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白黄鹤楼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②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实在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结果,反宾为主,主次颠倒,倒不是这首诗,因楼而名,而成了这座楼,因诗而存。
③想到这里,也很为文人手中的那支笔,能起到这样大的作用而感到骄傲。说实在的,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与讨饭花子名列排行榜之尾,让人很不提气。可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却能够使黄鹤楼屹立于武汉三镇。虽然这其间,几度沧桑,多次废兴,还休要看不起文人,正是这诗,才使黄鹤楼千年不倒。要没有崔颢的诗,对不起,这座楼恐怕早就完了。
④诗只八句,其实好读好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对这首诗评价极高:“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誉之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千古传诵,深入人心,以至人们能够习惯鹤去楼空的怅惘,而绝不能承受诗存楼无的遗憾。
⑤这首诗,即使在唐代,崔颢刚一落笔,便不胫而走,很快就遐迩闻名,广为人知。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后,突然涌上来赋诗一首的欲望,但见了崔先生的这篇作品之后,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李大诗人虽是一个狂得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认人家写得好,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向后转,退出这场竞赛。
⑥崔颢的诗,让李白十分赞赏,同时启发了他的诗兴,当然也不排除有一点较劲的意思,这位唐代第一诗人,先后套崔先生的诗路,写过两首诗。第一首为约作于公元748年(天宝七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犹未尽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期间,又作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方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⑦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复别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迹仍在,但却因自己的才气,而能写出与崔作工力相敌、未易甲乙的佳构。尽管如此,李白的这两首力作,终究压不倒崔颢之绝唱。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当世,还是在后代,那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是不由分说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才叫真正的传世。
⑧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修建武汉长江第一桥的时候,嫌武昌的原黄鹤楼碍事,拆了。在很长一段岁月中间,武汉有黄鹤楼之名,而无黄鹤楼之实。拆楼以后,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动手重建,一直拖着,没有说修,但也从来没有人敢说一声从此不修黄鹤楼。最后,到底将楼修了起来,而且修得更堂皇。
⑨现在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起来的,成为武汉三镇一个亮丽的景点,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在促成这座名楼再现武汉三镇的诸多因素当中,应该看到,崔颢的诗,是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诗在,则楼必存。文学,虽说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有时候,秤砣虽小,力拨千斤。
关键词:登高怀古;以史鉴今;愁;对比赏析
一、《登金陵凤凰台》简析
《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是天宝年间,由时值中年的李白奉命“赐金放山”时,南游金陵,登凤凰台而作。全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的见闻为线,将历史与现实连接,以景衬情,以史鉴今,表达了历史的感喟以及深沉的思索。本诗格律整齐,意境深远,思虑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浑厚的思想情感。
一二句,诗人以“凤凰”传说起笔,昔日凤游于此,翔集山间,一时成谓,现今惟余江水空自流。今昔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对时空转换,时迁事异的感叹。“凤凰”乃东方神鸟,寓意吉祥。历史的辉煌鼎盛最终只剩一缕云烟,后人可见的只是江水悠悠。
三四句则进一步展开金陵之地的历史辉煌。此句用典颇多,“吴宫”乃三国时孙吴所筑之宫,“晋代衣冠”指东晋大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五六句,作者将思绪转为现实。凭台远眺,远处,三山隐约,南北相连,历史辉煌终将逝去,敌不过江山巍峨,岿然不动。而江横白鹭洲,分水为二。自然之力往往是那么让人惊颤,于天地而言,人之所谓丰功伟绩,只存一时;人之所谓伟岸挺拔,皆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夸夸自谈。论雄浑,论壮阔,又有什么可以与它比肩?
最后两句,确是诗人登高吊古,感怀伤时的真正展现。诗人视角骤变,从金陵之城调转北望,诗人李白虽个性洒脱,超脱世俗,然心中却不时不关注着现实。在金陵之城凭吊,难以避免地就想起了现实。虽心之所向,奈何浮云蔽眼,徒留忧愁。这里李白化用了“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谗臣当道,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用,诗人的痛苦不言自明。
二、《黄鹤楼》简析
此诗为崔颢游览山川,登临黄鹤楼所作。该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以景衬情,表达了对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漂泊思想之情。
崔颢此诗,语言简单自然,诗意清晰。曾经的仙人驾着黄鹤飞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孤立在这里。黄鹤飞走之后不再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这里驻足过。阳光之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绿草一片。天色渐晚,远眺前方,可是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沉沉的雾霭飘在江面,给人无限的哀愁。
前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从楼得名的原因起笔,“仙人之说”为黄鹤楼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昔人”于黄鹤楼处学仙得道,羽化而进入仙境。那黄鹤楼之地也处处透显着仙风道骨。千百年来,时迁事异,白云悠悠,人生如此短促,宇宙永恒。此句,仙风之痕明显,继而回归至苍茫青天,浩瀚宇宙,人生短暂。
五六句,转换角度,写登楼观景之感。晴阳之下,汉阳之景历历在目,鹦鹉洲近在眼前,然不管如何登高,故乡之地难以窥见。人之能力着实是有限的,时间短促,地域狭小。不及仙人之力,难比宇宙之一瞬。看自然之雄浑,方才知道人之渺小。
三、对比分析
在传言之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登黄鹤楼》,只见还颇有一段渊源。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实以此诗为格调两次起笔。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若细观《登黄鹤楼》,亦不难发现其中颇有相似之处。
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李白与崔颢是同一时期之人,二人出生时间也仅几年之差,可以说是同龄人,同处于盛唐年间,成长与生活背景相似,经历影响认识,这也算是二人诗文相通的一个原因吧。同时,李白一生之中,算是郁郁不得志的,在庙堂之上并不是硕果累累。在这一点上,崔颢与他是极其相似。崔颢一生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皆是无足轻重的小官。仕途不顺,使得李白历游山川。同样的,崔颢也是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如此看来,二人算是同时天涯沦落人了,若是得见,必是惺惺相惜了。种种相同,使得二者在作诗之中的笔法与感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让我们来细看诗句:
李诗与崔诗同为登高怀古诗,二者在行文思路,起笔手法上十分接近。《唐宋诗醇》卷七:“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子心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崔诗前三句,“黄鹤”一词出现三次,然因为入声字的多次使用,读来有急促感,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李诗一二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同样是“凤凰”之词出现三次,同样的,由于声韵的安排,读来短促有力,避开了重复嗦之嫌。
阳春三月,我和家人去拜访了令人神往的黄鹤楼。它真的是美不胜收,让我心旷神怡。
一来到黄鹤楼他那股,古朴,而气派的感觉,瞬间震慑了我。“一层,两层,三层,”黄鹤楼有五层,而且每层的菱角都向外向上翘着。和大多数古楼一样,黄鹤楼也是因为有很多名人在那里提诗,作画。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画,都在黄鹤楼内部陈列出来了。
黄鹤楼的美让我惊叹不已。我对它的身世也有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我得之黄鹤楼最初在三国时建起,位置在如今武汉大桥的桥头,后来,多次拆除重建,就明清两代就被毁了七次,重建和维修了十次。终于在1981年黄鹤楼,永存于蛇山峰岭之上。
黄鹤楼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是神仙的传说,现在的黄鹤楼是5a景区。虽然门票80元一张,但游人仍然络绎不绝。许多外地游客不远千里,都要赶来一睹黄鹤楼的风采,“武汉有座黄鹤楼,穿过天的那一头”!黄鹤楼,武汉人的骄傲。
【片段一】感悟释题之妙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说课题。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大家对比两个同学的解释,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一个同学选用“去”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选择用“到”的意思。
师:那你们读读这两个句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觉得选择那个意思好?
生:李白在黄鹤楼不可能送孟浩然到广陵,应该是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所以,选择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但是,这个就一定准确吗?过一会儿,你们又会有新的看法。
(生似乎不信)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作者的角度该怎么说?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作者在题目中就完整地告诉我们地点、人物、事情,还能够引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赏析】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通常引用注释,对于注释不加选择,拿来就用,影响对古诗的学习。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注释本身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活用现成的资料,选择尽量符合诗句意思的解释,而不是生搬硬套。针对学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不是包办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解决,让古诗和学生充分“对话”。教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提高了学习古诗的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和文本对话的质量。
【片段二】感悟美景之别
师:那时间呢?
生:三月。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多简洁啊,为什么还要“烟花三月”?
生: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生:比较美。
师:繁花似锦的三月,大家喜欢做什么?
生:春游。
师:此时的名胜黄鹤楼游人如织,大家兴致勃勃,可是李白和老朋友呢?
生:正在送别。
生:有点伤心。
师:谁来描绘一下前两句诗的情境。
生: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故人面向西,与站在黄鹤楼下的李白告别,在春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是老朋友向西和李白辞别。
师:题目“之广陵”就是去扬州,为什么用“下”扬州呢?别急,朗读整首诗,思考了再讨论。
生:说明扬州在黄鹤楼的下面。
生:是下游。
师:你来比画一下。(生比画)扬州不但是在黄鹤楼的下游,而且你还比画出两地江水的落差很大,船上又张开了船帆,行得——
生:飞快。
生:迅速。
【赏析】这一诗句的教学一般紧扣“烟花”,直接告诉学生李、孟二人因分别而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如果真的这样,那李白就是平庸之辈,而非诗仙。优秀的作品是让语言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再次利用古诗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品味诗意,从“之广陵”与“下扬州”的异同之间,读出朋友匆匆离别的无奈,读出诗情的加速。同时反衬了背景:古人在烟花三月踏春是时尚、愉快的,而李、孟的分别却是与众不同。在快乐背景的映衬下,他们的离愁直染读者心灵。
【片段三】感悟无声之境
师:朋友相送,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李白和朋友说了些什么?诗中有吗?
生:没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师: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互相交流。
生:他们一下子就分别了。
师:从哪儿知道?
生:“下”,船行得快,来不及说。
生:一下子就“远”了。
生:“碧空尽”,一下子就消失了。
师:是啊,朋友离别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你和亲人分别,和最好的朋友分别,会一直说吗?
生:我很伤心,说不出。
师:是的,情到深处人孤独,想说也说不出。朗读后两句诗,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生(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孤帆”说明作者眼中只有朋友乘坐的船。
生:“远影”看出作者一直凝视着远去的孤帆。
生:“碧空尽”,孤帆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作者还在眺望。
生: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像滔滔江水。
师:是啊,朋友分别挥手再见;朋友看不见了,眺望孤帆;船影不见了,抬头凝望那天空。寄托朋友情谊的形象逐渐消失,思念朋友的情怀油然而生,如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
【赏析】教师知道关键诗句的体会需要铺垫,需要学生情感的迸发,才能感悟到位。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感情,多是让学生设想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经验、古诗情境不难知道,真正感情深厚的朋友分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唯有泪千行,唯有喉梗塞,唯有手相送、目相视,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诗情,才有画意,也才是李白的杰作。在本教学片段中,师生合作还原分别场景,从人、船、帆、影的迅速消失,到“尽”,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抒发根本跟不上,所以寄托于长江水。
【片段四】感悟真挚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
生:“故人”,老朋友。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他和谁告辞?
生:和李白。
师:怎么写成“黄鹤楼”?
生:李白站在黄鹤楼下。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孟浩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李白看着他随船渐远,人影即将消失,他赶紧上到第二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还是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上到第三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仍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爬上最高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依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孟浩然看不见李白了,依然——
生:西辞黄鹤楼。
师:直到黄鹤楼望不见,孟浩然还是面朝——
生:西。
师:他们是怎样的朋友?
生:好朋友。
生:特别好的朋友。
生:知心朋友。
师:浓厚的友情是双方的。李白看船眼里只有“孤帆”,看人只有“故人”。“孤帆”似故人,他为什么觉得孟浩然也孤独呢?
生:因为李白非常关心孟浩然,怕他孤单。
师:他们的感情似——
生:长江水。
生:似滚滚的长江水。
师:李白真想送知心朋友到——
生:到扬州。
生:到广陵。
师:题目就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孟浩然到广陵。
1《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及其英译本简介
一些送别的名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人重情重义的一种诗意缩影。唐朝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尤其喜爱云游四方,广交天下才俊,又很少囿于一地而居,因而在他的作品中离别主题是很多见的。这其中既有描述他受友人相送的感激之情,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等;也有他送别知交的不舍之意,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因送别诗多为描摹或记述别离场景和事件,故其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是较多的,涉及到的英译问题也比较复杂,正是研究古诗中专有名词英译的绝好语料。所选《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讲述的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该诗的英译本有多种,本文的讨论涉及了六种,包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许渊冲译本,曹顺发译本,孙大雨译本,BurtonWatson译本,以及邢全臣译本1。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摹的情景则是诗人至交孟浩然启程前往长江下游的扬州,诗人站在黄鹤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该诗也有多家英译本,本文将选择包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许渊冲译本,屠笛,屠岸译本,万昌盛,王间中译本,王大濂译本,WitterBynner,江亢虎译本等六种2予以探析。
2原诗中专有名词被英译为对等的专有名词
从本文所选的语料分析对象看,诗中大多数的专有名词在英译本中也是以名词形式出现的。例如,《赠汪伦》中最后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是李白的朋友,也是本诗题赠的对象。在原诗中以人名形式直接出现,大多数译本除邢全臣译本外都是对应处理的,直接译为对等名词,没有采用加注法,或同位语等形式来诠释汪伦的身份以及与诗人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直接译为对等人名的译本中,许渊冲译本有一细微差别,那就是在人名汪伦前,加了感叹词“O”,即“It’snotsodeep,OWangLun,asyourloveforme.”在英语中,“OWangLun,”实际上是呼语,呼语的作用为了确定受话人,或是保持或增强讲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的。李白与汪伦是朋友,分别时情谊绵长。使用这一呼语非常贴近讲话人对友谊珍视和不舍的心情,从人际功能角度看是成功的,但从语言使用看,带有呼语的语句语体方面通常不正式,这样的成分出现在古诗句的英译本中是否合适还需进一步考量。还有一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选的六译本中对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中专有名词“黄鹤楼”都译作了专有名词,但在表达上还是有差异的。屠笛,屠岸,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将其译为“YellowCraneTower”,即采用了前置修饰结构;万昌盛,王间中将其译为“TowerofYellowCrane”,即采用了后置的修饰结构;Bynner,江亢虎译为YellowCraneTerrace,与前二者的区别在于Terrace和Tower的选择使用。王大濂译为“CraneTower”,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大濂将诗题中“黄鹤楼”译为了“YellowCraneTower”。由此可以看出的是,原文的专有名词在英译处理为对等的专有名词时,不一定要用完全一致的表达,可直译也可意译,无论哪种形式,意义的表达和意境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如果能做到许渊冲先生推崇的意美,形美和音美,三美聚,译文当然就更为成功了。
3原文的专有名词被英译为不对等的专有名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标题和开头两句即清楚交待了送别的双方人物,时间,地点,目的地。标题出现的地名是“广陵”,而诗中第二句却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诗文本身并未解释广陵和扬州的关系,但汉语本族语读者应该都知道广陵是扬州的别称,两者在符号学看是同一所指。但是英译本的读者是不具备这一常识的,在此处避免混理解乱应该是译者应完成的一个文化传递的任务。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本文所选六种译本中有四种都回避翻译诗题中的“广陵”,而独留诗句中的“扬州”并将其译为“Yangzhou”,只有WitterBynner,江亢虎的译文中将标题改译为“Yangzhou”保持与下文的一致。可惜,原文的确是有广陵和扬州两个专有名词,李白应该是为了与末句“天际流”押尾韵才在第二句使用“扬州”这一名称的,而古人更多的是使用“广陵”。这一不对等的译法直接化“广陵”为“扬州”虽避免了混乱,却有不忠于原文之嫌,有些遗憾。另一与众不同的译本仍出自许渊冲先生之手,他将句中的“扬州”译为“RiverTown”。从书面形式看,许译把“RiverTown”当做专有名词,但它并没有像“Yangzhou”那样表示特指意义,或者说读者不一定能够确定它所表示的特指意义。这样看来,为了更好更忠实的表达原诗的意义,还是用两个专有名词把它们分开译最好,但可以使用加注法,向读者说明“广陵”即“扬州”,都是中国一座古老城市的别称。
4原文的专有名词被英译成普通名词
《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的译本中都出现了把原诗的专有名词译成普通名词的情况。前者本文所选的六译本中,邢全臣将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桃花潭”化译为普通名词“adeepgreenlake”,原诗中“桃花潭”的“桃花”则处理为“peachblossoms”,即潭上倒影的桃花。这样译其实改变了原诗的意思,桃花潭不再是一个整体,深千尺的也不是桃花潭,而是潭面倒映着桃花的一个绿水潭。这样的情景意境也很优美,却是译者重新创造出的,与原诗出入太大。其实桃花潭是位于安徽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的一处风景地,确有其址。历史上也已有定名,即“桃花潭”。译者随意将这一固定的专有名词译为普通名词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中也有一处颇受争议,但若追根溯源,原因其实还在于对原诗的理解上。诗中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里的“长江”一词,出现了由于定位问题而将其分别译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情况。屠笛,屠岸将其译为“theYangtzeRiver”,王大濂译作“River”,许渊冲译为“theendlessRiver”以上三种译法虽不尽相同,各有方法,但在用专有名词翻译专有名词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另有三种译文就有着根本的不同了。杨宪益,戴乃迭译为“thegreatriver”,万昌盛,王间中译作“amightyriver”,Bynner和江亢虎译为“theriver”三种译法都没有译作专有名词,源头应该在于这几位译者对于原诗中“长江”的理解,此处到底是指扬子江,还是一条名字不确定的长长的江呢?细读全诗,通过“黄鹤楼”“下扬州”等信息不难看出,此处就是指中国第一长河,母亲河长江!因为送别地的“黄鹤楼”正位于长江之滨的古镇武昌,“下扬州”说明是沿江而下能到扬州城,稍有地理常识则能准确定位此江即为长江,因而将其译作“theYangtzeRiver”是最贴切的,即使不译为“theYangtzeRiver”,译成其他专有名词也要恰当得多。
5原文的专有名词未被译出或换用它词
能印证本节小标题的例子首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题翻译,本文所选六个译本中有四个都回避了专有名词“广陵”的翻译,前文已有论及,在此不再赘述。另一例出自《赠汪伦》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中专有名词“李白”的翻译。六个译本中有三人对等音译李白为“LiBai”,但杨宪益,戴乃迭,邢全臣译本则出现了以代词“I”代替“LiBai”的处理。这其实是非常巧妙和智慧的做法,体现了三位译者熟谙中国语言文学表达习惯——作者以第三人称出现正是中国古文的叙事特点之一!当年严复译《天演论》首段也是将“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译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他将英文原文的第一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这样做使得译文读起来与中国古代史书何其相似!而且,也使译文更显典雅,更符合古汉语的行文习惯,更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接受。回到《赠汪伦》一诗中,诗人李白此处直呼自己的名字也并非是想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而是相当于说“我”或“我李白”,仍为第一人称视角,这一点也与诗歌最后一句“不及汪伦赠我情”中遥相呼应,因而杨戴译和邢译是很有道理的。而许渊冲先生的译法似乎又是棋高一招,他的译文是“I,LiBai,sitaboardashipabouttogo,”既体现了第一人称,又保留了专有名词;不是简单的回避不译亦非换作它词。既忠实原文的形,也忠实了神,可谓妙笔!
6结语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点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
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点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点评: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是到达的意思。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来源:文章屋网 )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上一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