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国学课堂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学课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学课堂总结

第1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近年来,全国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反映了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与回归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学教育存在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以及忽视国学精髓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等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研究与构建有效的国学课堂模式。历经十一年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构建了国学课堂教学的“三环七步”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第一,建立适合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

第二,检验该模式能否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学生对国学经典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知书达礼、品行端正、儒雅大方;

(3)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文与诗词,识字量、记忆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较同龄儿童具有较大优势。

三、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本模式的操作系统:

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 “回顾”“展示” “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

1. 三个环节

温故:教师在教授新的内容之前,总会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知新: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指教师讲授新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顺文本,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意。

致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启发下,把经典承载的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引导以后的生活实际。

2. 七个步骤

(1)回顾: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展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已学知识。

(3)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分层次有目的地指导诵读,加深理解和记忆,是“七步曲”最重要的一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读准:通过教师范读、音频领读、同桌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古文的字音读准。

②读通:通过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或生生对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把古文读通顺,读流利。

③读出韵味:将声、像、文融于一体,引领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4)悟意: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文字,教师相机点拨。

(5)博引:教师引入声、像、文等多种形式,旁征博引,将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境界中,深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6)导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多读多思,将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哲理、道德准则、处事方法等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修养,客观地接纳并导行。

(7)成诵: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反复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它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效地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精炼而特别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熟悉和掌握,积累语言,以达到需要表达时能够脱口而出,下笔成章。

(二)模式创建过程

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创建起来的,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探索和建模;运用和检验;完善与确定。

1. 探索和建模

我校于2001年12月正式启动经典文化诵读实验,全校一至六年级每天安排10分钟的短课和每周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实验教师各展所长,总结出各具特色的诵读方法,成为我校国学课堂模式创建的基础。

专家的指导、特级教师的示范、频繁的校内外研讨以及全校国学教师大练兵、国学赛课活动等,使国学课堂模式逐渐有形。我们总结归纳了课堂教学三大环节:“温故”“知新”“致用”,这就是国学“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最初的框架。

2. 运用和检验

我们围绕是否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等问题进行比照和衡量,丰富了三大环节的操作步骤,即“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并在全校的国学课堂推行这种模式,以检验这一模式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我校开始着手开发国学校本教材,2007年编写出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3. 完善和确立

我们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发现儿童集体诵读的效果远远超过个人诵读。有了集体就可以玩出很多读背的花样,如:拍手读背、打节奏读背、比赛读背、你应我和、据画背、据意背,配以快板、动作、舞蹈的表演背,还有唱游展示、吟诵展示。学生在集体氛围中诵读的时间更长、热情高涨、兴趣也更浓。

特别强调的是,“三环七步”模式中的读背比重是比较大的,因为小学生经典学习主要是以语言积累为主。按照我们的实践,读背在时间分配上一般占用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而在理解和导行层次上的教学时间一般只占三分之一。

教师们在运用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时,不断改革与创新,他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出现了国学课堂的多种变式。

(三)验证模式的有效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实践。我校经过多年实践、反馈、修正、完善,证明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可生效功能较显著:本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兴趣;运用本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由知及行,德行合一,提高品德修养;本模式的教学能够让儿童积累大量的古诗古文,在识字量、记忆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等方面较同龄儿童有较大优势。

四、研究的效益与展望

1. 取得的效益

本校由于建构和有效运用这一模式,国学经典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也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我校自主研发的国学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荣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确定为“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面向全国发行。学校被评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广东省书香校园。研究国学课堂模式的语文科组获得2011 年“广州市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由我校牵头,联合汇景小学、石牌小学组建的《新课程背景下强化经典文化教育团队》被广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广州市首批创新学术团队。我校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在香港、台湾、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交流并被推广、借鉴。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国学经典教育成效。

2. 存在的问题

“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其一是古文晦涩艰深,儿童年龄较小,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在引导学生悟意时如何把握尺度;其二,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国学教育的深入。

第2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听说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03-03

一、当前汉语听说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及弊端

作为基本的交流工具,语言的听与说两部分是完成交际的基础。与综合课不同,口语课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主动开口说话。听力课在以听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有说、读、写作为辅助,而其中“说”用得最多。《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听力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可见口语教学与听力教学联系的紧密性,设置汉语听说课也因此十分必要。汉语听说教学,是训练学习者听力和口语表达的一种语言技能教学。[1]当前对外汉语听说教学领域采用的方法众多,如功能法、视听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等。这些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如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功能法的特点在于将课堂变为交际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功能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热烈的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纪律,且功能法原则上宽容交际中的小错误,而长期宽容交际练习中的小错误易使学生有不良习惯。

又如视听法,也叫情景法、整体结构法,它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结合手段的一种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录音)和视觉感知(图片影视)相结合,以日常会话为主旨的教学方法。[3]视听法可以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清晰地为学生展现了特定词汇及句式正确使用的场合。视听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倾向于从整体理解对话,而缺乏对对话语句结构的分析和归纳,造成无法熟练运用所学内容。以及视听材料偏重口语化,疏忽了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来避免单一教学法的问题过于突出,但这种模式往往也存在着问题。

我国的留学生课堂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比中国常用的大班课堂效率要高。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留学生之间汉语学习水平的差异往往比中国学生要大,如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班”、来华时间不同的留学生班等尤为明显。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来到中国的留学生面对另一种教学模式会感到不适应;来华时间不同或留学生们在本国接触汉语的时长不同,在共同的班级上课也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应。长时间忽视这些问题会导致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下降。针对这一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

二、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依据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特征在于“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最早在美国作为一种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外语教学中也称为“个别化”,是指“提供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三方面选择自由的教学方式”。[4]个性化教学的优点在于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也存在着操练对象单一、缺乏集体合作环境的缺点。权衡个性化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利弊,吸收二者的优点合理利用是当今个性化教学议题讨论的重点。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例,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以第二课堂为主的研究路线,组织开展有理论支撑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活动结果、特色、满意度以及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以问卷调查配合定期采访,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试析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及操作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广西在国家“一带一路”、“北部湾经济区”等政策的扶持下,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桂学习汉语。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主要来自泰国,因此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具有一些共性,又由于留学生来华前接触汉语的程度不同,汉语基础水平有所差异。在广西外国语学院每位留学生均配有“结对子”的中国学生,这里的“结对子”活动即指每位留学生与一位中国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友好关系,这要求中国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留学生必要的帮助,使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异国的留学生活。同时,学院或学生之间也会组织各类交流活动,需要“结对子”的学生共同参加。这些“结对子”活动旨在加深学生间的友谊、提高留学生的学兴趣。这一安排在本项目的采访调查以及收集资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小部分留学生对目前“结对子”活动的效果不满意,绝大部分留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表示感兴趣。在日常课堂氛围方面,留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一般,且部分留学生感觉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又由于泰国留学生的性格十分开朗,乐于接受采访调查,并且认同汉语听力及口语的重要性,这为一对一研究个性化教学的方案提供了可能。

三、第二课堂在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方式

为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案,本项目前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活动,主要是以“结对子”为基础开展的中泰联谊活动。但在活动总结中发现,留学生的反馈集中在认可活动的娱乐性,而很少有学生反馈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了汉语水平。从前期试验活动结果来看,仅在“结对子”活动基础上开展兴趣活动对于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难以有所成效。因此,如何通过活动达到提高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成为主要问题,而引入兼顾教学性与娱乐性的第二课堂则有可能提供答案。

1.第二课堂对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作用。在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面,引入第二课堂的概念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解其影响,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有正确认识。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是高校个性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实力的重要平台。[5]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6]第二课堂活动与一般的课外兴趣活动的区别在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二者拥有相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且第二课堂活动更具计划性,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及潜力的前提下更注重教学意义,因而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是汉语听说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部分。原因之一在于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以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形式展开,通常不需要较高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听力练习与口语表达。原因之二在于教师很难在第一课堂中全面了解学生,而留学生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诸多影响,这使得教师更难对单个学生做出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较多,且第二课堂往往较第一课堂更具趣味性,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更易表达真实自我,这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设计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首要原则是提高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在此原则下,设置一系列活动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很多第二课堂为名义的活动中都能发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往往第二课堂活动逐渐变为纯粹的娱乐性活动。这种现象削弱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应当明确。

2.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式。在汉语听说培养方面,第二课堂活动的种类有很多。在广西外国语学院为留学生安排的活动中,汉语演讲比赛、参观访问、中文演出等活动在汉语听说能力培养方面体现了良好作用。

例如演讲比赛为,留学生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汉语听力及口语,也易于发现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某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很好,但在准备演讲材料时发现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为该留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方向。针对这一特点,该留学生的结对子中国学生在日后的结对子辅导对其写作类作业多加关注,并在之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记录该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单独予以纠正,并通过采访确定纠正效果。

又如参观访问活动,通过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孔庙、青秀山等景点,访问大使馆、敬老院等机构,在实地交流中锻炼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常识及日常口语。在已组织过的参观访问活动中,参观孔庙较为典型。由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校园中有孔子雕像,留学生在平时交流中对孔子其人已有所了解。正因为留学生对孔子有所了解但又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活动前期对留学生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对孔子、孔庙的好奇心。之后带领留学生参观孔庙,在实地参观中解答疑惑,并由学生进行口头转述。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汉语听说能力,又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活动结束后总结活动中记录的留学生发言,找出留学生易错的语音偏误及其他问题,并将该情况反馈给留学生的老师和结对子同学,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

在诸如此类活动中,按照“宣传活动―开展活动―总结―发现问题―进行辅导―效果反馈”的策略,给各位留学生安排相应的个性化辅导计划。

“第二课堂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7]由此可见,要想通过第二课堂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一定要对留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保持关注,根据留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来安排第二课堂活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留学生的课程安排包含中国文学部分。则对应地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为“文学作品演示会”的形式,即由留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在老师或中国学生的指导下编排节目进行演出,让留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最终达到提升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但是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仅从留学生的角度研究提升方案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学习效率,有必要从结对子中国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

四、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不仅要为留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样需要给中国学生增加新的培养要求。这要求便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旨在配合个性化教学模式,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两方面入手提高汉语听说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是指将以“结对子”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中文相关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旨在将中泰学生之间由生活帮助为主导的关系变为学业帮助为主导的关系。这要求在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加入与辅导留学生相关的实践学分,也就是使组织、参与、反思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必修学分,由此可以大大加强“结对子”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

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位留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所以与留学生结对子的中国学生尤为重要。若将“结对子”活动作为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让中国学生承担起一部分个性化教学的任务,则可以有效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

在诸多第二课堂活动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并同时记录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留学生的课任老师。课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调查收集留学生需求的步骤。教师再经过与部分留学生的交流后,对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教学。

换言之,现行的结对子模式很难将第二课堂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于在现有“结对子”活动模式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互动较少,多为日常生活上的交往,也有部分中国学生不重视“结对子”活动。虽然中泰学生日常交流也以汉语为主,但是并不能起到专项练习汉语听说能力的效果。而将“结对子”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收获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又由于这是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将与学分挂钩,必然会增强中国学生对“结对子”活动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提高汉语学习效果,充分体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带来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在汉语听说教学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而将第二课堂引入个性化教学更是完善教学理论的趋势。在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多类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基于第二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具有优势的例证。通过中泰学生共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并将这一过程量化考核,势必会对当前留学生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泰国学生提高了汉语听说能力,中国学生锻炼了交流与教学技巧,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维维.功能法汉语听说教学初探[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

[3]王一凡.浅谈视听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23):88.

[4]杨伊凡.对外汉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第3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方法

有人说过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精准的英语用词,而且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事务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不可分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罗杰森雷维尔(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共同信仰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团队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跨文化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方式,使得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语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样,语言是一种载体,可以促进交通。而文化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规范交流。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导致每个词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使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鱼和薯条,但中国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条。在中国“猫”这个此指的是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瓢泼大雨(其中使用到了“猫”这个英文单词)”中,“猫”指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义。在这些例子中,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他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Alptekin(1993)提出教材与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Canale和Swain(1980)将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部分――语法、社会语言学、话语和战略能力,除此以外,他们也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语言学知识。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适应外国文化的能力。据此英语教材应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语境。科拉齐和金(1999)表明,课本的内容应尽量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注,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他们还认为英语语言教学(ELT)中应加入提高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因此好的教科书应该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们看来,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个老师――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一本教科书业可以是一幅地图――有时可以总结文化内容的主题。学生和老师希望教科书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书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包括许多正确教授文化的活动和资料。根据以上观点可得出教科书对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齐和金(1999)审视了中国的学习文化。他们通过对天津和深圳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经验和观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缺乏互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包括: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识的意义以及考试制度的压力。此外,科拉齐和金(1999)还总结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文化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教学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西方的教学则侧重于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的教学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也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互动。在中国,老师就像一个权威人物,学生听从和服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师的认为中国学生很被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互动,缺乏质疑和了解。学生口头交流能力较差。因为中国的教学受到的是儒家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学习问题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难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或关注不多,而是更为频繁地运用中国语境;教科书注重中国文化而不是目标文化,使得学习者难以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识。他们重视的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口头表达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学习风格有着明确的差异。中国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西方学生则依靠自己的思维。因此中国教师应改变其在课堂教学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维。以下是为中国教师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议。

三、中国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教师不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关文化的内容。一些跨文化语言学家发现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国的语言课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点建议:意识、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将讨论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们在交往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语言。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通过教科书教授文化知识可以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资源和材料。然而,中国的教科书与标准评估的文化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中国的教材应增加一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养是基于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积累。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练习。中国学生的积极性比比西方学生弱,而且课堂参与不足。他们听从于老师的命令。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较差。他们练习得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练习交际能,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其他文化。

四、总结

许多西方教师发现中国学生缺乏沟通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的意识,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很差,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师来回答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教科书缺乏文化内容。其次,教师也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最后,学生练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活动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个阶段理论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熟悉新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教授他们礼仪和象征的意义。第三,课堂上应增加一些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活动。遵从这些建议,学生们就可以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语作为外语条件下的目标语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应用语言学:交际教学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理论基础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文化的镜子:材料和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沟通和文化:在民族语言身份中的文化差异.纽伯里公园,1989.

[5]Hofstede,G.文化的影响:比较价值观,行为,制度和组织的跨界.Sage出版社,2001.

第4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一、汉字激趣中懂语文,识生活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感受到汉字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能服务于生活,语文的学习也亦如此。

二、诗词吟诵中悟语文,懂生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国学中的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懂得生活的真谛。

三、故事熏陶中思语文,演生活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潜移默化中学语文,悟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认识到了国学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国学素养那么在每一次的语文课堂上都会捕捉到国学渗透的切入点。比如,在执教《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教师从自身出发,总结格言和新编三字经,以此来激励自己,并要求同学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出示格言:“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教师说到:“老师在今后与你们的相处中,会微笑着面对你们,会用老师动听的夸奖和鼓励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快乐的进步。”

教师出示新编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惰,俱可塑。教师说到:“同学们从一年级就开始领会‘人之初,性本善’,是的,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老师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同学,有了老师的爱护和鼓励,同学们的性与惰是俱可塑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对于别人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常怀有一颗感激的心,并让这颗感恩的心激励着我们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第5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鉴于经典诗文诵读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人格优化等特点,我校也将诵读经典诗文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我也有幸成为该特色教育的负责人。这一年多的活动开展中我收获颇多,总结为一句话: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诵读经典诗文。

1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活动,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夸奖学生时,旁边的学生就会脱口而出:孺子可教也!当我在批评某位孩子不认真学习时,一位学生就说:“少不学,老何为!”这只是众多孩子当中的一则小小的事例,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看出,学生一旦熟读成诵就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见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受益是无穷的,它将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并影响着一生。学生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

2 诵读经典诗文,发展学生记忆力

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定数量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二年级魏嘉豪的家长说:“老师每天布置我儿子背诗,刚开始,我儿子背的很慢,不愿意背。我还是坚持让他背,一年多坚持下来,现在是背得又快又好。看来,让小孩子背诗是真是一件好事情。”

3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能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了,形成了良性循环。记得三年级的学生乐明就有个小故事:有天晚上乐明在家里碰到个难题,于是就跑去问在家里打麻将的爸爸:“爸爸,这道题你教教我怎么做?”他的爸爸不耐烦地说:“明天问老师去!”乐明摇摇头说:“哎,养不教,父之过。”乐明的爸爸听了儿子说的这句话以后再也没有在家里打麻将的习惯了。

4 诵读经典诗文,创建书香、人文校园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走进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教室内,走廊里,围墙上,横幅中都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全面营造了国学氛围、创造了高雅环境,让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创建了一个经典的、书香的、人文的校园。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5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

经典诵读课教在课堂,功在课下,它不是功利性的短期目的,而是修养学生身心、开启学生智慧的长期学习行为。国学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它,可以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日日浸漫其中,滋养不懈,绵绵不绝,孩子的兴趣、定性、智慧就能逐渐滋生,才能真正达到定静、修养身性的终身教育之功。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第6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加强总结,善于积累,坚持好的做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动摇课堂教学的地位,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现行教学质量,肯定中国学生潜在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大力度改革体育课。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半个世纪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初期,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在校学生廖廖无几。到199年,全国已有1942所高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成人高等学校871所。在校学生数达到742.3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413.4万,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为305.5万,研究生23,4万。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并受到等运动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的高校在校学生为461人,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824人)的半数,不足世界平均数(1434人)的三分之一,与美国和加拿大(5544人)相比,则还不到十分之一。在教育管理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还值得探索与改革,本文就高等教育领域带有普遍性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总结、积累与坚持

建国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较多地沿用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专业划分比较细,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大,人才培养以“专才型”为主。近些年来,我国基本放弃了“苏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又较多地借鉴了欧美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验,专业趋于淡化,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小,人才培养以“通才型”为特征。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经验,洋为中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强调不够。半个世纪来,我国自身成功的方面是很多的,是值得总结的。我们应该结合国情,遵重中国与外国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善于积累,,明白哪些方面必须改,哪些东西应该留,而不是一味追求发达国家的东西。一位叫崔润民的作者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当我们正在自我否定时,美国人却在悄悄地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当我们砍掉补习班时,克林顿政府则欲加强对暑期班和校外班的投资。我们要避免盲目否定自己,更要避免盲目学习别人。不要等到国外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自己才能认识到。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国成功的例子均很多。象北京四中的张驰(学生),复旦大学的杨福家(教师),都是震动英国的中国奇才,张驰在英国爱塞克斯(Essex)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直升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做论文。英国广播公司(BBC)将张驰誉为“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光荣”。张驰为中国学生叩开了爱塞克斯大学的门,1997年在该大学留学的中国人仅张驰rl人。1998年该大学专门委派一名代表到北京四中考察,并表示只要像张驰这样的学生,出自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愿意去爱塞克斯大学的,他们全部免试接收。到1999年,在爱塞克斯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已近百人。杨福家原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如今却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第5任校长,成为英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诺丁汉大学宣布此项决定的新闻稿标题为:“诺丁汉推举出一位国际校长”。陈至立部长在祝贺杨福家教授出任英国校长的信中说:“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聘请我国教育家担任校长,这在历史上是首次,这一荣誉是我们教育界同行的骄傲。”对于此事,杨福家校长本人认为:“它说明了20年来,我们中国在科学、教育等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发展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确实,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国际化,不断为世人所了解和肯定,如荷兰最古老的莱顿(Leiden)大学校长今年2月访华时说,中国学生的英语好得令他吃惊。在今年2月20日北京的新闻会上,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卢克·赫尔曼斯认为中国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我们自己也需要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肯定自己,坚持成功和成熟的东西,不断积累,办出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之路。

二、论课堂教学的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正在逐渐加强。然而,加强实践教学并不说明理论教学不重要,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走向极端。当前,在部分师生中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苗头,这是十分危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谈理论。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目前,我国高校4年制本科学生通常课堂教学为2500学时左右,从时间分配而言,大量的时间仍然花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仍是教学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人才培养影响是非常大的,课堂教学不但不能马虎,而且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社会发展至今,不仅知识越来越多,而且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效益、选择好学习内容、在直接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选择和汲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课堂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堂是教师的重要舞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堂上浪费1分钟,那么如有60个学生听课,就相当于浪费了1个小时。当前,多数学校都制定有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作为系统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三、怎样看待现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对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园内外似乎都有些消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学质量下降了。对现行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客观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笔者认为,抛开历史背景、脱离时代要求,简单地说“提高”或“下降”是不够科学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社会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教育投人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加强;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以往有了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学生的经济意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学费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正在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投入不充足,教学硬件总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刻苦程度不够,不善于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扩招后使一些学校教学资源更加紧张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改善。

少数人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一直在下滑,这是一种缺乏质量观和时代感的极端说法。局部局时教学质量下降是可能的,但凡事都有度,不可能永久朝一个方向发展,世界上没有永远下坡的路。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表现出忧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一定要客观看待,正确认识,全面比较,综合评价,克服消极情绪和负面效应,积极在实践中去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刍议

长期以来,人们将中西方学生作对比时,普遍印象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比西方学生差。其实,这一印象仅对了一半。从表面上看,中国学生总体动手能力是要比西方学生差一些;但认真分析,中国学生的潜在动手能力并不比西方学生差,甚至比西方学生更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观念,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固封,不鼓励学生多动。二是条件,我国中小学和高校的实验条件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据说西南边疆有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班,却没有计算机,很多学生连鼠标都没摸过。试想,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强吗?然而,中国学生知识比较系统,基础较好,只要转变观念,改善条件,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快就会发挥出来。这一点可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去美国时打算学理论物理,但后来改学了实验物理,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中国学生到西方不久,很快就展现出较强的动手优势。

杨振宁博士也认为中国人不会动手是一个错觉,认为很多的中国人非常会动手。对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持乐观态度。

五、对体育教学的思考

第7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1)教师授课要有条理,并且多做知识小结。文言知识丰富,也比较杂乱,需要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教学后,适当的为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还有利于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不能只是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有时候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编排短剧加以展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也促使了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该课文的背景、文化等,是一个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过程。比如说,《晏子使楚》就可以根据其故事加以表演,展现晏子的机智、聪敏。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课前,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作以预习,对于不认识的字标注音节,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和词语进行标注,最好是能够自己翻阅字典加以查询。课中,根据老师的朗读更正其错误的读音。课后,不仅仅是复习、练习,更是要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作以整理。整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的学习,读起来都晦涩难懂的课文更不能在几节课后就有深刻的理解。学生要对于课文中学习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这样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

(3)要培养初中生对于中国国学知识的学习。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中,已然和古代文人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要怎么缩小或者弥补之间的断层呢?这正是初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的了解与兴趣。国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书画、音乐等内容,还应在思想方面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比如晏子的机智、《陋室铭》的质朴都是值得现代的学生学习的。

二、结语

第8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图书馆 汉语角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28-01

一、汉语角涵义

现在全世界兴起一股汉语热的潮流,学习汉语的人只增不减,越来越多。汉语角组织初衷为了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的书写、口语水平。活动一开始是自发组织,后来变成了有计划、有秩序、有一定人员组织的集体活动,越来越正规,也越来越有学习效果,可以满足广大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外国留学生在其中和地道的中国学生进行对话,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能力,及时更正自己的发音不足。目前,汉语角已经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活动和手段。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图书馆如何合理使用资源,搭建外语角平台,增进世界各国大学生的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交流。

二、目前汉语角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汉语角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日常教学中,师生们一般都把大部分学习精力放在了课堂中,对于课外活动基本不参与。现在,随着留学生对口语角需求的增加,口语角的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但是无论参与进来的学生还是教师,对口语角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般只关心在活动里是不是开心,是不是表现出众,缺乏教学教研成效的总结。一个合格的语言类活动,参与者应把活动提升到和课堂学习同样的高度,并把活动看做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来加以考虑,这对于整个语言教学都是有利的。

(二)活动程序不够完善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特定的成员去组织,去策划,引导,考察场地,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活动是否顺利展开。这就对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有了新的要求。图书馆中的汉语角活动是有别于其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学生,这些学生不但要了解策划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活动群体中其他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需要、时间段匹配等,满足了这些条件,一次成功的汉语角活动才会得以实现。

(三)客观条件不能满足活动需要

在举办汉语角活动中,场地是必需的。活动中很多步骤也离不开客观道具,尤其是展示环节,如果没有客观实物,很多讲解就会十分枯燥。因此,客观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三、图书馆汉语角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

在汉语角活动中,图书馆既满足了客观物质条件中场地的需求,也满足了其对学习氛围的需要,在图书馆举办此类活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使得汉语角活动在课堂以外的场地进行教学成为可能。

(一)场地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场馆一般都是宽敞明亮的,且场地多,房间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因此,图书馆能够满足汉语角延展性教学的场地需求。汉语角的策划者可以根据汉语角参与者的多少随意在图书馆选择场地,只需要提前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预约即可。

(二)参与者优势

在高校图书馆举办汉语角更有利于活动的实现。汉语角活动是公开的,因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时候参与者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在高校图书馆进行活动,就可以减少一定外界复杂社会的干扰。汉语角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一般都是在校学生,成分背景和目的比较单一,这更方便汉语角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时,汉语角的策划者也要注意到,这些高校图书馆汉语角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也很大,尤其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活动程序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因素。

(三)学习氛围优势

和旅游、观光、野餐、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相比,汉语角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满足组织的条件,参与者更多。汉语角活动合理地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外,成功扮演了辅助教学的角色,同学们可以在课堂知识还未完全消化的时候,将疑问带到汉语角来,归纳总结,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四、结语

图书馆可以提供给汉语角客观需要的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鼓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语言爱好者平时组织的活动进行实际演练。图书馆也可以适当地为汉语角组织各类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国学讲座等,使留学生在比赛中锻炼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使得汉语角的延展性教学研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得到一定延伸。

参考文献:

第9篇: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研究视角

一、引言

自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

行)》通知以来,网络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新模式已在很多大学实施和推广。由此而引发了外语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研究。笔者对近17年来这一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总结,以期对今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有所裨益。

二、研究现状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我们以题目为字段对1998―2015年的数据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88篇相关的论文,其中32篇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大约70%的论文是关于大学英语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某一方面;大约15%的论文较为全面地概述了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88篇论文中被引用指数最高的《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一文是概述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得与失。鉴于此,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状况,无疑能够为教育学者对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综述框架

在综述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论文中,不同教育家、学者对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着重点不同。邓杏华和周柳琴(2005)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上。潘敏(2001)把研究聚焦在了大学英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上了。马爱珍(2004)主要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总体来看,教育家和学者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以来,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学生、教师和教学的效果上。

本文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英语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等视角梳理整理国内关于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四、各研究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1.基于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视角。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是填鸭式教育,是应试教育,老师永远扮演着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永远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我们都知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只有当我们理解了一个东西,才能牢牢记住他。正是学生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的记忆压力加大,并且丧失掉了创新性和能动性。这是中国学生输给外国学生的关键之处。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马爱珍(2004)指出,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教师一贯的主体地位,学生和教师更像是合作伙伴。毛慧娟,毛文娟(2005)指出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大整合”与“小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摆脱了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学生自己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变成了辅助者。

2.基于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的研究视角。作为一名英语翻译硕士,我们学习英语至少也有十年了,除了拿到了专业英语四、八级证书外,还有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更多的是学到了做题的技巧,而视说能力几乎处于零基础阶段。不过,我们不要太过悲观,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让这一现象出现了好的转机。

蒋苏琴(2006)通过对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中采用的多媒体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模式进行试验后测试、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得知,许多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比以前大有提高。周剑霞(2011)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理论着手,得出利用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能够刺激视觉和听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结合,使记忆痕迹长期储存。

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地道的英语, 了解西方的各种文化习俗,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一些平台练习英语听力,比如说VOA、BBC、CNN等等,不仅练习了英语听力,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动态,扩展视野。

3.基于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视角。万事开头难,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慢慢摸索适应的过程,当然,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课件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求。(2)教师的思想认识有点滞后。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存在恐惧心理。(3)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差。

五、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注定要接受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洗礼,作为教育家、教师和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教育部,根据相关反馈,及时做出或者更改培养计划;教师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学生认识反思自己的不足,更加积极的融入到信息时代,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