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三农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农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农发展论文

第1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当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新审视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因此,它最接近农民,最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在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实行科学决策、科学施政,提高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广泛发展也就是民主管理形式的广泛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将从直接组织和管理经济转变到主要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而直接组织管理经济的功能将转由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承担。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户实施的各项支持保护政策大都是委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的,并且取得了比政府直接实施还要好的效果。如日本和韩国的大米政策性收购就是政府委托农协进行的,政府扶持农业的资金由农协发放并负责收回,政府给予补助。因此,可以预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必将大大推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合作经济组织也将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实施农业政策的得力助手。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经济上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主体结构,创新了农村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体制性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了农户之间的协作,延伸和强化了家庭生产经营的能力,促进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大大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等形式,把农户、企业和市场有效地连结起来,建立起新型的产品营销、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益联结机制,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诚实、守信和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遵循以人为本、成员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农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下创建合作组织,在合作组织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集体利益,通过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来实现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就构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合作社文化的教育,接受合作社文明的熏陶,必然会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二、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依托力量

(一)从国际上看,庞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已经在农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其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农场主)都参加了一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3以上的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社采购,1/3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美国在1996年有农业合作社3884个,平均每个社有社员1030人,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有31%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有27%是由合作社供应的。合作社还是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通过农村信贷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占农民借款总额的75%。1994年,美国240家农业合作社银行和协会提供的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25%。此外,合作社还通过共同购买和利用的方式,帮助中小农户用上大中型农机具;通过无偿提供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等。

在亚洲,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协总数已达1万多个,入社农民3000万人,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别占91.2%、74.1%和60.9%。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乡和全国两级组织体系,现有农协1500个、专业农协40多个,全国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协。韩国农民使用的生产资料80%是农协提供的,50%以上的农产品是农协销售的,韩国农协是全国第一大银行。

近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也很快,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哥伦比亚合作社供应的牛奶占全国产量的84%,咖啡占65%;印度目前农户人社率已达71%,而这个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到30%。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化肥占全国的36.2%,采购的小麦占33.5%,生产的糖占50.5%,饲料占50%;越南到:1998年底有各类合作社17214个,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从国内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明显滞后。尽管在全国解放之后,我们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围绕发展农业组建了供销、信用、生产合作社,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坚持合作制的普遍原则,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作用,再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因而逐渐丧失了合作的性质。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在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民拥有自主产权和生产经营权之后。近年来,随着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有了长足发展,据农业部统计,全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加入成员2363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10%左右。安徽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早,目前全省已发展到4588个,加入成员126万,带动农户300多万,两类农户合计占全省总农户30%以上。

从各地的实践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特色产品的规模经营。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面,通过要素的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化、区域化生产。从安徽实际来看,凡是规模种养搞得好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就快;凡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的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安徽省广德县近两年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肉鸡、生猪、水果、蔬菜、苗木花卉、毛竹、茧丝绸、茶叶等主导产业,其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二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的建立,通过内部自律、统一服务,能够较好实施质量安全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能够及时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安徽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中,制定生产标准的占。70%,注册产品商标的占30%,并且还有很多组织申报了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有理由相信,今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主要依靠力量。三是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拓宽了家庭经营空间,增加了农民收人。

合作组织把农户的生产与市场和企业连结起来,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扩大了家庭经营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据对安徽部分市县调查,凡是参加合作组织的成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组织成员,增收幅度达20%以上。

(三)国内外实践表明,合作经济组织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西方国家在处理农村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注重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而且屡试不爽。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正在日益显现。安徽省长丰县近年来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用水协会,由协会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户意愿,制定用水计划,然后与农业供水公司签订用水协议,对农户实行统一购水,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灌溉上的水难放、渠难管、钱难收的问题,做到了农户称心、企业放心、政府省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那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得好的地方,大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与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特有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把那些不该管、不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委托给合作经济组织去办理,这样,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农村社会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保护、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任重道远,既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又要坚持由上而下的推动;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依法规范;既要坚定信心、常抓不懈,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思路、新举措。

1.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浓厚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没有浓厚的发展氛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能在艰难中缓慢发展,这势必会延缓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此进入了依法成立、依法发展的轨道。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该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辨证关系,依法指导、依法促进、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是新型的市场主体,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按照法律,促进其加快发展,指导其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是一部市场主体法,也是一部促进法。首先,我们要抓住法律出台的有利时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其次,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完善产权关系,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使其向市场主体型的合作社方向发展。在坚持依法规范发展的同时,要准确把握合作组织原则的基本精神。可以借鉴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在不违背合作社原则的基本内核前提下,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和形式。

第2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尤其以曾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概括得最为充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侧重于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者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两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2%。总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在乡村就业人数为47270万人,占6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4000.0亿元,占11.3%。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无农不稳”,而且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同时农村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要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自2006年,中央政府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农民数千年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向农村铺开,诸如向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等。以上政策都是得民心、惠及农民的好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来源:种粮收入、政府补贴和工资性收入。

(一)种粮收入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耕地的产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持国家稳定所必需的,粮价是一把双刃剑,“谷贱伤农”,但是,粮价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而,粮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粮价太低,政府应当以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太高,政府又应适当减少粮食储备,以调低粮价,或者向城市居民发放补贴,以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耕地和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保障性质的,特别是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农民可以返乡种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都聚集在城市,衣食无着,这对于政府、对于社会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耕地流转必须以保持耕地承包权不变为前提,否则,失地加上失业,这对于打工农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有六百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这些地方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受旱,因此,尽管那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导致产出率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上分析可知,种粮收入对于农民增收来说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政府补贴

针对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趋于复杂的现象,温铁军分析道:“农业产值已经下降为占GDP的15%,而农业人口仍占60%以上。其实,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在约15%农业产值上的收益作为税费基础,为占60%以上人口的农村提供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开支;更不可能以此维持基层政府上千万财政供养人口的庞大开支。同理,面对8亿农民,任何形态的现代治理都不可能满足农村的社会需求。一般学者提出的城市工业反哺农村,或者政府补贴农业,对于中国2.3亿农户而言当然也不现实。”因此,政府向种粮农民补贴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了政府对农民的关爱,这对于打破我国几十年来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体制无疑是意义重大的。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史无前例的8183亿元。但是,假定这些投入全部是对农民的补贴,平均每个农民每个月还不到100元。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工作的机会,那么,这点钱连维持温饱的水平都不够。综上所述,农民增收的关键也不是政府补贴。

第3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二元结构 战略意义 具体途径

1.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2.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或者继续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经验表明,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单一因素的拉动和贡献,都不可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民众多,约占中国总人口70%,但只拥有中国经济GDP总量的20%。原因是由于过去实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和工业上,而农村、农业却被忽视了,导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2.2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3统筹城乡发展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当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加强与改善,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党的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

“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2.4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因素,达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

3.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3.2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对城乡在经济方面的融合、城乡经济的拉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3.2.1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工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3.2.2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3.2.3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3.3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减轻农民负担。

3.3.1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就农村医疗体制与条件而言,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覆盖面只有10%左右,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尤其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减轻农民看病难的负担。此外,还应加快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3.3.2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改变主要由县乡财政和农民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状况,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除对教育费用上涨太快进行控制外,还有必要对农村一些低收入户的义务教育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

3.3.3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建立公共财政,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社会公共需要;一切有效益、面向市场的项目建设,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取消对农民专门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直接受益。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出路所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2]王俊秋.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社会保障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1.05:73-76.

[3]石铮,高贯中.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4:21-23.

[4]马稷.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农民思想素质问题研究[Z].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5]裴晓勇.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6]王韬.我国西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7]袁清坡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103-105.

[8]刘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Z].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9]王习明.统筹城乡发展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09:55-61.

[10]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09:13-17.

[11]张杰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2011.08:60-65.

第4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转贴于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5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矛盾与对策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所有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发展特色经济就要突出抓好“三农”这个重点,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角度,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抓特色经济、抓规模经济。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项举措不公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心理负担,农民不再为乡村干部催缴税款而忧虑。取消农业税,加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对扶持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土地纠纷问题: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沉重,对土地的依赖热情不高,土地矛盾没有凸现出来。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村承包土地的矛盾开始显现,要地、争地的现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详、面积不实、合同不完善等产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农民因地上访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由于受村民素质的制约,议事主体消极被动,“一事一议”存在着事难议、决难行的情况。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意见难统一,二是认识不够,三是钱少难办事。这将影响农村集体公益、福利事业的发展。

1.3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换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农民全部减了负,农村干部无事做”、“农民种田不再纳税,农村工作万事大吉”,表现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极等待的现象,还没有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地税所工作量大大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突出。

1.4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问题:农业税停征后,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刚性支出又必须保证,加剧了乡镇收支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村级公费主要用于了征订报刊,没有直接拨付到村,村级的一些正常支出难以保证,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有的村组无钱购买账簿表册,一些村组也有两年时间没有进行财务核算,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1.5过去农业税费征收遗留问题:税费改革政策明确规定“暂停向农民催收改革前税费尾欠”,“不准强行追收追缴农民负担尾欠或税费尾欠”,负面影响较大。

2.对策及建议

2.1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农村经济要立足于县域优势的发挥,在更大的领域进行资源整合,挖掘潜力,提升档次,降低成本,加强管理,营造新优势,创造高效益。要注重优势转化为成果,见实效,见效益,使其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脱贫的效益,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效益,城乡经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效益,乡镇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专心致志思考怎样为“三农”工作服务。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2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针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依法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妥善调处各类土地纠纷,全面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实搞好承包地的确权发证,做到农户承包的地块、面积、合同和经营权证“四到户”,农户的承包地块、面积与合同记载、社存本、登记表、经营权证“四相符”,经营权证书入户率达到100%,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2.3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一事一议搞建设。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活生产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之间的政策界限,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户自愿、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对村范围大面积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农民筹资筹劳的,必须通过“一事一议”,并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议程序》报批。对改善公益设施,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可通过乡镇、村向上争取,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2.4明确各级政府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事权财权划分,加强各级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责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平宽松的环境。

2.5妥善处理农业税尾欠问题:尽快解决农业税尾欠问题,建议将真正的农业税尾欠和农业税“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区分开来,将“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纳入乡村债务统筹解决。对真正的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证农民社会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6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观念,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结合县域实际,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培育名牌产品,增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建立新型营销体系。

第6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第7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一、2014年主要工作业绩

1、组织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组织引导气象业务、科技骨干人员瞄准气象科技前沿,紧紧围绕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和实际,开展科技研发创新。

2、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组织会员、气象科技业务人员围绕气候变化、地方经济和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调研文章、学术论文、技术总结,向省、市气象学会报送(选送)学术论文3篇。

3、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会员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学习。一是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3月19日上午,我局在卓筒井镇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活动紧紧围绕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通过赠送《气象历书》、散发气象科普宣传单、接受群众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重点宣传了雾霾、暴雨、雷电等气象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群众防灾减灾能力。当天我局气象宣传站人头攒动,前来咨询、领取宣传资料的群众络绎不绝。共计赠送《气象历书》2000余册,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二是制作完成了《县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手册并及时送到各镇乡及社区。该指南分析了气象概况,重点对暴雨、高温、干旱、寒潮等10个气象灾害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向公众普及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该明白卡告知所属辖区内的气象灾害基本情况、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方式、应急避险撤离路线、灾情收集上报途径等信息。四是配合协助有关单位以农经网、“12121”、“961212”气象答询系统、手机气象短信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进行常年性气象及相关科普知识宣传,为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4、组织会员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积极投身气象服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对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旱涝交错的复杂气候背景,学会积极配合县气象局业务股室,共同组织气象科技业务人员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开展连续滚动预报预警和服务,认真做好重要节假日、地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体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确保了重大灾害天气无漏报、重大气象保障服务无失误。组织气象科技人员利用农经网开展为“三农”服务。及时采集农经网信息并上网传播,利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将下载的农经网信息向农民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人工增雨、气象情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趋利避害调整结构等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积极献计献策,做了大量探索性和实践性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5、今年县气象学会配合局机关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县被列为全省19个“三农专项”试点县之一,也是市唯一的一个县,到位国家项目资金100万元。学会组织成员积极开展“三农”建设,目前已在蓬莱镇、卓筒井镇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了8个LED气象信息显示屏、2处6要素区域气象自动站、1套10要素小气候观测仪、1套实景观测站,在卓筒井镇立山新村建成了LED全彩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成为了当地一景。引进了省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和市综合业务监测平台,为切实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解除气象服务群众“最后公里”奠定了基础。

二、2015年学会工作要点

1、启动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工作。

2、积极发展新会员,大力组织开展科研创新、学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3、围绕气象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调研活动,为气象部门领导和地方党政领导工作决策参谋献计。

4、组织会员积极投身于“三农”专项建设,完成2015年度建设任务。做好示范镇村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第8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自2010年任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以来,唐忠民深入推进吉林农信创新转型与改革发展,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金融支撑作用,在加快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唐忠民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要求,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协调,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突出打造普惠金融、农业产业化金融、县域金融、城镇化金融、生态金融和全民创业金融“六个金融”,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倾心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唐忠民倡导普惠制金融,推进城乡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潜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研发百余种金融产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服务功能,面向千家万户开展普惠型服务。大力开展“三帮扶”活动,在全省60个村建立帮扶联系点,通过信贷支持、传授致富技术、引进致富项目、培养大学生村官、培养致富带头人,助推农民共同富裕。

积极推进改革和转型创新。唐忠民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自我发展组建与“富帮穷”并购模式相结合,农商行组建工作扎实推进,系统内农商行总数达到9家。扎实推进省联社去行政化改革,着力打造科技、融资、清算、培训、信息和法律咨询“六大服务平台”,增强中后台支撑功能。加快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业务支撑能力和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县级行社流程银行建设,配齐“三长”,完善法人治理,强化营销总部、经营管理总部的功能,推进贷款集中远程审批等业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步实现流程化、专业化管理。撤销市(州)办事处,设立区域稽核中心,增强了风险管理职能。

第9篇:三农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挥教育对农业的内部和外溢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探寻电大远程教育与农民获取教育资源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试图对农民平等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做初步分析和解释。

一、电大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民平等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过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浇铸和建国以后的二元制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农业为弱势产业,农村为弱势地区,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农民不能或很少地占有社会资源,过着水平较低的、维持生存的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穷人。

电大远程教育是改变农民占有资源贫乏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农民占有资源的贫乏和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制约着山西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山西电大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空间。山西电大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市级电大为支持、省级电大为主导的三级办学(教学)组织系统,将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广大农村,2004年秋山西电大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直接为农村基层干部和乡村农民输送适合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农村科技实用技能培训资源。山西电大与农广校合作办学,建立了开放教育农科专业的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网络,为乡村农民提供接受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山西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实践,开拓了农民接触和占有教育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提高了农民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从而成为改善农民福利、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有效措施,电大远程教育是改变农民占有资源贫乏的重要途径。

电大远程教育使农民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农业的出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有了,科技投人水平提高了,突出的问题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增强技术到户率,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成果的潜力。电大远程教育延伸到乡镇,可以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各村各户,可以根据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和差异性组织教学,可以经济而又便捷地运用不同形式举办多种层次的教学。山西电大农学院从农民不能学、不愿学、不会学、不懂学、不能坚持学的特点,规范“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新生集中培训和形成性考核成绩流程与内容,教学过程以学习方法为保证、学习技术为重点、学习课程为核心、提升能力为宗旨,根据农民因区域经济和文化底蕴差异而表现出的需求的层次性,针对性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服务支持体系。如山西晋南农民为适应农村产业化、工业化要求需更多学习经营管理和自主创业致富的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信息,而吕梁和雁北地区需更多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在学习条件上,有条件的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远程教育的条件,而落后贫穷地区则还是以文字媒体、音像媒体甚至函授学习为主。对不同区域和需求的农民群体,一方面需要引导和创设他们的教育需求,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诱发其参与,另一方面,采取不同于普通开放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如实行松散型管理与集中式培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农忙时自学、小组学习采取松散型管理,集中培训、集中实践、集中面授、集中网络学习、期末复习练兵等采取集中式培训和辅导,因地制宜地采取农民能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并形成特色,指导农民的学习目标,激励学习积极性,训练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意志,鼓励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促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的组合,提高广大农民群体的学习能力。

电大远程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为“弱势群体”服务是电大远程教育的共识。广大农村是我国弱势人群最多、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电大远程教育最需要关注和延伸的地方。山西电大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建设了覆盖全省三级电大的CDE宽带地域专网工程,打造和优化全省电大系统的技术环境,初步形成了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伸向乡镇及广大农村的网络辐射体系和远程学习平台,特别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为山西农、林、牧、副、渔农业系统培养了大批专科层次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科技致富带头人才,提升和改善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变了农民的知识和信息结构,为提升山西农村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服务农村弱势教育群体的实践中,山西电大采取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多种媒体形式互为补充等措施,针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满足各地“三农”教育的实际需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乡镇,主要使用音像媒体资源。灵丘、方山、繁峙县的一些乡镇,多年来坚持走村串户播放录像带,推进了远程教育的向下延伸。省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处将大批“三农”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为视频点播,培训和提高县级电大教师、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运用能力,复制下发农村实用技术录像带,为镇(乡)学习中心开展培训提供服务;农学院制作了专门网页,构筑了农林医药科课程开放专业电大在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三农”远程教育、农业书城、农业、农药信息网、农业科技与投资网、农业大学科研网等大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平台,在网上开展各类层次的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市场供求信息等。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开发了“农业电子资源信息库”,为“三农”提供各类信息资源,为镇(乡)学习中心开展培训提供服务。电大远程教育的网络与组织优势,与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和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电大远程教育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功能,成为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有效的重要举措。

二、电大远程教育实现社会教育公平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变农民占有资源的贫乏,实现教育公平,是电大远程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领域,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项创新工程,是新时期的农民教育运动,必然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和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新问题。

电大远程教育的运作方式有简单的市场化现象。广大农村在科教兴县、科教兴乡活动中,涌现出三教统筹型、综合学校型、项目开发型、专业协会型、综合开发型、基地建设型等不同运作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村庄。如:柳林县前元庄村创办的“村校结合、三教统筹、教科劳兼顾”的学习化村庄,襄汾县南辛店乡的文化治村方略等。与此相比,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运作方式就显得简单而市场化,没有很好地采用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文化补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项目试验和示范辐射等多种运作形式,未能与各级农技校合作并引领县乡统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继续教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表5“各县市成职教基础条件统计”结果分析发现:电大远程教育并未实际真正纳人各县市农村成人教育评估体系,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机制还没有深人人心;单纯市场运作的形式使得电大远程教育整体上游离于政府行为评价作为之外,在广大农村涌现出的多种模式的农村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村庄的过程中,电大远程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为“三农”服务、实现教育公平的功能,从而常常被广大村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所忽视,减弱了农村教育在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电大远程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环境资源不丰富。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政府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是“三农”问题,是农民素质的有待提升和占有资源的不平等。山西电大为“三农’服务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证,实现农民的教育公平与宏观决策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目前,存在政出多门、行政垄断、行业壁垒等对教育资源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政策不配套、经费支持不到位,对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成效缺乏积极的评价。这说明,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环境资源还不丰富,实现社会教育公平还受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制约。

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说,目前开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尚不配套。以山西为例,尽管县级电大已初具规模,网络环境建设及各种媒体设备较为完善,具备了开展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在城市所辖县或大城市边缘的县的大多数乡镇的学习者基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在城市边远一些的广大农村还缺乏网络学习的基本条件,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使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优势和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表6调查统计结果: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报刊、电视和网络,其中电视和报刊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用得最多的获得信息的渠道;47. 8%的学生不喜欢使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原因是缺失上网设备;50. 5%的同学认为在掌握信息技术方面最缺的是硬件条件;39. 2%的同学认为没有计算机是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26. 3%的同学认为所在教学点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较缺乏或相当缺乏。数据分析显示: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和学生信息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广大农村还缺乏网络学习的基本条件,基层电大的基础设施设备的不配套影响了电大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优势的发挥。

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支持服务机制不健全。学习支持服务是确保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远程教育服务“三农”,需要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来保障其质量和效果。但是,由于在观念上优质服务的意识还不够明确,以及师资力量、技术设施等条件的限制,目前,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县级电大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对接,教学信息互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远程教育网上支持服务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做到能为每一个上网学习的人提供必要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效果。

三、电大远程教育为农民平等获取教育资源服务的对策

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要求政府成为农民教育投资的主体,加快提升农民素质的进程。各级政府对于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支持力度大为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阳光培训工程”等,就是政府为农民教育提供资金和政策环境资源。各级电大要借势有规划地积极作为: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统筹和对各类为农村服务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电大为“三农”服务的龙头作用。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村民文化技术学校或农村成人教育学校站点作用,积极利用各级农业职业学校等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建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满足“三农”的教育需求,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

实现教育重心下移,提高农民共享教育资源的程度。处于增加收人的迫切愿望,不少农民希望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但他们更希望有组织、有保障的培训方式,很多农民还是把教育培训寄托在政府投人上。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农民还只是很少数,很多农民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找到他们的所需,许多农民不知道电大,不知道电大远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方式。电大远程教育应该实现教育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重心的进一步下移,通过建立面向农村的教育体系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把电大远程教育延伸到更多的乡镇和村庄,使远程教育功能向广大的农村和全体农民全方位覆盖,为农民群体提供获得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的平等机会;针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辟“三农”远程教育中心网站,构建“三农”服务平台,以县级电大网络平台为基点,链接各乡镇学习中心,把县级电大和乡镇网站建设成开展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新信息输送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中心,使教育资源走向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农民共享教育资源的程度。

重视农民自我发展需求,为区域特色产业经营服务。在对六县一市的科教兴县评估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民对提高产业经营和增收项目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训表示欢迎。如:屯留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的蔬菜、核桃和药材的种植和深加工技术的培训,10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3万亩药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和生产的积极性,全县普遍实行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60%的农户走上了订单生产之路。阳城县围绕“建设十万亩优质蚕桑基地”项目,采用培育标准化养蚕示范户的办法,教育培训农民利用科技养蚕不断增加收人,引导农民以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襄汾县赵康镇开展的三樱椒种植技术和市场营销项目的培训,三樱椒是赵康镇的支柱产业,赵康镇的三樱椒已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农民走人了市场;贾罕村进行的蔬菜种植技术、西瓜种植技术培训等很受欢迎,贾罕村有蔬菜大棚300多个,西瓜拱棚300余亩,蔬菜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仅此一项人均收人达2800元以上。柳林县围绕最大的优质洗精煤生产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红枣加工销售基地、建成黄河中游沿岸生态大县项目进行的针对性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要充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制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开发策略。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的选择,要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在资源形式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学习习惯,以实用有效、方便易用、直观易懂为原则,选用最适宜的媒体形式;在资源开发机制上,要特别重视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共同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