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思念家乡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念家乡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1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片段一: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重阳节呀,可是我们发现诗人却正思念家乡呢,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他写的这首诗里,那么你觉得他藏到哪些字里面去了?默读这首诗,用铅笔把你找到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圈画后交流。)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觉得藏到“思”字里去了。

(相机出示并学习这段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如果你就在这里过这个重阳节,心情怎样?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并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可是,王维呢?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从“更加”这个词你品出了什么?

生:我品出了王维原来就很思念亲人,现在比平时更思念。

师:是的,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长安,人生地不熟,本来就很思念家乡和亲人。可能平时他将这份思念藏在了心底,到了节日触景生情,思念之情就无法抑制了。王维把这份思念写进诗句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份更加的思念?

生:倍。

师:(点红“倍”和“思”)的确如此,其实除了“思”,“倍”字也表达了王维的这份思念。

【评析】《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在吟咏中放飞想象。“读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反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就是让学生将所读的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完成读书、内化、表达的过程。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们看到了大街上的人们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兴高采烈、饮酒赏菊、品尝糕点的画面,在“采”字中看到人们的笑容,在“扶、携”中看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充分感受人们的兴奋、节日的美好。就在大家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王维呢?”由此让学生自然体会出节日越热闹王维越孤独,思念之情喷薄而出!“不是平时不思念,而是节日更思念。”那一个“倍”字也嵌入了学生心底。

师:你觉得诗人将他的思念还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我觉得藏到“独”字里了。

师:是呀,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随即出示这句话)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了,15岁比我大不了多少,还是个孩子呢。

生:我知道他来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是不是就不思念亲人了呢?

生:不,还是会思念!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里不是他的家乡,生活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成他的家乡。

生:生活一辈子也不行,也是别人的家乡。

生:这里没有他的亲人,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只会越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他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家。

师:是的,同学们可能听过,一些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哪怕在外面生活了一辈子,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他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因为那儿才是他的根,因为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叶落归根。那对王维来说他的根在哪里?

生:在蒲州。

师:是呀!哪怕在长安住得再久,这里也只能是他的——

生:异乡。

师:他也只能是这里的——

生:异客。

师:除了“独”,现在你发现他还将这份思念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异。

师:说得对,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评析】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看上去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遥远,可事实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感悟到的。就从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入手,“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就不思念亲人了呢?”“不,还是会思念!”学生脱口而出。在引导他们充分发表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以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念念不忘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为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根”的魅力,从而理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怀,感受两个“异”字的妙处所在。

片段二: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关键字眼感受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教师出示并满怀激情地引读)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继续动情地描述):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亲人,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

生(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王维!

师: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在欢度节日,渐渐地,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生一起充满深情地在音乐声中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2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敬爱的同学:

大家好!谢谢大家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古诗是瑰宝》。

是谁家的庭院里飞出了这么美妙的玉笛声,这声音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这让诗人李白听见了。他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常年在外的游子李白写的,你看,诗人李白在自己的国家中都思念故乡,别说远离祖国了。

庭院里泛着银白色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夜归的鸦雀,冷冷的露水浸湿了桂花树。这个夜晚人们都在赏月。作者就写下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作者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写下的也是因为自己思念家乡时而写下的。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陆游的《示儿》、《金错刀行》、文天祥的《扬子江》、《过零丁洋》``````

第3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 、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4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音乐课堂情境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

古诗课中的音乐情境创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儿,读出古诗的味道,更深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能使学生积极调整身心,精力充沛地再次投入到学习中去。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如果一节课中只有有意注意,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有研究表明:一小时之内,脑力工作能力有三次高峰,第一次在10到15分钟之间,第二次在20到25分钟之间,第三次在35至40分钟之间。小学生的脑神经易疲劳,意志力薄弱,如果再加上外部环境有各种刺激物的干扰,2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很难集中,投入程度不高。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古诗的平仄进行朗读指导。如我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先让学生按内在美进行朗读,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打拍子朗读,最后配上适当的音乐,模仿古人摇头进行朗读,这时学生来劲了,非常地积极,争着要来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这节课的朗读非常成功,学生从而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更深刻地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快乐地学习,会感到此时的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第5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

诵读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古诗文诵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文当中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化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我国的优秀文化与古诗文内在情感。所以我们必须予以经典古诗文诵读高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朗诵背诗混淆了概念

因部分教师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一些教师并没有明确诵读与背诗之间的区别。教师误以为朗诵就是背诵古诗,只要熟记、硬背古诗内容即可[1]。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古诗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没有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诵读古诗的内容理解。然而事实上,诵读设计的初衷并非如此。虽然诵读缺失要求学生需要熟记古诗文内容,可是熟记却并不是其最终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仅仅能够做到背诵古诗,但是却不了解古诗涵义,那么古诗诵读就是去了原有的涵义。这不仅是在浪费教学时间,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2]。

(二)课堂诵读时间不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小学教学一堂课的时间都是 40 分钟,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单独设置诵读课程,语文教师也没有将正常课程的时间划分结构,为诵读教学提供时间与空间学习。即便存在诵读教学需要,教师也只不过是让学生拿出课本读一两遍。教师安排诵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后与课前诵读,要求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基础上,做到古诗文内容的熟练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所以学生并不能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古诗文的人文学习价值。

(三)诵读太过主观化

教学主观化是现在诵读教学最大的弊病与常见的问题。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一般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学习。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控制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阅读速度。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必需带有感情,不过教师却没有告诉什么是感情,用哪种感情诵读。教师只是盲目的按照教师的诵读方法诵读课本,教师的速度快慢以及词句停顿衔接等,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只是单纯的将自己对古诗文内容的情感和理解传达给学生。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古诗文深层的意境和涵义。

二、优化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办法

(一)充分结合诵读与教学内容

虽然诵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诵读教学也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诵读与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诵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越过领读的部分,要求学生自行阅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解古诗文的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在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组织学生完成古诗文的诵读,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印象。如在学习了《静夜思》这首古诗以后,学生在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李白会思念家乡,难道在看看月亮的时候看到

什么了吗?之后教师开始讲解李白为何会思念家乡,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进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教学,使学生领悟古诗文涵义,提高古诗文理解水平。

(二)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

为吸引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不妨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诵读学习。如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内容表演,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决定表演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表演效果。学生在课后一定会仔细剖析古诗文人物、情节与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深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

保障诵读教学价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诵读形式化[3]。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挥诵读学习价值。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诵读时间,在诵读的过程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学校不妨修改课程表结构,每周单独列出 1-2 课时作为诵读学习时间。此外学校也可以在大课间实践播放古诗文名家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记忆,感受古诗文文化熏陶。

结语:

古诗文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诗文意义,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诵读的过程汇总使学生继承与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文诵读,加强古诗文诵读环节。创新诵读模式,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这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华.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42.

第6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关键组成部分的古诗是民族生活、文化、

思想的渊源,以及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对古诗进行诵读,且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地累积、应用、体会,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欣赏品味得到提升。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古诗词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因此新课改明确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价值。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学习古诗呢?

一、注重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生平经历

众所周知,诗词大都是有感而发,缺少了感情就较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为此,诗词常常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的具体体现。鉴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生平等,在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经历,了解了作者自身的遭遇与性情之后,就可以由古诗当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性格特点,如此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把握古诗的意蕴,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欣赏,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欣赏古诗,常常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时候,针对这一首表达思念家乡与眺望江南深情的诗词,倘若不能够为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就较难理解这一首诗的深刻含义。于是,教师在讲解这一首诗的时候,要为学生进行下面的介绍: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在其“权罢新法”中被迫辞去官职。在王安石又一次被皇上重用,离开景美、水美、山美且带着春风的江南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自己颁布的变法运行,他坚信变法运动可以取得成功,然而朝政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因而体会到一种迷茫感以及思念家乡的情感。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从政经历与生活背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首诗词。因此,把握作者的生活背景与生平经历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条件和

基础。

二、通俗易懂地讲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古诗常常注重哲理韵味、言外之意。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古诗的哲理较为深刻,作者无论是在议论、抒情,还是在记事和写景当中,不少的言外之意都蕴含其中。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所包含的哲理。例如,教师在讲解苏轼《题西林壁》这一首诗的时候,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但对改变的景物进行了分析,而且表达了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尤为关键的是对诗词包含的哲理进行了揭示。作者由异样的位置、视角观察山峰,会获得异样的体会,作者看不清楚庐山的本来面目,这是由于自己位于庐山当中,因此不能够全面与综合性地观察庐山。通过讲解这一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明白下面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应当静止地、固定地、单方面地看待问题,而应当综合性、运动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在表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的教学是指学生具备被激励说出自身观点的机会,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得以发展。事实表明,表演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着不少解决问题的时机,并且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表演活动当中,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新的要求才可以产生,从而实现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事实证实,小学生大都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宽松的平台,以使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和发挥特长。例如,针对《宿新市徐公店》这一首古诗,其对村童扑蝶图进行了描绘,而整首诗的关键画面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并非静止的,而是不间断的活动,其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天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演一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扮演村童扑蝶的情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快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首诗的境界,能够让学生扮演古代的诗人进行诵读,从而仿佛置身其中,更进一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实践表明,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并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所创新,从而实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探究古诗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切实地体会与把握我国民族的文化结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欣赏古诗,体会到古诗的文化意蕴,以及争取借助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努力,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体会到古诗的诗意、韵味、情感,从而把握古诗的神秘美、含蓄美、朦胧美,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第7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关于中秋囯庆的作文篇【1】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接爷爷。早上我六点就起床了,爸爸已经做好了早餐,我就吃了几口,就迫不及待地坐上汽车向老家奔去。

到了老家,我就急忙下了车,马上就要和爷爷见面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一进家门,爷爷正在喝茶,我一下子就扑到了他的怀里。下午的时候,我和姐姐、爷爷还有妈妈一起包饺子,妈妈负责擀饺子皮,我和爷爷、姐姐一起包饺子。我包的饺子虽然不好看,可等下出来一吃还是很香很香的,爷爷夸奖我说皮没有破就很棒了。晚上我们坐在房顶的玉米堆上,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还一起背古诗,这是我过得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十九郎村,那里有着名的百脉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老家的第二天,我和大妈一起去了猪圈,大妈家一共养了三十多头猪。刚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很臭,但是一会就适应了。大妈给它们喂食吃,它们吃得很香,可是有六头猪让我很害怕,因为它们长得太大了,我走过去的时候,它们都站了起了,都要爬出围墙了。当时我都被吓呆了,可是大妈却说:“你不用怕它们,是它们怕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它们那么大,怎么会怕我呢!”大妈笑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吗?它们见到你还不是一会就落荒而逃了呀!”

听了大妈的劝说,我就装起胆子,直挺挺地走了过去,没想到真得没事。出了猪圈,大妈说:“咱们去摘几个小黄瓜吧。”我说:“太好了,可是哪里有啊?”大妈指了指左边的菜地说:“你看,那边就有。”我走过去一看黄瓜长在木条搭的架子上,我原来还以为是长在树上的,大妈家的黄瓜长得短短的、胖嘟嘟的,跟爷爷买的长长的黄瓜不一样,嘿嘿!我和大妈在身上蹭了蹭就咬了一大口,非常得清脆爽口,真是太好吃了。大妈还介绍说:“我们这里不仅有黄瓜,还有小西红柿、核桃……”我觉得,这一天过得非常开心也很有意义。

关于中秋囯庆的作文篇【2】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怀着喜悦的心情,真希望晚上早点到来,我等着,盼着。爸爸妈妈回来了,天色已暗,我们一家坐在阳台上,边吃边赏月,看到的月亮又大又圆,好像一个大玉盘,古时候,俗话说得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问我说:儿子,你能说出关于气象的谚语吗?“能。”我肯定的说。“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不错。“”那当然。“我说。妈妈问我:”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我依然肯定地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恩。“看着这洁白的”大玉盘“想起了一个传说,嫦娥因为偷吃了仙药,而永远不能与后羿见面了。嫦娥一直想念后羿,后悔自己偷吃了仙药,……说着说着我就进入了梦乡。妈妈把我抱回了房间。今年的中秋节最令人难忘的。

第8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9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