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问题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导学;问题;问题式引导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断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农村高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对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了导学问题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师由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依然摆脱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步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转变。例如每年高考化学试卷中都会出现信息给予题,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因此怎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与策略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和习题――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引导解惑――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看不懂课文的知识内容;(2)看不懂解题思路;(3)不懂实验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资料来解决。最后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上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完成导学案和习题
导学案是教师课前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的学案,也是学生课前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导学的本义就是引导学习,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导学案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内容要体现基础性,让学困生也能基本完成;(2)对课文中缺失的知识要补充完善。进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化学知识的缺失或错漏在所难免。
3.教师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是目前国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提高注意力,激起求知欲望。教师要常常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我认为情景引入要遵守如下原则:(1)内容要符合本课程的主旨。(2)实物展示引入更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五颜六色的物质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引入新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了。
4.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两部分,两者本质都是实验,但侧重点不同。实验是验证某种物质的性质、制取、提纯或者检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而科学探究是对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刨根问底,具有探索研究特点,更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5.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虽满腹问题,上课时却沉默寡言。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探究或者测试后,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和重要性打分,所得分数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把提出问题纳入到课堂的作业体系中,与课堂评价挂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师生引导解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得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7.课堂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不一定达到理解和应用。一般可以选用课本中的习题或者同步训练中的练习作为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自己选编习题。
8.教师小结和课外作业布置
教师小结有传统性小结和引导式小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传统性小结是教师根据本节知识重点内容用简单语言表达,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概括,一般适用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式小结是教师根据知识要点设置成作业形式(例如填空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外作业课布置可预习新课和完成学案。
三、导学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本教法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生问式课堂,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取知识,在相互讨论中进步,产生学习兴趣。一年多来我灵活运用此教学法,学生觉得化学不再难学了。在2013年高中会考中,学生过关率达95%以上。学生在段考、期考中同比往届的成绩有所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问题引领;高效;引导;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77-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一条重要的纽带。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明确教学思路,还可以了解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的问题设计成为一节课的重中之重。
一、初识“问题引领”教学法
“问题引领”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问题中,让学生以完成问题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高效课堂。
二、设计问题的高质量是教学高效的关键
在深入学习“问题引领”的理论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讲九年级上册《避免革命的改革》这一时,在一个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班级做一番尝试,并且找了同学科有经验的老师来听课指导并做听课记录。
在导课之后,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三个线索性的主问题:“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那到底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
1、课堂上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力求言简意赅,明了、精准并且有引导性
比如在上述课例中,“克里木战争对俄国有何影响?”应改为“克里木战争的惨败带给俄国人怎样的反思?”更好一些。因为要引出痛定思痛的俄国人知道自己国家封建农奴制的落后之后,沙皇决定以改革的方式巩固统治,同时使俄国变得强大。若用“影响”提问,学生的思维只会被束缚在克里木战争给俄国人带去战争伤痛的层面上,而用“反思”提问则不同,学生的除了要思考克里木战争给俄国的伤痛和教训外,还要思考俄国如何能够吸取教训、缓和阶级矛盾从而推导出俄国强国之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方式。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
2、问题若过多过泛就没有了回答的价值,学生也会很茫然
如果问题过偏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首先会无从下手,甚至出现思考后也根本答不出来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课堂时间,属于无效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多花时间和心思,从学生的角度多去斟酌自己要提的问题,力求精准
3、问题难度应该有深浅之分,且深浅适中,层层加深,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今年我带的四个班中,有基础较好的班,也有基础稍差的班,即使在基础好的班级中也有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和理解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所以设计问题要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要有难度小的知识记忆型问题,难度适中的创设情景型问题,也要有难度稍大的拓展题、概括题。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达到由难变易的目的;把抽象的历史思维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
4、问题的设置应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
课标是教学中最基础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重点学习必须识记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主要指较为抽象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会很难理解。
三、使用“问题引领”教学法的优势
在尝试中,我感到了“问题引领”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如若运用精熟自如,掌握精髓,自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真的是一举多得。
1、“问题引领”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使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
2、“问题引领”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问题引领”教学法是一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标、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多个“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问题引领”教学法有助于突破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突破的问题,并且层层递进,加之教师必要的讲解,能使学生较好的突破重难点、掌握课标的要求。
4、“问题引领”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教师把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时,学生会有一个分析、思考、判断的过程,所以“问题引领”教学法不仅能创造高效课堂,还能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步顺利。
初步尝试“问题引领”教学法,尝到些许甜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是要继续运用这种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懈的实践与探索,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学习历史放在设计问题的首位,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思考,使知识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历史、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 楚恒玲.《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7月
[2] 陈雪瑶.彭应芳.《让问题引领学生成长》.《政史地教研》
1 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初步体会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含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发现的是人类已经发现和已认识的知识,但仍然是一种发现,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思维探索得到的,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学生搞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摸清了知识的布点网络,因而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忆必然牢固。
(3)有利于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发现、认识、归纳、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途径之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经过思维、亲自实践是不行的。严密合理的动手动脑过程,必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锻炼、发展和发挥,因此实施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耐挫教育。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发扬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刻苦追求,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敢于正视困难与问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耐挫教育,促进了学生正常心理发展。
2 实施“问题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真设计问题的情景。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感知课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设计好研究课题的问题隋景,才能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地探索,使其思维素质受到有益的训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设计好探求解决问题的坡度。为了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对知识发生过程进行再编制。这种编制有新旧知识的回忆、对比(联想),把原发现过程的文化予以剪辑(缩短),把难度大的原发现过程平易化,加强原发现过程的结论,或者减弱原过程的条件(延伸)。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把握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智力水平,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切忌生搬硬套。
(3)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创设课堂学习情景,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方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经过自己主动的思考、探索来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问题;解决建议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自上世纪70年代初问世,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近年却屡屡暴露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本文概括了交际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并力求对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二、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主要是指采用语义大纲的语言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早期的语义大纲以Wilkins的概念功能大纲为代表,根据学习者的具体交际需要,用语义概念和语言功能来组织大纲的内容,主要着眼于“说什么”。交际教学法倡导语言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实际交际需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交际化。
概念功能大纲在面世之初立即受到欢迎并得到广泛使用,为语言教学输送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概念功能大纲重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需求和作用,并强调外语教学应针对学习者的具体语言需要来培养其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法投入少、收效快,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三、问题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在进入80年代之后,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际教学法未能处理好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交际教学法打破了语法教学惯有的系统性,不利于学习者掌握整套语法体系知识。而语法知识恰恰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只有学习者熟练掌握语法体系,才能真正习得语言的交际能力。而不同语法结构的句子出现在一起,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又往往打乱安排,这种几乎没有逻辑顺序地接触语法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伤害学习者的积极性。
(二)交际教学法仍然无法满足全部学习者的需要
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遵循概括性,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千差万别,很难有针对性的对其一一满足。另外,学习者在课堂上仅仅学到了如何应对某个特定的交际场合,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交际需要远远要比课堂上见到的复杂得多,学习者最终的需要是掌握一整套语言交际体系,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况。
(三)交际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依据中存在问题
例如,语义大纲的功能部分是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而构建的,该理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影响到了语义大纲的实用效果。关于“一个语言有多少种言语行为?”、“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等问题,至今未得到有共识的确切答案。例如,“You will be here,won’t you?”,即使是在特定语境中,也无法定义为到底算命令还是提问。
(四)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执行交际教学法仍然存在困难
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一般都存在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往往课时任务非常充实。而要在课堂上组织交际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小组的发言展示,虽然反映的效果很好,但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师需要在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之间谋求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很少或偶尔选择交际教学,甚至只有在公开课等场合才会用到交际教学法。
四、出路与建议
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曾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仍然在不断探索,试图解决该理论存在的上述问题。
人们试图发挥语法大纲的系统性,将其与语义大纲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尝试包括“两阶段方法”(Wilkins,1974,1983),“阶梯螺旋方法”(Brumfit,1980),“可变中心方法”(Allen,1980),“程序方法”(Prabhu,1987),等。这些的大胆尝试,各自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课堂交际教学
人们现在不得不再一次考虑教学大纲的作用,更多的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法。教学大纲对教学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却无法进行直接操作,以便将交际能力传授给学习者,因此课堂交际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刻板教条的课堂活动进行改进,将练习任务与语言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习者就能在语境中体会语言的交际价值。
(二)与其它教学法结合互补
尽管各种外语教学法的观点和立场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排他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其它教学法的优点和长处,吸收其精华,而主要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通过结合和互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语法教材的交际性
过去传统的语法教材无法满际教学法的需求,我们要调整语法教材的编写形式,变单句模式为语篇模式,结合真实的交际场景,穿插以具体的语法教学,将语法的系统性融入交际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习者语法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防止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现象。由于学生参与较多,所以就避免了对政治课的乏味、枯燥甚至反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比较、批判、评价、表达等能力逐步培养起来。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了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能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了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提高了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新方法授课后,刚开始也许有些不适应,但是因为这种方法很新鲜,所以学生上课时十分专心,而且随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熟悉,学习效果会越来越好。问题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亦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政治课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等,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智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老师们所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问题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三、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实践
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它能够减少或防止以往“灌输式”教育给学生造成的逆反心理,而能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比较自觉的学习,切实关心国家、社会、家庭、他人及自身,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指导学生自觉的良好的行为实践。如果教师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疙瘩,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进行“纸上谈兵”了。我们知道,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他接触到的社会现象纷繁复杂、良劳混合,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会对书本知识产生信任危机。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识、经验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大家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际运用能力,指导了行为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本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287.
[3]王跃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培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2(1):85.
[4]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10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思修教学 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在思修教学中亦是如此,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敏锐深刻的认知能力,问题教学法就是实现其最好的途径之一。
一.在思修教学中实行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修课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思修课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肯定有着许多的问题,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不愿或者不敢提问,只是被动的接受,从而在这些社会现象以及规律上面的问题得不到解答,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所以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其求知和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一些学生渐渐的懒于思考,从而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创造性,而实行问题教学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需要学生细心,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而且很好的锻炼了其创造思维。
3.有助于推动教师知识的更新。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及时的更新知识,查找不足,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另外,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法还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步骤
1.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堂自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对教材中重难点要学会分析,在预习的时候就要学会质疑和提问,比如学生在预习《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一课时,对不懂的或是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什么是世界和平?”“和平和发展有什么内在的关系?”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结合时下的社会热点、时政等现实材料入手,尽可能的创造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也要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尽量进行简化和浓缩,使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困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和发现出更多的问题并提出来。比如在讲解关于环境污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发生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2005年11月13日,吉林的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使得松花江的水体遭到严重污染,结合这样的情景创设问题,“吉林石化公司为什么会爆炸?”“松花江被污染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治理?”“在发展工业中应该对环境保护做些什么?”等。
3.思考讨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探索精神。然后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以及答案充分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式。
4.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其方法多种多这样,可以是让学生思考,然后直接回答,也可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师生共同寻找答案,还是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等等,最后由教师做出概括和总结,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当一些表面的问题解决过后,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引导学生发现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三.结束语
一、对教学法的本质理解
问题式(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问题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方法、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
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需要注意:1.师生相互尊重.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2.教学实行民主.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努力去创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的探求新知识,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学目的.3.带着激情和热情走进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促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极大的渲染了课堂气氛.4.教师带着爱心走进课堂.爱是情感教学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
1.问题式(探究式)教学中的师生地位关系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旺盛的探究热情.问题式(探究式)教学中重要步骤:(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2)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3)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三、问题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我自己构建了以问题式(探究式)为核心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在设置问题时:设置的问题综合性不要太强;我们可以把生活实际与问题产生联系,这样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索引他们就产生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的中生活实践或教学媒体所产生的现象设置问题
(2)用我们熟悉的生活事例或事实设置问题;
(3)通过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矛盾以及悖论设置问题;
(4)通过电视或日常生活中的小品来设置问题;
(5)利用已有的照片、图片等来设置问题
(6)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设置问题.
(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应由如下特点
(1)重视情景应用,努力使问题融入情境当中;
(2)具有可探索性,问题尽量要新颖独到,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可以进行实验和讨论等等.
(3)多融入创新,创造的元素.
(三)自主探索的过程
1.自主探索的一般形式:(1)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2)通过阅读来了解和学习新的概念、定义、公理、定理等.(3)对新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新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假设、推理、演绎等.(4)多进行讨论和交流.
2.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1)重视教学主体的作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创新和创造能力来解决问题.
(2)重视教学中的深入浅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学习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儿童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共同作用完成一个完整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如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中提出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其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环境.引入企业实际应用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使得学生在实际开发环境下,通过实践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即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强调培养学生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单方面的知识应用这些特点正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小an,1991)t~l。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协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主动寻找、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运用相关技术完成项目的开发,体现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通常经过如下几个主要步骤:
1.1项目设计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项目来完成相关教学活动设计的项目应能体现企业的真实需求或切合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项目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对所设计的项目进行分解.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的解题能力
1.3项目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综合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下达项目具体要求,全程指导、监督并参与(交流、讨论)项目的开发。
1.4项目评估
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汇报.教师对项目开发结果进行评估检测。
2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虽然普遍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2.1项目设计脱离实际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习内容结合生产或生活实际来设计项目。然而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项目是否涵盖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对项目是否切合当前生产和生活实际考虑得不多.这样可能会选择一些过时的、毫无新意、但开发过程很熟悉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往往难于激发学生的开发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的缺乏自然导致学习热情降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2.2项目设计缺乏多层次
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接受能力、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会存在差异.而教师设计的项目通常都是基于同一层次.内容统一这样必然导致一些能力差的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难于达到项目的要求,看不到成果。由此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热情,不能掌握有关知识和技术而项目设计的单一性也会导致在项目小组中,能力差的依赖能力强的同学.由此差的更差。强的更强。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3项目的实施主动性培养不够
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先讲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然后再下达设计好的项目.项目用到的知识、技术和目的非常明确。学生无需太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而项目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由问题作引导、使学生能自我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所以项目问题的缺乏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
2.4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这样必然导致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能按照企业项目开发实际去引导学生.设计的项目也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更难以营造企业实际环境.实施“教学工厂”培养模式。
2.5教师的知识缺乏更新
即使教师有一定的企业经历.但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能经常对自身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必然会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师知识不新.教给学生的知识又如何与时代同步?所以才会常听到学生说:现在企业用的已是2010版了我们还在教2005版.这样的抱怨。上面谈到的问题是几个较典型的软问题.归结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师资队伍、学生素质、项目质量,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3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谨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3.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企业支持
“需要是发明之母”.许多高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支持,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技术的应用需求.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符合企业需求实际,另一方面可以争取企业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教师也可以直接获取企业经验.为教学提供真实案例,设计切合实际的项目。而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多种方式.除了引进企业项目,还可以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力量。如让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即定期让教师去有关企业工作学习.积累企业经验,同时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讲座等
3.2项目粗设计、多层次、早下达
所谓项目粗设计.是指教师设计项目时.不必将问题分解的太细。如可以只给出项目的最终目的或要设计的主题,而对于要采取什么步骤、使用什么方法技术来达到目的或实现主题,则由学生自己去寻求,这样通过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达到由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所谓多层次.则是在项目粗设计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目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的复杂程度,是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如针对企业实际项目.如果项目的复杂性超过了学生目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将问题适当分解给出更多的引导。并且学生能力也有高低,针对学生能力的高低.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问题粒度或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以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借助项目教学法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所谓早下达.是指教师不必等到相关技术或知识点讲完再下达项目.而是在课程开始之初就给出项目,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项目涉及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会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学习新加坡理工学院的经验,在每学期根据本学期将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综合项目.在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并配备指导教师,将这些项目交给学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随着有关知识的不断学习、深入。相互协作,逐步完成项目的设计。这种学期项目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组成教学团队
一般.中高职院校,甚至一些普通的高校.通常都是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某一门课.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课堂讲授到实践辅导等全程独立完成有时还会出现同-I''''1课、同一个专业.不同班由不同老师教授。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上的差异,即使大纲一致、教材一致.也会因教师差异造成学生培养的差异如果以课程为单位组成教学团队.团队有一个主讲教师.再根据学生项目组数量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既可避免不同教师讲授引起的教学差异.又可使教学力量更强,教师间可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也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一种典型的师资配备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般院校对引进教师把关严格,也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教育和提高.但定期的新技术培训还不够重视。虽然.各地对继续教育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也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构定期举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但资源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教师每年都有均等的培训机会,而且对教师个人需求也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更多靠自学.而教师又往往会因缺乏实践条件或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于完成知识的更新。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从制度上保障每位教师每年的进修、培训时间,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使每位教师能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科目、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既可是政府规定的师资教育培训机构,也可以是能提供更好实践环境的企业学校有关部门应监控培训制度的具体执行。
一、“问题—探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是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主线组成教材,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概念多,理论性较强,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科内容中有很多以生物科学史为背景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以及其他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传到美国,对建构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每个人都按照自身的经验去建构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应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待新知识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析、检验、批判和吸收,由他本人建构完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我们还应确立学生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其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思想。“问题—探究”教学法能较好地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二、“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及教学策略
1.巧设问题,引导探究
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生物学知识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思考、去发掘。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头脑中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不会有所得。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拟出本节课的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问题的设计要突出一个“巧”字。首先,问题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出现差异或矛盾的基础之上,即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提问在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其次,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鼓励并教会学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当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让学生理解教材,形成自身一系列的科学概念,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系,同时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首先要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易到难,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其次要设计“辐射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知识分散思考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针对某一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最后是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可围绕一般的思维方法来开展。如,可以提出比较性的问题(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提出分析性的问题(叶绿体的结构特点怎样与功能相适应),提出归纳性的问题(由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思考归纳什么是自养生物),等等,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3.及时巩固,促进发展
巩固知识能使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如果不抓巩固工作,暂时联系得不到强化,就容易产生遗忘。学生所学主要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如果所学得不到巩固,就不能灵活运用,不能进一步领会新知识,对发展能力也不利。
教师和学生都要针对已学知识、已有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问题,重视练习(问题、习题形式),重视考查,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