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中级会计实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会计实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级会计实务总结

第1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一、 取得可喜的业绩,稳步的迈出第一步

我所自**月开业以来,本着客观、独立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执业理念,秉承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的服务宗旨,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根本。在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广开客源、大力开拓各种业务,提高效益,自开业近两个月来已做了11项审计,40项验资,9项资产评估。在做业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员工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取得客户的满意并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客户保持了健康的合作关系,为我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赢得了一定的客源。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一流的的事务所必须有一流的价值创造,一流的价值创造来源于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服务质量取决于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流的员工队伍有赖于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管理要依靠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为了确保我所日常事务的正常运行,我们制定了一整套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全员聘用合同制。我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德才兼备,双向选择,全部人员包括所长实行聘用合同制。

2、以主任会计师负责制为主线的岗位责任制。事务所以业务管理为主线,形成对人员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体系,实施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副主任会计师、部室主任、项目经理、执业人员、一般职员等都要明确责任和义务,实行责、权、险为一体的岗位责任制。年终综合考核,胜任者留用,不胜任者调整或解聘。

3、工资与效益挂钩。现行工资标准为基本工资加效益工资,基本工资根据我市的最低生活工资标准结合技术资质,工作年限,职务等因素分为几个档次,具体标准随岗位确定。效益工资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及业务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提取,这样一来个人的能力和业绩以及工作质量直接与自己的收入挂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形成了员工学习的动力,这样在所里形成工作—学习—工作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局面,最终在保证了我所执业质量的基础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我所开业以来取得的成绩则是一个证明。

4、综合福利保险制。凡在**事务所工作且签订合同的员工,事务所给予养老、医疗、意外等保险。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稳定了思想,增强了天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出了一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工资能多能少,机构能设能撤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动态激励氛围,不搞论资排辈,不为人情关系所困挠,一切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素质能力一把尺子量长短,以工作业绩一个标准论高低,能者上,庸者下为各方面的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吸引人才,重视对新老员工的培训

审计业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为此,在强化业务质量监管的同时,我所把职业道德和专业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任务。

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事务所发展的生命线,我所自成立以来就本着长远的目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德才兼备,双向选择,不断的为事务所增添新鲜的血液,在壮大我所注师队伍的同时,也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注册会计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终生培训是行业的显着特点,后续培训教育贯穿了每一位注册会计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对事务所日常、系统的培训从一般助理人员、项目经理到经理,及至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员工的执业过程就是最基本的培训课堂。因此我所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有计划的对新老员工进行培训。为了杜绝培训工作只是讲讲课、做个报告,或者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为了防止事务所员工觉得培训是在浪费资源、浪费时间与精力。所长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出来亲自给员工做思想动员,把培训工作当作一件重要事情来抓,让全所上下从思想上把对学习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同时挑选业务尖子来讲课,各个所长在旁边补充指导,大家有问题随时交流,整个课堂完全是开放式,成为全所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不管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还是一般的助理人员,大家都坐在一起以平等的姿态互相学习。**所自成立以来已组织全所员工专业培训了3次,在事务所内部局域网上了专业技术公告2部。

第2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一、引言

《中级会计实务》是全国中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其考试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该考试涉及知识点众多,综合性和实务性较强,考生受知识水平制约、工作范围所限,使其成为全国中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中公认的拦路虎[ 1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通过该科目的考试,多位学者以及一线的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专家历年来对《中级会计实务》考试作了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例如:高志谦[ 2 ]依据2011年中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所做的调整,对试卷中各题型的命题特征及考点进行了解析,并着重就计算分析题的考点和题目设计模式进行了预测,相应列举出了典型案例;张志凤[ 3 ]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考试动向的把握,编制了当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模拟试题,以供考生复习参考;李维清[ 4 ]基于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以“3年”为一个周期的命题规律,通过梳理2012―2014年3年的考试真题,观察相应考点的分布情况,归纳出了考点的出现“规律”,并据此提出了一套复习策略。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得到了诸多杂志的连年刊载,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不难看出,现有关于《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现有文献几乎都提到了考试的“命题规律”,并将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前提来预测未来的考试;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过去3年的真题为依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第三,在判断命题规律和考点预测上,研究者或多或少结合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考试动向的深刻把握,但具有一定的主?^性。

在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思维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贝叶斯模型分析,来挖掘《中级会计实务》的主观题命题规律。贝叶斯模型作为一种分类工具和预测工具,在先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良好表现[ 5 ]。与多数的回归方法相比,贝叶斯方法对于变量的总体分布没有要求,而且可以轻松地应对包含不完整的中介变量与相互作用的变量间复杂联系建模。对于样本观察值来说,贝叶斯方法也不要求必须是完整信息,含不完全数据的观察值依然可以用来训练或检测模型,贝叶斯模型具有更优秀的可解释性和更易理解等优点。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6年《中级会计实务》试卷中的主观题部分,先归纳出各年出现的考点,进而运用贝叶斯模型计算出各个考点出现的条件概率,并根据其相关性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考点关系网络图,试图揭示该科目主观题的命题规律。

二、主观题命题规律研究

(一)主观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

2006年6月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10月又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鉴于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中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大纲产生显著调整,因此本文最大程度地选取了新准则颁布以来的考试真题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共计12套考试试卷(其中,2016年有两套试卷)主观题的梳理,提取了主观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道主观题往往会涉及多个知识点,即对多个考点进行复合型考查,比如,2006年第五题的第1小题中,同时考查了3个知识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以及债权重组的会计处理,考生只有同时掌握3个知识点才能正确解答此题。有的考题甚至出现了3个以上的知识点,比如2008年第五题的第2小题,同时考查了5个知识点。

(二)各考点出现的频次分析

根据表1所提取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将考查相同内容的归类为一个考点。比如在2016年(一)中,第四大题第2小题考查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处理,笔者在此将其合并为对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和计提折旧、减值准备、处置的一个考点。对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都作了相同处理。整理后共总结出27个考点,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将27个考点与其出现的年份相对应,并计算出相应考点的出现频次,编制了表3,该表注明了考点、题号及其总计出现的频次。比如考点3“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相关转换”在这10年的主观题中总计出现了6次,分别是:2007年第四题第1小题、2010年第四题第2小题、2012年第五题第2小题、2013年第四题第1小题、2014年第五题第2小题以及2015年第五题第1小题。根据出现的频次,考查频次最多的首先是15考点“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销分录、投资抵销分录(资产负债表)”以及18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各考查过8次;其次是23考点“固定资产的相关内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以及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共考查过7次。根据出现的频次,考生在准备考试时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高频考点。

(三)各考点相关性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考点与考点之间并非是独立的,考点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接下来就对考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倘若两个及以上的考点出现在同一年的相同考题中,即为考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倘若大于两个考点同时出现,则视为两两相关。根据表3,使用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 6 ],可以得到考点关系图,如图1所示。

下面就图1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相关性的角度将考点分为三类:

(1)独立考点的考查:图中左上方单独的四个点分别是1、10、16和21,表明这四个考点易单独成题,不与其他的考点相关联。

(2)双考点的打包考查:下方单独的两条线说明了9考点和11考点,19考点与20考点易配套出题。

(3)多个考点的混合考查:如果考点的连线越多,说明它与其他考点的相关性越高,最多的是8考点,共有9条线,它与4、5、7、13、18、22、23、24、27考点都有相关性;其次为4和18考点,分别有7条连线。考点的混合考查,对于考生熟练掌握各考点并运用的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图1可以看出考点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并未就其相关性的强弱进行量化。为了明确其相关性的强弱及概率大小,笔者对表3考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分析,出现频次最多的3次,分别为8考点与18考点,8考点与23考点,14考点与15考点。从中提取出出现频次较多(出现的频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关联,列出了表4考点交叉出现矩阵图,横纵坐标为考点编号,矩阵内数字代表两个考点在一年考试同一题中同时出现的频次。从表3已知8考点为高频考点,而表4得出当8考点出现时,18与23考点伴随出现的可能性也较高。这就为考生指明了方向,在备考时进行捆绑式复习。

为了量化分析此问题,对某一考点出现后另一考点交叉出现的情况计算条件概率,若P(A)>0,那么在A发生时B的条件概率可以表示为:

P(B│A)=■

同时,在此项问题的分析中,每一项事件(即每个知识点出现时)构成了完备事件组,根据贝叶斯公式,对任意事件A,P(A)>0,有以下公式:

P(Bi│A)=■=■

根??贝叶斯公式,为了简化得到的答案,除去单独出现的考点1、10、16以及21,以列为条件,可得到表5。从表5中可发现,最大的条件概率为0.28%,以第24行第8列带阴影的数据为例,即P(24│8),此数据代表了当24考点出现时,8考点出现的概率。

高概率的事件更易发生,P(24│8)、P(27│8)、P(26│12)、P(17│15)、P(20│19)、P(17│18)、P(24│23)、P(2│25)的概率是最高的,相关性是最强的。

由表4可知,15和18考点出现的频次数是最多的,应当重点关注,行是15的数据代表了15考点出现时,其他考点出现的条件概率,14考点的条件概率最高,所以要重点关注14考点,其次为3和18考点,再次为17和25考点。当18知识点出现时,最有可能出现的是8考点,其次为15和22考点,再次为4、5、7和17考点。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通过表1―表3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15考点“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销分录、投资抵销分录(资产负债表)”和18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出现的频次最多,考生应重点复习。

第3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 特点分析;规律总结;应试重点;误区

一、2009年中级会计实务命题特点分析

(一)传统重点章节地位凸显

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笔者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4期下(创刊300期)中指出: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雷打不动”的重点(见该期第74页)。果不其然,2009年两道大的综合题共计33分均在此出现。尤其是当“新内容”逐渐“褪色”后,传统重点章节地位更加凸显。

(二)试题回归常态

2009年已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三年了。2006年的新准则中,变化“剧烈”的内容,在前两年的试题中基本得到了体现。因此,2009年的试题又回归了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传统重点章节重新占领了综合大题的高地;第二,客观题中,对基本概念的考核及对常规业务操作的考核的比重明显增加,这一特点在以往试题中不多见。

(三)客观题难度下降

2009年客观题难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2006年和2007年均为10个题目,占66%、67%,2008年为12个,占80%,这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和时间的耗费;而2009年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只有5个,占33%,这不但节省了考试时间,也降低了出现差错的概率。第二,客观题中,考核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内容比重增加,而模棱两可的内容减少了。

(四)试题覆盖面广

2008年的试题中,《中级会计实务》指定的教材中(共20章)的总论、存货、收入、所得税等章节基本没有出题。而2009年试题中,从第一章总论到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每章都有分值分布。这也就提醒大家:忽略哪一章都是不行的,复习一定要全面。

二、近年来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

国家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本人在以前的辅导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随着重要的新内容陆续考核、适合命题的新内容逐渐减少以及新内容渐渐“变旧”, 2008年、2009年的试题中,新内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必须强调,在此所指的新内容,是在考试大纲框架下,指定考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如果指定教材的章节有增加,那么增加部分又属于新内容,比如,2010年教材中增加了“股份支付”的内容,那这一定是2010年的考试重点。

(二)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

不论内容如何变化,那些传统重点章节始终都是考试的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近三年综合题均在上述章节中出现。复习考试,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

所谓“轮回性”,也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比如,固定资产一章,2006年出题16分,2007年出题仅有2分,而2008年又出题分值较高为12分,按此规律,2009年、2010年本章应该分值不会很高。再比如,借款费用一章,在2006年之前,出过大题,而2006年至2008年3年间,分值分别为3分、5分、1分,可是在2009年又出了一道计算大题,呈明显的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因此,2010年本章出题分值绝不会很高。考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对其他各章进行分析总结。

三、2010年中级实务考试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已经历了三年考试,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走势,感觉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没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前三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10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前3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以及2010年新增加的内容,则一定是2010年考核的重点。

笔者在2009年撰文中,所指出的2009年应试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准确率是相当高的(考生可参见《会计之友》2009年第4期下74―75页,并对照2009年试题)。

笔者认为,2010年考试,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传统重点章节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传统重点章节包括的内容,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不要以为这些内容已经考过多次了,不会再考了,这是极其错误的。

(二)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是2010年新增加的一章,而且,股份支付在社会其他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股份支付这一章是2010年头等重要的一章,广大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从这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主观大题。客观题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含义、股份支付的特征、股份支付环节、股份支付工具的类型等;主观题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等。有关本章具体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笔者将另行撰稿说明。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或者说,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不搞通,将很难通过考试。尽管前三年已经考过了很多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首先,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其次,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最后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中,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尤其2010年教材中,单独增加了股份支付这一章,把股份支付与职工薪酬结合起来出一道大题的可能性极高。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可转换发行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因此,本题十分容易丢分。

(六)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也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虽然,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内容有所考核(1个单选、1个多选),但从本章的内容看,还有出题的空间。

第一,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第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第四,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一点是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上述列举的内容应该是2010年考试的重中之重,当然,重点内容还远不止这些。作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学地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观念。

第4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现状;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财务会计类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属于主干课程,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整合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务会计手工单项实训和财务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四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工学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主体内容和分析方法,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布局涉及到的会计六大要素涵盖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为课程主线,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业务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岗位业务处理能力,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并为学好后续专业主干课程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良好职业道德。该课程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1、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瞄准会计职业岗位证书,以“课证融合”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课程考核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学历教育中。为此,一方面在教材的选用上,选用初级、中级会计资格的会计实务考试用书作为主要的辅助教材,并以构成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核算为工作任务的授课单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把会计岗位实训模块融入到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组织教学,既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又使学生获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得以衔接。

2、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职教方法,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完成工作任务。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以每个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岗位调查和素质、知识、能力的分析为依托,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财务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多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进行,使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按顺序进行,使会计岗位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综合性得以体现;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配套,并相互验证其结果;校内模拟实训与记账公司真账实训相交替,以模拟的一个工业企业某个时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学生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财务报告等完成一个会计循环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校内校外零距离,使学生得到全真的会计业务锻炼,在校内就能积累职场经验。改革原来的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与能力目标考核相结合。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将基础知识考核与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实训操作考核为主。

3、师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厚的知识积淀,使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和顶岗培训,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要求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几门课,一方面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以上各项措施为青中年教师在业务上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也增加了青中年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大学,2008.5.

第5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一、现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实务的发展跟不上会计理论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会计从业工作人员都希望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帮助会计指导实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开始加入到会计理论的研讨当中,促使会计理论的研究迅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会计理论研究仍然不能够适应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会计行业的专业学者并没有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使其理论的确立缺少一定的依据以及对于会计实务工作前景的考虑,与会计实务活动的发展不相符合,会计理论发展进度超过了会计活动能够实现的进度,使得研究的理论逐渐忽略了客观事实,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除此之外,我国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着重于对于当下热点问题的研究,不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会计操作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等相对较为基本问题的研究,进而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远远超过会计实务。

(二)会计实务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逐渐将西方经济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逐渐引入到我国的会计应用中,即使会计理论的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及发展,但是有关于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仍然与国际会计的发展稍逊一筹,并且出现了我国会计实务的工作程序较为混乱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的工作受到《会计法》的有效保护,并且直接经过《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的执行,即使在会计的发展基础上能够将各个层次进行统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但是就实际情况看来,我国的《会计法》对于会计法规的管理仍然缺少一定的保证,特别是严重缺少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行业制度、会计行业地位、会计行业做的综合性评估,进而使得会计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的发展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介于我国各个企业类型较为繁多,规模的大小不一致,使其在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中常常会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状况出现,一旦企业遇到相对较为特殊的情况,没有按照可靠的依据进行执行,就会对于会计实务的处理上存在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缺少一定的准确性。新会计制度的推行要确保在共同的管理原则下对于会计实务的处理可以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佳方案进行,例如会计实务提取折旧的处理方法有:平局年限法、工作量法等;成本计算机坏账处理的方法也有很多的备选方案,针对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用能够对企业的当期损益造成直接性的影响,由于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备选方案规定不明确,在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为一些较大型的企业调整利润提供了有效的“合法方案”,进而明显性违背了一致性的原则。

(三)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需要提升

企业的有效运转以及发展与财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往来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会计相关人员的工作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与会计实务的操作结果有着直接性的关联。立足于现阶段的会计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对于中级会计以及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紧缺,较为层级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多,据相关的有效性数据分析,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约七百万人以上,大专以上的学历占25%左右,会计师以上的专业资格人员相对较为稀少,仅仅占据10%,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是现阶段会计信息不都准确的根本性原因。所以,各个行业要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的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会计知识的培训课程,使得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提升,符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优化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的研究

(一)强化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一致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理论逐渐开始多样化发展,但是缺少专业性的统一管理,一些会计理论甚至自相矛盾,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严重导致会计实务的活动缺少一定的制约性。所以,想要致力于将会计理论的工作逐渐与会计实务工作相一致,使得会计理论的研究对于会计实务具有一定的价值,就必须要强化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存在的矛盾观点进行相应的证实。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工作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进行,要摒弃错误理论研究,保存真实会计信息,杜绝虚假信息,使得其在实践中得出相应的理论,进而确保会计理论工作的研究以及会计实务的顺利进行。

(二)保证以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要确保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以准确的准则规定会计实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严禁不正确浮夸式风气。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专业人员要进一步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实践经验,严禁将焦躁的工作风气带到会计工作中,并且逐渐形成创新型的理论,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一定要适应于目前会计实务的发展现状,杜绝凭空想象。除此之外,会计工作学者在进行会计理论的实际研究时,可以有效地借鉴之前研究出来的会计成果,逐渐创新其理论研究并加以完善。使得会计理论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强化对于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增强会计人员的素养

现阶段,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较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不高,使得会计账目经常出现混乱,对于数据的计算也不够准确,手续办理相对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最后致使会计账目记载的不清楚,不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活动动态。因此,要强化对于会计工作的有效性监督,进一步解决会计信息中不准确的问题。企业内部要积极改进会计人员的管理问题,进一步做好培训会计在职人员的工作,不单单要确保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过硬,并且要培养会计人员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的能力。

三、结语

会计理论的研究一定要当前符合国情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理论对于我国会计实务的有效指导,强化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推动会计理论工作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日照安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冠华.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J].商,2015(17):141.

[2]曹妍.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246.

第6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摘要:我国财政部于2006 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股份支付》准则,这一准则的出台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账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从《股份支付》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会计实务者对权益结算股份支付和现金结算股份支付在处理上容易产生混淆为其中一大问题。本文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二者各自的账务处理并对其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总结并分析。

关键词 :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账务处理;异同

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而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而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的交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义务的交易。两种股份支付方式在会计账务处理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处,也存在一些不同点,而实践中会计实务者往往对二者的处理方式容易产生混淆。本文先分别举例说明两种股份支付方式下的具体账务处理,再对其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以期对会计实务工作者提供帮助。

一、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

【例题1】A 公司为一上市公司。2009 年末,A 公司决定于2010 年1 月l 日起向本公司的管理人员授予股票期权。标准为每人100 份,授予对象总共为100 名管理人员。如果这些人员从2010 年1 月l 日开始在该公司不间断服务至2012 年底,即服务期限满3 年时,可以每股5元价格购买A公司股票100股,即本次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5元/股,从而获益。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5 元。

A公司未来三年的相关情况如下:

第一年有10 名管理人员离职,A 公司预计三年中离职的管理人员总数会达到30 名;第二年又有10 名人员离职,公司预计三年中离职的人员总数可能为25名;第三年又有15 名人员离职。

2013年12月31日,A公司激励对象全部行权。

则A公司在这三年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0年1月1日

本日为授予日,不作账务处理。

(2)2010年12月31日

本期的服务费用=100×(100-30)×15×1/3=35000(元)

借:管理费用35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5000

(3)2011 年12 月31 日

本期的服务费用=100×(100-25)×15×2/3-35000=40000(元)

借:管理费用4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000

(4)2012 年12 月31 日

本期的服务费用=(100-10-10-15)×100×15×3/3-35000-40000=22500(元)

借:管理费用225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2500

(5)2013 年12 月31 日

借:银行存款(65×100×5) 325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500

贷:股本65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65×100×4+97500)123500

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

【例题2】B 公司为一上市公司。2007 年末,B 公司股东大会决定于2008 年1 月l 日起,向本公司管理人员采取现金股票增值权激励措施。要求是这些管理人员如果从2008 年初起在本公司不间断服务至2010 年末,即授予每人100份增值权,收益为当时股价的上升幅度对应的现金,该权应在第5 年年末之前行使。本公司管理人员目前有100名。B 公司预计,该增值权在2008 年-2011 年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和2010 年末可行权后的每份增值权的支付现金情况如表1所示:

2008 年B 公司管理人员离职率为20%,B 公司预计未来三年中离职率会达到30%;2009 年又有10 名人员离职,公司将三年内的离职率修正为40%;2010 年又有15 名人员离开公司。2010 年末,有20人行权获得了相应的收益。2011 年末,行权人数达30人。2012年末,剩余人员也进行了行权。

则B 公司在这五年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

当日为授予日,本公司不作账务处理。

(2)2008年12月31日

本期的服务费用=100×(100-100*30%)×15×1/3=35000(元)

借:管理费用3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35000

(3)2009年12月31 日

本期的服务费用=100×(100-100*40%)×15×2/3-35000=25000(元)

借:管理费用2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5000

(4)2010年12月31 日

B公司支付现金=20×100×16=32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32000

贷:银行存款32000

再将如下处理:

本期的费用=100×(100-20-10-15-20)×20-(35000+25000-32000)=42000(元)

借:管理费用42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42000

(5)2011年12月31 日

B公司支付现金=30×100×20=60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6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

再将如下处理:

本期计入损益的金额=100×(100-20-10-15-20-30)×25-(35000+25000-32000+42000-60000)=2500(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500

(6)2012年12月31 日

B公司支付现金=5×100×26=13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13000

贷:银行存款13000

再将如下处理:

本期计入损益的金额=13000-100×(100-45-30-20)×25=2500(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500

三、两种股份支付账务处理的异同分析

(一)相同之处分析

综上案例所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两种账务处理的相同之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授予日,除了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外,企业均不做账务处理。

第二,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均应当将获得的职工或他方服务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确认计量为相应的成本或费用。

第三,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均应当对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按照最新取得的相关资料进行修正。

(二)不同之处分析

两种方式账务处理的不同之处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等待期内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选取不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算权益工具的价值时,均选取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选取的是资产负债表日当日的公允价值。

第二,等待期内的核算科目不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将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同时贷记“资本公积”;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确认成本费的同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第三,可行权日后的处理不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不再进行调整;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要对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将其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第四,行权时的处理不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在行权日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行权时应冲减负债的金额。

基金项目: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第7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一、现金流量表编制试题常见类型

一是已知资料为年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有关补充资料,编制现金流量表或计算现金流量表中有关指标;二是已知资料为账户年末余额及有关文字资料,编制现金流量表或计算现金流量表中有关指标。

二、现金流量表数据的采集

一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来源于年末资产负债表(或账户年末余额)、损益表及有关文字资料;二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活动,数据的采集主要来源于补充资料;三是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数据的采集主要来源于补充资料。

三、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一是现金项目内部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不在表中反映。如提取现金涉及到现金增加与银行存款减少,但只是在现金内部变动,所以与现金流量表无关。二是非现金项目内部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但有些需在补充资料反映。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涉及到非现金费用的增加与累计折旧的增加,不涉及现金流动,所以与主表编制无关。但涉及到补充资料的加“本期计提折旧”在此要强调的的是补充资料的加“本期计提折旧”,是指本期的计提数。三是现金与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如购置固定资产、支付银行利息等)涉及到现金的增减变动,影响现金流量,所以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

四、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重要思路

某些项目当无法确认现金流入流出时,可先假定收入、支出均为现金流入、流出,然后再做调整。一是如主营业务收入对应科目可为“银行存款”,也可为“应收账款”,假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现金流入,则应剔除“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非现金流入);又因为“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一般为收回前期的“应收账款”(现金流入),所以应加此发生额,由此推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一“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又如:应收账款期初额+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一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额。则“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初额-期末额),同理可推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预收账款关系=预收账款(期末额-期初额)二是如“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假定成本与费用以及应付福利费(新税法下原未冲完的福利费)中的职工薪酬均为现金流出。则应剔除“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贷方发生额(尚未付现),加“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发生额。由此推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成本与费用中的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期初额-期末额),实际工作中,该指标计算也可直接采集“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发生额。对于该指标需要强调的是,本项目不包括“离退休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中的其他支出反映)、“在建工程”人员支出(在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反映)

五、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具体步骤

一是职称考试题量大,时间紧,应争取多的得分点,对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我的考试经验是先易后难按如下顺序;(1)确定现金净增加额(期末现金额――期初现金额);(2)确定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3)确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在考试中补充资料所给指标比较明显,主表中的各项指标也较直观,一般据补充资料参考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可以直接取数,所以得分较易;(4)确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过前三步据平衡原理,经营现金净流量可确定,此时先确定现金流入,最后确定现金流出)

案例一:(已知资料为会计科目年末余额J

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有关科目年初、年末数见附表。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分析:已知资料的“应收账款”是会计科目年末余额,不需考虑“坏账准备”,(考试中有时会出现此干扰数据)。

若已知条件为资产负债表项目(或资产负债表科目),则需减去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已知“坏账准备”期初、期末额的情形下,计算可依据:“坏账准备”账户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计提数-收回数=“坏账准备”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根据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重要思路,本例计算如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7000000)+应收账款(10000-40000)+预收账款(30000-15000)=6985000(元)。

案例二(已知资料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项目及补充资料)

乙公司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度有关科目年初、年末数见附表,另本年度发生火灾造成存货损失10000远,已计入营业外支出,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分析(1)本例已知条件为资产负债表项目(或科目),则需减去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3000-2000=1000,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00000+(10000-5000)-1000=795000(元)。

(2)根据主营业务成本计算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有关:“应付账款”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实为赊购支出(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则为存货购进(借:存货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为预付购货款(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则为预付冲销款项(借:存货贷:预付账款)。同时根据账户本期发生额与期初、期末额的平衡关系,计算如下: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360000)+存货(160000-80000)+存货损失10000+应付账款(42000-93000)+应付票据(80000-100000)=379000(元)。

本例要说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计算与存货有关,计算时对于非正常损失的存货且已计人营业外支出的数额注意要加回。(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予以加回;当期盘盈、工程物资转入等增加的存货计算时则应予以剔除)如本例。

六、现金流量表中其他特殊项目的列示

一是对于自然灾害损失,若属流动资产损失归为经营活动;若属固定资产损失归为投资活动;二是与固定资产价值有关的税种如“耕地占用税”应归为投资活动;三是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部分应计入筹资活动中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四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应计入筹资活动中的“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五是“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的购买与收回在投资活动中的“其他”列示。

参考文献: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8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7日

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中愈发重要。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解决新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取决于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基于教育视角,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以通过会计人员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培养和提高。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含义及体现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含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以公允、合规为目标,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会计职业道德为保障,在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的会计业务和事项时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断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具体体现。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在处理经济业务适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中体现出来。

1、会计核算原则是会计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但会计原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指导性的,所涉及到的具体环节仍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在会计实务中对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揭示时需要在多个会计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而各个会计原则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如谨慎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之间,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之间等。

2、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具体折旧方法的选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资产的种类进行判断。

3、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做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发生时间和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坏账、或有损失、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等。

二、会计人员学历教育

(一)会计人员学历教育的含义。会计人员学历教育指的是会计人员通过考取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及大学等完成学业获得中专、本专科毕业证和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的教育。会计人员通过学历教育接受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教育,接受科学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

(二)会计人员学历教育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通过会计理论教学奠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理论基础。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公共课通常设置如法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逻辑学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知识,把握会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判断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程如税收、纳税筹划、金融、外贸、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提高其应变能力。

2、通过会计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促进会计人员思维观念的培养与形成。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国家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再加上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等软件进行会计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为不论参加职业考试还是会计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都要求把握专业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与规律、会计学科知识研究的方法和观点、相关知识的必然联系。因此,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评价、总结,用对立统一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还发展了他们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3、会计人员学历教育可以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教育。根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成长规律,学历教育期间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非常关键的阶段。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至少30学时以上,作为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向学生大力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对典型性的计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出现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建立起他们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其能从被动地接受法律规范约束到行为完全自律,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含义及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会计继续教育能够满足会计人员适应时局的变化迅速做出正确的、有利的判断决策和尽快熟练掌握新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以使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文作明确的规定。最新的继续教育规定是2013年8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18号印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该《规定》分总则、管理体制、内容与形式、学分管理、机构管理、师资与教材、监督与检查、附则8章38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创新。针对当前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形式单一、时间少且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可采取以下创新对策:

1、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第一,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确保该培训机构能够承担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第二,对接受培训教育人员的考评,要与绩效挂钩。而且考u要与该学员的出勤率、培训内容、学习情况、考试情况等挂钩,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三,通过指标体系进行业绩考核,实行经济和责任挂钩,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让会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树立照章办事的理念,并潜心钻研会计业务技能。

2、实施多元化教学。第一,研究会计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的业务需求。受训单位可以参与到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制定上,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周密的计划与组织,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不仅满足培训教育总体要求,更满足会计人员的岗位实际需求,实现所需与所学相结合;第二,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培训。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对会计人员培训工作,要从原来单一的业务培训模式探索向多元化业务培训模式转变;第三,培训形式多样化。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较忙,如果专门抽出某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势必会影响工作进度。对此,培训机构应开发多样化的培训课程,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实施分层次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育,即针对不同的会计群体设置相应的培训难度。可以将受教育会计人员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第一,初级会计人员,包括刚取得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助理会计师,这部分会计人员培训侧重于会计制度、基本操作技能、岗位职责等知识,培训时间可以稍长,让他们从基础的知识进行了解和熟悉,确保打好会计工作基础关;第二,中级会计人员,要对企业中的具体会计实务进行处理,并积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在培训内容上应调整为专项培训;第三,高级职称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其教育目标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策划和规整。在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上更需要注重新颖性和实效性,例如新会计法出台、会计制度变更等,在继续教育时间上也可相应的缩短。

4、实施分岗位教育。会计工作一般具体分为出纳,稽核,资本、基金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和其他会计工作等十项。实际上每个工作岗位任务的繁重程度、工作内容和流程是不同的,企业在设定岗位及其岗位制度时,往往会根据每个会计人员的就职意向、专业程度、职业水平等进行决定,并以此作为调整人员职位和制度的重要依据。实施分岗位教育,就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完成工作所需的岗位技能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它能够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文科;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会计》以考试课形式,期末试卷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30%,进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应试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通过多样化、过程化考核学生《成本会计》学习状况,突出教学中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所占期末总成绩比重,特别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