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中红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为迎合高考,教师大多将文学常识、字词句理解等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难度较大、内容宽泛的古典文化内容却受到了忽视,通常介绍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文字解释后就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为改善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文化渗透教育。教材中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古诗词,其起源于我国的诗词文化,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古代文学的文字美,还能使我们了解古代的道德观与核心价值观。即使在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备课环节,正式授课前通过查阅图书、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诗词的作者。绝大部分诗词体现了一个人的经历,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生平事迹有助于理解诗词作品,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例如,讲解李清照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解读她的词,应当结合其人生经历的变化分将词归属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李清照与招抚恩爱甜蜜,生活美满,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第二个阶段,国家命运改变了其个人生活,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作品的感情也比较惆怅、消极。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后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内涵。
2.适当引入网络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除了能将更多的教学内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刺激其听觉、视觉感官,为其构建学习语文的广阔平台及资源库。因为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各种考试及高考的影响下反复学习和记忆知识,而这种方式却并未起到理想效果。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将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指导其选择有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有文化底蕴的网络资源,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将网络资源作为延伸性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比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讲的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礼节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渗透传统文化信息的流行娱乐作品,如郭德纲的相声、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在选择网络资源时,教师必须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特别要仔细甄选经过改编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以免带给学生错误的信息。
3.巧妙渗透知识中的传统文化情怀
语文知识是开展文化渗透教学的基础。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充分提炼课本中的文学知识,选出各种类别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地理、政治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内容,促使其全面了解、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和充分思考,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提升,依托语文教材,刺激学生思维发散,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承担起弘扬文化的任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思想、奋发的自主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比如,教授《兰亭集序》时,要求学生与文中的描绘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山水之中,体会作者超然洒脱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对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该过程中,还要注意文中描写古代文人活动习俗的部分,包括即兴赋诗、流觞曲水、修禊之事等;学生还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教师要重视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9-0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把语文教学与做人结合起来,去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摄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一、诵读经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通过诵读不仅可以了解文意,还能达到记忆背诵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以诵读“三百千”,作为启蒙识字教材,初步了解祖国文字的形态美。中学阶段可以b读“四书五经”、《弟子规》等书,可以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诸子百家的知识精华。了解孔夫子“仁”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告诫学生努力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同时说到民俗文化,我们都会去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文化,《社戏》中的看社戏、划船走水路的交通民俗,《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节日民俗。[2]课文中的民俗文化知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但这些内容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想要多学习、多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二、理解文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
学习中华优秀美德中的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等,可以培养学生德育与品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就是教诲学生如何为人和怎样学习。《论语》中,子曰:“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要做到忠实厚道。《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是说父母讲的话要毕恭毕敬地听,教导学生要敬爱父母;“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学生们应该谦恭尊敬老师。通过诵读理解经典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身边的人,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只有语文课堂才是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最有利的媒介。俗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石,培养和谐公民就要从学生抓起,所以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了解和学传统技能,继承弘扬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以及书法、曲艺、武术、民俗等。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先贤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传统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练习书法有益于磨炼学生意志,了解一些曲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能够流传下来的技艺,自身就带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安塞腰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了解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学习腰鼓的打法,锻炼身体,学习其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丰富学生见闻。针对即将失传的一些文化遗产,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课堂
发挥语文主科的优势,让学生们多参观、多参与、多重视。学习鲁迅的《社戏》,教师在教室硬邦邦地讲解,学生经常会听不懂、学不到课文的精髓,教师的教学也变成了走过场。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假期时去看社戏,让学生们去感受社戏的热闹景象。带学生们观赏书法展、国画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元宵节的花灯展,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都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参与。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看着课本去想象。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语文课程最有价值的源头,新课改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应该努力去除语文的功利性,变革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多参观、多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话语、文字等方面还是从民俗、礼仪、文学等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先贤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学习传统技艺,发挥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相关策略
区别于其他学科,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日常使用功能,并且随着语境和特定环境的变化而千差万别。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教材为基础,通过不同的语言学习模块促进学生更加准确、灵活地掌握知识要点,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情景教学在英语课堂中表现为以口语、书面语围绕交际活动的教学模式。目前,情景教学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颖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两个环节,这也符合语言实际功能的特点。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进行情景教学时应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材情景教学法
现在初中英语教材更强调口语和书面用语,教材因此设定了不同教学单元。英语课文主要围绕生活场景、人际交往和文化冲突来体现知识要点。教师应以情景教学为前提,根据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来设定相应的训练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日益丰富,英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故事、歌曲、对话以及游戏等内容加以创新,促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快速掌握知识要点。事实证明,情景教学在加深学生记忆方面还有很强的作用。
2.游戏情景教学法
初中生仍童心未泯,如果将游戏引入课堂势必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验表明,游戏情景教学法在吸引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方面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教师需通过仔细斟酌,将单词、语法以及课文内容加以编排,但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避免因为游戏枯燥引起学生的抵触。以We are going to the Zoo一课为例,通过穿插有趣的环节,使游戏演变为小品,针对学生特点分别饰演各种动物和游客。该课程的设计需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如,针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安排“猴子”(monkey)的角色,而性格内敛的学生可以安排“熊猫”(panda)的角色。
3.语言环境情景教学法
学习任何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不具备这种客观环境。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汇,这也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尽可能享受纯英语的教学氛围。
4.激励情景教学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相对较强,经常需要别人加以肯定。教师适当的表扬鼓励能帮助其快速树立自信心。而激励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并在合适的节点进行鼓励、赞赏。此外,在相应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快乐地学习英语知识。
三、情景教学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情景教学的尺度,避免学生过分重视情景而忽略学习知识
采用情景教学时,如过于重视引起学生兴趣,会忽视传递知识。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与英语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是否使用情景教学,采用的限度和方法等需要英语教师仔细拿捏。
2.所设定的情景应结合学生的生活
设定情景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范畴。如果学生对所设定的情景一无所知,势必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应适当选取合理情景。对于无法回避的场景,教师应在授课前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保证授课时学生对相关环境有初步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场景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保证他们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
3.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阶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知识局限性。作为课堂组织者,英语教师如果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必须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顺畅,还需要做好情感沟通工作。只有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情景教学。实践表明:知识渊博的教师与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保证。
语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还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初中英语教学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后,可以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准确掌握知识要点。针对情景教学中的难点和问题,英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以准确的语言、动作描述出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课堂中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杨.情景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海外英语,2011(08).
[关键词]历史;教学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它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历史教学中未能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的原因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未能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出了偏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还是体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重知识积累轻人格培养。特别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一进校门,家长关注他今后能不能成名成家,老师关注他考试能不能拿优秀。学生做人好不好,性格好不好,有没有道德修养,有没有爱国热情,有没有民族精神,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才不断地出现马加爵、药家鑫和“我爸是李刚”现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何以能成就大事。这也是人们感叹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的原因所在。其次是重“主科”轻“副科”。多年以来,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高考分数占比大的学科是“主科”,历史和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是“副科”,这样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许多教师、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历史学科严重被边缘化,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一些农村中学甚至历史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哪谈得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带来的恶果是虽然信息交流越来越广、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但道德水准整体滑坡,各种恶习层出不穷,个人追求模糊不清甚至畸形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降低,民族精神逐步淡化。
(二)教学方法有所欠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学方法也要为此而设计展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校园之内,书本之上,而一些对安身立命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反而被忽略了。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重课堂教学轻人生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爱国情结的形成,当然需要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但仅靠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通过学生的人生实践,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人格中,根植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里。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探索思考
(一)善于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民族精神。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以“史”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内心激发出民族意识。可以利用讨论法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二)善于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培养民族精神。赣州素有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本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改;课堂实效性;宏观调控
教育的时代性决定了其方向性,其方向性又决定其操作性。语文教学从传统中走来,在不可能也不能抛弃传统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时代特征下更熟练深刻地掌握语言功能,始终是个大问题。从语文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看,精确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宏观调控,因为教师的职能已经悄悄地从耕作者转变成调控者。
一、主导型调控
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引导与被引导型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做好主导工作,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例如,在教《背影》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只作问题的设置,疑难问题的启发与点拨。在具体问题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自我思考。朱自清作下此文时有何经历?他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影响这篇文章的情感?这一切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同时让学生思索自己的父亲形象,父亲又是在哪些场景下感动着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哪些举动展现了无私的大爱?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茶馆》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去表演反而比讲解更能有效地理解课文。学生对话剧的表演热情也会高涨,人人有表演欲望,人人想参与其中。表演结束教师再让学生评出谁表演得最到位,指出表演最好的地方。如此一来,《茶馆》一课几乎只需要再对相关的人物作下分析就行了。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被导的情况下有充分的发挥余地,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
二、方向性调控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的方向性调控是很关键的。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出路”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祥林嫂可以不死。她可以搬家,可以出去打工,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发散型调控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出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想说话、有话说、能说话、说不同的话、说自己的话。
如关于“失街亭”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先将这个话题具体化:诸葛亮有没有责任?诸葛亮的责任是否轻于马谡?为何马谡必须死?不杀马谡又如何?对手是司马懿,诸葛亮却令马谡守街亭,孔明平时多智,此时为何大愚?
四、决断型调控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认为在当前语境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必须有充分的决断权力。
年轻的洪泽外国语中学刚刚走过7个年头,但早已勃发了盎然的生机。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绩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也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信任。尤其今年的初三年级,成绩更是骄人:中考优生数大幅提高,文考成绩全县前10名我校占4人,前50名占19人,前100名占36人;而三年前初一入学时在我校就读的全县前10名没有,前50名2人,前100名也只有3人。这巨大的变化说明了在校长室精细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效,特别是初三的工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教学理念求“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名师兴校”是我校的基本战略。几位校长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开会研究,精心选配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初三教学,为初三毕业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初三教学求精求细,教师充分备课,精讲精练,测试和作业在课堂完成,保证学生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收到了实效。严格控制教师授课时间,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习课和晚辅导期间,教师不得集体讲课,提倡对学生个体辅导。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初三年级制定了“提优、拔中、补差”计划,分班分教师负责,每天晚辅导各学科有一名教师集中办公,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确保优生充分发展;中等生能及时补习短腿科目;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成绩大幅提高。毕业班的时间紧,师生压力大,往往会让他们很累。我们决不打疲劳战,初三年级活动课安排丰富,各班级每周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洪外的学子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这里学习感到轻松,有很大的个人空间。确实,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认为:要对学生身心健康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才能激发学生巨大的创造力。
二、教研活动求“实”,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学校强化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为了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初三年级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每学期都开展“金牌备课组”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教改专题活动;初三教师定期开设复习公开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说课活动;每人出一份中考模拟试卷;开展优秀教案评比等。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要有记录。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初三教师多次到南京、南通、无锡、宿迁、淮阴、金湖等地参加教研活动。4月10日,我校举行了教学开放日,开课老师多数是初三教师,邀请了县内外几百教师来校检阅,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抓实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学术素养,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及教科研工作,倡导创新教学。本学期教师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10多篇。肥沃的土壤培育着丰硕的果实,在洪外人的努力下,优秀教师群体和知名教师脱颖而出。初三年级被学校授予了优秀年级组;初三物理组、政史组被评为“金牌备课组”;初三的化学、政史名列全县第一;谢维洪等老师被评为“淮安市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袁开祥、丁以波、汤怀发等三位老师被洪泽县教研室评为“县优秀教研组长”。
三、学生行为求“规”,确保教学秩序平稳
学校实行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三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校长室每天都要检查值班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学校常规进行总结。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和每一名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管理。班主任要上好班会课,努力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各班主任严格班级考勤管理,掌握本班学生上课情况,杜绝学生上网游戏等违纪事件的发生。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讲究卫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与家长联系,开好家长会。健全学生常规的检查、评比、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秩序。初三一学年秩序井然,平安稳定,没有一起重大违纪和安全事件发生。走在校园,不时会有可爱的学生向你问好;学生衣着规范,看不到一个长发怪发;课间操出队快静齐,动作到位有力。市教育局领导来我校视察,看到洪外宿舍设施齐备,舒适整洁,餐厅卫生光洁,菜肴丰富,自行车摆放整齐,校园环境优美,不由地大加赞赏。
四、教学过程求“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校领导十分重视初三年级教学,校长室成员分班蹲点,协助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初三年级明确工作思路:面向全体,力保重点,注重课堂,强化基础,突出能力,统筹兼顾,通力合作,形成特色。教学管理精细,重抓过程。完善备课组长制度,每周坚持集体备课;“教学六认真”落在实处,课堂管理有效;校长室成立初三年级教学视导小组,定期检查初三教育教学情况,了解初三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课堂调查、学生评教等信息反馈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规范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法活、作业精、气氛好。校领导经常深入初三年级听课,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模式,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定期查阅教师教案,查阅学生作业,以问卷形式调查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组织教师开好成绩分析会,总结交流经验,好的做法大力推广,不足的地方及时弥补。定期召开中考信息交流会。每月召开一次初三老师工作会。
五、校园文化求“竞”,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讲到了社会秩序,从飞机上的微笑讲到了人与人之间爱心和友谊,从一个警察的罚款讲到一种公民意识,这些是留学以及不留学的朋友们和中国社会所要共同去遵循的东西。
国外的课堂学习以创新为主,讨论为主,以提供新的不同见解为主,以教授和学生平起平坐地来讨论互相之间的观点为主。学生学到了创新思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间有所突破的能力。
把几千年养成的臣民心态变成公民心态,也许这是新东方的使命,是一代留学生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
我在美国的社会上所学到的都比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印象深刻
徐小平:观众朋友们好!《新东方留学咖啡》,今天端给大家的依然是留学极品咖啡――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人称“留学教父”的俞敏洪老师。我们今天聊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个题目是俞老师提出来的,叫“留学的课内课外”,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俞敏洪:这个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留学生学的不仅仅是课堂里面的知识,学电脑就是电脑,学物理就是物理,这种东西在中国也能学到。我想说的是除了学课堂中的东西以外,应该学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它不仅体现在课堂中间,而且体现在课堂外面,体现在校园中,体现在校园的外面。美国的校园是没有围墙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是校园的围墙外面。但是体现在他的马路上,体现在他的咖啡当中,也体现他的商场之中,体现在他的夜生活中间。
徐小平:除了学物理、计算机、社会学理论等专业以外,哪些东西可以去学,使得后来者能够有目的地去追寻这些东西?
俞敏洪:以我个人为例,这种东西是自然的,或者说自觉的,或者说是不自觉的就能学到的东西。我没有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大学正规地上过学,没有拿到学位。虽然我进过美国课堂听过几次课,那不算上学。所以我在美国的社会上所学到的都比在课堂中间学的东西印象深刻。比如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往十字路口一站,发现美国的汽车不管排多长的队伍,有两个现象是一定的:第一是十字路口绝对不会有堵车现象出现;第二,汽车排队的时候非常整齐,不管排多长都没有汽车往前面横冲直撞地加塞。后来我发现主要原因之一,当然美国人可能是《交通法》相对比较严格,但更重要的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它是明确的方向指示灯,也就是说任何一辆汽车,什么时候往前开,它都有一个明确的指示。在95年那个时候,中国是没有一个城市有方向指示灯的。所以我95年回到中国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国政府应该把所有的交通局局长派出去看一看。实际上后来中国是做了这个东西。
这只是十字路口匆匆一过就能得到的感悟,而其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比如说你到商店去买东西,在飞机场航空公司各种各样的服务,你看到每个人都带着非常优美的笑脸。尽管他们是职业化训练出来的,但是你能感觉到他们是真诚的。它是一种真诚!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这源自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间,他强调个人主义,就是以个人为主。个人主义要保护个人所有的权利和在这个社会中间的舒服状态,他就不得不要求整个社会面对任何一个人的时候,都必须有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标准以及让人感到同样的舒服。在中国是一个团体主义,所谓的团体主义,还不是整个社会一统天下的团体主义。比如说我跟小平很熟悉,所以我们两个一见,笑容非常真诚和灿烂。这个是挺好,但是如果把这种笑容和灿烂扩展到你不认识的人身上,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你到商店向服务员买东西的时候,不管是私人企业还是国家企业,是大的航空公司还是小的单位,你就会发现如果他不认识你的话,他通常不是以朋友的亲切的脸色来向你问候的。有时候有笑容,但让你觉得是比较僵化的。
徐小平:我96年出国的头几天,我在那儿走路,街道的人跟我打招呼,吓我一大跳。因为我不认识他。但是人家就是那种感觉,是不是反映了你所说的那种?
俞敏洪: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有这种经历。中国有的时候在外面不认识的人,你跟他打交道有受欺负的感觉。比如说你到政府某个机关去办事,公事公办那种脸色很难看。我在国外的时候,也到国外的政府机关去办过事情,他们很少有这种脸色。尽管他也,有的时候程序比中国还复杂,但是你被接待的时候感觉还是比较舒服的。
徐小平:你讲了一个公共秩序问题,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友善问题。再举其他例子 ,再讲几个侧面,我们出国学到的都是……?
俞敏洪:我顺便插一句,在国外碰见人家跟我打招呼很亲切,结果回到国内我也学,我跟不认识的人一打招呼,把人家吓着,你干嘛?这个课外的东西也不能瞎搬回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你刚才说的话题我可以接着讲一句,我在国外走的时间多了以后,学会了不自觉的跟人说“你好”、“再见”、“你今天好吗?”这样的比较亲切的语言。有的时候我发现,比如说我进出海关或者跟某个人打招呼的时候,确实对方有点吃惊,而且常常有不理我的情况出现。那么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不管对方理不理我,我都要说。理由很简单,我不能因为对方不理我,我就不说了。这样的话我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这就很糟糕。因为文化是通过像传染病一样不断地传播才形成一个气氛的,是一种感染,一种氛围。
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就是要把几千年养成的臣民心态变成公民心态
徐小平:俞老师刚才讲了留学课外要学习的东西,现在请你再举两个例子,讲讲课外我们还应该学习什么?
俞敏洪: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问题。比如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被警察罚了款。他那个限速是70,我的速度是90,那么警察就在后面追我了,其实我没看见警察。这个执法系统本身就比较严格,但是更有意思的是,我被赶到马路边上以后,我跟他说:“对不起,我是中国来的,我是第一次来,我不知道交通规则。你能不能饶我一把?”这个警察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也很喜欢中国,我很向往中国。但是你是在美国,你违反了我们的交通法规,这是没有例外的。哪怕你是我们的客人,既然违反了你就得罚款,否则会影响别人的安全。”我听这话以后就非常高兴地把这180美元的罚款交给他了。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哪怕就是总统闯红灯,他也必须交了罚款才走。警察绝对不会因为他是总统就会饶过他一把。所以我交了这个钱以后非常心平气和,为什么呢?因为法无例外。任何规则只要没有例外,哪怕这个规则再苛刻,大家都会愿意遵守。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心态的调整,还不是说一下子就调过来了。现在中国的交通规则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跟美国相媲美。但是比如说我闯了红灯,警察把我给抓住了,我下车以后,如果他认识我的话,他就会说:“俞老师是你啊,你违反交通规则了。”“对不起,下次一定注意点。”“走吧!”因为他罚款以后,他会觉得很没情面。我希望中国警察能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他会说:“俞老师,是您啊!您违反交通规则了,尽管我认识你,但是我不得不罚你的款,因为这是共和国的法律。如果你对我不满意的话,晚上我用我自己的钱请你吃饭都可以,但是这个罚款你是必须要交的。”我特别希望警察能够说这样的话。我是有这个感觉了,但是大量的中国人没有这个感觉,他们会以认识警察而不被罚款感到荣耀,最后说:“你看老子多有面子,我不被罚款。”
这种问题还出在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这个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警察,我就会对警察说:“警察同志,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我违反交通规则,你就必须罚我的款。你不罚我的款,我今天就不走人了。”这个警察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说:“俞老师,你真是个神经病,装什么孙子!”所以这实际上是整个民族的心态的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体制的改变。国外和国内一对照以后,你发现国外是全民执法,而中国是部分执法。
徐小平:俞老师,实际上你提出来出国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学习西方文化中精华部分来排除中国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俞敏洪:是这样的。这个话题显然太远了,也许这是新东方的使命,是一代留学生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说到底就是把几千年养成的臣民心态变成公民心态。尽管现在中国已经是公民社会,但是公民必须要有公民心态,他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
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大脑的活跃能力和创新能力
徐小平:好,俞老师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讲到了社会秩序,从飞机上的微笑讲到了人与人之间爱心和友谊,从一个警察的罚款讲到的是一种公民意识,这个是留学生以及不留学的朋友们和中国社会所要共同去遵循的东西。这个话题我们先放在这里,现在跟我们讲讲留学的课内吧!
俞敏洪:课内学到的东西其实比在中国课内学的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比如说中国的课内学习,大多数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国外的课堂学习是以创新为主,学生要有创新思路,以讨论为主,以提供新的不同见解为主,以教授和学生平起平坐地来参与互相之间的观点的评判为主。那么学生就学到了这种创新思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间有所突破的能力。国外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比中国的大学生容易找工作的原因就在这儿。
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失业率非常高,原因不是说他们没有知识。他们满脑袋都装着知识,但是知识变成能够使用的东西不那么容易。中国学生在大学的几年教育中间,老师们没有教学生如何把知识变成一种谋生的工具。
在国外大学里,老师时时提醒学生,你学这个东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你必须把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市场非常大,大学生本身却找不到工作。而美国呢,60%的人是大学毕业,他们都能找到工作。
徐小平:俞老师,这段时间你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课堂的学习方法问题;第二个是学习的目的问题。第二个咱们可以由另外一个主题来讨论,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于考试制度和课堂的教学方法。这个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大量的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非常迅速地就适应了美国的课堂讨论。在中国却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是老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做笔记,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只有背诵老师讲的内容的份。学生的试卷上如果答案跟老师的答案不同的话,只会拿到很低的分数。
俞敏洪:其实你讲的是留学与不留学的课内的区别。学生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他的大脑的活跃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许多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一下子蒙掉了,老师让他提问题,让他反驳讨论,他没感觉。许多人就由此走下坡路了。他的蒙还不仅仅是语言交流障碍,其实很多中国学生到了那儿以后,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自己也能说。但就是开不了口,不敢说,不习惯说,而且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附和老师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他怕,这个老师对他没有好印象。结果到期末的时候发现,凡是反驳老师的同学都拿到了高分,而附和老师的同学都拿到了低分。这时学生开始明白,我们要跟老师进行反驳,这样的话老师才会喜欢我们。
徐小平:为什么?我想让你深度分析一下。
俞敏洪:这个深度分析说来话长了。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文字和英文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当一个人学会了英文听说以后,他的读就非常自然地学会了,所以他读和写花的时间非常少。那么中国呢?我们从小老师就说中文一个字要写100遍 ,要写200遍,因为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图画,像道教的符咒一样,你要把它写出来挺不容易的。所以小孩大量的时间学会了使劲背,最后延伸出来,对于物理、化学、数学这样的必须经过实验和理解的公式也使劲背,中国的考试就变成了使劲背的考试,老师和学生就自然全往这个方向走了。
徐小平:这么说中国的教育、课堂文化跟汉字的构成有关?
俞敏洪:有一定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当然汉语也非常美丽。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你要翻译成英文是没法翻的。我的意思是中国人能不能在死记硬背汉语文字的基础上,把其他的方法比如说把物理数学的教学方法改成一种课堂讨论方法?其实这个并不难,难的是老师本身能不能转过来。因为老师害怕讨论,害怕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以后没法回答。中国的老师有一个面子问题,在课堂上不敢承认错误。我在国外的课堂上常常发现,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老师有不断地承认错误的好习惯,结果反而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尊敬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其实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喜欢自嘲的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受到学生的喜欢。
徐小平:比如说俞老师,这是新东方教学的魅力所在。
理解东西方文化并且把专业技能学到手的人在中国都能成功
俞敏洪:好,你把新东方这个绝密配方说出去了,这个很精采。刚才讲的东西必然会引起观众朋友们的深思,因为一个留学生如果有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真的到了国外,课内课外学到了西方的精华,回来的往往是超人。理解中国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并且把专业技能学到手的人在中国都特别能取得成功。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失败的,大部分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能真正理解而抓了一些皮毛的人。比如说有些人到了国外留学回来以后,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特别牛,看中国的什么东西都不习惯,最后彻底失败。
徐小平:俞老师,现在正是赴美季节,周围是滚滚的留学浪潮,你对于即将要去国外学习的人,就课内课外这个话题有什么临别赠言?
俞敏洪:临别赠言是一上飞机或者一下飞机到机场你就应该注意观察,包括各种各样的标志的表达方法以及人家的行为仪态、排队方式等等,这就可以开始学了。进入课堂以后一定要迅速地适应美国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适应了以后赶快走进美国社会,尽可能多交美国朋友,而不是说陷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最后你把中西文化的精华进行一种自觉的比较对照以后,把它集大成拿到中国来,为中国社会服务。
2012年7月我国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同志指出:“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为此,再次强调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大批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我国第三次全教会首次提出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至今已15年,第四次全教会至今也已近四年,教育部为此出台了不少配套措施和文件,全国还开展了答“钱学森之问”的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议。由于种种原因,培育创新人才仍然是实现中国梦的瓶颈。笔者在2012年8月24日的《三答“钱学森之问”》一文中曾提出:“我国培育创新人才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教育自身从理论到操作以及干部层面都远未作好准备。”《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中指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四大困境”(载于《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26日第08版)。本文拟就“认识滞后”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造学是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的科学理论
创造学是适应现代社会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人类创造、创新活动,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性(创新)人才以及创造技法一般(共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根本宗旨是开发创造力、培育创造性(创新)人才,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于1988年前后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与其广泛推广创造学,大规模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创造学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创造环境等为其研究对象。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学的核心,其本质是辩证思维。
创造学是建立在创造心理学、哲学、现代脑科学、人才学、未来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心理学是创造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后,创造学随着改革开放而引进我国。经过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在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上我国创造学界已形成了可操作的四大核心技术:(1)启迪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技术和方法;(2)指导科技发明创新的技术和方法;(3)在基础教育创造性教学,落实新课改的策略和方法;(4)创造力测评的技术和方法。上述核心技术获得充分传播应用的部门、地区和单位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绩斐然,如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班和博士生班均获得创新人才培养和学员发明作品学业成绩双丰收,毕业学员成为各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热门人选。庄教授成为创造学专业受教育部表彰的首位专家学者。在基础教育,第三次全教会后,为培育创新人才实施新课改10余年来,京、津、沪、沈、辽、鲁、湘、冀、豫、晋、川等省市都有一批学校成绩突出、效果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开发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双丰收。这些省市都有一批长期坚持创造教育的干部教师和若干专家。反之,在不少省市,没有这些资源,新课改困难重重、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中央四部委(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于2008年4月23日联合颁发了国科发财【2008】197号文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灵魂,在创新全过程中发挥作用,要认真培养。为落实197号文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了多批次创新方法培训活动,力度空前。通过培训,学员创新技能和方法有了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培训过程中,涉及创造性思维较少,离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开发,单一抓科学方法、创造技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只能出工匠不会出创造。反之,则效果明显。如四川的东电、东汽等万人大厂,长期坚持以创造学原理开发干部职工创造力推广创造技法,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使产品结构调整,附加值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
二、创造学是新经济时代省市领导干部的补修课
新经济时代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懂一点创造学,解决前述“认识滞后”问题。其下限是了解创造学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常识:如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创新人才等。其上限是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身创造性素质。
1.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应尽早补课
省市教育部门领导是落实中央教育决策培育创新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关系到一个地区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假如他们都不清楚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创新人才是怎么回事,以及怎样才能培育出创新人才等,如何能组织指导广大教师培育创新人才呢?如现在一些人热衷于教育国际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什么是教育国际化?以及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国际化就值得研究。有的大城市在中小学投入巨资,走出去请进来,大搞双语教学,广建国际友好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等,认为这就是教育国际化。其实中央教育规划纲要早已为教育国际化指明了科学方向,纲要要求到2020年要“办出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一教育定位就是最高档的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是当达国家教育的主流,其本质和灵魂就是培育创新人才,现代教育的精髓是创造教育。新课改就是借鉴现代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因此,从一定意义讲,实施创造教育落实新课改,培育创新人才就是最大的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和国际友好学校之类措施只是低层次的教育国际化。这样大量投入各种资源能否改变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模式及其弊端培养出创新人才,值得商榷。这类事例充分说明,政府教育部门负责人只有懂得一点创造学,了解一点现代教育(创造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培育创新人才。
2.组工工作应注入创造学内容
政府教育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培训、考核评估等也应与时俱进注入创造学内容。改革开放后党的干部工作重视了专业化因素,这是一大进步。在新经济时代,教育部门负责人不仅要懂教育,还要知道应懂得什么样的教育。如前所述,新经济时代需要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创造教育)。中央教育规划纲要正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才提出要“办出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因此,对教育负责人的考核任命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干训内容也应增加这项科目。否则就会对教育创新造成损失。没有组织部门在教育负责人的任命管理环节配合,培育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很难完成。
3.宣传媒体要与时俱进
宣传媒体是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倡导者,在培育创新人才上有重要责任。实践中,一些省市的主流平面媒体有时也会出现某些不协调甚至干扰正确方向的情况。如每年高考后大肆宣传高考状元,就凸显了应试教育的疯狂现象;又如培育创新人才应大力宣传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等,某些媒体却长年累月连篇累牍宣传课本倒背如流得高分等。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这就要求媒体负责人必须与时俱进。
三、抓住机遇深入推广创造学
1.必要性紧迫性
1)是我国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需要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飞跃发展,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也面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前正在抓紧打造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调整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加大创新力度。从本文前面引述同志2012年7月在我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必要性。深入推广创造学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尖锐地摆在创造学者面前。
2)是我国推广创造学实践升级的内在需要
创造学在我国传播推广已历时30余年,近15年在中央大力推动创造创新的形势下,创造学得以加速普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包括创造学及创造创新的材料)不仅丰富而且便捷。传统的宣传讲解有关创造学的知识原理尽管必要但已经远远不够了。围绕自主创新,推广普及创造学必须尽快升级,深入到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问题上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3)我国多年的丰富实践是深入推广创造学的可靠保证
如前所述,我国30余年推广创造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可操作的四大核心技术。这是创造学会独有的优势所在,也是深入推广创造学的可靠保证。
2.深入的途径和方向
1)开发创造力培育创新人才是宣讲创造学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应贯穿宣讲全过程。开发创造力的途径和重点是启迪创造性思维(此问题在一、二、三答“钱学森之问”三篇论文中均已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2)使创造学融入各专业。在各专业领域融入创造学原理,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发创造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创新活动。如中国矿大庄寿强教授将创造学与地质学结合形成了创造地质学,近几年又以创造学原理与旅游学结合,形成了创造旅游学。沈阳东北大学罗玲玲教授将创造学与建筑专业结合也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少省市一些学校把创造学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创造力早已硕果累累。
大规模推广创造学,深入启迪创造性思维,认真落实创造力开发,创新人才必将大量涌现。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最好回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责编/庞贝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华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汉语言。它作为人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从而使他们的心灵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成为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标准。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在教学《论语》时,教师提到孔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慈祥的长髯老者,带领一群门徒,风尘仆仆,辗转各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坚忍不拔的树,虽经历贫困、饥饿、嘲笑、驱逐的风风雨雨,却能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种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进而能够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几乎是空白,那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让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神圣而庄严的社会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自身的民族观念。
如我在讲授古诗《青松》时,在讲述古诗含义时,适时插入讲述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刚毅和坚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英雄们的气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来得更为重要。
三、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说到庄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在山间云游的仙人,是一个濮水边钓鱼的老者,是一个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与做“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间,他毅然地抛弃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跃,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唏嘘不已。显而易见,在教学中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之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时节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深入了解和挖掘出来其中的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