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第1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的形象,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学会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就现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开端,只要对所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在语文学习中,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声色俱佳的特点,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

例如,讲授《为人民服务》时,学生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课本插图更不能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为人民服务》的有关图片资料,搜集有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材料,以及撰写这篇文章的有关史料,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特别是播放了张思德的视频片段,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写作背景有了充分了解,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在传统教学中,板书常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板书占去了很多时间,那么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学习效率不高,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回顾,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在学习课文后要加强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训练。课前要对这些训练和练习提前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时当堂训练,当堂练习。这样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内容充分丰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搜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得力助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多媒体课件,练习题设计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应有尽有。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是教学参考必备的内容,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是有效的补充,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备课内容,扩展了教学信息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眼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境,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播放前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播放后组织学生回忆片中的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过程。这样,动画的效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学习,积极性相当高。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我们要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滥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带来优势。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为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合理、恰当地应用它,才能在教学中纵横驰骋。

(河北省河间市曙光小学,河北 河间 062450)

参考文献:

[1]刘克金.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9(06).

第2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又是一个期末了,班主任手里多了一叠学生成绩通知书,老师们的表情像极了一个个领回假期作业的学生,让人头疼的不是填写成绩单,而是给学生下评语。我们都知道,认清一个人有时会花很长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同样对一个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是如此。要我们在几天之中评价几十个学生,而且必须客观公正外加鼓励肯定,因为一句评价的话可能会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会毁掉一个天才。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正确评价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其实早在几年前,上海市就正式推出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再依据分数这一指标对学校、班级进行比较和排名,而是着眼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该说,绿色指标对于现行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试点学校在绿色指标的尝试中,开设了拓展性课程,让老师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都知道把目光落实到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检测内容与形式也是多元化,除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需要达到的水平测试之外,还有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问卷调查。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我们教学设计都必须讲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为何不以此去全面评价学生呢?

所以,班主任的评语应该是绿色多元的,以求真正落实我们的课改精神。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陈家镇中心校)

第3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1.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每一种职业都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样,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也是对教师职业最根本的要求。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应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的关爱,你高尚的人格魅力,你高超的教学水平,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敬佩你。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了赶时髦,把头发弄成了黄色。一天,我所任教的那个班主任对我说,他们班一个同学也把头发染成了黄色,和他讲道理时,那个同学说,教我们英语的张老师也是这样。尽管后来,在老师的反复教育下他把头发染了回来,但是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在想,如果我自己把头发弄做五颜六色的,那怎样给学生树立榜样啊?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染过发。同时,在言行上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起上早操,一起劳动,一起学习,让他们感觉到我就在他们的身边。

2.把热爱学生落到实处

热爱学生包括理解、尊重、信任、帮助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通向学生信任教师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状况。从实际出发,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与引导。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家庭情况相当特殊,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整天被关锁在家里,母亲常年多病。他还有一个读四年级的妹妹。这位同学不仅家庭贫困,而且十分自卑。在小学时还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负。在我了解情况以后,每次发放困难生补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在他没钱吃饭的时候,给他打饭,并倡议学生给他捐款。经常和他谈心。经常对他进行家访,渐渐地,他走出了自卑的心理。尽管后来他没有升学,但我想,也许对他今后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是很有帮助的。

3.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我们教师应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以及教学测量评价能力。

教师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社会人。身处社会这个大舞台,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包括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等等。良好的沟通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学生搞好沟通,是创造和谐课堂的保障;和教师搞好沟通是开展好工作的保障;和家长搞好沟通是家长、学生、教师之间团结和谐的保障。可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前提,是开展好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4.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我们要掌握的科学技能也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努力更新知识,不努力的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就会被社会淘汰。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看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常流水。要不学生怎么会有兴趣跟你学习,怎么会佩服你呢?

5.教师应具备撰写论文、工作札记、知识积累的能力

第4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一】 自我校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通过参加我校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使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更加熟悉。现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工作表现,作自我鉴定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热爱教师的职业方面表现要更加突出。我平时扎实工作,爱岗敬业,认真上课,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但是在教育工作中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自己做的还不够.

2、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学习不够坚持。我经常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天天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实验活动,经常与本组教师探讨相关的问题。同时,还撰写相关的实践论文、案例、说课稿和教学设计,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这些都不是经常性和自觉性的,这都是为了完成任务。现在深入剖析起来,要想不断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得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尽快的提高起来。

3、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方面再耐心些民主一些。平等民主对待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我自己有时上课时,学生不听话,因缺乏耐心民主,也常训学生,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调皮学生)确实要再耐心些。

4、在教学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创新。本人虽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目前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是有点滞后,课堂上还是为能完成教学进度,而突略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自己思想认识还放不开,总是顾虑太多。另外,对待学生更加爱心、细心、耐心些。比如有时对待学生的错误,再多些循循善诱的教育,使其改正错误.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二】 从毕业进入教师这份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道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学习党的各种先进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政治活动,自学过不少社会哲学,这一些都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所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政治学习,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一直怀着谦虚诚恳的态度待人做事,能和同事和睦相处。常常不忘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注意方法方式,耐心细心地进行教学工作,深受家长欢迎。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继续自学计算机各方面知识,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十个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在不断反思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去听各位老教师的课堂,吸取前辈的经验完善自己的不足。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既然已走上了教师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的师德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回顾已走过的路,方方面面都有所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一下自我剖析:

一、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本人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责任感、幸福感。一直来,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注意为人师表,廉洁从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尊重同事,恪尽职守,严谨治学。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同学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才能提升国力,个人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现代知识迅速扩张的时候,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不被时代淘汰。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改尝试。在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写下自己的反思,以不断督促自己进步。工作之余,我尽量每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

第5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一、确定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达成的标准和质量规格。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教学目标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四维目标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四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该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确定四维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进行七年级下册《平移》的教学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形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②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勇于探索。

这四个目标是紧密相连,更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个中心,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安排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仍然要以学生为根本,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考交流、观察类比,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小结数学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小结,指的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来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准备,也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所以,课堂小结同样要以学生为根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和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即只会看、会想,不会做,也就是所谓的“一看就会,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形。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还有哪些疑惑” ,或者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等等。打破以往一节课的最后是由教师归纳小结的习惯,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还能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改进提供研究素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激活创新能力。因此数学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方法的再现,而应紧紧围绕学生,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概括和探究尝试。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小结自己的思考过程,题意的理解过程,完成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活动中联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理、运算和数学语言表达等等。只要这样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布置好家庭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还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完全一样地对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题,简单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家庭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作业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分层作业的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数学教学设计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充分的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孟祥静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党的十报告

第6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与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围绕和体现这一点,而在这其中组织好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根据笔者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应体现“立足于实,着意于新”的特点。

一、过程设计基于“实”

何为“实”?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要求: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1]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成长特点的实际,又要考虑到学生生活体验的实际,同时还要兼顾教学过程生成性的实际。

(一)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基于学生成长特点的实际

教师备课首先要备的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成长特点的实际。高中生在智力水平上已接近成人状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发展,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敢于挑战书本知识与教师的权威性,喜欢评论和争论。高中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思维敏锐,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动,波动性大;意志品质有所发展,但毅力欠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时常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高中生在活动中仍带有草率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力量,故意作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冒险当勇敢,甚至还会出现失控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由于还缺乏对客观事物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较为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念,缺乏较为准确的判断、甄别能力,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易受表象的诱惑,进而影响自身对生活、对学习、对老师的看法,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针对高中学生的上述成长特点,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时,尤其要慎重对待来自学生的各种可能的质疑和挑战,既不能指望学生会在任何问题上都对我们言听计从,更不能把这种课堂上的质疑看成是不和谐的“杂音”或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如:在讲授我国的政治或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等问题时,由于信息接受渠道的多元化,加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很容易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质疑。对这类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争论的地方,教师应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而要想使学生信服,教师则必须对这类争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讲授时既要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分组辩论、专家点评或史实资料查询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从而达到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预设目标,避免他们产生偏激性和盲动性的想法和行为。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实际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突出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紧密结合,倡导教师要“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这实际上为新课程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即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环境,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把生活世界的某些相关经验或疑难作为了解与掌握新知识的“敲门砖”。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二《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作了精心准备,不仅在穿着上特地挑选了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唐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文化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在课文导入时特地挑选了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韩寒现象”“芙蓉姐姐”“于丹热”等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学习,学生意识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看到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造成的恶俗文化肆虐的现状,认识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必要性。又如笔者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内容时,结合本地正在进行的“2007感动余姚十佳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事先就安排设计了让学生实地采访若干候选人,聆听他们先进事迹的课外活动,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基于教学过程生成性的实际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预设程序,虽然课堂教学活动的大部分环节我们是可以预设的,并且在课堂教学行为实施时是可控的,但课堂又是复杂的,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又带有生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创新和不可预见的成分。教师在设计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上可能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具有应变性,在实施预设时又要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预设才能富有成效,生成也才会更加精彩。

针对这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我们的教学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比如:我们可以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如我们在讲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我们在倡导主流意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基于社会现实的原因对课本观点提出异议。为了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就必须在事先做足文章,除了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质疑之外,还应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事先预设好这样一个环节,即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资源,通过讨论、辩论消除疑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此外,教师还应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擦出智慧火花的准备,并积极、及时地捕捉和利用好这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目标追求体现“新”

孰为“新”?根据笔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新课程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在目标追求上充分体现“新”的特点,即应体现时代性特点、教学目标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开放性的特点。

(一)目标追求要体现时代性特点

要想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我们就必须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在这一问题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就要求我们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对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时也应该有所体现,我们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教师普遍采用“茶馆式”的分组讨论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的确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或实地考察等形式的教学环节。如:笔者在讲授中华传统文化时就利用余姚市人文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把教学课堂搬到了电脑教室和余姚的各大名胜古迹当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笔者还结合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与其他史地组老师及学生一起合作编印了一本反映四明山革命文化的校本课程《火红的土地》,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和教学模式,还使得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目标追求要体现教学目标多样性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总目标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不仅将其作为优先设置的课程目标,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学生,其目标的实施更加特殊和复杂。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育人的任务。因此,教学活动要能触动学生的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体验、共鸣中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生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情感、追求真理与高尚的情感、乐于合作与实践的情感等都是思想政治课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关注的。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目标多样性的特点,既要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手段,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收集整理展示改革开放30年优秀成果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的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贡献的理想和决心。

(三)目标追求要体现教学内容开放性的特点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运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设计,冲破教材的藩篱,沟通课内外的联系,继而以开放的思想去把握和调节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开放式调控,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有效实施。高中各学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可供我们利用的教学资源。课堂以外还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德育基地、社区等都是进行学习的好场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资源的建构性,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充分挖掘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与时俱进地补充教学内容,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结构。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时,每一次党和国家召开重大会议都会有新名词、新概念提出,教师就应当及时把这些内容告诉学生。此外,笔者长期以来在文科班学生当中坚持进行的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和每周一次的“时政评论”活动也被证明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模式。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2]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依托教材但却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生活世界中到处都有可供挖掘的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慧眼。

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唯有体现出“立足于实,着意于新”的特点,才能真正使新课程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当中,发挥其引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模式

一.引言

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道德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使职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对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利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研究。

二.构建旅游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教育模式

㈠情境体验教育模式的内涵

情境体验通常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模式”这个词来自拉丁文,它最初是指实证操作过程的概括,后来它上升到抽象意义, 一般通用为“方式”。英文有两个词汇与“模式”相对应,一是model,意指“模型、原型、样式、假设模型”,即模仿学习的典范;二是paradigm,译为“派典”,又称范例或范式。“派典”是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被人引用议论最多最广的一个概念,其原意为一种“可重复套用的范例”,它主要不是理论本身的内容,而是理论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ns for research)、研究架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则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模式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指导着新的实践活动。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笔者认为情境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完成职业道德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由教师选择、创设体验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角色换位、交往移情和榜样事迹中学习职业道德。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情境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的内化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的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境体验教育模式是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的自我觉醒,其核心成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情境体验教育模式有感性认识成分,又有理性学习成分,还有直觉思维的成分。

㈡情境体验教育模式的支撑理论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体验式教学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体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井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依据这一观点,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协商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从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创设的课堂情境也就具有了社会性。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还进一步强调为学生创设实践场,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让个体在设定的社会的或物理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浸润在共同的情境中,交流着各自的思想和理解,商讨和再商讨着知识的意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情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指导职业情境模式实践的基础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后经多位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并完全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理论对深入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情境实践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一样,注重情境对知识意义建构的作用。那么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中的学习与工作情境是分离的,使个体难以形成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的职业情境理论强调,教学要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情境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这样个体建构可在富有意义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脱离了特定情境,个体便无法建构出知识的真实意义。

㈢情境体验教育模式的程序与形式

1.操作程序

高校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教育模式是与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对而言的,指现代校企合作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用的表现形式。它在现代校企合作教育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上述的教育教学理论,遵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及目的要求,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内化道德规范建立起来的,为完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情境体验教育模式,其操作程序是:情境体验内化。这种教育模式具有生动性与形象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职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职业道德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是出于职业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考虑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2.体验形式

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体验不是对当前刺激物、当前情境的瞬时、单一的体验,而是个体用自主的、全身心的经验参与的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性的整体性体验。他的情感体验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需要创设各种形式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去体验和感悟。

一是生活情境体验、以境育情。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反对教育是一套,生活却是另一套;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思想,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得把社会上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由此可见,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学习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而且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现实之中。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又要设置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的障碍情境,激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唤起学生职业道德需求和选择意愿,激起他们职业情感的波澜,产生深刻的服务群众道德情感体验,实现这一道德规范的内化,并形成坚定的信念。

二是榜样事迹体验、以形育情。即通过学习模范榜样的先进事迹等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熏陶,使其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并不断升华。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听取先进模范的事迹报告。若要榜样对学生产生推动力量,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先进模范热情服务的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之处,使他们在心灵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敬慕之情。而且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到道德规范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先进模范人物,使学生真正获得动力。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若要榜样对学生产生推动力量,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先进模范热情为服务的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之处,使他们在心灵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敬慕之情。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职业道德信念、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三是交往移情体验、以情育情。通过人际交往活动、推己及人的移情效应,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情感体验。校企双方共同邀请往届毕业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给对方让对方与自己一起感受,而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通过交往移情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逐渐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实现职业道德规范内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四是角色换位体验、以试育情。通过学生的角色定位,体验角色的责任与义务。例如一人转换成宾馆服务员的身份,另一人打扮客人,进入情景之中进行仿作。学生经过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几个层次的体验,加深了对旅游职业的情感,进而内化为旅游职业道德规范。角色教育就是对学生未来所承担社会角色的提前预演或是对他人社会角色的尝试,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拟情境下的体验教育。

㈣情境体验教育模式的特征

1.多元性

职业情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网络、模拟和真实等职业情境,具有情境多元性的特点。模式创设多种职业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在的智能以及对职业知识的追求,使学生能深入其境地把握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并在学生自我启发的基础上,完成教师的指导与学习任务。职业情境模式运用多元职业情境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训练,并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和知识学习向综合能力发展转换。

2.参与性

参与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是个体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只有实践过的东西,才能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实践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生命的成长。教学“体验”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情境的参与和融合,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领悟和反省,突出学生的实践,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或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而不是做“体验”的旁观者。体验教学作为融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教师创设的体验场中,让学生经历种种体验,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境界。

3.开放性

高校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教育模式创设的学习环境,不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而且置于企业、市场、社会的大环境中运行,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征。也就是说,学习渠道越开放、越畅通,职业教育结构中的要素就越活跃,要素内外碰撞的机会就越多,在动态变化中与社会、市场经济、企业人员的交流就越广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越强。开放性学习环境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三.结语

总之,要破除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寻找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策略和速径;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实现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认知判断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⑴.

[2]吴建设.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情境的创设[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4,⑷.

[3]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⑹.

[4]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对目前各类广告公司营运状况及广告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逐渐掌握了社会对该专业在人才层次、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专门从事广告设计、生产、施工及广告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使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法制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具有现代审美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较高的设计水平、掌握数码设计手段,并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的“设计师”和“工艺师”。毕业生在获得国家教委统一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外,还应考取各种广告业执业资格证书。

二、岗位及专业能力分析

根据目前广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比例如下:广告公司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5%;企业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5%;设计师助理,约占总人数的15%;广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广告业务员,约占总人数的15%。

广告行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手绘造型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广告设计;能根据广告不同媒体、特点和客户的要求,提出创意新颖的各种广告设计方案,并能组织实施;掌握基本的包装装潢设计技术以及各种文字造型能力,其中能熟练掌握黑体美术字和宋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进而推及其他种类的文学造型,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能熟练掌握现代摄影、影视技术等广告制作手段;能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正确的施工(制作)方案,并根据这些方案能准确计算出各种广告的制作成本;英语能通过广东省二级考试并基本掌握广告专业用英语。

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能有效地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种广告设计方案;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有较强的群体适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知识结构的划分

在处理高职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内容时,有一对矛盾是必须认真探讨的,那就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必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学生不能培养成通才;作为高等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本专业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着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有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

共同基础。基础理论表达的是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它是专业理论的基础,覆盖面更广。因而,这两类知识支持着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

三种类型知识的性质决定着它们的稳定性。它们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一专业技术。实践证明,越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在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等大都是指技术知识。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是最突出的实例。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例如当相对论、量子力学出现后,古典力学当然是“老化”了,但是,当前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的力学计算仍然是依靠古典力学来做的。专业理论的稳定性处于二者之间,例如广告设计课内容框架的变化是较缓慢的,但由于设计学的进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设计方法上产生了许多变化。

高职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高职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没有必要在过分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专业理论课要占35%,专业技术课占25%,基础理论课占15%,其理由可归纳为: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x,-j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四、能力模块划分和课程设置

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以社会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具体的思路是:广告行业的各种职业岗位或技术分工进行能力的分析,以确定与专业培训目标相对应的“应知”和“应会”;根据这些“应知”和“应会”来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若干能力要素;将各种能力分解整合成能力模块,来确定课程的设置。

1.职业道德及社会能力。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敬业、乐业精神;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应课程有政治理论、德育、英语、公文写作、体育、广告法规。

2.基本造型和设计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现代平面造型、色彩装饰效果及立体空间构成的三大设计基础,并通过纯形式语言过渡到专业设计语汇的把握,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去。对应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3.文字造型与运用能力。要求掌握中英文的标准字、变体字,以及按设计属性进行不同风格的字体造型,能进行各种文字的组合与单项创意设计,并按工艺要求进行制作。对应课程有文字造型。

4.印刷广告制作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开度页码编排法、印刷广告设计成本计算方法。对应课程是印刷广告。

5.影像技术造型能力。要求了解摄影、摄像的各种技巧,能独立完成作品创意及拍摄,并具有一定的后期加工制作能力。

6.广告材料选用及传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要求熟悉路牌广告、灯箱广告、霓虹灯广告等传统广告媒体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了解各种广告材料的性能。对应课程是广告媒体、路牌广告制作、灯箱广告制作。

7.电脑制作能力。要求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排版、文字编辑、图形创意等制作程序,熟悉平面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操作。对应课程是电脑设计。

8.广告设计能力。要求对广告诸要素具有较全面的综合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广告方案、标识、广告主题、广告制作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系列广告筹划、设计、制作能力。对应课程是广告概论和广告设计。

9.策划与设计能力。掌握策划与设计原理和方法,采用中外优秀设计方案有辨析能力,能独立完成各种基础设计、应用设计及对企业策划执行计划的监督与指导。对应课程是策划。

10.外语能力。要求能阅查、收集有关专业资料和信息。对应课程是专业英语。

综上所述,并根据我国广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人才的规格要求、能力素质进行的探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广告行业五大工作岗位,需10多种能力模块及相应的20余门课程的支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形势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文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M].长沙:长沙人民出版社,1992

[3]周鸿铎:中国实用广告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4]魏永利:美术广告设计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第9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19-02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用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素质在他们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融合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作为一个综合概念,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核心是指从业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职业素质包含4个方面: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获得,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质的根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它的培养是一个养成性教育,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基础”课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3]“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涉及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4]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专化,人的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基础”课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基础”课中的诸多内容,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责任担当等都是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职业中的渗透和延伸。所以,“基础”课能够为职业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有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5]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未来追求和发展,以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组织教学,解答学生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求学期间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及其职业发展能力。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这既保证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职业素质教育功能。“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一定社会理想在人格上的反映。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理想往往处在“迷茫期”。为此,教师在“基础”课适应人生新阶段和理想信念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向学生介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本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动机。然后从高职学生关心职业理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职业理想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自我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为客观基础,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由低到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明确“立志须躬行”,要求学生把实现理想的起点与平凡的岗位和踏实地学习联系起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2.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中,更具体一些就是体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当前,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存在轻责任、重报酬,轻贡献、重享受的职业选择标准和从业态度。所以,教师在“基础”课人生价值篇中,首先将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评价方法和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也不能简单以报酬高低来衡量其价值,只要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然后,进行价值观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职业道德教育。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基础”课道德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需要开展教学,将一般性职业道德融入到行业职业道德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专业或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敬业、责任、细心、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品质;然后,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整体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4.法律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并能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法律素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体现在职业法律意识中,就是要让学生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用职业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在“基础”课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在高职院校中,为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赋予“基础”课一项新的任务,即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侧重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教育,主要是帮助解决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与矛盾,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切不可顾此失彼,用职业素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把“基础”课完全变成职业素质课。如果这样,不仅课程性质变了,而且由于缺少理论基础,职业素质教育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动力学理论表明,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个人意志。[6]只有这三种种意志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并且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过去,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国家意志,而忽视了学生个人意志,使有些学生“学”的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起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然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3.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即将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然后将其“外化”为行为实践,并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过程规律,教师在“基础”课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案例、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多视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此外,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知行统一”,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推动由知到行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企业参观、企业文化调查和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生活和职场法则,而且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国发[2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