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国际货币基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货币基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货币基金

第1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信贷危机冲击之时,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尽管出现金融市场动荡,200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仍将达到5.2%的增长率,而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稍缓,为4.8%。报告认为,各国经济决策者的当务之急是使金融市场恢复到较正常的状况,并维护经济扩张。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还包括,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波动的石油市场,以及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全球化面临更大阻力以及全球变暖等更长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全球经济环境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强,增长率达11.5%,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长也非常强劲。过去一年来,仅中、印、俄三国就已占据全球增长的一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也继续强劲扩张。而在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在今年经历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于2007年第三季度放慢了增长速度。在美国,由于住房市场下滑继续产生相当大的阻力,2007年上半年的增长率平均为2.25%。

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在美国,核心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2%以下;在欧元区,2007年的通胀率基本保持在2%以下,但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导致9月通货膨胀上升。日本物价基本保持平稳。与此相比,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强劲,并且食品价格上涨在其消费物价指数中占有较大权重,面临着更大的通胀压力。报告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强劲的经济需求也使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从贸易方面看,亚欧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继续降低,中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进一步多元化。如日本在9月份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高出63%的情况下,对美出口急剧下降,对亚洲邻国的出口有所增加。另外,欧盟今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目标地。

全球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负面影响超过预期,信贷状况趋紧。加上由于对损失分布以及交易对手方风险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某些部分已出现流动性枯竭。但总体而言,全球金融市场尚未受到堪比过去金融危机或动荡的负面影响,按历史标准衡量,资产价格仍处于高水平。自金融市场动荡开始以来,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纷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缓解银行间市场的压力,但对于多数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而言,主要的挑战仍是解决通货膨胀方面的担忧。

主要货币基本上延续2006年初以来趋势:美元继续趋弱,尽管估计其实际有效汇率仍高于中期基本水平。欧元升值,但仍在与经济基本面大体相符的范围内交易。日元近几个月强有力地反弹,但相对于中期基本水平依然低估。人民币对美元继续逐步升值,其实际有效汇率也在升值,但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国际储备大幅增加。

前景和风险

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5.2%,2008年增速将稍缓则为4.8%。增长率下调幅度最大的是美国(目前预计美国2008年增长1.9%)。但是,尽管支持增长的经济基本面仍然强健,尤其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着强有力的增长势头,还是不能忽视全球经济仍面临许多下行风险,这主要包括:

1、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今后几个月金融市场流动性逐步恢复,银行间市场回到更为正常的状况。不过,显然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动荡的金融市场状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么信贷状况的持续紧张将显著阻碍经济增长,特别是对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住房市场的影响。如果资本流入减弱,新兴欧洲和独联体地区具有高额经常账户逆差和大量外部资金流入的国家也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这一风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市场流动性能以多快的速度恢复以及信贷市场收缩的程度。

2、美国和西欧的国内需求下降的可能性。

3、其他一些风险也可能对全球前景产生影响,如通货膨胀、石油价格升至新高等问题。目前,初步预计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前景造成的下行风险基本上有所降低,但不能排除油价因剩余生产能力有限而进一步暴涨。

政策问题

摆在各国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依然是如何保持强劲的非通胀增长这一挑战。近期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加剧了这种挑战。在美国,由于经济增长可能继续低于预期,因此美联储所采取的进一步降息举动是合理的,前提是要继续控制通货膨胀风险。在欧元区,鉴于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下行风险,其近期货币政策可以保持不变,但随着这些风险的消散,欧洲央行最终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如果出现更加持续的经济下滑,则需要考虑放松货币政策。在日本,应当等到出现清晰的迹象证明通货膨胀已明显上升、对近期金融市场动荡的担忧减退后,再提高利率,使利率回到正常水平。

各国央行都需要从目前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吸取教训:首先是要重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确保充分披露信息;其次是要重新审视处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明确金融机构风险合并的相关界限,并优化复杂金融产品的评级方法;此外还要改善现有激励机制,确保结构性产品供给链的各环节都能充分评估风险。

许多发达经济体在整顿财政状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采取更多措施,确保财政状况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下保持可持续性,预计发达国家在实行改革、缓解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将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对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他们依然面临经济过热压力和食品价格上涨的考验,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提高汇率灵活性将为改善货币控制提供更大空间。特别对中国而言,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向上变动的灵活性,并采取措施改革汇率体制和刺激消费,还将有助于重新实现需求平衡,并将促进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

世贸组织多哈贸易回合最近进展缓慢令人非常失望,主要国家应带头重新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担忧显然也要求采取多边方法,全球变暖可能是世界最大的集体行动问题,重要的是各国合作制定一个基于市场的框架,在碳排放的长期成本与减少排放的即期经济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不应将能源政策的重点过多放在力图确保本国能源来源上,而应更多关注石油和其他能源市场的平稳运作,鼓励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例如通过降低生物燃料贸易壁垒,并更加重视采用基于价格的激励措施来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

欧洲央行:高通胀率将滞缓世界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经济专家近日表示,欧洲央行报告和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通货膨胀有可能给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减速的压力。

欧洲央行报告称,欧元区10月份通胀率已经由9月份的2.1%,迅速窜升至2.6%(而欧元区前九个月的平均通胀率并未超过1.85%)。与此同时,美国、俄罗斯和一些经济增长较快的东南亚、拉美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幸免,全球绝大多数区域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欧盟经济专家与智囊机构表示,消费物价大幅度上涨主要是由于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步升高所致。而石油能源资源的紧张和结构性供给短缺;新兴发展中国家长期快速经济增长导致的原材料需求;期货与股市资本集团的炒作与投机行为;气候保护与生物能源工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终于形成了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从而将价格推向新的高峰。虽然近期欧元一直保持坚挺,对抑制欧元区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通胀明显上升的势头。此外,尽管欧元区内部经贸往来保持稳定,但向欧元区以外的国家出口遇到了越来越大阻力。今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已升值11%,降低了“欧洲制造”的海外竞争力,虽然亚洲市场的需求增长部分弥补了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但欧洲出口仍然受到了打击。

通胀的内部影响与出口的外部压力,已经引起欧洲央行的高度警惕,尤其担忧全球性通胀指数的明显上升,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欧盟国家,为了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当驾车者尽量加满油箱,消费者装满购物推车时,人们只能感觉到商品价格更贵了,消费支出更多了,通胀的压力更大了。欧洲统计局的调查证实,欧元区10月份2.6%的通胀率已经越升到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欧洲央行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尚在全速运转,物价指数的攀升,会带来工资增幅的加大,从而进一步对通胀率产生重要影响。欧洲央行主席特里谢10月向欧洲议会作证时指出,他对最近欧元区通胀率的急剧上升“心情非常的不安”。他预计,欧洲央行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贷款标准,并将采取措施对抗通胀风险,维护物价的稳定。此后,欧洲央行于11月8日中旬作出了维持基准利率4%不变的决定。

第2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9月18日,出乎外界预料,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维持了目前的QE3规模,每月仍将购买850亿美元的资产。

受此影响,道琼斯和标普指数双双创历史新高,黄金也创下2009年1月以来最佳单日表现,5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创2009年3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此前,市场几乎一致预期,美联储将于9月开始收缩QE,引发全球资本回流,令新兴市场资产价格遭遇重挫。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已下跌20%,创历史新低。印尼盾的贬值幅度也高达18.6%。南非兰特、土耳其新里拉和巴西雷亚尔等新兴国家货币也一路狂跌。

美联储的按兵不动,一定时间内拯救了上述新兴经济体。9月19日,新兴市场货币无一例外上涨,美元对印度卢比下跌2.5%,对土耳其新里拉下跌0.6%,对马来西亚林吉特下跌2.7%;巴西雷亚尔更是已收复了自5月以来一半的跌幅。

QE3如同高悬在新兴经济体头上一把利剑,时刻左右新兴经济体的前进道路。美联储推迟削减QE,减轻了新兴市场的压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危险已经过去。

事实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会后表示,QE3退出时间还须视美国经济走强的信号而定。9月20日,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称,美国疲软的经济数据促使美联储推迟收缩QE3,但如果一些数据令经济前景更加明朗,那么美联储可能会在10月宣布小幅削减QE3。

“新兴经济体必须学会自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退出QE3是迟早之事,各国应该作好内部宏观机制改革,并对财政预算作出前瞻性调整。

新兴经济体应学会自卫

《财经国家周刊》:美联储关于QE的动作牵动全球经济,你怎样看待目前出现的资本波动?

朱民:美国的复苏状况还有待观察,但退出QE3是迟早之事。

迄今,美联储的退出举动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今年5月22日?7月30日,期间由于市场紧张和预期变化,全球普遍出现资本撤出,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并造成了货币市场波动,汇率下滑、股市下跌、资本外撤等。

第二阶段是8月份以来的这段时间。货币主要从宏观经济较弱的国家和地区流出。经常账户赤字较高、财政赤字较高、通货膨胀较高的不稳定地区,就会遭遇第二次资本撤出。由此,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两种境遇,一是全球的普遍性资本波动,二是自身状况所引发的波动。

这一次,美联储并未采取动作,仅仅是有退出计划的风声就引发了市场大规模变动。一旦美联储继续操作,各国都必须作好迎接经济波动和挑战的准备。

《财经国家周刊》:有言论称,美联储将只为美国经济负责,无暇顾及新兴市场可能遭遇的波动,你对此如何评价?

朱民:美联储因为自身职责所限,只须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美国的货币政策负责,但美国本身却对全球经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必须对全球经济活动与经济稳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从国际合作、退出步骤的透明度等方面,更好地和各国沟通交流,以加强合作来减少市场波动、降低风险。

IMF也一直在呼吁,要求美联储将眼光放宽到整个美元系统的变化,放宽到整个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们希望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体现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责任感。

不可否认,美国退出QE3确实会对全球资本市场尤其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新兴经济体必须学会自卫。

其应对之策,应该分成两个部分。首先,如果该国宏观经济较弱,就必须加紧对宏观经济的政策修补,例如进一步建立财政政策的发挥空间,进一步减少经常账户赤字等。其次,让汇率浮动来减缓资本流动的冲击,减少共通性的资本波动。

不会出现严重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一些国际投行频繁唱空新兴经济体,有的甚至称新兴经济体将重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局面。你如何评价新兴经济体的状况?

朱民:可以肯定,新兴经济体不会出现所谓的危机。

自2009年美国QE推出以来,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系统累计资本流入高达4万亿美元,助长了这些经济体的股票、外汇和债券市场泡沫。从今年5月22日开始,伯南克首次在国会表示可能缩减量化宽松,新兴经济体的问题才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尽管在过去的3个月里,它们的经济波动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严重影响,但总体而言,新兴经济体现在的整体宏观基数远远好于1998年的亚洲,各方面情况都乐观许多。

首先,新兴经济体整体债务水平较之当年大幅度降低。国家债务、企业债务和居民债务情况均大有改善,且整个新兴经济体实力也有所提升。

具体到中国,在未来的资本波动中所受冲击将相对较小。尽管近期中国也遭遇了热钱流动,资本账户波动幅度同样较大,但中国整体经济体量大且发展势头良好,最主要是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通货膨胀水平不高,财政赤字也很低。这些将极大地提升市场信心,境外资本也不会大规模撤出,中国经济的表现将相对稳健。

无论怎样,即便是经济增速下降,新兴经济体也已然是引领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引擎。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同样也面临着大量财政赤字挑战时,新兴经济体的放缓不会成为引发全球经济疲软的最主要原因。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到新兴经济体的不同国家,如何能够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新导向中,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朱民:持续稳定增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都并非易事。新兴经济体的改革进入深水期后,阻力将越来越大。

印度总理先前已经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改革政策,并广受市场欢迎,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应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如果印度能够切实根据已有政策进行改革,遵照已有日程和步骤坚决执行,经济增长自然会持续向稳。

印尼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一方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督促其通货膨胀和债务问题变革,尤其是加强对财政赤字的关注度和处理力度。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印尼的经济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各方面的进步都比较显著。因而,我对印尼充满信心。

这些国家的共同点之一,是其央行都在尽力提升本国存款利率,一方面试图改变资本的流动方向,另一方面试图保证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可以说,金融稳定目前是这些国家的首要重任,而一些具体措施也已经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亚洲地区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其政府债务比例普遍较低,外汇储备级别和投资仓位又较高,加之各国的汇率改革已经起步,正逐步将固定汇率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因而情况并不是特别悲观。增加应变的灵活性,肯定会有助于缓解资本流动难题。

建议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减少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依赖性,学会从自身实际出发来提升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从而加强自己抵御QE退潮的能力。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财经国家周刊》:总理最近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你如何看待同属于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改革案例?

朱民:像中国这样能够在30年内,把人均GDP从几百元提高至6000美元的国家,全球几乎没有。这期间,中国能够让近4亿人口脱贫,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成功奇迹。

今年7月以来,相比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股市下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保持平稳,近期宏观数据也显示出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放缓忧虑的减弱。7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转正,8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也好于预期。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还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处于一定的不确定性之中。历史经验表明,中国所处的这个阶段,关键在于政策的选取和执行。

目前中国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往横向走,将经济发展模式改好,才能推动纵向前进。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点,在于能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主要取决于创新。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后者落实到中国的国情上就是改革,即如何释放改革红利的问题。着眼于未来,我认为目前所有的政策都围绕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来展开,以期不断增加价值增加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财经国家周刊》:从中国央行副行长到IMF副总裁的工作经历,是否让你重新审视和改变了工作的视角,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的部分看法?在一些新兴经济体,IMF也曾遭遇一定非议,这一轮经济波动过后,关系会否改善?

朱民:我刚到IMF时恰逢金融危机之后不久,不断地从事着“救灾”工作。危机管理其实很有意思,包括政策工具层面协调尤其国家之间的协调等,都很需要耐心和创新精神。诸如资本流动工具、央行宏观审慎方法等,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金融危机之后,IMF议论较多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维持宏观金融的稳定,这是高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创新领域。

从新兴经济体角度来说,很多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在使用宏观审慎工具,因为央行策略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与发达经济体处理同一件事的理论和方法或许不同,而我们的工作便是试图将两者联系起来,提升为一个新的模型和工具,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可行度。

至于IMF本身,本职就是在某个国家出现危机时伸出援手,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通常会提出一些条件,难免会产生些许摩擦。

第3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 资本账户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国际上呼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人民币国际化则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本账户开放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

一、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总体上变化不大。虽然美元放弃了兑换黄金的义务,但依然处于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成为各国进行国际清算的货币,也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实际上代替了黄金成为最后清偿手段。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依然滥发美元,造成美元过剩,正是这种以美元为本位的制度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缺陷。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的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决定的,体现其意志。

(一)国际货币安排不当。美元在黄金非货币化以后成为国际上关键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锚货币。以外汇储备为例,美元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占主要地位,七十年代的外汇储备中百分之八十五都是美元,如今虽然美元的比例已经下降,但仍占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比例。以美元这种国家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结算货币、锚货币并不能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元并非良好的价值衡量标准。美国国内政策与国际金融市场要求的冲突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美国常常将汇率变动视为实现国内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表现为常要求别国货币对美元升值,这干扰了国际汇率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汇率的大幅度波动。美国总体上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实现美国广泛领域内的主导目标,在向全球传递通货膨胀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在美元这种信用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价值标准的情形之下,美国通过滥发美元支配其它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美元的泛滥并不必然意味着美国国民财富的流失,这是由于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在短期内为其增长的债务融资。从长期来看,美国不仅可以对其债务支付较低的利率,而且还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动使其原有的债务缩水。因此,美元的泛滥不仅不会造成美国国民财富的必然流失,相反会给美国带来很大的益处。

(二)汇率制度的无序。牙买加协定承认了浮动汇率制度,确认各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汇率制度呈现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全球主要存在独立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以及中间汇率三种基本的汇率安排。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国家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发展中国家多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与中间汇率制度,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汇率制度的无序导致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金融全球化中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金融资本加速向全球扩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着本质的差异,产业资本在扩张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厂房、生产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要素,如果这些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势必会影响到产业资本的扩张,而金融资本的扩张虽也需投入货币,但主要是购买有价证券等金融产品,因此,只要货币充足就可以实现扩张。发达国家过剩的产业资本亟需向金融资本转化,国内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金融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特别是流向新兴国家,索取其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已不受实体经济的约束,全球金融资本迅速膨胀,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总量。在金融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极力推行金融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以扫清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资本管制给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不便。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向资本流入国转移金融泡沫,导致他国出现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中,资本输出国的投资者将损失转嫁到资本输入国的身上,资本输入国承担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大部分损失,加剧了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四)国际政策的不协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对全球金融活动以及投资进行协调的国际机构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在促进各国货币领域的合作、协调成员国汇率制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以促进其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两大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暴露出现行国际协调机制的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主张资本流动自由化使私人资本不断突破各国限制的同时,却没有对国际投机资金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放任投机肆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由于资金有限以及决策多体现发达国家意志的原因,难以承担起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中“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危机中的救援显得迟缓且缺乏力度。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经济政策会对他国的政策产生影响,各国采取的非协调经济政策会产生与预期相距甚远的效果。汇率表示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不同的货币政策对这个比价影响很大,此外,价格变动是汇率变动的基础,货币政策直接或者间接对通过需求和成本对价格产生影响,因此缺少国际政策的协调会使汇率波动加大。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必然,而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发言权将得到增加,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机遇,人民币的国际化反过来也必然会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资本账户的开放。

第4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第5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关键词】货币统计 金融统计 MFS

一、引言

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其目的在于规范各国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方面的操作,增强其可比性。MFS的出现,为各国的货币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有助于完善各国货币金融统计系统,便于把握宏观经济走向。自此,我国经济领域统计从“金融统计”开始转变为“货币与金融统计”。

二、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内涵

根据MFS,货币与金融统计应分为两个方面: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

货币统计就是统计货币的构成,主要为货币供应量统计。货币供应又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而通货与存款分别构成了包括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负债,因此金融机构的负债就是货币统计的主要内容。

金融统计是对融资工具、融资形式、融资主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要素的统计,简而言之,就是对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存量与流量的统计。

三、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的差距

我国于2002年4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着力按照MFS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实施数据的加工和披露。但是,由于我国的货币金融统计起步晚,且各方面制度不健全,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首先,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我国统计指标是根据业务类型进行设定,而MFS则是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进行设计的。

其次,货币与金融统计是根据国民经济决定的金融运行过程建立的,是对金融运行的一个系统的描述。因此,进行货币与金融统计之前,必须对金融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进行分类。因此,机构单位与部门分类、金融资产分类、统计核算的基本准则、数据公布的标准是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前提。

我国在机构部门分类上,与MFS存在区别。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五个部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政府和住户,其他非常住单位则全部归为国外部门。而MFS中将机构部门划分为:金融公司、非金融公司、政府、住户以及为住户服务的非盈利机构,此外非常住单位归入国外部门。

从上可知,我国机构部门的分类与MFS中存在一定差距,而真正导致我国货币统计框架与MFS产生重大差异在于金融公司部门的范围。这是由于货币统计中金融公司部门占了很大比重,因此,金融公司部门的不同分类会引起货币统计的差别。

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上,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分类并不清晰,与MFS的分类有一定差距。金融工具是融资双方的借贷媒介,金融工具对借款者来说是金融负债,对贷款者是金融资产。金融统计是对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存量与流量的统计。因此,金融资产分类的不同也是导致我国货币金融统计与MFS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金融工具的统计不完善,即使有些已纳入统计的金融工具也存在可比性较差的问题。

此外,我国相关数据公布也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金融统计仍旧按照1997年建立的“全科目”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在我国加入GDDS之后,我国的金融制度无法满足当前金融业的发展,统计数据的质量远远低于GDDS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统计的法治意识还不健全,统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最终导致数据的可靠性不高。

四、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进方向

2008年7月,IMF公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简称CGMFS。CGMFS并不仅仅是对MFS的简单修改,而是对自2000年颁布MFS以来各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经验与缺陷的总结。它在统计数据来源、一些特殊机构单位的处理上等方面都对MFS给予了重要补充,因此更具操作性。我国在多年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实践中,一直在力求对MFS的消化吸收,然而目前还与其有相当差距。因此,CGMFS的颁布无疑对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修订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统计的基础数据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与MFS的指标体系并不十分吻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MFS与GDDS的要求,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之具有国际可比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与MFS框架相对应的金融概览。此外,数据是货币与金融统计的重点,数据的不真实或不完善会直接导致统计质量的严重降低,这也是我国货币金融统计工作中最严重的缺陷。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统计的数据体系,确保各层数据的可比性与可行度,对各类指标统一口径,便于汇总。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各项法律,特别是2011年11月《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的出台为货币与金融统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当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金融统计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监管,否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跟上国际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步伐。因此,必须加强货币金融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才能满足我国货币金融统计国际化的需求。

(三)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统计人才

我国货币金融统计发展的时间不长,甚至是统计学在我国也起步较晚,统计的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统计意识不强,金融统计人才缺乏。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数据都是层层汇总得到的,因此各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货币金融统计的可信度。所以必须重点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统计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及法制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货币金融统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静寅,刘亦文.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统计[J].统计与决策,2009(05).

[2]汤清,邱慧卿.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和国际准则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9(10).

[3]聂富强,崔铭铠,郭永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的比较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9(09).

第6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澳元与加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IMF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成员国要在其央行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统计数据中,纳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货币澳元和加元的信息。该要求听上去属于技术性规定,但反映出全球10.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正日益多样化。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标志着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和世界货币新时代的正式到来。

假以时日,IMF此项举措还将对全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该规定承认,如今在全球资产管理领域,那些通常被认为过于依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货币正扮演着重大、长期的角色。

在目前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5种储备资产货币的基础上,澳元和加元的加入,意味着储备货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过去15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世界上只有两种储备货币:一战之前,英镑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接下来至今的100年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了主要储备货币。

IMF数据显示,英镑仍然是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排名在日元之前。二战以来,英镑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衰落状态。1999年欧元诞生,这种欧洲单一货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各国都承认,美元、欧元正与其他次要货币分享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过去几年里,即使是与坚挺的美元相比,澳元和加元的走势也相对强劲。各国央行对两者的青睐,反映出澳、加两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系统较为健康,以及两国大宗商品资源的影响力。据非正式估计,这两种货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大约占到600亿美元。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还需时日

相对而言,持有中国人民币、韩元和新加坡元的央行数量较少。除日元外,IMF新列表中没有亚洲其他货币,表明亚洲货币作为官方资产的使用仍然很少。作为一种未来可能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仍需要多年时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虽然全球各地10至15家央行持有数量可观的人民币,但就储备货币而言,中国货币不仅落后于澳元和加元,还落后于一些北欧货币。中国当局已承诺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增加人民币在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但其改革的步伐和最终目标目前尚不明朗。在实践操作中,中国当局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励外国央行购买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通过不具名的方式向IMF通报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采取这种做法又能保守机密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交错的节奏向IMF的统计部门通报数据,例如每月逐步增添数据。如此一来,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一年),IMF所谓的“外汇储备构成”(COFER)数据库将囊括中国的总体外汇储备状况,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对外储资产的具体明细加以保密。

IMF在2012年11月做出了扩大COFER报告范围的决定,标志着18个月高度敏感的准备工作大功告成,也反映出一些主要国家在其外汇储备构成上习惯性地加以保密。IMF已承诺继续对各国外汇储备构成绝对保密,虽然很多以往不愿“抛头露面”的国家——包括瑞士、英国和俄罗斯——已开始透露详细信息。

外汇储备构成数据库需要“更新”

自1995年COFER开始以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已增长了7倍多,到2012年第二季度已从当初的1.4万亿美元升至10.5万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和亚洲其他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元的重要性已有所减弱,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到了71.5%,达到了峰值水平。而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62%。除了5种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到2012年6月底占5.3%,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由于认识到COFER体系无法充分反应外储货币的多样化,过去一年里,IMF联络了191个国家,以尝试调整其统计范围,纳入以中国为首、不愿向IMF报告其储备明细的重要持有国。IMF联络的国家中,有63个国家参与了随后进行的调查。调查显示,除了五大主要储备货币之外,各国外汇储备资产中还有10种重要的“其他货币”,其中澳元和加元是目前最重要的两种。

IMF试图说服大量未披露COFER数据的国家公布其货币构成的尝试是失败的。截至2012年6月,由40多个国家持有的所谓未匹配外汇储备总计为4.7万亿美元,占总数的44.5%,这些都是持有人未提供货币构成的储备。目前,IMF未透露上报COFER数据的国家名单,但众所周知,在不愿向数据库提供详细货币构成信息的国家中,中国名列榜首。

中国认为,如果向COFER提供数据,将显示出其选择偏好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信息,而这一点至关重要。2010年,官方刊物《中国证券报》(China Securities Journal)报道称,中国的外汇储备中65%是美元,26%是欧元,5%是英镑,3%是日元。这部分掀开了中国外汇储备构成的面纱。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下降

构建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困境。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希望本币在全球金融及货币交易中发挥重大作用,虽然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多元化也是对过去15年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激增的自然反应,而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

如图1所示,1997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5倍,从略高于1万亿美元升至略高于3.5万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则增长了11.5倍,由6000亿美元升至近7万亿美元(数据不包括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因为黄金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据主要反映在过去15年中价格的大幅上升。此外,在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出售黄金储备,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开始购买黄金储备)。

美元的重要性略有下降。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1.5%,达到峰值,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不足62%。除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这5种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提高到2012年6月底的5.3%(图2),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未匹配储备反映了中国等国家的做法,它们不向IMF提供具体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此类未匹配储备在1997年仅为3440亿美元,占总额的21%;到2012年,此类储备已升至近4.7万亿美元,占总额的44.5%(图3)。

多国的本国货币正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外汇储备体系整体发展背后的一个主题是:当所有主要货币看起来都丧失吸引力的时候,央行正像普通投资者那样,努力寻求收益率和安全性。这正是“其他”货币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原因。

就IMF外汇储备数据的不足之处而言,各方对于建立多货币储备体系的见解零散。因为信息是持有者和发行者所透露的,通常是非系统性的,或带有传闻的意味。

众所周知,由于美元和欧元出现的问题,亚洲国家——东盟(ASEAN)的10个成员国以及中国、印度和韩国——正加紧推动一项筹划已久的共同货币合作计划。它们正逐渐允许本国货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储备管理,包括在中国自己的外汇储备中。东盟各国中央银行正在自己的外汇储备中加大成员国货币的比重,以降低西方货币波动对它们的影响。除了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持有东盟的货币。作为亚洲最保守的央行之一,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一直在探索扩大其储备货币的战略选项。

这些做法并不局限于亚洲地区的央行。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是各国央行中的一个异数:居然定期其外汇储备构成的明细情况。该行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加元,以及大约120亿美元的澳元、瑞典克朗、丹麦克朗、韩元和新加坡元。芬兰央行(Bank of Finland)公布了一份外汇储备明细表,包括加元、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和新加坡元。其中数额最大的是瑞典克朗,约为2亿美元。波兰央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持有金额不到6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瑞典央行(Riksbank)则持有价值8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和价值40亿美元的加元。

此类信息往往以传闻轶事的形式出现。例如,尼日利亚央行(Central Bank of Nigeria)行长告诉《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该行有意提高其人民币储备,达到该行350亿美元外储的10%(目前的人民币储备远低于这个总额,其部分原因在于,尼日利亚的法律要求外汇储备须以可兑换货币持有)。新闻报道表明,2012年年中,挪威和中国购买了韩元债券;目前挪威声称拥有价值接近20亿美元的韩元债券。

数据还来自于货币发行者对他国持有情况的猜测。澳大利亚央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曾试图提供有关澳元持有者的见解(澳元是交投最为活跃、持有范围最广的货币之一)。根据一项针对其他中央银行的调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有15家央行在其外汇储备中肯定持有澳元,另外8家央行也可能持有,但没有提供具体数字。芬兰和巴西等国提供了澳元在其总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波兰等国公布了相关储备的美元数额;其他国家(如瑞典)则公布了以本币衡量的澳元储备。基于澳大利亚央行的数据,官方肯定持有的澳元价值略低于400亿美元。如果计入其他持有澳元但未提供明细的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和香港),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各国央行持有的澳元价值在600亿美元左右。

根据掌握信息较为充足的估计,加元的储备状况可能与澳元类似。芬兰和瑞士称所有外储中持有的加元比例高于澳元,瑞典称两者所占比例大致相同。瑞典国家债务办公室(Swedish National Debt Office)称,外国央行正大量购买瑞典债券。媒体援引挪威和丹麦当局的话报道称,其本国货币在其他国家央行储备中的累积数量值得警惕。

外汇储备多元化前景还不够清晰

第7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进程 启示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来看,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符合本国利益而且自己所能控制的货币体系,而诉求自己货币地位的提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目前中国也正面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这一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的必要途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英镑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得到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一)英镑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英镑是第一个成为国际货币的货币,英镑取得世界货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取得了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同时保持资本净输出,这为英镑汇率稳定性的保持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历史数据上来看,英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贸易顺差越稳定,英镑的汇率越坚挺,英镑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越能够得到保证。

(二)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一战之后,经济的强盛促使美国开始诉求并取得了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战后初期美国的单独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1/2,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外汇储备的2/3,都占第一位,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这一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以美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以及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美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更多的经济主体愿意或被迫持有美元,这对美元地位的保持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当局通过一系列官方文件和决议,推动日元国际化的步伐。日元地位提供的基础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实力的增强。1967年日本对美国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980年日本GDP接近美国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在此基础上,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口元的国际化初见成效。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大大超过了英镑3.0%,仅次于美元和西德马克。

(四)欧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欧元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型实践,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在欧元诞生后与美元抗衡的过程中,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币值稳定和坚挺对于欧元国际地位的取得和巩固提高尤其重要。稳定的币值背后是欧元区稳定增长的经济,事实上欧元区的经济总量已可与美国抗衡,GDP与美国相近,国际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20%,欧元区银行资产已经超过美国,金融总资产与美国接近,特别是欧元区还有着美国所没有的大规模贸易顺差,这些都是欧元的国际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镑被美元代替

一战结束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国民财富损失严重,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特别是贸易收支方面,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反观美国,一战后其工业产量、出口贸易和黄金储备均居全球第一位,可以说经济实力的哀弱,特别是贸易逆差的增加和债务地位的转变,是英镑强势地位被美元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二)美元地位的哀落

一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对外对内经济政策导致则政赤字增加、黄金和美元外流,这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数次贬值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美元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地位。目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一战后的一半以上降至不足1/3,失去了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历史在轮回,又是贸易逆差、对外债务、货币贬值以及综合经济实力,导致了美元国际地位的下滑。

(三)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停滞

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停滞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于1987年接受"广场协议",被迫放任日元升值。日元的过度升值不仅使得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贸易顺差缩小,更严重的是导致国际资本对日元的贬值预期,终于引发大规模的日元抛售和资本外逃,泡沫经济破灭。此后的十余年间,日本经济陷入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的低迷停滞阶段,日元国际化也因此搁浅。

(四)欧元国际化进程的延迟

欧元在其诞生过程中曾经历数次波折,最严重的一次波折是在1992年。在大规模的外汇市场投机活动当中,欧洲货币体系两次调整汇率,英镑和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最终欧共体实行了事实上的汇率自由浮动。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在于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欧洲汇率机制自身的缺陷。根据"三元悖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各国不可能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会对汇率机制的实施形成内在的阻碍,产生不均衡。

三、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实体经济强大是基础

无论是金本位制度下的英镑和美元,还是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日元和欧元,走向国际化的基础都是经济实力,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强大。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对于美元国际地位的降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90年代美国的实体经济重新强大起来的时候,美元的地位又有很大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对于人民币来说,只有在实体经济强大的基础上,保持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日的顺差、充足的外汇和黄金储备,才会为币值稳定提供保障,推进货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市场需求是关键

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程不尽相同。例如美元和欧元,在国际化的历程当中有政府间协议作为制度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一国货币要走向国际化,特别是能成为储备货币,它的关键在于其它国家对于这种货币的接受意愿有多高,也就是这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很高的需求。这是由它的币值是否稳定,是否有足够的流动性,公众对此货币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所决定的。因此,对于人民币来说,促进国际市场需求是重中之重。

(三)外部冲击问题需防范

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当一国货币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后,需要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资本流动的限制,这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还会使国内经济受到较大的外部影响和冲击。例如为了货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货币当局需要保持本币币值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易发生本币高估和过度升值的现象,故极易遭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在资本项目不断开放的情况下,热钱流动日益频繁,在与国际投机资本抗衡的过程当中,一旦失手,就容易对汇率和汇率制度造成重大打击,日元国际化的失败和欧元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都曾经受到了美国的阻挠和来自国际投机资本冲击,这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需要防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平.国际金融学[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

[2]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8)

[3]孙健,魏修华,唐爱朋.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05(2)

第8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措施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基本特点

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收益稳定,购买限额较低,资本安全性高,专家经营、流动性较强、管理费用较低、不收取赎回费用等显著标志特点。货币市场基金是在货币市场上从事有价证券投资的基金的一种,主要用于投资政府公债、大额银行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银行定期存款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等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可以用以基金账户签发支票、支付消费账单,通常被作为进行新的投资之前暂时存放现金的场所,这些现金可以获得高收益。从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方面来看,与银行存款相对比,货币市场基金相对更安全,收益更高,而且在登记注册方面更便捷。

二、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现状

无论是从国际基金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内货币市场发展分析、金融结构调整等角度观察,货币市场基金都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利用空间,它在构筑结构完整有效的基金产品链、调节金融系统结构和链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一种新型投资理财工具,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不可否认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业绩,近几年货币市场基金更是飞速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于2003年底,由华安、博士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成立,仅短暂一年的发展,国内的货币市场基金已高达14只,截止到2006年初,国内货币市场基金数量突飞猛进到29只,可谓发展极其迅猛。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额的24%,2006年,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占全部开放式基金管理资产总份额的半壁江山。到2005年,尽管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不断下滑,但随着2006年央行票据收益率的大幅攀升,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又步入了新的广阔发展空间。截至2010年6月,我国已有货币市场基金64只,其基金规模是974.39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4.58%。从政策方面来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由此可见,投资空间的高度拓展对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也为拓展货币基金收益打开了新的空间。

从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看,货币市场基金是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的,但是从总体趋势看,垄断性的盈利机会趋于降低和减少。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环节之一,在我国是一项业务创新,在金融市场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很多过渡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货币基金更快的发展 。

三、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货币市场工具有限。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回购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两个子市场。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工具主要包括本票和汇票,并且监管法对本票只规定了银行本票,而对商业本票未作规定。我国没有商业票据二级市场。货币市场工具的缺乏,使风险难以分散,货币市场基金很难有良好的投资组合,客观上将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经营业绩,削弱其吸引力。

第二,法律相对滞后。货币市场基金是我国的一项创新金融工具,进行着自然制度的变迁。货币市场基金高效、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但是我国对基金发展的法律意识比较落后,法律无法跟上基金发展的步伐。成立之初主要是因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及管理当局的有效支持,基金发展受到重重阻碍。货币市场基金面对国内已形成的分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即使货币市场基金可以顺利推出,其立场观念仍需进一步加强。早在2003年12月我国货币市场就已经出现了货币市场基金,但是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规定是于2004年8月16日出台的,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纰漏方面的规定是于2005年4月出台的,这足以说明法律滞后问题阻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第三,风险与信用评级问题。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存在着利率风险问题。在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比较单一,当利率变动时,交易主体操作的同向性非常明显:当利率下降时,买盘会非常踊跃,而卖方惜售心理突出;而当利率上升时,卖券就会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卖券会在原有的市场利率水平上加上一个折价。利率的波动阻碍了基金市场的发展。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单一、市场规模有限的条件下,基金公司出现了违规经营,不善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资金清算速度问题。资金清算速度的制约是影响投资者认同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发达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即时赎回,即时资金到账,即t+0。而目前国内的清算速度最快的是t+2。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证券的登记场所,但该机构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资金清算主要通过中央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进行,其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货币市场加速发展的要求。

四、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最主要的就是加快我国货币市场的合理发展。究竟在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中,货币市场将选择何种有效高效的发展路径,对货币市场进行如何定位,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其完善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丰富货币市场工具,提供更多的交易对象。在这方面规范同业拆借品种,允许更多的资产质量较高、誉良好的集团公司通过财务公司发行商业票据,我国应该开发商业票据二级市场,并且允许商业银行对大公司发行一部分大额转让单,切实使其转让和交易;扩大短期国库券的发行。

第二,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货币市场。历经十几年波折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对货币市场的监管进行严格立法,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监督管理,货币基金才能发展。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等法规条例来降低因过多的行政规定而造成货币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基金管理公司严格审核基金从业人员,使我国货币市场可以平稳快速发展。

第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货币市场发展的空间很大,尤其涉及到企业债市的相关发展。信用服务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机制之一。监管局应加强对进入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能力和资信水平的准确评价,进而建立更加完善的良好信用体系。

第四,加快货币市场的清算系统建设。货币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建设合理、高度先进的资金与有价证券清算结算系统。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先进技术建立一套独立的货币市场清算体系――“清算银行”,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应有的高效结算服务。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要想让货币市场基金这个“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就必须协同各方面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的健康高效、良性发展,促进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商业银行多元化、综合化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利.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策略与我国基金市场发展理性思考[J].现代财经,2005.3.

[2]奥林・戈莱比・j.国际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杜莉.中国货币市场及其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朱悦佳.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前景预测和可行性分析[J]. 广西金融研究,2004(4).

[5]志友,杨红.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分析[J].经贸经济,2006(4).

【作者简介】

第9篇: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我国近十年的货币政策调整

一、偏扩张性的稳健货币政策阶段(1998-2003)。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以前紧缩政策的惯性影响,货币供给量未能与GDP的增长相配套,增长明显不足。于是1998年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利用间接的经济手段进行货币政策管理。1998-2002年,央行六次降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逐年增加,由外汇储备增加而投放的货币量逐年扩大,通过这些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货币供给量在此五年间大幅增加,有效地治理了通货紧缩。但是,随之也产生了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阶段(2004-2007)。2003年开始,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大幅度增加。2003年第一季度的狭义货币M1及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就均超过了2002年底的预测,流动性过剩开始显现,尽管央行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以增发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减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此后的几年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外汇源源不断涌入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央行开始采取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政策、利率政策等组合措施使得央行的政策手段更加灵活,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2008-2010)。2008年中,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向全球蔓延且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央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中开始直至2010年,央行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采取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硬约束,优化信贷结构等。这些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下滑趋势得到及时遏制,并逐渐回暖且朝着预期方向发展,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考验

一、人民币缓慢升值的汇率政策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陷入困境。在成熟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中,货币政策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国内的价格稳定,因此决定一国货币政策的首要因素是物价水平,但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水平较低,还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这些目标在某些时候是互相冲突的,这就导致当不同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时,货币政策将陷入两难甚至多重困境。当前最突出的目标冲突就是物价稳定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当国内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发生冲突时,货币政策就会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也就是在汇率稳定的首要目标下,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很好解释了此种情况,即在资本项目适度开放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不能兼顾的。

当前,在面对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央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而缓慢的升值,通货膨胀压力置于其后。自去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这一压力之下,人民币也开始了快速的升值,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了近3%,但这仍不能满足欧美国家的要求。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一再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原则,拒绝实行休克式升值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20%甚至更高,我国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失业率将大幅提高,农民工将从城市返乡,社会将出现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极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得不选择让步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全球性的低利率大潮中,如果人民币开始选择不断加息,将可能受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元放水的冲击,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偏离原有的轨道。

二、全球流动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加大。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面对全球部分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尽管我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但根据国内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和外汇占款超常等情况来看,泛滥的流动性仍然在很多方面冲击了我国实体经济以及货币政策。

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增量中外汇占款增量的比例持续增高,外汇占款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之一。外汇占款是由经济运行本身所决定的,受进出口情况影响,其内生性使得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地发挥主动性。事实表明,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风暴中,以外汇占款的波动为重要见证的全球流动性的剧烈波动,正在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影响。央行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末,中国外汇占款余额达23.08万亿元,比上月增加5016.48亿元,环比增加24.39%。去年10月份,中国新增外汇占款5301.8亿元,创出33个月新高。

外汇占款是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一般来说,贸易顺差、外资使用以及海外热钱流入等因素是引起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主要推手。而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仅为64.5亿美元,较去年12月份(130.8亿美元)大幅回落,外商直接投资额是100.3亿美元,较去年12月份(140.3亿美元)回落幅度也较大,新增外汇占款中扣除贸易顺差和FDI的不可解释部分高达3930.6亿元,环比增长了76%,和去年10月份相比也增加了1069.39亿元,可见外汇占款的大幅增长中外部资金持续大幅流入“功不可没”,这与其他部分新兴经济体资金逆流形成较大的反差,也反映出了在当前中国经济稳健复苏、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宏观背景下,资金对人民币资产仍“青睐有加”。

专家就此分析认为,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数额如此之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部流动性的流入。去年底美联储重启了被喻为“印钞机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大量的流动性急于寻找出口,我国良好经济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与欧美相比所存在的利率差,都对国际流动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得我国成为国际流动性的首选。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我国对于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管理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2011年年初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再次表明,来自外部的流动性压力仍旧不容小觑,这必然对央行的调控力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央行为了防止更多国际流动性的涌入,对于加息将会更加谨慎。

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抉择

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冲击,我国的货币政策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以下将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对此问题进行粗略的探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经济矛盾变得更加集中和尖锐,危机后往往伴随着贸易战,而当前中美汇率之争,美国手中的杀手锏就是要大幅提高出口美国的中国商品的关税,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汇率。应当在不同时期根据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主要矛盾,目前仍应该坚持汇率缓慢升值的路线,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侧重运用非加息的货币政策工具收缩银根,同时密切关注CPI的走向,慎用加息工具,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对缓和之后,坚持实行人民双向浮动。毕竟,尽管目前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但具体应该升多少并没有达成共识,人民币缓慢升值和双向浮动可以降低投机热钱的回报率,提升它们的投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热钱涌入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我国一再出现货币政策为汇率政策所“绑架”的被动局面,原因就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与均衡汇率偏离,导致在矛盾尖锐时经济政策进退两难。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减弱之后,也不可重新回到固定汇率的旧路上,要建立真正受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正日益增加。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货币推动以及人口拐点临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此时,采取加息的政策显得相对有效,央行已于2月和4月分别两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3.25%和6.31%的水平。此时的加息不等于热钱的流入,因为热钱很少是存在银行里坐等利息收入的,大部分是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靠资产在短时期的大幅升值来获取暴利,而加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预期,进而抑制资产价格的泡沫,抑制资本市场对国外热钱的巨大吸引力。同时,央行应高度重视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预期的引导,提高市场对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应该合理估计通货膨胀率,过高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估计都会使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产生“免疫力”,货币政策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处理好“控物价”和“稳增长”间的关系。在存款准备金率抬升至历史高位之后,近期市场出现了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和政策调控或将放松的猜测。如何处理好调控物价和稳定增长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大挑战。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是正确的,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面对调控中出现的困难和暴露的矛盾,在调控力度上不能不能松动。目前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奏效,但现阶段的任何松懈只会造成信贷快速反弹,进而造成通胀反弹的风险。国务院总理4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措施进一步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避免政策叠加对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影响。在促进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方面,今后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