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把握好教学节奏,在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很多合适的时机的。
1.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最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来感受到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健康而富有朝气的形象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语言风趣幽默,又要简明扼要,通过很强的逻辑性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尊重学生,真正地关爱学生就是一种良好品德的体现,这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平常表现不够积极,对于自己缺乏自控能力,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他们,不能用一些讽刺的话来刺激学生,更不能侮辱甚至是体罚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师的关心。比如在学体操动作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动作到位的学生示范,也可以寻找一些动作不太到位,但是每次都有所进步的学生来练习,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既增强了自信心又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对于那些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要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制定一些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制度的约束,让他们可以不断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训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组织指挥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每个教学环节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会太高,教学效果更不必说。所以,课前体育教师应该把上课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都安排妥当,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这样的准备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地安排事物的良好习惯。在教师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布置运动场地,搬运所需体育器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公共财物的保护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
4.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训练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通过观看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让学生体会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练习长跑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的一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他们怕吃苦,责任意识不强。教师根据这样的现状,通过体育运动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1-01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更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这种重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无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针对于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缺失的表现
1、以兴趣、休闲、娱乐为标志的教学内容产生异化。当前,各个高校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有些改革的内容倾向于:一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接受性等因素,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二是忽视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改革没有体现体育文化的传承,只是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以娱乐、休闲为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极具文化特征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运动项目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学生不喜欢体育项目就不被安排课程现象。
2、竞技为标志的经典体育文化被逐步的淡化或者缺失。人类的共性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经典文化来传承和体现的,经典文化与现实的差异性就是经典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特征。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更易深刻的感悟到人生更多层次的审美沉淀,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是现代竞技体育固有的特点,也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思想,更是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目前,许多所谓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将竞技体育的经典文化淡化甚至缺失,更多强调的是只是娱乐、休闲。
3、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体育自身文化研究淡化。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形式也层出不穷。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之一是把和体育有联系的内容也过多地纳入教学中去,比如,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等。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出现忽视对体育自身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的情况,这就必然导致体育教学中体育自身文化教育不突出、内容广泛没有重点等现象。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体育技能、知识就是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精神、体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改变以前单一的生物体育观教育,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观,从知识、技能、个性、品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逐步的改变教育理念,从育体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慢慢过渡,把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上,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能力、意志品质等,给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人的素养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抑或阻碍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传承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和创新,使得体育文化时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2、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才可以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体育教学环境,才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与文化熏陶的双重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以传授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做到体育技能与文化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知识的多向交流和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体育文化与技能并重这一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总之,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文化观念、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观念,才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得到变化和提高。
3、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更深刻、完整的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来实现。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样化的课程,体育的课外活动形式也一定要做到多元化,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认识体育,继而传承体育文化。
4、对体育竞赛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就要对目前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模式、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高校的运动会演变为体育节,名称的变革意味着校运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功能等的根本改变。将高校运动会的模式、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得体育竞赛更具文化意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在筹备和参与运动会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体育文化。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树立运动项目宣传牌、运动项目简介、注意事项、技术要领等来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也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格言来进行体育文化宣传,从各个方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教师在游戏中语言的凝练幽默不仅能使学生易懂,而且还能为游戏增添欢乐气氛,调节游戏节奏,带来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在教学前期准备中,笔者时常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形式,通过以凝练幽默的语言把教材内容简易化,达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易学易懂的目的。如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技能:两手用力撑,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鹰翔。谜语一出,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盎然地参与教学当中。又如在广播操《雏鹰起飞》中的预备节,其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右脚后退一步,两臂下举……。笔者把整套动作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编绘:鹅鹅鹅,池塘歌,昂起头来把水游,低下头,水中憩,伸翅膀,摆尾巴,展展翅膀变朵花,缓缓放下要回家”。通过这样的语言编排儿歌形式,使学生明白掌握了广播操动作要领,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款金额唐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
二、把现实生活场景运用于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场景不仅能使游戏更具趣味性,而且这样别具一格的游戏设计还能使学生融入生活角色,在角色中体味游戏带来的欢乐。如笔者创设游戏《小明的周末》中,创设生活情境,把“去超市选取给爷爷奶奶的礼品”“乘坐交通工具到爷爷奶奶家”“在爷爷奶奶家与小猫咪玩”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去当“小明”,看看他们在超市中选的礼物有何不同,都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爷爷奶奶家小小猫咪怎么玩,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以游戏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倡导一种游戏多种玩法
小学生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看待事物的特点,就算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在多次玩后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可塑性,对事物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把一个游戏创设出多种玩法来平衡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好奇心、积极参与性。如笔者在执教《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原始方法就是学生面对面站两排,一排名为“长江”,一排名为“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则“黄河追长江”反之亦然。然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改编,把《长江、黄河》演变为另外两种玩法:一是受“长江”、“黄河”特点影响,根据“长江”源远流长,“黄河”气势宏博特点,把男生归于“黄河”、女生归于“长江”,黄河追长江需要追两次才算成功,长江追黄河时,把黄河限定在一定狭隘比例范围内;二是根据长江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以“天上来”这个词语融入游戏当中,当教师喊“天上来”时,长江与黄河身份互换,互换追逐。
四、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参与编排
新课程一直倡导“学生使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编排体育游戏时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某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融于游戏之中。例如笔者在编排《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多数学生认为“小鸡”数量太多,当游戏时,后面的小鸡容易摔倒,因此根据他们意见要对这个游戏进行改编。方案一:在地上规划一定区域作为老鹰的家,分出一部分学生作为老鹰幼崽,让他们训练捉鸡,这部分同学手拿呼啦圈,对小鸡进行“甩套”,其余学生扮作小鸡,从中选取两人作为“鸡爸爸”和“鸡妈妈”分别对其余学生进行带领。方案二:把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取一位老鹰,4-5位当小鸡,其余同学当“母鸡”,母鸡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小鸡在圈中,游戏开始时老鹰在圈外,并想尽办法捉拿小鸡;游戏过程中,老鹰可以钻入圈中对小鸡进行捉拿,但不可强制分开“母鸡”拉连的手,小鸡可以出圈,但不可以离开圈外两米,游戏结束后,角色可以互换。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小学语文;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一、培养学生自主求知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重要规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教师不断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激发了灵感,发展了个性。如在教学李白《静夜思》一课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充分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求得真知,要用心点燃学生情感火花,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以不断获得知识为目的。
二、团结协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这门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获知。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变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指挥者、统治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使自己成为学生求知的伙伴。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我才能,而又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一)建立合作小组。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二)精选合作内容。在精选合作内容中,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三)引导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师生合作带来丰硕的学习成果。
三、综合运用各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论文关键词:理想,体育,学校体育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感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而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体育论文,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
一、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体育论文,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
三、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体育论文,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四、理想的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体育论文,养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理想的学校体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最头痛、最讨厌上体育课。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体育论文,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语文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多媒体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如学习剧本《奴隶英雄》(节选),如果只是讲读剧本,能调动八九岁的小学生多少情感的投入?但放一段演出录像,整个气氛又将怎样?记得当我为学生播放《斯巴达克》时,学生对古罗马的奴隶的悲惨生活就有了切身的体会,再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只通过教师的讲,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有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住这些知识。运用多媒体,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很快就能理解,比老师单独的讲好几遍效果还要好。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前,要合理地选择好电教媒体至关重要,否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选择合理呢?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知识的重点、难点,要解决教学中的是哪些问题;二是要找准实现教学目的,突破知识重点、难点的方法;三是要分析使用哪些电教媒体最简捷、最合理,效果最好。把好这几关,你就能在上课前合理地选择好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部分,我充分运用动画,制作了两幅Flash,使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而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件开发程序是用Authorware,片头制作用的是Flash,从对联的起源再到它的演变的过程,产生电影效果,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超越了时空,制造了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对联形成过程中漫长的历史长河情景,又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和图片资料展示部分名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名联的形成与形式;同时,还利用Authorware极强的交互功能,制作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并回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展示的是我国历代部分名联,利用图片制作成演示效果,同时,配以古筝《平湖秋月》,使用同学们在意境深远的音乐声中回味和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教学效果极好。
四、多媒体教学体现语文教学规律,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课本上的范文虽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中还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学完《埃及的金字塔》后,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世界其他的七大奇迹的相关资料。学习《长江之歌》时,让学生在网上搜寻,查找更多的感性资料:观赏长江的视频,阅读有关长江的故事,感受其磅礴的力量与博大无私的胸襟,为激起学生爱国情怀提供基石。由此看来,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将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并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
事实证明,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运用,就能使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为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服务。教学过程就会从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为广泛地吸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并促进学生的心智和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课程改革中不落伍、不掉队。
一、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素养
新课程提倡要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仔细去研读课本,把握教材内涵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我们在研读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教学的目标,按照教学目标去设计我们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好及时的反馈评价工作。只有我们教师提升了自身的素养才能根本地提升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上课前,不是自己去研读教材,而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教案,然后也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去一味地模仿、抄袭他人的教学设计,这样他们对于所讲授的东西,自己都没有吃透,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相反还会适得其反。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的教育是我们儿童的基本启蒙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学生好玩心还非常突出,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于生动活泼、有趣味的课堂形式更为倾向。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为感兴趣,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他们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东西就会愿意学,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处于一个积极获取的状态,这对于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实际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好“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方式作为我们授课的开端,这样我们就能在一开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实际课堂讲授的时候,就曾采用让我们的学生研读课本的内容以后,分角色扮演这种授课形式,下面是具体的课堂实例:
在教授小学语文《盲人摸象》这一课程的时候,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从班级先找出五位学生作为表演人员,并分配角色,让他们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然后再让其分角色扮演课本上的角色。这样在课堂刚一开始的时候,让他们对同学们进行课本内容的表演,其他学生就会对于将要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结合他们的表演,我再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课本内容有更深的体会与更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实际课堂检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实行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改以来,我们将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地归为我们的学生,在实际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地、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艺术地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家乡的红橘”一课时,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三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目标,在总结时可以这样针对地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既对全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先写花、再写叶子、最后写橘子。)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人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修改病句“爷爷经常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时,首先提问什么叫往事?学生明白“往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知道怎样来改这句了。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当前,在广大教师们不懈的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透过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如故事、论文、案例等)可见一斑。但是,在这些故事、论文、案例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举例如下:
追求德育短期效应,甚至出现虚假德育。德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均有所欠缺。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各个学校都从制度上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并通过各种考评将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各位具体的直接面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在小学,主要仍还是班主任)的业绩联系起来,最终以绩效的形式体现。一方面,学校为了便于操作,在具体的管理、评价过程中,将德育目标进行了细化,甚至标准化,忽略了德育本身不好量化,甚至不能量化的特点,导致教师们只好对着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得德育变了味,甚至出现虚假德育。如:许多学校在班级管理考核中,都会从“清洁”“两操”“纪律”“文明”等方面进行考核、评比,每天都会定时检查室内外卫生,两操情况等,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讲清洁、爱卫生等好习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常发现老师们总会让学生在学校老师、同学来检查之前将自己班内的地面再检查一遍,发现纸屑等则提前清扫干净;学校要检查少先队员的标志佩戴,于是当某位同学因为没有红领巾而不敢进校门(或会给自己班级的纪律评比一项扣分)时,我们不难发现会有“热爱集体”的同班同学从教室里为他送来一条戴上,而教师们大多是会默许甚至赞同的。因为,最终这些行为却会给班级带来荣誉,这样的“荣誉”多了,德育的“实效性”就增强了。但笔者却认为,这样的德育是变了味的德育,就是虚假的德育,这样的实效性越高,其负作用便越大。久而久之,学生或许多多少少能在客观上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但却难以在主观认知上有长久的保持,反而导致虚假应付的派生,使品德教育误入歧途。
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
既然当前的小学德育存在着以上问题,那么,如何真实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认为重要的便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一)深入认识、理解德育过程的特点,掌握规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二)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改革德育评价,让德育具有真实效。
“实效”本身就包含了真实的意思。那么这里所说的“真实效”则是针对前面所提到的“虚假德育”所产生的“虚假实效”而言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必须克服一些功利思想,正确对待学校的一些考核与评价,以学生为重,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要完善德育评价制度,避免德育的“虚假实效”。应要求教师们像掌握各年段教学目标一样,让各层次的德育目标也深入人心,围绕目标来实施德育活动。而不是将其生硬地细化为各项评比标准,挂在评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