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保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3年一些地区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业务量急剧增长,一些地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前台业务处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实现了全市联网。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系统建设的规模、水平差异也较大。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更好地满足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和组织指导,各地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区未按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造成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应用软件重复开发现象比较普遍,网络互联困难;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渠道没有明确,各级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缺乏组织与人员保证,许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人员配备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使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加速养老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养老保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3.指导方针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须报上级备案或批准,市级以下不再进行规划工作。所有系统采用相同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省、市级可在相同的编码规则下进行适当扩充;在中心城市协调建设市域网和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省内和全国的网际互联;信息系统建设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并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4.投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行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根据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应由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5.技术原则
??实用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系统,以满足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开放性。技术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坚持选用开放性系统。??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确保数据永久安全。??可扩充性。应充分考虑到联网用户增加和业务扩展的情况,留有必要的扩充能力及接口。??可维护性。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程度高,对不同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适应能力强,软件维护方便。??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
三、总体目标
6.建立计算机系统
完成宏观决策和业务管理两个部分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规范化工作,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以城市网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国网建设。??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前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建设城市网。在中心城市的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域网。??构建省网和全国网。在城市联网基础上,初步形成各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利用国家公网,实现省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通过部?省网络互联和部?中心城市的联网,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网。
7.建设资源数据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劳社部函〔1998〕138号)设计的三种模式建设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以支持业务前台的运转,为省级和部级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
8.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扫描进行信息采集,按宏观决策要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该系统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
四、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信息结构、管理结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9.信息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人员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包括登记、申报、缴费、个人账户、支付、离退人员待遇等信息);?? 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信息、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共用相同的基本信息,各系统的专用信息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结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将指标体系以部颁标准下发。
10.管理结构
根据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宏观决策系统。包括:统计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或称养老保险业务前台,主要功能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中。管理决策支持层或称后台,主要功能是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前台发送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前台进行响应。
事务处理层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比管理决策支持层庞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信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与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邮政、公安等)的数据接口功能。
参保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为此,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参保单位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必须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接口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设计要求,参保单位管理平台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推荐,参保单位可选择使用。
11.网络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城市网、省网和国家网三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城市网:连接市与本市所辖范围内各结点的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前台服务和本市养老保险管理状况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提供支持,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省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国家网。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属城市网范筹。??省网:连接省与省内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省内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省内基金的即期调剂提供支持。同时,对国家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国家网。??国家网:连接部与省网、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全国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城市网、省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国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对省级统筹提供支持。
五、技术实施
12.网际互联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国家网监测中心为主结点,省网监测中心为二级网络结点,城市网网络中心为三级网络结点。各级网络结点间的互联主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实现,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公用帧中继(Frame Relay)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网际互联提供两种模式:内部网方式是在采用相同应用软件系统的子网之间,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异地应用和查询。虚拟网方式是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访问省网或城市网的Web站点,达到异地应用和查询。
13.应用软件系统
(1)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应用软件可分以下几类:??宏观决策类软件: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基金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类软件:按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
应用软件系统尽可能采用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其体系结构大多采用技术上较成熟的客户/服务器方式、集中式或多层结构,并与Web技术相结合。
(3)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对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软件系统将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适于不同数据规模,采用相同的部颁数据分类标准和接口标准,具有相近的功能,并对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留有接口。已经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单位有责任解决自用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应用软件的接口程序,在软件升级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推荐软件过渡,并在过渡当中切实保护现有资源。
14.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平台
(详见附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方案》)
15.互联网访问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互联 网访问服务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1)入网应选择电信部门的全国骨干网,即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域名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标准办理,可在当地申请,并统一在下。
(2)主要服务内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页导航;系统内用户对基金收缴和发放信息、基金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报告等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对个人账户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等信息的查询。
(3)市网主页应与省网主页相链接,省网主页应与部网主页相链接。
16.使用IC卡
劳动保障IC卡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对于推动系统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保障IC卡已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劳动保障IC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构,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通用。
养老保险基金缴拨、社会化发放和凭卡查询等业务将依托于劳动保障IC卡。
六、制度建设
17.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论证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应用软件推荐审批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估办法;??劳动保障IC卡管理办法;??地级以上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年度调查登记制度。
各地可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18.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组织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向全国推荐使用,建立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应用软件的技术研讨。
推荐的应用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养老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数据项要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要求;承担该软件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应是有技术实力、信誉良好的信息技术注册公司,并有能力在数年内承担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升级维护;该应用软件系统在一个以上大、中城市使用成功。
审批程序:成立临时的软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技术部门负责人和用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由应用软件系统的委托开发单位提出申请和提交有关资料。评审委员会就软件、资料和采购成本进行讨论并提交评审意见。评审意见经报劳动保障部审批,推荐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
七、保障措施
19.运行管理
??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纲要对辖区范围内系统建设进行规划,作出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提出工程预算方案后方可实施,其中方案设计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查备案。市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须经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批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全国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国家级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全国系统建设技术规划和指导;负责社会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的管理维护;负责组织推荐应用软件。??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省级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省级信息系统技术规划和指导。??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市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接受省级信息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城市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机制。确保系统运行的环境安全,严格实施定期备份制度及有关安全保密规定,强化工作人员的权限控制,提高数据的存取和传输安全,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防范能力,严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保证网络安全。
20.统一标准规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制定养老保险信息数据项、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实行标准规范的反馈和修改制度。执行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数据项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21.队伍建设
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要建立业务和技术结构合理、骨干稳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队伍,注重计算机人员的配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培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主管和信息工作技术主管,提出一般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目标及大纲;省、市负责培训业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专职计算机人员应按不低于本级工作人员的10%配备。在吸收专门人才的同时,主要应立足于在本系统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
22.经费筹措
多渠道筹集系统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解决:
一是由当地政府提供专项资金予以解决;
二是由当地政府批准的其他渠道取得资金;
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争取多方面的投资。
八、重点任务和进度安排
23.标准化工程
1999年:在广泛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和适应养老保险业务开展的需要,提出养老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制定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综合信息上报格式。
2000年:提出资源数据库标准。提出常用分析预测方法,初步建立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24.应用软件工程
1999年: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有关制度,组织推荐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和参保单位自身管理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金监测系统。
2000年:加快全国推荐版本软件的应用推广工作,推出符合宏观决策需要的应用软件系统。
2001年:在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基础上对推荐的应用软件进行维护,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目标过渡;扩大全国推荐版本软件的覆盖面;完善目前正在运行的地方自建软件系统,采用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接口标准,向全国统一推荐版本提供接口或移植统一推荐版本软件。
25.网络工程
1999年:加快城市网规划。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心 城市根据国家、省的规划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2000年:推动养老保险业务前台处理使用计算机,大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直辖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实现市域网。
2001年: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市域网;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基于国家公网的省网,开始构建全国社会保险网。
26.信息服务工程
2000年:在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金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对部和省级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有关政策和统计信息,对社会公众服务。
2001年:在完成信息系统建设的中心城市,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利用电话或IC卡等查询手段,直接对社会公众提供养老保险信息查询服务,提供有关政策咨询服务,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对部和省级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27.数据库工程
1999年:根据统一的养老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整理已有的数据,为数据库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2000年:在直辖市和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养老保险数据库;对没有采用标准指标体系的数据库进行改造,向标准化过渡;将养老保险数据库与其他社会保险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相衔接,共建资源数据库。
1.1思想认识不足。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工作方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社保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社保机构办公条件差,管理服务手段落后,职工待遇难以提高,制约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
1.2工作量不断增加。随着加入社保人员数量的增多,关于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给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带来较大挑战。而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难以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
1.3其他方面成因。例如,管理机构的增员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不健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2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应对措施
2.1实行混合编制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保机构具有准政府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混合性质,对其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混合编制方式,也就是在公务员编制外,增加事业单位编制,双制并存。对非公务员人员,要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做好对他们的聘用工作,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工作人员。优先录用具有社保保险管理服务技能的工作人员,吸收专业技术扎实,工作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为社保机构做出更大贡献。可以给予社保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适当的灵活性,给予一定自主分配权,并加强对这笔资金的审核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2.2建立合理的动态增员机制。根据社保机构的业务量和管理工作量的增长情况,及时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测算社保工作岗位所需工作人员,计算各工作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实现科学定岗、定量和定员,确保社保机构基本的编制人员数量。及时统计新增参加社保工作人员数量,并合理增加工作人员,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3改进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履行好征收职能,并加强征收管理,征管工作完成之后,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可以将税务部门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划转给社保部门,相关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不变,并将这部门款项用于人力资源建设,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2.4建立统一的法人制度。加快社保系统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并对内部机构设置做出适当调整,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另外还要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征缴、操作,规范各项工作流程,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2.5重视网络及先进管理平台应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快统一、集中、先进的管理平台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平台和管理决策平台,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还能更好应对社保保险业务量迅速增加、经办机构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等制约因素,有利于提高社保机构各项工作的执行能力、监督水平、管理水平。要认识当前社保工作的形势和实际需要,明确建设管理平台的紧迫性,从而规范各项业务操作,更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推动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高。
2.6健全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评估,加大各项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提升。
3结束语
一、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
时值今日,经济与信息化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关,随处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穿透力和主导其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的融合度,信息技术产业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网络为王的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财工程”、“金保工程”电子政务是对行政性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
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特别是面向公众服务的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它面向的是客户需求而不仅是管理的便利,它是真正的变革,而不仅是流程的自动化。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是为公民挡风遮雨的安全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保险进入“大社保”阶段,伴随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保信息化建设呈现从分散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建设符合社保特点的、可促进服务自主化、流程电子化、管理现代化的业务和办公网络,安全、可靠的网络在支撑和保障社保业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加强基金监督。
为基金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减少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防范企业通过瞒报、漏报工资收入而少缴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有效地堵塞漏洞,节约支出;有利于核查参保人员的生存状态,防范企业和个人冒领死亡者和其他人的养老金;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安全,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以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2.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
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地区间迁入迁出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者跨地区求职,跨地区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跨地区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等,都变得愈发迫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与这一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3.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从面向机构管理向面向社会服务的转变,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务一生”。
4.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改进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
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促进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必然要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也在急剧增长。面对庞大的人群和巨额的资金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将社会保险的登记、申报、审核、收缴、发放、稽核以及帐户、基金管理等诸环节纳入统一的体系当中,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而实现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对于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参保人员个人帐户的管理、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更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任何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面向公众服务的财政信息系统毕竟还是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分析了当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整合性弱 信息平台孤立
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信息技术能顺利发展的关键。虽然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尽量避免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相关问题,并采用了可移植、可跨平台的开发技术。但由于系统的数据安全性,以及受到第三方软件的制约,系统没有预留充足的数据接口,为以后的升级、系统对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各地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一些部门、机构争相上马,斥巨资建设的业务办公网络存在诸多问题,“一哄而起、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
另外在信息服务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造成了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往往一条信息在一个部门后,只有通过原始的转载手段将信息传播,这样出现了网络信息落后于报纸、电视等媒体信息的奇怪现象,造成了信息平台的孤立,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速度优势。
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应该严格按照“金保工程”统一的标准,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得具体要求,要做到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将政府服务系统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管理人员不足
系统与社保业务对接时,采用的是完全物理隔离模式,即通过数据库的备份、导入来实现数据转化。这一方面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却增大了网络管理的维护量,并造成了数据及时更新的瓶颈。
另外,网管人员配置不足,还极大地制约了系统的高效互动性。使得系统中信息反馈式栏目,不能及时反馈意见,解决问题。“工作交流”、“聊天室”等实时性、互动性较强的栏目,更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进行安全性管理,暂时没有开通。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网上办公流程的顺利衔接。
3.服务宣传不到位
系统建设搭建了服务的平台,而真正让公众得到服务、认可服务才是社保面向公众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系统建设阶段,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从而轻忽了对广大公众,尤其是涉财公众对社保服务概念认知。
广大市民对社会保障信息化操作的不可知性,导致了当前的社保服务不能顺利进行。许多服务对象还没有充分使用信息系统,系统的作用还没有进一步发挥。台子搭起来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可是没有人来捧场,我们的工作不是白费了吗?
所以,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服务的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真正让公众了解系统能为我做些什么?通过系统我可以得到什么?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4.系统更新速慢
为确保社会保障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对信息、数据的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各部门的信息要在前台显示或被查询,必须经过四道审核程序,并且实行信息负责制,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责任人,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性。严格的审核流程,加强信息安全的同时,却极大地制约了信息的速度。大量信息积压在不同审核流程,一条信息最终显示后,往往已经过了信息的有效期,为服务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所以,如何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信息的审核流转,为系统提供及时的社会保障信息。如何找到安全与速度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今后进一步完善系统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5.信息化建设重复而效率不高
部门宏观规划不到位,微观规划的不严谨,造成一些部门单独建设的网络系统水平低,应用服务领域窄,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个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我国的众多企业员工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最低生活保障领域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但是受到我国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方面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如:制度不够完善、信息管理陈旧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完善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关键词: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的众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并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出台了相关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法律对于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一、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常见问题
1.社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会对企业的社会保险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险等已经逐步启动,为企业的员工带来了完善的福利制度,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有数据表明:企业为员工缴纳保险的总额占据工资总额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保险制度尚且不够完善。而我国的众多中小企业当中,也有部分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险等基本保险费用。要想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落实,企业应该从内部的机制以及外部的发展上综合考量。
2.社会保险管理制度较为落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受到社会体制的影响,在社会保险的管理上并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在为企业员工缴纳保险费用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前设计好保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写的方式进行,工作效率较低,而且经常需要对资料进行核实,容易出现差错,从而阻碍了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上的完善。
3.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许多50后、60后的老一辈人们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甚至会有人直接将子女安排进入事业单位,如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局等。许多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关系招聘”的形式,这些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有背景的毕业生,以方便以后单位或企业工作的开展。这种招聘方式损害了招聘公平,同时也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企业或者单位无法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如那些兼具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人才。
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
1.健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方式入手:首先,加强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调配力度,从而解决企业如今面临的国家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次,企业可以采取细化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改革步伐的形式对社会保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明确企业的职责,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医疗保险的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最后,企业还可以从工伤保险方面入手,建立工伤保险和工伤发生情况的挂钩机制,减少员工出现的工伤情况,保护员工的个人身体和生命安全,消除潜在的影响企业稳定的隐患。
2.强化社保管理信息化建设如今,我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带动了其他产业如制造业、传媒产业的转型。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高效率是人们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诉求,因此,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从业人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使其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企业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在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将自身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和国家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3.提升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加快,对社会保险办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只是帮助企业办理社会保险,而并没有其他方面如计算机、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这些人员有的只是通过“走后门”的形式进入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工作,而并非通过正规的招聘渠道,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国家应该对社保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知识,还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本世纪初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我国在养老、医疗、工伤等方面的保险事业发展也愈加快速,社会保险的资金规模也在逐年扩张,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所放缓。企业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对于员工的未来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政府相关社保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互相协调,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社保工作是一项有利于民生的重要工作,也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落实的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瑜.企业社保管理的实践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3:76-77.
[2]姜清宇.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01:223+265.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保险 应用发展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通讯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作为与传统运营模式截然相反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也迎来了快速应用和发展的春天。电子商务现在被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很广,而且发展呈现越来越宽广的趋势,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商务模式的短板,最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延长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推动了商品大范围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及其在保险业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指以科技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营销手段,突破过往传统商贸活动模式而进行各种线上商贸活动的过程。电子商务运用现代通讯科技以及电子化手段,将过去传统运营模式带来的局限扫除,扩展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与行业等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与界限,以线上交易的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推动了商品大范围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领域也渗透到了保险行业,一些保险产品和管理活动都在运用电子商务模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保险电子商务也被称作为线上保险或者网上保险,是指保险业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数字信息传媒技术对保险产品销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应用及发展状况
我国保险行业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进步,保险业现已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分量十足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保险电子商务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没有发展成熟,目前线上保险或者说网上保险还只是对保险产品销售、保险管理活动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面临艰巨的任务。
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是我国的首家保险线上网站,这也开启了我国保险行业拥有第三方网站的先例。随后不久,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促成周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保险产品网上交易模式的突破和成功。两千年八月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对保险电子行业实行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改革——建立太平洋保险网站。第二年三月份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并推出了30余个保险产品种类,真正实现了保险线上交易。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保险公司也在这种势头下陆续建立各自的的电子商务网站,加入保险产品线上销售大部队,保险电子商务的线上销售作用愈显清晰。同年八月份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开始进入电子商务。九月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独家进行投资,开通了大型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名副其实的开通了客户在线投保的业务。与此同时,非保险公司,以网络公司为代表,也在积极建立相类似的保险网站。例如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了易保网等第三方网站。第三方网站为保险受益者与管理者以及相关的保险组织提供了相对比较独立的线上交流和交易的可靠平台,有利于客户能充分的了解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和保险人员开拓保险产品的客户来源,还有利于保险相关机构削减运营成本,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三、如何开展我国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我国保险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开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并强化保险业电子商务重要性意识。保险公司要擅长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和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开展保险产品的销售和保险活动的管理,抢先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现在开始实施抢先占领市场的战略。
其次,将信息化引进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中。保险业电子商务不仅仅只是线上销售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保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表现在将业务发展与管控、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与监督等经营活动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保险产品销售的电子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次,培养专门的保险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与以往保险销售模式完全不同的模式,是对运营模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创新。新型的销售模式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须培养专门的保险电子商业人才,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进展。
最后,要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良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科技、人员的支持;而是保险电子商务重要性意识的建立;三是扶持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政策法规。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通讯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作为与传统运营模式截然相反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也迎来了快速应用和发展的春天。电子商务现在被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很广,而且发展呈现越来越宽广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集思广益,制定策略来推进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国良.保险核保与理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中劳动和社会保险体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而建设的大型、分布式多媒体综合信息省级计算机网络系统。
该系统由省、地市、县三级组成,采用多层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和多用户集中模式,并与Web技术相结合。即体现了集中模式的简便、稳定性和可靠性好、容易维护管理的特点,又发挥出客户/服务器模式的配置灵活、界面美观、处理能力强和适应范围广的优势,利用当今广泛流行的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可实现诸如视频点播(VOD)、远程信息共享、电视会议、IP电话、IP/TV等多媒体应用,使用Web技术,创建网站,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宣传政府形象,劳动保障各项政策业务信息。
一、规划概要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人口、教育、工商、银行、税务、卫生等信息系统相衔接,信息来源于基层单位、劳动者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系统及社会经济各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依托,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以适用、及时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科学的分析为手段,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该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网络纵向覆盖全省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横向与财税系统、国库、卫生系统、企事业单位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广域网络系统。(2)系统设计是按照社会保险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以养老保险为重点,并以此为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网络主干网络,带动劳动力市场等其他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系统采用统一的运行及应用开发平台,以数据库为核心,着重于数据处理。系统前台要求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安全可靠、适应性强、功能规范完整。后台各业务管理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主要分散建在全省各中心城市,并以“扫描”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充分考虑数据库中个人帐户管理的安全性、可稽核性问题。(4)系统建设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实施周期长,系统中各个业务子系统有的已有用于不同平台的、不同版本软件在各地应用,有的子系统的管理模式已趋于成熟,而有的子系统业务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或需求不明确,暂时无法实施。因此,应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制定全省总体规划,分步骤建设,坚持一体化设计思想,以保证各业务子系统为将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留有良好的接口和充分的余地。系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整个系统建设面临许多难点,需分期、分段实施。就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各地现有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系统不兼容,网络互联困难,信息无法交换,这对垂直性管理要求很强的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制约。(2)各地业务操作规程差别很大,导致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流程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3)随着国家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及其实施办法的出台,原有以单位为基础的帐户管理方式向管理每个职工个人帐户转变,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量急剧增加,各地现存系统暴露出在功能、容量、安全性、可靠性、统一性等诸多方面不足。(4)在应用系统“软环境”方面,缺少即熟悉社会保险业务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开发应用能力的复合性人才,再加上当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不断地发展,因此必须对原有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造和重建。
二、系统总体设计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量大、存储周期长、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我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网络系统必须是透明的,网络的复杂性工作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承担,对于使用者来说只需掌握用户应用界面即可。第二、在中心局域网的基础上,利用DDN、X.25、PSTN等多种通讯方式实现本地及省网络系统的互联,构成一个强大功能的广域网。同时,横向与政府等相关网络建立异构网连接平台,实现网络中心与建行系统以异种数据库互联方式交换数据,与财税、国库以内部电子邮件方式交换数据。第三、主机系统在充分考虑其先进性、开放性、高可靠性和扩展性的同时,必须具有强大的容错能力,能实现链路容错、双网备份、双路由备份及全链路备份,具备联机切换、联机在线升级和扩充能力,在系统出现故障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支持冗余电源系统。第四、要有安全可靠的网络管理平台,以保障系统的安全保密、稳定可靠。系统应提供密码和权限核查功能,对重要数据的使用、修改提供备份,对日常使用提供操作日志。第五、系统应采用C/S和B/S数据库运行方式,合理地分配前后台数据流向,使系统具有网络数据流量低,网络服务器利用率高,数据共享能力强等特性,能较好解决网络瓶颈的问题。第六、为保证系统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应用软件开发中应采用数据记录的全屏幕编辑方式,系统提供数据效验、完整性检验、数据字段屏蔽、中文提示、有效性存取和有效性引导等多种功能,使系统的可视性强,数据能方便的修改及录入数据错误几率低。
基于多层次的网络管理体系是实现本系统高质量网络服务内容的关键。多层次、有效的网络管理可大大节省网络的运营管理开销。我们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三层网络结构,即网络硬件的互连环境层,网络软件的增值服务层及多层次网络管理层。具体来讲,网络互连环境指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互联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拨号访问服务器等;软件增值服务包括(QoS)网络服务质量,(Security)安全,(Reliability)高可靠性,(Scalability)可扩展性等内容。多层次的网络管理对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监控网络运行状态,统计数据流量,优化网络资源分配,诊断和排除网络故障的作用。内涵三部分:(1)设备管理用于配置、监控及统计拨号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2)网络管理用来管理整体网络拓扑,诊断并隔离故障部分,从而增强网络的可靠性。(3)用户服务管理用于管理网上用户的权限及服务的种类,以及记帐功能,提高应用的服务质量。多层次网关系统具有分布式、集成化优点,结合最新的Web技术能极大的促进和改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系统网络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组成完整的端到端的网络管理系统。它是目前社保信息系统建设中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网络系统
该网络系统由局域网主干和广域网连接构成,局域网主要采用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技术和两级树型网络拓扑结构,能提供足够的带宽以适应较高吞吐量的数据处理需要。局域网由省劳动厅局域网、地市劳动局内部网、区县劳动局局域网组成,该三级网络平台主要为各级劳动部门提供各自信息交流的环境。其中
县级网主要用于采集、处理、存储本地区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劳动保障业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并负责向地市网传送基本数据和业务统计报告。
地市网主要用于各地市辖区内劳动保障业务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储县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设劳动保障业务各子系统的资源数据库,对劳动保险业务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省网的控制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
省网主要对全省劳动保障业务信息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通过对地市网资源数据库的扫描,采集、处理、存储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的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
三级系统之间通过广域网络连接起来,每级系统分别处理各自业务信息。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具有很好互联能力、扩展能力便于有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省网和地市网的互联采用DDN、X.25做为主干线路,并用PSTN做为备份线路,地市网和区县网采用电话专线/拨号线互联,整个网络系统中建立Web网站和电子邮件服务器,用于劳动保险信息和省、地市、县三级机构间的电子邮件通讯。
由于本系统保存有全省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等各种重要数据,并且要保证连续数年保存历史数据,因此对系统网络中心的设备配置要求有:(1)省中心总控机房配备两台Compaq AlphaServer 4100小型机(64位RISC结构,主频600MHz、4个CPU配备8M高速缓存,内存1GB、硬盘1TB,4路SMP总线),加上一个Compaq Storage Works RA7000外挂硬盘阵列共享数据盘柜构成双机机群系统。中心交换机采用Cisco Catalyst 6505,可满足网络骨干/分布层和服务器集合环境中对千兆端口密度、可扩展性、高可用性以及多层交换不断增长的需要。系统软件平台采用Compaq的64bit True64 UNIX操作系统,集群软件采用Compaq Tru cluster Available Server Software,主机上配有Compaq的内存通道技术以支持Oracle的OPS数据库,利用OPS特性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2)一类地市主机系统采用两台Compaq Digital Server7310小型机,主频600MHz、4个CPU,8M高速缓存,共享磁盘柜也采用RA7000;二类地市采用两台Compaq Digital Server5305,主频533MHz、2个CPU,4 M高速缓存,共享磁盘柜使用RA3000。一二类地市的主交换设备均采用Cisco Catalyst 4003,主机操作系统均采用Windows NT,双机Cluster,软件采用Compaq的Cluster Software for NT;县级主机采用Compaq Proliant 1600服务器,配有10/100自适应快速以太网卡,两个9.1G热插拔硬盘,采用磁盘镜像作数据容错。交换设备为Cisco Catalyst 1912,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3)省网控制中心选用Cisco 7204 路由器构建广域网,市级选用Cisco 3640配置了一块异步拨号模块做网络链路冗余,县级使用PSTN拨号方式访问上一层地市网络中心,其它广域网设备有Cisco的PIX Fire Wall防火墙系统和基带Modem若干。(4)网络布线为开放式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支持语音、数据、图象等数字及模拟传输应用。网络布线设计的信息点留有足够的扩充余地,每个房间布5个信息点,使用五类模块信息插座,所有的接插件是积木式的标准件,支持100Mbps快速以太网和ATM等多媒体宽带传输技术。
四、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从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上分为宏观决策、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平台三个层次。应用软件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有:(1)信息:社会保险业务指南、信息公告、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国内外劳动快讯、信息导航、抽样调查、为您服务。(2)业务管理:各种保险缴费核定、费用征集、基金调剂、费用记录、待遇审核、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3)决策支持:统计信息采集和分析,提供政策决策依据,监测政策执行状况,建立预测预警模型。(4)办公事务处理:公文流转、电子邮件、相关政务信息。(5)信息查询:内部查询(自服务系统),对外查询(使用电话、IC卡、触摸屏)个人帐户、单位台帐、基本档案。(6)系统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编码维护、数据安全维护、网络安全管理。
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数据流和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宏观决策这个层次上主要是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
业务管理这个层次上又分为两部分---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是各级劳动保险机构业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层,采集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较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讯设备投资较大。管理决策支持层直接服务于各项政策决策者,主要是对资源数据库“扫描”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政策监控信息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向事务处理层发送有关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之进行响应。
基层管理平台直接面对用人单位、劳动者进行管理、服务和指导,包括参保单位的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险和财务管理等业务内容,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业务信息的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应用系统从构成上分为三层体系结构,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端。客户端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完成对用户请求的收集和结果显示;用户服务器处理用户请求,完成同客户之间的通信,建立与数据库服务器的协议连接,减轻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量,有效降低网络负荷,增强应用程序的执行速度。数据库服务器则为应用服务器提供数据。这就是所谓的三层C/S结构。
应用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一个能完全透明处理多重数据库和具有可携性和开放性的分布式关系性数据管理系统,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和各种通讯协议,不同平台之间数据库可以相互移植,数据库核心与应用程序和网络环境可相互独立,并为应用程序提供一致的界面。该数据库在联机事务处理方面能提供高强度的系统吞吐量和不间断的连续运行能力。在数据装载、数据查询、数据库读写操作方面性能卓越,其性能监控和管理手段亦属上乘。做为一个面向Internet计算环境的数据库,它改变了信息管理和访问方式,通过组合直观的HTML界面和健壮的、基于浏览器方式的完善HTML工具集,形成一个面向Web信息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工具、连接工具及应用开发工具,包括:PL/SQL(数据库语言、API),SQL*Net(联网产品),Enterprise Manager(数据库管理工具),Oracle Designer(分析、建模的生成工具),Oracle Developer(面向对象的多媒体应用开发环境),Oracle JDeveloper(基于Java的高效开发环境),Oracle Reports(报表生成工具),Oracle Discoverer(数据库访问、查询和分析工具),Oracle Express(计算引擎和多维数据高速缓存)。Oracle还提供基于角色的安全管理,将权限进行组合、动态生成,应用于管理系统的各个职能中去。
1移动互联网与高校
2009年新年伊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了3G牌照,之后三家运营商分别推出了G3、天翼、沃等3G业务品牌,宣告中国互联网的3G时代正式拉开大幕。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56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例接近七成。智能手机的跨越式发展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体验,手机上网逐渐成了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过去几年,随着电信运营商无线网络资费的下降,中国手机互联网网民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随着3G技术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手机上网这一方式。其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无疑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三家运营商也都不约而同地把高校作为重点市场拓展目标。从目前市场占有率情况来看,中国移动的用户绝对数量是最大的,稳居市场老大的位置。在三家必争的高校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几乎占据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高校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得以有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办公自动化的思路,将一些应用系统从电脑扩展到手机上,改善办公流程,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优化图书资源。
2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2.1掌上办公
掌上办公就是指利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把传统的OA办公系统从电脑延伸到手机等无线设备上,实现在掌上办公。通过掌上办公系统,领导无论在工作场所或是外出途中,都可以方便地签阅文件、审批流程;员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都可以方便地查阅信息,收发邮件,查看通知公告,从而大幅提高办公效率,节约办公成本。掌上办公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公文处理、通知公告、邮件收发、流程申办等。掌上办公由0A办公系统、移动互联网、手机三大部分组成。目前,由于受移动网络和手机性能的约束,OA系统的功能暂时还不能在手机上完全实现移动化。可以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功能优先实现,涉及大数据量的功能则留待后期改进。掌上办公OA的主要实现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手机WAP实现,通过特定的技术,让WEB网页可以在手机WAP中显示;第二种是由开发者开发OA手机客户端,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安装客户端,安装以后即可使用;第三种是使用第三方中间件,在服务器端进行适配开发,对原有OA系统无需改变。三种方式各有优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2移动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学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部分。随着教育需求的不断细化,对教学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部署了比较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由于受到计算机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限制,教学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当前,随着手机性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讯资费的降低,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手机在现代教学管理实际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将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应用于教务管理系统中,升级为全新的移动教务管理系统,将更大地发挥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移动教务管理系统中,用户既可以通过电脑接入,也可以通过手机接入与系统交互,从而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实时性、交互性,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将终端从电脑扩展到智能手机的新型教务管理系统,增加了终端和用户的数量,扩展了系统的覆盖和应用范围。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将各种信息提交给系统,缩短了信息与接收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教务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接入系统后台,也可以实时地了解系统运行的情况,掌握系统最新的状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有些高校在移动教务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方面已经先行一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调查数据显示,在结合手机访问的移动教务管理系统试运行后,学生选课的周期从3-4天缩短至1-2天,选课成功率更是由原来的96%左右上升到接近100%。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务管理系统在选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在成绩管理方面,该系统一样表现不俗,不仅提高了成绩录入的效率,还提高了录入成绩的准确率。
2.3移动学生管理系统
移动学生管理系统就是把传统的学生管理系统,从电脑上延伸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移动学生管理系统包括日常管理、招生管理、学生公寓管理、思想教育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违纪处分管理、对外交流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学生保险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就业管理、毕业生管理等子系统,实现了学生工作管理公共服务信息等的标准化、应用性和共享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了综合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环境。学生管理移动网络化之后,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动通讯网络,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及时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能。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途径。令人鼓舞的是,上海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对手机用于日常管理持比较欢迎的态度。如用手机访问网上图书馆、办理奖学金申请、学籍变动申请、住宿变动申请、选举投票、订购火车票、申请后勤服务、校内电子支付等各类校园服务功能,避免了以往来回奔波于各个部门的苦恼,学生表示会积极接受。总之,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合理地让手机进入学生管理系统,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可行性极高的一种手段。
2.4移动数字图书馆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对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大都是采用电子阅览室集中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局限性大,服务对象有限。移动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崭新的服务系统,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它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同时还要具备“可移动”的特征。这种“可移动”的特征表现在,普通用户和读者可以不必依赖于PC来实现数字资源的浏览、下载和阅读,用户和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数字图书阅读设备来浏览、下载、阅读和欣赏数字资源的一整套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不再是高校师生借阅图书的唯一场所,通过移动互联网拓展服务范围与内容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移动、智能手机在校园内普及,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积极开展手机阅读服务。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商用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是书生移动数字图书馆,已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科大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部署试用了书生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
目前,我国瞒报、漏报参保人数以及缴费基数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就使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缴费基数的背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缴费基数负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基金收入的增长,减小了基数增长对基金增长的贡献率,使基金的支付得不到保障,增大了稽核工作量。对于社会保险的征缴体制,一部分地区社会保险费是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而有些地区是由地税部门征收的,这样就造成了征缴的主体不能够达成一致。我国征缴体制不顺也使稽核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事务管理的主体,其本身隶属于社会保障局(中心)和当地劳动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各中心都附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并且没有明确地分离于上属单位,故由开始制定政策到具体的管理、征收、营运和使用这些环节,实际上都是由同个部门实施执行的。这样各中心既是执行部门又是监督部门,致使行政管理机构的约束力逐渐软化,导致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能够绝对支配基金资产,而且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法人资产的约束,内部就很难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监督管理,没有建立一个规范、公开透明的信息纰漏机制和会计审计体系的动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或者地方税务部门采用社会保险费的形式筹集资金,筹资时涉及两个办理机构地方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三个主体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筹资过程包括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我国的相关制度规定,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征收筹资,此形式同意产生拒缴和拖欠的现象,使得征缴的费用比较少,降低了工资的计征标准,阻碍了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因此难以筹集到足够数量的资金来分散社会保险管理的风险。在一些地区存在着预收社会保险费、随意退费和实物缴费的情况,社会保险费的票据传递不及时、银行多头开户现象和基金收缴转入财政专户周期长等等现象都增加了风险。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是空账运营,并没有实际投入到投资运营的过程当中,因此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营的过程中会产生委托风险。我国内部控制建设不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办理分工部门多、经办工作环节多、经手操作人员多,由此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内生风险的形式,如一些不遵守支付原则的欺骗性申请,“企业欺骗性冒领”“、死者”领取养老金、虚报冒领等各种道德风险现象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违规提前退休、重复享受待遇、定点医疗机构以及药店违法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套取失业保险金、违规办理补交、虚报缴费基数等增加保险基金负担,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有有限的精力能力识别道德风险,这无疑增大了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
二、防范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的措施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范制度。建立一个内控监督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制度,加大力度检查监督经办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善退休核准联审核查、职工退休公示监督,在事情的源头杜绝欺诈冒领养老金的行为。建立完善养老保险领取资格认证的制度。避免失业金违规套取的现象出现。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促进基金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建立协查机制,共筑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网”。建立财政部门、审计监督审查机制,保证基金的安全完整。社保经办机构与其他一些部门建立户籍信息共享机制,预防出现已经死亡的人依然继续由他人冒领养老金。依法查处社会保险基金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处罚,防止基金的损失。积极探索高效安全的基金运营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法,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制度,保证筹资的基金的安全以及保值增值。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信息可以共享,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网在全国互联网的系统建设,加强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建立一个反欺诈医疗保险的系统,实现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联网,实时监控,全社会共同监督。
三、结束语
关键词 恒远HY-3720G型;气象预警机;大喇叭;GPRS通讯;故障检修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35-02
1 概述
气象预警接收系统由客户端、服务器、互联网、预警接收机等几部分组成。客户端软件主要进行设备和信息管理;服务器软件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来实现气象数据的存储和交换;气象预警接收系统的终端是预警接收机,该设备接收了气象信息后,可以直接通过连接的大喇叭进行气象信息的广播。本文主要介绍预警接收机的维护方法。
1.1 预警机的结构
HY-3720G型GPRS气象预警接收机主要由电源、信息接收主控板、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环形音频变压器等5个部分组成,与大喇叭配合使用,预警机内部构造如图1所示。
1.2 预警机工作原理
HY-3720G型预警机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预警机如出现指示灯不亮,没有任何反应,基本为供电问题,应从供电部分进行问题查找,从插排插座到保险丝,再到内部电源,逐一进行确认。
预警机主控板是预警机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对气象数据的存储、接收和传递,并可以内置MP3控制模块和收音机模块。如果预警机供电正常,但无法实现网络连接等功能,可能就是预警机主控板存在故障。
功率放大器主要功能是将音频信号源放大至需要的功率水平,并保证信号的完整性。放大的音频信号通过音频变压器得到低压,120、240 V等不同电压形式,以适合不同场合的需求。如果设备不出声或声音很小,则可能是此部分或音频变压器损坏造成。
前置放大器位于功放的前级,将主控板输出的较小的音频信号先进行一次放大,使信号幅度达到推动末级功放的水平。同时,前置板还负责MIC输入音频信号、外部输入音频、主控板输入音频等各路音频信号的控制管理,调节输出音量的大小、功放的开关、音频功率指示等。如果设备声音不能调节,或者话筒不能播放,或者内部扬声器不出声,都可能是此部分的问题,可更换测试[1-2]。
2 预警机故障排查方法
2.1 设备主要故障现象及排查方法
预警机可能存在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软件、供电、通讯和功放故障等4种故障。排除故障的时候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先进行软件分析,然后再排查硬件问题,先通过容易排查的部分进行故障处理。如果预警机出现故障,首先进行软件故障分析、调试,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可到现场进行硬件检测[3-4]。
2.2 故障解析
2.2.1 电源故障。
(1)故障现象1:全机不通电,按下电源总开关电源指示灯不亮。排查方法:检查220 V市电供电是否正常,可用试电笔或其他电器设备测试一下;检查预警机电源线是否损坏断路;检查预警机电源插座内部保险管是否烧断,若更换保险管后又烧断,说明设备内电源已经严重损坏,应联系厂家维修。
(2)故障现象2:通电后,按下电源总开关电源指示灯亮,但不能正常工作,设备内有“吱吱”声。排查方法:疑似电源损坏,输出功率不够,造成该故障现象。
2.2.2 GPRS通讯故障。
(1)故障现象1:在软件端看不到任何预警机在线。排查方法:检查当前安装数据中心软件的服务器是否死机、关机,数据中心软件是否正常,此类问题大多是数据中心软件出现问题导致,主要检查服务器端故障;检查该批购买的SIM卡是否欠费停机。
(2)故障现象2:个别预警机从来不上线。排查方法:检查是否是移动业务中的GPRS没有开通,同时排查该设备的SIM卡余额是否余额不足;检查GPRS天线工作是否正常,可以拧紧天线,或者换一条天线检测是否是天线问题;实地测量该地的无线信号是否有问题;检查设备内GPRS-DTU的IP、端口等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如以上4项都检查没有问题,疑似设备DTU故障,联系厂家维修。
(3)故障现象3:个别预警机频繁掉线、上线或上线困难。排查方法:检查设备IP设置是否正确;检查GPRS天线工作是否正常,可以拧紧天线,或者换一条天线检测是否是天线问题;检查该地点的信号是否良好;如以上3项都检查没有问题,疑似设备DTU故障,联系厂家维修。
(4)故障F象4:个别预警机曾经上线,使用一段时间后无法上线。排查方法:对设备断电重新上电,看是否解决;检查GPRS天线工作是否正常,可以拧紧天线,或者换一条天线检测是否是天线问题;排查该设备的SIM卡余额是否余额不足;如以上3项都检查没有问题,疑似设备DTU故障,联系厂家维修。
(5)故障现象5:在软件上看到某设备在线,但是发送任何信息和命令都无反应。排查方法:检查设备的ID是否与数据中心软件对应一致;检查设备是否死机,重新加电后还是出现上述故障,联系厂家维修;在GPRS技术应用中,经常出现“假在线”状态,需要3 min左右软件和DTU才能识别“假在线”,会重新上线,如果3 min后可以对设备发送命令成功,说明之前处于“假在线”状态。
2.2.3 音频功放输出故障。
(1)故障现象1:大喇叭无声或声小。排查方法:检查外扬声器音量旋钮或话筒音量旋钮是否拧到合适位置;检查喇叭线是否与设备音频输出端子连接良好;检查喇叭线路及喇叭是否完好;检查喇叭与主机的连接方式,主机输出分定阻输出和定压输出2种模式;若喇叭没有安装变压器,则选用定阻输出(0 V、8 Ω);若喇叭安装了变压器,根据变压器的连接方式选择定压输出(0~120 V或0~240 V)。喇叭与主机的连接方式见图3。如以上4项都排查没有问题,疑似设备语音及功放电路故障,联系厂家维修。
(2)故障现象2:循环自动播报不停止。排查方法:按下回读按钮或重新加电检查下是否还会出现上述故障现象。如重复出现,联系厂家进行维修。
3 结语
预警机故障发生时,可先远程确认设备的供电情况、天线连接情况、SIM卡是否欠费等。需要到现场检修的,要先准备好工具、配件,甚至备用机,以免到现场后因为缺少配件而无法解决问题,造成无功往返,浪费时间和精力。此外,检修设备切勿急躁,要心平气和地按照步骤循序渐进,逐一排查问题。处理问题的原则:能远程解决的尽量远程解决,能现场解决的尽量现场解决,能在当地解决的尽量在当地解决,以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保证预警机的在线率。设备维修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由简入繁、按部就班,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4 参考文献
[1] 郑江平.辽宁省气象灾害预警接收机技术保障手册[M].沈阳:辽宁省气象局,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2014.
[2] 袁婧,孙卓,王楠,等.气象预警大喇叭的维护和常见问题的处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