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客家文化范文

客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客家文化

第1篇:客家文化范文

客家门匾”习俗最早起源于客家先民南迁后的“同宗认祖”,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源流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挂“堂匾”和“牌匾”演变而来,从内容上是由南迁的汉民将古代士宦人家挂“阀阅功状”演变而来。“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但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替代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演变成今天这种相对固定、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门匾形式。

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房主的一种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这种现象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的上犹城乡,并把它作为客家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现象在客家聚居地上犹,得以延续和发展,现有80%的居民都保存有客家门匾。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这种客家门匾习俗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每一块门匾都是一部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

以姓氏来源为内容。如冰清玉润(凌姓):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传芳(叶姓):叶姓是春秋时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诸梁。

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郡望,是古代称一个姓氏成为名门望族时所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

太原遗风(王、易等姓):古代太原郡在现在的太原地哉,王、易等姓的祖先在太原郡形式了名门郡望。

以姓氏堂号为内容。堂号是一个姓氏或其中一个支脉的称号。

至德流芳(吴姓):“至德”是吴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周朝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为了实现父王把王位传给二弟季雍的儿子姬昌的愿望,就与大弟促雍出走至今江苏地邑,先后三次放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后来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紫荆传芳(田姓):“紫荆”是田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一个分财产的故事。据田姓族谱记载,田氏28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财产时特别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为三份,搭配均匀,谁知道当晚紫荆树突然憔悴。第二天,弟兄们叹道:一株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还不如树木。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树也茂盛如初。

诗礼传家(孔姓):“诗礼”是孔姓的堂号之一,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御封。据《论语》,孔子曾对其子孔锂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身。这里的“诗”是指《诗经》,“礼”是指行为规范。

以姓氏先辈、、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为内容:

以名人的字号或誉称为题。

文正遗风(范姓):“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谥号。

紫阳世泽(朱姓):“紫阳”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别号。

四杰传芳(王、卢、杨、骆姓):四杰是指初唐四位杰出的文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以名人的工作地、隐居地为题。

苏湖流芳(胡姓):苏州湖州一带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的地方。

富春流芳(严姓):富春江是东汉名士严子陵耕钓的地方。

溪世第(吕姓):溪是吕尚即姜子牙隐居钓鱼的地方。

以名人的官称爵号为题。

文林第(钟姓):唐代,福建上杭人钟以福任梅县县令,封为文林郎。

秘书世第(赖姓):唐代,江西于都人赖裴中进士,任崇文馆校书郎,他不上任,回家耕田,大家称他的住居为秘书里。

越国流芳(钟姓):唐代,江西兴国人钟绍京任中书令,因立功被封为越国公。

以名人的任职殿阁、职务为题。

端明衍庆(蔡姓):北宋福建仙游人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是端明殿的学士。

校书世第(刘姓):西汉江苏沛县人,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曾在皇宫的天禄阁校对经书。

东观流徽(黄姓):汉代,江夏人黄得受皇上指示在东观这个藏书之所读书。后来做了大官。

以名人传说为题。

蓝田世泽(阳姓):传说汉代阳伯雍曾因行善被仙人授于“玉”的种子,在蓝田种下了玉,后来得到白璧一双做聘礼,讨得一位好妻子。

藜光衍庆(刘姓):传说西汉刘向在天禄阁校对经书时,在元宵节之夜,天上的太乙星官敲门而入,点燃青藜杖为他照明。

以名人的品德涵养为题。

梅鹤风标(林姓):北宋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做官。

百忍成金(张姓):唐代山东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问他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

卧雪高风(袁姓):东汉时河南尚水人袁安,遇雪天,因不愿打扰他人而在家卧床休息时被冻僵,官府认为他是贤人,举他为孝廉,后不但作了大官,而且为政清廉。

清白传家(杨姓):东汉时陕西人杨震任太尉,他不置办产业留给后代,而把清白廉洁作为遗产。

夜读传芳(欧阳):北宋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居贫寒,但他立志读书,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后来成了文学家。

以名人的才华业绩为题。

飞鸿舞鹤(钟姓):三国时,河南长葛人钟繇善书法,有“飞鸿舞鹤”之美。

洛阳世第(蔡姓):北宋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在泉州洛阳江上设计和建造了现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的石桥。

夺席遗风(戴姓):东汉时,河南平舆人戴凭为朝廷博士,元旦那天,光武帝令群臣百官比赛解读经书,赢者夺取输者席位,结果戴凭夺得五十多席。

云台光辉(邓姓):东汉时,河南新野人邓禹,为刘秀建立政权立了大功,后皇官将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和四位大臣的像画在云台上,邓禹列位首位。

以名人的言论著作为题。

三省传家(曾姓):“三省”是曾子的名言,杨震推荐做了官的王密深夜带着金子送给杨震,杨震不要。王密说,深夜没有人知道怕什么,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王密惭愧而去。

金鉴流芳(张姓):“金鉴”是《千秋金鉴录》的简称。唐朝时,群臣为唐玄宗祝寿,他人多献奇珍异宝,唯宰相张九龄献上他自己编写的《千秋金鉴录》,受到皇帝的嘉奖。

现代型则以住居环境和处世理念等为题自拟。

以房主的有关信息及其理念为内容 :

以名和事件为题。

盛纳福祥:“盛”为房主名,“祥”为房主“过继子”名,意即盛接纳了福,带来了吉祥。

思缝传家:“思”为房主长辈的名,“缝”为缝纫技术,意即前辈的缝纫技术代代相传。

以知足自励理念为题。

陋室含春:简朴的房子充满着明媚的春光。

清庆芙蕖:以清秀可贺的荷花为榜样。

以传统古训为题。

友恭传芳:来自《三字经》:原文“兄则友,弟则恭”。

修身齐家:出自《大学》中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赞誉当世为题。

风淳云瑞:吹着淳朴的风,飘着吉祥的云。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业。

以憧憬未来为题。

如意吉祥:即事事成功,称心如意。

燕喜麟祥:即燕子报来喜信,麒麟带来吉祥。

第2篇:客家文化范文

本文作者:吴良生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实是这种文化的表达与再现。可以说,表达与再现形式的选择是客家文化产品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尤为如此。王琛发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没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的经济规律下。”[5]因此,研究创意模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必要一环。1.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文化创意在英国,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英国的文化产业着重创意,并将创意理解为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创意包括个人创意和民众的集体创造,这些创意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形式。俞龙通认为“孕育此(创意)想法……虽然有时只有个人的思考与发想,但并不限于一个人,多人同时进行创意的工作,其成果也更加丰富。”[7]客家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创意沉淀,对其进行产业化的重点就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市场创意了。文化产业创意其实就是文化的产业表达,用何种形式表达文化的产业形态即是创意的过程。文化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塑造文化精神的向心力。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吸引力是文化精神力,这是源于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客家通过近百年的建构运动,大大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感。其中对于“祖地”文化的打造,掀起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旅游的热潮,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中创造出无穷的文化市场需求,这应当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二是形成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选择文化产品,即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休闲旅游这个综合文化产品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上班族寻找放松的方式,城市人想过乡村生活,汉族人想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这种心理使然。因此,客家文化产业的理念应当发挥自己文化特色优势,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开发者对客家文化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生活方式要有相对充足的了解。三是要能给文化消费者文化符号的冲击与感受。符号是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的窗口,决定了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差异感。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认知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符号操作,[8]因此文化符号在文化产业化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旅游景观设计与旅游区文化气氛营造、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文字创作、音乐美术创作乃至饮食开发等方面,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在四川洛带镇的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也是“把概念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为让游客可以触摸、感受的文化符号。”[9]不少文化符号本身就可直接开发为文化产品,最典型的是可用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客家文化中有围屋模型、江西赣县白鹭古村“福”字产品的开发等。2.客家文化的创意方法与模式客家文化的创意主要方法有两种。客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创造(创意)沉淀,如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流传下来的山歌与戏曲等,这些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最恰当表达,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其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其产业创意的重点在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意,客家节庆、文化旅游、饮食开发和文物贸易等产业属此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客家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即用现代技术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内涵,这一产品开发的创意过程体现得更为直观,该种形式以个人的创意为核心,与英国所谓创意产业的基本思想更为接近,主要是在文化项目策划、影视与文学创作、广告传播策划、文艺与工艺美术创作等行业中运用。创意的过程注重个人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思考与创新,这种自由的个人创造过程不像科学试验和工业生产一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无论其创新规律如何难以捉摸,我们还是能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就是将客家文化资源分类选择,按产品市场需求与文化定位等抽取其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事项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产品集群,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与节庆最常用此模型。如在闽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中,开发者把土楼连线、民俗表演、旅游纪念品与特产等按规划整合在一起,向游人集中展示当地的客家文化;又如2008年河源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采集了客家音乐、饮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安排了六个重头戏:客家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迎宾交响音乐会、开幕式暨客家民间艺术巡演、客家美食嘉年华活动、客家民间文艺汇演暨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晚会和客家山歌演唱大赛。这种整合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是客家文化的初级开发形式,可以更为深入整合。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可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产品主题;二是根据产品主题在客家文化资源中抽取与主题相关的符号与事项;三是对所抽取的符号与事项根据产业操作的一般规律以及时空条件进行排列组合。模式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是创意的基本形式之一,两种本不同类的元素,用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并且自然混成即为结合。这种创意模式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技术的结合,寻找客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为其关键。在现代客家节庆、广告策划、文艺影视等行业中使用较多,三百山农家温泉旅游项目为其中一例。泡温泉虽是一种很古老的休闲疗养方法,也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组提出选择田园风光较好的接待点改建成乡村温泉,外观设计乡土化,设施则现代化,提高温泉服务水准。核心是以当地姜苗、草药和水酒等本土对人体有较好疗养作用的本地土产配以温泉,做出乡村温泉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温泉度假村相得益彰。模式三: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将客家文化元素嫁接至其它产品中,加深其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和价值。生态旅游、特产包装、广告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可用此模式。我国台湾客家地区从2002年起选择了桐花这个点,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到桐花盛会,运用文学影视、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形成了台湾旅游界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旅游。这种方法使得原本简单、较低价值的桐花观光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产品吸引力和价值大为提升。本模式在客家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出色表现,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进入客家地区后都有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些企业用客家文化充实到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突出了企业特色,增强了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供创意基础。以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三种创意模式进行客家文化创意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生产的流水线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第3篇:客家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第4篇:客家文化范文

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源于古代中原民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居民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逐渐演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

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十分喜欢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存在,他们以唱山歌来作为与人同乐和沟通心灵,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精炼朴素的语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脍炙人口。口口相传,年年月月,凝练升华,字字玑珠,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入梦。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在山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富有艺术性的无疑是情歌。殊不听,有人唱:“着衫要着士林洋布衫,越着越洗磨越擦越好穿;食酒要食江西湖南浙江绍兴酒,恋妹要恋十七十八二十一二三。”讲唱山歌箩打箩,唱得处处出好禾。山歌要唱琴(情)要谈,山歌越唱心越开。由此可以他们的山歌,淳朴、自然、真实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如,这样唱的一首山歌“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上来。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由些见得,客家山歌的语言十分精炼和朴素,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比喻生动形象。不仅如此,客家山歌的歌词也十分具有文学性,唱起来琅琅上口,易歌易记,而山歌的曲调却单纯、质朴、含蓄。如,这样的一首歌词:“赶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思量想无法,从今唔养五更鸡”。它的曲调抒情优美,音域仅有五度,四个乐句皆以级进方式缓缓展开,显得十分内在,可见,客家山歌是十分富有特色的,说到客家山歌,我们不得不提起梅洲的客家山歌,梅洲是客家山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山歌相比,梅洲的客家山歌,它承传了《诗经》三百首修辞手法,赋、比、兴、重叠、双关等技法,而其他地方的客家山歌则很少有双关音。今天听山歌,则成为了很多到梅洲旅游的人必要做的一件事,人们随口而出,即兴而歌,通过歌唱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和悲苦,乃至他们今天依然保存着比较完好的原生态山歌。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传统的山歌来歌唱劳动生活抒思,鼓舞斗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山歌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毫无虚饰的矫情,传统的山歌已不再爱到时代青年的喜爱,乃至遗忘。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山歌创作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山歌焕发新的生机,使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创新。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濒临瓦解与消亡,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许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音乐,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与创新客家山歌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认为客家山歌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编配上可以有更大的变化和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客家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总而言之,音乐创作是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的。

(一)、在原腔山歌的基础上,运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客家山歌。

传统的原腔山歌中有很多是非常优美动听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在保留吸收原腔山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的音乐来。如在2008年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演唱会上,以摇滚乐演奏的新编惠东多视山歌《打工谣》就揉合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节奏,令人耳目一新,爱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在原腔山歌的基础上,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客家山歌使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创新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时代节奏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必要和可实施。

(二)、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客家方言通俗歌曲。

客家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在海内外人圈中很有影响,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所热爱和传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客家山歌中,许多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而当代的年青

人,对传统的客家山歌却不甚了解和不易接受。随着新时代社会形态,社会风情、思想观念的更新,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新颖,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客家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通俗流行歌曲,如在大陆,台湾的客家话歌曲是很受欢迎的,如《爱拼才会赢》、《金包银》等台湾客家话歌曲成了大陆许多人都会吟唱的歌曲。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和借鉴呢?从台湾作曲家身上得到启发呢?我们也可以运用客家山歌素材,采用通俗歌曲的手法进行创作的,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因此我们就可以多创作出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山歌,喜欢客家山歌,弘扬客家山歌文化了。

(三)、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艺术歌曲。

客家人有这么一句俗语:“宁忘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至今他们还保持着客家地区的习俗,客家山歌成了他们的口头文学,形成了民歌中的一支独秀。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歌曲曲调也十分优美,但是千百年来,客家歌曲为什么不能形成“大气候”,不能在全国打响呢?我想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使它在现代都市中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客家音乐。其次,客家山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客家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因些我们的创作应该顺应时代的精神,创作手法要多样,利用客家山歌素材,在保留原腔优美的基础上,创作出客家山歌合唱曲等艺术歌曲。让全国的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客家音乐,传播客家文化。

(四)、发展山歌教育和山歌文化,培养山歌手,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时代在变,客家人的生活也在变,古时候客家人那种田间地头所即兴演唱的山歌已经很少,今天客家山歌更多的是那种文人礼作的山歌和专业演员表演的山歌。今天京剧可以走进大学课堂,客家地区的学校也可以把山歌普及到中小学的音乐课中,或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山歌比赛。培养青少年热爱山歌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对山歌产生钟爱之情。除外还可以举办山歌讲座或山歌培训班,多动员年轻人参加,请山歌师山歌手讲授山歌知识,教唱山歌;吸收中青年人参加,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以老带新,要口唱、要创作,要研究;使他们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欢山歌文化,以保证客家山歌后继有人,使客家山歌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5篇:客家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 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 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 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 ,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 ,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

在客家民居的 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 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 “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 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彩夺目,鲜艳的色彩增加了立面变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单一而朴素的色彩感觉。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

[1]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4] 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第6篇:客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赣南客家 灯彩歌舞 文化传承 保护

灯彩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它结合了各地的民俗风情,深深地根植于民间沃土之中。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是客家悠久历史的文化缩影,它以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出现,并渗透到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在全球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文化背景下,对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特性的了解,对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特性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蕴涵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性,还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艺术特征。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中蕴涵的“原”。从文化生态学视觉而言,我国当代民间舞蹈存读于三个不同的生态环境,分别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次生态民间舞蹈、次次生态民间舞蹈。学界通常认为由普通民众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为原生态民间舞。一直从事民族民间保护工作的词作家陈哲说:“如果部族还延续原来的习俗、习性,以及这个民族劳作、歌舞、表达情感、婚丧嫁娶等形式还存在,如果这个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就是原生态文化。”真实是原生态的灵魂,原生态民间文化中的“原”,记录着生活的原本,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赣南客家这片土地孕育了赣南客家灯彩歌舞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赣南客家民俗大都是由客家先民从祖居地带过来的,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客家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都希望平安与福佑,因而祈福求安便成为全体成员集体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通过一定的仪式稳定下去、传承下去,使它具有约定俗成,不成文法的约束力。在这些众多的民俗当中包含了客家人几百年不变的灯彩活动,据乾隆乙丑年所修《石城县志》载:“元宵前后……又好作灯游之嬉,搬演成队锣鼓。”由此可知,灯彩与汉代“燃灯表佛”习俗一脉相承,并且灯彩主要在正月元宵节前后表演。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仍记录着客家先民生活的原本,它并没有散失其文化的真实性,还存活于客家民间生态环境和民俗仪式之中,同时还保留在一般灯彩歌舞文化特有的文化共性中。在客家文化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它也体现了客家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并生存于赣南客家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中。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体现农耕文化。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礼仪文化,它不仅结合了客家民俗风情,深深地根植于赣南民间这块沃土之中,而且具有地理环境制约下农耕文化的舞蹈审美特性。赣南地处山区,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赣南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形成了融“农耕”与“采集”特性的中和,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在赣南灯彩歌舞的发展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客家灯彩歌舞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附着于农耕文化特点之一的血缘性基础上的。其次,客家灯彩歌舞不仅仅是个人爱好,也是村庄或地域共同的爱好,它具有农耕文化全民性的特点,同时农耕文化的季节性也是影响客家灯彩歌舞的重要因素,客家灯彩歌舞的组织和活动时间都与农业生产的季节相适应,农历的春节、正月十五、中秋节等都是进行灯彩活动的重要节日,比如在四月禾苗节时,客家人期盼青苗茁壮祈求丰年,于是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每每可见川流不息的“秆龙灯”(稻草龙),人们把一年的美好愿望都融入了灯彩活动之中。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传承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作为客家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还承载着客家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是客家文化有力的表现形式,同时丰富的客家文化又自然地融合在这一载体中,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个性。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传承客家民俗。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著名的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赣南客家灯彩起源于唐末宋初,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便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然而,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对灯彩均有偏爱,一个原因是与其方言土语以及色彩爱好有关,赣南客家称男性为“丁”,客家方言“丁”和“灯”均是同音,“灯彩”和“丁财”谐音,故隐喻“灯彩”为“添丁发财”、“丁财两旺”的吉兆;另外,客家自古“士尚气节、男力耕种、妇勤女红尚矣”,灯彩色彩红彤亮堂,鲜艳华丽,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明清以来,赣南各地新春舞灯之风盛行。农历春节将至,乡村间一些热心者就会自发组织各种灯会,制作各式彩灯,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久之渐成习俗。例如赣南的石城,就有“月月有节,节节有灯”之说。石城境内自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龙灯、茶篮灯、狮灯、蚌壳灯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城镇乡村,挨家逐户舞灯祝福,最多的年份灯队达三百多支。二月花节,是石城民间结婚嫁女的最佳传统节日,许多人家张灯结彩嫁女还亲。三月清明节,各村各房悬灯扎彩开祠祭祖。四月禾苗节,青苗茁壮祈求丰年,儿童们成帮结伙,山炕垅段田间地头,每每可见川流不息的“秆龙灯”(即稻草龙)。五月端午节,打醮祭祀放“河灯”,超度溺水亡灵。六月尝新节,新谷登场喜庆丰收,新来酿酒猜拳行令,家家高挂“五谷灯”,迎接五谷神。七月中元节,驱鬼避邪施放烟火,打发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蛇灯”、“板桥灯”串村绕屋越垅过段,宛如流星逐月火龙腾空,气势磅礴煞是壮观。八月中秋节,家家厅堂高挂“走马灯”、“嫦蛾奔月灯”,尝着月饼庆团圆。九月重阳节,秋高气爽果飘香,合家老幼登高眺远,迎门高悬“花果灯”、“寿桃灯”,共祝老人增福增寿享晚年。十月小阳春,风日回暖兰菊竞秀,各种花卉灯争奇斗俏,以遣冬闲。岁末年逢蜡梅吐蕾,灯人竞技各显身手,各式彩灯千姿百态,准备迎接灯彩活动的又一个黄金季节。除此之外,赣南的其他地区如宁都、上游、赣县、瑞金等地也常在一些民俗节庆中举行灯彩的活动。经年累月,致使赣南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传承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与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丝丝入扣,体现了赣地客家人共同的思想观念。赣南客家的形成历史悠远,客家先民所居住的中原地区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他们的文化意识,也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客家人的精神个性而论,其内里可找到秦陇文化、沙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基因,因而客家人共同心理素质的根基无疑是儒家思想:重德、务实、自强、宽容,并形成其精神支柱――儒家文化。因此,儒家文化渗透到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中,其影响是内在的,是富有气质性的。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表现形式、表演风格及其表演者的动作配合,无不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互补、和谐的舞风,而这些都符合儒家中正平和、美善合一的处世态度,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征――包容与发扬、坚韧与开拓、团结与溯源。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文化的动态保护

民间舞蹈是动态性的文化,所以该怎样保护,是当代舞蹈工作者面临的挑战。著名的舞蹈学者朴永光认为民间舞蹈形态要得到重点保护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历史要悠久、内涵要丰富、形式要独特、影响要颇大。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作为赣南客家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态,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独特精美的灯具、优美动听的音乐、柔美朴实的舞姿、独特新颖的队形结构而享誉全国,凝结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影响的痕迹。所幸的是被誉为“灯彩之乡”的石城灯彩(赣南客家地区)于2008年6月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意味着赣南客家灯彩歌舞已经得到全国艺术工作者的重视。鉴于此,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举办“石城灯彩”词曲创作大奖赛、灯具制作工艺大奖赛和农民灯队贺新春(闹元宵)活动,编创大型灯彩精品舞台戏;编写《石城灯彩》一书,融入石城灯彩历史,灯、技、曲、歌、舞、饰、乐等,开展石城灯彩进校园活动;举办全县灯彩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开展石城灯彩县级传承人评选活动;加大对石城灯彩保护的资金投入;在石城成立灯彩协会,每两年举行一届“石城灯彩”汇演。笔者认为对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动态保护应体现在:一是保护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所生存的民俗仪式,使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二是录制影像资料,对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活态资料进行保护;三是注重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文化的学术研究,加强理论研讨学习;四是加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赣南客家灯彩歌舞做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可以预见,作为赣南客家民间文化艺术的强大载体,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赣南客家灯彩歌舞艺术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紫晨:《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舞蹈》,1989(1)。

2.朴永光:《传统舞蹈保护中的价值判断》,《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

第7篇:客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客家婚俗;婚俗价值;传承

[作者简介]肖 康(1995―),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高国连(199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十届本科生创业,科研基金2016年国家级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赣县传统客家婚俗”(201611318005)

文化,更多时候是扬弃它本身的爬梯。就如马克思吸取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一样,传统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要素应该为现代婚俗所吸纳,并顺着传统客家婚俗中合理要素之梯,突破现代婚俗中光怪陆离的现象,开启更加符合时展潮流的婚姻形态。本文通过对赣县传统客家婚俗的内容概述、文化价值分析来探索一条具有客家民俗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以达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之意。

一、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之概述

赣县,地处赣江源头,地产丰富,适宜生产生活,成为历史上最早接纳南迁汉人的城市之一。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在此处相融相生,形成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婚俗更是被民俗学者称为中国古婚俗的“活化石”。赣县传统客家婚俗基本上沿袭“六礼”古制,又结合本地特色,形成相亲、定亲、结婚三大阶段。

1.相亲

相亲源于“六礼”中的“纳采”和“问名”。一般由男方托媒人携礼去探访某家闺女年龄等基本情况,告知女方意图。若同意,则征求女方生辰八字,后请算命先生推算双方命缘。若八字相合,双方中意,则进入定亲阶段。

2.定亲

定亲包括登门、采家风、定数、定日子等几个程序。登门,是男女双方第一次正式见面。一般选在逢三或九的日子,男方在父母及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者的陪同下,正式拜访女方家。若女方家长中意男方,便会以酒酿蛋招待,含蓄表态。男方一般要按女方长辈亲属程度送见面礼。期间,要议定女方彩礼,当地称“恩恤”。登门结束后,双方h定采家风的日子。采家风主要是女方在家人陪同下到男方家了解具体情况,包括男方的房产、田产等。定数,即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婚事,男方在选定的吉日,送彩礼到女方家。定日子,一般请算命先生由新人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日。婚期定下,一般提前半月由当家人散发请帖,告知亲戚朋友。

3.结婚

结婚包括迎亲、拜堂、回门等过程。迎亲当日,新娘头盖四角挂桂圆花生的“罗帕”,脖子上挂娘亲亲手缝制的装有谐音“团圆”的糖和盐的红布袋。临行前新娘要哭嫁,相传哭声越大新娘福气越大。“哭嫁”完后,新娘由婚姻美满、多子多孙的“命好之人”牵扶至放有一火盆的轿中,寓意红红火火。接亲队伍来时为单数,为讨吉利,归时为双数,接亲途中遇到人家需放鞭炮。到新郎家中,新娘脚不可着地,被新郎抱置于客厅中的竹椅上,称“坐性”,意为磨炼新进媳妇的脾气、耐性。“坐性”之后是拜堂仪式,新人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由男方娘舅爬梯挂“号牌”(客家传统中的新人结婚的凭证和纪念物)于正厅,完毕后,娘舅每下一级阶梯,新郎及众人向娘舅敬一杯酒,以表“尊娘舅”之礼。行礼之后,新人喝合卺酒,新郎背新娘进入新房,由“命好”之人头顶米筛随行以辟邪。“洞房”之礼后,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相与道尽吉祥之言。新娘在婚后三日携婿归门,称“回门”。

二、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之文化价值

赣县传统客家婚俗存在大量封建劣迹,比如男权色彩浓厚,对妇女存在歧视,包办买卖婚姻等,可除去这些糟粕,仍存在大量价值丰富的内容。

1.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观念对现代家庭婚姻具有的教育价值

(1)婚俗中承载着的百年好合观念有利于家庭稳定。在婚前阶段,男女双方及双方家族都高度重视,对待登门、采家风、订亲等环节都极为谨慎,如此背景下形成的婚姻更具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出嫁前,女方父母一般会叮嘱新娘在夫家侍奉好公婆、与丈夫和气等。新娘上轿时,由“命好之人”牵上花轿,在对新人寄托婚姻美满的祝愿的同时也为新娘树立良好的榜样。婚礼中“坐性”的环节,虽有封建旧思想的印记,却传达了夫妻互相包容的意味。在拜堂过程中,众人分食挂于荷包中的糖盐混合物,以及新人喝合卺酒,都有寓意新人百年好合、夫妻和气。总之,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中的各个环节无不传递着百年好合的婚姻观,过程虽繁琐庄重,却更能加强人们对婚姻的重视,这对现代社会中“闪婚闪离”“试婚”现象的转变有极大的教育启示作用。

(2)婚俗中流露着的感恩观念可促进家族和谐。赣县客家婚俗中有“哭嫁”一说,“哭”表示对父母及族人的不舍与感恩。在拜堂过程中的“尊娘舅”之礼,其深意是对母亲及母亲娘家人的感谢。赣县客家婚俗中的这种感恩观念,对形成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2.赣县传统客家婚俗集人性美、服饰美、食物美于一身,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1)集全族之力操办婚宴,于互助中见和谐。全族人共同为办喜宴人家打杂做事,互帮互助,族人在此期间和言欢笑,谈天叙旧,既能增进族人之间感情,增加宗族认同感,加强族人间的团结和凝聚力,以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婚宴是客家人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纽带。

(2)婚服注重“精神的象征性”,于朴素中见真情。传统客家婚庆过程中,多以红色为主色调,服饰丝织刺绣多为寓意吉祥的组合图案,如寓意婚姻忠贞的鸳鸯、代表富足的石榴、象征夫妻和谐及长寿的蝴蝶及“帧弊值取8酉乜图胰说募拮贝绦迤犯是精美又实用,一般由未出阁的女子自制,多是手帕、布鞋、鞋垫、衣服等,多绣有寓意吉祥的富贵花、百合花、鸳鸯等,手工精美。

(3)婚宴菜品丰富、味道鲜美,于美味中见美满。“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事物之美味”。传统客家婚宴上的菜品,从外形上看,有巧夺天工之妙,如梅菜扣肉,“花”;从寓意中看,更重吉祥之意,如“酒酿蛋”预祝新人百年好合、“银耳莲子羹”即早生贵子。客家人对婚宴上菜肴的味道也极为重视,多采用味道清香的食材,如由荷叶包制而成的荷包胙、由芝麻、炒米、茶叶研制而成的擂茶。与此同时,依山而居的客家人,有强烈的养生保健意识,故婚宴上的菜品注重食材鲜美、讲究野生、家养。

3.赣县传统客家婚俗记录了生活习惯、信仰和价值观等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概念等”。赣县传统客家婚俗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其中蕴涵着赣县客家人强烈的“寻根意识”、宗族认同心理和简单朴素的审美价值观等,是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一方面为了解客家人的历史、研究传统客家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另一方面,传统客家婚俗中的合理要素,如“百年好合”的婚姻观、审慎的婚姻态度、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等,对现代家庭婚姻观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三、赣县传统客家婚俗之传承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加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婚姻道德观发生畸变,婚外恋、等不良婚姻现象此起彼伏,离婚率也随之迅速增长。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婚姻变异的状况,从认同、发扬和保护这三个视角出发,结合客家婚俗价值元素,对赣南客家婚俗进行传承。

1.用教育价值观引导婚姻行为,深化人们对赣县客家婚俗的认同

当今社会出现的不良婚姻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婚姻价值观的模糊以及对“守身如玉”、“从一而终”的执着度减弱。赣县客家婚俗承载的百年好合观念以及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对引导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已经融入百姓的生活。它们在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课题组成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几部具有客家特色的影视作品,如《客家人》、《等郎妹》等;也发现了诸如“客家人”、“客家圈”和“客家联盟”等微信公众号。但从总体来说,现代传媒市场中关于赣县客家文化尤其是婚俗文化的足迹较少。因此我们可以从该缺口入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性和潜在教育性,将赣县客家婚俗中的积极价值观念如百年好合^、感恩观融入影视作品,将客家传统婚礼视频、图片以及历代姻缘佳话等载入微信公众号,传播正能量,让人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深化对优秀传统婚俗观念的认同,从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念。

2.彰显赣县客家婚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市场相结合,在传播中促传承

(1)客家婚俗与赣南采茶戏相融合。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一种戏曲,它以当地民众的生活为素材,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言向世人展示客家风情。而借助赣南采茶戏的形式,展现客家婚俗文化的魅力,达到文化合力的效果。目前虽有《满妹添喜》、《妹子》等剧目,但剧中体现客家婚俗内容较为稀缺,完备性也不足。因此,可以将当地家喻户晓的典故与采茶戏相融合并进行巡演。如此,既丰富了采茶戏的内容,又传播了客家婚俗文化。

(2)加大旅游景点中客家婚俗部分的比重。旅游业的兴盛给客家婚俗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目前赣南客家婚俗呈现的空间太小。据调查,赣县客家文化城、赣县客家博物馆等仅有部分赣南客家婚俗文化呈现,以婚庆产品、壁画和蜡像为主,且以实物而无详细的介绍说明。为促进婚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当地旅游部门应增设客家婚俗文化景点,培育婚俗方面的导游、解说员使人们增进对当地婚俗的了解;同时,完备旅游业自身内部结构,在景点呈现各种特色的客家婚俗,设立客家婚俗特色纪念品专卖区等,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3.重视赣县客家婚俗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大保护力度

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看到了许多被保存下来的古老的实物,如花娇、嫁妆奁等,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支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注重创新,更要注重传承,牢牢把握其历史文化的根基。因此政府以及当地有关部门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完善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当地博物馆对客家婚俗已有的理论研究、文字记载和影像资料的保管和维护,在保护的过程中促进传承。

婚俗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客家先民几经迁徙,在漫长的民系发展史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赣县客家婚俗就是优秀客家文化的一大体现。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但历经时代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鼓励创新,更要注重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这也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又促进传统客家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陈金怡,赵英姿.客家婚庆礼仪服饰的文化表现[J].艺术评论,2013,(11).

[2]张咏梅,朱艳芳.客家特色食品的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7,(11).

[3]崔鸿飞.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3,(1).

[4]陈苇,黎乃忠.中国人口十年婚姻状况的变化趋势――基于“六普”和“五普”的数据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高旗.转型时期对现代婚姻家庭的思考[J]. 现代妇女(下旬),2012,(2).

[6]帅满.客家婚俗流程与含义:信任演化视角的解读――以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8).

第8篇:客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客家民居 围龙屋 结构色彩 装饰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展现出了无穷的美感与魅力。

一、围龙屋建造和结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内在结构上,围龙屋大多以木构架为主,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属于中原汉族建筑技术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采用墙体承重,整个结构非常严谨合理,常见的构造有两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一围或二围等,围数多的可以达五六围,一般的围龙屋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面积大概在8-10亩左右,有个别大的围龙屋甚至达到30亩,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同居一屋,让人惊叹不已。

首先,整个围龙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视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图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

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二、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统一大小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首先是把客家人的思想外化于建筑本身,如前文所述,围龙屋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此外前备半圆池塘,后设半圆围龙,前后结合为圆形,而主体屋建成方形,则寄寓圆地方思想。

其次,借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区分,强化了其教育和民系凝聚的空间效应,凝聚着客家人的精神,体现了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充分反映了离开故土之后的客家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达到彰显民系宗法社会的巨大功效,与客家民系的社会人文环境极为和谐。

三、围龙屋的审美思考

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其中,“水”——也就是位于围龙屋前,半月形的池塘——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池塘的实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对于整个围龙屋的审美价值意义同样不能忽视,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不管建筑有多大,它们都以水面为中线而对称而且沿纵向“延伸”。

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客家人将实用的结构和装饰的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装饰的立意取向以及造型结构概括中都显示出了客家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创造出了高雅精美,具有独特客家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宁新安. 粤东北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探究[j].艺术教育,2008(01).

第9篇:客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化,客家文化,独特性,与时俱进

 

客家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系文化。它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具有鲜明强烈的独特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潮流无不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家民系文化价值体系也面临着强烈的挑战。客家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又不失客家文化的传统精神,就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传承精神内核不失优良传统

客家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重视教育,提倡仁爱,注重孝悌仁义之道。(一)崇尚文化,重视教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倡且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广招学生,先后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客家文化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社会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办学、助学和奖学等方面。客家中也广为流传着一些谚语,如“蛤蟆罗,呱呱呱,唔(不)读书,无(没)老婆”、“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由此可见崇文重教精神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划时代变革的今天,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引导下,我们更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只有多读书、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球化,掌握良好的技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吃苦耐劳锤炼意志的精神,而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历尽千辛万苦,也练就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正如客家先贤胡文虎先生所云:“盖我先民,方丧乱南迁,筚路蓝缕,毫无凭藉,苟非有强健体魄,刻苦精神,则不能生存发展。故刻苦耐劳美德,遂成遗传习性,不分男女贫富,无不勤劳操作,其鲜安坐而食。”如今,我们不需要在像当年那样长途跋涉,辗转于荒山野岭间,但那种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特别在这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提倡和学习它。(三)包容宽恕,和衷共济 客家人讲忠恕,为人宽恕、厚道。客家人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理想。在荜路蓝缕的南迁时期,他们以和为贵,举族团结一心,以克服迁徙途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他们以和为善,宽恕大度,谦让忍耐,方能与沿途各地民众协调关系,以减少矛盾冲突。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中,面对各种差异、矛盾乃至冲突,更是以“不同而和”的思想,大家和睦共处,并在相互沟通理解、相互吸纳融合中,共荣共生。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客家包容和气的精神值得去发掘和弘扬。(四)道德取向,诚信仁义

客家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信和义是客家人崇尚的基本价值观念。(信,诚信、信任;义,正义、公平、公道、公正。)“重信义,薄小人”的传统价值观在客家人“言而有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虎标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1882—1954,福建永定人)有云:“我客家最讲信义和声誉,虎标药品行销海内外数十年,从不伪劣,以次充优,民众之爱护信用,使其产品精益求精全球化,此乃长久讲求信义质量,遍于全世界通都僻邑”。客家谚语云:“买卖争分毫,仁义值千金”。当下,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等诸多问题,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客家的诚信仁义精神。

(五)热心公益,爱国爱乡热心公益,是儒家文化里“仁”的体现。仁,爱人、大爱也,儒家文化里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热心公益,尽一己之力,关爱世人,宽厚仁慈,是一种大爱。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的一部分,也保留了仁义宽厚的纯朴一面。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许许多多客家裔的华人华侨或投资国内办实业,或热心公益事业,爱国爱乡之情至诚至真。现阶段有些已先富裕起来的人把钱财都用于攀高消费奢侈享受中去,少有人再创办实业,更别提参加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希望客家热心公益爱国爱乡的精神能唤起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入到生产创业中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去。

二、转变落后观念 适应时代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和文化多元化浪潮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转变落后观念,建设科学客家新文化。

(一)树立多元化成才的教育观

在过去重农抑商、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社会中,客家地区多为落后贫困,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客家人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往往只有通过发奋读书来入仕为官求得发展,长期以来造成客家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意识。如今时代不同了,想要成功途径也变得多了,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重要一环,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仅仅局限于读书,接受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成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

(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重名节,薄功利”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观念意识会阻碍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功利是市场的动力之源,追求利润,市场才能运转起来才能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对功利的追求,市场就会失去其基本动力,所以市场经济是贵利的,是肯定私利追求,没有对私利的肯定,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客家人不仅要保持重义、诚信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要不断增强求利动力,积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去。

(三)树立正确的人伦观

传统客家伦理精神的血缘根基和心理倾向牢牢奠定了客家伦理精神的情感主义根基。把良心、道德判断标准建立在以血缘情感为根基的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使客家人的道德取向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客家传统文化是宗法家庭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一定宗法关系,因此,其文化性格中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自然的血缘群体性质,其价值选择和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受着血缘关系的支配。生产组织、权力分配,管理经营都受着宗族关系或宗派关系远近亲疏所左右。

客家人崇尚“人情味”,离不开“人情味”,但人情味的人际交往渗透于政治经济领域形成的各种不健康的人情关系必然引发社会弊端,如裙带风、关系网、任人唯亲、情理不分、以情代法。在法治日益健全的当今社会全球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规则有序的社会中必须区分交往是有人情的,而交易都是无情的。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客家山区,其文化价值体系较为封闭,所以带有很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在面对现代多元且多变的世界价值信息系统时,不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还要懂得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才不会陷入价值取向迷惘与混乱中。要谨防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外来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客家文化想要再度闪耀灿烂光芒,就必须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有效的加以整合和更新,客家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独树一帜不仅在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于善于吸收入居地的文化因素。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趋紧密,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外来文化的吸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进行新的探索;要用科学文化的价值观念,破除传统文化中愚昧落后的观念,消除外来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建设科学的客家新文化,使客家精神之火永不熄灭,客家文化之花永不凋零。

参考文献:

[1]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林多贤.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刘奕.浅谈客家人的义利观及影响[J].法治与社会,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