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生态效益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效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效益论文

第1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造林多样化。

第2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周晓枫;新散文;生态;整体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步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出现了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学创作。于是,在中国文学转型的氛围中,当代生态文学成为引入瞩目的文化现象。作为90年代以来新生代散文创作的代表之一,周晓枫在生态散文创作中颇见功底,特别她作品中对待非人类自然界生物的那种关怀,以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人类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这都使得她的作品被打上生态的烙印。

一、“它们”“我们”同为上帝子民

生态整体主义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反人类中心主义。周晓枫的散文创作,以生物作为叙写对象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动物散文尤多,她在创作中并没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是带着一颗平等心对自然生灵展开观察和感悟。“在上帝眼里,人绝不是他唯一的子民。”人不过因禀赋智慧而担任着近乎长子的角色而已,只是这巨大生物圈中的一员,并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因而对于宇宙的职责更多的应是家族主脉的承递及抚饲幼小,而非肆意将万物为我所用。作者在一切“我们”与“它们”的关联中都习惯性地换位思考,从动物、植物的角度将种种“我们”所赋予“它们”的误解解构,同时还使行文更为广阔深刻,更增强了散文的想象力、诗意情怀乃至悲悯情怀。面对着动物园中被囚禁、被观赏、被戏弄的动物,她总是怀着类似对于血亲的情愫。这种换位的感喟,是一种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范畴的更深入的思考,一种更高远的人与物平等的理想,一种更为纯洁地涉及自然万物的真正的道德,因而也就更具锋利无比的穿透力。

与此同时,周晓枫特别乐于站在普遍意识的反面去思考问题,她说:“我提醒自己,尽量消除社会价值种种固定判断所带来的干扰和积习,以儿童般未绛世事历练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在写作中,有时不进行过多过早的道德审视,反而会让万事万物重归一种别样的公正,只有打消虚妄的高傲,才能真正形成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主体间际关系”。

二、在场观照、体悟自然生态

传统散文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基调,即“物―情―理”,“物”或者确切来说“它们”只是一种情绪的载体。这种构思模式其实隐含着一种不乏粗暴与武断的思维方式――人的主体膨胀。作为新散文的代表作家周晓枫则将先验的、主观的、外加的理性和价值规范搁置,回到“它们”本身。在她的作品中,虽然“它们”是通过“我们”之眼看到的,这看却不止是一种娱情性的欣赏,更多的应是敬畏与体悟。

孔雀、大象、豹、长颈鹿、乌鸦……在作者的体验性笔触中,都瞬间获得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神秘的灵性。她将兽性与人性作比,所谓“禽兽不如”,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的歌功颂德和对动物的羞辱污蔑;类比的同时不仅描写到兽的丑陋凶险,也以细腻心态体味其两面色彩,她甚至将鸟看做是“神的拟态”,鸟是上帝所允许的与其最为贴近的生物。在她的笔下,“它们”由“动物”花儿为需要我们去用心感受与体悟的自然神性,而不是可以随意拉来以作象征比附的对象。

在周晓枫的散文中,“我们”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无限时常被忽略甚至麻木和遗忘了的沉静、神秘和流溢灵性的美。在这里,“它们”拜托了承载者的角色,成为文学的主角,成为有感情,有自我存在,有独特意义的生命。此外,作者极其善于从具象的动物生存图式中抽象出形而上的哲学:“当狼吃掉羔羊,它揭示了善恶的两种走向:善是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成就善的,恶是以壮大自己的方式来成就恶的。”

三、以参比对,反思精神生态

身为有良知的生态主义作家,周晓枫自然不会一味沉醉于濒临消失的自然之美中,而是深深反思人类施之于自然的种种恶行。与以往生态散文创作中的抒情语态不同,周晓枫将热情颂扬化而为不动声色冷抒情,在反思中持有强烈而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在她看来正是人类文明的步步侵蚀,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从小便习惯流连于动物园里每个囚笼前的作者,经由童年的好奇、少女时期的怜悯再到成年时的思考,终于意识到了“动物园不可能是动物的乐园”。动物园中的长期圈养造成的异化使人产生一种痛彻的悲凉:“熊本是相当凶猛的动物,现在它们作揖、鞠躬、旋转笨重的身体,为了赢得游人两个手指头捏住的一点点面包。”从这里,她看到随着自然生态的坍塌而来的,不可避免的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弱点的显露。“我们”高高在上地俯视着,即使是以自以为的最卑微的方式,即使以最为广阔的悲悯情怀,“我们”的身上也不免沾染太多其他“子民”的血迹。有时候为了探索和发现自然的秘密,人类不得不去采用一些不人道的手段,比如把动物关进动物园,或者把一些动物放上实验台,肚皮在锋利的实验刀下等等,周晓枫认为,这种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世界被推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情况也只有我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改变。然而,蜕变总是艰难的,尤其是在意识层面。因此,周晓枫制作了一种“糖衣药丸”:以唯美的文字和文风包裹着生态意识,要纠正人类对自然不公正的态度,不如就让人类“服下”这些“糖衣药丸”,成长为有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人,而这种又意识成为人类新文化范式的基础,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将得到尊重,从而实现生态的平衡发展。

总的来说,周晓枫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她试图通过冥想式的文字,建立起与另一个生命世界的交流关系。正如冯牧文学奖授奖评语所说:周晓枫的散文“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丁晓原周晓枫:穿行于感觉与冥想的曲径阴[J].文艺争鸣.2008(04).

[3]周晓枫鸟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3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资本增殖;价值缺位;生态文明;生态消费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04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原籍德国,曾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它使人向非人化方向发展,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被异化,因而是病态的消费异化的社会。学界对弗洛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弗洛姆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关系、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和社会改造理论及人道主义与人学思想等方面,但都没有对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成因作系统探讨,也较少涉及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问题。本文拟在分析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

总体上,弗洛姆认为,人类有“自我保存的需求”和“生存的需求”,人性是一种潜能、创造性和理性,对自由、幸福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模式。如果一个人按照人性的特性和规律去充分发展,他就可以达到精神的健康;如果一个社会以符合人性的、满足真正的个人需要为基准,它就是健全的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不健全的社会,它以人的病态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的异化。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资本主义造成人的病态化及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弗洛姆认为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所谓“异化”,就是一种认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做一个陌生人”[1](P106)。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异化几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与他们的工作、与他所消费的物品、与他的国家、与他的同胞,以及与他自身的关系中”[1](P109),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已经在物质上进入了富裕社会,但人被异化的范围也更广泛了,已经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手段,但消费的这一功能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消费异化使消费的主体、客体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异化。

1.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者

弗洛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然而人却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反而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的奴隶。人所释放出来的力量越强大,人就越感到作为一个人的渺小和无能。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组织越来越庞大的工业社会中,人所创造的世界没有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人所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也没有成为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必需用品,它们反而成为人的偶像和控制人、奴役人的上帝,物欲驱使使得生产者成为消费行为实现自己的必需手段,人不过是消费得以实现和持续的环节,人对物的消费异化为物对人的消费,消费异化成为社会存在的重要特征。“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2](P159)

2.商品使用价值被遮蔽

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炫耀价值走向前台,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微不足道。当一个人说到“300万美元的物品”的时候,主要关心的并不是它的用处、外观或具体特征,而是在说它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能用金钱数量形式来表达其交换价值的品质。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代表了一种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它不必是“我”的劳动和“我”的努力,因为“我”能通过继承或欺诈或运气或其他方式得到它。“如果我有钱,我就能够得到一张精美的油画,即使我可能没有一点艺术鉴赏力;我能买到最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1](P115)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被遮蔽,商品的价值被异化,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第4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第5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森林资源

前言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诸多的产业或部门中,林业可能是唯一的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基础产业双重性质,并且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可见森林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比经济效益大。其中,就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而言,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其森林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特别是近代林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森林效益的多元化和林产品的多样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服务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正的外部性,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自由享受而无需为之付费,提供者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而缺乏保护的经济激励。这种环境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我国森林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发展。为此,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大规模实施的以六大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并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然而,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对象,以及补偿标准等相关政策规定并不明确,甚至出现了政策缺位。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目前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其中我国目前主要有四种贯彻生态补偿的形式。

一、建立我国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1.为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林业及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林业资产的核算包括其有形资产的核算(林木和林副产品的核算)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通过核算来反映一定时期的林业的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2.为加强林业管理,促进林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核算体系中,只有林业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等实物量的统计而没有其价值量的统计和核算,也缺乏相应的核算指标体系,当然无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无法量化其生产成果及补偿价值。从而对林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造成了障碍,建立这套评估体制,加强了对林业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量化,为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进林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3.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

林业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林业的核算是一个独立的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以往的核算中大多只是体现了对林业的经济效益的核算,而少于对于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现在我国绿色GDP的核算越来越加强了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林业在我们国民经济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创造条件。

二、目前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1.林业核算的无形资产核算和有形资产核算的不可分性。

林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林业产品,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林业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旅游、观光、休憩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林业是其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的统一体,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能脱离林业的实物形态而独立存在,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要建立在对其实物核算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林业的有形产品的核算和无形产品的核算要统一在同一核算对象。

2.目前对于林业的核算主要是对其经济效益的核算,较少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货币量化核算。

我们通过对林业实物产品和无形产品进行货币量化核算,一方面起到了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林业的价值进行汇总综合。这样各个时期的不同指标就有了可比性,为经济分析预测提供了依据。

3.现今对林业的核算主要注重统计核算而轻视会计核算。

林业的核算不仅包括统计核算还包括会计核算,他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林业核算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统计核算,还要重视进行会计核算,并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

4.重视对于林业自身的核算轻视对非林业主体的核算。

现在对于林业资源的核算大多集中在林业自身的范围,而没有将非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补偿的核算体现出来,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核算体系。

5.对于非市场价值评估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就是对林业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量化,由于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于无形资源产品,对其量化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林业的精神产品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存在很大的人为主观因素,更是难以精确量化。

6.我国目前建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是多层次、多系统的统计指标群体或体系。设置这样一个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现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考虑到林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又涉及统计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和国民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等诸多因素。我国本身统计技术和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可避免我国所设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三、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设机制的建议

健全森林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保障;增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力度,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补偿方式:完善补偿方式,除了加大资金补偿投入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多种补偿方式进行组合,加大教育、智力补偿,运用灵活多变的补偿形式或组合形式能有效适应于多样化的补偿主体、对象和补偿环境,同时能极大地刺激补偿的供给和需求,使补偿的供给和需求在高水平、高效率的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康文星,田大伦.湖南省森林公益效能经济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12):1-4.

[2]王亚娟.关中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建设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

[3]李文华,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9:677-688.

第6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龙泉市,公益林,建设成效,评价,研究

1概况

龙泉市位于浙江西南,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30.39万hm²,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56万hm²,占87.17%。全市森林覆盖率84.2%,林木绿化率84.2%,活立木森林总蓄积量1456万m³。索有“浙南林海”之称。

龙泉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早夏长、温暖湿润。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186~1929米);土壤肥沃,又未受第四期冰川严重影响,适宜各种林木生长,植物资料极其丰富。龙泉市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8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03科357属1105种,全省3/4以上的种类有分布。野生动物有6大类1261种。国家级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享有“华东地区古老植物摇篮”的美誉。

龙泉市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源头。主要溪流为瓯江上游的龙泉溪,钱塘江水系的住溪、碧龙溪,闽江水系的宝溪。流域总面积2854.28㎞²,河道总长度455.1㎞,多年平均流量1476m³/s。境内有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库容量13.93亿m³的紧水滩水库和三条国防公路,龙泉市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好

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浙西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1999年龙泉市根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制定了《龙泉市森林生态环境总体规划》,2000年龙泉市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2001年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和2003年、2004年的区划界定完善工作。在全市生态功能脆弱的三大片(即城镇周围风景林区、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宫湖沿岸)、六条公路、十二条溪流两侧及17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等共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5825hm²,其中国家级62855hm²,省级12970hm²。

成立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制订了《龙泉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科学规划的近、中、远期建设发展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全面的生态公益林检查考核奖惩机制;配备生态公益林护林人员324名,建成了市林业部门、乡(镇)林业工作站、行政村护林小组、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四级护林网络体系;对重点生态公益林予以政策性损失补偿。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和封山育林,目前龙泉的生态林区的林相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全市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效益正在得到发挥。

2研究方法

2.1技术标准

界定、森林资源调查执行《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浙江省林业厅2004)。

2.2调查方法

小班因子调查。小班因子调查采用目测和实测相结合,目测为深入林内,辅助简单工具测定调查因子,在“小班调查记载卡”上逐项记载;实测采用标准地(段)、角规、样园等方法。

2.3研究方法

利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时的“小班调查记载卡”,建成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库。

在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将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界线事先转绘到外业调查底图上,小班的林分因子按二类调查技术规定重新调查,图形数据重新录入,在龙泉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中另建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库。

对两个数据库中的6277个小班,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林分因子进行比对分析。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区划界定,实行森林分类区经营,加强了森林生态建设,在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同时,近年来开展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定向封育、生态择伐、阔叶化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等项目。从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6253hm²、阔叶林发展工程706hm²、其中新造阔叶混交林1935hm²、补植改造(包括封育改造)4954hm²;退耕还林930hm²;绿色通道工程造林87km;营造或改建生物防火林带235km;龙泉市的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森林生态进一步得到优化。

3.1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从全市森林覆盖率分析,1999年为74%,2004年提高到79.9%,2007年达到84.2%。重点生态公益林通过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护)林和积极开展造林补植及退耕还林,对全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3.2重点生态公益林郁闭度快速增长

重点生态公益林郁闭度结构明显得到优化,2001年平均为0.53,2007年平均为0.72,平均增加0.19,增长了35.8%。见图一。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低郁闭度的公益林面积在减少,高郁闭度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在增加。用各郁闭度面积所占同期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进行比较,郁闭度0.7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7.22%,郁闭度0.8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15.87%,郁闭度0.9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17.47%。

3.3森林蓄积量快速增长

重点生态公益林蓄积量从2001年的269.58万m³,提高到2007年426.38万m³,增加了156.80万m³,提高了58.16%。乔木林分蓄积量2001年平均37.5m³/hm²,提高到2007年的61.5m³/hm²,平均增长24m³/hm²,提高了64%。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4重点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变化

通过阔叶树种造林、补植和树种结构调整,阔叶林面积和混交林面积提高明显。阔叶林比例提高了8.98%,在针叶林里,针叶纯林减少了10.84%。见图二。

图二

用各树种组面积所占同期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进行比较,纯针叶树种的面积比例减少了13.54%,7阔3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08%,8阔2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76%,9阔1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72%。通过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阔叶树种的比例开始改变,逐步向混交林和阔叶林演替。据报道,马尾松林(30a生)林冠对降水的截流量为20.3%,常绿阔叶林(30a生)为26.89%。在已郁闭的香樟、杉木林里,地表径流只有全年降水量的1.7%和4.5%,供对照的裸地为13.1%,林内的径流少,说明蓄水能力的增强,水源涵养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4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林分质量明显得到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开始显现。

4.1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的投入

龙泉市自2001年至2007年共投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64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拨款4296万元,本市配套2202万元。

4.2经济效益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龙泉市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总生物量为521.37万吨。通过近7年的建设,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增加森林蓄积量154.42万m³,新增木材价值60223.8万元。新增立竹339.75万株,新增毛竹价值为4416.75万元。

4.3生态效益

根据2007年《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推算,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年生态效益见表一。

表一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年生态效益

项目

水源涵养

调蓄水

固土保肥

固碳

释氧

储存能量

年度效益

2007年效能/万吨

63694.40

8569.17

274.11

65.51

47.66

790759.15

2007年效益/亿元

4.20

4.29

3.76

7.86

5.24

0.75

26.10

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年投入资金的相比,投入产出比为1︰153。另据2007年测定,龙泉市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总价值已达211亿元。同时,通过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增加和保护了野生植物数量,进一步改善龙泉市的森林环境,丰富了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了龙泉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由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排名中,龙泉市名列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的第八位,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平安,地表水环境质量满足或优于相应的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Ⅰ、Ⅱ级水质断面为98.8%,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8天,其中:一级标准以上天数为169天。2008年4月,被授予“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

5、讨论与建议

龙泉市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可喜成效。江河源头及上游、大型库区、城市饮用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公路两侧的水土保持、城镇周围的美化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生态旅游的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为龙泉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力推动了龙泉市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为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浙西南地区构建了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生态社会功能,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天然绿色屏障,体现着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虽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浙江省补偿标准为255元/hm²·a,高于全国标准,但对造林管护投入或对林农不能砍伐林木造成经济收入的损失的补偿而言,目前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实际经营林木的经济收入。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森林生态效益测评体系,使生态林经营者的经济投入得到合理补偿并且有利可图,形成一种新兴产业---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柴锡周等.森林植被对防治洪水灾害的作用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995,7(2)︰97-100.

2 董林根等.低丘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经济开发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8,18(3)︰1-7.

3 周子贵等.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5)︰80-85.

4 吴智敏.论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性[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55-58.

5 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与效益公报[Z].2007.

第7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绿化,绿化建设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意与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时代的要求。由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在政府重视程度、群众基础、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投入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城市园林成为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和城市建设投入的热点。正因为其重要性,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充分表现出来,以下就城市绿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做初步探讨。

1.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面临的问题

1.1大树移植

大树移植给虽然城市和生活带来了美观和情趣,但是如果形成一股风潮,超过一定的尺度以后,就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首先,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而将大树移开其生长原始地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地被遭毁,鸟兽无居,更直接的恶果是水土流失,殃及区域环境,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其次,移植大树为保成活,需要大抹头、强修剪,原来的枝繁叶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树体主干或主干上孤零零的几个大枝,谈不上有美化效果。在大树恢复期,表现为树形衰败,只像个光秃秃的老树桩,因而也不能立即起到良好的绿化效果。最后,大树移植劳民伤财。在一般情况下,移植一棵普通大树,包括购树费、挖树费、打包费、吊装费、维护费、运输费等,开支不少。如果是移植一棵古树,费用还要更多。但是,很多时候,在移植大树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不考虑本地的地质气候,再加上技术力量不足,移植的大树很难存活,死亡率高。

1.2草多树少

这些年在我国,受国外园林设计影响和从自身效益出发,城市绿化“草坪热'”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至今,大多园林绿化工程往往注重图案美,选用草坪植物和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较多,而乔灌木的栽植相对少。不少城市不惜伐树或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观赏性绿地。很多绿化地形成草坪上栽植几棵大树的景观,于是草坪地被植物可很快形成美丽的平面图案,效果好,易成活,利润高。而园林树木投入大,栽培管理复杂,不少树种要修枝剪叶,即时效果不强,一旦死亡损失大。虽然草坪的一次性投入少,绿化见效快,绿化面积提高了,但绿量不增加,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并且大大低于树木。论文大全。从造价方面考虑,草坪的一次性铺设虽然低于树木的栽种费用,但维护成本很高。在城市这个人多、空间少的特殊环境,布置大片的草坪,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人们对舒适的要求。绝大部分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色,却将人们拒之其外,可视而不可达,人们只能在园路和非常少的空地散步、休息,从而使人们的活动场所减少,使城市的景色单一,使园林绿化管理费用提高,在可绿化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使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减少,生态效益会大打折扣。

1.3后期养护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配备有养护队伍,但人员少,资金不足,效果不好,管理人中大多是农民工、技术差,园林养护相对滞后。甚至有不少地方光种植,不养护,养护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杂草丛生,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增多。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原本不多的城市绿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应,因而直接影响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规划不合理,缺乏长远考虑,法规不健全

目前,有些城市实施的园林绿化工程,缺乏长远考虑和全面安排,只偏重短期的显性环境建设,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建设。多数城市尚处于“见缝插针,修修补补”的状态,缺乏建设生态大园林、城市大环境的宏观调控。在规划编制程序上,往往把绿化规划作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后期的工作。绿地的结构性要求、系统性特征受到限制,导致绿化在城市系统中的综合效益很低。在规划上缺少一个起点高,比较完善的绿地规划系统。究其原因,还是配套法规不健全,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执法力度不够,以致造成任意侵占绿地,滥砍乱伐,折枝剥皮,拴绳晾衣等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得不到从严处理。

2. 应对策略

2.1建立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

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中,许多建设项目涉及大批占用绿地和伐移树木。必须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城市建设、改造与保护绿化的关系,特别要保护好那些大树古树。与此同时,在园林绿化整治工程中,绝不能出现大树换小树现象,要以种树为主,科学配置植物材料,体现以绿为主、乔木为主、植物造景、生态优先,改变园林绿化建设中一些工程过度人工化的倾向,减少人工维护成本。同时,要对现有草坪过大的绿地合理地补植乔灌木。不能盲目将非苗圃中的大树移植到城市绿地中搞园林绿化建设,不能做以牺牲树木原生地生态环境为代价营造城市园林绿化的事。

因此,针对目前各城市绿化简单化,草坪种植热的情况,城市绿化除必须发挥简化的作用外,更应具备美化的功能。简单的种花种草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真正的生态园林应该是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的有机体。城市绿化应该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充分体现植物的自身形态、线条、色彩等特点,从艺术的角度对城市的容貌进行精心的修饰。譬如,采用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混杂,林中种植耐阴的花灌木,树下种植耐阴的地被植物,形成有层次、高低错落有致、乔灌木花草配置有序的自然景观。单纯的大草坪面积的增加,不等于观赏价值的提高。而近年来城市的炎热和缺水更让人感到种草坪费水费钱不遮荫,多种树木未能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所以各地可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建些小公园、小绿地,把绿草地与紫锦木、红继木、洒金榕、大叶紫薇、红花紫荆等彩叶和开花植物相结合,使远离自然的都市人们享受到自然的情趣。

2.2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

所谓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其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二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三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四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简单来说,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要节约集约、经济高效,要少花钱、多建绿,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要做好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建设,就要强化绿化规划控制,从源头上保障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实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创新理念,努力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新模式;优化植物配置,加强乡土树种和野生植被的应用;加强园林科研,为节约型园林绿化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3加强园林绿化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对园林绿化管理常抓不懈。把树木花草栽上,并不意味着绿化的结束,相反,它仅仅是绿化的开始。当前,仍有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绿化意识不强,还有一些人任意侵占绿地,滥砍滥伐,折枝摘花,甚至偷盗盆花等。对此要依法从严治理,使城市的绿化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要提高养护效果,必须要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绿化意识,树立保护树木花草光荣、破坏树木花草可耻的公德意识。同时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养护管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标养护管理,将绿地养护由原来的事业型向企业型过渡。建立绿化养护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活力。论文大全。目前大多数小型的花木公司只进行盆花摆租、鲜切花配送业务,各生活小区和绿化单位没有配置专门的园林养护工。论文大全。成立专业的园林养护公司可对植物进行专业的修剪整形,施肥除杂,防治病虫害等。该行业投资少,只需购置草坪修剪机,修枝剪等适量机具,但要求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栽培养护知识,特别是在病虫害方面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参考文献】

[1]陈华疆.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9):73-74

[2]王能斌.当前园林绿化存在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4,(12):152

第8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木资源 营林工作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林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政府从各方面对我国的林业开始给于较大的关注,因此林业在新世纪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虽然 “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但森林资源在我国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紧接着“退耕还林”的工程又在我国开展起来,这个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我国的林业的发展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这样说,我国的林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

二、完善我国营林工作需要的需求

(一)加强对造林、营林基础发展

我国森林资源如何得到补充以及如何促进我国森林资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如何保证连续的供给林产工业原料都要依靠营林造林。我国政府对植树造林工程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向全国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的公益性口号,全国人民对这个口号都有所感悟并积极的相应这个口号,因此业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但林业的高税赋动摇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人民参加植树造林都是通过国家的精神鼓励,而没有得到任何物质利益的刺激,由于政府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民物质利益的刺激,致使人民对植树造林的响应程度逐渐的减少。我国要加强林业的基础,调动人民对参加营林造林的积极性需要给予很大的物质利益。

(二)对林区协调多产业进行进行综合发展,提升林业系统发展功能

仔细思考我国的林业的的未来发展,我国的林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发展需要结合森林绿色食品的生产、花卉园艺的特点、特色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森林旅游的发展等。因此,我国的林业只有在结合其他方面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三)全面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国林业在竞争中其竞争力低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林业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今后在促进林业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水平是提高我国林业不断发展的最主要的通道,应该将其摆在最主要的地位。

三、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营林的作用

森林资源无论是对那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森林给世世代代都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同时森林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讲却是一种可有限的但可以不断更新的资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能够享用森林赐给人们的恩惠――但前提必须是我们及我们的后代都必须尽心的来维护森林资源的开发。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的保护我们这些有限的森林资源,那么这些有限的森林资源也只能在当今世代可以利用,然而对我们未来的世代来说他们就不能享受到这种自然的恩惠了,所以,我们要倡导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的林权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我国大部分的森林资源可以说都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从根本上说这种森林权结构模式是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留下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森林业产权上的设置。

(二)我国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着通过合法的手段来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保护生态系统而付出代价的人支付一定使用费的一种法律制度。在这个概念中它包含了两层不同的含义:其一是自然资源是一种特殊性的资产,它同时具有两中不同的价值:即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只用当使用权人向森林所以权人支付一定量的费用后才能够获得森林的使用权,这是一种森林所有权人一种交易方式,目的是通过森林资源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其二、它同样也是一种经济性的补偿模式,生态环境保护者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然而他们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付出的代价理所应当应该得到的相应的报酬,森林生态保护者所改善的森林生态环境不能够也免费的让其他人任意的使用,我们应该对那些为改善森林生态环境而付出很大心血的环境爱护者给于一定的物资补偿,这就体现了森林生态具有价值的功能。

(三)林业保护管理机构对林业的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对林业的保护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国家林业局对违法征用林地、毁林开垦的管理加大了力度,并且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也给予了一定的监督,同时在各地都派驻森林资源监督的管理机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监督管理部门都能够做好这样的监督工作,有相当多的一些森林监督管理部门在投入的监督力度很弱,森林的管理力度没有完全的落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预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我国的大量森林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

四、结束语

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加大了对营林管理的重视力度,但为了促进我国林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探究影响我国林业的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潜在的因素,因为不同潜在的因素在某个时候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我想,随着我国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力度的加大,我国的森林将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吕明会 现代营林耕作法的应用与推广 [期刊论文] -科学与财富2011(5)

[2]王海东 关于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才智2011(7)

第9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生态园林,乡土树种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之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迷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 2. 1适地适树。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 2. 2 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白蜡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2. 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免费论文。

2. 3. 1 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 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 3. 2 时空四维原则。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2. 3. 3 景意交融。免费论文。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免费论文。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如松竹梅被人们喻为三君子,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 5  经济性原则

节约为本,共建和谐社会。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3  景观设计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绿化覆盖) 转向三维绿量(绿色量) 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将发展成为涉及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植物保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