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高语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传道授业者,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怎样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积极性。因而在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教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精讲细练的“满堂灌”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语法书上的语法规则烂熟于心,一旦运用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就会变成哑巴英语,无法正确顺畅地表达自己。因此教师应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通过“brainstorming”式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享有更充足的思维想象空间。通过讲授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的进行,如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的环节,让学生成为自我实践与创新的主体,从而实现变“死灌”为“活学”。那么,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呢?
二、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法教学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形式、意义和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这座桥梁进行顺畅交流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或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一)折中教学: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演绎法(deductivemethod)和归纳法(inductivemethod)。演绎法属于focus-on-forms(重在语言具体形式),即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本身。归纳法属于focus-on-form(重在语言形式),即先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上,然后通过完成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任务活动,从而达到语言形式教学的目的。表面上二者相互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演绎法的优点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归纳法能很好地调动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意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述,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推理、提出假说、预测和交流养成发现和咨询的主动的学习方法”。[1]这说明了单一地使用演绎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如果单一地运用归纳法,就会降级英语基础不牢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即让演绎法与归纳法综合使用在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解强调句式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句如:“Itwasinthismorningthatwefoundher.”“ItwasinLondonthatImethim.”“Itwashimwhobrokethewindow.”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的相同结构并由此归结强调句的句式结构:It+be动词+被强调部分+that/who+其他。随后教师应提醒学生不管强调的是时间或是地点,之后紧跟着的关联词都只能用that,这是因为学生的归纳水平有限,可能会忽略这些语法重难点。这样一种折中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人类运用语言交流时,离不开特定的语言情境。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创设语言情境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述“musthavedone”这个语法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物给出句子:“Thewindowsareclean.Someonemusthavecleanedthem.”“Sincetheroadiswet,itmusthaverainedlastnight.”从而让学生知道“musthavedone”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做出肯定的推测。接着给出语境“Thewindowsofourclassroomareclosed.”,引导学生给出答语“Someonemusthaveclosedthem.”。语法知识结构毕竟是死的,要想活学活用,就只有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断的操练巩固。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语法教学具体化,语法规则形象化,语法课堂生动化。
(三)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简称TBL)认为语言是个意义系统,学生是为了表达意义,也就是为了交际才学习词汇和语法,并且根据语境和目的选择语法形式。[4]这里的“任务”指的是学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或者通过小组作业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的。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语法教学基本不会单独进行,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比如在教授定语从句这一语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来描述TheMostUnforgettableExperienceinMylife,让学生以3人为组合作完成对这个故事的讲述。又比如在讲授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IfIwereamillionaire”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语言实践操控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监控各组的进展,到各小组中间与其进行交流指导并解答疑问。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各组代表起来发表他们的感想。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交流学习中,在任务的指引下,开动了脑筋,真正做到在“想中学”,在“做中练”。
三、结语
中国教育体制历史悠久,但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并且普遍将分数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目标。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
意象是一种间接的意义表象。表象不是一种拷贝系统而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自身加以整理加工的一种自动控制系统。就好像你将苹果放入榨汁机里,出口出来的不是另一个相同的苹果而是一杯鲜澄澄的果汁,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苹果。意象不是现实的镜子反映,它更趋向于一种想象及虚幻的构建。可以这样讲,意象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并超脱于现实的。意象是抽象的,具有间接性,主观性。意象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又凌驾于现实之上的一种抽象认识。依照Lakoff和Langacker及其他语言学家的分析,最后得出一点结论:“virtuallyallimageryisstructuredbycultureandpersonalhistory.”意象来自于社会构建又依附于社会结构,它是一种文化上及自我发展的体现。其实意象的元信息是离散的,因此就有了整合意象的过程。整合意象也可以称为意象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对于元意象的再加工,再理解。元意象为整合意象提供了精神基础,意象模式的形成是通过对元一星的过滤、加工、整理而成的。比如:当你触摸一种陌生的冰凉、顺滑的液体的物质时,最初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会是水的意象,因为在此之前通过对水的解读,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元意象,这一意象对你现在所感知的东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你首先会说“这是一种水质的物质”。前面对于意象的定义中我们曾涉及到,意象不单纯是以视觉感官来获取的,也可以通过触觉(前面水的例子)、听觉、嗅觉等来形成。也就是说只要有感觉就有意象的存在及发生,这一观点有利地说明了盲人意象的形成,不能说盲人看不见这个世界他就没有思维意象了,他照样可以通过其他的感官来感知获取。这一点,语言的使用是最能说明的。有一首古诗是这样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这首诗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独立具体的意象语言组合成一幅凄凉、夕阳落山时的画面,简单的语言,无声无息地将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表现了出来,生动具体的意象呈现于脑际,让人回味无穷。①我们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文古诗词中的文言妙句,大都是依靠这种意象、编码以蕴藏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思维过程来参与欣赏与评估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而这种语言的魅力在广告创意及表现技巧上更是突出。就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参看储佩成教授所编著的《广告语创意及表现技巧》一书,里面有详尽的解释。这里我们就通过几个广告语的例子简单的解释一下语言在广告制作中的魅力体现。比如说有一则关于矿泉水的广告,制作公司只用一对引号就达到了惟妙惟肖,意趣横生的效果“:口服”心服!矿泉水当然是要用口来服的,“口服”之后而觉其质量好,自然是要“心服”了;再有是一则打字机的广告语:不打不相识,这则广告利用“打”字的一词多义,就把产品的特点鲜明的突出了,使人不由不赞叹。
二、意象在广告语中的实际运用
广告的形成就是利用意象理论的过程。意象模式的实际运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频繁的,最能实现它的应用性的就是广告的设计及创作。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鼻子和耳朵这些感觉器官。感知者对事物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感知者的一般知识经验,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经存储的信息,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广告传播设计既要讲求艺术性,也要注意广告的实用性,即广告必须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商品的销售,以及教育和娱乐的目的。消费者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广告刺激的,广告设计者就是有效地利用这种知觉规律以充分发挥广告的效果。意象具有个体性,广告传播的设计中要注意不同媒体对人类知觉的不同效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信息的特点来。在广告信息中,记忆是形成意象的重要途径。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得去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广告策划及设计者都要了解在设计广告的时候记忆这一编码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现在最热销的补品“脑白金”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的一种健康保健食品,其广告用语就连呀呀学语的孩子也能朗朗上口“,今年过节不收礼呀(不收礼呀,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脑白金……”现在提到送礼,收礼,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就会说“脑白金”,其效果可以看出记忆编码意象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除了记忆以外,能够形成意象的方式就是逻辑思维想象。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见解反映。思维有三个特点:一是概括性,例如在一些公益广告中,现在中央台都在播放的那段玩滑板的男孩拾起路上的香蕉皮,一位白领停下车将露天的马葫芦盖盖上,几个打打闹闹的孩子将倒在路边的路标牌扶正……这些现象都体现同一个主题“社会公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二是间接性,例如:有一则口香糖的图片广告,图中有两个人,镜头对准他们的嘴巴放大,其中一个人的牙齿是用香烟头排起来的,另一个是用洋葱塞满的,在图片的右上方清晰的一句话“Returnyourmouthtomintcondition”而右下方则是产品的样式。当消费者看到这两幅图画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图画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在经过思维整合想象之后才能推敲出其中的道理,理解其中的含义。类似于这样的广告有很多,表面上看来超级无厘头,仔细琢磨意义深刻。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的活动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给人们一种“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而这一点在广告中尤为重要。广告的宗旨就是要不断追求新的东西,在求新的过程中超越自我。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广告看来有些另类。
在职高学校,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学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要活跃很多,但真正在课堂上学习的为数不多。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堂纪律就能把他们束缚住的。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特点开始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开学之初,了解学生的原就读学校。学生入学之前都要填写档案表格,教师可以翻阅这些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校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2)向已经教过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脾性特点。如果是新上任的教师,可以从已经教过的教师那里询问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上课听课状态、课堂表现、有无违纪情况等。(3)课下找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学生来到学校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朋友交往、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对教师比较尊重,减少课堂危机的情况出现,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与学生约法三章,制定课堂纪律
从大的方面来说,职高的学生虽然活泼一些,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违纪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所以,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上课之初,教师就要制定一些课堂上应该遵守的纪律,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着手解决。当然学生是不愿意在课堂上受到约束的,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出于真心不想学,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如果引导的方式、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只能按照家长或者是教师所设定好的模式走,完全没有自主决策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处境和苦衷,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能够慢慢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了。另外,课堂纪律的制定,不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非常独断。在制定纪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这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这样,即使学生以后有犯错的时候,拿出班规,学生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少,对教材把握不够,对待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不能灵活应变,导致与学生的关系疏远。要想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教学效率,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要创新。语文的学习比起其他的学科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培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这样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此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多鼓励,但是适可而止。教师在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时,要明白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
自主学习课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老师要把大量的自学时间留给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避免教师不停地指点、引导学生,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或者浪费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这对学生来说是不礼貌的。这种模式刚开始时我也有过指点学生的经历,结果在展示课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说出的是同一个答案,展示缺乏争辩、缺乏活力。这时突然明白:要想学生有自己的理解看法,必须经历思考—质疑—再思考的过程,才有可能形成自己成熟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足够时间。不信任学生,没给学生起码的尊重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放手去做,他们会做的更好!
二、认真阅读感悟是财富
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学习语文的财富,只有细心的阅读大量的文学资料才能有语文课上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前我总是嫌学生在阅读上理解不透彻,没耐心听学生不着调的解说,殊不知在提倡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优秀报刊、优秀作文等等半年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提高了,在展示课上有时不同的理解在班内就有十几种,从这些不同的解读中我才能找到学生理解的误区,找到自己点拨的切入点。不同的解读才使学生在课堂上又不同的观点,才能使同学与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形成分歧,形成唇枪舌战,才能使展示课堂生动活泼、轰轰烈烈。解读也许有时不正确,表达也许有时不流畅但也是收获,有了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有了正确的引导,有了思维的碰撞,自然就掌握了学习语文知识的窍门。
三、生活实践体验是动力
职高语文比较贴近生活,想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由于职高学生三年以后大多要步入职业生涯,所以口语交际、应用文的写作都渗透到了职高语文课本中。例如:介绍工艺流程、交谈、即席发言等口语交际,都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当遇到自己语言交流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带着问题学习,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更加努力学习这些口语交际需要掌握的技巧。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买来《演讲与口才》、《社交》等书籍来阅读。再例如:应用文演讲、通知、计划、总结等等的概念、特点、结构、写法等等,只有教师一味的讲是很枯燥的。那么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如:让他们写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学结,再例如学校开展演讲比赛,让他们写演讲稿,当他们遇到拦路虎时,并且了解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时,就会主动地学习这些应用文的有关知识,自然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独立思考探究成习惯
1.运用系统思维结构性的观点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结构点。素质教育最早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后逐渐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因此,一方面从人的成长具有延续性特点考虑,高职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将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高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体系中去看待,周全地考虑高职素质教育与其他阶段素质教育的关系。
2.高职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思维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整体性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类型,始终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用。在高等学历教育中,高职教育被包含在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中,区别于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但它在全国近80%的高考录取率中完成了40%以上的任务。“2014年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比专科计划所占百分比48.22%高出3.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以高职教育为代表的普通专科在高考录取中已与普通本科教育二分天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职素质教育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来看,“2+1”模式已经得到普通认同,即2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与培养过程实现无缝对接,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在校的4个学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整培养方案。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特点来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服务,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动态地调整培养目标。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改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重技能轻素质”逐渐转变为“技能与素质并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可见,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素质”二字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出现。并不是说我们之前的职业教育不注重素质培养,而是没有将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自治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事实上,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是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科学思维,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我们逐渐转变观念,逐步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地位,使其与高职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二)调整内容,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步做到“少而精”
自治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数量高位,但并没有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思考,犹如一块块不规则地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积木,不仅没有将它们聚拢在一起的意识,更没有将它们搭建成实用而美观的建筑物的想法。因此,应该将传统的课程多、任务重的局面逐渐扭转过来,将提升学生素质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有计划地将其分成素质核心课程、素质能力课程和素质特色课程三大部分。其中素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性的素养,包括“两课”、人文素质课程、语言素质课程、心理素质课程和艺术素质课程等;素质能力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素质特色课程则立足学生学习的专业,开设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可开设理财规划方面的课程,动漫设计专业可开设构图设计、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从而将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渐地转变为“少而精”。
(三)重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职业高中主要的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在中考中的落榜的学生。职业高中的生源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职高学生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学生的水平分化相当严重,表现在学生成绩相差较大,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文化知识基础上显得薄弱,有相当严重的厌学情绪,很没有自制力。极少有一些爱学习的学生因为初中偏科以及中考临场发挥失利等等这使得他们进入职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造成他们进入高职中学学习。在英语课程上,学生的成绩以及学习态度的分化特点尤其突出。
当前,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在职业高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极为明显,他们不仅要和同为职高的学生竞争,同时,在以后即将面临的普通高校艺术类(美工)高考,英语的能力考试还要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竞争;以后步入社会,面临生存的压力,更是在和更多各方面能力均衡的人才竞争。身为职高学生的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个人的在发展和深造打良好基础,另一个及时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
2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师的职责
职业高中英语老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使英语教育既符合那些即将就业学生的需要,于此同时又能满足升学那部分学生的需求。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使英语教育更为专业,能够面向就业,变得更加实用化;一方面要将基础知识拓宽,将英语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让英语能 “有效”的服务于升学考试。
3职业高中学生英语教育的难点和困境
虽然英语教育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智力高低有关系,但主要还是与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态度有关。第一,老师在许多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以学生英语不好或者问的问题稍显愚钝为由而训斥他们,更不能使用伤害自尊心的语言,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才会产生才会增加。
如果遇到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老师应引导他们观摩而非无意义的抄写。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叫学习不好的雪上站起来进行口头复述,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效果,同时能使积极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3.1不可否认的是,职业高中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普通高中学生的要薄弱,其英语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较低,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的成绩普遍不高。另外,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对英语学习产生足够的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
3.2英语学习环境条件较差。
职业学校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教学材料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英语材料,对这些学生来说太困难,同时,美工的高职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有艰巨的美工专业教学计划。 每天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上。学生苦于精力有限,无暇顾及英语学习,老师受困于教学方式方法,难于因材施教,其英语教育的困难对于老师和学生,可想而知。
4英语教育策略
每种学科都有其特点,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英语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科学性很强。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严密,没有以前的知识,或者掌握的不牢靠,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便难以接受,这是学习英语的另一个特点。对于大多数职业初中学生没有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他们的知识链已被打破而职高英语的教材有时普通高中的教材,教材难度和知识的广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职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职业高中中,作为老师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们采取的方法可以有:以课堂为根据地,充分利用课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适合职业学生特点的。作为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观察和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的水平差异,选择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
4.1心理上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信心
身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信心学好这门并不容易的课程。无“忧”无“难”的状态便可以树立这种自信。首先,把教学进度,教学的起点和练习量设定在那些处于中游的学生身上,教学的内容从他们实际出发,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对那些自觉性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给他们在教学的内容和程度上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职高学生大都是青少年有强烈自我意识以及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因此,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教学用“微笑”教学尤其显得重要,对他们的问题要温和,耐心解答,方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引发他们自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是内动力。从心理上去引导,强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兴趣而引发的自觉、主动学习不仅不会使学生觉得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甚至不会认为英语是一种强加在身上的负担。这样,再配上良好的师资、教材和学习环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发原本由于学业和专业压力而身心疲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老师的能力和方法的运用。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继续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感情互动,注重面部表情,把感情通过眼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4.1.1.师生的情感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
虽然语言可以独立发展,无需情感参与,但是情感表达最主要载体还是语言情感是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发展的。英语教育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是情感。良好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老师是影响课堂的气氛的主要因素,而情感则是课堂气氛的主要代表。对情感投资,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诱发学习兴趣。注意学生的心理、以及对他们的爱护和帮助,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
4.1.2.富于情感的语言增强教学感染力
教师内心的丰富情感通过课堂上对学生使用的宽慰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一些老师不注意的用词细节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每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要加以语言以及眼神的认可,听到这些肯定的语言的学生便拥有了宽松的心理以及成就感,那么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4.1.3.使用眼神,眼神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作为语言的的辅助。积极的眼神、宽慰的眼神可以给课堂带来文明、亲切、和谐、进取的气氛。若教师以冷漠,漠然不冷酷的表情或姿体和语言传递信息,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以及紧张的情绪,在另一方面会不可避免的的影响课堂效果,降低课堂效率,对于心理脆弱的学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4.2丰富英语课内外活动,增强英语实用性
1.学生都有善于模仿、好动、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编排英语话剧,让学生自己选剧本,以及如何进行表演选取那些动作,如何分角色记台词进行分组表演,最后老师针对发音点评。2多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朗诵比赛,通过这个机会使学生背诵和使用纯正正确的发音,寓教于乐。
局限于课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结合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自主学习。合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及校园广播等各类教学设施,使得这些设施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环境和运用英语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内外活动, 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4.2.1小型的英语比赛
在小范围内由老师创造出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全面接触英语,英语浓郁的气氛也将感染给学生,有效利用课后的拓展题目以及时下流行的话题。
1.英语歌曲
选择符合学生口味和基础水平歌曲,首先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其中的基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反复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意义。然后介绍歌曲背景文化,由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共同带领学习英文歌,最后汇报表演。
2鼓励学生张开嘴说英语
不可否认职业高中学生的课业基础不好不牢固,,但他们有幽默风趣的一面,更加适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老师大可以利用每天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上台讲英语故事,唱一段英文歌,以及英文的绕口令笑话等,如此轻松愉悦的氛围,学习英语便成了一种享受英语,使用英语便是一种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背诵了文章又提高了英语基础水平, 锻炼了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的胆识和表达能力。
3.英文辩论赛
锻炼了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的胆识和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逻辑思维。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要想在辩论赛中有好的表现,必须平时大量阅读以及关注英文的表达方式,这样日积月累必会对口语和写作有促进作用。
4.2.2英语摘记------一种有效提高英语水平的积累习惯
养成学生把喜爱的各类英文文章摘抄在笔记本上,体现英语语言魅力。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名言名句、婚龄、传统节日、谚语、诗歌、谜语、文化差异,歌曲等。符合学生基础水平和口味的摘记,丰富英语背景知识和语言使用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表达技巧,养成了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同时扩展英语的知识面。
4.3英语学习“生活化”
根据教材内容的类型和特点,灵活的使用教材,将英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生活化”。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的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生活化”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要将英语更好的服务专业, 与时俱进的面向就业需要,就要贴近学生生活,将英语技能融入实际,用“实际生活”教英语。将感性的活动,如观看英文漫画,英文电影将其和传统的作业布置外加实际生活、具体专业需要进行一定比例的配比,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生活的环境出发,将语言知识应用融入生活 ,将课堂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巧妙的运用到,拉进学生与语言学习的距离。
4.4 进行“大脑风暴”
老师可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但对其意见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不做评价。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同学之间的由于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获得大量的信息,同时经过改进可组合可以达到创新的解决实际问题。
5因材施教
1、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如果子女犯错误,更应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要恭敬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体行动强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弟子规》要求在与同辈的相处中尊重对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兄弟睦”境界。当下,我们不用刻板地去模仿这些礼节,但是关爱、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学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续。《弟子规》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强调“孝悌”是做人及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其对当下高职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2、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本质是要求做到,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者花言巧语,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就要明说,如果没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诚实守信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生比较注重“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益的事就积极去做,践踏最基本的诚信规范,而《弟子规》在对“信”的解释上做足了功夫,真实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别有风致的教育课。
3、温良谦恭: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洁,干净,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不会失礼。“食适可,勿过则”。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青少年未成年时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醉酒就疯言疯语,这些是丑态。当今,在高等职业院校,过半数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学历浅薄,前途渺茫。因此,他们得过且过,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的境况。如果高职生能够按照《弟子规》准则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礼仪,对其今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弟子规》中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齐;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很远,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追赶。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恶,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恶,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就应当对公众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毁谤。“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去献媚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更加不能喜新厌旧。从这些具体的释义看出《弟子规》反映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其应用于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产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极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相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培育)在当下仍占主导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依旧有积极的德育教育价值。其中“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消极落后思想,在当下必须批判。我们要有正确方法了解这些文化优缺点,及时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合,加以扬弃,即传承其强大的文化底蕴,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极思想。
2、创新原则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此同时,在考量它的价值时不能望文生义,对一些语句也不能理解偏颇,断章取义。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的优秀思想在当今整个社会来讲价值何在。同时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规》的传承绝对不允许脱离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现行教育大纲范围内,利用传统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确借鉴,科学合理的释义,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意识,构建具有创新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
3、文化交融原则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础是以思想为指导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来落实。在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单靠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培养高职生的良好素养。《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呈现出的一些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大爱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和传承空间。鉴于它对当今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我们亟待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共生共融,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三、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课堂教育,传承优秀思想
课堂教育作为传承《弟子规》优秀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高职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途径之外,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都应创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实现全学科的渗透。建立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各专业的高职生都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重视监管和实施效果。明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具体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优秀思想。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选修课程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考评,通过老师鼓励、监督、学生互监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对传统经典《弟子规》思想的领悟和内化。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优秀思想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稀缺,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培养一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融合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还要为人师表,具备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其次,教育工作者须做好传统经典《弟子规》与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教师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与本专业课程结合,与传统经典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并且注重对所教授内容准确、深刻、生动的剖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3、加强环境建设,传承优秀思想
(一)高职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缺乏。而高职体育教育投入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在主观上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虽然我国早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提倡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和培养,然而,我国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传统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其教育的职业目的较强,因此,绝大部分领导都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二是高职院校在客观上存在教育经费不甚宽裕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学校的自营收入,而高职院校的自营收入主要是来自学生的学费收入,收入来源相对单薄、单一,且一些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因建设教学楼、聘请文化课程教师等文化教育投入而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导致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设施、场地等方面不得不节衣缩食,省之又省[1]。
(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
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教学时间较短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乏味,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计划和安排,从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学生怠练、逃课等现象。另外,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其学制较短,一般为3年,加之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半,体育课程一般只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且绝大部分院校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体育课程的上课频率相对较低、开课时间相对较短[2]。
(二)高职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僵化
在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较为落后。例如:片面追求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采用增加重负荷强度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体质,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中心、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等。这种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重技能培养轻能力培育的教学理念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同时这也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无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更无法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体系的有效形成,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二、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逐步加大经费投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体育教育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各种投入。对此,教育部可以针对高职院校颁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大纲》,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改革办法进行指导;同时,教育部还可对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一定的经费补助,补助的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育投入,如:改善体育教育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最后还应对补助经费的后期运用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实实在在地解决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教育部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来引导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并对其形成竞争压力,从外部方面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动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健身运动、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运动创伤处置、基本疾病预防、运动处方设计、基本急救办法等体育保健知识,还应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了达到以上体育学习目的,可以考虑将体育课程分为分为三个子系列课程,即健身体育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活动体育课程,并分别挑选合适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健身体育课程主要传授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保健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保健的知识讲授与实践模拟;而活动体育课程则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采用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以往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改为主动式教学,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具体来讲,可以考虑打破原有的年级、专业、班级组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体质及兴趣爱好组合成新的学习单位和组织,在正常体育课程设置之外,开设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跆拳道、健美操、交谊舞等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其形成一项或者多项体育特长,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四)强化体育教师激励,提高体育师资水平
前文提到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改革办法与措施中,我们始终在强调“学生”这一中心,当然,这也是由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而事实上,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能否主动积极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以往学校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被迫边缘化。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肯定体育教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提升师资水平,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可以考虑将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作为体育教师的激励标准,即以体育教师所带兴趣课程班的数量及各个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做为其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在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部在学生选课之前,应将所带兴趣课程班的体育教师的相关资料,如:所获证书、学历及实践经验、以往年份其所带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及其他可以证明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及教育水平的信息,学生结合公布的信息,并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课程班,最后,为了防止体育教师因忙于兴趣课程班教学而忽视基础体育的课程教学(非兴趣课程班),可考虑将体育教师所带基础体育课程班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基础标准。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