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识自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色的秋,有万种风情。萧瑟的秋风,随便走走,随便逛逛。所到之处,皆是残蝶从枯枝败叶中挣扎飞过。是生命在无声中渐渐凋零。
可是在温柔多情的春天里,生命又再次燃烧火红的星光。
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
我是什么呢?
会是金秋里伤感却勇敢的蝴蝶吗?拖着残破透明的薄翼,挣扎地向前飞跃,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想去触摸那温暖柔和的米色阳光。如果是这样,我甘心做一只蝴蝶。即使周围的环境很恶劣,寒冷的冬天正渐近渐快地逼近我,那刺骨的寒风几乎可以无声无息地撕裂我柔弱的薄翼,随时随地地夺走我渺小的生命。但这些算的了什么呢?我执着我的理想,我胸腔里小小的心脏将生生不息地跃动着,闪耀着火红的光芒。
我要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瘦弱的我。挣扎着,努力挣扎着。我要触摸我的米色阳光。
向前着,继续向前着。永不言弃,执着到底。
我是什么呢?
会是温柔多情的春天里那棵新绿吗?冒着危险,骨子里那股想要冲破黑暗的力量始终支撑着我。我要冲破黑暗,冲破一切阻碍我新生的阻碍。即使我的力量很微薄,即使我随时面临着被厚重的泥土压坏我的身体的危险。
但是我听见了外面的欢声笑语,我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以,我必须毫不畏惧。困难在我面前,只是暂时牵绊住的小小的泥石。
超越自我,追逐梦想。那是我的座右铭。而希望啊,将永远站在我这边哪!
新学期开学后,刚拿到高一(3)班的花名册,就有好几个同事问:林甸是不是在你们班?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看来这个林甸是个“人物”。一打听,才知传闻非虚。
林甸,口头禅是“本少爷什么也不缺”,来自干部家庭,家族唯一的男孙,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和父母关系冷淡。活泼机智,与班里不少男生关系密切;善察言观色,对领导油嘴滑舌,对普通老师则常耍性子。不爱学习,上课不是蒙头大睡就是看恐怖小说;作业基本不交;爱玩暴力游戏。
遇到这种“刺头”,对于班主任经验不多的我来说,确实很头疼。果不其然,开学头两周,他总是在我整顿班纪时充当“出头鸟”,让我颇为难堪。
对此我该怎么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我决心扭转局面。
通过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我觉得对这种有个性的学生,硬碰硬是不行的,否则两败俱伤。林甸个性像弹簧,外界越用力,他的反作用力就越强。其实,他和其他问题孩子一样,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我决定迎难而上,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他。
林甸有诸多不良嗜好,对自身、他人难有正确认识。他表面乐观不羁,但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他与长辈相处时总显得没有分寸。这是他自我概念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1890 年,威廉・詹姆斯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所谓“自我概念”,即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学生人格结构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国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果。
这些成果,我想我们是可以借用的。
由于是农村学校,我们的设施比不上城市学校,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林甸沉迷恐怖小说和暴力游戏,我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恐怕与其个性外向、精力无处宣泄有关。为此,我打算通过体育锻炼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并据此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但林甸从不运动。什么形式的体育锻炼比较适合他呢?我开始琢磨。
博斯切尔的研究结果表明,慢跑对抑郁、过于自我、有不适感等有明显舒缓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30分钟跑步能使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状态明显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改善。
这给了我灵感和信心,我决定尝试以慢跑为主,让林甸先有个适应的过程。
开学第三周的班会课下课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林甸,走!陪我去操场跑两圈!”
全班同学哄笑起来。而林甸对我的话毫无反应,只顾低着头津津有味地看着最新一期的恐怖小说,。
我搭着他的肩膀,煞有介事说:“你不是想知道李香兰是不是汉奸吗?陪我跑两圈,我就告诉你!”
最近一直在探究这个历史故事的林甸顿时两眼放光:“跑就跑!谁怕谁!不过,你说话可要算话啊!你觉得李香兰到底是不是汉奸……”
就这样,我“连哄带骗”地把从不运动的林甸带到了操场,开始了通过体育锻炼来完善他的自我概念的转变之路。
可想而知,这段路走得不容易。刚开始的两个星期特别困难,因为林甸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看恐怖小说、用手机打游戏之类。为了带动他运动,我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每天以不同理由把他带到操场。结果还好,两个星期后,林甸就已习惯了在下午慢跑20分钟了。
为保持他对慢跑的劲头,我开始想办法丰富体锻形式。
在班里,林甸人缘极好,大部分同学都能和他打成一片。于是,我动员了几个和他关系特别铁的学生,下课后一起到操场跑步。渐渐地,他们几乎成了操场上的一景。
另外,我找了班里几个爱打篮球的男生,让他们课后打球时叫上林甸。篮球是团体运动,能让林甸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集体精神,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显然,这些活动比独自一人看恐怖小说要有趣得多。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经过一个多月的刻意强化,林甸已养成了每天慢跑的习惯,且课后打篮球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在我以为困局已破的时候,一次事件让我再次面临挑战。
那是校运会前几天,做眼保健操时,我发现林甸在摆弄着一副小型麻将。我猜他是打算在校运会期间“大开杀戒”,于是二话不说,迅速予以缴交。他很明白,按我的性格,麻将是拿不回去了。
随后,我收到林甸发来的短信:你不把麻将还给我,我就把你的班搞垮!
看来他是在向我宣战了。我心情有些沉重,毕竟我知道他有这样的号召力。
当天午睡时间,我去宿舍检查人数时,发现林甸不在。当时已是初冬,且天下着小雨,他会去哪里呢?我想起他曾经提起的街口的黑网吧。果然,走进乌烟瘴气的网吧,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正在奋战的背影。我不动声色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十分钟后,他伸懒腰时才发现我。惊讶之余,他默默地跟我回到学校。
往后的两天里,林甸接二连三地故意违反班规。课堂上他嗑瓜子打断老师们上课;午睡时间拉着和他称兄道弟的男生去网吧;下午怂恿表现懒散的学生一起偷溜;晚自习以倒垃圾之名频频迟到。
对于这些和林甸一同违纪的学生,我都分别按事情的轻重做了处理。唯独对林甸,我视若无睹。我没有打算妥协,不然林甸对这个世界就会形成一种态度:欺软怕硬。我决定孤注一掷:不借助任何外力,引导他通过自我教育来消除内心的蛮横之气。
周四的晚上,林甸没有来上晚自习。我给他家长打电话,确定他回了家,但对他这两天在校的表现,我一个字也没提起。
挂断电话后没多久,一个陌生的号码打了进来。
“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为什么我和他们一起犯错,你就不罚我?”
林甸的这个电话,证实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相处三个月,他开始在乎我对他的关注。
我装作有些泄气地说:“因为我还没想到处理你的方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才会考虑我的感受,就像我处处在你父母面前维护你一样……”
电话那头沉默了。
我缓了缓语气,说:“我那天连续上了5节课,午睡时间还得冒着冷雨,跑去黑网吧里找你。难道你觉得我去找你,是因为你的家庭背景吗?是为了要讨好巴结你的家人吗?你是我的学生,我才会关心你的安全!不然的话,你爱怎样就怎样吧……”
就这样,我和林甸因为麻将风波产生的心结,因一个电话而解开了。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一本最新一期的《读者》静静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书下还压了一张纸条:“下午一起跑步吧。”字条没有署名,但我一眼就认出了那熟悉的字迹。
【案例反思】
班级管理中,所谓问题学生的管理无疑是重点,而每个问题学生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个性独特,才使部分学生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所以,转化他们的关键,是必须找到根治他们“病症”的药方。
1.真诚友好相待,建立教育基础
林甸后来之所以主动打电话给我,是因为开学以来我和他结下了某种朋友般的情谊。和他相处,我有两个原则:一是投其所好;二是真诚相待。
例如:林甸对稗官野史颇感兴趣,我会和他谈论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譬如李香兰是不是汉奸。尽管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可他还是很喜欢跑到办公室听我讲名人轶事。
又如:课堂上,当看到林甸趴桌睡觉时,我会默不作声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把他的头托起来,在他那堆书里把课本抽出来,给他打开页数,并拿起一支笔塞进他手里。尽管他每次都仍然双眼惺忪地坐着,但渐渐地,他上课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少。
再如:周末时,我会发短信给林甸的家长,告诉他们最近林甸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爱吃什么样的零食,使家长接续起对他的关爱和教导。
2.满足心理需要,引导自我认同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层次需要理论,人在满足了低级需要的基础上,就会渴望满足高级需要。
90后学生家境大都很好,生活上基本上“十指不沾阳春水”。但长辈们关注的一般是孩子的“生理”和“安全”这种低层次的需要,关心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但对于正处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主要的的需求是“相属关系和爱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相较于长辈的嘘寒问暖,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内心感受得到关注,渴望别人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同、尊重和爱。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学生错误行为时,往往都容易忽略这一点。
3.完善自我概念,促发自我教育
真正有效的教育,一定是结合了自我教育的教育。像林甸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中学生,拿班规校纪和家长权威来压制他是徒劳的,只能令他更逆反。因此,对于他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以劝导为主,真诚感染他,耐心等待他,引导他理解我对他的宽容,建立对自身对他人的正确的认识,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看待,逐渐激发出其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自我概念的合理发展,学会与人更好地交往,适应社会化的进程,帮助身心健康发展。林甸的转变,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多蠢!我居然以为已经掌握了这玄妙的艺术。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前两个是老生常谈,第三个原因最根本,却鲜为人重视。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智慧。
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
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金色的秋,有万种风情。萧瑟的秋风,随便走走,随便逛逛。所到之处,皆是残蝶从枯枝败叶中挣扎飞过。是生命在无声中渐渐凋零。
可是在温柔多情的春天里,生命又再次燃烧火红的星光。
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
我是什么呢?
会是金秋里伤感却勇敢的蝴蝶吗?拖着残破透明的薄翼,挣扎地向前飞跃,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想去触摸那温暖柔和的米色阳光。如果是这样,我甘心做一只蝴蝶。即使周围的环境很恶劣,寒冷的冬天正渐近渐快地逼近我,那刺骨的寒风几乎可以无声无息地撕裂我柔弱的薄翼,随时随地地夺走我渺小的生命。但这些算的了什么呢?我执着我的理想,我胸腔里小小的心脏将生生不息地跃动着,闪耀着火红的光芒。
我要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瘦弱的我。挣扎着,努力挣扎着。我要触摸我的米色阳光。
向前着,继续向前着。永不言弃,执着到底。
我是什么呢?
会是温柔多情的春天里那棵新绿吗?冒着危险,骨子里那股想要冲破黑暗的力量始终支撑着我。我要冲破黑暗,冲破一切阻碍我新生的阻碍。即使我的力量很微薄,即使我随时面临着被厚重的泥土压坏我的身体的危险。
但是我听见了外面的欢声笑语,我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以,我必须毫不畏惧。困难在我面前,只是暂时牵绊住的小小的泥石。
超越自我,追逐梦想。那是我的座右铭。而希望啊,将永远站在我这边哪!
关键词:评价;多样化;多元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放飞梦想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有优势差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有可能超过老师,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限于老师发挥导向、激励作用,我们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每周开展一次自评,如,学习是否有兴趣、能不能积极主动预习,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爱发言并参与各项活动。根据这些随时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认识、反省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尊、自律。
学生互评其目的是在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其原则是多看对方的优点,少谈缺点,诚恳地给出建议。在班队总结“得星”会上,大家议论纷纷。老师的看法是:小曼不能得到本月之星,因为她有一次迟到、一次损坏班级公物,违背了夺星规定中的条款。学生的意见是:她迟到,是因为帮助小同学在餐厅值日,回来晚了。损坏班级公物也不是故意的,是他在擦玻璃时因为玻璃污泥太多,恰恰固定玻璃的胶水风化了,他才会把玻璃打碎。两件事都是因“公”而起。最后在大家的争论中,老师听从多数人的意见,小曼夺得一颗“星”。小曼手捧这颗来之不易的“星”,激动地说:“谢谢同学们给予我的宽容,谢谢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你们都让我十分感动。”话音未落,教室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节课无疑是把学生的成长与今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评价方法多样,记录成长
评价既是一种诊断,又是一种反馈和激励,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既可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自信,同时又能发现不足,课堂教学评价就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你虽然回答得不够完整,但你已经很努力了,相信你会越来越出色。”“通过自己的努力,你终于获得了成功,继续加油!”“如果你能认真听听别人说什么,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阵地转移,激励进取
评价不但运用在校内,同样也运用在校外。在农村,多数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在校期间,老师可以跟踪记录。但是放假期间,一些刚刚形成的好习惯,在假期里、在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孩子表现,适时适地利用好评价。如,“家庭得星”,即爸爸妈妈对“我”的评价情况:是否主动做家务;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完成的好,是否天天坚持读书,定点看电视等。
父母通过对孩子的评价,了解自己孩子在家的状况,便于老师对学生在家情况的了解,做出适当的调整。
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
作为一个人,首先应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只有自尊才可以获得他尊(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是用眼光盯着别人的优点,成功,拿别人的优点和成功和自己的缺点与失败相比。试想,这怎样会获得自信呢?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人又怎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由于中学生存在较强的攀比心理,按理说,攀比心理是有助于激励自己努力,但如果盲目攀比势必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最好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即,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走向成功。但是,在发现自身优点的同时,不应盲目的满足于此。建立良好自信心更应该认清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缺点,只有把缺点加以改正,一步步完善自我,取得进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在一步步走向自尊过程中,同时也让他们一步步的学会他尊,更进一步的去尊重他人。从而,完善自尊,获得他尊,学会尊重。
作为初一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还不是很强。可以利用评价他人,特别是评价自己身边的人的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让他们说说谁好?好在什么方面?他们还是能够笼统地说出来的,由此入手,发现他人的好我也有,这就是所谓的从雷同中发现自己的好。让学生一步步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喜欢自己,悦纳自己。)对于那些内向的,实在找不出自己的优点的学生,可以利用群体的优势来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也喜欢自己,悦纳自己。“每个孩子都是有优点的,虽然有多有少,但是都是优点。”与此同时,学生的优点被发掘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就为他们尊重他人提供了立足点。
其次,喜欢自己,不仅要喜欢自己的好,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有缺点不要紧,能够看见自身的缺点,勇敢地把它找出来,这也是悦纳自我的重要一步。在每个孩子找到自身的优点之后,可以建议他们找找自身的不足。找不足,找他人的不足,是学生最擅长之处,但是找自己的不足,就有些困难了。在群体中,自己找不足,总好过被别人找出来,利用这点,让学生在群体中找找自己的不足,勇敢地说出来,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近一层。一个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人是能获到他人尊重的。人人都是有不足的,别人有不足,自己也有不足,尊重他人就此起步。
再次,找出不足的目的,就在于能想办法改正它。在学生找出不足后,让他们来为群体中有些人存在的的不足找出办法改正它,在改正他人不足的同时,让有相同不足的学生找到自我改正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的办法,增强自信,让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为其它目标的达成(即: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个人信息:
一、活动方案产生的背景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很宠爱他们,他们看到自身都是优点,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全面。而且从我刚接这个班一直到三年级,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说别人,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开展认识自我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能从各个角度认识自我,培养自立能力,能正确看待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活动内容
1、我心目中的自己
2、别人眼中的我
3、我的成长故事
4、我爱我自己
三、活动对象:三年级6个班级
四、活动目的
1、使学生会提问题,培养学生调查采访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调查中认识自我。
2、让学生初步掌握调查的方法,能分析问题。
3、使学生了解身体结构,学会一些保护身体各器官的常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生关注自我的责任心,养成倾听的科学态度。
五、活动过程设计与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启发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时间:1课时
实践过程
在这一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关于自己,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此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议论,首先让小组内讨论,写下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测学生提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在我上学以来,最引以为荣的三件事是什么?我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人是什么?我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我的最大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这个活动比较感兴趣,那我们是否可以做一次这样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听了,肯定兴趣很大。
同学们决定在三年级6个班里开展活动,并经过讨论交流和整理归纳,确定了4个方面的内容。对照4个内容,4人组合成一个小组,选好组长。
1、我心目中的自己
设计表格,记录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如我姓名的含义,我最喜欢做的事,我最喜欢的人,我最喜欢的颜色等。
2、别人眼中的我
设计问卷调查表,向同学、老师、家长、亲戚和邻居开展调查活动,看一看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
3、我的成长故事
①收集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做成我在长大的系列展示册。
②请家长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4、我爱我自己
①我爱我的身体
结合科学课了解身体结构,并学会一些保护身体各器官的常识。
②我爱我的物品
讨论怎样做到爱护自己的物品用具
③我爱我的形象
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自己的好行为、好习惯。
第二部分:探索与展开,写好调查表
时间:2-3课时
实践过程
(一)调查准备,写好“我心目中的自己”记录表
从简单做起,让学生先整体了解和认识自我,教师设计好认识自我的表格(记录表见附表一)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好一份自我认识的记录表
(二)调查,写好“别人眼中的我”的调查表
1、学生自我认识了以后,决定开展“别人眼中的我”的调查活动,以调查表格的形式来反映。先让学生掌握表格设计大致格式,如被调查人、调查内容、调查日期等,开展向同学、老师、亲戚和邻居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我的礼貌行为、我学习的情况、我的最大优点和缺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与语文学科挂钩。)
2、调查活动
学生利用课间和午间时间向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展开调查并作好记录。他们设计好表格(调查表见附表二),一有时间就向同学和老师展开调查,如调查我的礼貌行为、我学习的情况、我的最大优点和缺点等。回到家里则向自己的父母、亲戚和邻居展开调查。
第三部分:整理记录表,比较与交流
时间:2课时
实践过程
1、整理记录表
从前一阶段来看,学生调查了很多人,从别人那儿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针对学生的“我心目中的自己”记录表和“别人眼中的我”调查表,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整理这两份表格,将这两份表格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说一说自己在这两个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最后填写一份“我是独一无二的”总结表(总结表见附表三),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比较,为交流和展示作好准备,也让学生对自我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2、交流、展示
各同学先将3份表格在组内进行交流,由组内同学进行评价,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可以以投影的形式,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将3份表格做成幻灯片进行交流。)还可以说一说在调查中的小故事。通过交流,同学们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第四部分:深化与延伸
时间:4课时
实践过程
(一)讲述成长故事,展示成长记录册
1、至此学生对自身有了认识,必须进一步开发,强化学生的体验。指导学生在家里利用时间收集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做成“我在长大”的系列展示册,也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做成展示册。
2、利用一个晚上或双休日的时间请家长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学生仔细倾听,做好记录。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二)我爱我自己
1、我爱我的身体
结合科学学科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进行了解,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再布置学生去收集一些保护身体各器官的常识和爱护身体的健康常识,再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2、我爱我的物品
结合心理课引导学生明白要爱护自己的物品用具,如整理书包、晒洗衣服、收拾房间、清洗杯子等,让学生回去试着去做一做这些事情,再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怎样做好这些事情,并且说一说自己做了这些事情以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3、我爱我的形象
结合班队课,让学生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表格(表格见附表四)
再与自己平时的表现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好行为和好习惯,再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行为则让学生改进。
附表一
我心目中的自己
姓名
我姓名的含义
我最喜欢的人
我最喜欢的事
我的最大优点
我的最大缺点
我的爱好
我的特长
附表二
别人眼中的我
姓名
调查时间
被调查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邻居
我的身体情况
我的礼貌行为
我学习的情况
我的最大优点
我的最大缺点
附表三
独一无二的我
XX年11月 日 姓名
我的优点
我的不足
我的体会和感受
附表四
我的形象
时间 XX年 月 日 姓名
内容
尊敬老师
好( ) 较好( ) 一般( )
文明礼貌
好( ) 较好( ) 一般( )
锻炼身体
好( ) 较好( ) 一般( )
爱护公物
好( ) 较好( ) 一般( )
遵守交通法规
遵守公共秩序
好( ) 较好( ) 一般( )
好( ) 较好( ) 一般( )
好( ) 较好( ) 一般( )
小学生认识自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安排表
周次
内容
培养目标
第7周
以“自我认识”为主题交流谈话,确定内容
提出问题
了解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第8周
“我心目中的自己”记录表
第9周
调查“别人眼中的我”
调查采访能力
第11周
分析比较整理,填写“我是独一无二的”总结表
培养整理记录的能力
第12周
交流
学会述说、倾听
第14周
讲述我的成长故事
培养表达能力,学会倾听
第15周
我爱我的身体
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第16周
我爱我的物品
爱惜自己的物品
第17周
我爱我的形象
第18周
“雅典的人们,我向你们致敬,爱你们,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要激励你们,告诉我遇到的你们中的每个人,说我习惯说的话:‘ 最好的人,你是雅典人,这个最伟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城邦的人,你只想着聚敛尽可能多的钱财,追求名声和荣誉,却不关心,也不求知智慧和真理,以及怎样使灵魂变成最好的,你不为这些事而羞愧吗? ’ ”[1]
“生活的真正意义是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是主体对自身的反思和理解,即自我对本我的理解和评价,是他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认识,主要是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2]。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也是建立在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自我评价是一种基于此对你自己的判断。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有着巨大影响的。倘若个体的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相差甚远,就会是的自我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矛盾,随着时间增长这样我们个体本身而言,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即自卑或者自大,从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成长经历。
自我认识在整个个体意识体系中拥有者奠基作用,属于自我意识中认识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Jone)和哈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3]。他们认为,人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叫做认识。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倾诉秘密的自我,从而发现那些自己一直察觉不到的自我,从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这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会更为客观和准确些。
二、心理健康定义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而目前我们通用的心理健康的概念定义为: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认知,情绪反应,积极的意志行动,维护正常的控制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对于个体而言,内心和行为上都能对自己当下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让自我的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健康和不区分绝对的超然的,不健康。心理健康不能脱离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社会对心理健康划分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目前成为了我们每个人最终的理想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的快乐、幸福,一直追寻着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已然成为了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方向。
三、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奋斗目标[4]。人类社会所谓的对身体和心灵的呼唤变得越来越紧,人们需要健康,需要享受社会生活的高质量。心理健康与健全的个人生活发展,是对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对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过好每一天的基本要求。
(一)心理健康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
“熟知你自己”是源于古希腊千古名言,它凝集着人类的聪慧。人类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充满了自我探索。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接受与欣赏自己。他们能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从而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和行为。和心理障碍的人相比,他们总是正视自己和环境的观点,或自卑,敏感,多疑,抑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不让自己在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彷徨。
(二)心理健康与自我确立
自我确立,就是树立自己独立的需求结构与价值观,是告别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5]。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价值多元化,增加了自建的困难。如果一个人长期没有自我建立的状态,会有心理障碍,进而对个体人格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而对于一个已拥有很好自建能力的人而言,他可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自身的优点以及缺点,从而可以在一个非常复杂而具有一定难度的环境中搜寻对自己有力的信息,比较并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良好的价值观将作为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决定你对事情的看法,想法和行动,并对人格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的。
(三)心理健康与生活适应
生活不仅与相关的适应能力,还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个性的关系。适应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并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当你的心理素质十分强大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够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自己也能十分迅速地进入一个新的角色,这个时候就足以体现心理素质对于我们适应新环境有着十分推动性的作用。生活适应,各方面的表现都是在生活中展现的,虽然小,但对个人有很大的影响,它也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四)心理健康与学业
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获取多少知识的方式和向他人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质的飞跃,所有这些都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质量,能够有效的工作;一个理性的思维习惯,能正确对待短暂的失败和挫折。对于心理素质不强的人,即使是高度聪明,但可能整天烦恼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和面临的不利局面,或者不能很快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不能承受暂时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不能持续有效的学习,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五)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
一、采用发展性评价,注重纵向比较
音乐教学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音乐课程的评价注重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体验成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原来水平上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学生都要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学生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及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学生“五音不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了充分鼓励,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有意识地进行表扬。使他们对音乐课不会失去信心,相反地,他们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主动地上好音乐课。我们应让学生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投放到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二、采用赞赏性评价,注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评价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般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真行!”、“和上次比进步很大”、“请再唱一次也许会更好”、“没关系,下次努力”等婉转的评价,让他们有更多思考的余地,进而捕捉和发掘其错误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继续以愉快的心情在宽松的情境中学习。评价的语言承载着思想与才情,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从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对音乐的学习更有兴趣。
在评价时还要引领学生采用赞赏性评价,教会学生如何评价别人。如,一个学生表演完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他什么地方做的很好,值得大家学习?”这样,把学生“批评性评价”引导“赞赏性评价”中去。被评价的学生由于受到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增加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形成到了“良性循环”,激励学生不断在肯定中发展。平时在每节音乐课中都开展一些简单的评价活动,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参加评价的积极性和评价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通过评价,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评价增添了人性魅力。
三、采用综合性评价,注重全员参与性
根据学生个体的条件差异,客观地对学生采取综合性评价。它包括课堂纪律、学习兴趣、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还包括成绩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特长评价,包括演唱、欣赏、演奏、表演等。每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设计得很丰富,评价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等。按音乐课堂表现、参加学校音乐活动、参加社会音乐活动,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并且面向每一个学生,将评价融进教学过程,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角度地展示自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多元主题,形成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让评价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采用多元评价,注重多样性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实际的,富有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才能够真正起到评价所应有的作用。