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期中化学考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中化学考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期中化学考试总结

第1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大幅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学生到了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学生要亲自动手做探究性实验,还要学习基本的化学知识,一年里要经历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等多次考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试结束后,对待考试结果,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看待学生的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相当重要,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

一、新课标下评价的策略及方法

1.新课程要求采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倡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作出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予以激励和促进。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又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的评价方法。它是用来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和产品的质量的体系。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令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纸笔测验仍然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积极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考核。初中化学新课程所强调的认知评价的重点与以往相比有许多变化。纸笔测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4.学业成绩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只是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强。因此,教学中将学生学业成绩分成课堂评价(权重0.1)、作业评价(权重0.1)、纸笔评价(权重0.6)、实验评价(权重0.2)四部分。学期中或学期末,教师将以上四项的成绩汇集制成表格,依权重展示出学生化学学业成绩,并写上相应的鼓励性评语。应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标下课程评价的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发展性,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实现质评与量评、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性结合,改变以往教学中对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把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微笑、宽容、赞许、鼓励、理解、关怀,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进行教师评价,而且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并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反思性、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1.评价的实施受升学(选拔)机制的制约。在当前升学考试制度下,中考评价的选拔功能还很强。中考化学成绩作为学生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能确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进步和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整体判断,还可以预言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并确立后续学习的起点。但是,这种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如何将“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和“甄别与选拔”的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将“为了学生发展”这一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过程评价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我们收集了学生的许多资料,也建立了学生化学学习档案,但是仍感到这样还是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还不能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位教师三个班的教学任务,面对一百五六十位学生,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力不从心。一般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注意较多,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另外,由于课时较紧,有些探究性实验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完成,有些学生有时得不到动手操作的锻炼机会,体现不出每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课业负担增加,有些科学探究实验和实验报告的完成需要大量时间,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另外,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发展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而教师的授课内容却是统一的。步调一致的学习进程,会成为某些学生发展的羁绊,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承认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使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在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近四年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成绩分布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共振效应”现象。下面是对成绩单情况的分析总结:

这种表格的罗列我们还不能立即发现问题,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近4年的学生成绩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均分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均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到第二学期期中则是近5个百分点,到第二学期中考也是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第二学期期中前半个学期学生成绩的普遍上升很快,应该是某种因素在起作用。经过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参中的教学进度表比对我们可以发现:

经过比较可以认为,从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开始,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规律性强,多次反复同一规律,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容易接受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性容易举一反三,这也往往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突破点。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2009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分发了问卷,让学生对这四个部分作出评价,我们发现学生的反应如下: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5-8单元开始,学生对化学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个飞跃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难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这固然是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的结果,但是也反映了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成绩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那么学生对同一课程内部不同内容掌握程度、兴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对化学的心理、兴趣上,有着相互一致的“共振”关系,即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提升了,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疑难清扫。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多数的化学教师拼命赶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或丧失信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重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落后面,避免了过早的化学学习两极分化。

第二,以规律性现象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规律性现象的培养,不断使学生强化“化学很简单”、“化学很有规律”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遇新不惧、处变不惊,克服畏惧心理。特别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能够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学生挽回对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高层次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他们对揭示化学原理、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等产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也不一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挖掘和培养,而且要提醒和帮助兴趣水平低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再次的认知,体验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等等具体环节的感受。学习的大门是给每个学生敞开的,给予自信的肯定能激励学生迈入科学殿堂。同样,通过科学复习、磨练意志,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恢复学习化学的信心,克服学习的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三,获得规律性考试内容的重要途径是纠错本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命题规律的认识,减少犯错的机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然后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训练中,我们运用“模拟测试加评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对学生的练考卷,除认真批改评讲外,还十分重视督促学生纠错,一般问题卷面上纠错,典型问题专用纠错本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也在不断的锤炼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重视班级“小学习环境”的建设,利用成绩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以优帮差,形成规律性成绩“共振”效应。此外,通过一个自然、合适的复习情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不是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强化记忆的短期效应,不仅使得化学学习有点功利性,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明显,记忆力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把记忆性的知识点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使学生有兴趣通过情景不断回忆已有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修补好遗忘点,提高记忆质量。复习情景的创设来引起学生没有注意的问题,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任务。

第五,重视复习阶段的查缺补漏作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目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习内容上过分依赖教师或完全抛弃教师忙于做题,忽视复习的反思和小结,复习状况被动,没有针对性;复习追求短期效应,训练搞题海战术,题目重复率高,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学习兴趣下降,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素质变得脆弱,意志薄弱。通过有效的复习,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重复地接受者,而是致力于更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者。复习课还是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前的初三化学教学讨论,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的模式讨论,是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通过对初三化学学习的“共振效应”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性质、原理的认知,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永存.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9)

[2]钟荣基. 初三化学的教学体会[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1)

[3]孙荣梅. 浅论初三化学的研究性学习[J]. 考试周刊,2008,(15)

[4]张英华. 化学课堂中的思路教学[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1)

[5]黄玲. 初三化学复习[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6]王学宏. 对初三化学教科书的一些看法[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4)

[7]蔡文华.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5)

[8]李生让. 浅谈初三化学复习课[J]. 科技资讯,2008,(25)

第3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无机化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基金资助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理科学生规定必修两册,选修三册,推荐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但近两年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选修内容与推荐的并不完全相符,最明显的是选修有机的就不选结构,选结构的不选有机。造成大一学生中学化学基础差别较大,对大学的无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过程,我们尝试了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历史性、系统性和细致性,以及注重归纳、总结、复习,注重作业、考试、辅导答疑等各环节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细致性

1.1 注重课堂教学的历史性和系统性

教师讲授知识注重历史、系统地讲解。如讲酸碱理论,从人们对酸碱的认识讲起,讲拉瓦锡、戴维对酸碱的定义,讲阿仑尼乌斯提出的电离理论才首次赋予酸碱以科学的概念,从酸碱组成上定义了酸碱,但有缺陷,并且只能应用于水溶液中,所以又提出了质子酸碱理论、溶剂酸碱理论、电子酸碱理论等。重点讲质子酸碱理论,讲它的优点,也指出其不足。对质子酸碱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可以用电子酸碱理论,但电子酸碱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再如讲原子结构,要从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讲起。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时,认为原子是实心的,没有结构。但后来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中一定有带正电的部分,才提出原子是有结构的。讲汤姆逊、卢瑟福、波尔原子结构模型能够解决的问题和解释不了的问题,到最终提出原子结构的波动力学模型[1]。这样从历史的角度、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去讲解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由浅入深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能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的更加深刻。

讲授知识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讲授溶度积规则时,明确指出这部分内容就是化学平衡中讲过的化学反应方向的反应商判据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应用。这种讲解方式,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让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1.2 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致性

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细致性。如氧化还原这一章,讲电极电势的应用,把电极电势的应用细分为十一个方面的应用讲解。电极电势分别可以应用在(一)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二)对于给定的两个电极,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三)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四)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五)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次序;(六)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七)正确书写氧化还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八)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九)计算弱酸的解离平衡常数;(十)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十一)计算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

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使学生学会探讨式、研究式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2.注重归纳、总结和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归纳、总结和复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2.1 归纳、总结,找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归纳、总结,找出重点,并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公式、表达式或表格。如化学热力学这一章,总结出重点就是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以公式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如原子结构这一章,重点是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列出的表格包括原子序数、电子结构式、价电子结构式,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区。沉淀溶解平衡这一章的重点是,溶度积表达式和溶度积规则,以表达式的形式呈现。

2.2 向前追溯、回顾和复习

以总结出的公式、表达式或表格为起点,向前追溯、回顾和复习,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融会贯通。如从电子结构式如何写出的,追溯前面的近似能级图,用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量子数是如何得到的,追溯到量子力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薛定谔方程。这样向前追溯、回顾、复习,对没学过的学生能加深理解,对学过的学生能巩固提高。

2.3 拓展知识,注重运用

以公式、表达式或表格为起点,拓展知识。如判断化学反应方向,标准态时可用标准态的吉布斯自由能变(rGmθ)进行判断;非标准态,给出化学反应等温式,计算任意状态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变(rGm)再判断。讲原子结构,从元素的电子结构式和价电子结构式,进一步讲到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区,再讲到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变化规律。这样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一步一步深入,并且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哪些方面有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的其它各环节

除重视授课环节外,对其它各环节也都予以足够重视。

3.1 通过问卷做好了解摸底工作

第一次上课阐明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让每个学生了解本课程概况,需要哪些准备知识。让每个学生填写高考总分,化学分或理科综合分,数学分,对化学学习是否有兴趣,高中化学选修的是哪部分内容,对本门课程有什么希望、要求,希望老师如何授课。

3.2 进行小试了解学生对中学化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虽然有高考的分数,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掌握并不平衡,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也不十分清楚。通过有针对性的考试了解还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跟学生说明这个考试不算成绩,成绩只说明以前的掌握情况,从现在开始一切都来得及,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3 增加阶段和期中考试

每一章留出10分钟考试,增加阶段和期中考试,强化学习效果。这种做法,看似增加了学生负担,但实际是减小了期末学生的压力,避免期末一次成绩不佳,影响一学期学习成绩。

3.4 加强反馈和个别辅导答疑

对于作业、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加强督促,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

3.5 按层次教学

对于没学过的学生讲基础,指出要掌握的程度,对于学过的,要增加新内容,如讲杂化轨道理论时,对于没学过的学生只要求基本的掌握,而对学过的学生增加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结语

通过注重课堂教学的历史性、系统性和细致性,以及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成绩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期末的成绩比入学时有提高,另一方面是不及格的人数大大减少。希望通过这样深入细致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此博文包含音乐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

所在单位 :

通讯地址 :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x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 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 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色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 课题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x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xx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2. 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 在20x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x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平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 实验教学

在20xx.9-20xx.11 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这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通过开展市级研究课以及校际交流课形式,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过程

(一)引导实验班探究式学习

1、宣传发动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课题组成员更应该钻研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使探究式教学达到本实验的研究目标,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探究式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在学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探究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课堂内经过探究就能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在课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或有关信息,来解决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探究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把新知内化,巩固运用。经过课题组成员课堂实践研究,确定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如图所示: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不断朝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许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本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根据学校的设施能否开展,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前提。我认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到:一要钻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二要根据教材局部章节的知识点、知识块选定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项目、形式。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去设计探究计划。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使学习通过亲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施瓦布指出: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促进、指导、帮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保证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在实验班的探究式教学中具体作法是:

① 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

② 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

④ 组织探究小组,指导合作探究

(5)组织交流得出结论,反思内化形成新知

(6)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例:

理论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为例见附件一,来介绍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事实性知识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卤代烃的性质”研究课为例见附件二,来介绍“事实性知识”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情况:

1.1 在20xx.9-20xx.11 月对照班和实验班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1):〔原始成绩见附件三〕

表1 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实验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2):

表2 对比教学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实验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过表1 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都运用传统的接受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及格率虽有差异,但经方差(Z 测验)分析,Z 值>-1.96,(P=0.05,Z=-1.96),或Z值1.96,(P=0.05,Z=1.96),差异显著。虽然说及格率有所下降,但这与试卷的难度有关。实验表明实验班通过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无论是期中、期末成绩都比对照班和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能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见附件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52 张,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52 张,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

Z值

Z值

表3问卷调查结果

样本

项目

对照班

实验班

前测平

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测平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学习态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学习兴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学习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问题意识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1.82

第5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溶解;结晶;平衡;迈耶理论;大晶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1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5

纸笔测评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方式,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良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结果应“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反馈信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化学)》(下称《评价标准》)作为区域性学科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虽将《课程标准》的终结性课程目标,细化成了具有较高操作性的过程性课题目标,却未能继续将这些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更为精细并体现阶段性、层次性的目标体系。

教学中,如何将《评价标准》的要求落实到纸笔测评之中,如何通过纸笔测评建构螺旋上升的目标系统?近年来,笔者围绕初中化学纸笔测评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试议如下。

一、初中化学纸笔测评的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中表现不佳,成绩不理想,无法达到毕业标准,未能真正实现化学知识的启蒙,究其原因,低效和形式化的纸笔测评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1. 测评练习中的课时不清,使学习得不到及时的强化

对初中化学学习难度的调查表明,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盐 化肥》等四个单元的学习困难认同度较高。分析这些难点单元,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单元内部都含有知识内容多的大课题,这种课题教学耗时较长;二是大课题所配练习的课时划分不清楚,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及时的练习进行强化。因此,从纸笔测评的角度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将课本习题按课时进行分解、补充和整合,预设好题与题之间的难度梯度,让学生及时做好关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失为一种突破学习难点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 低质量的教辅测评资料,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辅练习是学生日常测评的主要材料,但图书市场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教辅练习却良莠不齐,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能与教材版本同步、简单堆砌中考试题、设计编排较为随意等问题,导致测评素材相对滞后、测评目标超课标要求、测评内容超学习进度等现象。这种不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与系统性的测评设计,无法真正体现知识形成和目标达成的阶段性与上升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然给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成为学业负担过重、目标达成度不高的罪魁祸首。

3. 学生完成课外纸笔测评的独立性不强,效率不高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课后习题表示能“全部独立完成”的学生不足半数,过半学生平时作业需要依靠同学之间的“彼此交流”或“相互参考”来完成;学生手头虽有多种教辅练习,但他们认为这些练习的适用性不强、质量不高,大多数学生只能完成其中的70%左右。一般地,纸笔测评较为合理的难度分布大致为6∶3∶1(易∶中∶难),如果学生平时只是完成这些练习中的2/3内容,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只是做了其中的容易部分,而对中难题则少有涉及。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缺乏独立思考,不愿接受难度挑战,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测评练习是毫无意义的。

4. 测评设计忽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多年来,笔者坚持对一些初中化学学习成绩很难有所突破的中等层次学生进行观察与访谈,发现他们虽然平时上课听得明白,课后作业也基本做得出,但到了期中或期末等学段考试的时候,测评表现却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未能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内化,不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应是主因。因此,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测评目标,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景和知识贮备的背景下,通过不同梯度的纸笔测评,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形成自我反思与小结的习惯是完全必要的。

二、建构纸笔测评“三段层架”目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维果茨基(前苏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独立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才是有效的。布卢姆(美)的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和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两个维度,认为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开拓更高级的认知过程,测评设计应该避免将学生导向对试题答案的简单记忆。

因此,教学应基于学生基础,针对学生实际,分阶段定位测评目标。笔者设想,将学习过程大致分成学前诊断与强化、课堂学习与内化、学段整理与固化等三个基本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测评目标分别为学前基础性目标、课堂形成性目标和学段稳定性目标,姑且叫做目标达成的“三段层架”结构,简析如下:

1. 以诊断与强化为目的的“学前基础性目标”

学前基础性目标是学生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所应具备的,与即将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的感性或理性认识,是课堂新知的固定点和生长点。一般包括与新课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超出学生认知时空限制的陌生事物和环境。由于学生个体认知范围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这种基础性目标的诊断和强化,则无法将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诊断与强化可在情景导入、内容过渡或课后预习中完成,具体方式有: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也可通过一定的口头提问或纸笔测评,使学生基本达到新课学习所应具备的基础性水平。

2. 以学习与内化为目的的“课堂形成性目标”

课堂形成性目标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师生双向教学活动来实现,其实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目标。由于该目标是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纸笔测评时的测试面窄,且无其它因素的干扰,学生大多能采用“依葫芦画瓢”的形式完成,因而往往会产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假象;而当测评范围较大或者换用陌生的问题情景时,部分学生往往无法从大脑信息库中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从而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测评设计时,可适当减少知识重现性的问题,更多地设计一些形成性和迁移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3. 以整理与固化为目的的“学段稳定性目标”

学段稳定性目标是指学生经过某个单元或课题的学习,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沉淀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建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较高稳定性的学习目标。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体系中,该学习目标所形成的是较为上位的程序性和自省性知识,能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认知水平。学段稳定性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复习课中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施加影响外,更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反思、整理的习惯来完成。诊断与激励性的学段统测是一种良好的引导方式。测评设计时,要创设与新课学习不同的情景,有意识地暴露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整理和形成稳定的认识,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一是忽视基础性目标的存在,导致目标要求太高,脱离学生实际;二是忽视目标达成的阶段性,不预设好难度梯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将终结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混淆,导致目标要求“一步到位”,忽视阶段性目标的强化和反思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纸笔测评中,有意识地对学习目标(尤其是重难点部分)进行阶段层次设计是完全必要的。

三、纸笔测评“三段层架”目标体系的设计实例

在纸笔测评设计中,如何体现目标达成的“三段层架”结构,满足《课程标准》“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的要求?下面以第四单元课题3中“单质与化合物”的测评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物质分类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公认的难点内容,《评价标准》对“单质与化合物”的要求是:“在能够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础上,知道纯净物还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并能举例说明”,“知道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种,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基于此,笔者从分类的层次关系、分类的基本程序和分类的微观认识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测评练习,分述如下:

1. 温故而知新——学前基础性目标的诊断性练习设计

第四单元课题3由“水的组成”和“单质与化合物”两部分组成:课本首先通过电解水实验介绍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然后介绍物质分类的第二层次概念——单质与化合物。为了诊断和强化“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为“单质与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题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填序号) 。

①自来水 ②冰水混合物 ③海水 ④蒸馏水

⑤水蒸气 ⑥矿泉水 ⑦雪碧汽水 ⑧食盐水

题3采用填空和完善图表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概念进行分析、加工,认识到对单质与化合物进行分类的前提是纯净物,依据是组成的元素,提炼出氧化物概念的要点,理清物质分类的层次关系,并尝试从微观角度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题4让学生仿照示例尝试对物质进行分类,从中反思和总结出分类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体现了学习的探究性和形成性。课后,教师再利用课本习题作为学生的书面作业,从而实现了所学知识的检查与强化。

3. 命制统测题——学段稳定性目标的反馈性试题设计

学段性的统一测试要求学生闭卷做答,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为了检查学生运用分类知识的能力,诊断物质分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期中考试中设置了一系列与物质分类有关的试题。

混合物与化合物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题5通过一组微观模型,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化合物,直接检查学生从微观角度辨析两个概念的能力;题6利用“仙人掌”这一学生熟知、鲜活的事物作为命题情景,让学生将原子结构和物质分类的层次关系进行类比,并迁移到生长中的仙人掌身上,从而深化了物质分类的认识;题7既检查学生对常见物质的认识,也测查物质分类的能力。这样的试题设计,可较好地获得“单质与化合物”等物质分类知识的全面反馈。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纸笔测评,既让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提供了巩固与内化、反馈与强化的机会,可以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化学[S].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3] 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6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初高中的学习属于两种不同的学段,其中既有知识的断层,也有衔接的规律可循。从中学化学课程培养目标角度,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化学;教学衔接;教学相长

自2008级高一新生起,青岛市采用了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就本套教材来看,更加注重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教学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初中人教版教材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入门难”,而高中教师对此也非常困惑,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看法不一。国内知名化学专家王云生老师认为原因如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与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衔接的处理不好;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学得不扎实;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而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等等。笔者通过对几年来教学情况的总结,以及查阅诸多资料,对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积累了一点个人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企方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开拓

教学内容的衔接,即进行好“过渡”教学,这一点尤为重要,也就是要研究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差异,争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这一点上王云生老师认为: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本次改革实施之前,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传统上很多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不少完全中学要求初中化学教学要主动考虑衔接问题,不以初中毕业的最低要求作为学习标准,要求加强高中所需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多数学校还在高中一年级采取各种方法开设“衔接教学”课。有的在新生录取后开学初集中补课、有的在高一先划出一定时数复习初中化学、还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复习补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复习补充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

笔者以为,高中教师搞好衔接教学的角色尤为重要――学生经历了中考,心理上肯定很放松,在两个多月的假期中对基本知识的遗忘在所难免,所以在开学之后的一个月以内,最好能把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简要地复习一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同时结合高一新教材,把必要的联系展开,即使教学进度再紧,至少也要保证两个周的时间进行衔接教学,切忌为赶教学进度立刻展开高中内容的教学,因为学生要接触的第一部分就是“物质的量”,理解上有相当难度,很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化学的心理,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力不从心。所以化学衔接教学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应把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实验教科书,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要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知识、技能点要求脱节的问题。要分析初中课程对某些高中学习必备的双基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否偏低,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对初中学习所提供的知识、技能是否要求太高,研究高中必修的学习是否要提供一定的时数进行初中知识技能的复习提高等等。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创新

一踏入高中课堂,学生肯定要把自己的新老师与自己熟悉的初中教师进行比较,老师在风格、习惯上的差异会让很多学生得出这个老师很好或者这个老师不行的印象,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或者厌烦感。经历课程改革的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应当说,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课程改革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与旧课程相比,要求的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在高一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亲切和蔼的教学形象亲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尤其要注意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实施了以下几点:

1.通过摸底检测、师生座谈等方式,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把相关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分析,降低学生接受的门槛。比如在引入“物质的量”“摩尔”这些概念的时候,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未接触过的概念搬出来,而是借助我们容易理解的质量、长度、时间等引入,“我们到集市上买白菜,论‘斤’买;我们衡量一棵树的高度,多少‘米’;我们说从早晨到现在,过了两个‘小时’,这些问题,都是单位和物理量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充分挖掘教学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图书杂志、互联网等资源,结合苏教版教材接近生活实际的特点,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科学家们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我国近现代化学科学、化学工业比较落后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对生活、工业、热点的关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4.重点探索化学实验课的作用,由于新课程大大加强了实验、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探究学习的要求,学校要尽快解决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设施)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少初中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初中新课程在实验和探究学习活动的要求,使初中学生在实验和探究学习方面的水平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些学生升入高中,要顺利接受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必然十分困难。所以,如果高中化学能够把大量的化学演示课和分组实验课备齐上好,可便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反之,若高中不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或教师不能按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实验,不提倡探究学习,不仅使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下转第7页)(上接第4页)困难,也会使经历了初中化学教学的高一新生觉得高中化学毫无新意,感到失望和厌倦,以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与指导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在高中化学开始阶段,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区别――知识量增加、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增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的提高等,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对于知识的识记采取理解记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近年来的学生情况来看,学习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规范,因此从高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该花大力气规范学生的基本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增效、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对学生课堂笔记本、典例精研本、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严格要求,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纠错本”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一些易错题、难题的精细处理,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平行班级的取样分析,纠错本建立且使用良好的同学比未建立或不经常改错的同学的成绩平均要高10分左右。

3.学法指导不应是简单地提出“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等一些空泛的概念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烦琐的过程,这对教师工作的深入程度以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规范学习基本思路和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个别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课改形势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角色蕴含更为深刻的含义,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进行关注,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搞好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

第7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09-01

初中化学总共有12个单元、36个课题的基本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还有总复习阶段的教学安排,课时少,时间紧,因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从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分析现状,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静心梳理学生现状,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类,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比如今年笔者带的班级,学生整体成绩较整齐,班级学风较好,具有较好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对这样的班级,应该关注学生能力层面的提升,提高学生对中考题型的适应程度,完成提优延伸层面的习题训练,重点关注从及格到优分的学生转化。其次,要细致盘算整个课时,比如今年从开学到中考共有37周,新课安排18周,期中、期末复习各1周,一轮复习4周,二轮复习2周,各种测试包括一模、二模、三模、试卷讲评1周。在通盘考虑这两件事情后,再开始着手制订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安排、习题安排、测试安排等。

二、根据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

2、以编制学案为载体,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跟新授课相比,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同样离不开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学案为备课载体,从整本书的高度,对某个单元或者某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整合,将很多相对比较散的知识串在一起,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对某个单元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整体认知。“学案”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学案可以做到优化整合,化繁为简,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3、以小组合作为形式,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小组合作改变了教师上课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结论的获取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能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转换角色,充当好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始终通过设疑引发思考,以思考引发探究,以探究带动合作。

三、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提优补关差,关注心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以中等生为基准,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梳理出重点人头,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提优补差,关注心理。对于优等生,我们主要引导他们在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练习,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自己寻找“食物”,训练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对于学困生,我们主要引导他们把学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上,降低复习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即可,减少作业,量力而行,逐步提高;同时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

四、研究课标,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中考指导说明》这两本书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对比《中考指导说明》的变化,包括考点要求、题型示例、配套练习的变化,可以从中更好地领会中考的要求、命题的思路;更好地把握试卷结构、试题的难度;更好地明确考试的范围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哪个是识记、哪个是理解、哪个是运用,做到心中有数,己经明确不做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内容不往高处拔,做到“不拓展、不超标”。笔者精心研究近三年陕西省的中考试题,弄清楚哪些是近几年的热点(必考点),哪些是近几年的重点(可能会考),哪些是近几年的冷点(还没有考过),有可能会在今年出现;同时收集整理各区的一模、二模试题,从中了解今年中考的走向,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反思实践,不断地总结、改进、提高

第8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

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新化学教师工作总结2

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和各种会议。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工作量较大,是超工作量的。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半年,教高一的4个班(7、8、10、12),周课时 12 节。下半年,教高一4个班(5、6、7、22),周课时 12 节。星期六经常是一上就是4个小时,超负荷运转。这学期后阶段,在级部主任的安排下又增加了奥赛、培优班4个(没有收费,只是教学),没计报酬,辛勤工作。

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教案,全为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试卷1套、化学报、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们都能全批全改,尽管本年级学生要“3+x”大综合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放心,况且还要重点本科人数呢。但我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本人是高级教师,是***化学中心组成员,是市化学教学会理事,是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

带好青年教师,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指导青年教师。上学年,我任新教师王志民的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王志民老师成长很快,班级和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学校“教学新秀”。20XX~20XX学年,我任新教师刘晓华的指导老师,同时对新教师荣林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工作。这二位新教师勤奋好学,听课特别多。在学校期中考评时,刘晓华列第二名,荣林应第三名,这二位青年教师十分努力,对学生热情负责,个别谈话、辅导较多。经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二位成长较快,较早地推出了研究课。

教研组工作成绩突出。今年初,我结合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提出了3项教研计划:各备课组实行中心发言人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各备课组向组内出一堂研究课。借此来推动全组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组会上讨论后分工实施。我们的中心发言人活动,确实搞起来了,尤其是高三备课组搞得很好,很有成效。每个备课组向全组出一堂研究课活动,要求要实实在在,少搞花架子,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们的研究课和听课活动,在全校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化学组组风建设良好,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是先进的。这也得到了同事们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在期中总结时,王主任就表扬了我组。

我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研究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恰逢今年济南市搞十大模式评比,我也申报了。在市里经过初选后,已经在济南一中进行了课堂展示比赛。我上的课《卤族元素》是很精彩的,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新化学教师工作总结3

本学年度,我担任化学7、8、9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对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认真上好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上了一节区级示范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业余时间的业务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知识,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知识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我还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业余时间到电脑学校学习。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四、下学期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争取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以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不仅让学生敬畏你更要亲近你,打心眼里接受你爱你疼你。

第9篇:期中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