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酒店管理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店管理课程

第1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大赛面临着重大改革。在这场变革中,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先后涌现,并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得以应用,收效显著。

一、中职开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信息化大赛推动翻转课堂的构建。信息化教学大赛在中职教育中的普及,为酒店管理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翻转课堂的构建需要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需要微课、慕课、共享课等课程形式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很多学校都实现了Wifi的全面覆盖,这为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另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实现。2.酒店管理专业适合开展翻转课堂。酒店管理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翻转课堂的特色和目标高度一致。构建翻转课堂,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练习、拓展训练以及课后实训等环节,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宴会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

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宴会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进行专业拓展教学时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设计宴会、方案撰写、现场布置等方面的能力。1.“宴会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环境要素的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对课堂环境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室必须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室。翻转课堂教室要配备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脑要装有教学使用的相关软件。学校需要建立专业教学平台,构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模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训条件,充分开发教学资源。这样学生不用到处搜集学习资料,在多功能实训室就可以完成实践学习。比如,一个六人位的西餐台,能够开宴会摆台,又能够进行台面设计,还可以做课桌。学生利用移动桌椅,采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教师进行交流。2.“宴会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1)课前学教——自主学习课。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借助校外实习等机会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包括宴会厅的布设、菜单设计等。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以及邮箱等平台为学生解答难题,提供学习指导。之后,学生分组一同完成主题为“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求婚”的任务。这些设计要以文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宴会设计”课程的网络平台上。教师逐一评价这些设计文案,选出“最具创意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社会交往的能力。(2)课堂学教——吸收内化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程度,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在“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求婚”的宴会设计中,学生对宴会台、摆台、餐巾花和主体物的设计普遍感到困惑。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可以在多功能教室进行实训教学,以此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更有效率,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更频繁。(3)课后学教——巩固提高课。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多功能录像系统,了解自己的实际操作情况,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后深入研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与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本文依托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酒店管理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具体探究了翻转课堂改革的可行性和具体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龚浩强.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我的创美追求(3)[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6(3).

[2]蒋业香.酒店餐饮成本的管理问题与控制对策[J].现代商业,2014(8).

第2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优化设置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酒店行业的发展势头也是一片大好的,对于相关专业人才更是有着极为旺盛的需求。为了满足酒店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切实加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对现有课程体系予以优化,以便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为酒店行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校企合作的意义

1.1促进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要到酒店企业工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根据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相关意见,与当地市场需求相结合,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的成功对接,能够让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酒店行业,将会极大的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步伐,地方经济也会迅速腾飞。

1.2促进“双师”资格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与酒店企业的深度合作,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输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更好的融合理论和实践,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酒店企业的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双师型队伍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有助益,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早日建成。

1.3促进实践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的有效训练,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与酒店企业制定资源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争取早日落实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内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就会深入了解酒店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就会更具有目的性,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将会不断再创新高。

1.4促进毕业生就业

高职毕业生走出学校、步入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较为薄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加强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对课程体系予以优化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就会得到酒店企业的高度关注,更容易加入到企业中,其就业就不再是难题了。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设置的原则

2.1规范化原则

这一原则的确立能够促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得以规范化的开展,给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能够加速课程体系的重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

考虑到酒店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与行业发展相贴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确保能够与酒店企业岗位工作相适应,从而更好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3多样化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异,所以在实施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当地酒店行业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还要以多样化原则为基准,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区合作模式下课程设置思路

3.1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过程中高职院校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协调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保持双方的有效沟通,在实施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任何一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要予以重视,竭尽所能的维护好各方利益,避免引起酒店企业的不满情绪。高职院校还要让企业知道校企合作是一项有利于双方发展的举措,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那么酒店企业就会拿出更大的诚意来支持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相关工作取得的效果就会更为理想。

3.2规范课程设置程序

要想保证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开展,应该设计完整的工作流程,详细说明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点,促使实践工作能够更加有的放矢。酒店企业要将各个岗位工作的标准整理成册,与高职院校予以共享,这将成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与企业岗位的关联性,能够让课程设置得以贯彻落实。

3.3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

一般来说,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开展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不能有所背离,而是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给其设计适合于他们的学习内容,高职教育将会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也能得以展现出来。

3.4正规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正规课程中通常只是对学生知识能力进行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种重大缺失。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还要借助隐蔽课程,让学生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岗位工作的体会和感悟,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已然迫在眉睫,该项工作的落实将会给高职教育创新注入勃勃生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将正规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到一起,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特点,从而全面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玉芳.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旅游管理教育[J].才智,2017(07).

第3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酒店管理;课程;应用

一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

媒体是实现人人、人物、物物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对知识传播、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媒体信息更新相对滞后、传播方式固定等缺点,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教育基于移动互联工具可实现课堂上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流,新媒体技术正从各个方面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教育教学中,粉笔、黑板等传统的知识教学展示工具已由白板、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工具代替,师生之间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互联工具实现实时的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单、多对多的对话交流,各院校师生通过各种互联工具可进行信息的抓取、课程共享等操作,实现知识的自主更新、院校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持续增强。

二酒店管理类专业与课程的特点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主要工作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提升酒店与在职人员的竞争力,酒店管理类在校学生需要与行业、市场进行更多的适应性对话。受国内市场的影响,酒店行业发展快,学校教学与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非平衡性。总的来说酒店管理类专业与课程具有行业更新发展快、专业互通性广、课程实践性较强、教材相对滞后等特点。

(一)行业更新发展快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游客食、住、行等出游需求的相关行业也繁荣发展。以我国星级饭店为例,自1989年原国家旅游局星评委公布第一批星级饭店8家(均为三星级或四星级饭店),截止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星级饭店已超1万家[2]。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星级不是评定酒店的唯一标准,众多高质量的民宿、酒店尚未申请挂牌,但在住宿、娱乐等方面达到高星级酒店的标准,且进入21世纪后,一些国际高端连锁酒店品牌如喜达屋、万豪等相继入驻我国,一些本土酒店也向国际酒店学习,采取连锁品牌建设或与国际品牌共同经营管理等方式提升酒店质量,我国酒店业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互通性广

由专业的教学内容决定,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管理类、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包括就业有一定的重合性,营销、管理、财会等课程均是需要开设的重点课程,也是未来就业的重要导向课程。为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增强相关院校的竞争力,应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在教学上体现不同的侧重性。在此过程中需要突破理论教学的窠臼,在常规教学中增添更多的实践内容,以此区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

(三)课程实践性较强

酒店管理类学生就业方向一般为酒店业或相关行业,而规模酒店普遍具有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营销部等部门,综合行业及专业教学要求,相关院校需要为在校学生开设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形体与礼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理论与实操结合较为紧密,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案例进行引导,单纯的理论教学难满足课程与学生的实践需求。由于缺乏职业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案例讲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景模拟演练,实际教学效果欠佳,课堂与职场之间的鸿沟依旧存在。

(四)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对话的重要媒介,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是以行业的发展为导向,随着行业的快速更新发展,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存在相对滞后或部分内容欠缺的问题。近些年,酒店业的服务理念在不断提升,从满足客人一切需求的“顾客是上帝”,到客人宾至如归的“顾客是亲人”,再到让顾客感到平等亲切的“顾客是朋友”,酒店业不断地将时代内容融合进服务理念[3]。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使酒店业服务项目也在不断拓展,酒店项目从单一的住宿、饮食功能正向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复合型功能转变。酒店业的发展促使相关院校不断细化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方向、深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改革速度相对较快,支撑教材建设相对缓慢,使得专业教材的指导性变弱。

三新媒体技术与课程结合方式

(一)课前:引领课程学习

基于新媒体技术,教师可在新课程开课前或课程中与学生建立群组,以便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预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相关课程章节的背景资料、视频、参考书籍等资料,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标记,教师可以实时接收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课程预习率、课程接受程度等情况,通过信息的及时接受与反馈,教师可以适时调整常规教学内容,判定在哪些重难点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酒店管理类课程的专业性与适用性。

(二)课中:开拓课程视野

常规课程教学是院校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在此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在线互动、与合作院校进行课程共享、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教学连线、行业职业情景在线等,这些实时互动方式可以提升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深度与新鲜度。通过“雨课堂”在线师生可通过移动互联工具进行现场答题、统计调查、难点反馈等操作;通过实时网络可以同步接受国内外合作旅游院校先进教学理念与课程的共享;通过实时网络邀请酒店管理类专业或酒店行业领头人进行专业前景、发展趋势答疑,专业课程学习剖析等内容讲授;通过实时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同步接收合作办学企业单位的在线职业情景,实时观摩酒店管理类相关课程在职场中的应用与操作。

(三)课后:追踪及加深学习深度

常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各种学习程序如“雨课堂”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解决学生的疑问;基于在线存储技术的应用,学生也可选择多种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如各种网课、微课、直播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其中应用最广泛、受众最多的就是各种在线开放课程。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自2011年组织“985工程”高校先行启动了视频公开课建设试点工作,其后各个高校开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至2017年国家教育部已开展九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认定[4]。自2013年开始爱课程、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一些网络开放平台进入大众视野,以网易与高教社联合举办的网络在线平台中国大学MOOC为例,检索关键词“酒店”可以搜索得到“酒店管理原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众多的课程,一些高校也采取视频网络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在线学习和学分认定,可以实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线上与线下的无缝教学承接。

第4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可理解为“理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标准,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尤其是酒店实务类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标准等各方面有较高要求,整个课程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都充满挑战。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酒店专业必修课,以往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学”的模式,教学内容以服务质量管理内容为主,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考核侧重“结果考核”,这一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以案例分析导入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用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及对新知识进行探求,使学生学会从杂乱的信息中选择真正需要资源,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基于职业能力发展设计课程模块。基于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每个岗位都涉及到服务的基本技巧和要求,每一模块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考核,课内考核内容以酒店管理中级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管理素质、领导艺术等为主,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进行分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配合完成每次训练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表达观点,形成可行性方案。

(三)完善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概述、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饭店服务质量评价、饭店服务质量改进、饭店服务质量保证、饭店顾客关系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等7大教学模块。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课程针对不同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了不同的案例和讨论题目,改革理论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置,通过案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避免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便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的学生既懂酒店管理基本理论又具有酒店一线服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考试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就所学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进行的测量与评估。考试能较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又能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工作成效。过程考核是教学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过程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构思、设计、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层、中层管理工作的内容、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培养学生的业务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管理、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作者:戴晓丹 潘琳琳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雯君.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1)

第5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 课程标准 酒店管理 岗位能力

“前厅服务与管理”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是实现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酒店业的发展,我们对《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思考与研究不断加深。近年来职业教学“五个对接”一再在多个场合被提起。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源于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由此提出了“第一,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第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四,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第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五个对接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要求,为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反映到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上。就是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标准构建上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理念。

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选取合适的项目是保证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良好的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基础。选取项目时,课程组教师积极与酒店前厅部一线人员及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行业实际工作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因此,本门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均来自于酒店前厅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学习,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后,课程组教师围绕这些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或教学情境,最终本门课程确定九个工作项目,分别为:项目一:前厅业务基础;项目二:客史档案;项目三:总机服务;项目四:客房预订服务;项目五:礼宾服务;项目六:总台服务;项目七:大堂及行政楼层服务;项目八:商务中心服务;项目九:督导管理。

2.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对接

课程教学必须与生产过程对接,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后,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导向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情景引入课堂,或直接利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并尽量与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授课,使用企业的程序、质量与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方式组织教学,借鉴OPTAE(目标Object,准备Prepare,任务Task,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有杂牖极性。

如在项目四――客房预订服务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客房预订的受理”,我们以“能够独立受理散客电话预订”为目标,在准备期先讲授预订相关知识,然后鼓励学生思考电话预订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打电话去不同酒店预订不同类型房间的方式调研,教师对电话加以点评分析各家酒店订房程序的优缺点,鼓励学生从中总结电话预订程序。当学生总结出电话预订程序后,教师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地进行电话预订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礼貌礼节、沟通技巧、操作规范等进行检查纠正,最终实现“能够立受理散客电话预订”的目标。

3.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

“前厅服务与管理”的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前厅部门员工岗位能力分析。为此我们实地考察了一些酒店,派出教师去酒店前厅部基层实习。并且与酒店基层管理者讨论。结合酒店前厅部各岗位的sop,最终理出“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任务为路径,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相应模块主题教学活动并具体开展实施,使学生掌握现代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前厅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前厅一线工作必需的话务、礼宾、预订、接待、结账等服务技能,熟练操作前厅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并胜任前厅基层管理工作,达到前厅服务中、高级(注:参照《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礼懂礼、爱岗敬业、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知识目标

掌握前厅部的定位与功能;熟悉前厅部的机构设置和主要设备;熟悉预订的方式和渠道;掌握酒店客房类型、房价的种类;掌握婉拒预订的技巧;熟悉金钥匙服务理念及各项委托代办服务程序;熟悉客房基本状态及入住常用表格;掌握排房技巧及客房销售技巧;掌握前台收银的基础知识;掌握VIP接待程序及投诉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行政楼层接待程序及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熟悉商务中心常规服务程序及成本控制;掌握前厅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方法;掌握前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熟悉销售激励机制的制定及绩效管理。

(2)素质目标

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较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

(3)能力目标

具备前厅服务中、高级(注参照《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水平相关技能要求和理论知识;能够进行留言、电话转接服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散客客房预订操作;能够正确处理预订的婉拒、变更和取消操作;能够进行散客前台入住登记操作;能够在预订与入住接待中灵活运用前台客房销售技巧;能够进行散客离店结账操作、外币兑换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前厅迎宾、行李运送服务操作;能够进行行李寄存与提取服务操作;能够进行问讯及贵重物品保管服务;掌握商务中心基本服务操作技能;能够进行VIP接待服务;能够正确处理常见投诉问题,并能灵活运用处理投诉的技巧;能够正确处理预订、入住及结账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能够进行酒店前厅基层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销售、质量及绩效管理;具备一定的创造创新能力;掌握酒店前台管理信息系统客史档案、客房预订、入住登记、账务处理、离店结账的相关操作技能。

以总台接待为例(见表1):

将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做相应转化,形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见表2和表3)。

4.课程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养成,又要推行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社会评价,扩大评价主体。引入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的评价,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体现职业教育为广大服务对象服务的主要职责。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操作技能、课后作业等手段,实践性考核比重大些,但要注重平时评分汇集。这样多元化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能够体现本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对学生的公平与公正。

(1)将酒店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理念和做法引入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与评估,制订项目课程评估体系和标准。

(2)在项目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小组、个人、企业教师、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和制度,将各层次评分作为项目课程实施、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3)考核方式方法由平时成绩、项目考核、上机测试和综合测试四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组成;项目考核占30%,由客房预订、入住接待、离店结账三大项目组成,每个项目评分取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评分的均分,每个项目考核占10%;上机测试20%;综合测试占20%。

也可以考虑“以证代考”的形式。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是学生能否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要保证高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高等教育要求的知识,又具涫と沃耙蹈谖坏哪芰和综合素质,做好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是关键。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是对“双证书制”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丰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推进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丽能.美国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建设与运作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2]王志强.美国大力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1998(02).

[3]刘高山.职业技能标准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项目的系统设置――谈电子行业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的形成与项目化教学的配套[J].科教导刊(下旬),2015(04).

[4]江永善.美国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J].机械职业教育,1999(02).

[5]梁春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育知识与技能标准探究――基于《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J].辽宁高职学报,2015(08).

第6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岗位能力

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对接的现状

中、高职院校的对接发展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但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职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其专业是按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置的,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初、中、高级应用性人才。由于各地各校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明确的,即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高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中、高职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酒店服务与管理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职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据我省初步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5%以上。我国职业教育大都只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规定,尚没有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中高职在课程衔接方面的问题,应当构建以酒店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对接体系。中职与高职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就业岗位上,中职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所培养的技能往往具有基础性或单一性,所以中职教育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培养从事酒店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诸如前厅、客房和餐饮的基层服务员为主,在课程的设置上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的体系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适合性强的技术性岗位为主,是在中职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专业的技术属性,包括酒店基层和中层管理、后台操作、顾客投诉、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所以高职课程相对中职而言,更重视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既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又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它要求学生不仅“应用”,而且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是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中职没有高职的延续,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高职没有中职学生的充实,也将失去一部分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索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

1.课程结构。制定中高职酒店管理的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满足以下两个要求:(1)保证一定的专业课时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为学生升入高职学习达到最低专业课时数要求提供基础;(2)保证一定的普通文化课时数,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3)合理设置课程,将中高职的课程重复率降为最低,避免同一课程的再次学习。(4)设置文化课程模块,明确课程标准,然后组合成职业基础教育平台和职业专门化教育平台,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压缩理论方面实用意义不大的课程比例,增大实训、实习比例,突出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调酒等实训课程,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工作岗位能力为标准,课程设置模块化、综合化;高等职业学校在构建以酒店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的基础上扩展和深化课程,突出和强化实践训练,注重管理课程的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础课程:“宽基础”是根据中高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基础课,包括普通文化课程、人文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等基础课程类。

普通文化课程包括基础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这类课程是为了满足中职学生没有进行高中教育而为中职学生专门设立的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升入高职院校做准备。因此在高职阶段不考虑设置普通文化课,避免课程的简单重复。

人文课程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和体育、计算机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人文课程是包括中职和高职在内的所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文素质和学习专业的需要。

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经济管理、健康与心理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酒店职业礼仪、现代酒店管理概论、沟通技巧、酒店职业素养等。这部分的课程是中高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一方面,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中职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为升入高职做准备,而高职学生可以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加强对酒店的认识,形成职业理念,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3)专业核心课程:前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酒店营销实务、宴会策划与服务等。中高职院校须同时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满足课程对接的需要。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想要继续深造的中职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也能满足直接参加工作中职毕业生的技能需求。但在不同类院校中具体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的区别,应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如:在课程《前厅服务技能》――礼宾接待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金钥匙”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紧扣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4)专业管理课程:酒店服务技能综合训练、酒店督导实务、酒店运作运行与管理、酒店员工管理实务、酒店财务管理等。要求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加深专业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基层管理能力。这类课程设置在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和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拓展学生的职业道路,使学生“穿着工装会服务,穿上西装会管理”。

3.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中高职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都有着大量的实践课程,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考取是评价职业能力的重要目标。各等级的职业资格证根据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中级及以下,而高职则应定位在中级以上,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结语

为贯彻“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保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的中职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应当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合理衔接,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洁瑜,杜清萍.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第02期。

[2]邓卓鹏,陈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1,第3期。

[3]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2,第2期。

第7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随着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各地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从力度上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水平上看,课程体系水平不断提升,从课程结构上看,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许多高职院根据本身特点制定校本教材,实训材料和相应的习题、案例及解答。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应有清楚的认识。如,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水平偏低,远远滞后于酒店行业发展,课程设计不够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

第一,课程体系仍沿袭本科院校,设计并未真正实现与行业接轨。如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标志,尤其是以高操作性著称的酒店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声称自己的课程体系是与企业合作的改革模式。而实际上目前,中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沿袭了本科院校的传统分类,即可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应用在高职酒店管理这种学制短、实践性强的专业中,显然不合理。加之对人才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有的课程设计时,虽考虑到与企业合作,但合作水平较低,学校与企业分工不合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受教育理论、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酒店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企业的有效的参与、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师,也使酒店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无法真正实现与行业接轨。这种现象的结果是产生了无法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向沟通,课程全系实施效果无从反馈,制约了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过于片面,目标定位过于空泛,没有认真考虑市场实际需求,目标调整跟不上时代步伐等问题。如近两三年,星级酒店的住宿业的发展,客房急需大量人才,而大多数酒店仍将前厅和餐饮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细致,传统课程多,创新课程少,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历史和学科体系分类等原因,酒店管理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因此,课程设计中夹杂着大量管理类、会计类等课程。具体说来,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英语类:大学英语、酒店英语;会计类:酒店会计,酒店财务管理;礼仪类:中外礼仪、社交礼仪;管理类:现代宾馆管理、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类:餐饮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客房管理与服务、康乐管理与服务、会展管理与服务。其他:普通话的训练,食品营养与卫生、形体训练、计算机文化与应用、酒店心理学、酒店法规等。这些课程割裂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主干内容,忽视一些岗位需要,缺乏专业特色。有些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未从旅游专业彻底分离出来,课程设置与旅游专业课程有很多雷同,如许多学校将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导游类课程加入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

基于涉外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英语要求不断提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酒店英语课程。但酒店英语没有真正成为职业技能课,无法满足酒店行业对英语的需求。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断章取义加强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情境的英语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酒店文化的渗透、中高层管理人员英语应用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课文,忽视了练习和实际情况的模拟,只重口语,忽视听力。酒店英语翻译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未曾见到。同时,由于国家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酒店英语资格认证等因素制约,致使酒店英语课程缺乏系统建设,没有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学习体系。

第三,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目前高职院酒店管理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合作办学模式等[1]。依据这些模式进行的课程体系设计,虽加入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但与理论课分配并不合理。以2+1模式为例,此模式意味着在校学习两年后,进入企业实习一年。学生在校两年课程,学习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亦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酒店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练习操作。在一年中的实习中,虽有实践,但理论知识的不足又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受限。种种短板皆由课程体系设计过于死板,理论学习和实习时间不够灵活,片面强调按计划设置造成。

此外,课程设置重复较多,追求面面俱到。必修课多,选修课程少,难以形成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课程结构失衡,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公共课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较少针对酒店行业所需设计课程。许多课程名称花俏,但课程内空大同小异,课程性质混淆,理论与实践课未能有效分开,理论知识更新慢,实践操作标准化不强。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和考验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课程少,实践课教学模式不规范,内容随意性,理论与实践不同步,实践内容重复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第8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工作任务;项目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78-02

我国酒店业伴随着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与渗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高职院校要适应这种经济发展需要,为酒店业培养懂管理、会服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注重技能培养,实现岗位目标要求,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原则。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前,要深入相关合作酒店进行需求调查,选择学生今后就业职业岗位(群),以人才培养能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起点和重点。由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酒店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社会开放性和社会参与性。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将酒店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步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主要是:由专业面向职业的行动领域中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个步骤可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酒店管理专业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店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按照酒店职业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共同构建“基于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会宴策划与服务》为例

1.《策划与服务》课程内容的构建。《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设计是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项目;每个任务通过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完成有序的任务,并且每个任务都给学生提供可见的、有用的、且有趣的结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按照既要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知识,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以及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组织与实施教学。①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开发。本课程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行家能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课程以酒店会议、宴会活动策划和服务能力培养为课程的切入点,以不同规模的典型会议和宴会为任务,以满足上述会议和宴会要求的策划、设计、服务为目标,确定课程训练项目,并按照会议和宴会类型和规模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到综合依次进行训练。每一种典型会议和宴会的策划、设计与服务都经历了对会议和宴会的认知、了解、主题宴会场景设计、席位安排、餐台台面设计、菜单和酒水设计与搭配等,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和实践性。③用项目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每个项目通过完成有序的任务出一个学生可见的成果,而且在实现成果的过程中学生有学习兴趣和积极的行为,易于学生掌握。项目教学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并且项目安排由易到难,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由弱到强得到锻炼和提高。④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选择以实训室作为课堂,采取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方法与手段。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安排酒店行家传授实践技能,提供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真实会议和宴会策划与服务为基础,以不同规模的典型会议和宴会为任务,设计了会议策划与服务和宴会策划与服务2个项目,8个教学任务,共计48学时。

2.《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①首先,分析酒店宴会部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其次,根据酒店发展需要和完成宴会部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②根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的设计以宴会部服务员、宴会部领班或主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③《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内容选取原则是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餐厅服务标准为参照,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④教学内容的选取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通过追踪毕业生的成长轨迹和餐饮企业员工职位升迁规律,以学生毕业后3~5年一般可以达到的职位来确定本课程的知识总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考核与评价。《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又重视应知理论的掌握。课程评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课程结课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宴会服务流程应知应会考核(采取笔试形式进行),二是课程进行期间到酒店顶岗实习服务各类宴会和会议的技能表现(由酒店进行评价),三是酒店各类主题宴会设计方案评价(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四是小组汇报效果评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4.课程特色与创新。特色与创新点一:以会议和宴会设计为导入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融创新教育于课程。为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把创新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以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潜移默化中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婚宴、生日宴、庆功宴、鸡尾酒会、自助餐、会议宴会等主题为切入点,将不同主题宴会的设计、策划与服务贯穿于课程全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提高趣味性、增强成就感,在项目教学中,引导并放手让学生多收集资料,多模仿,多设计,多思考,多创新。通过强化实践的实习方法,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特色与创新点二:强调会议和宴会设计策划能力与服务技能并重,并引入酒店真实任务进行考核。

《会宴策划与服务》课程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又重视应知理论的掌握。课程评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课程结课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宴会服务流程应知应会考核(采取笔试形式进行),二是课程进行期间到酒店顶岗实习服务各类宴会和会议的技能表现(由酒店进行评价),三是酒店各类主题宴会设计方案评价(校企共同进行),四是小组汇报效果评议(师生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第9篇:酒店管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酒店管理;教学改革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中,理论课程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许昌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家教育部批准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文章以许昌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对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一)素质培养目标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品质酒店管理人员的首要素质,一个好的员工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担负起应有的职责。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道德主要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顾客至上;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坚持团队合作等。

2.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

酒店管理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给有着不同品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的形形的顾客提供周到而贴心的服务,才能通过自己的才华来向顾客展示酒店的高品质。[1]此外,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叉性很强,例如与体育、文化、旅游等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也要求酒店的从业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3.熟练掌握酒店业务

酒店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对关于酒店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这是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本质区别,同时还应熟练掌握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等,另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动态,掌握同行业国外国内发展的趋势和一些可以借鉴的创新之处。熟练掌握这些酒店业务知识,是一名优秀酒店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里所说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和酒店工作有关的心理素质,例如在顾客的无端指责和刁难面前,不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做到不亢不卑,心平气和地去面对不同的顾客。在遇到紧急事情时,例如顾客突发疾病、酒店发生火灾等事件发生时,做到不慌不乱,及时做出最合理的处置。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良好的沟通能力

酒店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行业特殊性要求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所说的沟通能力,才能把酒店的经营理念准确的传达给员工,才能和顾客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准确恰当的解决事情,及时的化解矛盾和误解。另外,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建设一个优秀团队所必备的能力。

2.良好的创新能力

在熟悉现有的酒店各方面业务的基础上,要想让酒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从而提升酒店服务水平。例如,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前提条件下,酒店里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在普遍放开二胎的今天,在酒店设置专门的儿童游乐区域等。3.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酒店从业者几乎每天都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因此作为优秀的酒店管理者,必须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外语,满足日常与外国客人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可以处理一些外国的咨询和合作。

二、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理论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偏离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酒店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仍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笔记,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考核更是以期末试卷为主要形式,背得熟即可轻松通过考试。而课程的平时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要不旷课,按时交作业即可。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偏离了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考试,但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思维,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2]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不科学

一是在整体课程结构上略显混乱,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在对许昌学院20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认知和接受度的调研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理论课程重复设置。如《饭店管理概论》、《酒店经营管理》和《酒店质量管理》三门课程内容重复交叉,令学生感到厌烦。二是理论课程不能准确对接酒店行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在对许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调研中,酒店的管理者提出来了诸如微营销、大客户管理、创意策划等内容,在培养方案中尚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三是在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上存在着滞后问题。教师理论授课中所讲的有关酒店案例很多都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案例,而且对一些旧的理论反复运用,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用有限。

(三)理论课教学的比重不合理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统计,可以看出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相比仍然占很大比重(见表1)。我们应在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的同时,不断完善实践类课程,让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改变过去把学年的最后一年作为实践的时间,前面的时间都用来学理论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现状。

(四)原因分析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的起步时间比较晚,以许昌学院为例,我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在2013年才开始招生,距今仅有3年的时间。成立时间短造成的经验不足等缺陷,限制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其次,培养方案缺乏灵活性。酒店管理专业和市场结合非常紧密,最好能根据酒店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修订和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培养方案的灵活机动性。再次,受限于学校所在城市的酒店资源和行业背景。许昌市星级酒店数量十分有限,至今尚无知名的酒店集团落户许昌,致使专业理论课程无法及时和酒店对接并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缺乏和校外酒店企业的深度合作。[3]尤其在课程设置之中,和校外酒店企业的对接有限,不能及时将酒店行业的新动态、新理念融入到课程设置中,邀请酒店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到课堂上进行授课和交流的次数也非常有限,必然会影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理论课程结构科学化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及课时量,让学生更多的接触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程,让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从而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课程教学情境化

为增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情景化。首先,将仿真的教学环境引入理论课堂,加强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不断强化其理论转化实际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担任职业角色模拟处理问题,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身份,培养职业能力;再次,将课堂搬进酒店,突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加强学生在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职业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思维。

(三)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要求,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例如在专业能力方面通过理论教学模块进行训练,通过酒店行业介绍、酒店运营、餐厅管理与服务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角色体验模块训练职业感觉,强调酒店员工的角色分工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能力。

(四)教师结构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需与酒店企业长期合作,聘任酒店高层管理人员、资深行业人员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讲学,开展讲座,以期让学生能够接触酒店工作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机制,让学校教师定期到酒店挂职培训,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总之,许昌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还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予以提升和完善。不管改革的路径如何,都应确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顺应时展,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张培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