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期末成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末成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期末成绩分析

第1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学专业 药理 试卷成绩 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C

通过对考试试题和学生成绩进行分析,教师能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本院2013级药学专业药理期末试卷共计209份。本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共计96学时,其中理论76学时,实践20学时。学生所用教材均为万军梅,李军梅主编的《药理学》第l版教材,授课主要由一名副教授采用多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期末试卷由课程组命题,题型包括客观题40分和主观题60分,共计100分。试卷均是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最后经过复核再统一登分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考试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为100分,平均成绩为66.17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12分,试卷及格率67.94%,优良率24.88%。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各分数段分布如表1所示。

2.2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题型7类,共58题,满分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20分,多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10分,案例分析20分,处方分析题10分。每类题型平均得分情况如表2。

2.3试题质量分析

从表3试题治疗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本试卷中各类题型难度评价比较合适。但区分度存在差异,其中填空题区分度较低,不到0.3,在今后的试卷制作中要适当进行修改。

3 讨论

3.1存在问题

药理课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相关岗位课程奠定重要基础,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这从平时与他们的交谈可看出。但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考试卷面不及格有67人,占32.06%;相反,卷面达优秀仅10人,占4.78%,成绩分布虽然呈正态分布,但其中填空题的区分度不到0.3,故试卷虽整体难度适中,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卷面最高分97分,而最低分仅12分,说明学生之间差距相当大,究其原因,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均有关系,很多学生反映药理知识不太容易掌握,内容太多,杂而抽象,药物种类繁多,抓不住重点,难记;所以平时虽然也认真学习了,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3.2解决方法

3.2.1理论联系临床

药理学的特点是药物繁多,各类疾病治疗药物层出不穷。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临床各类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筛选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学习。

3.2.2引导学生学习

药理课程的学习是以医学基础知识为根本,涉及到的基础课程比较多,教学中教师要把相关知识与解剖生理、微生物及病理等课程知识前后联系,教会做到融会贯通,理解记忆。另药理学习也是有法可求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学会总结归纳,如列表比较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等

3.2.3完善资源库建设

药理课程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但内容较多,光靠教师讲授,效果较差。而目前虽已建立了资源库,但学生不愿意登录课程网站,更不愿意看习题。因此,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改革模式。课程建设中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收集、分类、筛选、整理出了涵盖了各个章节知识点内容的试题库。试题库的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尽可能减去怪题和偏题,保证了试题库具有较高的评价尺度。另在设计制作中可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成游戏计分通关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2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诚信 成本收益 分析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理性人行为假设前提下,为或不为,均服从效益大于成本条件的约束,会计诚信也符合这一基本原则。会计诚信之所以缺失严重,是因为各主体从会计诚信缺失中所获得的效益大于付出的成本。当制度环境使得会计诚信缺失能够给大批的供求者带来可观的净收益时,它的蔓延就成为现实。然而,会计诚信缺失活动的规模则取决于决定供求关系的各种变量。就需求方而言,尽管不同的“经济人”对会计造假的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利益动机,但他们的行为规律是一致的。需求方造假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需求者对会计造假结果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权衡。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

1、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

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获得。

预期收益(Ed)=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Ly)*(1-p)

其中:p为会计诚信缺失被发现的预期概率(下同)。这个概率的高低取决于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越完善,p的值就越高。

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上市公司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因虚构经营业绩骗取上市、配股、增发资格所募集的资本,这种形式的造假给公司股东带来的利益可通过下式计算: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因造假募集的资本*预期投资报酬率,给管理者带来的利益是因资本增加而拓宽了其“在职消费”的空间和物质报酬、精神待遇的提高;另一种是因虚增经营业绩所导致的市值增加。例如,银广夏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使其2001年8月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这种形式的造假所带来的利益可通过下式计算: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虚增的每股收市盈率*流通股份数。就非上市国有企业而言,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表现为因虚增业绩而给管理者增加的物质报酬和精神待遇,以及给公司增加贷款带来的收益等形式;就民营企业而言。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直接表现为因虚减收入和利润而少交的税金。

2、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

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表现为的造假费用支出和受到的惩罚。

预期成本(Cd)=费用(F)+惩罚(CF)*p

其中:费用(F)=会计诚信缺失所产生的各种支出,主要是支付给会计从业人员的报酬;惩罚包括造假被发现应支付的罚款、处分和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用公式可表示为:

惩罚(CF)=罚款+处分、判刑带来的预期损失(Ls)*力度系数(Led)

由于处分、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损失,要将这些因素精确地量化并分析对需求者决策的影响是很难的,因而上式需要引人力度系数的概念。力度系数是个人对各种处分和判刑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判断。在给定的时点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给定的处分或判刑,对当事人而言,该系数是一个模糊的量。

3、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净收益

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之差构成预期净收益,即:

预期净收益(Y)=预期收益-预期成本=Ed-Cd

设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函数为D(Q),则D(Q)是预期净收益和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的函数。以X表示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则有:

D(Q)=f(Y,X)=f{(Ed-Cd),X}

在给定X的条件下,预期净收益越大,对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量就越大。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收益越高,需求量就越大,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量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成本越低,需求量也就越大。因此,对于需求者而言,只要诚信缺失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即预期净收益为正值,需求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会计诚信缺失的供给方是指直接从事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人员和进行报表鉴证的注册会计师。除了通过财务欺诈进行贪污等犯罪行为外,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对于他们而言,按照国家法律制度的规定从业是他们最简单的工作方法,他们参与造假大多是迫于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因为在会计诚信缺失泛滥成灾的大环境下,他们坚守会计诚信就会失业。但这种会计诚信缺失供给行为的实现,仍然取决于会计诚信缺失供给者对其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权衡。

预期收益(Es)=会计诚信缺失所得报酬(R)*(1-P)

其中:造假所得报酬体现为工资、奖金、股票、贿金和物品等形式。

预期成本(Cs)=惩罚*p

其中:惩罚包括吊销会计证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免职、罚款、判刑等经济和非经济的损失。撇开政治损失和精神损失等非经济因素,其经济损失可用年合法收入(包括货币的、实物的等各种合法收入与剩余工作年数N的乘积来计量。假设仍用Ld表示法律惩罚力度系数,则有:

Cs=I*N*Ld*p

显然,Cs越小造假的动力就越大;Cs越大,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就越小。Ld和p越大,Cs越大,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就越小,这就是严厉制裁的威力。而Ld和p的值仍取决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由Es和Cs可以算出供给方造假的预期净收益Rn

Rn=R*(1-p)-1*N*Ld*p

Rn可以作为计量造假诱惑力的指标。Rn越大,供给方的造假诱惑力就越强。

设会计造假的供给函数为S(Q),则S(Q)是预期净收益和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的函数。以z表示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则有:

S(O)=f(Rn,Z)

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供给方造假的预期收益越大,预期净收益就越大,造假供给量就越大,造假供给量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供给方造假的预期成本越小,预期净收益就越大,造假供给量就越大。

二、我国会计失信成本分析

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客观上存在着造假活动所获收益和所付成本承受体的不对称:会计诚信缺失活动的费用不是由其个人支付的(即使被罚,其损失也不由个人承担),但所获收益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个人享用,或直接占有造假所得的物质利益,或间接提高社会地位和职位。由于这种不对称性,这部分需求者个人的预期成本(Cd1)会大大低于Cd,其预期净收益变为:

预期净收益(Y1)=预期收益(Ed)-个人预期成本(Cd1)

第3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自愿离职 离职成本 离职因素 人力资源

劳动力市场化使员工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加快了组织成员的新陈代谢,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然而频繁的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造成社会资本的浪费。因此,探讨员工自愿离职的影响因素及由此产生的组织效率缺失问题十分必要。

员工自愿离职因素分析

宏观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Proctor等(1976)以及Wayne等(1997)的研究结果得出: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是影响青年管理者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劳动力市场接受的活跃期,企业管理层的自愿离职频率要远远大于在劳动力市场接受的不活跃期。David等(1999)的离职复合模型表明:劳动力市场流动状况在绩效对离职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就我国而言,随着劳动力市场日臻完善,员工自愿离职率越来越高。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不正常现象,但总体上,与上面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经济形式也明显影响着离职率。在经济繁荣期,就业岗位相对较多,失业率低,找工作相对容易,这时员工自愿离职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相反,在出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衰退期,失业率高,找工作的难度增加,员工就会比较珍视自己现有的工作,所以离职率就会降低,这也是不难理解的。Charles(1999)对美国25个州的456名销售员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结果表明失业率与员工的工作满意程度成正比,与员工的离职率成反比。

另外,社会文化、用工制度等其他宏观因素也影响着员工的自愿离职率。比如日本,终身雇佣制被称为日本企业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在这种用工制度以及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员工自愿离职率是很低的。

与组织及工作相关因素

企业的组织特性、组织文化、管理风格、管理运行机制对员工自愿离职有很大影响 企业的管理水平、运行机制越先进,对员工的吸引力就越大,员工的离职率相对就会越低;组织文化也一样,如果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个人目标与组织文化、组织目标及管理运行机制相一致,员工比较喜欢企业的管理风格,他继续留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这种一致性越高,留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企业的人际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向有重大影响 企业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人与人直接的沟通受限,员工不能与直接上司、同事之间产生相互信任和依附感,员工不理解高层管理人员的做法,员工就会对企业的前景失望,缺乏应有的安全感、认同感,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不畅,于是便产生离职意向来保证自己能获得水平方向的职业发展。

组织公平性与离职的关系 Adams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公平理论。指出组织分配公平会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如果员工感到雇佣关系不公平时,会表现出不安情绪和低组织承诺,从而产生离职倾向。用公式表示为:(O/I)A=(O/I)B,其中A、B表示两个参考人,I表示“投入”(贡献、投资、努力),O表示“结果”(利益、报酬)。只有当式子为“=”时才是公平,任何一方大都会使员工认为不公平并采取相应措施,并最终产生离职倾向。Hendrix等(1998)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企业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分配上的公平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员工离职相关。

公司是否能提供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对员工自愿离职也有重大影响 员工总是抱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学习的机会,不能进一步完善其能力,员工就无法在该公司得到自我实现,可能会产生离职意向。员工对公司决策的参与程度也影响了工作满意度,转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离职意向。

组织付薪规则对离职也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技能的薪水支付系统可提高员工留在本公司的意愿,而基于团队的薪水支付系统却与高离职率相联系,而且后者的这种联系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与工作相关的因素有工作性质、角色压力、工作任务多样性、工作环境等。研究表明,角色压力对离职意向有正向间接的影响。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大会使员工对工作和组织不满,降低组织承诺,产生较强的离职意向;工作多样性、工作环境对工作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对离职意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个体因素

大量的研究指出: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在组织内的任期与离职或离职意向有间接关系。Somors等(1996)在244名美国注册护士作为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同一企业中年龄越大、任期越长的员工,离职率越低。年轻的、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员工倾向于对组织有较低的承诺,这些负面态度转而与离职意向相联系。

个体能力也是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当个体不足以胜任其本职工作,或当个体有较强能力,而不能在所属公司得到充分发挥时,员工就有可能产生离职意向。

个体团队合作精神同样也影响着离职意向。当员工缺乏团队精神,工作中总突出个人业绩,贬低他人功劳。有成绩时沾沾自喜、自吹自擂;出现失误时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员工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在企业中被孤立,导致离职。

一般而言,个体绩效与离职率存在着负向关系,但绩效对离职率的影响与员工获得奖赏可能性大小有关。同时当前绩效(动态的)比平均绩效(静态的)对员工离职率影响更大。另外,薪水增长和提升也会对员工绩效和离职之间的联系产生影响,高薪水增长使二者之间的联系更显著,而且这种影响对高绩效员工尤其明显。

其他的个体因素,比如个人家庭负担、个人是否要继续深造、思想成熟情况等,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离职率。

员工自愿离职成本分析模式

自愿离职成本(本文也称人力资源重置成本)指员工离职后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成本和代价,包括实际成本和无形成本。实际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等,无形成本包括空位成本、对其他员工精神上的影响、成熟员工到竞争对手后对企业的威胁、机会成本等。据国外有关学者研究,影响其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水平和替代的费用、投资于雇员培训的费用和离开雇员的绩效水平等。自愿离职成本是构成企业组织效率缺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绩效层次不同的员工产生的组织效率缺损程度也不同。

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包括招聘成本、选拔成本、雇佣成本、就职成本等。为填补空缺,需要进行招聘、选拔、雇佣,由此带来一系列费用,包括广告费用、费、差旅费等;招聘前一般要用一些测试来了解申请者的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等特征,这是费时费力的;招聘时,要对应聘者进行甄选,这样也存在雇员的测试和甄选费用,包括面谈时间、测试费用、申请书与推荐书的核查费用等。高层管理者的招募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可能还会借助猎头公司,要是这样招聘的成本会更高,因此,他们的离职也会带来更多的取得成本。

培训、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是指使得一个员工达到胜任某个职位的技能并取得预期业绩而付出的成本。包括定向培训、正式培训和在职培训成本;聘请培训人员的成本;搜集各种培训资源和材料的费用;劳动时间损失与生产率损失;学员的薪金;给新员工分配、解释工作任务,评估工作结果,要花费许多的管理时间;由于新雇员接受培训而形成的暂时的岗位空缺所带来的损失。

空位成本

空位成本是指员工离职后,要重新招募新的成员,但是在原来员工离职到新的员工开始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段,在这期间由于岗位暂时空缺而发生的空岗损失。员工尤其那些不可替代岗位的员工的离职可能会造成某些业务的停滞,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高层管理人员离职后的空位成本会更高。

另外,员工自愿离职后,他的工作要被其他的员工填补上去,这样其余的员工就会存在必要的加班或者工作量的加大,有时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员调整,使组织在短期内产生混乱。如果是较高等级以上的高绩效员工自愿离职,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因为填充这一空位的人员的寻找相对来说难度会更大,在本部人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可能要借助于本组织人力资源外的资源等。

损失的生产率费用

新雇员需要熟悉新工作、公司政策、惯例等,这个过程会带来损失的生产率费用,包括:被雇佣以前的空缺损失;相对于有经验的老雇员来讲,他们作为新手只贡献了部分的生产率;新雇员在完全进入角色前,犯错和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和浪费;合作者和主管为带动这个新雇员跟上组织速度所花费的时间,这会使他们的生产率降低;当离职者是企业中的关键性员工时,这一损失会更大。

离职者对留下者造成的心理影响

离职者给留下者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反应,比如会对留下者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他们的离职意向。某些影响力大的员工离职事件会造成群体心理动荡,减弱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动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这方面的损失很难估计。另外,如果大规模的员工离职会对企业造成极具破坏力的冲击,处理不好,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企业丧失了其核心竞争力。

影响员工自愿离职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宏观环境因素,即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水平、失业现象等的影响;中观经济因素,即组织特性、组织公平性、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微观因素,即与个体相关的因素,如年龄、个人能力、家庭负担、教育水平等。横向看,这三个方面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员工的自愿离职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关键员工的高离职率往往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丧失,并对留下来的员工造成心理上不可估计的影响,这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员工自愿离职率,减少企业损失,可以考虑从下面着手:首先,管理者在招聘的时候注意招那些个人价值取向、个人目标与组织文化、组织目标及管理运行机制相一致的人;其次,参考上文的离职因素,努力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比如: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公开公平的评价员工业绩,给员工更多的培训机会,让员工更多地参与组织决策等。Smith(2000)就认为建立员工的忠实度能很好的降低员工离职率,可使薪水适当高于社会水平,尊重员工、进行离职面谈等;再次,对已经产生离职意向的员工管理,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和员工谈,通过交流来恢复员工满意度,并最大可能的满足员工需求。

参考资料: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勉、张德,IT企业雇员离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05

3.马淑婕、陈景秋,员工离职原因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场开发,2003,09

第4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位序—规模”;首位度;城市规模等级

1.文献综述

潘鑫等(2008)选取长三角城市群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等层面出发,得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多中心圈层集聚等三方面的特征。程开明(2008)对长三角城市体系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上海首位城市特征突出。蒲英霞等(2009)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该城市体系经历了首位型-位次型-首位型分布模式,城市首位度降低。孙贵艳等(2011)应用位序-规模法则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

2.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2.1 “位序—规模”分布

据表1,上海市非农人口数排第一位序,且远超第二位序南京,从第三位序开始,城市的非农人口数按照较平缓的梯度依次递减。进一步对表1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制出了“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图”:

据图1,随着城市位序的增加,非农业人口数先高速下降,继而平缓减少。因此可以推测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与城市位序大致呈反比例关系。据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城市非农人口数与城市位序的模型Pi=K/Ri(其中Pi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Ri为城市位序,K为常数),并用一般形式Pi Riα=K表示,再将原指数方程简化为一次线性方程lgPi=lgK-αlgRi,并对城市的位序—规模关系进行线性回归。

通过“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图”推测出“位序—规模”模型,再由表2数据可得具体方程:lg(Pi)=6.55-1.24lg(Ri),转化为指数型方程Pi=3548133.89Ri-1.24,其中,常数项C和自变量lg(Ri)的P值近似为零,即成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R=0.97,说明Pi与Ri呈现高度相关性。位序变量指数α=1.24>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高度集中,高位城市上海的规模突出,而低位城市发育不够。综上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下文将对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高首位度进行量化分析。

2.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

由图2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为3.67(首位度=上海人口/南京人口=938.21/255.86=3.67),远高于其它城市之间的人口比例。其原因如下:1)政治因素:该地区位序?规模分布的上述演变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上世纪80 年代,我国推行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时该地区纷纷“撤县建市”,积极实施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极大地加速了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规模分布的首位型特征逐步减弱,进入位次型分布模式。然而浦东开发决策之后,上海市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并以此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因而其城市规模得以大幅度地提升;2)经济因素:到2000年为止,上海实现了GDP连续八年的两位数增长,其第三产业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上海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是其城市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2.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根据上述数据又进一步制作出了“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正态图”:

据图3可得该地区本阶段城市大多数是中小型城市,这与上海高首位度的原因分析相统一,江浙一带的城市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本地集聚效应占主要优势,城市保持中小型规模即已达到规模经济,因而限制了城市规模向外辐射式扩大的趋势,也即限制了城市的规模。

3.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3.1 “位序—规模”分布

据表3,2010年度,上海依然稳居该地区中心城市。其后的南京、杭州,由于政治及传统发展优势,人口数量依然处于地区二级梯队。而在研究中,城市规模分布类型还受到自然、历史、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州和宁波在经济发展等领域内已经表现出超过南京和杭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南通和常州等城市也在长三角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人口数量增幅明显。进一步对表3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图”(如图4所示):

随着城市位序的增加,2010年度城市辖区年平均人口自上海开始下降较为明显,继而平缓减少。据此,仍可以进一步建立城市辖区年平均人口与城市位序的模型的简化形式:lgPi=lgK-αlgRi,下面将对城市的位序——规模关系进行线性并进行回归(见表4)。

回归可得具体方程:lg(Pi)=7.15-1.02lg(Ri)

转化为指数型方程:Pi=14125375.45Ri-1.02

其中,常数项C和自变量lg(Ri)的P值近似为零,即成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R约为0.97,说明Pi与Ri呈现高度相关性。位序变量指数α=1.02近似等于1,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于该年度已接近于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长三角城市群在演进过程中趋于均衡全面发展使得该地区低次位的城市不断成长,城市群朝向成熟的城市体系演进,而在达到标准“位序-规模”分布之后,该地区将达到城市体系的稳定状态,即“帕累托分布”。

3.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

首位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并带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为2.44(首位度=上海人口/南京人口=1326.69/543.61=2.44),相较于其余城市的人口数据顺次比例,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如图5所示)。

其原因在于:1)经济因素: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该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单极经济结构正在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元联动经济结构演化,原先低位次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经济质量不断提升,故其优势地位仍相对明显。2)政治因素:近代以来上海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期间上海的首位度虽有所下降,但上海市积极推进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因而依旧保持着相对较高的首位度。3)国际关系:作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单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输入国,我国的城市体系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明显,区域层面突出表现为传统的城市体系结构向网络体系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层面则突出表现为新的经济空间的兴起和城市空间的重构。近十年内,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城市群开始兴起,依托于该地区强劲的发展潜力,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故其首位度仍较高。

3.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根据“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进一步制出“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正态图”:

依照图6,16座城市的规模均已达到大城市及其以上水平。其中,有3座超大城市,11座特大城市,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数量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该地区已接近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

4.2000年与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比较

4.1 “位序—规模”分布比较

将长三角城市2000年的位序作为横坐标,2010年的位序作为纵坐标,制作出图8:

2000年至2010年,长三角各城市中近半数的位序没有发生变化。在排名前7的城市仅无锡和苏州互换了位置,这些位序较高、规模较大的城市位序相对稳定,与之对应的则是排位靠后城市间位序的显著变化。

4.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比较

根据“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可以制得“2000年与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见图8所示):

10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行政等级结构有原来的沪-宁杭(副省)-地级市-县的模式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于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的崛起,演变成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杭苏锡甬(副省与发达地级市)-县市的模式,整体城市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期间,上海连接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的经济中枢地位凸显,并与苏锡常等市实现了成功的经济对接。苏州等市在着力推行制造业高地建设的同时,针对上海实施了战略北移跨江发展,着力加快“北上海”建设。而杭州、宁波等地也加快了“南上海”的建设,以杭州湾大桥建设、大小洋山港及北仑港的建设为契机,与上海经济在资源、产业、市场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对接。

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扩展和集聚能力提高也十分突出。杭州实施了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性转移,使钱塘江两岸成为杭州市新的城市中心;无锡撤销了锡山市,使之成为了无锡的两个区;苏州则把吴县纳入了城区范围。1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人口加速集聚。虽然上海作为首位城市人口比例虽有下降,但这也反映出长三角16个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4.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比较

从2000年的偏正态分布到2010年的标准正态分布,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重心从原本的中等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更加合理。这十年间,随着江苏沿江战略、沿海战略、浙江沿湾战略的实施,以及宁杭生态产业轴、泰锡湖产业轴不断拓展,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布局趋势初现。长三角城市群可以被划分为由沪苏锡构成的核心城市区域,沪宁杭的中圈层,和通过沪宁杭金三角带动起来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圈层。其城市规模体系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高层次,中小城市发育良好,城市等级比较完善,空间布局表现为城市密度较大,分布比较均匀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08(3).

第5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EPQ模型;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1-0056-04

Research on EPQ Model Based on Activity-based Costing

YANG Tou-ping1,2, LIU Zhi-xue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

Abstract: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on the classical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EPQ) model in production-inventory system, a new EPQ model based on ABC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n the new model, based on ABC perspectives, we analyze the cost drivers other than conventional ones specified in the production-inventory system, and then revise the cost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cost drivers.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examples are also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of the new model by comparing with the classical EPQ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e new model can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lassical EPQ model in cost control.

Key words:EPQ model; activity-based costing; cost drivers; cost control

1 引言

经济生产批量(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简称EPQ)模型被许多生产制造企业接受并应用到实际生产运作中。然而,由于模型相关输入参数,包括设置成本、库存成本以及需求率的假设离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使得相关应用企业及学者对EPQ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出疑问,这也促使一些学者研究EPQ模型改进,以匹配实际的运作要求。

经典EPQ模型假设每次设置成本固定,但实际上每次生产设置时间不同产生的设置成本也不同,对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Darwish[1]研究了基于设置成本改变的EPQ模型改进,并利用数值算例证明改进的EPQ模型比经典EPQ模型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效。在此之前,Billington[2]研究了减少设置时间对EPQ模型的效果;Kreng et al.[3]以设置时间减少率作为决策变量研究了考虑不同需求的EPQ模型;Paknejad et al.[4]、Andijani[5]和Wu[6]研究了多阶段生产系统中的设置成本减少。同样,经典EPQ模型假设固定库存成本率即库存成本与库存量呈线性关系,但除了库存量,其它因素如仓库数量或空间、仓库工作人员数量等也会影响到库存成本。

对于作业成本法(简称AB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也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但大多从物流成本核算角度来探讨,如Pohlen和La Londe[7]第一次把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研究中,认为基于作业的分析可以找到物流系统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从而重组物流过程,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Perrtila et al.[8]认为如果ABC可以在物流系统中运行,它可以提供比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更加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物流决策;Manunen[9]探讨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计算与模拟模型;国内学者如宋华[10]、帅斌和孙朝苑[11]也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但将作业成本法整合到物流成本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

基于上述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将作业成本法整合到经典EPQ模型研究中,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来分析经典EPQ模型的输入参数――设置成本与库存成本的成本动因,进而对EPQ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调整来改进EPQ模型,达到有效控成本目的。改进的模型不仅将设置成本视为变量,而且考虑了库存成本率的改变,同时数值算例分析与比较也被提供来验证ABC应用效果。

2 符号说明及经典EPQ模型

2.1 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厂家生产单一产品。符号意义:Q生产批量;P生产率;D需求率(P>D);T库存周期(Q/D);TP生产周期(Q/P);c1生产设置成本;c2单位库存成本;I1生产设置次数;I2平均库存量;Imax最大库存量。

2.2 经典EPQ模型

在经典EPQ模型中,包括两种成本即设置成本与库存成本,生产―库存模式如图1所示,用公式表示为

C=c1I1+c2I2=c1T+12(P-D)TPc2

=DPc1TP+12(P-D)TPc2

(1)

最优生产周期T*P=2Dc1P(P-D)c2,最小成本C*=2Dc1c2P(P-D)P。

图1 不考虑缺货生产―库存模式

3 基于ABC的EPQ模型

3.1 成本动因分析

依据(1)式,应用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解释,经典EPQ模型中的成本结构及成本动因分析见表1。

表1 经典EPQ模型成本结构及动因分析成本项目成本动因动因分配率

设置成本设置次数I1每次设置成本c1

库存成本平均库存量I2单位库存成本c2

应用作业成本法要求成本分配需选择最合适的成本动因,因而对于设置成本选择的成本动因更应该是设置时间,而不是设置次数。正如Johnson[12]讨论了企业如何利用基于作业的信息来管理活动,而不是管理成本,因此分析了丰田汽车不是直接关注设置成本,而是关注设置成本的动因――时间,从而通过缩短设置时间来减少设置成本。

对于库存成本,平均库存量不可否认是一个重要成本动因,但库存占用仓库空间以及仓库工作人员数也是不可忽视的成本动因,如储存成本可能更多与库存占用仓库的空间相关,而货物处理成本(货物接收、检查、堆垛等)则更多与仓库工作人员数相关,其它一些成本(保险税收、物品损耗、资金占用费等)更多与平均库存量相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PQ模型的详细成本动因分析见表2。

表2 基于作业成本法EPQ模型成本结构及动因分析

成本项目成本动因动因分配率

设置成本设置时间单位时间设置费

库存成本储存成本

库存占用空间单位仓库空间租金、投资及其它配套费

货物处理成本仓库工作人员数量工作人员单位时间成本

其它成本平均库存量单位库存占用成本

3.2 基于ABC的EPQ模型构建

(1)基于ABC的设置成本分配

根据表2成本动因分析,设置时间越长,则设置成本越大。假设考虑设置成本K=mt(m>0),其中t表示生产设置时间,m表示单位时间设置费。一般来说,生产周期越长,则设备损耗越大以及遗忘效果越明显,结果导致下次生产设置需花费更长时间,对于这一现象,Porteus[13],Jaber和Bonney[14]也进行了阐述,因而假设生产设置时间t与生产时间TP存在t=TμP(μ>0)函数关系是合理的。依据上述假设,设置成本可表示为

K=mTμP(2)

依据(2)式及图1,单位时间设置成本C1可表示为

C1=mTμPT=DPmTμ-1P(3)

(2)基于ABC的库存成本分配

依据表2成本动因分析,对于储存成本,假设厂家单位时间内对储存容量为W单位产品的仓库需付租金(如租用仓库)、折旧(如自建)及其它相关配套费c21;依据图1,厂家需要租用或自建的仓库容量为Imax=(P-D)TP,因此单位时间储存成本C21可表示为

C21=c21(P-D)TPW(4)

对于货物处理成本,假设仓库内每工作人员单位时间内平均能处理n单位货物,工作人员单位时间成本为c22,依据图1,仓库内的平均货物数量I2=12(P-D)TP,因而需雇佣工作人员12n(P-D)TP,单位时间货物处理成本C22可表示为

C22=c222n(P-D)TP(5)

对于其它与平均库存量直接相关成本,如保险税收、物品损耗、资金占用费等,假定成本动因分配率为c23,依据图1,平均库存量I2=12(P-D)TP,因而单位时间成本C23可表示为

C23=c23(P-D)TP2(6)

根据表2及(4)、(5)和(6)式,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单位时间库存成本C2可表示为

C2=c21(P-D)TPW+c222n(P-D)TP+c23(P-D)TP2(7)

(3) 基于ABC的EPQ模型分析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3)和(7)式代入(1)式,则(1)式转化为

C(TP)=DPmTμ-1P+c21(P-D)TPW+c222n(P-D)TP+c23(P-D)TP2(8)

当μ≥1时,能明显看出(8)式是关于TP的增函数,因而当μ≥1,要使(8)式最小,TP=0;在现实生产中,TP=1P,也即Q=1。综上所述,在本文中我们需要研究的是0

当0

CTP=DPm(μ-1)Tμ-2P+(c21W+c222n+c232)(P-D)(9)

令(9)式等于零,解得

T**P=2Dm(1-μ)P(P-D)(2c21W+c22n+c23)12-μ(10)

C**=2-μ1-μ(Dm(1-μ)P)12-μ((c21W+c222n+c232)(P-D))1-μ2-μ(11)

4 数值算例及比较

4.1 经典EPQ模型与基于ABC的EPQ模型参数关系分析

由表1及表2看出,经典EPQ模型与基于ABC的EPQ模型成本动因不同,因而相应的动因分配率也发生改变。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有必要分析上述两种模型中成本动因率之间的关系。

基于ABC的EPQ模型,对于设置成本,成本动因是设置时间,而经典EPQ模型中设置成本独立于设置时间,即每次设置成本相同。依据(2)式,当μ=0基于ABC的EPQ模型中设置成本独立于设置时间,因而存在以下假设合理性

c1=m(12)

对于库存成本,由表2,其成本动因有仓库容量、仓库工作人员数及平均库存量;而经典EPQ模型中的成本动因分配率c2表示单位时间内的单位库存成本,依据前面的分析,因此也存在以下假设的合理性

c2=c21W+c22n+c23(13)

其中c21W、c22n、c23分别表示单位时间内每单位库存的储存成本、货物处理成本和其它与平均库存量直接相关的成本。

4.2 数值输入及结果比较

本节通过示例给出ABC对经典EPQ模型效果。假设某企业基于历史数据、经验、市场相关信息及(12)式、(13)式合理假设,经典EPQ模型与基于ABC的EPQ模型相关输入参数见表3。

表3 经典EPQ模型与基于作业成本法EPQ模型相关输入参数

经典EPQ模型基于ABC的EPQ模型

生产率、需求率P=15000 D=10000

设置成本相关参数c1=200m=200

库存成本相关参数c2=50c21=10000,W=500,c22=8000,n=400,c23=10

依据表3输入数据,借助Spreadsheet模拟求解,对(8)式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包括以下三步:(1)求出经典EPQ模型成本最小的生产时间Tp及相关设置成本、库存成本和总成本;(2)求出ABC模型成本最小的生产时间TP及相关设置成本、库存成本和总成本;(3)相关成本损失衡量。假设C*EPQ表示经典EPQ模型最优相关成本,C*表示ABC模型最优相关成本,成本损失可表示为:C*EPQ-C*。具体效果分析见表4。

基于(12)、(13)式合理假设的输入数据使经典EPQ模型与基于ABC的EPQ模型具有可比性。表4只选择了0

表4 ABC对经典EPQ模型效果分析

EPQ模型类型μ生产时间设置成本设置成本损失库存成本库存成本损失总成本总成本损失

经典EPQ模型NA0.032664082.4704082.5008164.970

基于ABC的EPQ模型

0.10.021624203.09-120.623783.50299.07986.59178.38

0.20.016363580.24502.232863.001219.56443.241721.73

0.30.011882968.711113.762079.002003.55047.713117.26

0.40.008182383.891698.581431.502651.03815.394349.58

0.50.005261838.432244.04920.523161.982758.955406.02

0.60.003081347.472735.00539.003543.51886.476278.50

0.70.00158923.303159.17276.503806.01199.806965.17

0.80.00066576.813505.66115.503967.0692.317472.66

0.90.00018315.803766.6731.504051.0347.307817.67

5 结束语

采用ABC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制定成本控制策略。本文通过对经典EPQ模型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构建基于ABC的EPQ改进模型,从而分析ABC对EPQ模型的影响,数值算例及比较也被提供来分析ABC应用效果。当然,在应用ABC分析时,成本动因的选择是关键考虑因素,并且不同的企业设计ABC系统时在成本动因选择上也可能不同,如果实际企业选择的成本动因与本文分析不同,对应的ABC模型也可以采用本文相似的分析方法来构建与分析,同时论文只探讨了ABC在EPQ模型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ABC在整个物流系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Darwish M A. EPQ models with varying setup co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3): 297-306.

[2]Billington P J. The classic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model with set-up cost as a function of capital expenditure[J]. Decision Sciences, 1987, (18): 25-42.

[3]Kreng B W, Wu S Y. Implementing the optimal policy of set-up time reduction in an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0, (31): 605-612.

[4] Paknejad M, Nasri F, Affisco J F. Analysis of setup cost reduction in a two-stage system with power investment function[J]. ZOR/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96, (43): 389-401.

[5]Andijani A. Setup cost reduction in a multi-stage order quantity model[J].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1998, (9): 121-126.

[6]Wu S Y. Optimal policy for set-up time reduction in a multistage production-inventory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2, 33(7): 551-556.

[7]Pohlen T L, La Londe B J.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logist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4, 15(2): 1-23.

[8]Perrtila T, Hautaniemi P.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 (41): 327-333.

[9]Manunen O. 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model for logistics operations of manufacturers and wholesal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0, 3(1): 53-65.

[10]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114-120.

[11]帅斌,孙朝苑.一类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J].财经科学,2006,(5):114-119.

[12]Johnson H T. Activity-based information: a blueprint for word-class management accounting[J].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88, (69): 23-30.

[13]Porteus E. Investing in reduced setups in the EOQ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85, (31): 998-1010.

第6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 MOOC;cMOOCs;xMOOCs;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26-03

Analysis and Revelation of Domestic MOOC Platform based on Courses //WANG 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ultiple domestic MOOC plat-form,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the mode of cours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the methods of examin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nd per-

fected; the degree of mobile of course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

Key words MOOC; cMOOCs; xMOOCs; online education

1 引言

在W络时代的今天,依托互联网,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使得网络课程得到充足发展,在线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风靡全球。特别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当前最新、最潮的在线学习形式。

2 MOOCs的主要模式

MOOCs现今有两个主要模式:cMOOCs和xMOOCs。

cMOOCs的c指“联通主义(connectivist)”,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为目标,要求学习者要积极参与分享,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谈个人见解,然后课程组织者通过聚合工具以日志或邮件的形式将大家的反思推送给全班学生。cMOOCs的另一个特征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分散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从教师推荐的资源或者网上自己找到的资源甚或是其他学生的作业中汲取知识,要求师生有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自治能力。

xMOOCs指最近几年由各大学在edX、Coursera、Udacity

等平台上提供的慕课,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类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高校的传统教法类似,主要是由教师讲授新知识,学生通过做练习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培养相关技能。教学内容如教学视频、题库和测验等都是集中存放在课程网站中的,较少会引导学生去看互联网上的资料,这点与cMOOCs有明显的不同。

cMOOCs的优点是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生成新内容,更有利于创新;缺点是构建的学习网络较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xMOOCs的优点是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的传播,缺点是教学法并没有创新,一定程度上仅仅是把传统教学过程搬到了网上。

MOOCs的起源是cMOOCs,但是真正将MOOCs做到大规模推广的却是xMOOCs,现在主流MOOCs平台上面的大多数课程也都是xMOOCs形式的,但是cMOOCs无疑更有利于高级目标的实现,已经有一些xMOOCs课程开始采用cMOOCs讨论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MOOCs发展更多样化,SPOCs(小型的私有在线课程)、DLMOOC(深度学习MOOC)、MOOL(大规模开放网络实验室)、DOO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新名词大量涌现,以开放在线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后MOOCs时代已经到来[1]。

3 国外的MOOC平台

Cousera、edX和Udacity三大课程提供商奠定了MOOC发展的基石,Futurelearn、iversity、open2study分别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较为新锐的MOOC平台,它们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平台定位不同,平台上课程的呈现方式以及功能也有所不同。随着各MOOCs平台上的课程日渐丰富(形式、课程、考核),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前往注册学习,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国学生,但更多的中国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望而却步。当然,有的平台考虑到这点,将众多教育视频翻译成多种语言,以字幕的形式提供给不同的需求者。但其中不少课程是机器翻译,词不达意,反而增加了理解课程的困难。即便如此,根据果壳网MOOC学院的2015在线课程盘点数据报告,有中文字幕的外文课程平均关注数量是无中文字幕外语课程的10倍。2015在线学调查也发现,82%的中国学习者表示至少要有中文字幕,才可以跟上课程。由此可见两点:一是MOOC课程,中文受众数量庞大;二是中文MOOC平台和课程大有市场。

4 国内MOOC平台

事实上,在教育部的积极引导下,已有大量机构和高校投入中国的MOOCs实践中,“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以及多个高校、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各种类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纷纷上线。一批优秀的MOOCs平台在中国涌现,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并且课程还在不断激增中。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xMOOCs是当前国内MOOCs的主导课程模式,这些平台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向大众提供不同高校、各类学科丰富的线上课程,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2016年8月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较2015年底增加775万,增长率为7.0%;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16.6%。我国有以下主流MOOC平台(数据为笔者调查时数据,仅供参考)。

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

是2014年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荣获“2016中国在线教育二十强”。目前汇聚126所高校,合作院校地域覆盖全国80%;合作985高校超过75%(39所985高校),合作211高校超过50%,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1425门课程)。课程体系分了6个大类,包括文学艺术(190门)、哲学艺术(81门)、经管法学(128门)、基础科学(679门)、工程技术(571门)、农林医药(91门),近期又增加了大学先修课(31门)这一专类。

一门课程可有多个分类标签,计算机类的课程基本也属于工程技术类。多所高校可能会推出同一门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有的同一门课程也会分两个或更多学习阶段。针对的学员主要是各高校学生,课程也基本上是大学课程。学生选择众多,但有时针对不同高校开的同门课程,不知如何选择。

每门课程定期开课,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穿插课程的提问和终极考试。类似于线下课程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迄今为止,已有1400万人在中国大学MOOC上注册学习,该平台成长速度很快,每个月都有新课程和新的学生加入,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文MOOC平台。

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于2013年10月正式,荣获“2016中国在线教育十强”。

学堂在线以清华大学为主,与斯坦福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9所高校紧密合作,课程库有近500门课程,其中清华大学的课程有363门。另外,平台与国际多个MOOC平台合作,特别是edX,获得edX平台课程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官方授权。平台包括edX上的部分课程在内,共有22个分类,分类细致;课程丰富,还包括一些系列讲

座,选择多样;计算机、工程课程数量居多,但人文类课程数量有小幅度增加;针对的学员范围广泛,课程层次主要分布在本科和通用。

2016年6月,学堂在线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2]。

学堂在线,课程质量高,精品多。迄今为止,注册用户数突破400万。

好大学在线() 好大学在线由上海交大自主研发,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 联盟是部分中国高水平大学自愿组建的开放式合作教育平台,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优质课程教学、第二专业系列课程教学、高端培训系列课程以及相关在线教育产品。

好大学在线合作院校67所,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了、V西壮族自治区外,都有与该平台签约的学校,上海的高校最多;共340门课程,其中英文授课课程50门,按我国高校现行的12个学科门类划分,工学(86门)、医学(65门)、理学(63门)课程学居前三位。课程可以分属多门学科,比如工程图学既是理学又属于工学。网站语言可选择简体中文或英文。

作业互评、翻转课堂和学分互认是好大学在线的特色。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相互交流,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通过翻转课堂加强了课程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签约学校的学生将能通过“好大学在线”平台选课,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甚至通过系列课程的修读,获取辅修专业学位。好大学在线为高校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服务。

网易云课堂() 云课堂,是网易公司倾力打造的在线实用技能学习平台。该平台于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线,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精选各类课程,与多家权威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10 000+,

课时总数超100 000。

云课堂分微专业和系列课程两个特色板块,微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方案,让学员快速、全面地掌握相关技能,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此类课程大部分是收费的;系列课程,将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打包并有序地呈现,给用户提供完整的、有体系的学习方案。

课程体系分大学计算机专业、互联网职业技能、金融专业三大类。其中大学计算机专业分类中的课程接轨中国大学MOOC,定期开课、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穿插课程的提问和终极考试,免费学习。而互联网职业技能和金融专业分类基本收费学习,费用从几块到几百块人民币不等。

第7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称5计价规范6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建设工程计价!招投标!结算以政府颁布的工程预算定额作为主要依据的状况,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业主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在这种新的计价规范下,对于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虚拟建筑企业又提出了新的考验对作为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剧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的新型虚拟企业的工程管理!组织模式能否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这种新的工程计价!招投标!结算模式,有必要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我国传统建筑企业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计价规范》的推行普遍得到了市场主体各方的认可,但招投标!合同定价的过程和结果的实质改善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是建立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的/金字塔0式组织。

由于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不合理,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不同步,《计价规范》的推行的实践过程中招投标/三环节0严重脱节,出现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 在招标人方面出现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模式以施工总承包为主,设计和施工由不同的单位完成,按照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的程序进行这就造成了招标方由于设计!施工的完全脱节使得工程量清单编制水平不高,清单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不符,清单缺项;信息交流的短缺!传递的扭曲!失真使得业主缺乏施工管理经验,不能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分析拟建工程的项目构成和各项影响因素,不能有效鉴别施工方案的优劣!甄别投标企业是否存在串标现象!投标价格是否明显偏离工程实际;项目参与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使得工程合同条件设置不合理!片面扩大承包人的风险。

1.2 在投标人方面出现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模式下,设计!施工间存在组织管理上的隔墙和信息交流上的屏障,这就容易造成投标方对工程量清单的研究分析不足,对清单项目的理解有误施工!供货之间组织管理上的隔墙和信息交流上的屏障使得投标方对市场价格信息把握不准确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基础是全面!准确,包含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的价格信息,但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模式使得信息在施工和供货单位间传递短缺!扭曲和延误,施工方做出的报价也就失去竞争力

2、虚拟建筑企业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对虚拟企业在建筑业的应用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虚拟建筑企业这种新兴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能否适应作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根本改变政府定价模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并进而治理整顿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具体措施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2.1 虚拟建筑企业的本质

虚拟建筑企业作为虚拟企业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其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设计和施工相结合即我们常说的项目总承包设计和施工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采用设计和施工结合的方式可以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变更!拖延!争议!索赔以及浪费,达到降低费用!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最终实现企业增值.

2)通过电子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沟通与协调比起命令和控制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更重要的是推动项目参与各方朝着合作!项目利益第一的方向发展

3)组织关系模式的改变业主-设计-施工-供货的纵向命令和控制关系转变为业主方—项目管理方-设计方-供货方的横向协作关系。

2.2 虚拟建筑企业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发展分析

虚拟建筑企业是一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虚拟组织原理,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强大支持,采用无层级!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方式。

2.2.1 全面了解工程状况,降低建设风险

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有助于招标方!投标方深刻理解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克服了传统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下招标方由于设计!施工的完全脱节,而造成工程量清单编制水平不高,清单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不符,清单缺项的缺点,也使得投标方能对工程量清单做出深刻研究分析,对清单项目理解透彻,极大降低了承包商对工程量清单可能带来的报价风险和由此产生的结算风险。

2.2.2 应用通讯技术建立虚拟建筑企业的运行平台

1)建立外部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通过EDI!Extranet实现企业间工程建设数据快速!准确的交流,有利于对投标竞争对手资料的积累和招标工程资料的调查做出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如对招标人的资料、工程所在地自然条件、当地市场情况、工程项目情况等;

2)建立内部网络基础平台通过Intranet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交流,有利于企业收集积累人工!材料!机械消耗费资料,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一套完整的报价资料;建立的知识网络平台,有助于弥补设计!施工!供货单个企业知识的不足,提高虚拟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势力;

3)建立物流网络平台实现了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高效的分配和传递,保证中标企业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建设;

4)建立契约网络平台维持各成员企业长期伙伴关系,节约企业运行成本虚拟建筑企业运行的四种网络平台,有利于企业投标报价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定额,建立工程价格信息网络,及时提供人工!材料!设备价格以及建筑市场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专业承包动态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起定额和价格的动态管理。

2.2.3 虚拟建筑企业建立各成员方的横向协作关系系统的层次性

虚拟建筑企业建立了业主方!项目管理方!设计方!供货方的横向协作关系系统的层次,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得到充分体现从图中可以看出,虚拟建筑企业力图拆除内部部门!外部组织之间的有形障碍和界限,可以使人!资源!团队等有形单元和无形知识在虚拟组织中自由流动虚拟建筑企业类生命系统的层次性,使得系统内各层级单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在招投标过程中就可以简化很多程序,节省大量人工和时间,大大节约了市场运作成本;同时人为因素减少,评定标中的人情!关系!权利都无法发挥作用,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3、结 语

1)通过对传统建筑企业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出现的问题分析,可知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不合理和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不同步。

2)虚拟建筑企业这种新兴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以其本质的优点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充分展现出来。

3)虚拟建筑企业克服了传统建筑企业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完全适合新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可较好地实现建筑企业与国际接轨,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并进一步实现建筑市场的有序和透明。

参考文献

1 林宗昭,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制度的改革。建筑经济,2004 (7)

2 LarsLine.VirtualEngineeringTeams:StrategyandImplementa2tion.Itcon,1997,2

3 陈 剑。虚拟企业构件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边坡 弹性模量 位移反分析

水坝、基坑、边坡等的位移反分析研究至到近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1,2]. 这些地表工程存在如下特点:

(1)工程规模一般较大,涉及的介质较多;

(2)初始地应力场受地形、介质等的影响较大;

(3)施工周期长,时效因素较为显著;

(4)监测与施工很难同步进行.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地表工程需要建立自己的反分析模型,不能借用地下工程的位移反分析方法.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首先考虑了多种介质弹性模量位移反演,其次扬弃了一步开挖假定,反分析的基础位移资料可以是阶段开挖位移增量. 为了减轻反演工作难度,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假定初始地应力场已知,每种介质属于均匀各向同性线弹性体.文中建议的优化算法的基础是递归技术和单变量优化算法,单变量的易操纵性基本上可以保证反演结果与初值无关.三峡船闸高边坡位移反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和算法是合理的.

1 反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

1.1 模型 设n为构成坡体的介质数量,Ei(i=1\:n.)为待求的各介质弹模.反分析的目标函数取计算位移矢量u与实测位移矢量的点积的最小值,即

式中f,u均为Ei的函数.

约束方程为有限元方程

=Fexcav,

(2)

Ei>0, (i=1,...,n.)

(3)

式中Eik′i为介质i贡献的刚度矩阵分量;Fexcav为开挖力

N,B分别为插值形函数矩阵和应变位移矩阵;b为体积力矢量;Ωexcav为开挖区;若为阶段开挖位移增量,则σ0是上一步开挖后坡体的应力,若为位移全量,则σ0是初始地应力.

对于多介质线弹性问题,σ0一般是Ei(i=1,...,n)的函数.但是可以证明[3],当Ei之间的相对大小不变时,σ0与Ei的绝对大小无关,相应地Fexcav为常量.这一特性可以用来减少一个优化变量.将式(2)改写为

令u0为Ei取某一组值Ei0时的计算位移,将u0乘以同一比例因子λ,并代入式(1)得

由此可求出Ei0维持现有比例关系时,使f取极小值的Ei

对于单变量优化问题,利用式(7)只需要一次试算即可求出弹模值;对于二变量优化问题只需要迭代求解E1与E2的比值,即减少了一个优化变量.多变量问题类推.

令βi=Ei/E1(i=2,...,n),式(1)至式(3)的优化模型可进一步改写成

βi求出后,各介质弹模计算如下

1.2 优化算法 多介质位移反分析的目标函数一般存在多个极小值,使用单纯形法,Powell\%法等优化算法求解,计算结果一般与初值有关.本文建议利用递归技术将多变量优化问题转换为一系列的单变量优化问题.这种转换增加了计算工作量,但是每次迭代只需操纵一个变量,可以控制反演结果与初值无关.

用i-1表示βi-1.取某一结定值,G(βi)表示β2,β3,...,βi-1取给定值时,函数f(2,3...i-1,βi,...,βn)的最小值,

G(βi)=minf(2,3...i-1,βi...βn),

(13)

目标函数式(9)可写成

式(14)形式上变成了单一变量β2的优化问题.G(β2)的优化过程需要调用G(β3),相应地G(β3)的优化过程需要调用G(β4),依次类推,多变量优化问题被转换为一系列的单变量优化问题.算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参阅文献[3].

2 工程应用

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的岩性较为单一,坡体主要由闪云斜长花岗岩构成,反分析工作根据其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为3种介质:强风化花岗岩、弱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图1为船闸的某代表性剖面.根据施工和监测情况,开挖过程从计算角度划分为3个阶段,反分析依据的位移资料为第二阶段开挖引起的水平方向位

移增量.ZK1为钻孔倾斜仪位移观测孔,穿越3种介质,因此观测位移值具有代表性.为了求出合理的反分析结果,观测位移曲线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修正,其一是曲线拟合;其二是将钻孔ZK1的相对位移曲线,借助孔口监测点P2的绝对位移监测值转换为绝对位移曲线.位移曲线选用三次多项式拟合,考虑到强风化层部分位移曲线呈现出较强的时间效应,拟合仅针对弱风化层和微风化层部分位移曲线进行(即局部拟合),强风化层部分拟合曲线为外推结果.

图2为反分析计算网格,797个节点,748个单元.初始地应力场使用在右测边界上施加水平应力的方法计算.根据文献[4]的地应力实测资料回归结果,水平地应力呈梯形分布,P上=-4.398MPa,P下=-8.661MPa.弹性模量反分析结果如下:微风化花岗岩24865MPa,弱风化花岗岩5496MPa,强风化花岗岩434MPa.

图3比较了计算位移曲线、实测位移曲线和拟合位移曲线.除强风化层外,计算位移曲线十分逼近实测位移曲线,计算位移曲线对拟合位移曲线的逼近效果更好.参看图1,P1点是另一地表监测点,该点在第二步开挖期间的实测水平位移增量为6.39mm,反分析的计算位移增量为5.23mm.考虑P1点位于强风化层上,时效因素较为显著,上述反分析结果是合理的.为了进一步验证反分析结果,表1列出了各种位移曲线拟合方式的弹模反分析值,以及根据试验结果所取的弹模值[5].曲线拟合方式对弹模反分析结果影响较小,反分析弹模值均小于试验取值.

表1 曲线拟合方式对弹模反分析值的影响

介质 局部曲线拟合反演弹模/MPa 整体曲线拟合反演弹模/MPa 试验取值 一次多项式 二次多项式 三次多项式 一次多项式 二次多项式 三次多项式 微风化花岗岩 24313 24185 24865 22923 23054 22831 35000 弱风化花岗岩 5775 5904 5496 5243 6042 6051 10000 强风化花岗岩 424 422 434 400 402 398 500 3 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边坡弹性模量位移反分析模型及提出的实用优化算法,通过三峡船闸高边坡位移反分析实例验证了其工程实用性. 本文建立的反分析优化算法的计算工作量为(t为单变量优化计算时间,n为优化变量数),因此不适用于变量数较多的优化问题.

致谢 本文的位移监测数据由长江科学院监测所提供,在此对李迪主任,刘祥生、朱红五副所长,马水三、廖勇龙工程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志法,熊顺成,王存玉,刘 英. 关于位移反分析的某些考虑.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4(1).

2 刘维倩,黄光远,穆永科,孟昭波,王中伟. 岩土工程中的位移反分析法.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5,12(1).

3 邓建辉,丰定祥,葛修润,谷先荣. 多介质边坡弹性模量位移反分析模型与优化算法.岩土工程学报,1997,19(3).

4 龚壁新,钟作武,罗超文,刘元坤. 三峡工程船闸区地应力测量和地应力场初步分析.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12(2).

5 丁秀丽,徐 平,夏熙伦. 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开挖卸荷变形及流变分析.长江科学院院报告,1995.12(4).

Back analysis of elastic moduli according to the

displacementmeasurements in cut slopes

Abstract A model and a practical optimization method are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back analysis of elastic moduli

第9篇:期末成绩分析范文

【关键词】FDM成型技术;CAD建模;成型误差

FDM of Rapid Prototyping on CAD Modeling and Error Analysis

WU Xiao-yan WANG Li-cheng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8,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 of FDM of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CAD i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car body. Meanwhile, the error factors of forming parts accuracy in FDM process are analyzed. It is proved that FDM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speeding up products development cycle and improving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FDM; CAD modeling; Forming error

众所周知,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于所设计的零部件,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加工或装配之前,一般需要先期加工一个简单的样品或原型,以便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价、修改和功能验证。而一件原型的生产极其费事,仅模具的制作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随着当前制造业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必然会越来越短,消费市场的需求促使制造厂商不得不加快产品的研发周期,快速将多样化的产品推向市场以抢占先机,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产品的快速开发是制造企业赢得21世纪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而快速成型技术能够迅速将设计思想转化为产品,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可与数控技术(CNC)相媲美。

1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材料累加成型原理的新型制造工艺,它是集多种先进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中“去除”材料的加工方法不同,RP技术将复杂的三维制造分解为简单的二维加工的叠加,是一个从离散到堆积的过程,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利用零件的三维CAD模型,通过软件将其按一定厚度离散成一系列二维层面,再结合加工参数驱动成型机按顺序将材料一层一层堆积形成实体原型,原型经过打磨等处理后即成零件。由于RP技术可以在不用模具和工具的条件下生成几乎任意复杂的零部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造柔性,故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工程、动力机械、家电制造、电动工具、医疗修复、建筑工程、工艺品制作以及儿童玩具等领域,并且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拓广[1]。

图1 快速成型技术原理

2 FDM技术与CAD软件的结合

熔融堆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简称FDM)是快速成型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工艺方法之一。FDM技术是基于原型的三维CAD模型的,因此确定CAD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获取原型的三维CAD模型:一是通过反求工程求得。反求工程对于难以用CAD设计的零件模型以及艺术模型和活性组织的数据提取是非常有利的工具,而快速成型又不受模型几何形状的限制,可以快速地将测量数据复原成实体模型,反求工程与RP技术的结合实现了零件的快速三维拷贝[2]。二是直接利用CAD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在计算机上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将已有产品的二维三视图转换成三维模型,或者根据产品的要求直接设计三维模型,显然是一种较为便捷理想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有SolidWorks、Unigraphics、Pro/Engineer、AutoCAD等,这些软件均有较强的实体造型和曲面造型功能。下面以玩具汽车车身模型的快速成型来说明FDM技术与CAD软件相结合的运用方法。

(1)车身CAD建模

本文中直接利用UG 8.0软件设计玩具汽车车身CAD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用到了N边曲面、偏执曲面、有界平面、拉伸、镜像特征、螺纹孔等功能命令。

(2)成型机的选用

根据车身CAD模型的大小及其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快速成型机,以满足其成型速度和精度的要求,本文中选用Stratasys公司的Dimension BST 1200es系列3D打印机,其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3)CAD模型处理

由CAD造型软件生成汽车车身的三维CAD实体模型或曲面模型,然后将CAD模型转化为STL文件格式,即对实体模型或曲面模型进行切片处理,将三维模型近似成多个小三角形平面的组合。精度要求越高,曲面越不规则,所需要的三角形面片的数目就越多,STL文件就越大。或者对CAD三维模型直接进行分层处理,得到精确的截面轮廓。分层切片模型在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成型零件的规模、精度和效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