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葫芦范文

红葫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葫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红葫芦范文

2、西葫芦洗净、去瓤切片备用。

3、西红柿洗净后切小块备用。

4、剥好的大蒜切片备用。

5、锅热后方少许花生油,而后放入蒜瓣爆香。

6、闻到蒜香后,放入切好的西葫芦,大火翻炒。

7、待西葫芦略有塌的状态时,放入切好的西红柿,加少许盐调味,大火翻炒。

第2篇:红葫芦范文

2、山楂在盐水中浸泡10分钟,去蒂,刷洗干净,用竹签穿好。

3、冰糖放入水中大火煮开,水如果不够可以加,直到把冰糖溶化。

4、保持偏小的火候,不停的用铲子画圈,直到水分熬干,糖分成金黄色、有粘稠感。

5、不好把握可以旁边放一碗凉开水,用竹签蘸点糖,放入水中马上又拿出来2、3秒后糖变脆了,就说明糖熬好了。

6、糖熬好后,保持最小火,没有温度的话,糖浆会很快凝固。

7、开始给山楂裹糖,左手不停地转动山楂串,右手用勺子把糖浆均匀地浇在每一颗山楂上。

第3篇:红葫芦范文

今年以来,全区6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组成了10个工作组,先后走访机关、农村、学校、企业6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20__余份,对全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和处理,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机关效能,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有效作用,为活力__、魅力山城建设保驾护航。

__区始终坚持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认识和把握,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职能部门参与的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对上级和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出台了《20__年执法监察工作要点》,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改善和保障民生等20项重点监督检查项目,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在城乡低保集中检查工作中,通过查档案、听汇报、入户查、访邻里等方式,切实掌握低保户真实情况,现已对10个镇街、开发区随机抽取的44个村150余名城乡低保户进行了入户检查,发现问题6项,提出监察建议6条,有效防止了收入超标仍旧领取低保、“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的发生。

__区始终坚持把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着力建设“效能__”。积极搭建作风效能建设载体,开展了作风效能建设公开承诺活动,借助电视、报纸、网络、“行风热线”等媒体,组织73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强效能检查,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快速解决机制,建成网络投诉系统,拓宽投诉受理渠道,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上半年共受理群众投诉25件。

第4篇:红葫芦范文

【关键词】葫芦文化 生命意识 少数民族 德宏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2-03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世代居住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为主。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州人口中,傣族有349840人,景颇族有134373人,阿昌族有31530人,傈僳族有30389人,德昂族有14436人。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同处一个地理空间,相似的地貌结构、共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地域性、渗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表征就是葫芦文化。

一 葫芦——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拯救

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在研究神话和古文化时,最早提出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核心”的观点,刘尧汉首先提出“葫芦文化”学说,他们共同的见解是:葫芦是中华民族同源共族的共同母体的象征。

葫芦与人类起源联系起来,学者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1)葫芦的形状与人的子宫形状相似;(2)葫芦多籽,与人类的“多子”欲望有象征与关联,体现着人们的生殖崇拜。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常常与葫芦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类是从葫芦中诞生的。不仅如此,还把葫芦与人类的拯救、道德良知、生命意志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在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葫芦是人类躲避洪水灾难的救生工具,也是人类再造和生育的母体。这在德昂族的《葫芦的故事》,傣族的《葫芦传人种》,傈僳族长诗《阔时目刮》以及《创世纪》中都有体现。

德昂族《葫芦的故事》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洪水泛滥,人和动物都要被淹死了,只有少数的人和动物被天神卜帕法救在葫芦里,将葫芦封了口,让葫芦漂在洪水里,留下人种和动物种。后来洪水退了,卜帕法要砍葫芦。要砍这边时,牛在里面叫:“我在这里,砍不得!”要砍那边时,狗在里面叫:“我在这里,砍不得!”后来兔子说:“就砍这里吧!”兔子一把将螃蟹推了过去,卜帕法一刀砍下,将螃蟹的头砍掉了。人和动物从葫芦里走了出来。而螃蟹没有了头,只好横着走。

远古时期螃蟹是水的娘,螃蟹到哪里,洪水就发到哪里,人和动物差点被淹死了。剩下的少数人和动物就躲到葫芦里。因为葫芦救了人,有了葫芦才有德昂族人,所以德昂族人拜佛时离不开葫芦,用葫芦装水,把水滴下来,嘴里念着救命恩人。

人类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从葫芦里出来的人都一模一样,分不出你我。后来有一个仙人把男人的面貌区分出来,男人们又用藤篾做成腰箍,套住出了葫芦就漫天飞的妇女。”

这则关于葫芦的神话故事,涉及洪水神话、人类繁衍等关于人类起源的重大命题。在这里,葫芦的功能与希腊神话中的诺亚方舟一样。葫芦在这里起的作用是人类自身的拯救。人类由繁多,走向毁灭,再走向自救,获得新生,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对于人自身生命来源的探讨,意味着德昂族人民已经从对外界的关注转变为对自身的关注,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和探索,开始了希腊神话中“认识你自己”的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意味着认识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除此之外,葫芦还承担着阐释学的功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它解释了螃蟹的无头八条腿形体特征,也解释了螃蟹近水的生活习性,对社会习俗包括男女婚配,着装打扮,宗教祭祀时使用器物和祈祷语的合法性进行证明。这则创世神话体现的是一种融自然、宗教、信仰、服饰、社会习俗为一体的葫芦文化。

德宏傣族的洪水神话《葫芦传人种》讲述的是:远古的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景颇族民间文学中的生命意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2y160)

时候洪水大泛滥,大水淹没了村寨,淹没了田野,淹没了山峦,到处一片,人类和万物都被淹没在洪水里了。天神为了不让人类灭绝,挑选了良心最好的两兄妹藏在一个仙葫芦里,仙葫芦随着洪水到处漂流。许多年以后,洪水慢慢退了。仙葫芦碰在一个大石头上,“嘟”的一声炸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男一女,这一男一女就是天神藏在仙葫芦里的人种。但由于他们是兄妹,不能结为夫妻。为了繁衍人类,哥哥恳求和妹妹成亲。在哥哥的再三恳求下,妹妹只好拿出针和线,说:“如果哥哥能在离针三米远的地方把线穿过针眼,说明我们兄妹有姻缘,我们就可以成亲。”哥哥站在离针三米远的地方,把线穿过了针眼。兄妹本该结合了,但妹妹又提出一个条件,要哥哥将石磨抬到山坡上,把石磨从山坡上滚下来,滚到山脚时,如果两块石磨合在一起,兄妹就成亲。哥哥只好照办,结果,两块石磨滚到山脚合在一起。于是,兄妹俩结成夫妻,生下了许许多多儿女,遭到洪水洗劫的人类,又得以重新繁衍。

这则傣族神话,与德昂族神话一样,同样涉及生命的起源、人类繁衍、洪水问题、婚姻等重大人类问题。与德昂族的神话相比,傣族人民强调了天神拯救人类的附加条件:良心最好。这说明,傣族人民对人类生命的思考,已经关注到人的内在属性——规定性。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受到内与外的制约。外在的制约来自自然灾害,如洪水,这是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内在的制约,则属于自我道德的升华与提炼。两个兄妹之所以得救,是因为他们是良心最好的。良心,不仅是他们内在的品格特点,还是他们在生命危急时刻获得拯救的一个标准。很显然,它包含着傣族人民的生命伦理观,彰显了道德的训诫意味。葫芦,在这里还承担了拯救工具的功能。兄妹结合,穿针线、滚石磨的情节,为兄妹结合的合法性提供一种阐释。

傈僳族长诗《阔时目刮》以及《创世纪》里所讲述的有关“洪水滔天”“兄妹(姐弟)成婚”的神话也涉及葫芦。关于“洪水滔天”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远古洪荒时代,天很矮,地也很窄。天上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都是摸黑走路干活,不小心头就会碰着天。有一天,一个妇女背柴回家,一不小心背上的柴把天给戳穿了,一下子大雨就下个不停,人们就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开始骂天、骂地、骂黑暗。这样一来,老天发怒了,漫天的洪水接踵而来,大地变成了一片。人类几乎都被淹死了,只有姐弟两人没被淹死。姐姐叫阿姿,弟弟叫尼然。大浪冲来时,姐弟俩爬到了屋顶上,屋顶快要倒塌时,恰好一个大葫芦漂过来,他们俩就爬进了大葫芦里。大葫芦随着水漂啊漂,不知道漂了多少个日子,这一天在一个山岩旁停了下来,原来洪水已经退去了。姐弟俩从葫芦里爬出来……

与德昂族、傣族神话一样,这则神话,也认为人类经历了一个人类由众多到毁灭的过程,傣族神话中天神对良心不好的人放弃拯救,傈僳族神话中,天神惩罚对自己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常常发出抱怨。作为拯救人类的工具,葫芦的到来,不是天神的意志,而是随意漂来的。“屋顶快要倒塌时,恰好一个大葫芦漂过来”,这个细节显示了傈僳族人民已经注意到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冰天鹅冰蚂蚁造天地》是傈僳族的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天气很冷,结冰的时间很长。过了很久,半空中凝结成了一根很长的冰葫芦藤。藤上结了五个不同形状的葫芦。最大的一个是细腰葫芦,上层住着一对冰天鹅,下层住着一对冰蚂蚁。第二个是个圆葫芦,里面有个太阳。第三个也是个圆葫芦,里面有个月亮。第四个是个长葫芦,里面长着一对松树。第五个葫芦是椭圆形的,里面住着造天神俄沙扒莫。五个葫芦越长越大。后来一阵大风吹过,细腰葫芦被吹裂开了,一对冰天鹅和一对冰蚂蚁就从葫芦里走了出来,它们通过商量决定:冰天鹅向上造蓝园,冰蚂蚁往下造绿园。……蓝天和绿地就这样造出来了。那时候,到处一片漆黑,冰天鹅就飞上去,用翅膀撞开了第一个圆葫芦,里面滚出一个圆圆的太阳来;冰天鹅再撞开第二个圆葫芦,圆葫芦里又滚出来一个月亮,撞碎的冰块则变成了星星。从那以后,蓝天上就有了太阳、月亮、星星。接着,冰天鹅又撞开了长葫芦,把长葫芦里长的松树移栽到了绿地上,不久,松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种和粮种。冰天鹅张开翅膀撞松树,树种和粮种飞落到了绿地的四面八方,于是,绿地上就长出了各种树木和庄稼。最后,冰天鹅撞开那个椭圆葫芦,葫芦里走出来俄沙扒莫。冰天鹅对他说:“你去分开天地,管好蓝园和绿园吧!”俄沙扒莫同意了,他站在半空中伸出大手说:“从今天起,我手底下的绿园为大地,我手上面的蓝园为蓝天。空中没有冰星的叫太阳,有冰星的叫月亮。太阳白天出来,月亮晚上出来。”从此以后,天和地分开了,白天太阳出来照大地,夜晚月亮出来照行人。

这个故事把自然现象的形成,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形成,与植物生长方式联系起来,标志着农耕时代傈僳族对植物特色的认识已经到了一定水平,对于不同植物的形状和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葫芦植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的资源,而且还作为一种审美因素进入,在纵横驰骋的想象力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人化的自然”之美。在这里,植物的作用是巨大的,天地、日月的形成都包容在神奇的巨大的葫芦之中,葫芦成为一切之始,这里体现出植物的重要性,带有农耕时代对植物的崇拜。

二 葫芦——生命的尊重与认同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傈僳族主要居住在2000米以上的山区;阿昌族90%以上聚居在德宏州的梁河县和陇川县的户腊撒区,少数散居在潞西、盈江等地。景颇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德昂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五县(市),其中,潞西市三台山乡和镇康军弄乡是德昂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居住点,其他绝大部分在山区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居住坝区的较少。傣族以坝区为主,其中,间杂着汉、傈僳、德昂、阿昌等族,除大部分按民族分寨聚居外,也有多民族合寨杂居的。由于山地与平坝相间的地形,以及历史上民族的迁徙交流,长期以来形成了各民族交叉杂居的空间局面。尽管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有过一些摩擦,但总的来说,还是建构起生命生存的和谐环境,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认同。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是民族认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他们常常以葫芦来建构族群历史,追溯族群起源,建构自我历史,确认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傈僳族的神话传说《开天辟地》中讲述,天神种了一棵瓜,瓜里走出了兄妹,婚后生了22个娃,说22种语言,后来成了22个民族。《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中,讲述的是天空下大雨,山洪暴发,洪水之后剩下的遗民是勒散和勒双,大雨来临,所有的人都消亡,只有他们成长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葫芦中得以存活。人类繁衍的重任就由两兄妹肩负,经过滚磨、滚簸箕、穿针线等验证,他们俩结合在一起,生下了傈僳族、汉族、独龙族、白族等民族的人们。

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说,遮帕麻与遮米麻兄妹结婚后,生下一棵葫芦籽,种下以后结出葫芦,从葫芦里跳出来人类的始祖,他们是9个娃娃,他们都有不同的居住地与生活习惯。老大跳出来,看见院里开桃花,以“陶”为姓是汉家,住到平地种庄稼;老二跳出来,看见长刀挂在葫芦架,以刀为姓是傣家,住到河边捕鱼虾;老三跳出来,看见李树开白花,以李为姓是白族,洱海边上去安家;老四跳出来,听见门前河山响哗哗,以和(河)为姓是纳西,丽江坝子去养马;老五跳出来,以牛为姓是哈尼,向阳山坡去种茶;老六跳出来,看见竹箩靠墙下,以罗为姓是彝族,彝族力大背盐巴;老七跳出来,看见石板光又滑,以石为姓是景颇,打把长刀背身上;老八跳出来,看见杨柳吐新芽,以杨为姓是崩龙,崩龙纺纱弹棉花;老九是个小姑娘,遮米麻最喜欢她,留在身边学织布,织出腰带似彩霞,以早为姓是阿昌,阿昌住在半山腰。史诗最后唱道:“九个民族同一个爹,九个民族同一个妈,九个民族子孙像星星,九种民族原本是一家。”

这些资料充分证明了民族起源神话所反映的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思想意识,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心意,而是各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愿望。德宏世居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居住地带的分布情况、独特的姓氏、不同民族的相处等来建构起关于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积淀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这体现出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各个民族长期以来建构和谐的生存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重与认同。

三 葫芦——奏响生命的愉悦和激情,也奏响自由生命意志的悲壮之歌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是热爱生命的民族,他们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倾注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傣族的葫芦丝,傈僳族、德昂族的葫芦笙尽情释放着他们生命的愉悦和激情。

德昂族的葫芦笙,有独特的乐器原理:其结构为在一节长约30~40厘米的竹管上开六个音孔,其中一个音孔在吹管上端开一个狭长小孔,装上曈质长形薄簧片而成,因簧片部分用一质地优良而精美的葫芦罩住而得名。演奏时,口含葫芦嘴用气从而使簧片产生振动而发音。后来,葫芦丝逐渐流传到傣族、景颇族艺人手中,发展成为了具有傣族特色的乐器。

葫芦笙也是傈僳族常用的一种乐器,傈僳语叫“阿咪直陆”。因用长嘴葫芦配合五根箫管组合而成,所以也叫“五箫”。每逢节庆,傈僳族群众都会吹起葫芦笙,跳起葫芦笙舞,这是大家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德昂族的《芦笙哀歌》,是用葫芦笙演奏的。《芦笙哀歌》的歌词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生死之恋:青年岩瓦和姑娘依南相好,依南一听到岩瓦在她的竹楼旁吹芦笙,就连忙跑下楼梯把他接到火塘边谈唱,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无法分开。可是依南的爹爹不喜欢岩瓦,为了阻止他们相会,特意在稻田里搭了个窝铺,叫女儿到那里看守稻田。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岩瓦又来找依南,吹了半天芦笙,楼上没有半点动静。得知依南已到稻田看谷子,他就急忙向稻田跑去。他来到窝铺下面,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痛欲绝,他看到豹子正在窝铺上吃着依南的骨头。他愤怒地用长刀砍断窝铺的一根柱子,受到惊吓的豹子跳下楼时,他一刀就把豹子砍死。他砍下豹子的头和尾巴,带着依南的项圈、腰箍和沾满鲜血的筒帕回到依南家楼下,把依南的项圈、腰箍挂在木头桩上,把豹头和尾巴挂在木桩尾部,坐在窝旁吹芦笙。那凄恻哀怨的声音,既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怀念,又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愤怒控诉。岩瓦的泪水伴着芦笙的声音一起流。

声声芦笙,如怨如诉,诉说着相爱的后悔,这后悔,不是对爱情的背叛和不忠,而是如果对方还能好好活着,自己就是内心受到委屈也无所谓,从后悔自责中更见爱情的真切、深沉。最后,男子倾诉表白,渴望一同死去,凸显了对方在自己生命中的位置和意义。天亮时,依南的妈妈下楼看到女儿的遗物,看到豹头和豹尾,她明白了夜里发生的事。可是,岩瓦已经不见了。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德昂族。从此以后,德昂族父母就不再干涉子女的婚姻了。他们说:“姑娘爱上了人,不同意可不好。”

凄婉缠绵的《芦笙哀歌》,反映了德昂族(崩龙族)男女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颂,诉说的是对自由生命意志的执着追求。现在梁河县地区的德昂族,在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里,还必须唱《芦笙哀歌》,意思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们的婚姻能够获得自由,是这一对不幸青年的悲剧换来的。

透过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可以看到:各民族的创世史诗,在结构上有类似的模式。“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彼此杂居一地域,或其聚居地与几个民族为邻,民族之间必然不断进行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因此,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固然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却也有不少相近的地方,比如洪水神话的结构、葫芦生人的模式,都让人感到它们有一种亲缘关系。”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从生命起源、生命环境、生命激情和生命意志等方面,共同展示了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寸杰臣.德宏州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有五大特点[EB/OL].孔雀之乡网,2012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81

[3]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2:59

[5]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41、261、259

[6]赵纯善、杨毓骧.德昂族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

[7]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第一辑)[M].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所,1980:25、101

第5篇:红葫芦范文

融资1200万,估值过亿,首次广告价2200万,以小视频吐槽负能量为主的Papi酱的爆炸式蹿红,正式拉开了网红经济的帷幕。而依靠演唱七国语言《小幸运》和五国语言《那些年》走红的美拍红人Danny,在唯品会x周杰伦的会上作为“首席惊喜官”助理的出现,无疑让网络主播和视频达人们兴奋不已,仿佛已经从中看到了自己这一职业的光明未来……

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商业模式。伴随着这种模式的崛起,短视频直播行业也终于度过了堪称煎熬的积累时期,进入了一个爆发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爆发之中,网红的争夺成为了一个核心的关键点。

网红经济不能失去娱乐化内容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中,内容输出的变更有三次较大的变化。最早的论坛博客的所生产的名人,以文字的深度和广度取胜。而到微博微信的大V和自媒体,则是以碎片化和精准化的图文取胜。如今终于进入了短视频直播的造星时代,伴随着这种以影像为主的内容表现形式异军突起,场景娱乐化正成为这场迭代中最主流的旋律。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泛生活类直播第一平台的美拍还是其他如映客、花椒,所诞生的网红们都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娱乐化。早期在互联网具有关注度的话题是偏向于严肃和正式的,因为早期的上网条件非常高,用户也是以社会精英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大众,话题开始倾向于娱乐和碎片化。

如今移动互联网兴盛,90后00后也已成长为互联网的主流用户,传统的内容已经很难引起这一批“新新人类”的网络共鸣,随之而来的,便是娱乐化内容的大行其道。所以,papi酱如此,Danny也是如此,都是娱乐化内容的典型代表。

浅析音乐达人Danny在美拍的走红之路,就其个人而言,固然离不开他本身出色的音乐才能,再回顾其在平台垂直频道(音乐达人)的活跃和相关美拍内容,都是阳光积极给用户带来愉快体验的视频内容为主,这正好符合当前90后00后的口味,凭借着这些较为优质的内容再加上美拍在垂直频道的不断内容建设,也为众多带有个人特色和才艺的直播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Danny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美拍粉丝,并且随着人气的积累迅速爆发。

可以试想,一旦失去娱乐化内容,那么即使美拍这样成熟的平台,也很难在诞生下一个Danny,更不用说培养出简直是娱乐至死的papi酱了。所以,保持内容娱乐化,将是维持网红经济和平台自身造星能力的重要支撑。

网红遭各平台疯抢存在一定弊端

网红经济的爆发,加上经过这些年的沉淀,让忍辱负重十多年的短视频直播行业开始进入主流的商业领域。在这种良好的前景之下,正在有越来越多的新生平台诞生,同时百度、阿里巴巴、小米、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因为所有人都看到:在这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之中,极有可能会诞生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巨头。早早布局网红经济的美拍机会很大,但也不代表后来者就没有可能。

这意味着视频直播领域的竞争也在越演越烈。内容生产输出成为了所有平台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而这种情况下,除了在行业爆发之前,已经积累起大量视频达人用户的美拍等平台,资源相对较少的大部分的短视频平台开始重走微博建立之初的邀请大V路线,以邀请在其他平台成为网红的用户入驻作为其发展壮大的重要策略。

例如猎豹今日推出的短视频平台“头牌”,意图聚合于各大平台的网红或者明星资源,进而分的网红经济的一杯羹。但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走微博大V路线,这种看似利于发展的方式是具有明显不足的。因为单纯的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等于舍本逐末。

首先,对于网红们来说,因为随着网红的入驻,资源肯定会有所倾斜,这对于平台的原生主播或视频大人来说来说,是一种变相的压制。其次,对于网红来说,频繁的更换平台,会稀释粉丝的注意力,不仅对网红,这对邀请网红的平台来说,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邀请网红最重要的环节是转化粉丝

而作为一个短视频直播平台,实施大V的路线也是一种伤害自身造星能力的行为。平台应该学会培养自己的网红,努力从0到1,而不是只想从别去拿来1。否则,一味地争抢网红,只会让网红经济出现泡沫,而无法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那么邀请网红或者明星这种策略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甚至对于平台制造网红还有一定帮助。但是这种方式的确存在误区:对很多平台来说,往往以为明星和网红来了,带来了流量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网红明星本人,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随之而来的粉丝。

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平台邀请明星或者网红入驻,除了带来直接的流量之外,还应该有更好的一状态:直播平台自己的粉丝能产生网红,而非平台的网红或者明星带来了自己的粉丝。所以,如何将新入驻的网红明星的庞大粉丝流进行转化才是重中之重。对于一个直播平台来说,明星和大V带来的影响力有限,也并不能让平台一直保持高的活跃度。但是转化成平台的粉丝,或者自我创作者形成的影响链,才是每一个平台都应该争夺的东西。

第6篇:红葫芦范文

关键词:文化资源;特征;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一、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总体特征

(1)名人来源多途径化。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昆山的名人资源都是自产自销性质的。在近现代,外来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昆山本土的人才储备。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李平书,他率先拆除了象征保守封闭的昆山城墙,把一个封闭、落后的城市变成一个开放的城市。他在昆山发展了现代工业,创办了樾阁学堂、昆新垦牧公司、女子学校等,将先进的工业文明带到了昆山。

近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曹亚伯,还有曾任昆山县长的彭百川,定居昆山的元老柏文蔚先生……这些从不同地方来到昆山的名人,带来了先进的、开放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思想,为开蒙启智促进昆山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2)名人走出去之后的“反哺”率高。昆山名人走出去之后,接受了外界文明之光的影响,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学问,将其所得反馈故乡并且影响了故乡。这样的人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著名的建筑大――昆山俞楚白先生,回乡设计了民国著名建筑中山堂,重建正阳桥,还修建了民国风格的庭院建筑,在家乡留下了很多建筑遗迹。

著名翻译家赵元益、赵诒琛父子,在正仪镇下塘建“古香深处”书房以及花园,重刻各种宋元善本、抄本,还将从国外带回的部分译著和“高斋”藏书一起并入“古香深处”藏书室,培养后进,对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名人的影响力远播。以锦溪朱文熊为例。朱文熊对汉语拼音改革方面的贡献是全国性的。朱文熊在留日期间于1906年出版《江苏新字母》一书,为苏州话拟定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他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音的第一人。同时他还在书中首先使用了“普通话”一词,将其定义为“各省通用之话”。

和朱文熊类似的,还有对天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朱文鑫先生。1940年日本桥川时雄编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即为其立传。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及1982年1月出版的《辞海》(增补本),刊载了他的传略和有关天文学的著作。

(4)名人涉及的范围广泛。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名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领域。

政治上有朱堡诚、李平书、方还、曹亚伯、 叶楚伧、蔡璜、王颂文等,为旁人之不敢为,树旁人之未见之功。而胡石予、王大觉、程廷恒、吴粹伦、吴秀松、陆修棠等艺文之英,歌咏地方风物,宣传教化,滋润人心。汉字改革家朱文熊、天文学家朱文鑫、棉花专家俞启葆、卫星科技博士汪盛年、稻种专家于景让、目录学专家陈子彝等,都是驰名环宇的科学家。

二、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现代性

(1)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影响深远,惠及当代。近现代名人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惠及当代。如方还等人保护的马鞍山公园,如今成为昆山城区的重要公园。不仅保存了玉峰山的人文资源,也保护了这一片著名的山峰。吴萃伦、吴秀松等一代昆曲名家对昆曲的保护和弘扬,影响并奠定了今天昆曲在昆山的基础和发展。

(2)借助上海辐射之力加快发展的思路,今天仍然成为现代昆山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思维。当代昆山经济的发展,是借助上海经济的大发展的辐射力展开的。昆山经济一直很重视“临近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的优势,在各项发展中接受上海辐射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发展之路。这种发展的整体方向正是近现代时期昆山经济发展的思维。

(3)从李平书推倒昆山城墙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现代昆山的发展方向。昆山从传统封闭走向开放自强,旧的事物要打破,新的事物要迎接,这中间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具有世界视野、游历东南亚的李平书最早看到了上海的开放,比邻而居的昆山的“固守”。他把昆山人引以为敌的机器生产带到昆山,奠定了昆山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4)率先开拓的昆山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今日昆山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昆山近现代在科技上的重大进步,一度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以电脑大王王安为例。王安曾经创造了一个电脑的神话,美国电子协会授予王安“电子及信息技术最高荣誉成就奖”,成为影响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脑大王。

虽然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今天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昆山,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再度领先整个中国,成为笔记本电脑的重要生产地。全世界每四台笔记本,就有一台产在昆山。这里面,名人的带动辐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1)根据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抓紧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近现代名人的文化资源,因为距今不算太远,遗迹还在,他们的后代也能够联络,如花桥的黄炎培的试验场,朱文鑫的名人资料,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

还有一些名人的遗迹还在,但是没有列入文保单位,比如蔡璜的墓碑。还有一些,人物不在,而子女儿孙手中保持有一定的遗物。如殷震贤、吴粹伦等。随着年代推移,这些资源可能遗失。所以要尽快进行搜集和整理。

(2)尽可能保护名人故居和名人遗址,争取列入昆山市级文保单位胡石予的故居,王安的故居,周庄的迷楼,王大觉、陶惟的故居都已经保护起来,但是还有一些已经找不到踪迹;锦溪名人朱文熊、朱文鑫和陈三才的纪念馆也建立起来。应尽可能保护这些名人遗址,争取能够列入昆山市级文保单位,以提升保护档次,保护这些珍贵的名人资源。

(3)建设昆山名人馆,将昆山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保护起来。选址建设昆山名人馆,将昆山的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后列入名人馆中。

(4)开设名人讲堂,介绍近现代名人文化的知识,传播名人文化精神。文化馆开设的“鹿城故事讲坛”,已经陆续讲过很多昆山的近现代名人。建议开拓更多的教育平台,比如在学校、社区文化广场,还有一些名人故居的街道,用标牌、雕塑、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进行宣介。

昆山历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前有三贤,后有近现代人物,对精英人物的重视青睐,应当在其他城市之上。所以,应该挖掘近现代名人文化的现代性,做好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谢应光,曾虹佳.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以四川郫县扬雄文化资源为中心的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5(7):158-165.

第7篇:红葫芦范文

《孩子篮子鞋子》

孩子,篮子,

篮子放鞋子。

孩子穿篮子里的鞋子,

孩子,放鞋子的篮子。

其它绕口令:

1、《红葫芦黄葫芦》

红葫芦红,黄葫芦黄。

红葫芦比黄葫芦红,

黄葫芦比红葫芦黄。

2、《红花黄花》

红花儿,花儿红。

黄花儿,花儿黄。

红花儿黄花儿黄又红,

黄花儿红花儿红又黄。

3、《妈妈的水粉画和佳佳的塑料花》

妈妈有张水粉画,

佳佳有朵塑料花,

妈妈把水粉画送给佳佳,

佳佳爱画也爱花。

左手拿水粉画,

右手拿塑料花。

学画水粉画,

学做塑料花。

4、《洗澡补袄》

好好和姥姥,

小小和嫂嫂,

姥姥给好好洗澡,

嫂嫂给小小补袄,

姥姥给好好洗完澡,

也补好好好的袄,

第8篇:红葫芦范文

冰糖葫芦的起源与功效

冰糖葫芦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相传起源于约八百年前的南宋绍熙年间。那年皇帝赵悖最宠爱的黄贵妃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的药品,都没起到什么效果。赵悖见爱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会好。”开始大家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的口味。黄贵妃按此法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

由此可见,早在宋朝时就知道山楂的药用功效。明代名医李时珍曾经这样说:“煮老鸡肉硬,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现代医学检测证明,山楂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是抗氧化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膳食纤维是身体的“肠道清道夫”,充足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此外,山楂中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动,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作用。山楂有如此药用功效,适量的食用自然可以治病。也许是黄妃所食的山珍海味积住了消化道而致病,小小山楂正好对症吧。

冰糖葫芦的制作与叫卖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把山楂串起来,经过多年制作,逐渐积累经验,形成以下这种传统的做法。

制作冰糖葫芦既简单又不简单,关键技术是熬糖。冰糖其实是砂糖,放在红铜或黄铜的大勺里熬。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黏,吃时会粘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另外要将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将山楂一切两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间一转。将核取出后用竹签穿上,然后放到熬好的热糖里滚一下。热糖冷却后,便成为晶莹透明的糖葫芦了。

由于糖的品质、熬的技术和山楂的品质等有高下之分,糖葫芦的品质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过去,一般老百姓认为冰糖葫芦做得最好的是两家,一家在东安市场,一家是北京琉璃厂的信远斋。一到农历十月,这两家的冰糖葫芦就开始上市了。逛了东安市场的人如果没吃那里的冰糖葫芦,不免有些遗憾。而信远斋的冰糖葫芦当时可称糖葫芦中的精品。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一文中记述道:冰糖葫芦“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一到冬季,老北京的街巷胡同里就会传来“冰糖葫芦,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春节更是冰糖葫芦大卖的时候。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厂甸庙会上人山人海,人潮间四处穿梭着冰糖葫芦的身影。厂甸庙会上的糖葫芦个头特别大,它是用长长的荆条做芯,在山里红(山楂)外刷上以忝水做成的饴糖,通体呈白色。小的三尺一条,大的五六尺,顶上还插有用红纸、绿纸做成的小三角旗。厂甸庙会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除其间少数几年停顿外,一直延续不断,如今已经四百年有余了。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京华录》一书中记载:“岁朝之游,向集厂甸”,“迫兴阑游倦,买步偕返,则必购相生纸花,乃大串糖葫芦,插于车旁,疾驶过市,途人见之,成知为厂甸游归也”。糖葫芦成为北京入岁时逛厂甸的标志,也成为北京人过春节的象征。

冰糖葫芦的回忆与联想

一位朋友曾撰文描写童年时在北京吃冰糖葫芦的情景。到了春节,他最喜欢同大人们一起去逛庙会。那里最先吸引他眼球的不是甑儿糕、玻璃粉、螺丝转儿、马蹄烧饼以及爆肚、炒肝、驴打滚、糖耳朵,而是如红树般耸立在街边的冰糖葫芦。还没走进庙会大门,总是先买一串通红的冰糖葫芦。他总是攥在手里老半天舍不得吃,先用舌头轻轻舔掉凝固的糖稀,含到嘴里等它慢慢地溶化,清凉凉、甜丝丝的气息充盈了全身,五脏六腑滋爽;再轻轻地咬一口山楂细细一嚼,那滋味儿,酸中带甜,甜里透酸,仿佛一种迷人的旋律荡漾在心头。多么美妙啊!亦甜亦酸、甜酸相伴,原汁原味的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无独有偶,妻子也是冰糖葫芦的崇拜者。不管是不是节假日,她总要不时地买回家几串。她告诉我,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冰糖葫芦,那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对她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每当听到“冰糖葫芦……”,她总是央求爸爸妈妈,然后和姐姐弟弟妹妹们一起出去买。她富有诗意地说:“冰糖葫芦简直就是我们幸福的童年。你看,一个个冰糖葫芦,红红的、圆圆的,不就像我们童年时那红扑扑的圆脸蛋吗?我们吃着冰糖葫芦长大的日子,不就像是用竹签子一个一个串起来的山里红吗?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欢吃冰糖葫芦,都喜欢在一串串甜蜜的梦想里流连忘返。”

冰糖葫芦的今天与期盼

第9篇:红葫芦范文

已至春了,却并不见转暖。寒风依然是刮着的,像刀子般划过脸颊,深入骨髓的凉意,毫无春的气息。尽管如此,也是正月啊,快过年的日子。城是小的,溢满了祝福。小巷本清清冷冷,现也热闹起来。虽是南方的地儿,从不会下雪,但也湿冷的。孩子们的小脸儿被冻得通红,却满不在乎,四处奔跑着,荡满了欢声笑语。

大街小巷的年货把这块儿巴掌大的地方渲染得通红,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倒也不匆忙,悠悠的闲逛着。我牵着奶奶的手,才四五岁的年纪,当然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便四处张望着。

小巷口的老屋已只剩下木头了,覆满了尘埃,蛛网。年逾古稀的老人倚着老屋,身上穿着的不过是打着补丁的大衣。这是如此寒冷的天气啊。他不冷吗?我问。奶奶看了我一眼,笑了笑,没有回答。老人嘴中喊着:“糖葫芦,卖糖葫芦喽!”哦,原来是卖冰糖葫芦的。

老人就在那儿坐着,靠着破损的砖墙,不忘了那捧儿冰糖葫芦。只是没人理会,自顾自地走着,仿佛没看见。小孩子们也许会被糖葫芦的香味儿吸引,便望望,却又被大人拽着走了。眼中嫌恶的神色并不难读。

我望着老人,也不说话。这时候的我尚且年幼,又知道些什么啊。老人也望了望我,笑了,这般慈祥。他向我招招手,让我过去。我会意,跑到老人跟前,看着老人从冰糖葫芦中取下一根,递给我。我接过来吃了,老人笑着摸摸我的头。一切是这般和谐啊,似也不寒了。

糖葫芦化在嘴里,甜甜的味道。

天色渐渐暗了吧,也愈是寒了。行人渐渐少了,小铺子也带上了门。老人不再喊了,微微叹了口气,撑着站起,蹒跚着走了。那背已驼,再不挺拔。昏暗的灯光下,老人沧桑的背影。该庆幸吧?那寒风并不再呼啸。

老人每一年都会在这儿,轻声叫着,嘶哑着喉咙,每年都会向我笑着,递过来一根冰糖葫芦。像是舞台上的人偶,上演着不失一毫的戏码。

又是一年的春,人们来来往往,街道又红起来了,熙熙攘攘。我又四处张望着,寻找老人的身影,却一无所获。爷爷,你在哪儿?终是一直没找到。感觉是少了什么,一切都不对劲了。哦,对了,是老人的叫喊。

不知多少个年,再也没有看到老人,还有他那慈祥的笑容。直到后来才在长辈们聊天的时候,听到谈起那位老人的事儿,才知道,老人早已去了。不知是什么情感涌上心头,夹杂在一起。那年老人与我的谈话,仿佛近在耳畔。

“爷爷,您应该在家里享福了啊,为什么要卖糖葫芦呢?”

“呵呵,你还小,还不懂,这糖葫芦啊,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是没了,中国也就没了!”

……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