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兵团 职业教育 现状 途径
一、兵团职业教育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实施“订单教育”,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扎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兵团共有职业院校25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23所,各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军、解决兵团就业矛盾和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对于加快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兵团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兵团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较短、经验不足,当前职业教育在总体上与兵团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如现有职教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师(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日益提升,但与国家要求和内地职教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行业、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关心不够、认识不足,对国家、自治区、兵团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发展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二、兵团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较差
兵团自1976年成立第一所职业学校以来,在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建设投入、师资力量水平等方面距离其他省市和新疆自治区都存在一定差距。各职业院校,尤其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校企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兵团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最为突出就是职教基础投入不足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等硬件
问题。
2.持续的生源危机
一直以来,兵团的优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导致优秀生源也持续向普通教育集中,大部分职业院校无法按照招生计划招到足额的学生。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轻技能、重仕途的社会观念存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通常从事的是较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劳动,在择业、升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对招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当前兵团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生源短缺,且现有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双重危机。
3.人才培养结构不平衡
兵团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优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尽管兵团不断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一些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还是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导致始终存在着农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对接不及时、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而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却日益困难,农业相关专业生源逐渐萎缩。
“十二五”以来,随着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兵团分别加大了家庭服务业、纺织服装业、生产业的投入,经济的转型调整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兵团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尤其是对二、三产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师资力量薄弱
经多年的师资建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从总体来看,各院校师资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师资分布不够科学,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一体化教师比例不高。兵团技工院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兵团技工院校在岗教师996人。从职称层次看,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仅30人,占3%,技师、高级技师87人,占8.7%;从授课教师类型来看,文化理论课教师468人,占46.9%;生产实习指导老师251人,占25.2%,一体化教师282人,占28.3%。造成以上师资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编制不足、有编不补,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高;二是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历和资格标准偏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多为普通本科院校或师范学院毕业生,达不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三是近年来通过对口援疆、“双五千”等各项人才引进工程进入兵团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相对较少。
三、兵团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及建议
1.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努力扩大兵团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重点是调整优化中职的教育结构,使中职与普通高中教育保持大体相当的比例;其次要调整和完善中职学校的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提升中职学校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物流等行业领域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二是发挥好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重点是做好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衔接,充分发挥高职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职规模发展,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确保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上都能与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适应。
三是做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按照兵团产业结构分布,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宏观结构,统筹安排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和兵、师、团的普通教育,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互通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
四是根据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和工作岗位要求,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兵团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建立以职业院校为骨干,企业、培训机构为主体,覆盖全兵团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网络,完善集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兵团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2.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壮大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和吸收职教领域专家和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业课或理论课教师;聘任兵团内外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赛获奖选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聘用兼职教师配合完成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技能考核和技能提升等任务;聘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
二是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提升培训,积极协调财务部门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列入培训补助范围,给予经费保障。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提高教学和理论水平。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技能操作水平,并将其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必要条件。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企业顶岗为手段,安排在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通过内地学习、企业顶岗锻炼等培养方式,使教师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省市职教资源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引进内地省市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来兵团教学、挂职,或选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人员前往对口援建省市重点职业院校挂职、助教研修,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可组织兵团职业院校学生到对口援建省市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3.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一是兵团及各师(市)的人社(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激励政策和措施,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指导职业院校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使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二是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场所已由以往单一学校教学环境扩展到学校和企业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由学校专业资源增加到校企双方职业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由学校的模拟、仿真实训转换为企业直接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体验工作环境,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职业理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了解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与定位,为学生以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企业尤其兵团的龙头企业要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参与推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联合学校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通过深度、充分的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共同推动兵团经济发展。
(2)坚持多元办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快推进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发展。职业院校在重视发展学制教育的同时,要及时转变观念,将技能培训放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位置,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团场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以及退役士兵、兵团民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满足技能型劳动者终身学习的多元需求。
二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方向,不断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由政府牵头,会同企业、学校三方共建共赢的开放办学平台,逐步提升职教集团服务就业和服务兵团经济发展能力。
4.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大兵团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
一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现有资金和教学场地、设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建立校校合作的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校校合作,优化配置资源,特别是获取部分对口援建省市的资金支持,建设和完善公共实训基地,促进兵团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
二是遵循“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的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层次、多方向合作关系,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教学为目标,联合企业共同打造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完善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做好实训基地的教学、生产、师资和学生管理等。提升公共实训基地服务社会能力,为技术创造、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服务,为品牌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使基地成为兵团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职业院校对外服务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鹿玉忠.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兵团日报(汉),2004-07-06(003).
[3]阚雅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2(6).
1.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许多人眼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被视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都处于次要地位,存在职业教育低投入、高收费现象和技术人员非人才的思想意识。
2.管理体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由于各类职业学校投资主体的不同,造成职业学校社会地位不同。由政府投资管理的职业学校在教育投入、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上是有保障的,而行业、企业或民办学校,却远无法同公办学校相比,这些学校从设立到招生、教学、毕业等环节处处受到制约和限制。在行政管理上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十分严重,培训资质和培训效果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取所需,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更新慢,所学非所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知识更新也远远落后于时代,有的教师甚至十几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案,从来没有变化过。高等职业教育中很大程度沿袭以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不紧密,有的甚至是脱节的,直接影响到实际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的需求,就是学校专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及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是在专业的开发上既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又要满足社会和生源市场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相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建立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
2.将短期培训和学制教育相衔接,采取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一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让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投入产出效应。二是考虑到企业的高技能要求,开展学制班。不论是短训班还是学制班的学生,都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取得相应
学历。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
“订单”式培训模式是指学校与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委托培养或用工协议,由企业提供未来一定时期内用工人数、岗位及标准,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开设定向培养班或短训班,考核合格后,输送到联合办学的企业就业。
“菜单”式培训模式是指学校从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用工信息开设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供失业人员选择,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服务部门推荐,由用工企业择优录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只有抓住了“订单”和“菜单”,才能抓住生源,抓住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本。
4.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
一、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一些高职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关注的,与自己无关,因为高职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注重理论研究的人才。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高职教师仍然坚持用自己落后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教学方式保守,教学内容陈旧。很多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受到限制。
2.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方向性
相比普通教育,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或者是教师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中,许多新的岗位会产生,也有很多职业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市场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职教师不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对一些新产品、新流程漠不关心,对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够了解,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很多毕业生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3.教师教学活动中教育性不足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教育存在教育误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某种技能,将其作为学生谋生的手段,而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的职业道德却不太重视。高职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的指导,没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知识、技术、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市场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第一,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寻找机会,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第二,高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搭建交流平台
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是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举措。企业和学校就项目、文化融合、培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技术需求、员工素质、新产品、新工艺等,教师了解到这些前沿信息后,将其与教学有机地结起来,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走进企业,在企业中工作,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市场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3.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分管教学副校长,明确职责,当好助手,积极投入到分管内的各项工作。工作中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履行党的义务、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创建美丽、和谐校园积极献计献策;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当好教师的带头人,学生的引路人。
1、做好校长的助手。 一年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力抓业务工作,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原则,出以公心,配合校长开展工作,协同校长调配各科任课老师,对其它工作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配合校长建立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抓好教师管理。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关键在教师。我校教师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队伍不是非常的稳定,刚成熟起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不断地调走,又很难及时补充新教师,就算新增了一些教师也缺乏责任意识和教学经验,使出现任课教师相对充足但教师教学任务分工难决策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年龄结构偏小,一些年轻教师虽有一定的干劲,但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工作走了很多弯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我校积极组织新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 3、搞好教学研究工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科研就会原地踏步,办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校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坚持教学科研的常规化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本人对教学科研历来不敢掉以轻心。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对课题研究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认真抓好检查、考核工作。平时严格备、讲、复、批、考等各环节的检查和管理,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检相结合,检查后及时总结,及时与相关老师交换意见。在学年末把平时的检查情况量化,完成对教师一年的综合考评。只有给每位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让教师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才能充分了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5、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担任二(1)班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认真干好教学工作,切做好普通教师的表率,不管是备课、完成教学任务、作业批阅等方面能走在普通教师的前面,教学成绩不落后在普通教师之后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在平时的教书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教学副校长这个岗位切机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成人高校;战略资源;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62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8-02
0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势头减弱,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等院校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扩大招生规模,全日制招生逐步放开了原来的一些限制性规定,这样,使得过去那些只有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而成人教育招生对象因此而相对减少。这一点,更使从事成人教育的同志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危机,成人高等教育提前感受到了竞争带来的压力,许多人因此而深感忧虑。
成人高校在创造与营销商品或提供教学服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活动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公司获利生产的结果称为“价值”。基于成人高校的立场,不仅想了解本身的价值链创造出的最大利益,更确切需要知道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的价值链。
1 成人高校转型发展背景分析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一文中,对成人高等学校调整做出了明确的指导:① 大力发展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 ② 充分发挥成人高等学校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③ 个别科类特殊、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的,要在从严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单独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 ④ 鼓励省级、市级教育学院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合并。这些具体的规定,从4个方面对成人高等学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改革趋势渐渐明朗的时期,成人高校的改革路径渐渐从淌水过河到了涉足深水区,从不明朗到明确,为成人高校改革的最后实施确定了基本的基调。
2 成人高校转型策略分析
2.1 成人高校办学的现实优势分析
目前,成人高校相较普通高校仍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1) 地理位置的普存性。以各级电大为例,电大系统的触角伸及我国各省、市、县。一般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电大。这让学生的继续教育可以在“家门口”完成,在目前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2) 体系地位的特殊性。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相较普通高校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从而能够使校校之间的合作更有动力,而较少产生内耗。从而大大减少了办学的协调成本。
(3) 办学特点的成人适应性。相较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在继续教育办学方面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方面,普通高校更注重普通教育,而普遍存在一种轻视成人教育的倾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普通高校也更多地将优质资源配置在普通教育方面,从而在继续教育方面相对缺少管理。相较之下,成人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更有针对性,管理与教育资源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专注性。
以上的优势使得目前阶段我国成人高校的存在仍有其现实价值。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目前仍然有着十分广泛、非常强劲的社会需求。虽然以学历补偿为特征的成人教育,其社会需求逐渐趋于平缓,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录用,开始形成了一种高学历追求的趋势。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因而也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教育需求,这种追求人才高学历规格的趋势,既有利于普通高校的发展,对成人教育同样也是一种强劲的刺激。
2.2 成人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设置同质性高,办学特色不明显,导致恶性竞争。目前全国大多数的成人高校的专业设置同质性强,比如都设置了公共管理、金融、服务、计算机等专业课程,没有很明确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程,比如对一些少数民族特区来说,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或者根据当地实际开放开发的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专有课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几个学校共同竞争部分学生的状况,而专业课程相同也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选择面不够广,学不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知识。
(2) 办学类型单一,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成人高校教师培训依然存在重视不够,经费短缺,形式单一,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具体看来,首先,虽然目前高校对教师培训都加大了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但依然满足不了需要。经费短缺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其次,根据教师职务来确定培训范围和形式的模式,使得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目前的培训形式只能满足一小部分教师的需要,而且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范围比较窄,种类不足,这些都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对教师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成人高校教师培训的设施、管理、内容和方式都难于满足成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1]。
(3) 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低。成人高校毕业之后,获得是学历学位证书为大专或本科学历,但是由于盖上成人高校的帽子,对外界来说,就显得低人一等,并不是全日制大学,区别对待。从成人高校毕业后的学生普遍反映,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是成人高校,这些学历学位证书并不能获得认可,社会认可程度低。
(4) 师资培育乏力。师资培育乏力主要表现在:① 成人高校教师严重缺乏培养经费,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制度不健全。目前,对我国成人高校总的投入就不多,高校事业费基本上只能满足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所以用于教师培养的经费寥寥无几。由于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不健全,使得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封闭、老化,不能适应新时期产业结构和学科结构调整的需要。② 成人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人高校教师培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看来表现在:一方面,在我国成人高校教师中,存在师范类院校和非师范类院校不分的问题,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即使参加了职前培训,也大都是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职后进修、培训主要是去各类综合性大学,其进修、培训目标过分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
2.3 具体措施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的、深厚文化涵义的雕塑等人文景观, 为师生开展校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净化人,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塑造人, 让莘莘学子心灵得以净化, 情操得以高尚, 学识得以博大。
(2) 发展非学历教育。科学调查并研究分析社会培训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热点组织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比如,英语培训、心理培训、技工培训等,广泛开展职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岗位培训。如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项技术培训、岗位技能训练等。时间可长可短,长则一年、两年,短则几天、几个小时。但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2]。这些都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缺口,成人高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得学生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对这些紧缺人才的需要。
3 成人高校转型的资源管理
3.1 成人高校转型的资源依赖
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属于成人高校特色的课程设计、教学教务管理、服务(校友资源管理、沙龙管理),将这些课程设置及服务贯穿于始终。成人高校发展的战略应定位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关注继续教育中的岗位培训与非学历教育,发掘办学特色,努力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成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采取集中性竞争战略。在策略方面,应关注成人学习的特点,将教学与科研的重点放在成人学习支持技术研究等方面。转变对职能管理的传统认识,转变传统的高校职能管理模式,应将职能机构的设置纳入学校战略体系中来,避免完全与普通高校雷同,而影响自身办学特色的发挥。例如,组织结构方面,可以考虑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专门项目由专门的管理团队操作,绩效激励也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进行。
3.2 机构设置
通过建立项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薪酬管理,向社会广泛招聘相应的师资与管理人才。对成人高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优秀的师资队伍,以“不为我所有,但求我所用”的理念招聘兼职的授课老师,通过柔性引进高校队伍,能缓解当前成人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的现状,同时也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校服务。
3.3 制定专业化的成人高校教师能力标准
成人高校教师仅有高深的学科理论知识绝对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曾经明确指出,师范教育必须要有严格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唯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作为一名成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热爱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具备从事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备良好的师德;其次要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的实践技能。因此,我国应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师资建设的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出成人高校教师的能力标准和专业标准,为教学提供质量保证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促进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4 依托高校资源,建立成人高考培训机制
如今我国提倡的是构建终生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成教进行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变,逐步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大力发展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益的非学历培训转型。未来成人教育应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如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等。因此,成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将高校优质的师资、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种类齐全的资源等融合,为各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4 管理部门需要观念转变
4.1 盘活资源,发挥政策优势
成人高校管理部门应当从盘活资源出发,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适应成人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切实把握住成人教育肩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责任。成人高校面向的对象是全民,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多数成人高校却只以学历教育为主。但在普通高校扩招造成部分生源流失的情况下,成考人数下降,成人高校生源萎缩。而往往被成人高校忽视的非学历教育生源的潜在市场却十分广阔[3]。部分学员认为,他们既是企业精英,也是家庭支柱,要事业、家庭、学习三不误,又能上名牌大学,远程教学则满足了他们接受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多方位地开发非学历教育,推出新的教育市场与教学形式,开拓更多的非教育机构市场。
4.2 转变观念,助力成人高校开创新局面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 已经有改革的试水区渐渐步入了深水区,社会各类矛盾不断冲突,这个时候的国家肩负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双重任务,而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既要注重信息社会里成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需求, 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工业化时代成人的职业需要[4]。因此,对没有享受到高等院校同样待遇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应该对成人高校予以支持,转变固定思维,关注成人高校的改革,突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在成人高校改革的同时, 引导成人高等教育向学习型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春玲,邢颖.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07(1):1-3.
[2] 姜向阳.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障碍及其遏制对策[J]. 终身教育,2006(4).
国家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在教育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还是在教育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1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特教学校分布城乡差异比较大。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但乡村地区特教学校数量仅占5.50%,50%以上的特教学校集中在大城市地区,特教资源基本聚集在大城市地区。农村残疾学生去特教学校上学,则大多需要住宿。尽管大多数残疾儿童也享受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但远远不足以支付残疾学生上学所需支付的费用,不少家庭因贫困无力支付学生的教科书费(例如盲文、大字版教材成本都很高)、辅助用具费(盲版、盲笔、盲杖、盲文打字机等)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等,造成一部分残疾儿童因贫失学。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仍难以满足残疾学生需求。2007年,国家实施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基本保障了30万以上人口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或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但目前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属于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这些地区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面临很大的困难。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目前至少有一半在校残疾学生是在普通学校就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基本上投向特教学校,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严重缺乏经费。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其教师需要培训,教育教学环境需要适当改造,需要建设提供教学干预和康复的资源教室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此外,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极为缺乏,很多普通学校无法配备具备特教知识和技能的特教教师,且缺乏相关专业支持。
1.2特教教师数量少,负担重,待遇低国家至今没有制定特教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许多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负担重,且严重缺编。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75.6%的特殊教育学校提出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导致有些学校不能开足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课程。当前,特教学校招收的学生残疾程度越来越重,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待遇却未提高。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基础工资+职务工资”15%的特教津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特教津贴工资可以占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2%左右,对稳定特教师队伍起到很大作用。但该项政策50余年未做调整。2006年教师工资结构改革后,教师的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之和所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下降,15%的特教津贴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也降至4-6%左右,特教教师平均每月仅能增加200-400元左右,远不能体现出特教教师付出的辛劳。此外,大量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未得到相应津贴或补助。
1.2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有待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财政投入仅为0.46%,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台湾地区比例则达到4-5%,发达国家比例更高。2006年美国联邦政府拨给各州的特教教育资助从1977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50亿美元,及至2006年的120亿美元,这些经费还不包括各州投入的特殊教育经费*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投入提高到76.7亿元,但特殊教育经费主要投入给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接纳了52%在校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普通学校却没有获得相应特教经费支持,国家特教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2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简称《提升计划》)。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升计划》提出了三大重要任务,一是提高普及水平,特别是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加强条件保障,重点是保障特教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水平;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特教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随着《提升计划》的实施,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将会进一步扩大,县(区)级特教学校运转困难的问题上也可以得到解决或缓解,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会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的教育质量。此外,《提升计划》中设立的一系列项目如“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对薄弱特教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也能提高特殊学校招生能力,有效提高特殊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提升计划》对整体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广泛沟通和协调后才能真正落实,因此还需要出台针对性政策或专项项目才能保障《提升计划》中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2.1设立国家级全纳教育实验改革基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但缺乏政府层面推进全纳教育的具体举措和规划。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进全纳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签署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承诺消除普通教育体系中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歧视。但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看,普通教育体系对残疾人的入学歧视仍然存在,近5年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比例也逐年下降。如果国家在不采取确实的行动,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还有可能继续下降,会严重影响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扩大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质量,确保全纳教育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国家应该适时设立国家全纳教育实验区。因此,建议选择2-3个县或区设立全纳教育实验改革区,推行无排斥、无歧视的全纳教育理念,加快构建普特融通的教育体系,以便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奠定基础,也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政策的一些指责,为世界全纳教育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2.2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制度残疾和贫困往往交织在一起,一个残疾孩子可以拖垮一个家庭。很多残疾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这些家庭通常因为无法支付学生食宿费或交通费或教材费等不得不让残疾孩子辍学在家。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获得教育,有必要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分阶段实现残疾人免费教育的目标。首先,尽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同等对待)教育全免费,即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食宿费、交通费等,适当补助残疾学生的辅助设备、用具等费用,以便减少残疾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为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所承担的经济负担。其次,残疾人高中教育已经被纳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应逐步实施高中阶段残疾人教育全免费。第三,逐步实现残疾儿童学前阶段免保教费和食宿费。第四,逐步实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加补助政策,即免学杂费、补助食宿费和就业保障费。第五,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免学费政策,并使残疾人大学生人人享有助学金。
2.3在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07年,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基本保障了30万以上人口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或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但目前全国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其中绝大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是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最薄弱的地区,依靠本身的力量很难完成《提升计划》中规定的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属于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为了推动该地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在这些地区改造普通学校为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仅可以接受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还可以为当地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和随班就读教师提供咨询、指导、培训以及直接教学服务。
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指出,“盲聋哑中、小学的员工,除按中、小学工资标准分别评定外,对教员、校长、教导主任还应按评定之等级工资,另外加发15%,以表示鼓励”。国家又于1989年重申,盲、聋哑学校的教师、校长、教导主任发给本人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之和的15%的特教津贴费。直至上世纪80年代,该项政策确实提高了特教教师的吸引力,15%附加工资可以占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2%左右,对稳定特教师队伍起到很大作用。该项政策50多年未做调整。为了稳定特教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特教教师职业,建议提高特教教师津贴费由15%提高到50%以上。此外,建议为残疾人中职学校和残疾人高等特教学院特教教师提供专项补助;为普通学校承担特教岗位的教师提供专项补助;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交通补贴。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困难及对策
一、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一是招生机制带来负面影响。招生难是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招生资源未列入统招范畴,各职业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各自为战,招生秩序混乱,使得招生成本增加,也加深了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而已成定势的一点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高考失利的毕业生,或是已有工作经历的历届学生,使得社会大众固然地轻视职业教育,继而使职业院校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生存发展环境愈趋恶劣。二是职业教育有被边缘化现象。如:虽然政府将技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考试对象范围之内,但社会各界还是普遍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看低职教系统的学历和资质。三是就业门槛低。由于欠发达区域产业经济不够活跃,粗放型经济企业较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与其他来源的劳动力相比,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有技”与“无技”一个样,故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环境不佳,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有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
(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1、职教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其一,大部分教师常年待在校园内,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授课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所培养的技能知识与企业所需的知识脱节,不能无缝对接;其二,在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的落实中,以三年制的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大多数学校都采取前两年由校内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第三年则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其三,各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的制约,实训设施设备始终滞后于当下的企业技术,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致使学校的教学教研质量难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同时,各专业学科都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若不灵活变通、更新,则其培养方向将与时刻变化的人才岗位需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虽然在尝试进行“一体化”改革,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还开发了“一体化”教材,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结果培养出来的职教人才或是有理论、无技能,或是理论技能都不强,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需要企业再培训、再“回炉”,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2、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不少职业或技工院校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一直达不到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平台建立难度较大,政策执行也不严格。造成了现有教师对企业用工需求不熟悉,教学与生产一线需求脱节。3、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国外,资格的认定主要由行业协会等少数几个组织负责,而我国的职业资格认定分散在11个部门,考试时间、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不唯学历,凭能力!”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评价,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本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这也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质量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当前,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特别是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出,使得职业教育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社会传统观念依然“积重难返”,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仍然是家长、学生的首选,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仍是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或否认职业教育。真正以学习职业技能或发展个人特长为目的而报读职业院校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确。当前,职业院校大多侧重于学校的教育,忽视了企业的介入。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才培养、储备意识不强,有些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比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按2.5%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实际执行却流于形式。
二、相关建议
(一)努力营造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改革落实,统筹好初中生升入高中和职校的招生计划任务,切实改变先考虑升高中接受普通教育,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再接受职业教育的传统做法,切实提高中职院校在初中生升学时的招生比例,推行“平行录取”。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打通中职到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升学“快车道”。(二)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以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为例,把职业院校作为“一轨”,把企业作为另“一轨”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又能缓解政府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实训设施不足的矛盾。为此,建议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积极统筹与协调,进一步分清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校三者在各自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如对参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或提供教学设施设备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到职业院校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的教育培训费予以支付;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以提高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就业的角度,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纽带,并监督执行。三是建议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对接市场,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一体化”教学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三)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应有的培训条件,并不代表职业院校不需要实训设施、场地;相反,职业院校更需要加强硬件,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需要最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果由企业现教现做,那么企业承担的成本和风险将加大,也将挫伤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教室到岗位的平稳过渡,学生必须在职业院校内部先行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进企业、上岗位,这就需要学校配置相应的实训设备,而且设备必须与企业的相一致,甚至更先进,还需不断更新。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职教所需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四)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一体化”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掌握岗位要求、熟悉一线技术。但这方面,恰恰是我们职业培训的“软肋”。为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措施,从上级要求和具体制度入手,逐步改善和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建议要建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准入门槛,明确担任职业院校老师的硬性要求。要建立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比如,切实落实“教师每3年至少有3~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开展跟班培训和社会实践”的规定;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教师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议要建立一套较完善的组织、考核、监督机制,真正将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与培训纳入其中,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按不同的专业确定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接受教师实习与培训的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将轮训形成制度化,将赴企业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培训考核当中,将其作为教师聘任、晋级的必要条件;为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提供良好环境,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高“双师素质”和“一体化”教师的比例。三是建议要积极拓宽职业院校专兼职聘任教师的渠道和平台,方便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担任专兼职教师,比如教育部门现在每年的七月都会要求各职业院校,特别是各中职学校,上报所需专业的“特聘教师”,从企业和社会上聘请该专业紧缺的企业人才来弥补学校的师资不足,所需工资和经费由政府相关部门按一定的比例补足,就是将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进人渠道进一步拓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仕民.德国职业教育思考与启示———赴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培训的报告[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7.5.
[2]李家兵.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后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6.6.27.
[3]修振竹,唐吉秀,魏引庆.关于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查[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8.25.
[4]张向阳,王石磊.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5.
[5]贺伟柏.东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转换,国外
一、实施具有“自我强化”功能的政策
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重视普通教育,弱化职业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家长和学生更为深刻,职场上对于两种教育类型的学生也存在着。笔者认为产生轻视职业教育理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和政策导向问题。一般在这样传统观念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存在企业歧视职业教育的学生,使职业教育的学生投资收益率较低,社会地位不及普通大学学生。所以很多国家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用“政策导向”,达到“利益驱使”,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
澳达利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向是职业教育研究者研究的典范国家,它有着100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跟其政府的相关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澳大利亚国民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该政府规定如果企业职员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后,企业可以按照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来免缴税金,从而激励企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培训。同时这项税收减免政策起到了“连锁性”的良性反应。由于企业可以从员工职业教育培训中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和人力资本提高而得到的效率提高,所以一般企业都规定了职业教育培训与工资挂钩的政策,从而推动了员工对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广泛参与。
同样,按照德国的政策规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如果学员获得技能资格认证,就构成了其到相关职业部门就职领取薪水,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险救济金的基础。所以,政府的政策由于其本身具有“自我强化”而得到有效的执行,使职业教育的主体得到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二、实施消除利益分割的“转换”制度
职业教育得不到普遍认同,不但源于毕业后找不到很好的工作,或者职能接受替代性弹性比较大的工作,而且当自己的职业道路遇到障碍时候,又无法回到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在转换职业后,自己的资格认证等可能不能得到承认。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很多国家采取了“转换”制度。大体上来划分,就其所属的关系来看,笔者将其分为两种渠道的转换: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转换;职业教育系统和普通教育系统之间的转换。
(一)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转换
在澳大利亚,英国等为了英国劳动者在各个地区之间的流动,为了避免重复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等,实行了对先前学习的认可和转换制度。澳大利亚对于先前所学习的认可采用两种方式:提出申请,通过考试或通过真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其次,通过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AQTF)的共同认可原则,即注册的培训机构要接受其他注册培训机构授予的资格。在英国,采用执行学分同等有效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其应用在不同等级和类型的资格认证方面。
这种职业教育内部对于先前学习的认可可以消除由于资格认证而带来的利益分割,减少职业转换障碍,形成具有通用知识和技能的资格转换一体化,从而避免重复学习而带来的成本上升,时间浪费等情况。
(二)职业教育系统和普通教育系统之间的转换
在澳大利亚,为了增强高中学生的就业能力,该国政府规定高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必须有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在高中毕业后,有两种方式可以进入大学的本科阶段进行学习,一种是参加文凭会考的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在高中毕业后参加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院校学习达两年,获得高级专科文凭后,可以申请读大学本科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同时,还可以免修一年课程的学习。
也就是说在澳大利亚,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可以继续进行较高层次的大学教育的。
在加拿大同样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转换制度,具体体现在四年制本科前期教育方面免费论文下载。加拿大部分社区学院与本科学校前述协议,毕业后有继续进行深造的学生,可以转移到协议学校继续上学。通过学分认可的方式,实现一般大学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英国,由于各级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普通教育证书或文凭相对应,这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实现了相互转换,凭借相应资格证书就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三、实施“动态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
随着社会变化节奏的加快,职业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劳动市场上产生职业化的行为,达到相关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所以教学内容也要随着市场岗位内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在职业学校教师的用人制度造成教师掌握的技能跟不上市场要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满意。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教育的“动态化”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国家也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在教师培训方面对于适应“动态化”的效果更明显。
首先,对于培训所产生的费用教师无须承担,一般式带薪培训。其次,实行奖学金制度,以增强教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澳大利亚实行了“培训包”。“培训包”是面对市场需求开发的,教师培训首先接受面对市场的“培训包”,教师再将“培训包”对学员提供培训和考核。这样,就形成了供给和需求的顺利接轨。为了增强教师的专业性,一般招收行业内具有三到五年专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而后再帮助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另外,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院的兼职教师占到三分之二。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样可以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技术和知识是紧跟市场的,能够使自己的学生与市场形成顺利的衔接。由于这种雇佣兼职教师来教学,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那么这种做法的优势也就有可能丧失。
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被市场所接受是因为市场要求是“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而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的。而德国的“双元制”正好解决这个僵局。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接受培训的学员在企业里是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实际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使他们知道在企业里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等课程的学习,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根据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政策,制度等,我们不难看出,为了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的政策必须具有可执行力,这种执行力应在政策的导向下最大限度的来自于利益相关者。比如澳大利亚为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而采取的政策。为了使某项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只具有利益相关者的执行力还不够,例如很多国家都出台了职业教师的培训制度,以及为这种培训创造的优惠条件,但是很多国家这种培训制度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没有配套的制度提供支持。所以,形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有消除职业教育弊端,产生利于驱动的具有可执行力的政策和制度驱动。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J ]. 外国教育研究.2002(02)
[2]康乃真.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比较与思考[J ] .江苏高教 ,2000 (02)
[3]王乐夫,姚洪略.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剖析及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借鉴[J ].高教探索.2007(03)
[4]王志强,党庆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 ].甘肃教育.2008(23)
[5]徐秀华.澳、英、德职业教育培训比较研究[J ]. 外国教育研究.2008(06)
【关键词】理想;现实;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中国分类号:G451
“专业化”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个术语,也是行业领域的一个新概念。1852年,美国马里兰州向全世界公布义务教育法,从而诞生了师范教育制度,由此分化出了专门的教师职业。作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相应产生了“教师专业化”概念和发展行为。
何为“教师专业化”?普遍共识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作者:邓金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9-06-01)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基本含义包括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成长和管理等三个大层面。是故,“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秀江韩杰)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了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昭示着教育对归于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意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举措成为了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面对这些行家或行政领导的说教显得那么的高高在上和事不关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多少耐心去听那些高不可及的口号,他们往往只关注手头的事务和眼前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眼下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这些,他们才可以从容地做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专业发展?这其实是多数普通教师的消极反问,因为找不到让自己心动的理由,于是有些教师把目光投向有偿家教,有些教师转行跳槽,有些教师糊里糊涂上班,马马虎虎上课。时下的一句顺口溜似乎很能够让人窥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大学教师在外跑(联营、参股、走穴等),高中教师家教忙高考,初中教师把饭碗保,小学教师说普九就是好(学生不参考直接升学)。”此话虽说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教师专业化发展仍仅限于整个教师群体中为数不多的“精英分子”,众多普通教师仍徘徊不前,或甘于平庸,这不能不让我们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课改进入深水期,我们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了做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是人们的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我们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现象!
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限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
先看看新时期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教育的变样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样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甚至一辈子,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就都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这些校长中也不乏有一部分年纪轻轻的就当起了“甩手型”校长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所小学领导班子共九人,校长刚四十岁,一位副校长不到三十五岁,九人中只有教导主任和副主任任有一科主课,其余的人要么没上课,要么上几节副课,可教师却完全超出了国家规定的课时量。再如这样一件“新奇”事:平日里要是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或是兄弟学校来参观,要安排老师上观摩课(或其他课),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往往是年老的或是多少带有一点“官衔”的上阵。等等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学校对教师编制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好的发一个证件,不好的连证件也没有,就评定职称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我们老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
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当然更需要很多外界的因素,因为教师也是一个生存个体),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