课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防止身体由于运动而伤害是体育教师必须注意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慢跑、定位操、行进操等作为体育课前的热身活动,但是,对于正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些热身活动无法达到使其身心进入良好教学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某些类似于奔跑类的游戏,而不是这种枯燥无味的热身活动。这种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体进入兴奋状态,还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授课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2.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基本部分的运用现状及其作用。教学大纲内容的完成离不开基本部分,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稳定的心理状况以及对体育学校的积极心态。该阶段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讲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融合到枯燥无味的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去,使其具备游戏的特性,同时也能够达到授课的标准,进而使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为进行体育教学做准备,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3.体育游戏在整理放松部分的运用现状及其作用。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器官得到放松,使身体疲劳快速恢复,很多体育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徒手操或者慢速跑等方式进行整理活动,然而对于某些生理、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比较无味,不能达到放松的效果。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多采用一些类似于小负荷或者有趣味性的游戏当作体育教学放松的手段,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这种活动既能达到整理活动的需要,又便于教师进行组织,同时也包含教学育人的因素,真正达到育德育于体育中,育教育于娱乐中的目的,在快乐与高兴的氛围中结束体育教学,增加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紧张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够调整自身状态,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游戏内容。我们利用体育游戏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所以,在利用体育游戏教学时,要紧密地联系体育教材,将体育游戏蕴含于体育知识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才能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筛选时,应当适当的把握游戏的核心,根据游戏的特性及其内容,对学生进行可行性的教学。2.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应具有科学性。游戏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蕴含于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必定要承载一定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选择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性的体育游戏。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教师应当懂得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例如,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队形的分布;正确规范手势信号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学生应当严格按照老师的安排与指挥行事,要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活泼又不失规范,使其井然有序的进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3.注意学生的安全性及其运动负荷。体育游戏的竞争压力增加了其趣味性,对于学生来说,条件一定时,竞争因素越多,学生对体育游戏的热衷度越高。然而,很多小学生只知道一味的求胜,很容易忽视体育游戏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教师在策划组织体育游戏时,应当做好安全措施,来保证体育游戏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可行性强、安全性高的游戏,同时要限制参加体育游戏学生的数量,控制学生的运动量等,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有效运用体育游戏进行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因素,所以说,应当积极地运用体育游戏进行体育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度,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从而达到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小学生的目的,才能使小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作者:刘静阳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8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策略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进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学困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

三、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困生尽量少用横向的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学困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学困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学困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作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奇.展性教学策略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5,(2).

3.王升.论学生主体性参与[J].教育研究,2001,(2).

第9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在开展主体性教学时,需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透过合理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注重相关的技巧.一方面,提问形式要更加多元化,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来进行设问,也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提问.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要适中,太难或者太容易的问题都无法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尝试梯度式问题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容易被学生接受,随着问题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为主体性教学提供推动作用.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问题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问题2.已知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问题3.已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问题4.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这一组问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函数的掌握程度.在问题1、2的对比下,通过问题3设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矛盾,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学生会立刻产生质疑,这些问题能够做吗,学生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深化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函数的理解与认知,对于这些容易混淆的函数也能掌握.合理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体现.

二、凸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主体性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知识讲授逐渐过渡为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这才是主体性教学应当有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展开对于课堂知识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题目的编写,进而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更多凸显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主体性教学发挥其教学优越性.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添加合适的条件,编写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在编题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数学符号的复习、理解,数学语言的使用等知识和技能自然融入其中.学生对自己编题这种学习方式感到很好奇,他们对自己编的题能否解出来也非常感兴趣,学生也很关注别人编的题自己是否都会解,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模式,透过这种趣味化的学习实践,学生感受到函数的应用,在编题时也能够意识到很多自己过往的思维中存在的偏差.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得到凸显,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领会也更加深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