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交通范文

道路交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交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道路交通范文

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第十位死因,据WHO估计,每年有118万人死于车祸,5000万人因此受伤或致残,预计2020年,如果没有新的有效干预措施实施,交通事故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因〔1〕。我国自1951—2011年以来,道路交通伤害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为明显,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伤害死亡人数的比例从1987—1988年的15%上升到2005—2006年的34%,标化死亡率从12/10万上升至22/10万,增加81%〔2〕。广东省因伤害导致残疾的调查表明,道路交通伤害是首位致残因素,约占所有因伤害致残的1/3〔3〕。因此,大力开展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研究,积极倡导借鉴、实施、评价并推广国内外有效的干预经验与模式,对于控制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意义重大。

2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研究

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是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等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各环节失去协调的表现和结果。其中,人的因素,尤其是机动车驾驶员的自律行为与道路交通伤害关系密切,道路安全设施、交通管理等因素又对驾驶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如何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为,避免、减少事故的发生,国内外许多成功的干预措施与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与学习。

2.1安全的驾驶行为

2.1.1提高安全带的使用率安全带被认为是汽车内最有效的单一被动保护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均证明,事故中安全带的使用是减少车内人员事故伤亡最重要的安全措施之一,使得严重和致命性伤害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40%和65%。在使用安全带并配备安全气囊情况下,可以避免8%~14%的事故死亡〔4〕。国内观察性研究发现,使用安全带者的事故死亡率(2.8%)明显低于不使用安全带者(20.2%);且受伤比例大大降低(5.3%,94.7%)〔5〕。尽管安全带的保护效能广为人知,我国的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明确规定必须使用安全带,但目前为数不多的调查显示,我国安全带的使用率不容乐观。2005年,一项涉及5万多车辆的基线调查显示,广州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安全带使用率分别为50%和40%,南宁分别为64%和38%〔6〕。2009年,有研究人员在宜兴观察了1816辆车辆,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带佩戴率分别为31.1%和6.1%〔7〕。与发达国家80%~90%的使用率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深入调查还发现存在安全带不当使用情况,有些司乘人员假装佩戴安全带以逃避检查,或不正确佩戴安全带,致使事故发生时,安全带无法起不到应有的保护效能。寻找适宜的干预对策,更有效促进行为转变是一个现实课题。2005—2006年“中国推广安全带使用项目”在广州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内,通过采取培训交警、重复的选择性执法活动、付费和免费媒体宣传、安全教育课程、针对出租车驾驶员的奖励活动和加强行业管理等措施,使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安全带使用率分别提高了12%和13%〔6〕。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类似综合性干预项目,提高司乘人员安全带的使用率,有效降低伤害的发生。

2.1.2儿童安全座椅的宣传及普及儿童青少年是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危人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发达国家所有因伤害致死儿童中,因道路交通伤害致死者占41%〔8〕。4~8岁儿童因车祸死亡危险远超于其他非故意伤害〔9〕。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因交通事故死亡,其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意外伤亡第二大原因〔10〕。WHO预计,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成为危害儿童安全的“第一杀手”。儿童安全座椅(childsafetyseat)又名儿童约束系统(childrestraintsystem),是专门为婴幼儿和儿童乘车安全而设计的装置。例如儿童增高座椅(boosterseats)可以增加儿童在车辆固有座椅上的高度,使安全带可以更安全的固定儿童的臀部和躯干,减少“安全带综合症”(以颈椎或腰椎损伤和腹部伤为主要特征的损伤)对儿童的危害。研究数据显示:在发生汽车碰撞时,儿童安全座椅能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71%,幼儿的死亡率降低54%〔11〕。为提高4~8岁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国外5项干预研究(共涉及3070人)的效果评价显示,针对父母、儿童的健康教育同时辅以激励优惠措施,其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健康教育,前者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安全座椅的使用率。研究者发现,以相对低的价格租赁安全座椅或发放商品折扣券是一种有效办法,不仅提供可及的产品,还提供了宣教机会,对干预对象增加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能够产生正面影响。虽然也有个别研究报道单纯的健康教育干预项目也有一定效果,但更多的项目评价后认为,单纯的宣传教育本身很难导致购买和使用行为的改变〔12-16〕。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在我国的使用远未普及。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几个私家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中,儿童安全座椅的平均使用率约为5%,正确使用率不超过2%。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强制立法,要求使用儿童专用安全装置来保护儿童安全。值得高兴的是,有消息指出,我国正在酝酿首部关于儿童乘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动车儿童乘员约束系统》,这是改善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状况的一个有利契机。目前,有必要开展儿童安全座椅相关研究,摸清我国乘车儿童伤害发生严重性,展开有针对性宣传教育,了解儿童及其父母对安全座椅的接受度,结合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以及开拓租赁市场等多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安全座椅健康发展,为儿童乘员在车辆事故中提供有效的保护。

2.1.3危险驾驶行为的干预业已证明,机动车驾驶员的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限速无疑有利于车辆使用者和弱势道路使用者(如行人、骑自行车者)的安全。例如,英国通过在事故多发地段设置交通摄像头,结果减少56%的行人伤亡〔17〕。同样的干预策略在韩国显示出事故起数减少28%,死亡人数降低60%的明显效果〔18〕。一些国家采取限制职业驾驶员工作时间的方法来防止疲劳驾驶,结果有效。2011年5月1日,新修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在全国施行,新法规定醉酒驾车者将被吊销驾照,5年不得重新取得;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将终生禁止驾驶等。尽管目前尚仍无法评价新法对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的影响,但是发达国家类似干预研究证实,颁布禁止酒后驾驶法令和严厉的监督执法对于减少酒后驾驶相关事故及伤亡非常有效。佩戴头盔是预防摩托车伤害最有效的措施。通过立法、执法提高安全头盔使用率,尤其是在两轮机动车较多、而安全头盔使用率很低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更为重要。摩托车头盔虽不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但研究表明,头盔可以减少摩托车驾乘人员20%~45%的伤亡事件〔19〕,同时降低碰撞事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有着良好的成本效益〔20〕。然而,即使有强制性立法,但是不佩戴头盔、佩戴非标准头盔或头盔使用不当等情况并不少见,突出了监督执法和宣传的重要性。国外干预项目显示,强制骑自行车者佩戴头盔法规的实施同样可以降低事故造成的头部和脑损伤,减少63%~88%的伤害事件〔21〕。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是自行车使用人群中头盔的佩戴几乎为零,这是一个空白的、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随着我国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年青驾驶员及经验不足驾驶员(新手)的比例必然增加。国内外研究均证明,这些驾驶员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发达国家及部分中等收入国家的实践表明:减少年轻、经验不足驾驶员的高危暴露策略是成功。具体措施包括限制实习驾驶员的摩托车发动机排量、规定最大输出功率、提高青少年领取驾照的法定年龄、禁止刚领驾照的新手夜间驾驶等。

2.2更安全的车辆

目前,国内外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研究除了致力于驾驶员安全行为的促进,同时也在关注如何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该领域主要集中在增加驾驶员视野、碰撞保护设计和所谓的智能汽车。虽然这些策略主要的目的是减少车内人员受伤,但同样有利于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一项Meta分析显示,发达国家实施的日间行车灯(automaticdaytimeheadlights)法令有利于减少事故发生,所谓日间行车灯是指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更容易被识别的灯具,装在车身前部,有信号灯的性质。措施的出台致使汽车与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碰撞事故分别减少了15%和10%〔22〕。高位刹车灯可以增加机动车辆能见度,一般安装在车尾上部,以便后面行驶的车辆易于发现前方车辆刹车,防止追尾的发生。实施高位刹车灯(highmountedbrakelights)的规定也可以降低事故数量及伤亡人数〔22〕。

2.3安全、公平的道路使用政策

多数的道路交通伤害干预项目主要着眼于车辆使用者的保护。其实,道路交通伤害更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政府应致力于保护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在我国,60%交通事故死亡的是行人和骑自行车者、20%为骑摩托车者,我国的非机动车道路使用者承受着最大的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的负担。改善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将机动车和道路弱势使用人群很好地分离,倡导更安全的交通模式(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人群大量使用摩托车)等,可望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在道路设计规划时,应有意识的将安全功能加以整合,并在高风险的事故热点施行补救措施,这是确保道路安全发展的首要战略。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进行分离,尤其是在事故高发地段,可以减少大量行人受伤。许多低收入国家没有设立人行道,与设有人行道国家相比,前者事故发生危险增加2倍。在高收入国家,自行车道的建设减少了35%的自行车伤亡〔24〕。另一个关键的策略是通过各种道路设计措施来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加纳的一项减速路障设置前后的对比研究显示,干预措施的实施降低了55%的全人群死亡率,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减少了51%〔25〕。

第2篇:道路交通范文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血腥的画面:断掉的四肢,到处飞溅的血液和已经严重变形的车辆,造成这样惨不忍睹的场面就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交通事故随时都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我有个小学同学,她爸爸就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而离开了她,她家里并不富裕,但她们一家人却生活得很幸福。每天放学的时候,她爸爸都会骑车去学校接她,那时我们都很羡慕她有这样一个好爸爸。有一天,天空下着牛毛细雨,放学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她爸爸来接她,回去后才听说她爸爸被一辆违规行驶的大卡车撞倒在地,当场就死亡了,连120都没来得及打。只是一刹那间,死神就无情的带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后来在学校看到她,仿佛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阴霾里,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交通事故就像威力十足的炸弹,一时大意,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弹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这颗炸弹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也是在那时才有了最真切的体会。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看着与我擦肩而过匆匆来往的行人,我不禁感叹:这个社会已经是如此的繁荣而昌盛,脚步是如此的飞快而又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停留。我们无法阻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却可以减少它发生的频率。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又有多少人承受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第3篇:道路交通范文

【关键词】线形设计交通安全建议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不但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目前,还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大国。由于不断增加的车流量,造成了最近几年的交通事故持续发生。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许多, 不仅有人与道路,还有环境及车辆。其中道路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是一种潜在因素。线形是否良好会对交通安全产生很大的作用。公路线形要是不恰当,公路通行能力就会降低,给运输者经济与时间带来损失,甚至会带来大小不同的交通事故。在根本上,良好的线形设计能确保行车安全。

一、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分析

公路的线形最终是以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形式组合而成的立体线形映人驾驶员眼帘的。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所选定的实际行驶速度,是由他对三维立体线形的判断做出的。公路的立体线形除必须满足驾驶动力学要求的最小值外,还应满足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连续,舒适的要求,反映公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

通过对多起交通事故的分析,我们发现;公路线形几何要素的不合理以及各种不良的线形组合,均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直线

过长的直线段,易使驾驶员因景观单调而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一旦有突显信息出现,就会因措手不及而肇事。另外,驾驶员在长直路段爱开快车,致使车辆进入直线路段末段后的曲线部分速度仍较高,若遇到弯道超高不足,往往导致倾覆或其它类型的交通事故。

2、曲线

据美国公路部门统计,在弯道上发生的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l0%以上,特别是与陡坡和路面滑溜等情形加在一起时,发生在弯道上的事故要比直线上多。

3、平曲线

平曲线即弯道,平曲线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很大。在圆曲线上,由于横向力的存在,对汽车的安全行驶会产生不利影响。大半径曲线比小半径曲线的事故率低;连续曲线当半径协调时事故率比不协调时低。调查表明曲率愈大,事故率愈高。尤其是曲率在10以上时,事故率急剧增大。原因是曲率越大,汽车在运行中的转弯半径越小,视线盲区增大。

4、竖曲线

由于道路的凸形竖曲线半径过小时,会影响到驾驶员的视距,使其视野变小,此时驾驶员不易发现前方情况,容易发生碰撞。凸形竖曲线上的视距越短,则交通事故也越频繁。

5、纵坡度

调查表明,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道路上。发生于坡道部分的交通事故分别占17%,18%和25%。分析坡道上交通事故率高的原因,主要是下坡时,驾驶员为节油常采取熄火滑行的操作方法,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采取应急措施,此类事故约占坡道事故的24%,这样的事故案例不少。车辆下长坡时,由于重力作用,行驶速度过高,制动非安全区过长,频繁使用制动致使制动产生热衰减,遇有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停车,此种原因引起的事故占坡道事故的40%,车辆上坡行驶时,由于超越停放或后备功率较小的低速行驶车辆所造成的坡道事故占18%;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坡道事故占18%左右。

6、 线形组合

行车安全性的大小与不同线形之间的组合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下列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①线形的骤变,如长直线的末端设置急转弯曲线,尤其是长下坡(大于lkm)接小半径曲线是有。危险倾向的设计,易造成车辆在不自觉的高速情况下驶入平曲线,事故隐患大为增加。

②在连续的高填方路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视线引导,驾驶员容易使车辆偏离车道中心线,可能冲出路面,酿成车祸。

③短直线介于两个弯曲的圆曲线之间,形成断背曲线,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把线形看成反向曲线,从而发生操作错误,甚至酿成车祸。

④在直线路段的凹形纵断面上,驾驶员位于下坡时看到对面的上坡段,容易产生错觉,把上坡的坡度看得比实际的坡度大。这样驾驶员就有可能加速以便冲上对面的上坡路段;同时,在下一坡路段看上坡路段,驾驶员觉察不出自己是在下坡,因而有可能发生事故。

⑤在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插入急转弯的平曲线,前者因为没有视线引导而必须急打方向盘;后者在超出汽车设计速度的地方仍然要急打方向盘,这些都是极易引起交通肇事的。。凸形竖曲线上的视距越短,则交通事故也越频繁。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设置断背曲线,在前者情况下,视线失去诱导效果,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好象突入空中的感觉,而且因接近顶点才知道线形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易使驾驶员因紧张而操作方向盘失误。

⑥在平面曲线内。如果纵断面反复凹凸,每当产生这样的问题,即形成只能看见脚下和前头,而看不见中闻凹陷的线形,这样的线形容易发生事故。

⑦转弯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在一起时,则会使事故急剧增加。

⑧是否设置缓和曲线对于圆曲线上安全特性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未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事故数显著地高于设置了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段。

二、我国道路线形设计存在的问题

1、道路线形设计基于的理论方法不合理

我国道路线形设计采用的是以设计车速为基础的线形指标体系,而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基于运行车速理论为基础的线形指标设计体系。二者的不同在于:设计车速是人为规定的,与道路实际的行车速度没有多大关系;而运行车速则是基于道路上车辆实际的行驶速度而经过数学统计得到的,与设计车速不同的是,运行车速理论十分关注车辆在道路上的设计运行速度,因此,基于运行车速理论设计的道路线形更加符合车辆行驶的实际情况,安全性更高。建议在我国广泛开展运行车速理论的研究,为实现我国道路线形设计的重大变革做好准备工作。

2、 我国道路线形设计过于僵硬化,缺乏灵活性

道路设计部门在进行道路线形设计时,往往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地形状况,死扣规范标准,对道路的线形设计缺乏灵活性。结果导致设计出的道路尽管线形指标处处合格,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实际运营起来,却是安全事故频繁出现。且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实际的地形情况,造成的浪费也是十分普遍,工程经济性差。分析其原因在于我们国家公路设计的管理体制问题,认为道路设计只要符合规范要求,指标满足规范规定,出了问题也不管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科学的,今后一定要改正。道路是一个跨越一定空间的构筑物,由于其特殊性,使得道路的设计应该从宏观上进行把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道路的某个局部,并不是说道路的局部满足要求,局部合理了,道路整个的线形就一定合理,一定科学,一定安全。道路线形的设计,应该首先从宏观出发,从整体考虑。整体上通过了,再进行局部线形的设计,关键不在于局部线形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重要的是整个线形是否连续,是否顺畅,是否均匀。修好后,行车是否顺畅,是否安全,是否人性化。

三、关于我国道路线形设计的几点建议

总之,就我国道路线形设计有下面几点思考,仅供同行们参考:在道路线形设计的时候,要把握住主要矛盾,对交通安全性进行时刻考虑,还要考虑道路工程的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一些特殊地段,应该实施优化设计。主要就是让设计的道路线形符合安全性、适宜性、连续性、均衡性与灵活性。作者认为,道路线形设计要是符合上述要求,则是人性化的、科学的以及合理的设计。

应该使线形设计观念改变,保证安全至上与以人为本的公路勘察设计新观念树立起来。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规则,确保线形设计和具体的环境协调起来,在最大程度上,爱护自然环境,搞好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和谐相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

要调查研究道路的交通安全性,合理寻求到道路线形和交通安全间的关系。使以后的道路线形设计改善具有更好的准备。

结束语

在道路设计的起初,就要注重线形安全设计,根据道路设计的新观念,设计人员要注重经过设计规划,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道路线形设计的改进,使司机的工作强度减少,使由于错误与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减少。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孟胜利.刘敏.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与几何设计.交通标准化.2007年第8期.

第4篇:道路交通范文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59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交通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良好通畅安全的交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因此,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就十分的重要。由于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道路交通管理中要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严格地把关,确保道路的交通安全,有效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产生。

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交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而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是我国交通岗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进程步伐较快,然而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步伐并不能跟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进程稍显落后。在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和建设的水平都不太高,而且短期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对我国道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对于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

2.1 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道路交通管理的过程中,人是主要的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因为对于交通安全来说,人是主体,是产生交通行为的主体。在道路交通中,人是车辆的行驶者,也是交通的路人和乘客。道路交通产生的事故很多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例如:驾驶员违反交通的规章制度引起交通事故;路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安全事故。

2.2 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中,车辆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因素,是造成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角”。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私家车占有量越来越多,交通的压力也逐渐的增大。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除去人为因素外,道路交通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车辆的质量和采用的技术问题,车辆的质量和车辆各项位置所采用的技术是影响交通安全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的机动车种类繁多,配置也五花八门,对我国机动车的管理造成了不便。

2.3 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还有环境因素。我国各地的路况差异较大,然而不同的车对于路况的适应程度不一样,所以因为环境不同的因素,道路交通安全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我国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例如:地形、天气、交通设施是否完善等因素都影响着我国的交通安全。

3 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一些措施

笔者对影响我国交通安全的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对机动车的驾驶员进行有效地管理,促进驾驶员驾驶行为规范化;②对于公民进行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意识;③对于机动车加强管理,使交通管理规范化;④对道路安全问题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提升道路安全管理的效率;⑤推行道路交通管理安全审计制度,完善交通安全管理的救援措施。

4 结 语

交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一直存在,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相关管理机构一定要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芳芳,王建懿,张得杰,等.小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治化之路径[J].汽车与安全,2015(5).

第5篇:道路交通范文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在广安市召开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10〕19号)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川安委〔〕1号)文件要求。夯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基础,强化农村基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努力形成疏堵结合、条块并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决遏制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态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原则,参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德办发〔〕21号)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罗府发【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

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辖区派出所负责农村交通安全监管的具体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人民政府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主体。

万安派出所所长刘理兼任安办副主任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办”各村要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二)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基层机构。镇人民政府成立由镇武装部长曾学明任安办主任。成员由23名村干部组成。

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对辖区内的机动车(包括私家车、面包车、摩托车、低速载货车、拖拉机等)车辆的清理力度,

三)强化镇派出所(交警中队)对农村道路的监管。发挥公安行政管理职能。详细掌握每台车辆的车况和运营情况,逐车建立档案,与车主、驾驶人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民警路段责任制,做到重点路段、重点人群和重点时段有人监管,有人负责;做好本辖区农村道路及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爱护,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维护辖区农村道路及镇道路交通秩序,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协助交通部门查处辖区内非法载客车辆;指挥疏导交通,依法纠正和处罚道路上的各类一般交通违法行为。

二、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打造农村安全公路

(一)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在新建乡村道路的设计、建设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省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严格把好设计审查关、工程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新建道路不留下新的安全隐患。不能因地形和经费等因素降低坡度、坡长、转弯半径等技术标准。

(二)大力整治道路隐患。各村、社区要对辖区内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进行排查整治,查看各类标志、标牌、标线,特别是重点增设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长下坡路段的警示标志。

三、加强综合治理,切实规范农村道路交通秩序

第6篇:道路交通范文

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自动车辆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道路交通噪声也成为了城市噪声的主要污染源。根据《2014年某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某市区声环境质量与2013年度基本持平。市内道路交通噪声的平均等效省级为68.0dB,等效省级大于70dB的超标路段总长为27.12km,占总监测路长的23.8%,比2013年增加了5.9%。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某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某市来说,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原因主要有:

2.1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据某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某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截至到2014年末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25.3万辆,比2013年末增长了15.7%。机动车本身就是包括多种声源的噪声源的综合体,城市机动车车辆的增加,车流量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交通噪声污染的加重。车流量增加一倍,交通噪声就会增加3dB[1]。

2.2机动车的超速超载。车速增加一倍,交通噪声便会增加6dB~7dB[2],而车辆超载,在粗糙不平的路面行驶,一般也会比路面好的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声高出3dB~5dB[3]。据某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7年来,全市共查获超限超载车辆6077辆,累计卸货总重达到了8.92×104t。这些超载超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程度。

2.3环保意识较为淡薄。随着某市快速发展,城区内行驶的机动车辆与日俱增,但行车人员的环保意识淡薄,乱按喇叭,急停、乱停现象较为普遍,在学校、住宅区等敏感区域不遵守相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办法,从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加以应对。

3.1政策层面某市已颁布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某市声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规划(2007-2020)》等标准和规划。这些标准和规划为某市治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提供了现实可依据的标准和参考。下一步,市环保、城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要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产生、传播、防治的特点,首先从制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入手,着重完善对车辆降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降噪法规、技术标准的出台,加强对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目前,对于噪声污染防治坚持重点区域防控示范,合理引导,积极构建道路交通噪声防控示范区建设,改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例如,把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防控与全市的路网建设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合理利用。

3.2技术层面(1)重点做好“交通干线”防噪声距离设置。由于“交通干线”是城市的主干道,来往车辆多,承担的交通压力大,噪声影响比较突出,因此在“交通干线”两侧预留合理的防声距离。城市主干路则以50m~80m、次干路以30m~50m、支路以10m~30m为好。(2)切实做好普通道路的防噪。可以在道路两旁种植植物,如乔、灌木搭配密植,树木高大,枝叶茂密的绿化林带的附加降噪量可根据《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T006-98》估算:林带宽度为10m时,附加降噪量1dB~2dB;林带宽度为30m时,附加降噪量3dB~5dB;林带宽度为50m时,附加降噪量5dB~7dB;林带宽度为100m时,附加降噪量10dB~12dB。(3)在居民区附近的高架桥路段要构筑必要的声屏障。在架设声屏障时,受声点距屏障的适用距离是a≤60m,当a>70m时一般不宜采用声屏障。此外,声屏障应沿噪声敏感目标两侧延伸一定长度,原则上建议为声屏障到受声点距离的3倍以上,如不足,按50m长度设计,按其结构外形可采用值壁式或圆弧式。

第7篇:道路交通范文

1.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结合、相互反馈做得不够。交通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道路网络上,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因素考虑不足,造成在规划实施中对于政策的变化无所适应,规划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2.城市交通政策和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

由于在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使得交通政策和法规缺乏应有的协调,难以对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错过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大好时机。这种状态还造成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法规往往从某一部门主管的渠道制定,对于关系到交通综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无人系统地进行研究。

3.道路容量不足

虽然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但交通拥挤没有明显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并且大多数新增道路均在市区边缘和新区,市中心区的交通仍然处于紧张状况。

4.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行车等个体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较大。例如南京市公交出行比重1986年为19.2%、1997年降为8.2%,自行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44.1%、1997年升为57.9%,摩托车出行比重1986年为0.3%、1997年升为2.2%。根据1999年对武进市区居民通勤方式的抽样调查,乘单位班车上下班的居民占17%,乘公交车的占13%,乘小汽车的占2%,骑摩托车的占21%,骑自行车的占36%,步行的占11%。步行和公交的比例太低,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比例太高,交通方式结构不太合理。

二、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特征分析

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由于武进市是新建城市,又紧邻常州市区,因此,武进市道路交通还有如下特征:

(1)武进市区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公建、居住、公用等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少居民工作单位在武进市区,但居住地却仍在常州市区,早晨从常州市区至武进市区上班,下午则从武进市区到常州市区居住,是典型的潮汐交通。

(2)武进市区公交才刚刚起步,与常州市区公交的衔接还很不完善,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低,目前主要依靠单位班车,运营成本较高。由于用地布局较分散,设施配套不全,致使步行出行不方便,居民的步行出行比重非常低。

(3)与常州市区交通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改进,武进市区对外交通大多要穿过常州市区,常州市区的对外交通也有一部分要经过武进市区,对常州市区、武进市区的干扰都较大,对外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便捷。

(4)主干路系统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统尚不完善,路网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停车场数量少、面积不足。

三、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城市化的挑战

“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对城市化的观念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武进市所处的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且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武进市域城市化水平近十年来以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速,据预测,武进市区城市人口将由1998年的13万人增至2020年的28万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武进市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高效、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2.机动化的挑战

1998年武进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近十年来,机动车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8%。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出行者将面临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内汽车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又将面对世界上一个个成熟的现代跨国汽车产业集团。在武进市,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将加快,机动化水平将迅速发展,这将必然对城市交通产生深刻的影响。

3.市场化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这种转变对城市交通供求关系、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线路的选择除考虑时间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外,还会将交通运营的成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对城市交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四、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必须满足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一个交通拥挤不堪、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的城市显然不是现代化城市,因此,道路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道路交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城市现代化总目标来进行。

2.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道路交通的发展建设也不能例外。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就是要求在推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路网扩张的同时,注意对交通系统的监督;交通系统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整体需要。

4.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武进市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坚持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

5.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应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交通网络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脉,而城市用地则是她的肌肉和肤体。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的整体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健康成长。

五、武进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机动化挑战,解决武进市城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满足城市新世纪发展和居民高水平

出行需求的需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武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把限制汽车增长及出行的措施看作“交通需求”的主要措施,是对“交通需求管理”基本概念的一种误解)。

(1)道路网容量?

在长期实践中,无论从总体交通管理角度、城市交通规划角度还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角度,人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传统的交通工程所提供的道路路段、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对路网容量可以从土地资源、时间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如大家所知,车辆在行驶中要占有一定的道路净空长度,在一次出行时间内以动态的方式只占有一次,每辆车出行使用的车道长度又可提供给其它车辆重复使用。因此,城市道路网的时空总资源可定义为Cv=L?T,式中L为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有效总长度,T为城市车道有效营运时间。与此同时,车辆的时空资源消耗Ci=hi?ti,式中hi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均车头间距,ti为车辆的实际行驶时间。

由此可定义路网容量为:

C=maxCv/Ci?

据此,考虑高峰时间和全天的实际出车率,即可测算出规划的道路网可容纳的车辆数、路网的饱和度等,以此确定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和路网规划的合理性。

根据计算,武进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道路网,在交通服务水平为良好(路网饱和度为0.8)条件下,路网可容纳的机动车数为15万辆标准小汽车、非机动车数为20万辆自行车,基本可适应武进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路网规划基本合理。15万辆标准小汽车、20万辆自行车可作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数。

(2)交通需求控制?

我国城市机动化刚刚起步,建立一种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发展战略,这对于城市今后的繁荣和发展,防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择。

a.机动化速度应与道路交通设施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在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使机动化进程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相协调。

b.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来转移交通需求。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等,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办公、弹性工作制、高速快捷的数据传送等,即可降低和转移交通需求。

c.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借助系统的信息和智能,司机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对车辆的行驶情况也一清二楚,及时给出行者提供交通状况信息和最佳出行方案,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也因而避免交通的更严重阻塞,以达到科学交通行为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面对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发展小汽车这一新问题,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讲发展和只讲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努力克服机动化和小汽车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使其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健康的发展,使得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一致。

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有:①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和小汽车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汽车工业的发展,调控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促进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1)客运交通?

武进市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发展,控制发展摩托车交通,严格禁止燃油助力车,创造条件鼓励步行。

a.公共交通?

由于公共交通等集约化运输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能做到资源最佳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国策,应从政策、资金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积极扶持公交的发展,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做到高效、便捷、准点、舒适。城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公交的比重越大。要做到公交的行政管理与运营分离,由多家独立经营的国有或私有公司来承担公交的运营服务,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计划,协调管理,根据其服务质量和客运量进行适当补贴。

根据武进市区紧邻常州市区的特点,武进市区的公共交通除考虑自身的需求外,还应特别考虑与常州市区的衔接问题。常武地区由北部紧邻长江的新港区至南部的武进市区约有26公里长,至规划期末人口约160万人,因此,远期或远景整个常武地区应考虑发展大运量快速轨道公共交通。

采取与城市公交入股、控股或委托经营等方式,逐步取消单位班车。

武进市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量所占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为25~30%。公交线路网密度规划期末应达到2.5Km/km2以上,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的数量,2010年达到9辆(标台)左右、2020年达到12辆(标台)左右。

b.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

摩托车载客能力小,安全性差,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不易管理,对城市交通干扰大,因此,在城市内应有计划地控制其发展。对于燃油助力车,应严禁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

在武进市区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摩托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12%以内,2020年控制在6%以内。

c.自行车

自行车机动灵活,可直接到达目的地,无污染,最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行车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持合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既是现实需要又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但是,自行车载客能力太小,与公交等交通方式相比,占用的道路面积太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交通要求,对于自行车交通应进行正确引导,采取政策措施将一部分自行车出行量合理转移至公共交通,逐步降低自行车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自行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35%以内,2020年控制在30%以内。

d.小汽车?

小汽车的发展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其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当然我们讲发展小汽车,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小汽车,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问题,也有城市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除继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外,对小汽车应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

根据国务院《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部门的

预测,考虑到武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道路的路网容量,在市区内,小汽车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为12%左右,2020年为18%左右。

e.步行?

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仅节省出行者的时间和费用,并可锻炼身体,同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最小。因此,应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使居民尽可能地就近生活、就近工作,完善步行设施和步行环境,逐步提高步行出行的比重。

在市区内,步行承担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达到20%以上,2020年应达到25%以上。

(2)货运交通?

规划期内,城市货运交通全部实现汽车化,严禁其它货运工具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货运汽车应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集装箱化方向发展,货运交通应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大力开展夜间运输,避免货运汽车白天经过市中心区和交通拥挤路段、夜间经过居住区。

3.城市规划的对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由于城市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可以缩短城镇之间的交通时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发育完善,因此,应利用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以“时间”换“空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确、交通便捷、发育完善的武进市市域城镇体系,以减轻中心城镇的交通压力。

(2)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交通需求的总量?

交通的需求产生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而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开发又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前提。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意昧着交通量的迅速上升,我们一方面要提供更完善的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设施以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则应从根本上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增加。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使其用地布局和整个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得整个城市的交通需求总量最小,减少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一些本来较长的机动车行程也许可以用短的步行行程来代替,可以使人们在交通上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就能解决问题。这应该说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经济的办法,虽然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能消除所有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不可能将所有的活动都控制在步行距离之内,但是一个不好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将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

(3)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干路系统。城市快速干路和主干路与对外交通系统应有便捷的联系,组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得进出城交通顺畅,且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以保证城市的活力。快速干路与对外公路交叉、快速干路与快速干路交叉、快速干路与主干路交叉、重要的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时应预留立交用地。支路系统主要通行自行车,自行车有优先权;在干路系统上,汽车应有优先权。汽车与自行车应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

武进市城市快速路间距可为4000~8000米、红线宽40~60米,主干路间距800~1200米、红线宽36~60米,次干路间距400~600米、红线宽24~36米,支路间距200~300米、红线宽15~20米。干路网密度应达到3.5~4.5Km/km2,城市道路网密度应达到6~8Km/km2。

(4)建议调整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

由于城市交通机动化和发展小汽车等因素,现行的有关道路交通规划的规划指标标准偏低,根据国外城市的经验和国内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建议武进市城市干路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4%左右,人均干路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库)的面积指标建议按人均1.0~2.0m2的标准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布置,同时公共建筑、住宅等必须按有关标准配设相应的停车场(库)。

4.城市交通建设投资的对策措施

投资是交通发展的根本,城市交通要发展就需要投资,资金短缺是城市交通目前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必须建立稳定的城市交通建设投资渠道,从政策上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长期的、稳定的支持,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建立城市交通建设投资基金?

一是在车辆税费改革中,将车辆的购置税、燃油税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二是将城市建设维护税费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三是将城市土地的出让金、交通建设的附加税费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基金。

(2)鼓励城市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开辟多种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

根据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建设资金筹集中积累的经验,尽快制定城市交通建设利用外资、发行债券、集资、BOT或利用其它方式筹集资金的管理条例。

第8篇:道路交通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 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

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 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三、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 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2]盖春英,裴玉龙. 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J]. 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第9篇:道路交通范文

东港市公安交警大队按照部、省交管局《关于调查上报县乡道路交通管理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安排专门人员对我市县乡道路交通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港市自然情况

东港市于1993年6月18日撤县建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处黄海与鸭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隔江隔海与朝鲜共和国相望,是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新兴港口城市。东港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镇,3个农场;17个社区居委会,245个村委会。人口总数65万,面积2495.78平方公里。境内有201国道一条,东起丹东市四道沟,西止与庄河市交界处,全长约88公里;省道大盘线一条,南起孤山镇与201国道交接处,北至岫岩县交界,全长约24公里;县级道路10条,全长约314公里;乡级公路53条,约540公里。

全市有机动车45000余辆。201国道是连接丹东市、大连市主要干道,平均日流量可达8000余辆。2003年至今由于沈大高速公路封路,车流量巨增,平均日流量可达10000余辆。县级公路日流量为3000余辆;乡级道路日流量达1500余辆。

二、东港市目前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状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1999年6月,东港市交警大队按照公安部和省厅交管局的统一要求,在国道201线东港段开展创建平安大道活动,在88公里的路段上组建了3个公路巡警中队,每个中队各配备10名民警和3台警用巡逻车辆。按201国道的里程划分了各中队职责范围,每个中队约30公里。但按区域划分,3个中队的管辖范围分别是919.44平方公里、662.91平方公里、669.32平方公里。按管辖范围计算,每位民警管辖区域范围约75平方公里。按国省道路、县乡道路里程算,全市共有道路966公里,按公路巡警中队30人毛算,平均每个人管辖32.2公里,按实际上路面每个中队8人计算(有两名民警专门处理事故),平均每人管辖40.25公里。鉴于上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警力不足。根据实际警力和道路里程情况看,每人平均管理30-40公里路段,很难做到管理到位。

2、无牌照车辆多。尤其是两轮摩托车无牌照占有较大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无牌照摩托车将近1万台,约占摩托总数的1/3。

3、无证驾驶机动车人随处可见。由于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农村不少人购买摩托车后,不能及时考取驾驶证,无证到处乱骑。

4、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尤其是农村集市,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载人现象比较严重。

5、交通安全意识差。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没有形成社会氛围,只限于交警自身,因此,覆盖面受到局限,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

6、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农村人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任意横穿道路、骑自行车突然猛拐等。

7、交通安全设施不足。县乡道路,尤其是乡级道路无交通标志、标线。

8、公交车辆少。有不少村无公共汽车,既使有的村通公共汽车,也只限于每天一个往返。

9、乡镇无交通安全委员会,交通安全无人问津。

10、科技管理手段差,缺乏先进设备,主要靠人管。

三、县乡道路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

(一)交通违章:

在县乡道路交通管理中,违章现象较为突出的行为有:

1、无证驾驶;2、酒后驾驶;3、农用车载人;4、货车超载;5、拼装车、改型车上路;6、报废车上路;7、逆向行驶;8、超速行驶;9、不按规定超车;10、不按规定会车;11、夜间行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12、乘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

(二)交通事故特点分析:

2003年,我市县乡道路上共发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51起,死亡14人,受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在7.4万元。交通事故主要特点是:

1、从时间分布看,12时至24时为高发时段,共发生交通事故38起,占75%,零时至12时发生交通事故13起,占25%。

2、从路段分布看,乡路事故突出,共发生30起,占59%,县道发生21起,占41%。

3、从肇事车辆分布看,两轮摩托车21起,占41%,农用车15起,占29%,大小货车10起,占19.6%,出租轿车5起,占9.8%。

4、从事故发生形态看,正面相撞、侧面相撞、尾随相撞是全年交通事故形态的主要表现,以上三种形态共发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45起,死亡12人,分别占全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8.2%和85.7%。

5、以事故的性质分析,肇事后,不报案逃逸的占多数。

事故主要原因是:

1、无证驾驶无牌两轮摩托车和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轮摩托车在农村发展较快。据统计,我市有两轮摩托车3万余台。不少农民因交通意识差,购买摩托车不上牌照,不考驾驶证就到处骑,加之不少农村不通公共汽车,两轮摩托车便承担起接送任务。在县乡道路的临时车站处,常常聚集了一些两轮摩托车搞出租。在21起两轮摩托车事故中,无证、无牌10起,占47.6%。

2、农用车违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农用车价格低廉,发展较快,一些农用车驾驶员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加之车况差,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比例高。

3、货车超载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在10起货车事故中,因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6起,占60%。

另外,车辆超速、违章超车、违章会车、酒后驾车、不按规定让行、行人横穿车行道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四、意见和建议

为加强县乡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我们认为:

1、增加警力。根据县乡道路情况看,我市县乡道路近900公里,应设置3个中队,每个中队设10人左右为宜,以强化县乡道路的管理能力。

2、户籍化管理。在乡镇、村设立交通管理警务室,交通民警实行驻村责任制,负责交通安全教育、车辆管理等,并进行跟踪考核。

3、建立群防制度。实行专门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乡镇、村都要建立由交警参加的专门组织,抓好群众的交通安全教育。

4、在乡镇成立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使乡镇政府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日程,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文明村、文明户评比中,作为一票否决内容。

5、县乡道路要增加交通安全设施。

6、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增加农村公交车线路和班次,解决农民乘车难问题,杜绝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问题。

7、增加科技管理投入,设置电子监控设备、电子提示设备和自动监测设备和无线电通讯设备。

五、几年来道路交通管理的具体做法

1、强化公路巡警中队建设。1999年6月,组建了3个公路巡警中队,每个中队10人,3台巡逻车,组建了中队党支部,每个中队配备3名领导,修建均为二层楼的办公用房1000余平方米,建立了食堂、浴池、小洗衣房等,实行了警营化管理。

2、强化了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学校的建设。全市在201国道沿途建立交通安全村21个,交通安全学校14所,民警实行包村(校)责任制,做到了组织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落实。2001年黄土坎中心小学被省公安厅、教育厅评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

3、强化公路巡警中队值班备勤和事故处理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双休日,中队都有2人值班,其余警力备勤,对201国道进行24小时监管,做到了白天见警车,夜间见警灯。另外,我们在中队配备两名事故处理员,对发生在辖区内的交通事故,先期进行现场勘查。中队对一般以下事故直接进行处理,保证了快速、高效。

4、强化各种预案的演练和培训。大队制定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处置预案》、《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快速救援预案》、《治安、刑事案件先期处置预案》、《各警种联系制度》等,并每年组织1-2次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公路巡警中队的实战能力。

5、强化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先导作用,在市电视台、电台设立专栏,以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社区为平台,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图板、挂图、宣传单、宣传车、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交警杯少儿书画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万人签名等形式,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文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