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旅游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研究

第1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实践创新

1研究背景

1.1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适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由地方财政支持,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根植行业,强化实践,服务社会”为指导,坚持“先行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先行性”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转型的先行政策,大力推行专业改革,适度超前推进改革,对旅游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土化”体现在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即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1.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和实训,强调能力为先,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应注意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现渐进性,能力培养个性化,实践学习形式多样化。如果希冀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考虑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实践训练,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3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无法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中,有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实际专业岗位的认知。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由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企业尤其在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有好工作,企业发展能留住人才,实现双赢。

2研究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到岗给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相对来说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能者居之任之。

2.1对于高校而言

对于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可以提前了解当前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旅游管理的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明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业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清楚认知企业,亲密接触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探究合作中,有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其一些旅游集团企业拥有“创、研、产、销”集一体的产业链,有着合作多元化的优势,可同时针对多个岗位进行科研探究,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3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料,得到校方专业师资的技术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推广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丰富人才储备,挑选到合适的优秀毕业生,提前对每位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使企业服务型人才高素质化、年轻化,最终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的。

3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3.1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项目规划

深度的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进行密切接洽,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现代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各项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对项目规划及实施流程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进行相互实地考察,学校就企业的企业文化、运行经营情况、运行环境、实习工作环境及学生在是实习过程中的食宿行等环境进行考察;企业就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情况,生源情况、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基础设施及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3.2明确校企创新实践合作双方需求和责任

旅游企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实践的地点、岗位数量、实训的时间、实训的安全环境及实践培训计划等。高校在企业提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招生宣传、保证生源录取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保证旅游企业的实训实践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就业提供教学和实践保证。

3.3建立校企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

共享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也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在这里的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办学模式提出的概念,在以往的旅游管理实训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往往缺乏分享,实习单位不明确它需要的学生,学生不明确她能干什么岗位,在实习环节完成以后,近一半学生离职换岗,浪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就业机会。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探索和华强方特集团建立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也就是华强方特提供多岗位供学生多时段换岗实习实践,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训实践情况,学校安排随队老师及时把控,调整学生在校教学和实践培养方案,后期阶段进行专才专岗培养,使学生在后期实习实践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共赢,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如果按学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设计,可以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为主,企业提供经费让学生到未来实习实践岗位考察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进入企业实训岗位,每位学生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每个岗位工作5周,在企业进行3-4次轮换岗位实习,全程有学校老师参与考察记录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这阶段实习实训结束,企业与学校带队老师结合,对每位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估,返校后,与学生进行结合,帮助每位学生评估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确立其以后加强培养能力方向,使学生的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段在企业实习实训结束,即第三学期中期,学生返校进行10周,进一步的理论和针对性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岗技能。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主要学习依旧是强化学生专岗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期间,企业安排专岗人员参与教学和技能培训,完成这段学习,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专岗实践,不在轮岗。

3.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些旅游企业集团如华强方特集团具备强大旅游科技和经济实力培养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华强方特集团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合作式创业基地,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政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华强方特集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储备人才和技术,扩大企业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未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

具体教学实训实施办法包括:第一,企业参与学校计划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参与学校安排教学计划及实训场所,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参与部分课程,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企业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岗位及场地,阶段性实习结束后共同总结实习情况报告。

4结论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深度参与与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在育人中的特长,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加强和完善了校企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应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转化,探索实践符合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双方全程介入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管理过程,达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14):189-190.

[2]祖国峰.高职经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探索研究[J].商业经济,2018,(03):95-96+10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

第2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酒店实习管理涉及到酒店、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关系,尽管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学校的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特别的管理权限。学生在校外接受实践教育必须服从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风格与类别相差迥异,学生在酒店实习中要逐渐地接受与调试才能够从校园学习中转换过来。在酒店实习中,学生要兼顾处理到各种因素,校方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系到实习效果好坏的关键。针对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的认识酒店实习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从整体上提出优化课程的建议。

2.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相关利益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和旅游行业对口的专业,其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为旅游中一部分的酒店行业,自然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归根结底是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的实习为酒店管理的预算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旦酒店实习达成,学校、酒店、学生就处于三方博弈的利益竞争状态。

首先,学校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安排为酒店实习。这种教育安排将学生接受学习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酒店,纯粹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学校节省了部分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施,减少了对学生管理的成本。同时,将学生批次地安排到酒店实习可以从酒店利润中实现分成。

酒店引人学生实习可以缓解酒店的工作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学生被酒店安排到客房部等工作辛苦的地方,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的工资较正式员工的工资要低,也就是说酒店用较少的资金获取了同样的生产力。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为了修完学分参与酒店实习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实际中的付出。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在接触社会中创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完善了自身的素质。

3.高效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出现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将学生纳人到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关的报酬,在实践中学生要处于学校与社会中的中间状态,还要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学校组织上,有的是酒店管理上,有的出于学生自身的不适应。

3.1学校组织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中没有进行实习具体问题的分析,在动员学生进行实习准备时将遵守的条例规则明确地列出,但是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但是却没有师资力量在实践课上悉心指导。学生进人酒店实习完全的由酒店方面统一管理员工,所以实践课变成了学生从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单纯课程。

3.2酒店管理方面的问题

酒店在对学生实习上并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化处理,而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紧缺人手的客房部,特别是一些酒店根据特殊需要对实习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一些相貌和个子较高的学生将会被挑选。酒店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将学生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人力资源分布上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不能定期地调换工作。

3.3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没有校园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将完全的处于被管理以及约束的状态。学生要按时高标准地完成酒店安排的工作。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还要在逐步的调适中找到自己的状态。在一些较远的地方实习,学生还要处理与其他员工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以及生活上的矛盾问题。学生从优越的环境下进人到艰苦的工作状态,还要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压力。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对策

酒店实习管理出现的问题关键在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三方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三方不能共同解决,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实习中矛盾现象偶有发生。

4.1严格筛选实习酒店名单

实习酒店的确定关系到实习环境,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对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前应该到实地考察了解酒店的相关情况,并与酒店管理层商议实习事项,明确实习权利责任主体的范围。对酒店进行资格审查,观察酒店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以及酒店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4.2建立实习反馈机制

学生在实习时,校方要时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可以将酒店管理纳人其中,通过酒店的管理评价来定位学生做出的工作。实习教师要带队进行指导,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在相互的帮助与监督中提高实习的质量。

4.3重视实习学生情况变化

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自身不能够完全的解决,需要外界提供帮助。校方要在实习中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地疏导学生的情绪.,同时校方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规定导师指导特定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对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第3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

第4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旅游管理;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培育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其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培育学生能力、素养、品质、思维等,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学生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胜任能力人才培育特征

相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征。1.突出行业特色。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强调培育的人才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彰显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尊重服务行业准则,更好地为游客服务。2.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点。对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岗位胜任能力。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更要具有业务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资源收集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媒体管理能力、多语言沟通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等。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包括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类课程,还包括实践类课程、思维意识类课程、素质扩展类课程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创新。

二、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使学生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致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2.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双发展模式下,人才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人才在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立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3.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教育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做好工学结合就业工作。工学结合是指岗位工作与学生学习相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立足于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实际工作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率。2.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身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是教育教学开展的组织者、引领者。从当前高校师资力量来看,教师普遍实践能力的不足影响到人才培育的质量。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组成。师资团队应由专业教师、行业教师、跨专业教师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教师。他们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授课,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在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过程中,高校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在寒暑假期间,引领和鼓励教师以挂职、兼职、顶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到旅游企业一线部门进行实习实训,获得最新旅游行业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育质量。3.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一种要求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的教育模式。第一,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以职业胜任能力导向,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两者衔接中,可以依托于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第二,要立足于岗位工作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力度,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第5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一、“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1.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外出旅游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常态。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飞速发展就是体现。但根据事迹统计发现,虽然我国整体出游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国内旅游人数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出境游和自助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的浏览观光外,人们对传统的模式化的组团观光旅游产生了疲劳,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大部分游客对个性化的、体验式的旅游方式产生了兴趣,想自主安排旅游行程和线路。这与传统的随团旅游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倒逼旅游企业转变服务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方式,对旅游消费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逼迫传统旅游服务模式自我改变,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传统的旅游服务企业由于占有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消费者自行选取产品的成本高,信息也不对称。这让旅游消费在传统的非网络时代形势下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低,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相关信息,其信息成本大幅降低。在互联网时代,旅游服务业的行业基础正在被削弱,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企业要改变思路、转型发展。

3.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形势下,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个性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凸显。人们出游已从最基本的统一的观光发展到以满足个体内心精神需求的阶段。因此,未来旅游企业要大力发展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顾客的新需求。在个性化时代,要求旅游产品提供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方面全方位提高质量,保证游客有一个好体验。

二、“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对高校旅游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1.要求大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随着旅游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不断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企业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这种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方面,要求管理人员要在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现状,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近年来随着周末短途旅游的发展,很多地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机遇,各地纷纷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获得较大的成功。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旅游服务业而言,这五个方面的创新都会涉及到。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学生创新创造素养的培养。

2.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日常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企业从用人角度看,也需要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如果管理人员不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淘汰。旅游人才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学习能力。一是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自我充电,始终把握市场发展的最前沿。二是要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要不断锻炼个人立足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统筹资源、统揽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找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3.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日常精细化管理能力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基础。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服务过程每个环节的精细把握。这种精细把握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在每一个环节的诉求,作为产品提供者应如何将产品服务同其诉求相匹配。例如,关于旅游行程安排,在服务过程中要细化,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和线路,同时,要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听取消费者的要求,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因此,精细化管理是旅游服务中必不可少的。4.要求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新的标准。总体来说,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这也成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也应有意识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看,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擅长做题而实践能力不强。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时代,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其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阶段。在具体工作中,要在考核方式方面弱化标准答案方式的影响。提倡自主学习和考核方式的创新,高校在对试卷进行规范时,尽量给任课教师更大的空间,同时鼓励教师尝试开放式考核方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要深入企业加强调研,积极与企业对接,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适应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培养人才的基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水平。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来说,要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从某一岗位需要的能力素质出发科学设置合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要将信息技术融汇到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服务思维,提高新媒体的使用能力。

3.研究开设互联网经济课程

当前,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经济对各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在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专门课程,但都还不深入。有的大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都将互联网看作是一种营销手段,忽略了互联网本身对旅游服务价值创造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高素质大学生,就要不断引进综合课程,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要开设单独的互联网经济这门课,使学生对互联网经济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将互联网经济理论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4.提升学生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能力

当前企业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素质也来越低,毕业不愿意干体力活,对工资待遇要求高,动手能力差,还缺少责任心,这些问题在一些大学生当中确实存在。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服务细节关注度高,细节也是体现管理水平的标志。因此,从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来看,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要重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给学生渗透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关注细节、重视细节的品质,加强细节教育,提高大学生服务意识,让主动服务、热情服务成为职业的标准,成为自身的主动行为。

参考文献:

[1]凌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2]黄国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8).

第6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在具体的旅游生态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后续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不同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如下。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动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四、结语

第7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我国旅游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除技术与资金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资源。当前,许多高校都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业建设又以课程设置为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专业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来完成。本文在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待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包括4个专业,分别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其中,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为特色专业[1]。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包括通识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几大模块。主干类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课程覆盖面广。

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从开设到现在已有30多年,已经发展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大类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依托其它学科发展而来,学科背景差异较大,有的依托地理学科起源发展,有的依托管理学科而生存,有的依托历史学科而演变,这使各高校往往会依据自身优势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旅游管理本科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中,除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较为统一外,其他主干课程差异很大。哪些课程应设为专业必修课,哪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至今尚未得到统一,目前仍未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共识。

二、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受学科发展背景的影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五花八门,暴露不少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第一,基础课比重大,专业课比重小,科目门数多,课程过于庞杂,缺乏行业的指向性。据初步调查统计分析:我国旅游专业课程结构比例大致为:基础课约占41%――43%,专业课约占37%[2],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财务、心理、旅游等课程,而相关技能型课程,以及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开设。第二,实践课比重小,理论课比重大。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把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较为模糊,实践课明显不足。多数学校的专业实践部分仅为总课时的10%――15%,实习时间多为3――5个月,实践模式基本以顶岗实习为主,几乎没有岗位交叉培训及管理实习,学生很难对行业特征有深刻认识。

(二)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都以管理学、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如旅行化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景区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等都会涉及到管理学相关知识,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也会与经济学的知识点有所重复。另外,部分专业课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时,缺乏有效整合,从而导致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出现基本相同的授课内容,这不仅浪费基本教学课时,还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无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导致专业课程来源多样化,但缺少特色课程。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差异性过小,涉及到的主干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课时大致相同。我国地大物博,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变化等因素影响,各地的旅游资源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不同,对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多数高校几乎都没有设置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将地域文化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课程,结果导致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学生缺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课程设置创新性不够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这意味着旅游人才需求有了根本变化。旅游教育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课程设置也应作相应调整。然而现在多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大多数高校的主要课程设置仍然是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等。此外,开课计划是本科生入学初期就拟定的,分四年按计划修学分,较少中途变动。这就使课程设置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业态发展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和需求。

三、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进行重新构建。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纷纷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必将随之进行改革。过去那种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各高校可根据情况设计诸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和实践拓展等课程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就业意向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在专业选修一块,可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一些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模块课程。不同的模块可由相应的课程构成。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特色化、地方性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

公共基础课要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课内容应围绕专业需求来选择。如大学英语要侧重于旅游行业英语,就不必再开设《旅游英语》,大学计算机要侧重于旅游信息系统的学习等。

在优化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关系,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旅游管理专业可考虑将实习改为一年,分阶段进行。两次实习时间安排可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此外,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不同学期安排多次的实践活动,如教学见习、专业考察、校企合作项目等。通过这些不同内容、频率和周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发挥实践课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减少课程及课程内容的重复

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由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在增加实用课程的同时,必然要精简一些课程。这就要求各高校要整合现有基础理论课程。因此,有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基础课程完全可以删减。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作用,对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是无用的课程进行清理删减,原则上清理的课程门数应占现有课程门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课程既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也包括专业课程。

为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还要加强对现有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如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管理学原理》、《客房管理》、《前厅管理》等主要课程。由于旅游管理本科在2012年才上升为一级学科,有关其核心课程的设置,至今仍未形成共识。因此,各高校在课程整合中,还可将那些所包含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知识的课程,从现有的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或压缩课时,以解决课程内容重复问题。

(三)服务地方经济,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开发特色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在对课程设置优化时,应在保证基本理论、保留旅游专业最核心与最有价值的学科专业基础上,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所增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面向行业的课程,二是面向地方的课程。

面向行业的课程应追踪行业发展的趋势来增设。如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休闲、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如康乐保健、饮食营养、文博知识、游轮旅游知识等。此外,还应增设一些知识服务型的课程,如旅游策划,用来引导学生依靠专业知识,帮助客户制定线路,实施方案。如旅游信息系统,引导学生如何从信息中获取客户的潜在需求和预测企业的生命周期等,以适应行业需求。

面向地方的特色课程应贴近本地社会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来设置。如江西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茶文化研究、湖泊温泉旅游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就业口径。

四、培养岗位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课程设置

近年来,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受到行业欢迎。因此,人才培养上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对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要适应“互联网+”的旅游发展趋势,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创建、大数据管理等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目前旅游需求多元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关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等创新型课程。要结合各种技能大赛,技能考试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开发创新型课程。

总之,高校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因此,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科学合理、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2016[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2]姜春红.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优化研究”,编号:JXJG-13-23-10

作者简介:

第8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实习目标不一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完成,但三个主体的实习目标却各不相同。首先,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实习近距离了解旅游专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就业。学生则是希望通过实习得到更多的指导,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企业则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学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使用,完全忽视学生的成长价值。

(二)实习单位不稳定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虽说实现了校企合作,但学校与企业方面缺乏沟通,导致实习单位不稳定。每年的实习单位都不相同,有些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因所工作的单位类型、业务不尽相同,教师无法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在单位内部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无法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实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适应角色的转变及心理上的调整。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统一管理。一方面,旅游管理是新学科,缺乏系统规划,在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更是缺少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对旅游管理的市场缺乏认识。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校内教学,从未从事过旅游管理工作,对市场需求并不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四)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学校布置的一个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学生参加实习的目的不明确,甚至一部分学生随便找个公司盖个章便交给学校,并不参加真正的实习工作。而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认为实习就是走过场,对待公司交给的工作极其敷衍,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能力方面毫无长进,浪费了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

(五)实习岗位单一

企业招揽实习生,一方面为自己培养后续人才,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岗位需求。因此,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固定单一,为方便管理而不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进行岗位调换。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在酒店,酒店要求实习时间必须在6个月以上,学生在长时间内从事单一工作,实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且学生长期待在酒店,不能很好地了解旅游的具体工作方式与最新动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对策研究

(一)调整教学模式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亟需调整,需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重视理论研究到重视具体实践。课堂上,教师应在理论的基础上辅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也能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联盟,共建稳定的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配合,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系统长期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实习的质量大大降低。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企业不应有利用免费劳动力的心理,应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招揽人才。

(三)注重实习过程管理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缺少系统的管理。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管理不到位,教师对旅游行业缺乏了解,学生参加实习时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学校应提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初次踏入社会,在角色转变和适应工作方面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工作国际化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性强,能与国际接轨。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国际市场需要学生掌握更加高超的技能。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联系国际水平的实习工作,如外国酒店和带领外国团队旅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生的外语水平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也将大大提高,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第9篇:旅游管理研究范文

1.照搬高职高专教育,忽视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提升为本科院校后,很多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的认识不足,再加上高职高专学校惯有的经验与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都知道,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主要以培养针对性的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贴近实际市场。也就是说,高职高专学生在走上岗位的瞬间基本就能完美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所学的技能与技术,对于专业的实践性非常高。而这样的培养方式,即使实践性较强,但理论性学习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必需和够用的状态中,缺乏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旅游观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稍稍较高,学生在实施更新与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这种照搬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

2.传统本科教育未转变,忽视实践教学

对于传统本科教育来讲,注重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也基本将侧重点放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上,过于侧重于学科性与学术性。事实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因缺少现成的经验,盲目的想要与很多传统本科院校相比较,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模仿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方法和课程实施经验。再加上两者的生源、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如果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味的模仿和借鉴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实施经验和理论教学方法,可能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从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个人后续发展,更可能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对策

1.注重基础的培养,以确保其可持续性

尽管应用型本科是起始于高职高专院校,但其仍旧属于本科教育,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保证其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还要有确保扎实、深厚的文化基础功底。在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多操作性课程、知识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更愿意讲授这些课程。在进行课程调整时,如果仅仅是一味的压缩课程,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足够基础知识的培养,除了要注重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更要站在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调整,考虑到学生个人未来学习、工作需要,还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以确保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拓宽口径,提高课程适应性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变高。再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所在,应在课程上进行口径拓宽,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将旅游专业进行细分,分为旅行社方向以及旅游规划方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加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属于一种实践型的专业教学,但也需要展示的基础知识。因此,市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较高,不见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技能,更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实践讷讷管理。显然,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自身的特色,通过设置特有的课程,如旅游外语课程、旅游管理服务意识等课程。同时,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不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包括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课程。

4.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质培养

我们都知道,应用型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是为了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可以利用教师示范操作、模拟训练以及见习参观或者实训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重视起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设置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理性的看待自己的专业。并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手段,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情感,以培养其职业素养。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1.公共课程

首先,对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来实施,按照课程设置的策略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谓公共课程也就是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职业英语等基础课程。事实上,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设立,就目前来说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对于公共课程的开设还有待加强。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优势,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业课程的设立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展,更要有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素养以及专业兴趣。通过多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实现多样化的选择,更能拓宽口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实践课程

显然,我们可以从全文看出,当前应用型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的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实践性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深入进行分析,并结合旅游行业当前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认识实践、岗位实践以及毕业综合实践等课程。通过学生旅行社见习、旅游市场调查以及旅游考察等训练,还可以通过利用寒暑假的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定时的岗位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充分认识专业特点,提高其是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