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法交换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组,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几和第几”的学习中,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几”的数学含义;第二,“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举出十个例子,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在该小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便开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例如,“钟表”的认识,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一、有效教学需要对教材处理与应用
虽然现行苏科版教材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1.钻研教材,把握意图
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加工教材,拓展资源
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进行加工、提炼,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拓展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学生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教学应追求的境界;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率才是最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调动学生积极
的心理因素,可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发展。
1.关注学生原有基础
有效的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只有认识到学生已有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通过教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在教学前,哪些学生已会,哪些学生不会,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好这种资源。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发生情况;第一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摸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小组内也其乐融融;第二环节:创设生活场景。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活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盎然,积极主动。
3.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班都会有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每一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表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不少教师,往往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很少体察,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思路。结果常常动机、效果不一致,甚至事与愿违。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思路常和成人有显著的不同。在成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常常感到困难。学习中的成功,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效应”。成功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会成为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有希望有信心学好数学。
三、有效教学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强化教法、学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一是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二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四要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五要体现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教学有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恰当的活动形式。如苏科国标版七(上)的“有理数加法2”一课,内容看似简单,但规律抽象且难用言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再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用图形、有的用符号、有的用字母表示,然后提炼统一成用字母表示,得出加法交换律。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不仅掌握了加法交换律,还掌握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结论这一数学学习方法。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加法结合律的学习探究迁移了刚才的学习方法,已是水到渠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根据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要求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课标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充分利用教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根据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变式拓展
在课堂中,例题变式教学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四、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练习与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换言之就是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练习。那种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学生要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分层作业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作业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练习,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评价手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我们就会看到更多地优秀的孩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会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注重了学习伙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但在农村小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课堂教学有效性,高耗低效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笔者就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高耗低效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和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仍旧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改。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低下。
2.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完成教案的场所,学生只是观众,是教师的配角,学生只顾“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差。
3.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获取,轻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结果的训练,忽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指导。严重忽视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不会创新。
4.照本宣科,忽视因材施教
教师用统一的内容、相同的要求、一样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个体差异,导致课堂上好学生学不好,学困生学不了,造成整体效果低下。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高耗低效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动手实践等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发生变化,什么没有变,进而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举例进行验证,集体汇报交流,进而总结出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促进课堂效率的整体提高
农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现实水平,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从目标要求、学习方法、练习巩固、评价考核上分层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难度不同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用:(1)已知四年级三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植树127棵,二班植树129棵,三班植树128棵,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2)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一共行使165千米,下午3小时,每小时行使67千米,这辆汽车这一天平均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3)小明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0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三科平均成绩提高3分,小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这样做,既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解决办法,同时又能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正确把握课标要求,树立用教材的观念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材是课标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标要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不能照本宣科,只教教材,要把教材当作例子,用教材教。如,西师版教材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设计一个例题:图中有2只兔子,3只鸭子。(1)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果对(2)的处理仅仅停留在提出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的话,学生今后就无法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几分之几的习题。正确的处理应是引导学生提出兔比鸭少几分之几和鸭比兔多几分之几,拓展学生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技能,而且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教师的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