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第1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一、把握文本细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从细节切入文本,抓住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有效方式,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通常,我们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三个时间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谭老师的人物形象。但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独辟蹊径。徐老师紧扣“姿势”,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做文章。首先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思考这三处姿势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读课文,思考每次描写谭老师的姿势,分别有什么作用。在交流每一处姿势的时候,徐老师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文中三处有关姿势的描写,各有特色:第一处侧重动作,是对谭老师的正面描写,第二处侧重语言,是对谭老师的侧面烘托,而第三处则是对谭老师姿势的高度概括,这种凝练的表达更引发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无比敬重。课后,徐老师就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我的妈妈》,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妈妈的特点。虽然作文《我的妈妈》,六年级学生早已写过,但这次的写法,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大家的兴致很高。因此,徐老师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展开教学,既别开生面,又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把握细节,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把握具体语境中人物的真实、丰富和复杂的细节,可以引领我们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环节获取丰富的信息,促进我们与文本深度对话。

如课文《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处关于伯诺德夫人的细节描写: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位教师抓住句中的“急忙”和“轻轻”,提问:“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地取油灯,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蜡烛?通过一番探究,学生认识到:面对燃烧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情报员,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情报人员,动作是不能“急忙”的。但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越烧越短的蜡烛,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还有什么会比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令她揪心呢?母亲的天性下意识地使她的动作变得“急忙”。但当她点亮油灯之后,职业身份又告诉她这样的“急忙”是失常之举,可能会招致危险,所以她转而又“轻轻”地吹灭了蜡烛。从起念取油灯的“急忙”到点亮油灯之后吹灭蜡烛的“轻轻”,瞬间两个有悖的动作,揭示了人物当时内心的风云变幻。也正是这样,伯诺德夫人的形象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在这节课上,执教的老师发现了《半截蜡烛》中的关键性细节,还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三、把握细节,教出文本特色

抓住细节展开教学,可以教出文本特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培养有关文体的阅读技巧。

第2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一、预设――让课堂充满灵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常常惊叹优秀教师在某些细节上处理得灵活机智,殊不知这些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细节往往是教师的有意安排。

1.预设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前提,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会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运用多媒体营造了这样的情境:半截蜡烛的烛火在摇曳,钟发出滴答滴答声。此时,教室里格外安静,学生们神情严肃,显然都在为伯诺德一家的安危担忧。这一细节就像架设的桥梁,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流露的是真情,表达的是真心。

2.预设重点突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关键处注重细节设计,能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理解西坡只有雪松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我故意错误演示了雪松弯曲反弹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纠错。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家对照演示,认真研读文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相互补充纠正中不仅知道了西坡为什么只有雪松,而且感受到了雪松的顽强和智慧,见解是灵动的、深刻的。

3.预设拓展延伸。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最后预设了师生共同合作写诗的环节,学生因为有感而发,写得很精彩,如“爱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爱是妈妈温柔的叮咛” “爱是爸爸担忧的目光,爱是妈妈关切的问候”,这样的课堂扎实与灵动并存。

二、捕捉――让课堂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出一个个鲜活的细节,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及时去捕捉,使课堂充盈灵动的智慧,洋溢人性的光辉。

1.解“疑”――柳暗花明。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疑点,教师就要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如教学《夹竹桃》第三自然段时,有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与夹竹桃没有关系,是不是作家写跑题了?”于是,我利用学生的疑惑,鼓励他们通过仔细读书、小组合作等方式寻求答案。在激情互动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2.点“误”――茅塞顿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学生细微的错误,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误点”,巧妙点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帮助其深化理解。有学生在复述《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说:“由于众寡悬殊,我军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逃到宛平县城”我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逃跑” “撤退”这两个词语。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逃跑”含有蔑视之意,用在英勇顽强的我军身上不合适,并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有不同的用法。

3.争“异”――“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当学生引发“异点”争论时,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当头棒喝、遏止,而应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思中辩,在辩中思,于思辨中寻求真知。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对“老人的生活究竟苦不苦、累不累?”这一话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便举办了一个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或引用文本的观点,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精彩的发言中不时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魅力和人文的光芒。

三、挖掘――让课堂充满思辨

文本由一个个细节组成,一些看似平常的标点、词语、句子往往意犹未尽。我们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发现并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1.切准提纲挈领的聚焦点。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教学中切准文本提纲挈领的聚集点往往能带动全篇,如《掌声》可围绕题目一步步展开教学,《九色鹿》可紧扣“见利忘义”一词探究,《夹竹桃》可从最后一段入手等。这样教学整体感强,重点突出,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第3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 三“性” 三“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任何学科仅靠课内学习与实践是不彻底的,尤其是语文。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在课外实践性作业上下工夫。

一、要有趣味性

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外实践性作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实践性作业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欲望,就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其中。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以读促写,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对照课文中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描写,找个搭档进行模拟表演,抓住“推、拉、拽、顶、扳”等动词,体会作家描写摔跤场面的生动传神。又如,学了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后,我们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课外自己编排小剧本和相声段子,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艺术的精妙。像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充满了情趣和挑战,学生最喜欢参与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要有开放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当然,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更应该具有开放性,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和形式,达到巩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国家发展方面的资料,阅读一些歌颂祖国的诗文,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或者自主拟办一份手抄报等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亲情”主题单元学完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做一次作业,如给妈妈写写心里话、帮妈妈洗脚、做饭等等,并写下来。课外实践性作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上的需求或学习的条件、兴趣,或在家里说一说,写一写,或走出去看一看,访一访,自主进行课外实践。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只有体现了开放性,才会有实效性。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灵活而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

三、要有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制约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并影响着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周边的环境,了解家乡的历史,关注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很有必要。

如学了“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我建议学生游览我们县城的西岭公园、成纪文化城,调查了解当地的红富士苹果。又如,学习了老舍、袁鹰等著名作家在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的写作手法,我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风景名胜、地方特产。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描绘家乡,进一步内化写景状物的手法。再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静宁县博物馆,然后让学生按照参观顺序进行介绍。我们身处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和冬季降雪是常有的事;大人带着孩子参加婚丧嫁娶的场面也屡见不鲜。我都会鼓励学生用笔记录下来,借助身边的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借机训练学生的写作。

语文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还应该体现生活化、系列化和人文化三原则。

一、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精彩故事,课后可以和同学进行情景表演;在学校掌握的词句,回家后在和家人的交谈中可以实践运用;走在大街上可以留心各种招牌名称和各种宣传广告语;不妨倾听市场上韵味十足的叫卖声;主动和公交车上的人进行礼貌对话等等。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学语文、用语文的资源。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应教育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父母亲不在而自己需要外出,不能按时回家,就可以写留言条;当自己心里有苦说不出,就可以拿起笔写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悦。如果能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真正起到了语文生活化的作用。

二、系列化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的螺旋发展的过程。如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更深地感悟动物世界的生存逻辑,我让学生课外关注各种动物的生活情况,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黑熊舞蹈家》等,写好读书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当学生积累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后,我又提出让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小说创作。这样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系列化阅读写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认知领域内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提升。另外,每次实践性作业都要强调作业的目的,注重作业的过程,落实作业的评价。只有完整、系统的作业流程,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三、人文化

小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内容要放眼自然生态,体现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乐于合作,勇于创新,关爱他人,真诚友善,做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探索者。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多性能多元化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山西教育报刊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