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心理咨询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

第1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71-02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争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新华社,2010-07-29.

第2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心理协会成员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反映给图书馆 心理学教师或医生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般从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几个角度来解释图书阅读的机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历着与作者同样的心理历程,这种历程是从艺术形式的意识和知觉发展到潜意识的阐释,直至引起“本我”的反响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内容与“本我”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审美的幻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避开了“本我”的欲求产生的恐惧和“超我”的压力,使读者恢复到和谐状态。文字作品的内容使人的内心冲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动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绪内容内化,成为人的总体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最终就产生了领悟。医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 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图书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图书阅读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这项工作。成立由心理学教师或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机构。

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开辟图书阅读阅览室,为了避免出现像心理咨询这样的闲屋”、“轻松一隅”、“心灵家园”等。环境布置要尽可能优雅、祥和、轻松,并备有诸如“解忧”、“饶恕”、“自信”、“竞争”、“悟道”、“拼搏”等导读标志,以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在阅览制度上也要有别于其他书刊阅览室的借阅方式,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随和的阅读氛围,让图书阅读阅览室成为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图书能否象我们预测的那样对的心理调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启发工作十分重要,图书阅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需要具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医学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必要时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注意学生阅读疗效的观察与跟踪,利用日记、作文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图书阅读更加有的放矢。大力开展图书阅读的宣传教育,可以组织图书阅读讲座,向学生介绍图书阅读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向宣传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康复,如果听之任之,也可能加重。这有助于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工具来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3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第4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好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让困惑的人茅塞顿开,如沐春风;而一个糟糕的咨询师可能会让人在做完咨询后自杀。”美国威灵基金会董事长、原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徐浩渊博士如是说。

曾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临床心理学的徐浩渊,1998年回国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徐博士心理热”节目。1999~2001年,徐浩渊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教授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课程。

在记者面前,徐浩渊并不掩饰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失望,“通过考证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太多不应当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进来了。有些人简直是在屠杀心灵,他们没有资格做心理咨询”。

“给病人开腹后扔到大街上”

徐浩渊曾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她的感觉是真正懂得用合适方法做咨询的人太少。

1998年,刚从美国回国的徐浩渊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爱跟病人讲道理。“我告诉他们,讲道理没用,那是你的模式,你要了解对方潜意识里的问题。”

不久徐就发现她的劝告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因为多数从业者“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她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些把内心伤痕埋得很深的来访者,在咨询所因为咨询师的不当“治疗”而受到的伤害。

“好比肚子重有个瘤子,咨询师能够打开看。但他不知道怎样安全地把瘤子切除,然后安全地缝合。他能做的,就是拿着刀拼命戳那瘤子,最后就是让人开着腹走出门满街跑。”徐浩渊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都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到一个并不合格的咨询师手里,这个人就很可能就会病情大发,“正常生活都被毁掉了”。

徐浩渊在美国接受临床心理学教育时,老师强调的第一点便是“安全”。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往下挖,什么不能挖,在怎样的情况里可以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好比是一个手术,这人体质根本不行,非要打开肚子给人动手术,缝上人就死了。”徐浩渊说,不少心理咨询师包括很多大学里的心理学教授,把让来访者痛哭流涕看成自己“会了”,这样的咨询无异于杀人。

“赤脚医生课程发医学院毕业证”

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的多数心理专家认为,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存在很大缺陷。

2005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师的入门门槛做了提高。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其中申报心理咨询师三级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条件一中的被业内称为‘学院派’,偏重理论研究,实际进入市场执业的并不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军,现为天津作协会员,发表过《心理误区二百例》、《心灵简札》、《说文解字话心理》等数部心理科普类作品。郑军曾走访过全国多个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发现多数从业者是通过培训加考试的方式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

“很多人跟他们_接触就知道,这人没上过大学。”郑军说,学员花上数千块钱,在四个月周六日上课,一共五百多个课时。教材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各个科目的一个浓缩本,相当于大学心理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

“如果学员一点心理学知识都没有的话,看了之后只是一个入门。如果本身就受过专业教育的话,这个培训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多。”郑军认为通过这样的培训拿到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非常尴尬。“好比一个赤脚医生的课程,培训完以后就给他发个医学院本科的证书,你说这人出去能看病吗?”

雨后春笋,成材不多

北京心恺信心理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张丽,从2003年开始讲授心理咨询技能和咨询师个人成长两门课程。在4年的培训生涯中张丽发现,学员在参加培训时“为考而考”的心态明显,少有人能主动去学习咨询师心态等与考证“不那么大相关”的知识。

“我们说到培训,首先就会想到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这种技能性的培训。心理咨询被戴上一个培训的帽子后,学员就会觉得:我交了钱接受培训了,我就知道怎样做了。事实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张丽说。

在张丽看来,心理咨询师不是能培训出来的,而是一定是用师傅带徒弟的实践带出来的。在美国,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或医学的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的咨询实习证明才可从业;而国内的情况,多数还是在边干边学。

郑军曾在北京、天津、重庆、济南等城市摸过底,每个城市中真正实现赢利并良好运营的民营心理咨询机构都不超过十家。“这几年确实是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笋子长成竹子的太少。”

目前,全国心理咨询行业收费价格是根据咨询师的级别而定。最低每小时收费100元到150元。普遍价在200元到300元,再往上走是500元、800元、1200元不等。但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普遍经营惨淡,他们“用宣传自己的价位的方式来宣传他们的红火”。

“很多人敢进来,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一两万块钱租间房子,还不用门面,居民楼上的那种就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伙,撑两三年,最后没业务也就散掉了。”郑军说。

张丽也认为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考完证后就开业,多数人慢慢就会发现做不下去,最终选择退出。因为来访者在掏钱后,如果发现咨询师对他的问题没有帮助,可能对咨询师整个行业都会产生质疑。这个新兴行业对口碑的依赖很强烈。

“真的想靠做咨询来养活自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张丽说,有志于做心理咨询,还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支付能力,他们需要在执业后还得“经常充电”。“国内的老师讲课,一个班五六天下来就得两三千。做心理咨询的人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可能一年得参加六七个班,这些费用就不下两万块钱。”

“这些问题我们在培训时也跟学员讲到,要对做心理咨询师之后遇到的困惑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急于考证,这些问题不大能听得进去。只有当他遇到这样的问题,才能意识到。”

学员身份五花八门

进入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人群中,女人比男人多。“女性能占到60%~70%,因为女性更敏感,对人本身的问题更加关注,相比之下男性关心具体的事。比如我跟你抱怨,一边哭一边说,男人就会认真听我说的事情,而忽视了我一边哭一边说的情绪。”张丽说。

学员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最受张丽们欢

迎的是被他们称为“行业内”的人:武警,监狱管理者,妇联,教师等。因为他们是“源源不断”的,单位出钱。批量供应。

自己掏钱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大约占到五六成,其中有人力资源工作者,医生,律师,“也有跟你一样的记者”,张丽笑笑,“大家出于职业规划的需要,也都是想有个好前程。不过接触到的大部分人,聊到后来就发现,都是跟个人的困惑和问题有关”。

部分靠单纯一对一咨询难以维持运营的心理咨询所,逐渐将业务转向心理咨询培训。“搭一个平台,请当地的大学老师来讲课,他们收取一些中间费用。”郑军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与传销倒是有几分相似。

“早年有个比喻:大家都去加利福尼亚淘金。也有一些人跟着去卖水。淘金的人里面,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一无所获,但无论如何,卖水的人肯定会赚钱。搞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就好比那卖水的。”

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从2001年到现在,几乎没有人“淘到过金子”。“重庆曾有人投资400万,搞大型的心理咨询机构,最后也是血本无归。在下游持续不能淘到金子的情况下,上游奏水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专家们看来,国家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达到了普及推广心理学知识的效果”,但作为专业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

“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做心理咨询的认证都是心理协会的行为,政府不应当成为认证的把关人。”张丽拿中国香港地区为例,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联合会。联合会中的专家们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去审核培训教材。认证一个咨询师是否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会考虑申请者是否取得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受过多少年的专业训练,再看他受到的技能培训如何。

张丽介绍,香港地区的心理咨询师每年都要经过审核,其案例报告、学术论文、案例督导都有详细的备案和记录。“有一个专业的行业协会来很好地维持这个行业的纯洁度时,心理咨询就会在公众中有可信度,也就意味着其学术的位置越高,公众才会愿意花钱去购买这样的服务。”

美国被认为是心理咨询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但在美国有过多年学习生活经验的徐浩渊却认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收费心理咨询是失败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奥德综合北美西欧等国对心理咨询业的调查数字后,得出结论:在西方工业社会,每年大约只有平均4%的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徐浩渊说,美国看心理咨询师的人分布在两个极端,演员、明星每年扔十几万给心理咨询师,听他们倾诉垃圾,讨个舒服。还有一些吃低保的穷人,他们宣称“政府应为我的情绪低落负责”。而普通工薪阶层中,光顾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很少。

第5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现状;实践探索

阅读疗法(biblitherpy或reading therapy)起源于希腊语,也称作“图书治疗”或“阅读治疗”,是指通过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王波先生对其归纳总结为:“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疗法在西方发展的较早。1848年,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一文,提出了阅读治疗的功能,开创了有关读书治疗研究的先河。其后,阅读疗法在西方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的医生,在处方中也都开始开列有利康复的书目清单。目前,阅读疗法在国际上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我国,自20世纪80、90年代的引进发展之后,阅读疗法也已迎来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高峰。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目前还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论题研究开始于1999年,为黄菊屏发表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的建议》。笔者在CNKI中以“阅读疗法”和“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0年,分别获得425条和169条记录,即有关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约占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39.8%,可以看出,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学习环境优良,设施齐备;二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日益凸显,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相信在大学开展阅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治愈心理疾病,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类似地,笔者在维普数据库中对(题名或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题名或关键词=阅读疗法)进行了检索,1999-2009年间维普收录有关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在整个研究领域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文献数量也有所增加,特别是2006年以后,但就其研究成果而言,绝对数量还是相当不足的。而通过对近几年论文的浏览,笔者发现,很多文献的内容大同小异,缺少进一步的探索,有关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如何更好地与实践相联系,以及如何健全评价反馈标准体系等,仍处于空白阶段。

二、目前高校已开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通过在网络搜索引擎、各大主流数据库、各高校图书馆网页的“读者服务”或“图书馆简介”等栏目中的检索与浏览发现,开展阅读疗法服务项目的高校少之又少。

目前成果较突出的为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该图书馆自2000年探索阅读疗法的实施起,已有十余载,经过多次实验论证,开设了同伴辅导与阅读疗法相结合、阅读治疗室、开设新浪博客“书疗小屋-大学生健心房”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同时还发表了数篇关于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这也是当前研究领域内为数不多的实证式的经验总结性文献。

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孔繁胜和付婉秋的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实证研究性质,他们运用实验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的考察来进一步归纳阅读疗法新特点、新规律。除此之外,江西的部分高校也已经逐渐展开了阅读疗法的实践探索,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理论阶段,提出距今已有12年的历史,能真正实行的高校却又是凤毛麟角。但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发挥图书馆的导读作用,如设立公共书架、热门图书等栏目。虽然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有待健全,但这种进步无疑为阅读疗法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施现状的原因

在我国,目前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实施“阅读疗法”的高校少之又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研究队伍有限

我国尚未设立学术研究机构对阅读疗法进行研究,研究队伍有限。在搜集论文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2010年5月份在江阴召开了“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2010华夏阅读论坛江阴研讨会”,这是国内第一个有关阅读疗法的研讨会,但是研讨会主要涉及的是阅读学和图书馆学,很少涉及高校阅读疗法领域。而应用研究面窄、涉及学科领域面广,也使高校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更为复杂,对于研究者来说欠缺一定的吸引力。

(二)社会认可度不足

尽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将心理咨询室与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展阅读疗法这一举措并没有被高校完全认可。一方面,阅读疗法由于其成效难以量化,难以引起广泛关注,多数认为普通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的心理治疗关系不大。部分高校尽管设有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认识仍然不足。另一方面,阅读疗法欠缺行动上的支持认可。缺乏上层的人、物、财力的支撑,也是其不能普遍开展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自我认识欠缺

阅读疗法的开展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多数大学生对图书治疗作用欠缺必要的认识,尚未能自觉地要求进行图书治疗。很多同学不愿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认为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还有的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即使患病了也不能及时认知。

(四)缺乏规范性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

阅读疗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阅读疗法诊断和阅读疗法图书推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的实验数据和实践成果都极少,缺少对阅读疗法系统开展的理论研究。由于阅读疗法的成效难以量化,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效果评价和反馈体系难度较大。而缺乏标准化的指导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得阅读疗法的规范性不强,难免让人对其功效和作用产生质疑。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疗法持审慎态度。

(五)实施难度较大

阅读疗法属于心理治疗领域,阅读过程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推荐书籍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十分慎重。读之恰当,当然很好,若读之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除了要有资金、物力的支持,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治疗馆员,能够根据读者的心理需求推荐合适的书籍。他们要具备阅读疗法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咨询的素养,热爱文学,有广泛的阅读基础。客观上的操作困难也造成了阅读疗法的发展缓慢。

四、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一)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力

随着高校的扩张,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的大学生承受了比以往更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求学、爱情和就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困惑,对前途的迷茫等等,都困扰着他们。而一旦这些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就会表现出各种心理困惑或心理疾病,如适应障碍、焦虑症、强迫神经症、抑郁神经症、社交恐怖症等。近年来,由于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犯罪、自杀等现象在高校并不罕见,可见心理障碍已成为阻挡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壁垒。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量研究表明,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也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品格。良好的阅读,可以改变读者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与作者达成共识,就如同汲取心灵的养分,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净化心灵。

(二)有助于推广图书馆阅读,拓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图书馆阅读推广作为一个课题,已受到广泛重视。阅读疗法的实施有助于充分地挖掘馆藏资源,更深层次地利用图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传播知识,时代的变化要求它的服务方式与范围也要发生变化。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心灵的深层次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延伸,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三)充分整合资源,创建和谐校园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但从开展情况来看,鲜有同学前去咨询,而这部分资源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开展阅读疗法,可以将此类机构与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结合学校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老师,为读者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荐读和帮助,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五、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发展对策

(一)设立“阅读疗法工作机构”

图书馆可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工作机构”,负责阅读疗法的人员、资金、设施配置,统筹规划阅读疗法的实施,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学专家教授等。另外,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使广大师生对阅读疗法产生认可。

(二)设立环境优雅的图书阅览室

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阅览室内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摆放一些励志美文、心灵鸡汤类书籍,读者可随意取放书籍,营造宁静的阅读氛围。

(三)优化馆藏,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是开展阅读疗法的基础。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购相应的图书,并结合现有的馆藏进行优化组合。与校心理咨询室老师联合,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及时将咨询信息反馈,根据同学的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定期推荐图书,并可提供当面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将阅读疗法与图书馆导读功能相结合

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图书馆导读服务,可充分利用导读功能,与阅读疗法相结合。如公共书架功能,可针对就业、求学等不同的需求对图书资源进行聚类整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书目导读工作,并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列书目。

(五)培训专业咨询馆员

是否具备有专业素养的治疗馆员涉及到选书及日常活动开展的效果。他们首先应该掌握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哲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展阅读疗法的服务工作,并且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态和较强的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

(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治疗”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阅读疗法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读者咨询室”,其内设立“优秀书目推荐导读”,并建立网络心理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既提供个人匿名方式的咨询服务,可通过RSS个人定制不同类别的书目推荐,同时可浏览相关图书的馆藏信息;还可随时国内外心理知识的讲座,提供心理学各相关的主页链接。

参考文献:

1、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30).

2、张春慧.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08(5).

3、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

4、潘瑞冰.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治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4).

第6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 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 ,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 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 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 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 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 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 《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 ,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 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 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 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 ,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 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 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 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 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 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 ,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 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 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 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第8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关键词:朋辈辅导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19-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带来了及其不良的影响。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广大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朋辈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普通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1.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有不少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经费跟不上,导致很多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或心理咨询专职老师数量较少,或缺少对心理咨询专职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1]。目前不少高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一般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只占所有需要帮助学生的一小部分。

2.辅导员缺乏危机干预相关知识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繁重,学科背景不一,大多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学生问题涉及面广而杂,因此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判断和干预能力较弱[2]。有的辅导员仅凭个人经验就判断某个学生不会自杀,轻视的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也有的辅导员小题大做,误判个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过分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3]。

3.学生心理危机自预能力薄弱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仍有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或者得了“精神病”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的学生不信任心理咨询老师,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出去,因此憋在心里不向任何人倾诉[4]。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 79.8% ),其次是向母亲( 45.5% )、同学 ( 38.6% ) 等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5]。很多同学在真正遭遇心理危机情况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薄弱,这样可能会错过进行干预的宝贵时机,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朋辈辅导在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朋辈辅导是指由经过培训或督导后的非专业人员(朋辈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朋友和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帮助同龄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彼此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自助”的成长模式[6]。与普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朋辈辅导覆盖范围更广泛

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数量有限,并且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朋辈辅导员主要由高年级同学、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组成,广泛分布在各个年级、班级和宿舍里,这都有助于他们提供安慰、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便利高效的拓宽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范围[6]。

2.朋辈辅导发现问题更及时

心理危机的出现通常是有预兆的,及时发现才能及时干预。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交往频繁,时空距离都非常接近,当身边同学出现异常时,他们往往能及时发现,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快速向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上报,使遭遇心理危机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朋辈辅导解决问题更高效

朋辈辅导员多数由高年级同学、学生干部等担任,他们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往往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体验,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互相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这个优势是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无法比拟的。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更容易对朋辈辅导员敞开心扉,迅速的建立起信任关系。

三、朋辈辅导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由于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纠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作为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心理征文比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7]。

2.关注了解同学动态,及时上报心理危机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难点就是及时发现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作为身处普通同学之中的朋辈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运用危机干预的专业手段进行及时处理[8]。当情况严重时,可以及时上报给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3.对遭遇过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后续援助工作

一般当学生的心理危机急性期过去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朋辈辅导员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遭遇过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支持和鼓励。也能够随时关注这些同学,防止危机事件再次发生[9]。

朋辈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虽然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切实提高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有华, 马昌保.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7): 4-6.

[2]王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5): 75-76.

[3]金玲华, 王艳. 当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99-100.

[4]沈丹.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及危机干预现状分析[J]. 中国建设教育, 2013, (4): 83-85.

[5]宋振韶,徐蕾.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展望[C]. 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1):211-216.

[6]孙庆瑶.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才智,2014,(26): 196-196.

[7]张常青,董晓薇. 刍议朋辈心理咨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学理论, 2014, (12): 86-87.

[8]林静. 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作用的探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26-28.

第9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建设;四个转变

2010年以来,富士康“13跳”及许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生命会消失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个个风华正茂大学生的自杀,除了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大、工厂机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劳累的生活体验、贫困的家庭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近几年对1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8.5%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多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研究;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只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学生中学习冷漠,情绪不能控制,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

(三)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并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参加过一些辅导培训。他们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四)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等明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四个建设”

(一)育人与育心并重,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化、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笔者建议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生班团干部和专业教师、学院专业辅导员、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构建的“金字塔”式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确定用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二是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以及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生骨干和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五是鼓励科研与教学,提升专业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辅导员,在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心理咨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认清心理咨询中心是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场所,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询、辅导、干预外,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籍贯、不同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健康教育。还要开展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尽管存在着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开发智力等等[2]。但其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事情。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院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党团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力度,崇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人关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高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体系,从新生入校直至毕业离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跟踪指导,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兴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活动主题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追求;活动内容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激情;校园文化布局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催人奋进。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活动,寓教于乐,针对性强,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持续而有成效地发展,既需要确立前瞻的观念意识和提供切实的基本条件保障,又依赖于优化的工作模式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独生子女和农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构建四级课堂、五级工作、五级预警和四级转介的“455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四级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体验课堂。五级工作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由寝室长组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员。四级预警是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区五级预警机制。四级转介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学校卫生室)、学校附属医院和所在地精神病医院四级转介诊断治疗机制。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队伍结构上,从专职教师为主转向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