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经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法、道德价值观念、企业历史积淀的传统行为准则和习惯意识,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对内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动态文化的构建。动态文化的性质类似于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性质。动态文化基本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一是银行内部系统,主要有内部机构的设置、员工培训及员工行为准则;二是银行对外系统,主要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产品和品牌创新等。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系统的构建,都必须符合核心文化的构建原则。构建行业银行动态文化,应该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构建涵盖业务规范、服务语言、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手段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的内涵:一是“新”,即和以往相区别;二是“常态”,即当前这一状态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经济新常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经济增速降挡,从高速轨道步入中高速轨道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近几年来经济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在7%到8%的中高速水平震荡盘整,而2015年GDP实现6.9%的增速,加大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7%乃至更低的增长将成为新常态。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部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二)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资金,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的确,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印度正成为优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洼地,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全新分布。从资本角度看,资本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积累,我国的资本总量已经十分充足。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居民由于担心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储蓄向投资转化存在着诸多瓶颈,投资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过高的政府投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投资被政府投资挤占,并且随着几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投资面临着边际回报率递减的窘境。
总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创新将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动力引擎转换,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结合自身产业产业优势,加强其要素整合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与产业化应用充分契合,精耕细作,做好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以及新的经济形势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下降
金融行业发端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一个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又相应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金融业的亲周期性决定了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同一上升或下降通道,具有顺周期性。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时,货币信贷投放增加,商业银行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利润激增。在经济处于下滑时,货币投放减少,信贷收缩,商业银行的扩张则不那么顺风顺水。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经历了黄金十年。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动辄高增长率难以维继,未来商业银行增速趋缓,利润增长下滑将是发展趋势。
(二)信用风险上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缓增长、调结构的转型之阵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上升。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已连续十个季度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从上市银行的业绩报告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着较大压力,不良贷款、呆账、坏账问题突出,尤其在部分地区资产质量恶化的趋势还在蔓延。
(三)资本市场加速放开,银行业竞争加剧
2015年10月,中国基本完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在逆经济周期进程中五次降息,提供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梳顺了资金的价格决定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但同时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利率浮动加剧,资产负债难以管理的困境。中国国门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存款保险政策的推进都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
(四)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蚕食银行业利润空间
互联网金融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相比于商业银行对于大企业大客户的倾向,互联网金融则更倾向于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阶层。互联网金融通过P2P、众筹、私募股权投资网络化等快速便捷的直接融资工具从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冲击传统金融业,加剧金融脱媒,必将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
(五)以存贷利差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未来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让市场在资金流向和配置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将缩小利差,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入大幅减少。随着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适性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但银行业可以提供的理财服务和投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偏高,不利于商业银行新市场的切入,抑制了其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之路
(一)大力拓展中间和表外业务,加快非信贷收入增长
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低层次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窘境,亟待解决。依靠息差取得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易收到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加大代客结算、经营和融资租赁、信托、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经营力度,灵活拓展备用信用证、承诺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为客户提供选择多样、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服务和金融产品,更好地契合客户需求。
(二)调节客户结构,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人性关怀
随着投融资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下降,鉴于直接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加上国家推进股本市场发展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政策导向,众多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进行融资,直接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因此银行应转向议价空间更大的小微企业等客户。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借助于国家对小微企业和私人贷款的政策倾斜,打造专业高效的业务流程,切实实现为小微企业输血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一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先行,制度缺失通常是风险发生的根源,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和审慎监管,提高客户和市场的风险甄别能力。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强协调和沟通工作。二是要人员素质并重,改进内部监管手段,运用电子化的监管手段实施实时监控。加强内部从业队伍自身的素质,造就一批经济金融理论水平较高、管理能力突出的金融精英队伍。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经营绩效 规模经济 绩效评估体系
一、绪论
(一)基本概念
国有商业银行是指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其特点体现在所有的资本都是由国家投资的,是国有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无论是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指标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所采取的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数据指标,笔者在此选取了以下指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的相关数据
1.不良贷款率(以四大商业银行2002-2009年数据为例,%)
图1 近年来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上来看都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良贷款率只是一个相对比率,由于四大商业银行放贷总额是比较高的,所以坏账呆账总额还是挺大的,这在侧面上反映了其经营绩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2.资本充足率
表1 近年来四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资料来源:各大商业银行年报,其中“核心”指核心资本充足率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其实在我国影响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因素还是银行资产的呆账和坏账,当然也说明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那么改善银行的静音现状也刻不容缓。
3.存贷比率
表2 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中的数据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高,存贷比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存贷比不宜过高,因为一旦存贷比过高,银行日常的库存现金准备金就有可能供不应求,这也存在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可以充实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对比,进而使得理论方面的论证更加有力,有可能会给以后学者打开不一样的视角,从而弥补商业银行绩效理论方面的缺憾。另外,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那么研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问题,能够将商业银行和惊喜学的某些理论相结合,从而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
2.现实意义
我们做更多的理论探索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那么,我们进行商业银行绩效方面的研究就是为了给相关部门提供比较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参考,都是为了提高相关部门的执行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转效率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找出实际问题所在,从而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二、经营绩效方面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现在对于一个对银行内部系统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可能在他心里银行里面绩效考核与个人息息相关,但据笔者所知,却并非完全如此。进入过银行系统的都知道,大家刚进去的时候对待工作都很兢兢业业,但是后来会发现,银行的绩效考核并非那么严格,因为四大商业银行的进入门槛比较高,而且在银行系统里比其他银行在各方面都更有优势,其绩效考核系统对于一般员工,如对柜员之类的来说约束力并不强,那么就有可能其考核系统只对于部分人有效,对于其他人则失去了名义上的效力,既然绩效考核系统存在缺陷,那么及时严格执行也会避免不了出现纰漏。
(二)混业经营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外国银行对于四大行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如何提高竞争力?于是混业经营的提法呈现在历史舞台上。通过多元化、多地区经营的模式,企图通过规模经营占取先机。四大商业银行在各地都有不少的分公司,规模相比而言是相当大了,但是这样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既然规模足够大,那么就必定需要相应的人员配置,在这个时候如果绩效考核系统跟不上就会导致效率低下。那么效率一旦跟不上,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增加,人员流动频繁。现在可见的是,比如一些分支部门,比如信用卡中心,会频繁更换工作人员,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增加,表面上看来是规模增大了,然而效率也低了,就会产生一种病态现象:表面上来说,是“规模经济”,但深究起来,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而且有越演越烈的态势。因此,混业经营以后监管能力面临着更大的考验,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一旦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和分业经营相比,混业经营的确有诸多的优势,而且实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是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及时关注其存在的问题。
(三)信贷风险问题
给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也是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那么信贷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无法避免,但这并不代表任其发展,而是要做点什么来降低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应该把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才能保证盈利的目的。对于金融业来说,有某些特定的因素,比如信贷的权责对等机制,信贷规模的控制程度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方面的缺失,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信贷风险失去控制,因此,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加强控制和完善,降低信贷风险。
(四)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四大商业银行除已有的工作人员外,其他的人员招聘主要是两个渠道: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招聘方式是比较公平和公正的,但是难免会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人,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托关系进去的。那么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人员素质整齐划一,对于某些不是通过真才实学进入银行系统的人来说,只不过是通过金钱和权势作为敲门砖,进入系统之后便自觉高人一等,像这样的员工职业道德和素养不足,只会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长此以往问题便会逐渐突显出来。不仅如此,对于竞争层面上来说,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力较强的员工反而竞争不过靠关系进入银行系统的员工,这样一来会让员工觉得公平感缺失,那么可能会逐渐失去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下降,进而产生恶性循环,使得银行的经营绩效下滑,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不容忽视。
三、对策和建议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方面的确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改善目前的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制度
不妨引入现代手段和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从而更加高效。另一方面要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克服现存的考核弊端。因为绩效考核不仅仅是针对上级和领导,在银行系统里大部分是一线员工,因此我们必须把下面的绩效考核更加完善。不仅如此,由于银行体系内部缺乏绩效考核方面的人才,不妨引入相关方面的专家或者中介公司,这样能够使得银行的绩效考核系统更加专业和高效,那么对于在有关的专业机构介入之后,通过和这些机构交流和学习,可以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的管理和运行。
(二)提高银行内部监管能力
不仅要提高资本监管能力,也要切实履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的相关内容。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资本监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资本流通和周转没有问题才能够保证银行有充足的准备金,为银行提供必要的保证。所以,必须将银行的内部监控做到位,内部风险降低之后,其经营能力必将会大大提升。
(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显然对于四大商业银行来说,其基本元素就是工作人员。那么面对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来说,如果长期不进行专业培训又如何能够适应当今的局势呢?最好的就是能够不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的专业素养,那么也能减少那种人员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能够减少人员流动率,降低银行运行成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而且可以在培训的时候推行一些与绩效挂钩的条款,如果员工在培训期间能够变现出色,那么可以给员工增加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激励,员工才会更加有动力,从而能够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
(四)加强业务创新能力
眼观近年来的形势可知,商业银行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那么这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可操作性增强之后,技术进步以及其他因素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业务创新能力,特别是许多的中间业务,在此不仅要加强认识创新,制度创新,而且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紧跟步伐,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只能够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创新能力提上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稳步提升。
四、结语
四大商业银行对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如何提高其经营绩效应该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尽管目前其经营绩效还存在改进的地方,但是随着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绩效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其经营绩效一定能逐渐实现最优,但是一定要意识到,即使混业经营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对于某项具体业务来说,还是要进行专一经营,逐渐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增加盈利能力,从而能够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艳红.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2] 徐倩.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 屈新.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 鲍敦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5] 陈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0.
[6] 民.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四大关键指标比较[N].上海证券报,2006.
关键词: 非预期损失 经济资本 股东价值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则商业银行会采取资本套利行为,从而在不降低真实风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综合起来,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着以下的动态平衡关系: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是预期损失的标准差,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相关,置信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资本越大。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 ×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单项资产的非预期损失(UL):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ULP)
ρij是资产i和资产j的违约相关系数。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如果XT是随机损失变量,z是概率百分比(即置信水平),EC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上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在时间T时,使银行免于破产的经济资本的最小值v要满足:
上式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乘数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给定置信区间,资本乘数是损失分布的标准差数的上限。一般而言,对信用风险,损失的分布函数为贝塔分布。置信区间与资本乘数的关系将变成尾部拟合的问题,尾部拟合要做的,就是找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数。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摘 要 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国内股份制银行在A股上市之后,城市商业银行也赶上了上市的第三波。城市商业银行上市IPO可以改善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补充资本金等,直观上感觉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本文以北京银行为例,利用账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IPO能否提高城商行的经营效率”给予一定的佐证。
关键词 IPO 城市商业银行 杜邦分析 经营效率
城市商业银行近些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它们大多由城市信用社整合而来,先天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承接了大量原城市信用社资金包袱,资产损失严重,经营绩效较低,盈利后劲不足,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农村商业银行也打入“城市”市场以及外资银行的“入侵”都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对于意向于在全国扩张的城商行而言,上市是其扩张的关键一步。2007年7月和九月,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成功在A股市场上IPO,城市商业银行更是成为当私募Pre-IPO的投资对象。经营效率是银行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城商行的经营业绩在IPO后将如何谈变化,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北京银行在城商行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将结合北京银行的例子,采用杜邦分析体系对比分析上市前后的盈利能力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公开上市能否提高效率”,给予一定的佐证。
一、理论视角:IPO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实力
1.总资产规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IPO可以扩充资本金
根据许多学者(陈敬学2007;许小苍2007;严太华2007)的研究,银行规模的大小与其盈利能力的大小成正比。通过较大的资模,银行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提高其营业收入来降低平均营业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世界500强银行均具有庞大的资产规模。
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础是其总资产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的经营实力。而城市商业银行多数由信用社发展而来,一直面临资本补充困境:资本补充源比较单一,补充渠道狭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主要依赖实收资本,除个别银行实收资本在总资本比重稍低外,其余银行实收资本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即便北京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IPO前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了2639.81亿,但是与五大国有银行及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劣势。从这个意义出发,城市商业银行如果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从而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和规模效应的提升,可以迅速增强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增强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之在同业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且,IPO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知名度,有利银行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上市可以提高经营绩效
合理的资本结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有运作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上市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有效动作的资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而有助于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包括盈利水平、成长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的提高。首先,城商行上市后,股权结构可以进一步分散,形成股东投票机制,同时强化了银行信息的透明化和市场监督及市场约束。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多为信用社发展而来,多数存在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问题,上市对股权的稀释作用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运作及提高经营效益。其次,上市后,内部控制机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构成,是一种能够互相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还要受央行、证监会等管理机构和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外部监控。也就是上市后可以形成内外互相制衡、互相的治理结构,这种机制有助于迫使管理层追求利润最大化,保证了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
二、IPO后,经营效率几何?
盈利能力是评价一个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具体可以考察其净资产收益率(ROE) 、总资产收益率(ROA)、主营业务利润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股东从投资的银行中获得的净收益,资产收益率反映了银行将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了每单位收入能够创造的净利润。通常而言,这些比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
北京银行于2007年9月10日首发A股,募集资金多达150亿元,大大扩充了其资本金。笔者选取了北京银行2006年至2009年财务报表数据,并计算出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采用杜邦分析体系探讨上市前后其盈利能力变化及变化原因。杜邦分析体系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核心,是最为综合的一个指标,结合银行业务特点,笔者将杜邦体系做成如下图例。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是期初资产和期末资产的平均值。
图2显示了其在发行前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变化。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7年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其后两年有所上升但仍低于上市前22%的水平。但是从总资产收益率来看,上市前该比率仅为0.85%,上市后各年较此比率都有提高。ROA与ROE二者最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在债权计算及财务杠杆利用上的区别:ROA反映股东和债权人共同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润率,ROE则反映由股东投入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润率。如图1所示,净资产收益率等于总资产收益率乘以权益乘数,权益乘数是资产与权益的比值,如果比值大,说明企业的负债金额大。从这点出发,ROA相比ROE更能全在地反映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这说明,北京银行在2007年上市以后,其资产配置更有效率,经营效率较上市前有所提高。
按照图例1,我们可以追踪北京银行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表1是根据北京银行上市前后的财务数据,按照图例1所示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ROE分解表。
1.从二维的杜邦体系: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看,由于北京银行2006年至2009年间的总资产收益率表现为增长,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源头应该是权益乘数。从表1看,权益乘数在2006年时高达27.78倍,而IPO募集股份后这一比例当即下降了52.19%,其后两年有些小波动,但也基本维持在下降后的低水平上。这与北京银行2007年的IPO募集资金高达150亿元完全吻合:通过IPO扩充了股本,大大增加了北京银行在竞争环境中运营所需的资本金,使其大大降低了对债务融资工具的依赖,债务在资产中的比重大大降低,杠杆倍数也因此下降。这说明IPO后北京银行ROE下降的源头就是上市融资后,权益资本的比率上升,进而使其权益乘数减少。
2.其次,我们可以从权益乘数来分析银行资本的风险程度。权益乘数体现了银行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可以衡量利润和资本的风险程度。它是资产与权益的比值,其倒数是权益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可以衡量在企业在无偿债能力下可允许发生的资产拖欠程度,即可以用来分析风险程度。权益的比重越大,破产的风险越小。北京银行上市后,权益乘数下降,其倒数即权益在资产中的比重上升,说明其资本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下降了。
3.从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期初期末资产平均值)可以找出北京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上升的原因。从表1,我们看到北京银行上市前后总资产周转率除了2008年3%的水平,其余各年份都很平稳,都是2.3%,其资产实现业务收入的能力并无显著变化。
而主营业务利润率由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从2006年的36.73%到2007年的43.81%,再到2009年的47.37%,期间实现了2.53%的复利式增长。该指标是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方面对资本金收益率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长能够充分反映出北京银行IPO后对成本控制、费用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策略等方面的成就。
三、结论
使用杜邦体系对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分析表明上市后其ROE有所下降,但是ROA有显著上升,ROE下降的原因并不能表明其经营绩效的下降,而是因为上市减少了其对杠杆的利用程度。并且主营业务利润率在IPO后明显上浮,表明上市提高了北京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理论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IPO渠道克服资本金不足难题,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其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6).
[2]赵旭,凌亢.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因素的实证研究.决策借鉴.2001(4).
[3]夏斌.面临严峻挑战的城市商业银行.南方金融.2004(5).
[4]陈敬学.我国银行业市场与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金融论坛.2004(5).
一、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需强化
国内外研究证明,随着经济资本的不断涌入,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经济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使银行从原来的业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于人们来说,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因而在银行培训和实施过程中还不十分深刻;许多部门的员工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解甚少,同时商业银行整个的资本管理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因而存在在考核指标上添加了经济资本约束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及向总量规模要效益的整体思想上还比较落后的问题,普遍追求发展速度及扩大业务规模、争夺市场份额等。
使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能够良好实施的前提是理念的强化和统一。使商业银行必须落实资本约束理念,即: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在确立跟经济资本约束相一致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推进实施系统化的理念和方式,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全行也要形成统一,使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节约的发展思想得到强化,树立全面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2.数据基础薄弱
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准确计量银行经营风险,其中直接影响计量真实结果的就是数据基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同时信用体系及信用制度也没完全建立,在企业的相关违约统计数据当中更是存在诸多缺失的问题。从国内商业银行整体数据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银行宏观数据的获取受多方面影响,因而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数量的缺失,业务水平的落后及公信力水平较差,即使是在国际上较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业务,也会因为数据基础的薄弱而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评级,这样一来便会使我国在评级过程当中运用的数据更加缺乏;关于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方面的数据要求,相关部门没有直接提供的来源,银行数据整理任务相对繁琐,数据的准确性便难以得到保证,因而,银行在设计计量模型时只能以标准法为基础,造成计量方法分类较粗,不能准确的计量经营风险。
微观上来说,相关企业个体财务数据存在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伪造报表、粉饰报表等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系统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据共享、业务独立及系统整合能力不足等等,内部审核、外部监管及服务系统和信贷系统虽然长时间积累了许多对研究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银行在经营过程当中的“条块分割”,使得数据都是以关键业务的纬度来归集,这样一来,丰富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便大大影响了银行非预期损失计量的可靠性。
二、经济资本管理应用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风险经营战略理念
与国际上一些先进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管理有着起点低、起步晚的特点,同时有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商业银行业务不一致。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使经济资本管理在实施过程当中一帆风顺。同时在机制及体制上,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当中便会困难重重。因而应该把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提升到战略理念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商业发展及协调风险当中起到主导作用,最终使即有的资源得到最合适的配置,使商业银行系统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运用培训及宣传等方式,让全行人员能够充分的理解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意义,使其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及意义得到完善,由理论转为行动,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银行的顺利战略转型,使银行能够迅速发展。
2.多方面着手完善数据基础
目前,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数据深度、广度的问题。因而,一个完善的银行数据库不仅要涵盖债项和客户两个方面的信息,还要包括中观行业、宏观经济及区域。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系统日常维护,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加强数据整合,使数据基础得到丰富;加强宏观、中观方面经济研究,使微观层面的管理应用得到有效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经济资本占用,同时使外部监管要求得到满足,使商业银行发展更加的稳定及快速。
3.培育先进经济资本管理文化
提高全行人员的内在价值对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时采用优越的条件及开放的态度,从而加快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上的发展。
三、结论
我国从2011年开始,“营改增”就已经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从原来的“1+6”个试点行业增加到邮政行业以及电信行业[1]。按计划,在2015年我国就会完成“营改增”,银行业就会加入到“营改增”的范围之内。因为征管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银行原先是依据营业收入具体数额的5%来进行营业税的征收,现在是按价外征收来进行增值税的增收,这必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和管理。
一、对商业银行利润和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
1.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提高
如果使原来的计税范围保持不变,当商业银行包含税的销售额是100元时,依据目前银行进行营业的税的5%的税率以及试点方案中6%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就会缴纳比原来多0.66元的增值税,其中0.66 =100×(6%÷(1+6%)-5%)[2]。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对城市进行维护与建设的税7%、对教育费用的附加税3%以及当地教育行业的附加税2%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就会缴纳比原来多0.08元的增值税中的附加税,其中0.08=0.66×(7%+3%+2%)。商业银行总共所缴税的比例就会增加0.74个百分点。如果商业银行局域的盈利能力不变,综合考虑进项税中的抵扣项目以及免税项目,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整体税负就会减小,相应的利润就会增加。
2.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
银行的营业税实际上就是价内税,会计处理方面主要体现在营业支出部分所含的营业税金以及附加;而增值税实际上就是价外税,银行需要把从客户获得的利息确认为不包含税的利息以及相应的增值税,利息收入就是指不包含税的利息,而增值税就被当做一种负债权列入资产的相应负债表中。经过“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在财务指标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有:①由于收入的具体项目中要将增值税扣除掉,所以会使得收入具体项目变少;②由于营业税金以及相应的附加变少,使得银行的营业支出金额减少;③当原来计税的范围以及利润不发生改变时,成本和收入的比值会变大。
二、营改增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所以需要实行具有一定差异的增值税税率,最终导致资源往低税率以及获得较高盈利的业务方向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之中的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刚性需求,如果由于税率出现问题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往单一业务方面发展,严重情况下会使得商业银行中的业务出现捆绑销售的现象,这样不但对商业银行长久的发展不利,还会给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正常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使非息收入得到一定的增涨,是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共同认识。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增加银行中间业务可以有效改变银行业单一收入的业务结构,使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去面对存在的系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长久发展。所以,国际金融行业普遍认为金融业中的中间业务占总业务收入的45%~60%是比较成熟的。
对增值税进行征收的过程中,如果收获利息和中间业务的收入同时应用同一个征收办法,因为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比较偏向于卖方的市场,所以税负极易出现转嫁的现象,同时由于可以支出利息产生的进项税当做相应的抵扣税,所以税负就会减轻一点。这种状况会给现实带来不正确的导向以及暗示,使得商业银行再一次回到以前将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的比较单一的收入结构,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时的抵抗能力,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思考。
三、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1.重视金融行业中的营改增具体政策的研究工作,主动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有效的沟通,了解营改增进行的实际进度,测算不同营改增方案实际给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
2.重视跨境业务的发展。采用“以外促内:的具体发展模式,使境内和境外的客户具体信息能够得到共享、国家境内和境外通过联动业务来分成获得的利润以及建立相应的分担风险的机制,最终形成国家境内和境外进行有效发展的一股合力。
3.着重关注外汇市场中发生的变化,调整结售汇业务在客点上的差价,优化结售汇业务的客户结构;研发新型的结售汇相关产品,使手机银行以及网上银行等进行接收的相关业务办理通道更加丰富。
4.重视对外贸企业的相关服务,建立将国际计算作为基础,涵盖融资方面、理财方面以及资金交易方面的具体产品体系,发挥出国内网络以及客户资源的有关优势,使银行具有的金融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增加。
关键词:品牌;商业银行;问题;不足;建议
一、 品牌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品牌的目的是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对商业银行而言,品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金融产品的销售。品牌是一种资产,虽然这种资产并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但当客户选择了这一品牌时,却可以受让到品牌资产带来的价值。品牌资产的价值越高,客户受让的价值就越大。当客户对某家银行的品牌产生相当强烈的品牌忠诚和信任感时,就会不断重复购买这一品牌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数量,并为银行带来忠实的客户和更稳定的收益。同时,在不能保证所购买产品品质的情况下,银行客户倾向于熟悉而又值得信赖知名品牌的金融产品,并且形成惯性,成为品牌的忠实追随者。
2. 提高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品牌的高认知价值和差异性会降低客户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可能为银行带来更为丰厚的收入和利润。同时,这样的品牌产品难以被其它银行在短期内所模仿,即使被模仿,其模仿成本也较高,模仿时间也较长,所以拥有高价值品牌的银行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具有与其它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
3. 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高价值的品牌从各个方面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第一,由于忠诚客户会持续青睐某一品牌的金融产品,并且通过口碑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从而银行的平均营销成本在较长的时期内被摊薄。第二,对待比较熟悉的客户,银行很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磨合成本,尽快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三,如果先前的银行品牌在市场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市场声誉,这种品牌形象将为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强有力的信任支持,缩短新产品的市场认知过程,节省新品牌的广告、促销等所需的营销费用。
4. 降低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市场的波动性直接导致了银行决策时面临着风险,而建立和保持客户忠诚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最有效方法。高价值的品牌带来了高忠诚度的客户,这不仅为银行的经营决策(如新产品开发方向的确定、开发时间的安排)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建议,而且这些客户还极有可能追随银行进入新的产品线和经营领域。
二、国内银行品牌经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品牌战略与发展战略脱节。一些银行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不重视品牌战略与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从属关系,形成了各个品牌建设自行其是的局面。由于各个品牌缺乏目标性,与银行整体战略关联度不高,也就不能更好地为银行整体发展服务。
2. 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脱节。有的银行仅仅通过运用简单的宣传手段,一味强化品牌外在形象,而忽视品牌内涵底蕴,忽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长期积累,反而导致品牌宣传的随意性,难以树立长久、持续的市场形象。
3. 宣传策略趋同。目前,许多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特征较为明显,建立在无特色、少差异基础上的品牌战略大多重视企业形象宣传,轻视产品服务宣传,大众更多看到的是银行品牌的广告,有特色银行产品的广告相对较为有限。
4. 产品的同质性弱化了品牌价值。目前,有的银行在品牌建设上缺乏科学系统的市场研究,没有准确定位自身品牌的细分市场,难以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趋同造成的银行品牌“混沌化”,影响了消费者的快速认知和认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 对国内银行品牌经营的几点建议
1. 以整体战略引导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任何一种单一策略都有其优势及局限性,过分依赖任何一种单一策略均无法获得优势互补、劣势淡化、形成合力的结果,所以品牌战略必须被纳入银行整体战略系统中,并得到其他相关策略有效和默契的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仅仅是专供摆设的“花瓶”。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绝不是品牌自身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所有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要围绕品牌来进行和展开。
2. 塑造品牌个性。目前,国内各家银行都针对自己的产品推出了金融品牌。这些品牌在名称上和实质上都有着较强的共性,从而造成了品牌的同质化,客户很难把品牌区别开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让品牌个性成为品牌与其竞争者之间的差异点。具体来说,银行在塑造品牌个性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①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②了解目标顾客群的需求、欲望、追求、想法和喜好。③勾勒出目标顾客群的个性特点。④塑造与目标顾客群相匹配的、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个性。⑤以恰当的方式持续一致地向目标客户群传播已塑造的品牌个性。
3. 建立协调的品牌体系。建立品牌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理清品牌之间的角色关系,形成品牌合力,避免品牌冲突。对国内银行来说,由于客户群的广泛和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实施多品牌策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由于多品牌体系中不同的品牌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冲突,所以必须要注意各类品牌之间的相互协调。目前,国内各家银行在不同的市场上创立并维护不同的品牌,把不同的产品系列营销给客户。在同一家银行里,不同的品牌拥有不同的地位。理想的品牌体系不但应该做到包括法人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内的银行品牌体系中的每一级品牌都应该能使客户识别各自所代表的产品,并引起跟这种产品有关的正面联想,从而对整个品牌体系做出有益的贡献,还要做到各种品牌之间保持一致,相互补充印证。
4. 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品牌经营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当前,大多数中资银行除了在ci形象上有较为成熟的约束指导之外,在品牌经营上缺乏统一有效的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品牌管理组织,一是要求必须有负责银行整体品牌战略的决策机构,如设立品牌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制定品牌管理的战略性文件,建立母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定位,定义品牌架构与沟通组织的整体关系,并规划整个品牌系统等。二是要求必须有负责品牌日常管理的部门和具有专业水准的人员。可以考虑在品牌管理委员会下设置由品牌经理负责的品牌管理办公室,在银行整体品牌战略的框架下,由其负责各个不同品牌的构思、设计、宣传、保护、品牌管理和品牌资源的经营等日常运作。另外,可以考虑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银行提供有价值的品牌营销指导,提高品牌营销的执行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策略性失误和内部消耗。
5. 用营销战略推动品牌管理。
(1)要做好品牌基本外型要素的搭配。一个品牌由所有能注册登记的营销要素(包括商标、标志、口号、包装、标记等)组成。国内银行应注意把这些营销要素进行组合和搭配,以便发挥跟品牌有关的功能,诸如加强客户对品牌或品牌形象的认知,在竞争力和法律方面保护该品牌等。
(2)考虑品牌推广的时机和策略。在建立系列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具体品牌具体分析,避免不考虑时机的盲目推出新品牌,或是将本银行各种产品品牌按照同等规模、同样方式不加选择地推广到市场。因为品牌的推出要受到产品的成熟度、市场的成熟度等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果事前不加以认真的研究分析,做好遇到各种情况的准备的话,匆忙推出没有经过市场严格检验的一些新品牌,可能事倍功半。
(3)要运用和协调各种营销活动以建立品牌资产。营销活动包括很多,如媒体广告、促销活动、赞助等等。通过发挥各种营销活动在建立银行品牌资产方面的特定作用,向客户提供详细的银行产品信息、展示如何和为什么使用某一银行产品、这一银行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客户使用等。在品牌的各种营销活动中,要注意在营销活动的连续性和为了保持相关性必须做出的改变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而不能在营销活动中发出相互冲突的信息,使得品牌形象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4)做好品牌的渠道建设。客户经历的服务质量、客户感知价值、客户预期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决定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银行网点的品牌分销能力。但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链条较长、网点业务指标繁重、以及基层员工综合素质和服务标准的不统一,客户在网点这个重要渠道实际经历的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低于预期,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品牌的满意度。提高银行网点的品牌分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内银行应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对网点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柜员营销技巧和品牌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网点的品牌分销水平。
6. 加强对品牌的审核和跟踪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某一品牌的技术优势可能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一个品牌没有任何变化,也可能会给客户带来不同的体验。所以,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品牌的市场地位,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品牌审核和不间断的品牌跟踪研究。品牌审核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品牌过去营销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内部描述;另一方面是通过小组访谈等客户调查的方式,彻底地了解该品牌对客户的确切含义以及可能的含义。通过不断的“盘存”和“勘察”,银行才能够不断地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与特点,发现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根据反馈对自己的营销战术进行调整,重新规划或调整品牌建设的措施及营销活动,找到新的差异优势,不断地建立与维持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 kevin.lane.keller.品牌报告卡:为你的品牌打分.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4).
2. 维杰伊·韦斯瓦那斯,乔纳森·马克.品牌经营的最佳战略.哈佛商业评论,1997,(5/6).
3. 王朝晖,冯志.试论商业银行业务营销的整合、定位和品牌策略.金融论坛,2003,(12).
关键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混业经营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银行业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根据入世有关协议,中国已经逐步放开对外资金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市场壁垒被破除,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正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范围经济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经营单一产品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因此在讨论银行业范围经济时,除了要考虑范围经济的一般理论外,还得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其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如果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受到严格限制,从事业务范围窄,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那么将导致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差等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将使银行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才是银行良性发展、增加平均收益或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银行业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是可行之策。事实上,实行混业经营确实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一)混业经营能够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主要业务活集中在贷款上。如果经济不景气,则贷款减少,存贷差扩大。而多元化的经营可以使得控股公司持有较少的资本,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得银行内部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
(二)混业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
(三)银行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易产生范围经济
相对于工商企业来讲,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说,维持经营的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同质性,因此资产的专用性低。这样商业银行在承做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时,行业的进入成本就非常低。这也是金融业容易出现混业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进而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 混业经营在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缺乏创新动力,其混业经营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与当前国际主流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能否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化自由化的潮流,打破业务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主要还是看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在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业务限制的放开是有风险的。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机构,形成发展范围经济的平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存在激励和约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范围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银行治理机构,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从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加大力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共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为从体制上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创造条件。
(二)建立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的混业经营过渡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之路。混业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但现实条件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条件,所以应建立从分业到混业的平稳过渡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琼,王铮.金融混业涨潮[J].财经,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